詩歌教學范文

時間:2023-03-17 07:4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詩歌教學

篇1

關鍵詞:積累;感悟;推敲;自我修煉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2-073-1

怎樣進行我的詩歌教學?如何教好經典詩歌,不僅僅是為了中考,同時也是延續我的所愛,我不斷地思索和實踐著自己的詩歌教學,多年時光飄逝,我不能揮一揮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卻總想把我的一些教學感想化成文字投下剪影。

一、“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學會積累,重在沉淀

古人曾言“腹有詩書氣自華”,此語已是入木三分,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學積淀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花環上魅力四射暗香繚繞的花卉,我們實在找不到拒絕接納和不去欣賞的理由。為了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我首先嘗試著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活動來促進學生更好地去做好詩詞的收集和積累工作。這些活動,有分詩詞小組晨讀時間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舉行誦詩會促進學生對詩詞的背誦、運用的“詩歌之星”評比,開展詩歌“沙龍”讓學生品鑒交流自己涂鴉的詩歌等等。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每日的堅持,長期的強化,這樣在初中三年結束時較為突出的同學基本上都可以掌握三四百首詩詞,“熟讀,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多數學生都積累了大量古詩詞這一知識財富了。

除了用記憶去積淀,用活動去強化,平時訓練也須多加重視歸納分類的技巧,我在訓練中從三方面有意識地加以培養:(1)有意識地選擇包含古詩中常用意象的詩歌。如“柳”、“月”、“杜鵑”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積累古詩的常見意象并理解這些意象的深層次象征和內涵。(2)有意識地選擇能體現詩人不同風格的詩歌,對“風格”進行較為廣泛的感性積累與體驗。如對唐詩中“山水田園”、“邊塞”、“李杜”等,宋詞中“婉約”、“豪放”等詩派的代表作品。(3)選擇包含古詩常見技法的詩歌,如從煉字角度、修辭角度、表達方式角度、表現手法角度歸納和分類,使學生對古詩常見技法有一定的感性積累等等。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反復吟誦,重在感悟

詩歌教學過程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讓學生反復吟誦,體驗感悟“細雨”“微風”之妙,也許比那種灌輸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們的詩歌教學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學會整體感知,通過吟誦對詩歌進行總體把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一般都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但我認為在詩歌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吟讀詩歌比朗讀詩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讀出詩的韻味來。而在吟讀之前,必須做好以下準備:(1)讓學生讀準字音;(2)劃分好節奏;(3)把握準感情,從而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之美、韻律之美。倘若我們教師能先做好示范,加上學生在課外學習陣地如電視等媒體上有意無意地感受過古人吟誦詩歌的情景,學生一般也能很好地掌握這種方法,而且對此種朗讀方式很感興趣。在抑揚頓挫的讀書聲中,相信學生是能品出其中三味的。而誦讀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接龍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讀。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表演讀,然后大家反復練習是激發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如上李白《行路難》一課,先讓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揣摩朗讀時的語氣需要,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之惆悵,“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豪邁等。請一些學生起來嘗試,然后帶動下面的學生,大家就能快一些進入角色,為更高層次的誦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關鍵詞句,重在推敲

寫詩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于詩詞作品中,倘若我們能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就會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這樣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如賞析宋祁《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可從“鬧”字入手,體悟其境,詩人以獨特的視角——枝頭上盎然春意入手,展現一派春日勃勃生機。一“鬧”而生讀者想象無限——可能是杏花爭春之喧鬧,可能是芬芳的紅杏同嫩枝綠葉、春風春雨相談甚歡,亦有可能是紅杏身旁翩翩起舞的蜂蝶炫舞其間……聲色動靜境界全出。又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濺”一“驚”都是傳神之筆——淚濺于花,心驚于鳥,滿腹悲悵卻只為神州風雨飄搖百姓流離顛簸。移情于物,觸景生情。學生若能體悟這些關鍵字詞,感于妙字,情動于心,對詩歌的喜愛之情也必油然而生,這對詩歌教學是有很大裨益的。

篇2

一、主題的隱與顯

古人云:“詩言志?!边@里所說的志,是指詩的主題和立意。我們知道,任何一首詩都離不開具體的作者和時代,故其思想的產生和情感的抒發,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只是有些詩是直觀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而有些比較含蓄。含蓄的詩歌,王國維稱作“無我之境”,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主題隱含在詩歌的意象之中。

意象是詩歌的載體。古人云:“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這是說主旨與意象的關系,對于含蓄的詩,我們要從意象分析入手,但我們不能執迷于意象。假如我們從“采菊”的行樂圖,隱隱感到了陶淵明寄情山水、物我兩忘、遠離塵囂,“不為三斗米折腰”的性格與人格時,又如何不將“見南山”的辭藻拋之腦后。所謂詩的教育,就是養成人的溫柔敦厚。因此,詩歌教學的精神在于性情的詩化,即靈性與美感的養成,而不在于“意象”的分析探幽,故“《詩》之失,愚”(《經解》)。老是去搞文學的人,就會把詩歌教成呆板的、無味的東西,教詩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二、情感的沉與浮

沒有詩歌不寫情,情是詩歌的血液。教詩需以情傳情,教詩者必先動之于中體味詩人深厚的感情,方可授之于學生,自己未動衷情而欲使人感動者,古今未有。在一首好詩歌里,教者必先蘊藏并噴發自己的感情,學生的靈性、情緒才能款款不絕。如戴望舒的《雨巷》中“我渴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接著愁怨的姑娘”一句時,“我”“丁香”和“姑娘”三個意象之間,必定有一條紐帶連著,那是“渴望”還是“愁怨”?其實都不完全,顯露著的意象深藏著一種悵然無措的愛折磨著詩人,一旦這種想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在老師與學生心中產生一種共鳴時,那么靈感的合力會像潺潺流水,流過平緩的河床上五彩的卵石,詩境成了有生命的運動體!于是,邪念不再產生,憂愁暫時隱退,理想就是“她默默地走進/走進,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惋迷?!???鬃釉疲骸霸娙?,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子真是深知詩教之精微至理,至今為教詩者所可取。

三、意境的大小

“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慮己,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保ā度碎g詞話》王國維)意境是詩歌的品格,寫情能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能催人淚下者,全在于意與境的優劣與詩人感慨的浮與沉。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曹操)以其建安風骨之剛建,獨以意勝,其情凄切,發人震撼。而魏晉花間詞雖情濃詞艷,工于駢賦,但終淪為下流者,實在是其情萎頓,其意消沉所致。另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諸句,可謂千古壯觀,言有盡而意無窮,其特點是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詩歌的朦朧性使其味綿長,其思悠遠。因之,意象是構成詩歌的基石,意境是由意象構成的,但它的結構并不是像壘金字塔一樣堆砌而成,意象與意象之間是跳躍性連續的,詩的空白就是意象之間的距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中沒有構成邏輯的關聯詞和判斷中介,而是“空白”串在一起,由讀者用想象再造出一種美意。

詩歌意境的靈性教學,要避開傳統的“見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老教學模式,必須立足實際,用靈巧、跳躍、變幻和歡快地踩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即“跳涉水石”式的教學模式,摸清詩歌的意象脈絡,然后臨春水,提鞋攜雛,踏波而渡,興趣盎然,此乃靈性的詩教之典范。

四、語言的定與變

篇3

一、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意氛圍

教師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營造“多彩”的詩歌教學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詩意氛圍。唐詩宋詞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飄逸絢麗、杜甫沉郁頓挫、蘇軾豪放雄壯、李清照婉約含蓄。學生在模塊學習伊始,基本能保證熱情高漲。但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我發現學生會慢慢產生審美疲勞。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反”感多于“美”感,這個結果顯然與我們新課程設置的初衷相背離。所以,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進入詩歌的殿堂。首先,創設詩意的語文課堂。

教師可利用音樂,朗誦、視頻、畫作以及自己詩化的語言等多種方式營造詩意的空間,讓學生被詩歌所引領的藝術天地、被教師的詩才所折服;讓學生上講臺誦讀、講解自己課外學得的詩歌,形成良好的學詩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著名詩句來概括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在閱讀寫作中能很好運用詩句的大力表揚,鼓勵學以致用。其次,在課外,班級的或年級性的詩歌朗誦、背誦大賽,讓學生能得到極大的賞識,激勵學詩;鼓勵詩歌創作,可利用校園刊物將學生自創的詩歌、鑒賞詩歌的文章進行刊載;向學生推薦名家詩作鑒賞,拓寬學生視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坏W生“樂知”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詩詞教學事半功倍;充滿詩意的環境則更利于激勵學生學詩,我們要努力創造一切可能給學生營造最好的詩歌教學環境。

二、探究教學方法,讓詩歌教學充滿流動美

詩歌的教學,要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形象,領會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這就勢必要注重優化教學結構的設計,滲透美學教育,從而優化教學藝術,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有始有終的充滿流動美的生命流程。

(一)讀!讀!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富有鮮明的節奏,講究押韻與平仄,富有音樂美。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且通過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行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很容易把人帶入一個詩化的美好境界,從而激發學生讀的欲望,使其帶著探究的心情去讀。讀詩百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應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要結合一定的篇目進行朗誦訓練,使學生通過朗誦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題,以達到對作品的真正掌握。比如在教學《將進酒》一課時,就是先要求學生做到發音準確,然后結合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確定朗讀的抑揚頓挫,重音停頓以及速度。班級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朗讀和點評,中間共采取了默讀、齊讀、分段讀、個人讀,品讀等多種誦讀形式,最后自然成誦。整個課堂討論熱烈,學生積極主動,對李白的在詩中傳達出的復雜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學生的朗讀越來越精彩。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理解了詩人情感起伏,更讀懂了詩人一身傲骨,體會了詩意,讀出了詩情詩意,就讀出了真正的詩味。

(二)重視對詩歌“情”的感悟

篇4

【關鍵詞】詩歌教學,興趣,欣賞

正文:有一位中學生在詩中寫道:“我們這個年齡,是詩的年齡。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純潔的遐想;每一束陽光,都是一個夢的意境;每一個大膽的念頭,都是一位浪漫詩人的抒情……”是啊,十七歲、十八歲,一個人一生中最富有詩意的年齡。可是我發現現在很多學生甚至是絕大部分學生都不大喜歡閱讀詩歌,他們大都對小說情有獨鐘。但是每年的高考題又都少不了詩歌鑒賞題,而這類的題學生們又往往愛出錯,所以,加強詩歌教學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我想,我們不妨先從愛情詩歌入手。愛情,本來就是人世間一種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絕不是什么洪水猛獸。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們,處于青春萌動期,不少人在“愛”的門口徘徊、張望。作為教師,沒有必要去阻遏他們的好奇心,去規定種種“不許”、“不準”,不如干脆帶領他們去領略和欣賞優秀的經典的有關“愛”的文學作品,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懂得“愛”的真諦。

先從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愛情詩詞入手

例如《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首詩,短小易懂。紅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來表達男女相思之情的。當然,這首詩還有它的寫作背景。但我認為就這首詩而言,還是從文本本身來欣賞會更好。把它當做純粹的愛情詩來讀,會更單純、更有趣。

一、學生有所耳聞的詩詞容易引起共鳴

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其中,“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學生有所耳聞的,他們讀起來感到很親切。在學生讀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雙關手法,“晴”與“情”諧音雙關。學生們從這短小的詩歌中感受到中國古代愛情詩的委婉含蓄,又領路了中國文字在表達上的獨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記在心里?!扒嗲嗪优喜荩d綿思遠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都是學生從瓊瑤作品中似曾相見的詩句。當將這些詩歌向學生整體展現之后,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詩“古已有之”??!他們在欣賞瓊瑤的博學的同時,更會喜愛詩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詩詞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痹姼柚?,含有一個關于“望夫石”的民間故事,學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歸來石應語”,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間故事的構思思路,讀來非常奇妙。

三、婉約派詞人的詞自然是一定要讓學生知曉的

情感的纏綿、表達的到位,是婉約派詞人的強項。中國古代愛情詩詞的鑒賞,無論如何也不能漏了這一塊。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一剪梅》、秦觀的《鵲橋仙》等等,讓學生體驗到了古代愛情詩詞的精品,玩味無窮。

愛情詩詞的閱讀只是一種吸引性的導入閱讀。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愛情詩詞以后,音韻鏗鏘的、蒼涼悲壯的、具有風骨的、豪放的詩詞就可以穿來,其他風格和題材的詩詞都可以讓學生有所涉獵。這一方面避免讓學生太沉迷于愛情詩詞,另一方面避免了審美疲勞。這樣一定會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學生對詩詞的興趣有了,接下來就該說說如何鑒賞詩歌了。如何鑒賞詩歌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體驗詩歌豐富的情感

我們閱讀與欣賞詩歌,首先要體驗詩歌豐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現方式大致有兩類。

一類是直抒胸臆。這一類詩歌情感奔放,從字面上就能感觸到詩人躍動的脈搏,也就是說,欣賞時容易進入詩歌所展現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陽禮贊》,艾青的《我愛著土地》等。

另一類是含而不露。這一類詩歌感情比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樹》;有的托物言志,如萊蒙托夫的《帆》;有的將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靜的文字地下,如鄭愁予的《錯誤》。欣賞這一類詩歌,需要細加品味,才能體察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豐富感情。

二、領略詩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統一。詩中客觀的描寫對象是“境”,詩人主觀的感受體驗是“意”。換句話說,“意境”就是詩人感情與客觀事物相契合,在詩歌中所創造的一種藝術境界。

詩歌是詩人情感激流的展現。詩人寫詩總是要借助某種景物或事件,表現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我們在欣賞詩歌時,要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的愛和恨、痛苦與歡樂、希望和追求的;要領略“意”與“境”是如何渾然一體、融情于景的;最好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受詩歌的意境,來喚起自己與詩人的共鳴。例如我們在欣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在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四句的理解中,會在眼前展現出一幅深秋悲涼的夕照圖,理解越深刻,畫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詩極其低沉的基調,這些景象都是為了表現“斷腸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獨之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在這首僅28個字的小令中,“情”與“景”的交融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能從中領略到一種十分美妙的藝術境界。

三、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

詩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優秀的詩人更注重用凝練的語言體現出形象美、情感美、音樂美。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一切詩文,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边@就是說詩歌的語言應當讓讀者感受到鮮活的形象。

詩歌的語言還富有音樂美。凡是感情真摯、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富有節奏的詩歌都瑯瑯上口,都會在朗誦中感受到音樂美。

除了上述三個方面以外,還可以從藝術形象、藝術手法等方面著手去欣賞詩歌。

本文從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如何欣賞詩歌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同仁們提出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呂志剛.略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J.學語文,2006,(6).

篇5

如何從詩歌的故事性來講解詩歌呢?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講作者的故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作者。

古人云“詩以言志”“在心為志,發而為詩”,因此每一首詩歌都是詩人心情的自白,要想理解好,就必須首先了解寫詩的人。一貫的做法,我們都會在上正課之前,連篇累牘地告訴學生作者生活在哪個年代,干了些什么事,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的詩歌又是個什么樣子,有什么樣的藝術特點,應該怎樣去理解和鑒賞,要讀出詩歌中的什么什么主旨,感悟詩人的什么什么感情……如此一來,詩人就是老師所說的那么一個人,詩歌也就是老師所講的那么一首詩,主旨就是老師借用的教參里的定論,感情也就是老師感悟出來的感情,學生只是一個聽客,一個應聲筒,一只被灌滿了亂七八糟的食物腹脹不消化的鴨子,雖然學生在學了以后,能夠很快地解答出試題,但是所答的答案也不過是些沒有消化的魚蝦而已。詩歌鑒賞從何而來?學生的鑒賞能力從何而知?我認為,在作者認知這個環節里,老師不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詳細講解詩人的故事(僅指重要的詩人),讓學生從這些故事中,自己去了解詩人的際遇,詩人的一生和詩人的品格道德。讓學生從這些故事中自己發現詩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才會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判斷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更喜歡上詩歌課。比如在講蘇軾的詞之前,我們可以講講蘇軾的經歷和故事。用他自己的詩來說,他的一生就是“論吾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也就是一輩子浪跡在被貶謫的地方,但是就是在一貶再貶的日子里,蘇軾沒有消沉愁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過得怡然自樂,瀟灑自在,正如他的詩中所說“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此身安處即吾鄉”,而且在被貶的這些年中,圍繞著蘇軾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也恰恰說明蘇軾的人品和性格。在講蘇軾的《念奴嬌 ?偊b ?偊b ?偊b ?偊b ?偊b ?偊b ?偊b ?偊b ?偊b ?偊b 赤壁懷古》《浣溪沙》《江城子》的時候,我會拿出一節課專門講蘇軾的故事,之后讓學生們自己探討蘇軾的人格,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學生自己了解了作者,就會更好的從作者的人格出發,去理解這首詩詞,就會理解得更加深刻,鑒賞也就會更加獨到

二、講詩歌的故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詩歌

我認為,每一首詩歌都有一個故事在里面,或者詩歌的寫作原因和背景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在講解詩歌的過程里,我們不時穿插著這個故事,會使學生在感受故事的感人之處時,感悟到詩的美感。每一首詩歌都有一個表面故事和一個深層故事,在詩歌講解的時候,我們可以分兩步進行,先講解表面故事,使學生從表面意思上理解詩歌,感悟詩歌,再講解詩歌的深層故事,使學生從寫作意圖上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鑒賞。這樣,詩歌的講解就會循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路子,使學生對詩歌的鑒賞逐步深入,感情逐步加深,達到一個好的效果。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單純從字面來看,就是一首失戀者的愛情詩,寫出了失戀者愁苦的心情和苦苦追尋自己心中姑娘的苦悶。我們可以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在細雨迷蒙的悠長的雨巷里,一個失戀的詩人,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內心苦悶,愁腸百結,回想著曾經的快樂,吞咽著現在的痛苦,并不斷的設想,幻想自己心愛的姑娘會出現在面前。從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看,這首詩寫的是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對于未來的迷茫。因此我們又可以講解這樣一個故事:悠長悠長的雨巷里,一個追尋未來又不得的知識青年,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撐著油紙傘,徘徊在迷蒙的細雨中,他想著自己經歷的事情,感到了自己的激情,也感到了失敗的痛苦,更感到了失敗后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他不知道中國的未來,也不清楚自己的歸宿,但卻在執著的追求著,雖然希望很朦朧,卻永不放棄。如此一來,詩歌的教學就會變得簡單有趣,層次分明,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自己鑒賞詩歌的積極性。

講詩歌的故事,從多角度講解詩歌,就會使詩歌的內容豐富多彩,感情深刻,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和方式來理解詩歌鑒賞詩歌,對詩歌有更深刻的印象,獲得更強烈的感情共鳴。

三,讓學生講故事,講出自己內心的見解

詩歌的教學,需要學生的回饋,只有學生對詩歌有了自己的見解,才能說明這首詩歌對學生有了啟發,有了感情的升華,這也正是詩歌教學的最終目的。講完一首詩歌,設計一個環節,有學生自愿地講自己的見解,講自己的故事,講自己的感發,會使學生更積極的參與詩歌的教學和學習。比如《邶風·靜女》,我在講完之后,安排了一個作業,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把詩歌翻譯成現代詩。有很多同學有自己的獨到寫法,甚至有個同學還寫了個四幕話劇,演繹得非常精彩,非常感人。有個同學寫了一首很有諧趣的詩:

漂亮的妹妹誰不愛,哥哥我來到了城墻外。

怎么妹妹還不在,急得哥哥把頭擓。

哥哥你別急,妹妹送你彤管草。

草兒草兒怎美麗,哥哥喜歡得不得了。

草兒草兒真可愛,不如妹妹更可愛。

漂亮的妹妹誰不愛,哥哥我要談戀愛。

篇6

對于詩歌本質,首先人們自然是從詩歌的形式上來討論。但丁就說過:“詩不是別的,而是寫得合乎韻律、講究修辭的虛構故事?!鼻宕某掏⒆跤醒裕骸胺蛟?,物之有聲韻者也?!苯缹W家朱光潛先生也說:“我們可以下詩的定義說:詩是具有音律的純文學。”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們共同的出發點就是詩歌是有韻律的,這是所有從形式上定義的共通點。如何感知這種韻律之美,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無疑就是誦讀。

對于詩等韻文,古人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是一種“吟誦”。這里的“吟”是一種唱,周嘯天教授解釋說:“吟近乎唱,又稱吟唱,這是一種傳統的或舊式的吟詩法,由于伴有一種類乎曲譜的特殊腔調,所以較能體現詩歌的音樂性;誦偏于讀,或稱朗誦,它丟棄了舊有的類乎唱戲的腔調,但只要得法,仍能傳達詩、詞特具的音樂性。這種辦法不妨采用普通話,以便容易推廣?!蔽覀冊谡5慕虒W中,雖然不能做到吟唱,但是我們可以進行誦讀。關鍵在于如何讀?首遍讀是過文字關,先從字詞準確讀音和節奏變化的掌握,再到熟讀精思。圍繞“讀”這個中心,是要經過幾個階段的。一是初讀階段。這個階段的讀是可以不拘形式的,主要是建立第一印象,感受詩歌的整體風格,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這種讀一定是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檢查預習,在學生養成習慣之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遨游在詩歌的文本中,無需強求齊讀,因為詩歌最強調個人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的風味,讀出自己的快慢和節奏。我們在誦讀《念奴嬌q赤壁懷古》時,學生會自然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得激昂澎湃;也會把“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讀得哀婉纏綿。其二是真正走入誦讀階段,在經過了原初面目的直面朗讀之后,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語調的長短,真正體會到詩歌的韻律之美。潘麗珠教授說:“誦如果音長不顯與讀相似,音長夠長且回旋如歌,則與吟接近,誦讀是吟誦的繼承和發展?!苯處熢趯W生誦讀中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在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的基礎上適當拉長音長,細心體會其間的韻味。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中的“水”的音長就需要加長,這樣就能體會到水勢之長,“天”不但要加長音長,更要加重音量,這樣能感覺到一種氣勢,“不復回”的音長也要加長,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余音裊繞之勢。這樣的誦讀才是真正入眼、入口、入心、入情,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

其次,有的定義是從詩歌的效果上來著手的。對于詩歌來說,其社會作用相對而言要淡化很多,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說:詩歌是打動心靈的。英國的赫士列特說:“任何事物打動了我們的心,使我們久久玩味和思考,這種柔情使心融化或者點燃起一腔熱情;任何想象或激情沖擊心靈,使心靈想保持或重復這種情緒使其他事物與之配合,使表現這個情緒的音響獲得持久的、持續的、或根據情況逐漸變化和諧的運動―這就是詩?!边@其間就有“玩味”和“思考”等詞語,而它所傳遞的是透徹心靈的感受,這種感受是持久的,是震撼的,是我們心靈中的微光。從根本上而言,一切文學作品的效果都是一致的。對于詩歌而言,詩歌的效果自然是發生在詩歌和讀者之間。詩歌與其他文體相比較而言,應該是直抵心靈的,并且它的影響也是最為恒久的。

從這點上而言,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如何打通詩歌與心靈直接接觸的路徑,直接走入詩境,對接自己的生活經驗。這也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作為樣本,真正體會詩歌的奧秘。在此,可以嘗試引入一種心理學中常用的方法,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冥想。冥想不能稱之為教學的方法,應該是課堂讀詩的一個準備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是不能忽略的階段,就猶如道家所謂的一種“虛靜”,就是使人的精神進入一種無欲求無得失無功利的極端平靜的狀態,這樣事物的一切美和豐富性就會展現在眼前。冥想與想象和聯想并不等同,想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意識和良好狀態。就是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腦皮質作用,而使自律神經呈現活絡狀態。簡單的說就是停止意識對外的一切活動,而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夏D尊先生曾說過:“凡是讀書,不以了解事物的形象就算滿足,還要捕捉潛藏在事物背面或里面的生命?!比绾尾蹲剑@就需要冥想。我們在學習詩歌時,就首先要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冥想的狀態,再通過想象和聯想將詩歌泡開,慢慢咂摸出其中的滋味。在經過誦讀之后,我們就要引導學生真正靜下來,走入一種冥想的境界。首先,要保證教室的絕對安靜,引導學生進入默讀狀態,通過氣息的調節,進行深呼吸。如教學《登高》時,首先就可以排除雜念,進行醞釀。讓學生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教師可以不打擾,隱身在課堂中。在經過冥想這個階段之后,再讓學生調動想象和聯想,努力走入詩歌所營造的情境中。提示學生調動所有感官,讓一個個意象進入腦海,形成一個整體的畫面。這種冥想是想象的基礎,是讓學生真正進入詩境的前提。

其三,還有從詩歌的創造方法入手對詩歌進行定義。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說:“詩的本質是不斷地組合,但卻又很簡單。美、羅曼蒂克、合諧不過是詩意的局部表現?!庇娙隋a德尼認為:“詩,是一種再現,一種仿造,或者形象的表現;用比喻來說,就是一種說話的圖畫,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悅性?!睆倪@些引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的創造是語言文字的組合,還可以進行模仿,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詩歌教學中,這種訓練所集中的目標主要是說和寫。第一是“說”,這里的說要變意會為言傳,讓學生通過前兩個學習過程說出自己學習的成果,由行之于心到行至于口。詩歌教學中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朱光潛先生就曾經說過:“人類對文字游戲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詩歌從某種意義而言就是起源于文字游戲。詩歌的文體在學習時就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進行改寫、仿寫等訓練。因為詩歌本身具有很強的凝練性和跳躍性,加上詩歌本身文體的特點,較少有細節的表述,也較少激烈的矛盾沖突,就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可以充分展開。比如李白的詩歌《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短短的幾句詩,背后有著無盡的想象,可以盡情擴展,盡情改寫,一旦觸發了學生的創造動機,可能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作品來。美人是誰?為什么皺眉?為什么淚痕濕?這個他究竟是誰?背后有怎樣斷腸神傷的故事?這些內容中所隱含的“召喚”內容,就足以引發學生的創造欲望。不但這些短詩,即使是《琵琶行》《孔雀東南飛》這樣的敘事詩也是可以進行文體上的改寫的,比如改寫成劇本,可以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進行演出。不僅可以改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仿寫詩歌,進行詩歌創作,仿照所學文本的形式、韻腳以及題材等進行創造,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我們從詩歌的語言入手來對詩歌進行定義。韋勒克和沃倫指出:“語言的研究對于詩歌的研究具有特別突出的重要性?!蓖ㄟ^概念的判斷與推理的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科學語言,它是一種文學的語言,而文學語言是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的。對于詩歌語言我們就需要進行品讀,這種品讀的方法是多樣的。對于高中生而言,能體會到多少,深入到什么地步,有時候真是因人而異的,但無論怎樣,對于詩歌中的主觀性語言,我們是需要細加品讀的。詩歌的語言是一種主觀情感的抒發,并不追求對客觀事物精準的描繪。有時候不考慮語法、語序,對事物的表現可能是朦朧的,是不確定的。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這又是詩歌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地方。

對于詩歌語言的品味,關鍵是引導學生自己能體會到其間的味道,詩歌語言看似凝練、簡單,實際上卻是“念在嘴里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越嚼越有滋味,越品越回味無窮。在《香菱學詩》中,香菱品味王維的詩就給了我們教學上的啟示,她在品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和“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兩句時,就聯系了自己的生活經歷,抓住“直”、“圓”、“白”和“青”等幾個關鍵詞細加品味、咀嚼,感受其間之妙處。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和重要意象,可以利用替換、添加和仿寫的形式,來感受詩歌語言的錘煉的精妙。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適當地在教學中引入詩話,利用古人的成果,幫助學生品味語言。如學習溫庭筠的《菩薩蠻q小山重疊金明滅》時,可先借助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怨?!边@里總結了溫庭筠詞作的整體特點,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作品風貌?!熬_”是其風格,“怨”是其題材。王國維《人間詞話》這樣寫道:“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币云浯碜髦姓Z言來概括其寫作風格,其語言整體風格比較華美、營造了一種神秘的氛圍。古人的評價精準而到位,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整體風格,感受詩歌的語言。

正所謂教無定法,以上的討論都是在前輩學者對詩歌理解的不同角度中來找尋詩歌教學的方法,但是不同的詩歌,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體裁,不同的形式特點,不同的創造背景,其適合的教學方法是不完全一樣的。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嘗試,不斷體會,不斷創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注稿,[M]中華書局,2009。

[2]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朱光潛:詩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篇7

關鍵詞:詩歌教學 積累 訓練

就美學而言,深藏于詩歌(尤其是古詩)中的內涵和底蘊實在是太豐富了,如果我們能摒棄現在詩詞教學中的淺顯虛浮,在重感悟的基礎上重點去體驗優美詩詞所蘊含的鮮活意境,在教學中我們也就能更多地體現出對人文的助長、哲理的啟迪、潛能的誘發和生命的關懷。語文應該是最具人文關懷的一門學科,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不能因為排拒詩性和詩意而使其變得干枯、丑陋。但目前我們遭遇的最大尷尬可能就是應試。所以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欣賞美、增加人文素養的同時,還必須有意識地提高他們的應試能力,但定位要準,不能讓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課堂教學。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一、授之以魚,重在增加學生積累

就詩歌教學而言,增加學生的積累尤為重要。學生平時接觸詩歌比較少,肚子里空空如也,在缺乏感性體悟的基

礎上讓他們去提高鑒賞能力,簡直就是紙上談兵、沙地筑城。能力如何獲得呢?必須靠平時的積累。詩歌的鑒賞技巧性很強,有專門的術語可供使用,有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強。我個人認為對詩歌的鑒賞大致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切入:一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二是對思想感情(或是情感主旨)的把握;三是對藝術手法的剖析。如果這三個角度全都把握準,對任何一首詩歌進行鑒賞都會成為一件容易事。教學時,我具體的做法是,先挑選兩三首較典型的詩歌給學生示范講解,“授之以魚”,之后再引導學生自己去鑒賞,并讓學生不斷積累相關知識和術語。當然教師在具體操作時一定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在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師的任務只是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鑒賞過程,千萬不要越俎代庖。

就以杜甫的《登高》為例來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先朗讀詩歌?!白x”在詩歌學習中十分重要,是體會詩歌音韻美的重要途徑。上課時可以聽朗讀帶,也可以教師讀或者由同學來讀。教師可指導朗讀的相關注意事項,比方說節奏的緩急,聲調的高低等等。接著全班齊讀,初步感知,走近詩境。

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探究背景,進入詩境。以幾個問題切入,引發學生思考。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詩歌的題目是“登高”,詩中有哪些地方扣題而寫的(這個問題是從詩歌內容切入的)?學生會很快地找到“風急”這些詞句。當然還要學生說明理由。其中“風急”是從作者感受上寫的,身處高處對風的感受比在平地上更顯強烈;“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從作者的視覺角度寫的,放眼遠眺所見;“獨登臺”直接點題。

第二個問題是:登高所見所聞所感的景和物有哪些?這些景或物有何共同特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從內容和藝術手法切入)

這個問題也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天高”、“渚清沙白鳥飛”、“無邊落木”、“滾滾長江”是所見,“風急”是所感,“猿嘯”是所聞。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蕭瑟的、令人感傷的。這樣寫作的目的為了營造氛圍,抒感。這些答案學生如果不能順利回答,教師要適時引導。比方說為什么說特點是蕭瑟的、令人感傷的?因為所寫的都是秋景(詩歌的題材、主旨、意象往往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比如古人的傷春悲秋的特殊情懷,教師可適時拓展,幫助學生理解)。

第三個問題是登高抒發詩人怎樣的情懷?詩人為何有這樣的感慨?(從情感角度切入)(可以在此補充杜甫的簡介,讓學生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時就很難把它讀透。)

第四個問題是這首詩是否消極?找詞語來證明你的觀點。

答案是:不消極,“長江滾滾”、“新停濁酒杯”等可以證明,前者壯闊,后者證明他很愛惜自己。這樣的答案是學生自己想到的。

第五個問題是請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問到這個問題時,學生肯定會一口同聲回答:“悲?!保ㄇ懊孀隽顺浞咒亯|,答案這時就會脫口而出了)

最后再熟讀成誦,感悟詩境,直至品味詞句,內化詩境。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杜甫通過登高所見蕭條凄清宏闊的秋江之景,是為了傾訴他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經過上述幾步使學生初步體會到詩歌的魅力所在,受到了美的感化和熏陶,同時積累了詩歌鑒賞相關的術語,培養了他們的理解感悟能力。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讓學生不斷熟知和積累相關的知識術語。通過李煜的《虞美人》可以教會學生什么是實景和虛景,什么是虛實結合的手法,什么是比喻式的夸張(“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是一個怎樣的“薄命君王,絕代才人”等等。從歐陽修的《蝶戀花》中可以得知什么是以樂景寫哀情(用“燕子雙飛去”反襯“離別苦”),什么是移情于景或擬人化(“檻菊愁煙蘭泣露”)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欣賞,教師只作適時引導。當然學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同時他們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五花八門的問題也會接連不斷地出現,教師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鑒賞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鑒賞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鑒賞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將學習詩歌時所接觸過的一些術語作好總結,同時將鑒賞的主要角度與相關適用語做適當補充。

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方法,要求學生要不斷積累和鞏固,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做相應練習驗收和進一步鞏固成果。

二、以漁捕魚,鍛煉學生鑒賞能力

方法看似容易理解掌握,但真正會運用還是不那么容易的。學生到底能不能“以漁捕魚”,這就需要不斷去實踐了。

就以下面一首詩為例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坶T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月斜?!?/p>

〔注釋〕①陸鴻漸:茶圣陸羽,竟陵人(今湖北天門)。②帶郭:靠近外城。

第一問:詩人來找陸鴻漸,為什么“去問西家”?“去問西家”應怎樣理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三個小問題細細審下來,很容易斷定是從內容和情感兩個角度切入的,前兩問是對內容的理解,第三問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對情感的把握。實踐下來,學生最容易犯的錯是把“去”按現代漢語的意思去理解,導致回答不夠完整。實際上“去”是“離開”的意思,是說明詩人要離開的時候又去隔壁家打聽陸鴻淅的去向,表現了詩人想見友人的急切與見不到友人的悵惘。

第二問:詩人尋訪的陸鴻漸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這首詩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第一二小問都是從內容上來問的,結合具體詩句很容易知道陸鴻淅是一個寄情山水,不求聞達的隱士;這從景物描寫(“桑麻”、“籬邊菊”等物象)及人物行蹤(“山中去”、“歸來每月斜”等事象)這兩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篇8

關鍵詞:古詩教學

初中語文

審美愉悅

通觀初中語文教材,詩歌教學被集中安排在課內詩詞單元25首,課外古詩詞背誦60首,其中新課標推薦背誦的篇目34首。這些古詩詞部分多樣性地安排了唐詩、宋詞等各時期的經典篇章;所選詩歌系統地展示了中華上下千年的詩歌菁華。那么,怎樣教詩歌,才能讓學生既能體味到詩詞數千年人文積淀的博大厚重,傳承燦爛的傳統文化,又能感受現當代詩歌的異彩紛呈和美麗嬗變,把握時代變革跳動的脈搏,從而滋養性情、陶冶靈魂、激勵精彩人生、重鑄民族精神呢?詩歌被廣泛選人語文教材,是詩性的回歸,但這只是萬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歸還要看詩歌的價值在現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體現。關鍵一步還要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去教。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沒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詩歌以其凝煉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獨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如果學生還只是單純地追求矛盾沖突,情節人物,還不會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還沒有對詩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覺,那詩歌對他而言是味同嚼蠟了。老師還是那樣把一首首優美的、空靈的、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堆積;還不會帶領學生去吟詠、去感悟、去思索。

一、巧引故事

喜愛聽新奇的故事是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她們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巧引故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特別在課文導人中巧妙運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便講述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生活逸事。詩歌教學中,精選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趣聞,用形象的語調講出來,不但能引起學生注意,而且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愉快活躍。

二、美讀詩詞

古人就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葉圣陶創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了,無論興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詩歌教學,十分強調朗讀的作用。詩詞是以語言文字形式出現,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體會字里行間所包蘊的情感?美讀就是一個極好的途徑。通過美讀,能將美巧妙地傳輸。教師要讀出課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語言美,藉此感染學生。朗讀要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催人動情。例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時,用豪放、激昂的語調進行了“美讀”。在范讀過程中,教師完全融入詞中的境界。讀到最后二句,并輔以動作,展示詩情。大氣磅礴的力量震撼學生的心靈,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一番美讀,學生獲得了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

三、點綴音樂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本身就與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代大多詩詞都能配樂歌唱?!胺灿芯嬏帲阅芨枇~”“胡兒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長恨歌》”,便足以證明。在詩歌教學中,用音樂點綴,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于是教學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進音樂的殿堂。帶領學生欣賞內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師生一道聆聽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優雅的詩詞中,完全迷醉于空靈的音樂中。一曲音樂勾起學生對詩美的無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瑣的講解不知好多少倍!還可以經常在朗讀時,用樂曲搭配。

篇9

詩歌中運用的表達技巧重點應該掌握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難點是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分;表現手法中的難點是襯托與對比的區別,而襯托又容易將正反襯混淆。下面我就這三點結合實例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一、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

從理論上說,借景抒情是作者對某種景象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過描寫此景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觸景生情則是當作者看到某種景物時,直接抒發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寫的景物,而要表達的感情則寄托在“燒不盡”和“吹又生”的描寫中。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這種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蘇軾的詞《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上片首二句寫景“草”“軟”“沙”“輕”,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發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寫作者于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流露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從這兩例我們不難看出“借景抒情”這種抒情方式情感的抒發是間接的,而“觸景生情”這種抒情方式情感的抒發則是在景物描寫的鋪墊下直接抒發出來的。

二、襯托與對比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語說: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用甲事物(賓)配襯乙事物(主),就是襯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對比是指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以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構成對比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

襯托有主次之分而對比無主次之分,是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雪本是無聲無息,無嗅無味的,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等方面加以分別。但這首《夜雪》分別從感覺、視覺、聽覺等角度側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可見雪落時間已久?!皬鸵姶皯裘鳌币痪鋸囊曈X角度說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卻見窗明,正是深厚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的光亮。最后兩句則從聽覺角度表現雪大。只有厚厚的積雪才能將竹枝折斷?!棒勒砝洹薄按皯裘鳌薄罢壑衤暋边@些描寫只是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吳融的《華清宮》:“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旋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敝饕昧藢Ρ仁址?。詩人寫華清宮,將宮外之況與宮內之景進行對比。一、四句寫宮外。宮外,暗云壓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凍,草木枯瑟;二、三句寫宮內,只見雪飄之形,不見雪堆之景,樹林郁郁蔥蔥,樓閣碧簾垂地,一片暖融融,統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閑,外面的寒冷,他們亦毫無覺察。

三、正襯與反襯

正襯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币蕴一ㄌ兜乃钜r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常見的有“以樂景寫哀情”“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

例如葉紹翁《夜書所見》:“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兒童歡樂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詩人流落他鄉的凄涼之感。

再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北居麑戩o,卻寫了桂花落地的聲音和鳥鳴聲,這是典型的“以動襯靜”,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教室里靜得掉在地上一根針都能聽到”,兩者是一樣的寫法。

正襯的兩者是向相同的方向發展,反襯的兩者則是相反的。

篇10

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以人教版為例,僅必修教材的五冊課本,上起“”,下至新詩,就選了二十六篇,所占比重之大可見一斑;另外,從高考的分量來看,詩歌鑒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對此更不必多說。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才能實現詩歌教學的高效或者有效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決定詩歌教學成敗的因素很多,其關鍵在于定好“調”。

一、 教學方向保證“高調”站位

在我們深切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今天,詩歌教學也應該回歸到“詩教”這個傳統上來,詩歌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培養詩人,也不完全是為了傳授鑒賞詩歌的方法,而是在于怡情,在于審美,在于文化,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某種角度上講,教學方向決定教學的境界,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在詩歌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尤為突出。中學教材所選的詩歌都是從浩如煙海渺無涯際的中華文學寶庫中選出來的極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如果按照當前語文界都比較認同的王榮生先生的看法,將語文閱讀文本分為“定篇、用件、樣本、例子”四類,那么詩歌應該是屬于“定篇”無疑了——可以說,明確這個教學方向將直接關乎教學的成敗。

中國人自古重視詩歌的價值,有“詩教”的傳統,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保ā抖Y記?經解》)一個國家,百姓的精神面貌都是由“詩”決定的,這就昭示了我們詩歌具有“怡情”功能、審美功能、教化功能。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現在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詩意的缺失、散文的盛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科學主義大行其道,處于技術時代的我們物質欲望不斷膨脹,精神世界日益萎縮,遺失了詩歌與詩情。我們的學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危機——他們缺乏溫情,喪失美感,情感粗糙,信念缺席,感受力面臨沙化,想像力嚴重流失。

事實上,他們正處于詩的年齡,本應最容易甚至比我們語文教師更容易接近詩歌。因為他們剛剛離開童年不久,大多數都尚且保留一顆未泯的童心,而詩歌恰恰是童心的專利。筆者固執地認為,不僅是為了詩歌,即便是為了健康的人格,擁有一顆童心都將是他們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一般地講,這一時期的學生不僅愿意接近詩歌甚至還特別愿意創作詩歌,郭沫若說過:“年輕的時候是詩的時代,頭腦還沒有客觀化;而到了三十左右,外來的刺激日多,卻逼得逐漸客觀化,散文化了?!惫P者在初中時就特別愛寫現代詩——也許所寫的也未必是詩,只能算作散文分行,到了高中又癡迷上了古典詩歌,并且喜歡上了填詞,每周一首,整天抱著王力的《詩詞格律》不放,寫一些無病、“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豆腐塊”,而如今除了寫一些隨筆,或寫一些下水作文外,竟然一句詩也寫不出來了。詩歌是童心的專利,但童心卻未必是童年的專利,鄭淵潔曾談過“反季節兒童”的現象,孩子說大人話,大人說孩子話,孩子做大人事,大人做孩子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而我們教詩歌也就是要呼喚“詩情”“詩意”與“童心”。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早在二百年前就高唱“要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今天,科學化的訓練損耗了學生勃勃詩意,功利化的高考讓青春在語文課堂上缺席,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更需要呼喚詩歌,呼喚真正的詩意的課堂。

詩意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完全指向鑒賞中“技法”的研究,更要重視詩意人生的培養,從審美的層面走進詩歌,從文化的視野觀照詩歌。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有一句名言:“詩是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奔热辉姼枋切味系臇|西,就應該考慮從“務虛”的視角去教學,如果將每一首詩歌都作為例子來研究如何鑒賞,甚至是全部指向解題技巧的研究,無異于明珠彈雀,焚琴煮鶴!更何況真的有那么多技巧可以供我們研究嗎?事實是,語文教學不同于理科教學,其知識的隱性和背景化使得很多“方法”不具有再現性,我們語文教學研究出來的那些所謂的解題技巧究竟有多少操作性恐怕只有我們語文教師自己知道。更何況當前學生面臨的最大尷尬是,他們并不是不懂詩歌中的技巧,也不是不懂解答詩歌題的技巧,而是他們根本沒讀懂詩。

事實上,“取法乎上者”不等于“不取乎中”,而是“得乎中”,學生不能鑒賞詩歌的癥結在于詩歌感悟能力的缺鈣與貧血,在于教學定位的失衡。從詩教的傳統去學習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從語文素養的角度去學習詩歌,而語文學習的核心恰恰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二、 教學內容保持“低調”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