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17 15:2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
2、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 ,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3、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并列,均為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位居第一。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7項),中國一共兩次承辦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2004年,蘇州,第28屆、2020年,福州,第44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中國現有43處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0處,穩居世界前列。從1987年中國第一次有了世界遺產到今天,20余年過去了,社會對世界遺產的認知在不斷的深化,世界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北京明清故宮 持續擴大開放區域
2012年,《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規劃以2004年《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2002~2020)》為基礎,將解決故宮112公頃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質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問題。目前,故宮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國家相關部門抓緊制定《故宮保護條例》,以實現對故宮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有序開展古建筑全面修繕工程,持續擴大開放區域,使開放參觀面積由目前的45%擴大到76%。經過精心整修的皇極殿已向觀眾開放。未來,還將開放慈寧宮、壽康宮、慈寧花園等組成的西部區域;端門城樓、大高玄殿將作為數字博物館對外開放;南部將形成以午門城樓及東西雁翅樓、武英殿和文華殿為主體的大型博物館展覽設施群。為解決院內一些部門占用古建筑辦公而對古建筑造成損害、古建筑亟需騰退整修的問題,故宮博物院正在建設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力爭在2016年實現紅墻內無辦公科研場所。
故宮博物院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確定館藏文物總量為180萬7558件。為解決古建保護與展廳現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宮博物院建設了完全達到博物館溫度、濕度、安全控制標準的現代化展廳一午門展廳。
目前,故宮博物院正著手對所有展廳中的展柜、臺座等進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實現對展廳內文物的全面抗震防護。對地下文物庫房進行升級改造,爭取根據不同質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條件要求,實現溫度、濕度的調控功能分區。同時,建設第三期地下文物庫房,配套復建內務府建筑,增加文物儲藏保管功能,逐步減少并最終棄用地面文物庫房,整體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條件。針對大量院藏文物瀕臨腐蝕、銹蝕等嚴重自然損壞狀況,將建立大型綜合文物修復中心,根據文物藏品性質設置各類保護修復室。
2011年12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建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信息化平臺”,對文物建筑、室外陳設、植物動物、環境質量、游客動態、安全防范、基礎設施、館藏文物、非古建筑、監測保障等進行監測。針對游客動態,故宮博物院提前制定節假日觀眾接待預案,以加強值守力量、設置緩沖區域、暢通出入口和通道、調整開放通道作為應對措施,未來將根據監控,對超大客流進行分解疏導和科學控制。
故宮博物院正在規劃包括地庫風冷系統改造、報警聯動處置系統建設、消防設施改造、高壓管網建設、午門安檢前移、建立故宮應急指揮中心、采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安全防范、彩鋼房拆除、滅火救援能力建設等內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統。通過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 在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在開放中加強保護
2003年甘肅省政府頒布實施《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專項文物保護法規之一。2011年出臺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據此制訂了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劃定了2萬余公頃的遺產區,10萬余公頃的緩沖區。
為保護莫高窟的突出普遍價值及其真實性、完整性不受破壞,敦煌研究院配備了先進的實驗設施條件,通過承擔國家重要科研課題,系統分析威脅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種風險因素和產生機理,解決保護中的關鍵問題;與多家國內外保護科研機構合作,積極引進、吸收先進的保護技術和理念。采取科學的工藝對本體的壁畫和崖體等實施保護,并形成了保護技術規范。共修復壁畫約3100平方米,加固崖體長1700米。對影響環境保護的風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綜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區積沙量減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還在壁畫和塑像、洞窟內環境、窟區氣象和地質環境、風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進技術開展實時監測工作,對有可能造成破壞的潛在因素進行預控并及時采取保護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終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在開放中加強保護。開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進行游客承載量研究,召開“遺產地旅游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總結研究成果,根據洞窟壁畫的內容和年代、保存現狀、洞窟容積、位置,以及游客量變化等,制定游客預約制并及時調整洞窟開放策略,確保石窟處于科學、有效的保護和開放管理狀態。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在面對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戰時,為有效減緩洞窟開放壓力,保護洞窟,充分展示遺產價值,嘗試采用數字化虛擬洞窟的展陳方式。
長城:21196.18千米總長度的調查與認定
長期以來,長城保護是中國文物保護的一項重點工作。國務院先后將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等多處長城重點段落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將長城相關遺跡分別公布為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2003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九個部委聯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長城保護條例》,為加強長城保護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規保障。
為應對長城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消除自然和人為因素對長城的威脅,國家文物局制定《“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工作方案》,開展資源調查和建立記錄檔案、編制保護規劃、建立法規制度、理順管理體系、開展宣傳教育、加強科學研究、實施搶救維修、依法加強監管、加大經費投入等九項工作?!笆晃濉逼陂g在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中安排5億多元用于長城保護工程,確保了長城資源調查、重要段落保護維修等工作的順利完成。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各地實施了山海關等一批長城重點段落的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隱患,為長城等大型文化遺址的搶救維修創造了新鮮經驗。
2007年至2010年,國家文物局聯合國家測繪局組織開展全國性的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長城資源調查分為明長城資源調查和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資源調查兩個階段開展。長城資源調查由文物部門通過田野調查確定并記錄長城本體、附屬設施、相關遺存等的保存狀況、保存環境及保護管理狀況;在此基礎上由測繪部門測定長城資源的長度、位置等測量數據,并建立長城信息系統。通過長城資源調查,全面、準確地掌握了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自然與人文環境、保護與管理現狀等基礎資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發現。
在長城資源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國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啟動長城認定工作。通過長城認定,將進一步明確各類長城相關遺跡作為長城遺產的重要屬性,解決“什么是長城”這一關鍵問題,并將各類長城遺產納入《長城保護條例》的保護范圍。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認定意見,將能夠準確掌握轄區內的長城資源情況,依法落實《文物保護法》和《長城保護條例》確定的長城“屬地管理”原則,進一步明確每一處長城遺產的保護管理責任,解決“誰來管理”的問題。
2012年5月,國家文物局完成長城認定的批復工作,共認定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3個縣域內分布的春秋戰國、秦漢、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遼、金、明等歷代長城墻體10053段,壕塹1762段,單體建筑29507座,關堡2210座,相關設施189處,共計43721處長城遺產。調查認定的長城總長度21196.18千米。
蘇州古典園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試點
在中國現有的30處世界文化遺產中,蘇州古典園林的監測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體系較完善、功能科學的監測體系。建立了一套三級管理的分級管理體系。從蘇州市世界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到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再到園林局下屬古典園林保護監管中心、各古典園林管理處,形成了蘇州市域范圍內上下聯動及時、協作處置有效管理體系。
為保障監測工作的有效實施,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臺了《蘇州古典園林監測管理工作則(試行)》,并于2011年修訂成為蘇州市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各級各部門在遺產監測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報送、預警處理等相應職責,確保監測工作有章可循。同時,通過數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物、植物、陳設、游客量監測工作規程》和《預警指標值與預警(草案)》,以及相應的考核辦法、監測工作例會制度、培訓制度等切合實際需要的配套內容。制定了蘇州古典園林監測工作總體方案,確定了監測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個全方位”,即:全方位數據采集、全方位實時記錄、全方位監測預警,圍繞這個目標,制定了遺產監測遠中期規劃和近期分步實施計劃。
在對蘇州古典園林進行監測的過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與有關大專院校合作,研究多種手段對遺產實施監測的方法,研究三維掃描儀在古典園林保護中的運用。二是與信息科技公司緊密合作,利用現代技術和先進的設計理念,自主開發世界遺產監測預警系統軟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蘇州古典園林特點的監測軟件和監測指標、監測預警標準,力求監測手段科技化,監測數據科學化,監測結果時效化,為逐步實現從傳統到數字化和現代化的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從確保世界遺產原真性的目的出發,以“原法式、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為標準,結合遺產維修工程的實踐,摸索蘇州古典園林維修工程的監測方法,2007年編制《世界遺產維修課題大綱》,2008年實施耦園案例的“維修工程監測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園曲溪樓維修工程監測工作。四是加強對國際文件和動態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國家文物局下達《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定期報告(2003~2008)》試點研究課題的任務,得到國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認為具有在全國遺產地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2011年被確定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試點單位。
遺產監測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監測信息,蘇州古典園林保護監管中心承擔著信息維護及的信息中樞職能,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實時采集與信息,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的人工監測巡視、巡視報告、編輯監測預警信息??裙ぷ鲝浹a網絡平臺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還結合信息科技的發展,積極研究平臺功能的提升,架構科學高效的信息化網絡,并對采集的信息數據進行科學分類研究,走出一條從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遺產價值影響因素重點梳理、從摸家底到抓關鍵,從圖文并茂到三維測量的信息化建設之路,在實現遺產價值的全方位監測的同時也為各級各部門的管理評估工作提供了詳實的信息;還為傳統技藝流失、保護修復專業人才流失的可預見影響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儲備。
大足石刻:石質文物保護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典范。長期以來,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類文物保護項目20余項,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護修復中,堅持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材質創新。如在大足寶頂山石刻觀經變龕危巖搶險加固、地獄變相龕及合利塔防風化保護、九龍浴太子龕滲水治理等多項保護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術措施均處于國內石質文物保護的領先水平。尤其是正在開展的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國石質文物保護的科研水平。
千手觀音造像開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間,造像集雕刻、貼金、彩繪等多種工藝手段于一身,病害極其復雜,多達34種,是一項集保護修復與研究于一體的大型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工程中罕見。
篇3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交通便利,為九省通衢之地,溝通東西南北,匯聚四方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荊楚人民創造并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荊楚文化特色,是荊楚大地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戰略資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文化遺產。隨著長江中游經濟帶與湖北文化強省戰略的全面鋪開,凝聚著荊楚文明精華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調節長江中游城市群文化環境的關鍵要素和全面推進湖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對于我們立足湖北文化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記憶,展示湖北傳統文化優勢,傳承荊楚歷史文化根脈,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融入社會、促進發展、服務民生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一、湖北世界文化遺產資源情況
湖北現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3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以及1項申遺籌備項目。武當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鐘祥明顯陵于2000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咸豐唐崖土司城址于2015年與貴州海龍囤土司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一起作為“土司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2012年列入),一是中國明清城墻項目,包含湖北省荊州城墻、襄陽城墻;二是黃石礦冶工業遺產,包含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大冶鐵礦西露天采礦舊址、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華新水泥廠舊址等構成;三是鶴峰容美土司遺址。1項申遺籌備項目,即“萬里茶道”聯合申遺項目,該項目是我國繼“絲綢之路”、“大運河”之后,又一條計劃申報世界遺產的文化線路。該項目于2012年開始籌備,得到了線路沿途8省份的積極響應。2014年,湖北省被推舉為8省聯合申遺牽頭省份,武漢市被推舉為牽頭城市,現線路沿線8省已基本完成遺產資源調查,目前正有序推進申遺點遴選以及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的編制工作。
二、保護與管理現狀
“十二五”以來,為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效與合理適度利用,發揮遺產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實現世界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湖北省全面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建設,加快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逐步完善遺產監測體系,加快保護與管理機制建設,積極爭取國家與省級財政資金,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廣泛采用科技手段與多學科交流,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研究,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設、保護規劃、管理機制、保養維修、學術研究為保障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一)穩步推進法制建設
2013年1 2月1日,由湖北省政府公布的第一部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規((唐崖土司城址保護管理辦法))開始實施。該法規在認真研究唐崖土司遺址的內涵價值、保存現狀和面臨的保護難題的基礎上,制定了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保護條款。該管理辦法的公布實施,為唐崖土司城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夯實了基礎,為開展唐崖土司遺址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具體的操作指南。咸豐縣人民政府結合地方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加強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唐崖土司遺產的地方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細則。為加強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保護,黃石市于2012年公布實施《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管理辦法(試行)》《黃石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文化遺產保護規范性文件,現正積極推動《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片區保護條例》立法。《襄陽城墻保護條例》、《荊州古城保護條例》等明清城墻遺產保護法規也將于近期出臺。這些專項法制建設極大的加強了湖北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二)加快開展保護規劃編制
保護規劃是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長期思路與依據,完備科學的保護規劃體系,將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湖北省高度重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2009年,《荊州城墻文物保護規劃》由湖北省政府公布實施;2012年,明顯陵、武當山玉虛宮、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襄陽城墻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公布實施,“唐崖土司城址保護管理規劃》也于當年1 2月由湖北省政府公布實施;201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與管理規劃綱要(2013―2030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復,依照該規劃綱要,現已完成《武當山建筑群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2015―2030)》的編制工作,提交國家文物局審查; 《華新水泥廠舊址保護總體規劃》正按照國家文物局意見修改完善。通過這些年來的工作,湖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體系正逐步走向完善。
(三)逐步完善遺產監測體系
湖北省當前實施的遺產監測工作重點有三個,一是明顯陵影壁監測項目,2013年獲得批復,現已開始監測工作,該項目是湖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建筑單體專項監測項目,擬以此為起點,逐步開展世界遺產各重要文物建筑單體監測工作;二是唐崖土司城址動態信息與監測項目,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復,該項目對唐崖土司城址實施全面的環境及文物本體監測,科學分析、評價唐崖土司城遺址的保護效果,指導唐崖土司城遺址的保護、管理工作;三是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邊坡預警與監測系統項目,已開始相關建設。此外,武當山金殿游客量及危巖體監測、明顯陵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等項目正在申報。湖北省通過這些單體、全面的監測項目的建設與實施,點面結合,積累相關技術經驗,逐步完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形成完備的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體系。
(四)積極實施文物保護工程
湖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間,國家與省級財政先后總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實施各項文物保護工程以及安消防工程項目70余項。為加強武當山古建筑群文物安全,實施如玉虛宮文物保護工程、沖虛庵修繕工程、武當山古建筑群消防工程等項目;為改善明顯陵保護狀況與歷史環境風貌,實施明顯陵外羅城外明塘修繕工程、明顯陵地幔修繕工程、明顯陵影壁監測等;為配合世界遺產申報,實施了唐崖土司城址一期保護工程、唐崖土司城址保護與環境整治(一期)、唐崖土司城址動態信息及監測保養維護、華新水泥廠保護展示與利用工程等項目,極大地改善了湖北省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安全及周邊歷史環境狀況,保證了遺產價值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加強保護管理機制建設
為夯實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基礎,湖北省狠抓落實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四有”工作,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公布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規范遺產核心區域緩沖區內的建設項目報批;加強地方保護管理機制建設,指導各遺產地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加快相關人才尤其是基層遺產管理與保護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武當山古建筑群、明顯陵、唐崖土司城址等單位先后已成立專門的管理處,其中明顯陵管理處為鐘祥市政府直管單位,唐崖土司城址管理處與咸豐縣文物局、咸豐縣民族博物館合署辦公,配置專業人員與設施,負責遺產的日常管理與保養維護工作,黃石市于2015年組建黃石市文物局,管理與協調黃石工業遺產片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推動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協調機制建設,每年定期對武當山、明顯陵、唐崖土司城址等開展專項調研、督導、協調工作,加強巡查與監督,及時制止、整改違規建設;聯絡萬里茶道聯合申遺沿線8省市,成立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公室,協調、推動申遺工作的進展。這些工作為湖北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與申報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六)推動科技與多學科交流 湖北省近年力推科技手段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中的應用,采用整體頂升技術進行武當山遇真宮原地墊高保護,并使用三維激光掃描進行資料記錄;在唐崖土司城址、鶴峰容美土司遺址考古工作中積極采用高空高清航拍、三維激光掃描、地理信息系統、現場出土文物保護等技術,采用三維數字化建模與虛擬復原等技術開展遺產數字化展示;推進湖北世界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支持建立湖北省海達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研究院等,為遺產保護、突出普遍價值研究、保護規劃編制、信息化管理、合理利用等內容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積極推動武當山與故宮博物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開辦唐崖論壇、黃石工業遺產申遺咨詢會、萬里茶道聯合申遺推進會等多項學術交流活動,深化遺產價值研究,為湖北省積極探索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科技與學術支撐體系建設打下了基礎。
三、加強申報與保護工作的策略
黨的“十”以來,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保護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新時期文物事業指明了方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城鎮化建設、 “四個全面”戰略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入推進,文物事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系列重要論述思想內涵,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在新形勢下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嚴格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構建完善湖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充分發揮世界文化遺產這一世界知名文化名片的宣傳展示作用,弘揚荊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合理適度利用,發揮其服務社會、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作用,深入落實文化扶貧政策,助推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加強現有遺產的保護與管理
嚴格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加強現有3項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尤其要突出遺產核心價值方面的保護。加強對遺產地的綜合性檢測,穩步開展遺產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湖北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臺;推進各項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加強年度督查與巡視工作,規范遺產地管理,加大文物執法力度,嚴厲查處遺產相關的違規違法活動,強化對遺產地的規范管理,實現遺產的永續保存。
(二)特許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 精準把握湖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以及申遺籌備項目的保護管理現狀、文化遺產內涵和價值等,制定相應申報策略,持續推進世界遺產申報,豐富湖北省世界遺產文化多樣性,完善世界遺產傳承體系。
“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項目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唯一的工業遺產項目,遺產價值非常突出。湖北省將進一步加強對黃石礦業遺產的考古與學術研究工作,開展多學科交流,深入發掘遺產文化內涵,完善遺產價值的解讀和宣傳闡釋體系,加強遺產保護與管理機制建設,推動黃石工業遺產保護立法,修改完善保護規劃,加快遺產監測體系建設,夯實遺產申報各項基礎,加速推動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的申報工作。
目前我們積極配合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辦公室的申遺部署,推進湖北“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項目的各項工作。深化湖北明清城墻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研究,加強申遺文本的編制工作,加大湖北明清城墻遺產的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力度,為聯合申遺做好準備。
鶴峰容美土司遺址作為申遺擴展項目,當前湖北省的工作重點是做好容美土司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推進容美土司遺址的保護與管理機制建設,做好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待時機成熟時予以申報。
同時我們一直積極推動萬里茶道聯合申遺項目,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揮牽頭省份作用,聯合沿線8省實施“萬里茶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與申遺工程”,加強茶道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研究,加強預備名單申報文本的編制工作,爭取盡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三)積極探索遺產的合理適度利用
我們積極貫徹落實“加大保護力度,推動合理適度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服務群眾、促進社會發展的文化遺產利用理念,發揮世界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文化熏陶功能,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素養;理順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嚴格執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避免盲目建設、過度開發,減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人工化、城市化干預;發揮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利用世界文化遺產品牌開發文創產品、培育相關產業;加強系列遺產各遺產地之間的合作,做好與市場的對接,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共同推動遺產資源與社會教育、公共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善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等貧困地區經濟狀況,助推文化扶貧。
(四)加強科學保護理念曲宣傳
篇4
關鍵詞:世界文化;世界文學;比較文學觀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發展,各個民族在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發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統一性的世界文化。隨著世界文化的發展,世界文學也逐漸從民族主義文學的壁壘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廣闊的文學意識,而比較文學也應運而生。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的發展促進了比較文學觀的建立,并成為了比較文學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文學觀的建立,為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與手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一、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態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狀態
隨著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頻繁,使世界文化形態出現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從目前世界文化現狀可以看出,現代東方文化已經與傳統東方文化發生了很多變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諸多元素;而現代西方文化與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滲透了大量的東方文化元素。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受古代東方技術的啟發而發展,同時東方國家現代化發展又反過來借鑒了西方的先進文明。西方現代詩從我國湯匙中得到啟發,改變了英式詩歌的句法與詩法,開創了西方意象派詩篇,而我國的現代詩歌又受西方影響。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處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2、民族文化意識加強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識
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逐漸從歐洲中心逐漸向世界多中心發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識,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各國各民族逐漸融為一體。經濟、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世界各國的思想、文化、理論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
3、文化研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點以及全球化意識的建立,使得東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與碰撞,使世界文化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研究逐漸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人類的歷史文化研究開始向著宏觀總和的方向發展。
二、當今世界文學的發展趨勢
世界文學的發展表現在從民族文學主義的狹隘觀念逐漸轉向了更加廣闊、宏觀的世界文學觀念。當今世界文學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特點:
1、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
當前世界文學的發展正處于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轉型的一個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文學交流活動逐漸向世界性發展,國際性文學組織、團體陸續出現,對于文學創作的視野擴大與思想激發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學的交流與滲透中不斷發展,各國對外來文化、文學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學的圈子得到了擴展。
2、現代文學批評的發展興盛與世界詩學的產生
現代文學批評的興盛是世界文學發展的另一特點。西方文學批評的發展經歷了古典主義―人文主義批評、歷史主義―實證主義批評以及文學―美學批評三個階段,批評的對象逐漸從作品向讀者發生了轉變,開始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讀者的反應對于文學創作的影響。文學批評的三個發展階段分別促進了比較文學“影響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發展,對比較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同時還促進了世界詩學的產生。世界詩學的萌生以及現代文學批評的發展對比較文學觀的建立有促進作用。
3、世界文化與文學聯系加深
文學的產生受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從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中的各個學科與文學相互影響滲透,使得文學在內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現了變化,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三、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的比較文學觀建立
1、世界意識與民族意識相結合
比較文學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要樹立起世界意識,并具有全球性文學觀念,倡導比較文學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方向發展。在建立世界意識的同時,要加強民族意識,進行比較文學研究時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學,以民族文學的發展促進世界文學的發展,同時民族文學吸收外來文學中的精華,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世界意識與民族意識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較文學觀。
2、文化意識與文學意識相結合
從比較文學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對象是文學。所以,比較文學觀的建立應該以文學為基礎,以文學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使得文學的研究與其他文化學科之間的融合越來越多。因此比較文學的研究要求文學意識與文化意識相結合,以文學意識為主,以文化意識為輔,突出文學性。
3、比較意識與詩學意識相結合
比較文學并不是簡單的比較,因此有比較并不一定可以稱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學以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對文學進行研究,比較文學觀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較意識之上,而比較文學中的比較僅僅作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時需要具備詩學意識,總結分析文學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較文學觀。在比較文學觀眾,比較意識是基礎,而詩學意識則是主導思想。
總之,在如今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不斷向全球性發展的背景下,比較文學觀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識與民族意識、文學意識與文化意識、比較意識與詩學意識之間相結合,才能建立起適應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發展的比較文學觀。
參考文獻:
[1] 張德明.世界文化與世界文學―論一種比較文學觀的建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90(4):110-120.
篇5
文化多元化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從而在文化的層面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
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和平與發展時代背景下的既成事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態勢下,各自發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不僅是世界文化發展應有的價值理性,而且正在成為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的強烈呼聲和實際行動。對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充滿自信,對世界文化發展的格局持多元、平等的看法,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反對民族文化沙文主義,抵制狹隘民族主義,堅持和平發展的文化戰略,將是可以預見的未來10年的整體發展趨勢之一。提升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增強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拓展人類文化發展的世界胸懷和全球意識,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中華文化以及其他種種類型的民族國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的總態勢下,各擅所長,各有其位,使得人類文明的發展異彩紛呈,相得益彰,“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僅是人們的良好愿望,而且正在逐漸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
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增強,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越來越成為世界文化不可分離的部分,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擴大。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成為民族精神的載體,諸多國際間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往往通過文化表現出來,因而,民族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多地是通過文化的方式進行。經濟文化化甚至政治文化化,使得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而在文化的層面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擴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圍和內容,強化了文化的價值。無論人們如何強調文化的民族性特質,甚至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性,但最終都必須融入全球化的體系中,通過文明對話而解決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而不是相反。
普世價值必將得到更多的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仍然存在
不同民族國家之間,對于普世價值有頗為不同的見解。從對普世價值內涵和內容的認識,到普世價值本身的有無,都有見仁見智的闡釋。但如果徹底否認普世價值,則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溝通的價值基礎,就缺乏合理的證明和溝通的平臺。問題并不在于是否承認普世價值,關鍵在于如何詮釋普世價值,誰掌握普世價值詮釋的話語權。民主、法制、人權、平等、和平、公平、正義,這些經過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檢驗并已成為人類基本精神的價值理念,無疑是普世價值。而中華文化所長期堅持的和而不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愛好和平的優秀傳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厚品德,當是普世價值的重要內容之一,至少,是可供借鑒的人類文明的重要資源。
當今中國政府大力倡導的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自然更是普世價值的重要內容。道理十分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冷戰早已結束的時代,如果不建設和諧世界,難道要去制造惡斗的、分裂的、動蕩的世界嗎?發達國家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更上層樓,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現代化潮流的進程中需要奮起直追,二者都需要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在飽受全球金融風暴吹襲之后,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需要贏得時間治療經濟創傷,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方略,推動自己的國家進一步發展,因此,未來十年內,普世價值必將得到更多的認同。
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仍然存在,但勢頭將有所減弱。世界現代化的進程源自西方,經過數百年發展后的西方,挾強大的經濟優勢,在文化方面也引領世界,甚至攫取了文化方面的話語權。即使在近年西方一些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情勢下,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下,其文化強勢依然存在。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憑借其發達的技術和成熟的大眾文化制作的經驗,橫掃全球,影響極為深刻。至于遍及全球的麥當勞、肯德基、漢堡包之類的非常生活化、人性化的大眾文化,以及正在進一步擴張的迪斯尼游樂文化,其制作方式、傳播手段和發展理念,都值得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好好學習、認真借鑒。而學習、借鑒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別是要根據本民族情況,從自家國情出發,以我為主而博取眾長,建設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10年內,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將依然存在。不過,由于世界格局這些年來的變化,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金磚四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令世界矚目的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國特色、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成為新的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將使西方文化的強勢有所減弱。
在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中,意識形態的碰撞繼續存在。無可諱言,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都有意識形態的糾結。在未來的十年發展中,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總體上將是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進行,以雙贏以至多贏為目標,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始終存在,彼此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
文化民族主義的聲調將進一步高漲,中國文化的價值得到進一步闡揚
篇6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ument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in World Heritage
Li Rui
(Zhengzhou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Both document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are essential aspects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WCH) domain in terms of it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y focus on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WCH, enjoying particular 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WCH domain.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playing significant roles in WCH protection,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and promo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cumentation and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WCH domain,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per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CH.
Key word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ation; impact assessment; application
中原文化?z產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河南省目前擁有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洛陽龍門石窟、大運河河南段、絲綢之路和安陽殷墟五處世界文化遺產,是突出普遍價值獲得國際肯定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部分精華。檔案信息系統建設是文物工作中四有檔案建設的一部分重要內容,為文物的歷史沿革、價值內涵、現存狀況提供記錄,為文物發展趨勢和潛在危險、解決方案提供借鑒。而文物影響評估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面臨的當前和潛在風險提供分析和評級,為解決方案和預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本文分析世界遺產范疇的檔案信息與文物影響評估關系,旨在促進世界文化遺產得到妥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1 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影響評估與檔案信息
1.1 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影響評估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的對象主要為文化遺產威脅因素及影響,如各種形式的大規模開發對世界遺產保護造成的威脅――道路、橋梁、高樓的建設,不恰當、不和諧或欠考慮的開發、翻新、拆除等行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政策變化以及城市構架變化。此外,過度及不適當旅游等,都會給文化遺產外觀、天際線、關鍵景觀等承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遺產屬性帶來潛在的不利影響。
2011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制定《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導則》,對擬議項目施加于反映突出普遍價值的整體屬性的影響進行連續和動態的分析,并根據遺產的保護級別、價值、保存狀況等因素對擬議項目引起的變更程度進行定級,為決策提供依據。
1.2 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檔案
1.2.1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定義。世界文化遺產檔案是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這一特定對象及相關活動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遺產記錄是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對文化遺產的物質信息、發展演變及保存狀態進行的捕獲[1]。世界文化遺產檔案是信息和資源的整合,應當跨學科和跨部門,最大程度地利用所有信息資源,以便認識重大問題,確保文檔質量[2]。
1.2.2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要求。國內外對文化遺產檔案的內容、格式、形式及要求予以規范。《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認為檔案文本是申報世界遺產及申報后做好管理工作的依據。締約國所提供申報文件內容應涵蓋遺產、保護管理、旅游設施和統計資料等方面[3]。國家文物局定義文化遺產檔案為“文物保護單位本身的記錄和有關文獻史料,形式有文字、攝影(照片、幻燈片、電影膠片)、錄像、繪圖、拓片、摹本、計算機磁盤及其他信息載體?!庇涗洐n案分為主卷(保護管理工作和科學資料)、副卷(行政管理文件及日常工作情況)和備考卷(可供參考的有關資料)[4],并遵循記錄檔案檔號編制規則[5]。
1.2.3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特點。世界文化遺產檔案既要遵循檔案的建設原則和方法,又具有自己的特點:①以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核心對象,不僅對遺產構成單體進行記錄,還對承載和體現遺產價值的整體屬性和單一屬性進行記錄;②根據遺產歷史年代和文物類型(如古建筑、遺址、景觀、文化線路等),涉及的領域和專業有所區別,是融合文獻學、歷史學、檔案學、管理學、社會學、繪圖學和數字化等的較為復雜的綜合性實踐;③是一個動態和發展的過程,文化遺產的保存狀態、周邊自然人文環境和保護管理情況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記錄檔案應不斷充實,力求做到系統、完整”[4]。
2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與檔案建設之間的關系
檔案信息科學和文物影響評估系統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前者是文物工作的內容和依據,后者為文物工作的有效性、合理規避風險提供工具和方法:世界遺產檔案記錄遺產的價值、保存狀態,保護和管理情況以及一個時間點上或者一定時期內的變化,構成世界遺產基準數據,具有重要參考和依據意義。世界遺產影響評估旨在通過評估遺產潛在威脅對其影響作出決策和反應,保護世界遺產本體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聯系。檔案和影響評估具有雙向關系,促進二者相互結合和作用,有助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2.1 檔案為文化遺產影響評估提供基準數據和資料
一是在評估準備設計(前期設計、咨詢,確定領域和范圍,確定機構或人員)、分析評估階段(收集整理數據,分析遺產資源特征,建立影響評估模型并進行直接或間接影響評估),檔案提供遺產目錄廓清遺產范圍和內容,檔案中關于突出普遍價值及承載價值的整體和個別屬性以及其保存狀態有助于建立數據基準和評估模型。
二是在結論和措施階段(制定緩解措施草案,制定報告初稿,咨詢,修改評估結果和完善緩解措施)以及實施、記錄和反饋階段,遺產檔案中保護規劃、監測管理措施及實施情況是遺產影響評估報告和措施制定的重要資料來源。
2.2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進一步豐富檔案內容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報告包括世界遺產的確切名稱、地理坐標、列入日期、遺產影響評估報告日期、負責準備遺產影響評估報告的組織或實體的名稱、報告為誰而作以及是否經過外審或同行審查的聲明等內容。報告大綱包括非技術性總結、目錄、引言、方法(數據來源、數據庫、田野調查、影響評估方法和評估范圍等)、遺址評估領域定義歷史與描述、對提議變化或開發項目的描述、對提議變化的整體影響進行評估、影響的緩解措施、總結和結論、參考文獻、術語詞匯、鳴謝和作者、圖表圖片以及數據詳實的附錄等[6]。這些在評估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和資料構成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重要內容。
2.3 檔案與影響評估在世界文化遺產范疇中的應用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與影響評估圍繞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從保護價值及承載價值的相關遺產屬性出發,對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記錄、監測、評估和反饋,從而實現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見圖1)。
2.3.1 反映作用。以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為核心:與突出普遍價值相關的遺產整體屬性和個體屬性在某個時間的狀態或一定時期的變化情況能夠反映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檔案建設和影響評估的主要對象。
2.3.2 診斷作用。為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改變提供診斷:遺產現狀、遺產價值、保護級別以及遺產改變程度有助于對城鎮化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和定級,為制定開發建設相關決策、遺產保護措施提供科學、量化的依據。
2.3.3 反饋作用。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反饋:以預防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對于開發項目施加于文化遺產的風險評估過程及結果進行檔案記錄并反饋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有助于遺產影響緩解措施的制定以及對開發項目的建設具體行為的控制。
3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信息與影響評估關系的啟示
3.1 結合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特點,加強檔案建設
一是不斷充實檔案內容,通過文物收集、科學調查、坑探或試掘,口述歷史或證據的收集等方法豐富檔案內容,并確保信息與數據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二是進一步依靠網絡和科技構建數字化檔案系統,便于遺產的評估和分析。同時,應當建立科學的信息化系統對遺產數據進行提取、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二是加強數字化檔案平臺對接和數據分享。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各世界遺產地建設了檔案預警監測平臺,實現監測數據的共享。然而還應當擴大平臺的應用范疇,促進跨部門、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數據利用的效率。如日本亞洲文化中心對其組織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與項目建立了亞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實現亞太地區相關信息資源的共享[7]。
3.2 充分利用檔案和數據,做好影響評估
一是促進影響評估與檔案數據利用相結合,如使用地形測量、地球物理測量、虛擬三維模型等非侵入性的評估手段,利用數據庫和GIS系統、3D成像更新遺產影響評估開展的方式。利用空間制圖顯示遺產以及相關聯的屬性(如視覺、歷史、宗教等)分布情況。二是利用檔案數據對風險及其等級進行綜合認識。根據遺產在保護稱號(國際或國家級別)、在國內研究議程的優先級或推薦順序、認定的價值等體現出來的重要性等級,由專業機構和人士評估遺產所面臨影響因素的危害等級。三是制定清晰和全面的遺產影響報告,對遺產的個體和/或整體屬性的現狀、重要性、相互關聯性和敏感性,以及可能發生變化的跡象進行描述。
篇7
今天,人們在平遙所能看到的建筑物,大多修造于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富甲一方的晉商,曾經稱雄商界500余年。他們首創的山西票號,曾在清代執全國金融界牛耳,一度掌握了帝國的經濟命脈……
在平遙古城徜徉的同時,我在想,當年的晉商成功地開辟了一條“管理創新型”的道路,一度創造了區域經濟的輝煌。而今天的山西,如果單純從礦產資源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個資源大省,但從經濟、社會的視角來看,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還屬于“中部”,還在等待高層給予優惠政策,期待著“中部崛起”……而在并不遙遠的100多年前,這個地方早已經隆起為的經濟高地。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里,為自己一度對山西的無知而“抱愧”,為山西商人當年創造的輝煌和日后無可奈何的衰敗感到惋惜……這一連串的感喟,同樣會發生在今天去平遙游覽的每一位游客身上。
是的,沒有什么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洗禮。
俗話說:“河南人穿綢,山西人蓋樓?!睂τ趦傻厝藗兊膼酆茫静恢档萌リ胺?,但以“綢”為文化載體的洛陽、開封等故都,卻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被時間所風化;而以“樓”為象征的晉商文化,卻似乎經受住了歷史巨浪的沖刷和侵蝕,頑強地保留了一個個遺產,供后人們去憑吊!
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特征
那么,平遙究竟有哪些“標志性”的東西,使它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孑遺”呢?
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體形環境標志內容很多,當代古建筑著名學者羅哲文先生認為,主要有十大類:
第一是城墻。這是歷史文化名城最為形象、最為突出的標志。第二是古街道、街巷。這是反映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城市格局的具體標志。第三是鼓樓。這是我國古代城市中突出的標志性建筑。有些古城還有市樓,又稱醮樓,為市民報時,還具有瞭望作用。第四是市井。就是古時城內的市場集市,市旁多有井,故名。第五是文廟。這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象征,和它相伴隨的還有學宮、考棚、魁星樓等。第六是武廟,也稱關帝廟。一個城市總是要文武并重。第七是寺觀等宗教建筑。有佛有道,有些城市還有其他宗教建筑,它們都是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內涵。第八是衙門。縣衙、州衙、府衙、道臺衙門、總督衙門等,甚是珍貴。在古城中還有“城隍廟”,也是不可少的建筑。第九是名人故居和古民居。它們都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所具有的藝術價值。第十是祠堂、會館。祠堂、會館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羅哲文先生所說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體形環境的十大標志,平遙都擁有。
如今,在平遙的“城市名片”上,赫然名列著如此之多的頭銜:
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名城
全國4A級景點最多的縣級城市之一
華夏第一古城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之一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舉辦地
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戰國名將廉頗故里
明代名相劉基故里
世界名城范例,中國晉商搖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縣級城市之一
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
世界文化藝術之苑
中國油畫家創作基地
晉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
中國牛肉之鄉
中國長山藥之鄉
……
人們或許要問,在這眾多的桂冠中,究竟哪一頂“含金量”最高?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僅憑常識人們就會猜測出,如果沒有“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這一頂最硬的“鋼盔”,那么,任憑其是多么堅強的血肉之軀,都會在一波又一波的“建設性破壞”的浪潮當中化為烏有。
從這一點上來說,平遙是幸運的。因為在它的“留城”過程中,有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等中國當代重量級的古建筑專家的“力?!保攀沟眠@座歷史文化名城免遭被野蠻“拆遷”的厄運。
撫今追昔,人們自然不勝唏噓,有良多感慨。
“刀下留城”的世界文化遺產
篇8
對“少林武術”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表示支持。我們也支持把太極拳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但是,我們堅決反對把陳家溝與太極拳捆綁在一起作為“太極拳發源地”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不是歷史的真實情況。這也不可能得到聯合國批準。聯合國對各國申報的項目,不能由申報國說了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派員到申報國調查。調查有兩大目的:一是了解申報材料的真實性;二是是否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標準的要求。
關于河南溫縣陳家溝與太極拳捆綁向聯合國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是一個有關中國國家榮譽和信譽的重大事件,絕不能用提供偽證、制造假文物的手段去欺騙世界人民,以利一己之私。
事實上,關于太極拳的源流問題,外國人已不是聽一些中國人說什么,他們就相信什么了。不少外國太極拳愛好者,從到陳家溝尋“圣”,到深入了解產生疑問,到深入調查而否定“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他們把自己親赴陳家溝調查的結果,回國后著書立說,把調查情況公布到全世界。在今天的信息時代,我們還有人愚蠢地想“一手遮天”,那是辦不到的。
英國研究太極拳的學者丹?杜撤泰(Dan Doeherty)到陳家溝調查后寫了一本名為《太極拳大全》(Complete Tai Chi Chuan)的書。書中,發表了調查陳家溝拍攝的照片,并加以說明。本文公布其中三張照片并譯出原文說明如下:
陳家溝的地理(1995)
看看陳家溝的地理情況是很有教訓意味的。村子的入口是一條土路,路的右邊是墓地,距路邊有300碼(三尺一碼)。在路的左邊是高墻圍著的陳德瑚的住宅,住宅有兩扇厚厚的木門。其后面是陳長興教楊祿禪和其他人習練太極拳的地方。又走300碼到路的盡頭,就是陳家溝的現代化的練武大廳。在練武廳的外面,有很大的演練陳氏炮捶的場地。
陳王廷
1980年6月9日,顧留馨在《體育報》發表聲明承認錯誤,他誤把1640年任鄉兵守備的陳家溝陳王廷當作明王朝遼西御史陳王庭,實際上兩個“Ting”字不同,一個是“廷”,一個是“庭”。此前,顧曾在他寫的兩本書中發表了他的錯誤考證。在“”之后,顧才承認了錯誤。
吳圖南在1917年順便到陳家溝,在陳鑫陪同下到陳氏墓地,陳鑫是陳家溝少有的有知識的人,后來《陳氏太極拳圖說》的作者。他們看到了陳王廷的石墓碑,上面刻有“武癢生”的字樣,意思是縣級的武學畢業生,水平相當現代的小學畢業生。
1995年10月,我在老資格的陳氏拳師陳照森(chen Zao―sen譯音)引導下繞陳家溝走了一遭。我發現,所有的陳氏家族舊的墓碑,都被從墓地挖掘出來,扔到陳氏家族炮捶演武廳外的地上。我不能說,這些是不是原始墓碑,然而不論怎么說,這些墓碑沒有一塊上面刻有“太極拳”字樣。在墓地上豎立的那些明亮的新墓碑,碑上有被贊為“太極拳之祖”和對太極拳有貢獻的刻字。所有這些新的紀念碑和墓碑都稱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而我卻沒有看到一件上面提到“太極拳”的古物。
我問到,在墓地里怎么看不到陳長興的墓?我被告之,這里沒有陳長興的墓。在陳家溝陳氏炮捶大廳里,沒有一間是給陳長興榮譽的位置。在陳氏演武廳里的黑色石碑里,陳長興的名子被排除在陳氏武術派系之外。我在陳家溝僅能從臺灣人出資修建的房子中找到陳長興的樣子,這里他在教楊祿禪學習太極拳。
以上是原書的譯文和照片,筆者逐字逐句翻譯,沒有任何刪除改之字之句。請讀者自做評判,為什么陳家溝要這樣做?這樣偽造歷史文物的后果是什么?
篇9
關鍵詞:茶飲茶茶禮茶文化
中國——茶的故鄉
東贏玉露甘清香,欏伽紫茸南方良。
茶經昔讀今茶史,欲喚無涯認故鄉。
(說明:日本寧治產玉露茶甚佳,斯里蘭卡(古稱欏伽)產紅茶有名于世。這首詩從贊頌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蘭卡(欏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國茶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欲喚天涯認故鄉”。)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茶業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后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并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梢哉f,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茶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辈枰匀伺d,人伴茶名?,F在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世界50多億人口中大多數人喜歡飲茶,茶和茶文化覆蓋了全球。
美國
美國被稱為咖啡王國,卻有大約一半人喝茶,令人稱奇。在美國市場上,中國的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這也就凸現出了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愿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青睞于喝速溶茶,夏季來一杯冰涼的冷飲茶,頓覺心中清涼,很是愜意。
在美國,茶消耗量占第二位,僅次于咖啡。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
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遺憾的是,由于這茶以飲、以涼為主,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味、那種溫馨、那種悠閑,喝茶的情調也大打折扣。
英國
茶是英國人普遍喜愛的飲料,80%的英國人每天飲茶,茶葉消費量約占各種飲料總消費量的一半。英國本土不產茶,而茶的人均消費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進口量長期遙居世界第一。
英國飲茶,始于17世紀中期,1662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與英國查爾斯二世,飲茶風尚帶入皇家。凱瑟琳公主視茶為健美飲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稱為"飲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導和推動,使飲茶之風在朝廷盛行起來,繼而又擴展到王公貴族和貴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超級秘書網
英國人好飲紅茶,特別崇尚湯濃味醇的牛奶紅茶和檸檬紅茶,伴隨而來的還出現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會以及飲茶舞會等。目前,英國人喝茶,多數在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進行。倘有客人進門通常也只有在這時間段內才有用茶敬客之舉。他們特別注重午后飲茶,其源始于18世紀中期。因英國人重視早餐,輕視午餐,直到晚上8時以后才進晚餐。由于早晚兩餐之間時間長,使人有疲憊饑餓之感。為此,英國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時左右請大家品茗用點以提神充饑,深得贊許。久面久之,午后茶逐漸成為一種風習,一直延續至今。如今在英國的飲食場所,公共娛樂場所等都有供應午后茶的。在英國的火車上,還備有茶籃,內放茶、面包、餅干、紅糖、牛奶、檸檬等,供旅客飲午后茶用。午后茶實質上是一餐簡化了的茶點,一般只供應一杯茶和一碟糕點,只有招待貴賓時,內容才會豐富。
法國
篇10
作者簡介:趙明海(1976―),湖北宜昌人,商丘師范學院,歷史學與社會學系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世界史研究。
摘 要:“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課已成為許多高校公選課中的熱門課程。目前世界遺產學在國內外都尚處于起步構建階段,作為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如何開設好,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很值得我們探討。
關鍵詞:公選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素質教育
一、開設“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特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人類文化與自然遺存,包括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等。它是人類文明歷史的見證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是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歷史遺跡或自然資源景觀給予的一種肯定和極高榮譽。每一項自然和文化遺產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大自然中獨特而綺麗的景觀,是人類歷史文化與文明的優秀結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成就的見證和標志,同時也為其文化和文明的延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自然地理多姿多彩的遺產資源大國,遺產資源十分豐富。把世界遺產教育活動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加強遺產教育意義深遠。
高等院校在世界遺產的人才培訓、智能參與、信息傳播和知識創新等方面應發揮著積極作用。把遺產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遺產教育中,讓學生既拓展視野、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又認識到世界遺產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從中汲取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為創造今天和未來的文化服務。尤其要把保護遺產的理由、方法告訴青少年,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參加保護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世界遺產的時代傳承,也為青少年打開了各民族文化的大門,吸收感受其中的文化藝術魅力。中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正是培養、激發青少年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民族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①
對大學生進行世界遺產教育將能夠為世界遺產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持,包括理論研究、學術探討、專業教育、搶救維護等方面,在專業性的基礎上增強世界遺產保護的綜合性程度。世界遺產涉及多種學科,科技含量很高,沒有相應的科學文化就難以保護利用好這份遺產。為喚起全人類對保護自身遺產的熱情和共識,世界遺產保護的蘇州會議通過了《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蘇州宣言》,敦促各國政府積極制訂行動計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規范和指導有關世界遺產保護的青少年教育,鼓勵各國教育機構把世界遺產保護列入教學日程,設置專門課程以普及遺產保護的知識。保護世界遺產是人類共同的崇高事業,在相當程度上展示了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水平。提高對保護世界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加強保護力度,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關系到國家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②
加強遺產教育,能促進先進文化建設,促進社會祥和安定,可以提升民族理想,可以促進校園文化的勃興,遺產教育能帶來旅游市場的繁榮。保護世界遺產刻不容緩,任重而道遠。我國世界遺產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影響,正面臨著破壞和毀滅的危險,世界遺產保護形勢不容樂觀。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基本內容和發展趨勢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把“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知識和觀念潛移默化到他們的專業知識中,有助于他們將來為我國的世界遺產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世界遺產保護的未來在于青少年,他們將成為未來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決策者和實踐者,在當代大學生中開設此課程非常必要。
二、“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課程主要內容和特點
世界遺產學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建筑學、地理學、生態學、地質學、人類學、宗教學、民族學、藝術學、民俗學、語言學、美學、科技史等眾多學科,其內容極為豐富,研究領域極為廣闊。③世界遺產學與諸多學科又發生著相當緊密的聯系,這種學科邊緣性、交叉性的存在,為遺產學的學術更新,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幫助。世界遺產事務是一項嶄新的事業,世界遺產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目前世界遺產學尚處于起步階段,作為遺產科學的理論體系,在國內外均未完備建立,研究內容、范圍、方法等嚴格來講都未確立,亟須進一步加強。
本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世界遺產基礎知識。主要介紹有關世界遺產的概念、類型、主要特征,世界遺產組織和相關文件決議、文獻,世界遺產評選標準、申報及確定程序,以及候補、落選、瀕危世界遺產等。世界遺產的理念和類型是一個內涵不斷豐富充實、發展并日趨完善的動態進程。1972年11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第十七屆會議上通過的《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明確定義了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兩大概念,將世界遺產劃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類。1992年新增文化景觀類,1997年又確定“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2004年6月在我國蘇州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對《凱恩斯決定》做了新的修訂,成為世界遺產保護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之一。
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世界遺產概況。截至2007年8月,全世界共有851項世界遺產,中國有35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24項、自然遺產6項、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遺產1項,另外有“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國成為遺產數量上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的第三大遺產國。通過重點講述全球各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由來、種類、分布及保護開發利用的現狀,向學生全面展示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讓學生在欣賞人類偉大創造力杰作與自然界壯美景色的同時,切身感受世界遺產正在面臨的各種威脅。特別是通過對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的形成、分布、價值、保護利用的原則、方法的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視和分析,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的責任感。
第三部分為世界遺產開發與保護。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普遍原則、工作程序、具體方法以及法律制度,提高學生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意識。面對遺產遭受破壞性的經濟開發威脅,導致遺產地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取代了精神文化和科學功能的情況,應采取緊急搶救措施,使其世代傳承,永續利用,不要再鬧出“水洗三孔”一類令人瞠目的荒唐事件。我們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加大遺產保護力度,把發展經濟與遺產保護開發作為統一的目標,堅持遺產教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課程的教學方法
開設“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課程完全符合當前社會的要求,但難度也相當大,這就對開課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講授內容新穎、連貫、有特點、有吸引力,還要求教學方法先進,要充分體現現代化教學的特點。根據課程定位,結合授課對象的特點,來設計本課程的具體教學,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在教學方法上,提倡“互動式”“交際式”“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研究性學習。大學作為人類遺產的傳習地,要倡導更加開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競爭和創新活力的教育理念,使遺產教育在知識傳播體系上形成多元化、開放化的特征。主講教師結合資料片段和在遺產地考察的親身經歷,活用精彩的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探討有關人類文明進程及如何有效保護世界遺產等問題。
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場地設施上要求具有多媒體設備?;ヂ摼W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厚的資源,可以使用電驢、迅雷等下載工具,廣泛收集資料。筆者在開設此課程時就收集了近200G的材料,其中有央視《探索•發現》、美國《國家地理百年紀念典藏》等系列,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編輯整理,制作出內容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與日漸升溫的世界遺產申報熱潮不相稱的是,中國嚴格按照學術規范進行的世界遺產研究才剛剛起步,這為教材選擇帶來了一些困難。國內的世界遺產研究大部分還停留在翻譯、介紹的層面上。交相問世的世界遺產書籍很大程度上均為一般的普及性讀物,其編纂的著眼點大部分在于把世界遺產作為旅游目的地進行推介。鑒于此任課教師可以選擇一本編寫較好的書作為藍本,將其內容提煉,以提綱的形式打印成講義,讓學生復印,在授課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參考書,這樣既有利于挖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注釋:
①宋才發.論保護世界遺產與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