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09:0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園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園林論文

篇1

生態園林是在傳統園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生態學原理,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多結構、科學合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園林構建的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是主流植物,不同植物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充分利用的陽光、空氣、土地等資源,構建和諧有序的群落。植物造景是在充分了解植物生長規律的基礎上,配合周圍自然環境,通過精心選材、合理配置、精心設計實現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完美統一。生態園林要求園林設計開始就充分利用綠色植物,提高太陽能和生物能利用率,在美化環境,構建和諧環境的同時,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并且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2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夠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營建賞心悅目的形態美、層次美,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美化了城市環境。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調節小氣候,在夏季降低氣溫,冬季升高氣溫,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等等。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凈化環境。生態園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3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則進行配置,概括來說,植被配置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藝術性原則要求植物景觀和諧統一、調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間形成相互錯落的層次,同時保證柔和、平靜的和諧美感。生態性原則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夠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相互補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證生物多樣性,對于外界侵擾能夠有效抵抗。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生態園里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礎,要考慮生態園林所處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環境條件等。

4通山縣城區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

4.1通山縣城區基本情況

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4°14′~114°58′,北緯29°51′。最高點是太陽山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m。全年平均日照數1845h,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氣溫16.3℃,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20℃;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40.5℃。全年無霜期在226~248d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500mm,通山縣森林覆蓋率達67.8%,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

4.2通山縣城區綠化植物的類群

通過對通山縣城區進行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通山縣城區生態園林植被進行了歸納整理,將該區域態園林植物分為10類。按照“植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的理論,還應該做好城區古樹名木的調查、登記和保護工作,通山縣超過100歲的樹木有1300多株,古樹名木不僅作為觀賞植物存在,而且具有歷史意義,要做好就地保護工作,加強繁育研究工作和信息記錄管理工作。

4.3觀花、觀葉、觀果相結合,體現植被的季節性變化

對于觀花、觀葉、觀果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很多花木葉色漂亮,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節展現極為特殊的形狀,不同植物之間相互配合可以獲得極好的觀賞效果,比如綠色的柳樹和草坪相互結合會呈現和諧統一美。各種植被相互結合在一起延長植物景觀觀賞期,形成春花燦爛、夏季絢麗、秋季唯美、冬季疏朗的景色,讓人們漫步其中,如同漫步在美麗的山水畫中。

4.4加大本土植被開發,加強植物培育力度,保護植被多樣性

本土植物指的是通山縣的鄉土植物,具有適應性強、資源豐富的特點,鄉土植被能夠很好的適應城市植被,并且成本低廉。本土植被的開發不會造成生物侵入。通山縣本土觀賞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具有較好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3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6多種,裸子植物30種,被子植物260多種[4]。加大本土景觀綠化植物的開發使用力度,既可以降低綠化成本、提高移植移栽成活率,同時可以彰顯地方特色,增強市民的認知認同感,增強市民人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保護植被多樣性,改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景觀,保證景觀色彩的多樣性,加強園林植物多樣性保護,做到以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合理選擇植被,在有限的園林空間內配置最多的植被種類,遵循“本土植被優先,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的原則,保證生態園林生態系統正常運行。

4.5注重植被層次變化,注重不同園林要素之間的配合

注重植被層次變化,使得植物色彩層次更為豐富,搭配不同葉色、花色的植被,從植物色度方面來講,選擇色彩對比度較大的種類搭配,增加色彩深度,從植物高度來講,園林植物可以分為喬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其中植物造景中各類型比例要合理,一般情況下,喬木常綠和落葉比例為:1∶1.2,灌木常綠和落葉比例1∶1,藤本植物常綠和落葉比例為1∶1.34。草本花草和木本花木各有優點,兩者之間可以相互配合,保證兩者之間形成層次美,確保生態園林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景色。

5結語

篇2

根據園林建設工作的需求,合理地運用水元素設計出立體化的動感成果,規劃出魅力十足的園林景觀藝術作品。這就是立體動態的整體應用特點。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融入水景的設計可謂是傳神之筆,如果設計師還應用上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視覺、嗅覺和觸覺。這表現了水景全新創作的運用特性。

2水景創藝的重要性

①柔化空間的美感。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水景藝術,不僅反映了真切的流動感受,而且這種創造的方式具有柔化作用,水景可以把人們帶入整體的感受空間,提升空間的活躍度,使空間增添幾分趣味,并有效地將情景相結合。比如,設計出水的倒影、使用光影的變換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成果,并且可以達到柔化空間的效果,給藝術作品和環境之間增加氣息,使單調乏味的空間充滿生機。②園林生態多樣化的需求表現為水景。對城市園林進行整體設計的過程中,水景的設計反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把大自然資源、森林的資源水資源等都相互結合形成統一的生態體系,呈現給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信息,并且在創作水景藝術表現生態多樣化特性的同時,遵從可持續發展的準則,圍繞低碳方面、環保方面、生態方面的理念進行設計。水景園林生態多樣化具體表現為:溪流的融入設計、瀑布的融入設計、人工湖的融入設計等其它有關水元素的融入。

3園林景觀設計中營造水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3.1動靜結合

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營造的方式之一就是動態與靜態的相互結合運用。其主要表現在使用噴泉來表現藝術形式,使用瀑布來表現藝術形式,使用涌泉等其它表現藝術的形式。這些形式可以進行各種樣式的水態圖案表演,例如,蒲公英圖態的展現、半球圖態的展現、扇形圖態的展現等等,在眾多的水態噴涌形態中最典型的表現就屬上海世博會的韓國館、河南鄭州的水幕電影和河南洛陽的音樂噴泉了,這些場所都成功的把音樂、光彩、水完美的結合,運用自如,呈現給人們各式各樣的奇妙景象,尤其是光和水的融合,使人有冰火兩重天的絕妙感受,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具有激情的音樂使人在炎炎夏日享受清爽和歡悅。流動的水是動態的表現形式,奇特的自然景觀靜態的表現形式,流動的水和自然奇特景觀相互結合的景觀,就是動態與靜態的運用。比如,建設滑梯式人工瀑布、幕布式人工瀑布等其它方式的瀑布,都可以呈現給人們不同的藝術魅力感受

3.2水景與植被的氛圍

全面的營造城市園林水景,注意與水面植被的有效合理結合,可以使用借景和對景的方法,產生俯視、仰視等不同視角的藝術體會,把水草、蘆葦、荷蓮等各種水生植物有條不紊的布置于生態環境中,展現出動植物、水景的相互生存和相互調養,水元素的運用效果顯而易見,鮮明的淺水池清澈見底,整個藝術的氣氛盡收眼底。特別體現在植物的組成上,遠遠近近疏疏密密的程度都有條不紊的組合栽培,為了形成柔美的線條,可以在水邊種上垂柳,為了形成鮮明的層次感、更加富有趣味,可以種植些落松等小型的水植物。

3.3水景與照明的烘托

園林景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就水元素?;▓@照明的重要表現對象不單是動態的水景,還包括靜態的水景。不管是潺潺流水的小溪、飛流直下的瀑布,還是水花四濺的噴泉、波光粼粼的水面,各種各樣的水景形式都具有其動人的魅力。尤其是在晚上,如漓江夜景,周圍的山在燈光的映照下顯示出豐富多彩的景象,給漓江帶來了魔幻般的效果,水景如同畫家手中多彩斑斕的畫布,而燈光成為了畫家的畫筆。

4結語

篇3

1.1特色與鄉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農業生態觀光園旅游活動吸引游客的保證,更是旅游經濟的生命所在。農業生態觀光園的特色應定位于:旅游與生態農業協調所體現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態農業特色和地域農業文化特色。其景觀要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突出“鄉趣”、“野趣”,特別強調經濟、實用,營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觀光農業景觀。

1.2主題明確

主題就是旅游地發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強化旅游地特色,增強其競爭優勢,滿足核心客源市場的休閑、娛樂的需要。因此農業生態觀光園的題是其建設、經營的核心,也是其賣點之一。“田園性”、“鄉村性”和“生態性”是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基本出發點。

1.3兼顧生態與開發

(1)生態旅游是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

(2)生態旅游開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的:

(3)通過生態旅游的開展來宣傳生態旅游的思想,明確生態保護的意義;

(4)通過居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生態旅游的發展與當地社區的建設的互動推進。這四項標準初步判定觀光農園生態旅游的基本條件。

1.4以人為本,重在參與

現代旅游者越來越看重旅游經歷,渴望參與,應設計一系列供旅游者參與的農業旅游項目,如跳民族舞蹈、釣魚、野炊等,以豐富游客的旅游經歷,提高游客的滿意程度。強調對游客參與性活動的項目的開發建設游人在觀光農業園區中是“看”與“被看”的主體,觀光農業園最大的特色是,通過游人作為勞動(活動)的主體來體驗和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并成為園區一景。

2、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入口的規劃設計

園區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門戶,是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印象所在,在規劃設計上遵循其生態、鄉土的設計原則,可以考慮在入口處放置廣場,在廣場上設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園氣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處設置景觀水車,既能吸引游客的視線,造成震撼感,同時又能體現出農業園的鄉土特色。

2.2生產體驗區的規劃設計

生產體驗區主要為進行農作物的生產,可細分為畜牧區、森林經營區、漁業生產區等。同時設有可供游人參與體驗的蔬菜、花卉園藝生產,讓游客認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參與農事活動并體驗到農業生產的樂趣。

2.3科普示范區的規劃設計

園內可架設玻璃溫室大棚,種植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新奇品種、野生品種,展示當今先進的無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質培、立體栽培等。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或高科技模式傳授系統的農業知識,增長教益。

2.4觀光游覽區的規劃設計

觀光游覽區一般地形多變,同時栽培多種觀賞型農田、瓜果,通過對不同植物或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姿態、花期、花色、季相、香、果、葉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加上珍稀動物的飼養觀賞等,使游人身臨其境感受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機。

2.5水體景觀區的規劃設計

在農業生態觀光園中存在水體形式有湖、溪、泉、瀑等。為體現其生態自然性,溪流多為自然水體,一般是以觀景、休閑娛樂為主,而湖塘大多則是用于生產的魚塘、荷塘,在景觀營造上應兼具生產、觀景、娛樂的功能。在滿足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可滿足游客觀景娛樂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間自行采摘蓮子、菱角或于岸邊揮桿垂釣、捕蝦捉蟹。

2.6休閑娛樂區的規劃設計

本區應為農業生態觀光園的核心區。在規劃過程中應充分站在游客角度,開設盡可能多的游客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并進行大概劃分,從而形成趣味豐富、適用面廣的娛樂活動,滿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規劃設計

民俗文化的體現應應用于園區的各處,大到園區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觀小品,都能體現其文化性,在規劃設計中應注意通過強調園區設計的民俗文化性為園區整體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現形式有景觀小品的文化體現,設計主題的文化展示,景物景點的命名來展示、特色民俗活動展示等。

2.8管理服務區

篇4

關鍵詞:綠化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對策

近年來,各地都加大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投入,紛紛提出創建園林城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環境,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資環境。隨著園林綠化行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的園林綠化建設工程質量和管理服務質量總體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企業來說,應該把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管理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1目前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相關理論的認知和運用不夠

質量管理作為一門科學主要研究管理理論、程序、方法和技術;質量管理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在實際施工中運用這些理論、程序、方法和技術,使質量管理活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從而提高質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率。[3]

1.2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不專業

一些質量管理人員沒有相應的資質、知識、技術和經驗。一些園林工程施工中,甲方建設單位及乙方承包公司都存在非專業人員實施質量管理的現象。還有一些大型園林工程由非專業政府官員實施質量管理,完全忽視質量管理是一門專業。一些園林工程公司由非專業管理機構直接運作質量管理的實施。非專業的質量管理機構,如行政機構、工程承包后臨時組建的領導小組等。這些非專業機構沒有規范的質量管理程序、方法和技術,缺乏配套的質量管理專業人員,必然會違反質量管理的客觀規律,導致質量管理實施的無序性,降低工程質量。

1.3缺乏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

園林建設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沒有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就很難科學、有效地進行質量管理。目前我國多數園林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尤其是對施工過程進行全面控制的管理體系。許多園林工程施工中的質量管理都存在隨機、隨意的現象。隨機即沒有計劃,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隨意就是決策不遵守規律和程序,雜亂無章。引起這些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或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

1.4監督質量管理實施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為了促進工程質量管理的發展,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質量標準和行業規范。但是由于園林工程公司及工程建設單位對質量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園林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有法不依”的現象,阻礙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正常進行和進一步發展。

2加強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管理的對策

2.1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2.1.1組織好設計交底和圖紙會審工作

綠化施工有別于建筑工程,只要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即可,綠化施工過程是又一次創作過程,存在如何充分體現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的問題,因此,圖紙交底異常重要,要求設計單位詳細介紹設計意圖,施工單位要深刻領會工程整體的設計思想,以便在施工中靈活運用,如:樹叢栽植時,哪株直,哪株斜,傾斜的角度,如何讓其搭配和諧而又顧盼生姿,生動有趣,這從施工圖紙上是反映不出來的。

2.1.2施工組織設計

園林工程既然包括了多個單項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項園林工程項目的協調和配合,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做到統一領導,各部門、各項目要協調一致,使工程建設能夠順利進行,這也就是常說的施工組織設計。根據園林工程的實際特點,園林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在取得工程施工項目后,應按照設計要求做好工程概預算,為工程開工做好施工場地、施工材料、施工機械、施工隊伍等方面的準備。②根據對施工工期的要求,組織材料、施工設備、施工人員進入施工現場,計劃好工程進度,保證能連續施工。施工組織機構及人員施工組織機構需明確工程分幾個工程組完成,以及各工程組的所屬關系及負責人,注意不要忽略養護組。人員安排要根據施工進度計劃,按時間順序安排。

2.2加強施工工序的質量管理

2.2.1重視土壤的處理工作

土壤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長,要對其進行理化性質化驗分析,從酸堿度、孔隙度、透水透氣性以及持水性等方面進行分析、測試,再采取相應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質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關要求。

2.2.2定點放線的處理

一般要求位置準確,標記明顯,種植穴標明中心點位置,種植槽標明邊線,但特殊情況又需靈活處理,如分車帶中栽植喬木,遇路燈燈柱時,因有與燈柱保持2m距離的規范要求,放線時就須靈活處理,適當調整株間距離。另外還有行道樹的定點,由于道路兩側地下管線、消防栓、商店等因素,時常要適當作些調整。

2.2.3種植穴、槽的挖掘

種植穴、槽的挖掘視苗木根系、土球直徑、土壤情況來要求,尤其是土質較差的種植穴一定要挖深些,然后進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創造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小環境。

2.2.4把好苗木質量關

(1)對苗木的品種、株形、冠幅、高度、干徑、土球大小、根系發育情況等嚴格把關,選擇符合設計要求、生長健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優良苗木。

(2)觀葉植物,葉色應鮮艷,葉簇豐滿。

(3)鋪栽草坪用的草塊及草卷應規格一致,邊緣平直,雜草不得超過5%。草塊土層厚度宜為3cm~5cm,草卷土層厚度宜為1cm~3cm。

(4)播種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種子均應注明品種、品系、產地、生產單位、重量、采收年份、純凈度及發芽率,不得有病蟲害。自外地引進種子應有檢疫合格證,發芽率達90%以上方可使用。

2.2.5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前應對苗木根系、樹冠進行修剪,拆除帶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爛的包裝物;土球的喬木栽植時,種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種植穴底部要將土填成錐形;填土時要分層壓實,最好用鋤把搗實,不留空隙;注意觀賞面的朝向。種植帶土球樹木時,不易腐爛的包裝物必須拆除。澆定根水苗木栽植后24h內必須澆定根水,且要澆透。以后應根據當地情況及時補水,北方地區種植后澆水不少于3遍。黏性土壤,宜適量澆水;根系不發達樹種,澆水量宜較多;肉質根系樹種,澆水量宜少。固定支撐5cm以上的喬木應設支柱固定,固定物應整齊美觀。

2.3推行園林綠化工程項目監理制

推行園林綠化工程項目監理制是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管理與控制的保障。隨著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的不斷完善,園林綠化工程監理制已全面進入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行業。園林綠化工程監理是一種高智能的技術服務,遵循科學準則,以科學態度,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工作。園林綠化監理工程師既維護業主的利益,又維護施工單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誠信、公正、科學,從而保證了工程施工質量。園林綠化監理人員從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驗收能夠做到全過程跟蹤,發現不合格材料、工序、產品做到及時整改,保證了園林綠化工程每個環節不出問題,從而保證了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質量。

2.4完善園林綠化工程竣工驗收資料的整理

完善園林綠化工程竣工驗收資料的整理是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管理與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⒐を炇帐鞘┕るA段的最后環節,也是保證合同,提高質量水平的最后一道關口,通過竣工驗收,全面綜合考察工程質量,保證竣工項目符合設計標準、規范等規定的質量標準要求,因此,竣工驗收必須有完整的工程技術資料和經簽署的工程保修書。通過綠化工程竣工驗收資料檔案整理,既能總結園林綠化工程建設過程、施工過程和養護過程,又能為建設單位提供完整的變更、竣工資料,提供后期使用、維修的根據。項目經理部必須重視完善園林綠化工程竣工資料的整理工作,確保工程圓滿結束,質量合格。

3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的快速發展,園林綠化行業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園林綠化工程的質量管理變得愈為重要,是園林建設過程中應該抓好的重要工作。因此,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相關參與者一定要加強施工管理,保證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質量,創造出既符合生態,又注重景觀,同時體現人文關懷的高質量、高品位的園林工程。

參考文獻

1王峰.綜述園林綠化工程的現場施工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09(09)

2莫旭芬、鄭嫻.園林工程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1)

篇5

1江南私家園林中的生態設計理念溯源

對自然的態度上儒道又是相互適應的。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和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自然相聯系。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了造園的態度和設計理念[3]。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是把人和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進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4]。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天人合一”也是江南私家園林追求自然美的源頭,從中提煉出的自然美與山水畫、山水詩、山水散文等統一組合從而促成了江南私家園林的意境美。明代計成在《園冶》中提出“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園林創作原則[5],就是將自然生態性作為衡量評價園林藝術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美的原則不是照搬大自然的東西,而是將自然的規律與特點進行歸納概括而得出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過程先是大面積截取大自然的片段,后來便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再之后在模仿中尋找規律,并提煉出一些造園手法,最后便走上了成熟的典型化創作了。明清時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就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領域以自然美為原則的成熟作品[6]。自然美原則具有2個層面的意義:首先是整體布局合乎周邊環境,即各種自然元素的組合合乎自然規律;再者就是各要素本身合乎自然,例如假山的肌理紋路盡可能減少人工的痕跡,駁岸曲折自然等。從組成要素來看,江南園林的山水、植物及建筑處理十分重視與周邊生態環境的關系,并且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2江南私家園林中的生態設計理念具體體現

2.1山水構建

無論是北方園林還是江南園林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水景,可謂是無水不成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有很多與水景相關的重要理論,如“一池三山”等。在現代城市景觀建設中,水體布局需向古典園林學習其開合有序、曲折變化的造水手法。在大面積水體中增設小島,并結合植物制造微地形,豐富景觀層次。現代科技進步使得水體不再只是靜態,古典園林中的水體講究動靜結合,現代科技可將水最具活力的形態展現給人們,例如噴泉、涌泉等,這些水景的設計應用給園林增添不少靈氣。江南地區雨水充盈,地下水豐富并且水位偏高,也為園林水景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拙政園里的水體與小島就是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將原有洼地生態改為立體島式生態,使之形成了更為穩定的生物鏈。江南私家園林的空間骨架就是明顯的人工山水。自古以來,造園都是以筑山開池為主。山水是構成生物生存活動場所的一種非生物環境因子,因此它是構成良好生態條件的重要因素。江南私家園林由于受限于局促的空間范圍,山、水、植物等元素構成的是一個良好的小型立體式的生態環境,并為該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打下了基礎,為生物鏈的形成創造了可能性。這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模仿造景既形成了良好的園林景觀又構成了立體生態環境。中國古代造園常挖地造池,這樣做有利于排蓄雨水,又能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并能提供水源澆灌植物及防火防災。由于江南私家園林的私密性要求,因此一般園內水體為封閉系統,因此人工開鑿的水池水質的清潔成為一大難題。古時造園者一般用以下3種方法來解決水體清潔的問題:一是根據情況,開暗溝通院外活水;二是盡量擴大園內水體面積,如拙政園內中心景區大部分為水景(圖1);三是在池中栽種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通過植物來凈化水體,如寄暢園中知魚檻水域(圖2)。具備一定生態調節能力的江南私家園林為各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水中魚翔淺底、可聞起蛙聲一片、可觀荷葉田田、陸上鳥語花香。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與自然溝通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2植物配置

江南私家園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之處在于遵循畫理詩情,還常賦予花木以人性,這也是江南私家園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牡丹的富貴豪氣、蓮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堅強高潔等。因此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必須在滿足生態功能的情況下,再賦予草木以情趣,才可使人們享受與自然親近并熱愛自然,也能使園林作品更具人情味[7]。由于規模較小,江南私家園林少以一種植物的群體美作為植物配置的主題,而是主要以多種植物精心搭配而形成組合效果。這些組合配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造園者是否遵從生態合理性。各物種之間存在著競爭與互利的關系,靈活運用好這些關系便能達到良好的組合效果。雖然江南私家園林用地面積不大且以墻圍合,但古人已具有充足的經驗來選配植物,如常常根據地形地勢條件、光照情況、土壤情況等栽種植物。背陰稍有光照處栽以桂花、山茶;垂柳種于近水低洼處;土壤肥沃處植以廣玉蘭、銀杏等,這些植物配置的經驗都符合生態性原則的,因此使得江南私家園林植物配置更具生態合理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春色滿園的效果。江南古典園林中蒼勁古樸氣氛是由其中的古樹名木所創造的,這也是尊重生態的一個重要證明。古時造園都會盡量保存并利用原有古木?!秷@治》中“多年樹木,礙筑檐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本椭v出了古人造園對古樹名木的態度。這是營造氣氛的需要,也是尊重生態的需要。由于古樹經過多年生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位,保留大樹實際就是保留了一個正常運轉的小生態環境。除此之外,我國江南園林善于運用植物盆栽來增加景觀生態效果,小巧的花木盆景根據需求或置于幾架、或置于榻前、或置于案旁,這也是江南私家園林中人與自然交互最成功的一個范例。

2.3園林建筑

江南私家園林規模較小,所以善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色彩淡雅素凈,以“咫尺之地”進“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視主題和意境,多于墻基、角落處種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體現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樣高風亮節,象梅一樣孤傲不懼[8]。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也充分的考慮了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給予了自然環境極大的尊重,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園內建筑是提供給人與自然交流的一個良好平臺。為了達到江南園林所需要的氛圍與意境,園內建筑的體量、造型與布局等方面均需符合其標準,這樣做客觀地符合并尊重園內的自然生態性,也使建筑美與自然美很好地融合。園內各類建筑除要滿足功能性,還需考慮是否與周圍相協調,造型虛中有實,錯落有致,富有韻律和變化。江南私家園林建筑非常注重居住和精神上的雙重愉悅,在空間處理上,深受道家自然觀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影響,巧妙地將奇石、流水、亭、軒、榭、臺、花木聯系為一個整體,迂回曲折、參差錯落。在功能上,滿足了可賞、可游、可行、可居等多種需要。在精神層面上,給人們提供了尋求天人合一的物我交融的心靈棲息地[9]。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需與周邊山水植物等因子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完美理想境界。大面積的建筑會對周邊自然生態造成危害,因此我國古典園林中建筑常采用自由分散布置的建造原則,并因地制宜、因山就水地排列,使得建筑與自然能夠處于和諧共存的關系[10]。江南私家園林利用開敞式的建筑特點,來減輕建筑的視覺體量,增進人與自然的交流。各院落之間的處理手法,以及漏窗、洞門、空窗、空廊等的應用,使得建筑與景觀之間、建筑與周邊環境之間既有分隔又有聯系。以拙政園中部為例,在其約1.8hm2的園內沿水池及小島因勢就形的布置了遠香堂、倚玉軒、小飛虹、小滄浪、松風亭、玉蘭堂、別有洞天、柳蔭路曲、見山樓、北山亭、綠漪亭、梧竹幽居、繡綺亭、海棠春塢、玲瓏館、嘉寶館等共20個形式各異的小型建筑或小品。這些主體建筑中最大的遠香堂大小也就三開間,而且采用四面廳的形式,四周皆用通長落地的雕花格扇大大降低了建筑本身的體量,并增加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系,利于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有利于人與自然交流。

2.4環境容量

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追求自然美的前提。雖然江南園林面積較小,但是園內樹木繁茂,物種多樣性得到保證,園中始終保持著郁郁蔥蔥的生態環境。之所以能做到這些,除前述分析內容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古時園內的游人一般為私家園林的家庭成員,因此即便再小的園內也足以保證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保持可持續性發展[11]。反之,超過環境最大荷載人流量,將使得花草病敗、水體凈化能力變弱,就更別談美感了。反觀現代居住區的規劃與開發,往往以經濟利益為首要目的,增加硬質景觀的比例,必然會導致人工生態系統脆弱。高密度的人流量也是使得城市生態系統越來越脆弱的另外一個原因,長此以往勢必造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合理開發和增加綠化面積是如今改善城市景觀環境的關鍵點所在。

3結語

篇6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1 引言

一座城市的生態環境與景觀效果,與科學規劃的綠地系統是息息相關的。只有規劃建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綠地系統,才能實現一座城市的生態目標。生態園林城市對綠地系統的基本要求是:滿足城市生態發展、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以及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與游憩、凸顯城市形象與特色。本文結合城市發展對生態綠地系統所造成的影響,在探討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構成要素的基礎上,給出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思考。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2城市發展對生態園林系統的影響分析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的生態環境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當前,我國的城鎮化正在不斷向前推進,城市的數目不斷增加,人口規模迅速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的生態系統也受到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首先,由于城市的高速建設與發展,使得位于城市之中的綠地系統難以得到及時的養護與保障。由于城市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不少綠地均被占用,嚴重影響了綠地的生態效益。

其次,城市化發展中所需的巨量能源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由此而形成的環境污染、水污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綠地系統天然具備減緩污染、革除噪音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不少城市往往不注重綠地生態系統的建設。

此外,城市發展的大趨勢也影響了生態綠地系統的規劃與發展方向。生態城市要求綠化覆蓋率在四成以上,因此,城市綠地的規劃應該順應城市發展。而隨著城市綠地面積的擴張,綠地系統涉及到的費用也在不斷攀升,對生態綠地系統的資金計劃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由此可知,如何在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當中保持平衡,顯得尤為重要。

3生態園林綠地的布局

3.1 傳統城市綠地的布局

我國城市發展已經歷經幾十年,在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中,主要以塊狀綠地布局、帶狀綠地布局、楔形綠地布局以及混合式的綠地布局居多。其中,塊狀布局是大部分城市所采用的類型。其優勢在于分布均勻,缺點則使難以在整體上構建出富有特色的城市風貌。帶狀綠地布局往往依水而建,比較容易凸顯城市景觀。楔形綠地布局結合城市道路、山脈等環境,能夠有效改善城市小氣候。而混合式的綠地布局可以靈活運用,豐富城市景觀風貌。

3.2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的布局

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認為在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中,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第一,在生態園林城市綠地布局中,要科學規劃城郊區之間的過渡和銜接。通過使用綠廊、綠帶等,使城市和郊區能夠實現自然融合,以保證景觀的連續性。

第二,考慮到城鄉結合地區普遍存在權責不明的情況,在對此類區域進行布局到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防護林的布局以及產業規劃。

第三,在生態園林城市綠地布局中,應結合城市主風向對防護林進行布局,通過綠地的走向設置自然的風道,促進城市的空氣流通。

第四,在生態園林城市綠地布局中,應建設適當比例的林帶,通過對喬灌草進行合理搭配,保證綠地的生態效應。

第五,城市中心區域往往寸土寸金,可以充分引入垂直綠化模式以及覆蓋建筑表面的模式。

第六,應綜合考慮建設的穩定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合理規劃各類樹種,保持合理比例關系。

3.3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

結合以上的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原則,下面給出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方案:

首先,在生態綠地系統規劃時,應注重城鄉一體化。我國在城市不斷擴張面積的過程中,應注重位于郊區的一些原始形成的綠地的合理保護,使城市擴張不產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應克服將綠地規劃視為城市規劃的補充的錯誤觀點,在城鄉空間融合的大前提之下,通過合理布局、統籌安排,使城鄉綠地系統維持其連續性與整體性,從而最大化地發揮綠地系統的生態功能。

其次,應拓展綠地規劃建設的思路,構建多層次的生態綠地系統。綠地類型的選擇應充分結合城市自然條件與物種資源,從而真正提高態功能的發揮。在生態綠地的植物群落的選擇上,應使之具備一定的規模,從而以規模效應提升環境效應。此外還應合理安排植物群落中的相互關系,使之能夠充分結合本地條件,維護城市生態。

第三,應該使綠地實現高覆蓋與網絡化。鑒于城市目前用地緊張,城市園林的覆蓋率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在規劃和設計的時候,為了提升覆蓋率,可以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來增加綠化面積,充分結合各種綠化方式,包括水平綠化與垂直綠化,盡最大努力來滿足城市發展對綠地的需求。

第四,應進行合理的結構布局。在城市綠地結構布局中,應注重密切結合城市本身的發展布局。首先,在對生態園林進行規劃的時候,應緊密結合城市本身的地形、水系等外在條件。其次,應綜合考慮園林的生態功能,結合根據人口數量與城市規劃來調整綠地規劃,形成均勻化的布局。

第五,應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注重搭配,充分綜合考慮植物的色彩、花期等,在樹種的選擇上注重組合,使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合理。同時合理引進一些新樹種,有效改善城市環境污染狀況,保證各種效益的充分實現和發揮。

參考文獻:

陳竟.2008.新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決策方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

篇7

關鍵詞:園林綠地;植物;景觀建設

abstract: in the 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but also consider the special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c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luxuriant growth,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 the landscap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建設生態園林

當前各國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發展,而園林設計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人。認識到植物生態環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這樣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便開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擴張。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而建設的綠地系統。在此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從而可以充分利用陽光、空氣、養分和水分土地空間等環境資源,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有序、穩定的關系,進而塑造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互動的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迅速發展,植物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人們有了進一步認識。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園林建設當中,模仿自然生態景觀,通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既美麗又具有降塵、降噪、放出氧氣等多種生態功能的園林景觀。一些具體的做法,如在園林中減少小品、道路、廣場等,以植物造景為主,增加群落景觀在園林中的應用。

建設生態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木本植物為骨干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生態園林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導下,人類與生物的接近程度將成為綠地衡量標準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為主,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建立多種類型、多種功能、豐富多樣的景觀,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達到生態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

2.應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生態園林美學,是研究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多維空間藝術景觀造型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一門多邊科學。中國風景園林是多維空間的藝術造型,有史以來就始終堅持在以謳歌自然、推崇自然美為特征的美學思想體系下求發展,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之審美、游覽、環保效果。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3.景觀的生態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

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

4.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和諧統一

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現代景觀追求的三個目標。植物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植物景觀。

要特別強調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須不斷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世紀是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時代,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綠化的綜合效益即生態效益,這就推動植物造景朝著更為生態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強調以綠為主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由樹木、花草的種植來實現,因此,以綠為主是城市綠化的著眼點。良好的植物景觀往往作為園林小品、甚至鋪裝、坐凳的獨特背景,通過色彩、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小品以及鋪裝、坐凳所處的特定空間,起到點景的作用。

通過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質地進行構圖,并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構成一幅活的動態構圖,來表現植物造景的藝術化。它是園林空間的彈性部分,極富變化的動景,豐富了城市植物景觀的色彩和層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機和野趣。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從世界園林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中國園林,2008,1.

[2] 王祥榮,植物造園與生態設計,城市規劃匯刊,2002,11.

篇8

關鍵詞: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途徑

1、前言

社會的發展總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環境的基礎上,因此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與人們所追求的和諧、自然的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相違背。于是綠色和諧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就應運而生,已形成了強進有力的發展趨勢。

2、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遵循原則

園林景觀景觀設計大致遵循四大原則:①生態、和諧統一原則;②經濟適用原則;③因地制宜原則;④以人文本的原則,具體介紹如下:

2.1生態和諧統一

這是園林景觀設計原則的核心,每一個環節都是建立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園林景觀在設計時,會有不同的景物參與,在線條、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現出多樣性,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和諧、統一的設計,避免出現雜亂無章或過度單調等現象。要保障設計出的園林景觀既能呈現出生動活潑的一面,同時又能營造出景觀層次感

2.2經濟適用

園林景觀的設計的主要目的讓人們更加貼近自然,身心愉悅放松的場所,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更多追求的應該是以最小的經濟投入設計出更加舒適、更加漂亮的園林。但經濟化,并不意味著過度減少資本投入,偷工減料,應該是用最少的錢購進性價比最高的綠色材料,進而實現經濟適用需求。

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則也是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園林景觀的設計要建立在當地生態、人文背景的基礎上,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當地人們需求的生態園林景觀。

2.4以人為本的原則

園林景觀的設計是源于人們的需求,最終亦是服務于民的,因此園林景觀生態設計是為民服務為宗旨的。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是要全面考慮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盡可能的滿足全民需求。

3.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途徑

3.1減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壞。生態園林景觀是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設計的,在進行園林設計時,應對園林中原有的植被及歷史建筑進行詳細觀察。如果這些植被不影響園林景觀設計的總體布局,則可將這些植被和歷史建筑進行保存。這樣即實現了資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同時也節約的成本投入,一舉兩得。3.2實現植被間的和諧、優化。參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植被是多樣化的,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時要對相關的植被進行專業性的研究,避免將相克的植被生物種植在一起。盡量實現植被間的和諧,植被與植被之間是互助共生的,這樣不僅能保障植被的茁長健康成長,同時也實現了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3.3生物多樣性、穩定性的管理規劃園林景觀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生態圈的縮影,要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就要保障園林中生物的多樣性,群落的穩定性。在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時,由于過分追求植被的長青這一錯誤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長青植被,但由于這種模式打破了生態圈追求的群落多樣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維持環境穩定、共同發展的自然定律,從而使得這些耗費大量資金的植被不能適應環境的需求而逐漸凋亡。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生態化設計時,必要要保證生物多樣性,群落多樣性,盡可能模擬出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需求的園林景觀,這樣才能保障園林景觀能有效抵御外界環境的干擾、破壞,既能滿足人們對生態園林景觀的需求,又實現了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當前形勢下,園林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因此適應發展需求,遵循生態化園林景觀設計的四大原則,才能設計創造出既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又能實現生態的和諧、平衡的園林,才能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園林景觀發展景象。

參考文獻:

[1]張平.生態性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探討[J].2014.24:92-93.

[2]趙興明.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5.06:163-164.

[3]牛春霞.關于園林景觀設計的探究[A].太原市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才發展促進會.工程論文發展集[C].太原市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才發展促進會2015:01.

篇9

關鍵詞:綠化種植設計;烏魯木齊;生態設計;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城市居住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它對提高人民生活環境質量,增進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居住區的綠化水平,是體現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加強城市居住區綠化建設首要的任務是必須做好設計,提高設計水平應在尊重傳統、尊重科學基礎上擯棄原有落后的環境,著重注意生態及景觀設計,才能使城市居住區綠化工作再上新臺階。下面從生態設計和景觀設計來探討設計的新思路。

生態設計

居住區的綠化規劃,必須以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注重生態效益,以提高環境質量,維護和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

研究和學習生態園林觀點是搞好城市居住區綠化設計的先決條件

生態園林是根據植物共生、循環、生態位、競爭、植物種群生態學、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個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從而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肥力,實行集約經營,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壯觀而能的復層混交的立體植物群落,使我們的居住區綠化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

2、努力提高居住區綠化的綠地率和綠視率

在居住區綠化設計時,應合理分配園林各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體)的比例關系,重點突出植物造景,同時充分運用植物覆蓋所有可以覆蓋的黃土,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綠地率和綠視率。

3、努力提高物質、能量的循環

生態園林是良性循環的園林,應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在多層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過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代謝作用,實現無廢物循環生產。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種類的植物,不同深淺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質。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氣性細菌使有機物迅速無機化,凈化土壤和增強肥力,并吸收空氣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適當多種女貞、槐樹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敵數量,從而減少對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達到利用天敵昆蟲、鳥類、動物等防治害蟲,以生物治蟲為主,盡量少用化學藥劑防蟲,使環境不受藥劑的污染。

二、植物景觀設計

1、努力提高景觀質量

根據生態園林的原理,在滿足城市綠地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還應努力創造豐富的景觀效果。生態園林的景觀性應該體現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對景觀的合理設計應淵源于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順應于自然規律,包括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土壤、地形、氣候等影響與植物的相互關系,只有這種認識同園林美學的融合,我們才能從整體上更好地體現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維護這種整體美的前提下,適當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來展現園林景觀的豐富內涵,從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態園林的景觀要求人們必須十分重視和把握景觀的動態性。因此,如何在城市綠地中創造豐富的動態景觀效果,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2、意境創造

園林植物是意境創作的主要素材:園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來體現。但園林植物產生的意境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不僅因為園林植物有優美的姿態、豐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麗的芳名。而且園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機體,是人們感情的寄托。用園林植物創造意境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利用優美的姿態

松象征堅強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氣概;竹象征“虛心有節”;梅象征不屈不撓,英勇堅貞的品質;柳象征強健靈活,適應環境的優點。

b.利用豐富的色彩

色葉木:秋的聯想;白花:寧靜、柔和;黃花:樸素;紅花:歡快、熱烈;楓象征不怕艱難困苦,晚秋更紅。

c.利用沁馨的芳香:桃花:甜香;蘭花:幽香;丁香花:濃香;梅花:暗香;:清香。

d.利用美的芳名:榆樹:年年有余;桃花、李花:桃李滿天下;杏花:富貴、幸福;紅葉海棠:象征欣欣向榮,大地回春。

三、植物配置

居住區綠地的植物配置是構成居住區綠化景觀的主題,它不僅起到保持、改善環境、滿足功能等要求,而且還起到美化環境、滿足人們游憩的要求。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植物生態要求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植物配置還應該以生態園林的理論為依據,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態指標及園林美學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創造復層結構,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間、時間上的穩定與持久。此外還應考慮到無飛絮、無刺、無毒、無刺激性的植物。

1、空間處理

居住區綠化除了中心綠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綠地,狹長空間的感覺非常強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間,形成活潑、和諧的空間;喬灌結合,常綠和落葉,速生和慢生相結合,適當地配置和點綴一些花卉、草皮。在樹種搭配上,既要滿足生物學特性,又要考慮綠化景觀效果。綠化率要達到40%以上,這樣才能創造出安靜和優美的環境。

根據植物的生態特性和烏魯木齊的氣候特征可分為:

(1)適合于作上層栽植的喬木:落葉喬木:大葉白蠟、小葉白蠟、大葉榆、長枝榆、裂葉榆、圓冠榆、黃金樹、五角楓、復葉槭、夏橡、楊樹、垂柳、黃菠蘿、皂莢。常綠喬木:樟子松、紅皮云杉、天山云杉、側柏。

(2)適合于作中層栽植的亞喬木:紅葉海棠、紫葉李、黃果山楂、暴馬丁香、山桃、桃葉衛矛、樹錦雞兒、火炬樹、杏樹、李樹。

(3)適合于作下層栽植的花灌木:金銀木、榆葉梅、紫丁香、紫穗槐、珍珠梅、紅瑞木、連翹、歐莢蒾、紫葉矮櫻、紅王子錦帶、水蠟。

(4)適合栽植的地被植物:金山繡線菊、月季、紅葉小檗、萱草、鳶尾、馬藺、八寶景天、千屈菜、地被菊、荷蘭菊、混播草坪。

(5)適合栽植的攀緣植物:五葉地錦、爬山虎、葡萄樹。

2、線形變化

由于居住區綠地內平行的直線條較多,如道路、圍墻、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時可以利用植物林緣線的曲折變化、林冠線的起伏變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線條融進曲線。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有變化,創造出優美的林冠線和林緣線,打破建筑群落的單調和呆板感。如利用紫穗槐、珍珠梅、白榆、水蠟、榆葉梅、紫丁香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條曲折變化的林緣線。

3、季相變化

居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植物配置應該有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規律同步。為此,應做到:

(1)應該注意一年四季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以不同的植物來表現四季植物景觀。根據氣候環境,春以桃花為主;夏以垂柳、丁香為主;秋以火炬樹、桃葉衛矛為主;冬以紅瑞木、云杉為主。使整體綠化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不但滿足了景觀要求,而且四季皆有景。

(2)因地制宜地選用具有防風、防曬、防噪聲、調節小氣候,以及能監測和吸付大氣污染的植物。有條件的庭院,可選用在短期內具有經濟收益的品種,特別要選用適應性強、管理簡便的果樹類經濟植物,如蘋果、李子、葡萄等,既有景觀價值又有經濟價值。

(3)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對植、叢植等,適當運用對景、框景等造園手法,裝飾性綠地和開放性綠地相結合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景觀。

居住小區綠化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運用生態園林的觀點,滿足綠地的功能要求,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這是我們應該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試論中小城市居住小區綠化規劃及植物配置》中國園林

篇10

關鍵字:秦嶺世園會生態園林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秦嶺,東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肅岷江,北臨渭河,南界漢水,東西長達500 km,南北寬約140—200 km,總面積76500 km2。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我國大陸東部地區第一高峰。秦嶺主脊東西段有所差別,西段平均海拔較高,一般為2000—3000m,東段則較低,一般都在2000 m以下。該區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兩季,尤其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 mm。是我國南北最重要的地質分界線,也是中國一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一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交匯地帶。

世界園藝博覽會是國際上最高級別的專業博覽會,自1960年在荷蘭鹿特丹的舉辦,迄今有29屆.2011世界園藝博覽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為主題,以植物為主體,世界化園林建筑為背景,旨在展示人類與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創意,探索人、城市、園林、自然和 諧共生的未來發展模式。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秦嶺園工程就是要將大秦嶺的特色展示到小園景之中。該項目位于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中央的小終南山南坡,區內地形變化較大,相對高差約34m。如何把它打造成一個展示秦嶺自然山水、珍稀動物、特色植物的山水園林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的首要問題。植物配置設計是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靈魂,植物知識是一個風景園林從業人員必備的知識結構。綠化規劃設計中我極力倡導回歸自然的植物種植設計。為此我們多次修改方案,將最初的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為主的塊圖案式設計作了顛覆性修改,按照植物的生態習性 ,如對土壤、氣候的基本要求,以及植物的物候期,種植大果青扦、山白樹等國家瀕危植物 ,用秦嶺杜鵑、秦嶺花楸服務于構建空間。盡量保留現狀樹種,強調植物品種搭配多樣化及合理化。因此我們的綠化設計充分體現了 “山水人文之勝”、“珍稀植物之茂”設計要求。

同時在實際的設計和施工中作者又體會到風景園林設計應充分的表達生態學原理生態學原理有一種說法,在一個生態系統之中,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是在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中達到的。在規劃設計中,就面臨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土地 的多功能使 用、交通體系的暢通、抗災系統的穩定以及民 俗文化的傳承等等對立因素。秦嶺園中地勢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平地和坡谷,兩種形態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間和生態環境 。地形產生的生態效應主要是太陽輻射和氣流兩因素作 用的結果。不同朝向、不同坡度的坡地享受的日照長短和強度都有所不同。因此 ,在向光的植物物背光的坡面土壤濕潤,我們以種植菌類植物為主。 植物群落的構建就充分考慮植物間的相生相克影響。比如,百合和玫瑰種在一起可以延長二者的花期;山茶花和山茶子種在一起可以明顯減少霉??;松樹、楊樹和錦雞兒的組合也能促進生長。正是這些生態學知識的充分利用,秦嶺園的植物群落設計大大減少了人工養護的力度。

秦嶺植物在世園會秦嶺園實踐中應用的意義

1、彰顯風景園林植物的地域特色

秦嶺有著如此眾多的植物種類和特有植物,是西安風景園林建設的寶庫。特有植物因其分布地域與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風景園林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實踐中,由于地理氣候的相似性,使得各地植物配置趨于雷同。如果能從本地區特有的植物區系中篩選獨有的觀賞植物品種,便能鮮明地反映本地地理與文化特征。

2、提高風景園林植物的多樣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之間存在必然的交叉。風景園林師若能從植物學家、林學家、生態學家提供的秦嶺植物名錄以及各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分布規律和生態習性等資料中篩選出適合于各種不同園林建設風格的優良物種,便可大大豐富西安市風景園林植物的多樣性,不僅使風景園林反映當地的氣候、地理特點,而且可彰顯形式多樣的文化內涵和底蘊,進而提高城市生態功能的多樣性。

3、有利于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與繁育

在秦嶺植物區系中,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有11種。其分布環境狹窄,是珍貴的植物資源。如果通過風景園林手法為其在公園、植物園或環境相似的區域提供移植空間,加之精心養護,可以使一些瀕危植物得到較好的保護與繁育。

4、秦嶺植物在風景園林實踐中的主要應用形式

西安南距秦嶺僅25km,氣候條件基本相似,受秦嶺影響溫差較小、降水量基本一致,空氣質量隨著大氣治理,全年良好天氣已連續達到300d以上?,F代科技為秦嶺植物下山,提供了適宜生長的立地條件與技術支持。秦嶺植物在全市園林綠化實踐中得到充分應用。如以油松為主,白皮松、云杉、杉木、華山松為輔的常綠針葉喬木在世園會的應用。為園區冬天增添了綠色,又使松柏科植物特有的高大、古樸、厚重、蒼勁、氣質在這座古城得到完美展示,映襯出西安這座有著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特色。秦嶺紫斑牡丹、秋海棠、山丹花、山梅花廣泛栽種,與西安古城古建筑和幾千年人文歷史交相輝映。

此外,秦嶺植物在西安園林綠化實踐中的應用多種多樣。

一是配合園林綠化工程引種。設計人員在秦嶺園區的前廣場廣場正面與東西兩側,選用秦嶺北坡的油松全冠移植、自然排列,既提升了整個廣場的綠量,又使蒼翠、飄逸、俊雋的油松氣勢正好映托了中央地帶革命亭的巍峨莊重,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丹青畫面。二是引進觀花植物進行培育。選用花型特別、色澤艷麗、樹形美觀的觀花植物豐富苗圃品種。如秦嶺鐵線蓮、秦嶺薔薇、胡枝子、紫丁香、望春玉蘭等。其中太白杜鵑花色鮮艷、十分娟秀,在西安地區易成活。秦嶺連翹枝條拱形開展、婀娜多姿,早春時節先花后葉滿身金黃,是不可多得的觀花品種。該花既可孤植又可叢植、片植。三是引進觀果植物,進一步豐富風景園林植物。如山桃、櫻桃、枸杞、火棘等?;鸺谇貛X分布較廣、適應性強、耐瘠薄、成活率高,可粗放式組合配植,經過細致修剪,還是不可多得的園林藝術精品。初夏白花繁密,入秋果紅似火,越冬時留駐枝頭上的點點紅果,在雪臥叢枝的映襯下閃亮奪目,別有情趣。陜西山楂則來自秦嶺北坡山中,對環境條件沒有過分挑剔,其樹形招人喜愛,是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園林花果兩用的觀賞樹種。四是對秦嶺特有珍稀種的特殊應用,本著遷地保護的原則,珍稀瀕危種只在特殊庭院、公園使用。陜西地標性植物的范本。五是竹類植物的引種為風景園林增添許許淡雅清風。盡管西安園林中有使用竹類的記載,但品種稀少、效果欠佳。羅夢、陳等人著重從竹類植物生存環境與適生立地條件入手進行引種。如毛竹在西安生長良好,高度可達8m,而剛竹、紫竹、淡竹、金鑲玉竹等由于耐寒性強,更是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西安風景園林的當家植物。

全面綜合合理利用資源已成為我國的國策,西安和秦嶺地理便利、氣候相似,為秦嶺植物走出大山提供著諸多有利條件。秦嶺植物的應用應繼續堅持選觀賞性好、適應性強、易成活的品種。合理有序地開將為我國城市風景園林實踐提供寶貴的植物資源。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杜。1974.

[2] 牛春山.陜西省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3] 樊明 淺析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標準[會議論文]-2009

[4] 詹秦川.張越.ZHAN Qin-chuan.ZHANG Yue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景觀規劃設計對西安城市綜合實力提升的思 考[期刊論文]-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