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范文

時間:2023-04-05 18:0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內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內科

篇1

第一次是在內科門診與中醫老教授抄方學習,讓我受益非淺。我經常與腎病的中醫專家王榮欣老師談論中醫的各種學術問題。我們暢所欲言,我的很多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最后我們既是師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買的一些書看,我也經常到她的門診去聽她看完書后的體會,我就能比較和我看完書后的體會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來的幾次拜訪是我學到東西最多的時間。

后來就是連續的病房實習。那時我深刻體會到這些醫生對中醫知識的缺乏。我有時問自己:“這是中醫院嗎?”因為他們看病治療幾乎都是以西藥為主。中藥只是補一補正氣,提高一下免疫力之類的,根本不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他們還含笑而說:“周四是開大方的日子?!倍_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藥,價格也很高。不僅如此,他們還讓學生開這些方,“看著差不多就行”就下醫囑了。偶爾有時候會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學生開的某幾味藥太便宜,換幾個差不多功效的而價格高一些的藥。難道這就是我將來要工作的我們中國的中醫院的情況嗎?

在神經二病房的時候,我的同學因沒在帶教老師陪同下去與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罵。他只是想去補充收集一下老師沒有收集完整的中醫四診資料而已。

篇2

關鍵詞:普通內科 中醫內科 作用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71-01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大舉現代化旗幟的當今社會,許多傳統的傳承與發展總是困阻重重,中醫學在發展中亦是如此。但是并不代表中醫在醫學中的作用也隨之越來越弱。普通內科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是在專科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對醫療模式進行反思后的重新認識。目前醫療中提出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觀念,服務的終極目的并不只是治療某種疾病,而是提高人體的健康程度,普通內科正是適應了這種要求應運而生。而這與中醫內科的許多觀念,機理是相一致的,達到人體精、氣、血、津液的真正協調,陰陽的平衡。

1 中醫學的整體觀、辯證觀對內科疾病的準確診斷治療具有積極作用

1.1 不可否認,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使得疾病的診斷更加直觀,更加精準,但是設備再精良也只能針對某一特定局部病變進行特定的診斷,其局限性是很明顯的,而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自身的各個臟器,腑器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如肺與大腸相表里,臨床通過瀉下通腑法,使肺熱下行,多選用桑菊飲,銀翹散加減,兩方共具辛涼解表,輕清宣肺功能,對肺系癥狀咳嗽,流涕,咳痰黃稠等進行治療,同時治療其所致的大便干結,小便黃赤。是整體機能得到恢復。而西醫主要通過對病變部位病毒,病菌的抑制而達到治療目的,在病毒早期應用抗病毒藥物,常用利巴韋林。原發或合并感染時,根據感染程度選用抑菌藥物口服或注射治療,如大環內酯類紅霉素,羅紅霉素等,青霉素類如阿司匹林,都是針對病變部位細菌,局限性治療,且易形成耐藥性。

1.2 普通內科是內科疾病的大集合,在這里我們能看見幾乎所有內科疾病,對于它們的治療,應用針對性??浦委熓潜匾?,但是也不能忽視中醫所提倡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有利于對疾病的正確診斷,也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例如,雖然同為咳嗽,內傷咳嗽與外感咳嗽雖都為咳嗽,但是在治法上是不同的,外感新病多屬實邪,治當祛邪利肺:內傷多屬邪實正虛,治法當祛邪止咳,扶正補虛,分別主次處理。物只需炮制,而西醫則如上所述,多為抗病毒治療,且易形成耐藥性,所以在治療是急性期采用西藥進行病情控制,進入緩解期是則用中藥辨證治療,療效更佳。

2 對中醫內科的重視是普通內科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及醫療保險體制的改革,提出了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病人免疫力低下,往往集各種病于一身,為此普通內科重視中醫內科的發展是必要的。中醫內科強調從整體把握疾病,尤其是對老年疾病,同時中藥的使用更適用于老年病人,其藥性更溫和,副作用相對較少,對于老年保健中醫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太極拳、六段錦、易筋經等功法的練習對疾病后期的恢復及疾病的防護,老年體質的增強作用很明顯,而且是無需什么醫療費用。

20世紀90年代后,主治醫師以上職稱醫生每次門診都是看??疲瑢?漆t療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長期接觸不到其他疾病其知識面越來越窄,對于其他專業問題常常需要求助于其他專科醫師,患者看一次病要歷經幾個??漆t師之手。而作為中醫內科學對疾病的診治,都是在四診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辯證,通過對氣、血、精、津液盛衰的分析,運用臟腑辯證、八綱辯證等對疾病進行分析,中醫內科并不像西醫有很精細的專業分類,一個內科醫生一般能看所有內科疾患,而且中醫診斷也并非只循舊法,對于診斷儀器的運用,各種化驗檢查的結合使用,與西醫診斷相結合能夠提高效率與準確度。

3 中醫內科對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療具有比較好的療效

針對慢性疾病病程長、多臟器損害的特點,中醫藥包括中藥、針灸、按摩等豐富的療法,具有簡、便、驗、廉、安的特點,能夠更好地發揮整體調節、綜合干預的優勢,更適合臟腑功能減退,代謝功能較差,罹患慢病的廣大的人群。

中醫治療慢病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系統地認識人體,針對不同機體疾病狀態,建立個體化的診療方案,使機體逐步恢復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在治未病理論指導下,減少慢病發病率;完善慢病防治早期干預措施,提高慢病患者生存質量。

篇3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慢性濕疹;除濕湯

臨床上常出現一種較為常見的內科疾病--濕疹,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炎癥性皮膚病,它具有以下臨床特點:形狀多樣、發作時溺水并向四周侵潤,患者伴有瘙癢劇烈,難以忍耐。濕疹屬于反復發作性疾病,運用常用方法難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常年存在病患體內的病毒會存活較長的年限,并且在患者體內繁殖,有擴散趨勢,難以根除,就本院收治的73例患者進行總結,并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診斷與納入標準

臨床上多參照《皮膚性病學》的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診斷,診斷標準中包括:年齡、性別、病程等,但不包含以下情況的患者進行濕疹治療:準備妊娠的男女患者、處于妊娠期貨哺乳期的婦女;以及患有患有心、肝、腎病合并皮膚病的患者;難以確診的患者;在短時間內使用過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菌藥;藥物過敏者等。

2、臨床資料

本院自2009年以來收治了濕疹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女性患者31例,從年齡階段來劃分:幼兒發病率較高,老年發病率較低,資料顯示:不足1周歲的患者共45例,屬于最高發階段,2至5歲的患者共8例;28歲以上不足38歲的患者共12例,55歲至65歲之間的患者8例。從病程上劃分:一周以上不足3年?;颊甙l病部位劃分:患者中發生在頭部的共45例,發于其他部位的18例,發于四肢的11例。

3、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濕疹主要選擇疏風、解毒、涼血、利濕,煎服中醫。藥方:15g,花粉6g,梔子花15g,白鮮皮9g,滑石12g,生地黃12g,桑皮9g,苦參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6g,每次服前用加溫。同時輔助飲食,介辛辣、刺激性食物。療程為1月左右,涂抹西藥膏。

二、結果

總治愈了達到90%以上,比單獨使用中藥治療或者西藥治療的治愈率較高。

三、討論

內科濕疹的發病機理闡述。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病機理多是由于日常生活的不規律性活動造成的。例如,患者在生活中飲酒無度,致使脾胃受到損傷,或患者飲食規律不佳,對一些辛辣刺激食物貪吃多吃,造成身體刺激加劇,身體濕熱不均,此外由于外部環境的原因會導致患者外感風濕熱,內外博弈,對肌膚造成不同程度的浸。患者身體虛弱時,多為脾濕過重,造成肌膚失調?;蛴捎谏眢w蘊含濕熱過久,化燥生風,對身體陰血造成耗傷,最終導致風燥血虛,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極易引發患者內科濕疹。以濕疹的癥狀和診斷為依據,可將濕疹分為慢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急性濕疹。

慢性濕疹。亞急性濕疹與急性濕疹是慢性濕疹的病發基礎。當亞急性濕疹或急性濕疹沒有得到根除時,或體內病毒重新發作時,慢性濕疹變會產生。慢性濕疹臨床癥狀不明顯,其發病無明顯規律,且每次發病程度不同,瘙癢程度也大相徑庭。慢性濕疹常病發于患者身體的某個特定部位,例如陰囊、女陰、手背、肘窩、小腿等,病發部位界限明顯,炎性具有不顯著反應特征。慢性濕疹的病發部位多為褐紅或褐色,表面呈現肥厚粗糙、脊溝明顯等特征。慢性濕疹病發部位一旦破損,會出現新的濕疹或水皰,瘙癢感加劇。

濕疹病癥疹斷。對濕疹進行的病癥診斷,不同于傳統的接觸性皮炎類疾病,濕疹容易出現反復發作,屬于慢性病。臨床上進行的診斷,主要在于鑒別接觸性皮炎和急性濕疹;神經性皮炎同慢性濕疹的差別。藥方功效方向主要集中:疏風、解毒、涼血、利濕為主要功效。

梔子花花自古有親熱解毒的良好療效,性甘微寒芳香,溫熱涼血保胃,溫柔芬芳的香氣能夠沁人心脾,卻邪;花粉同時可以增加精氣神,強健體質,美容,并能夠快速的解除患者的疲勞,延緩衰老,清熱利尿、瀉火除燥。白鮮皮能夠祛熱散風,清熱濕燥;滑石能清熱收濕;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桑皮煎劑有抑菌作用;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杏仁具有抗炎、鎮痛作用;甘草清熱解毒;蛇床子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因此,該配方能對癥下藥,并能祛風解毒、涼血。本研究中中藥治療效果較慢,但輔以西藥則能恢復較快。

篇4

【關鍵詞】  痤瘡治療;中醫內科;臨床應用

        1  從肺胃治療

        1.1  瀉白散加減  通過李氏方法對68例病人進行治療研究,所選擇的藥物配方按照醫學資料記載要求:桑白皮、地骨皮15g;黃岑、知母、麥冬、五味子各10g;桔梗6g;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況適當調整。經治療后,36例痊愈, 25例好轉,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0%。

        1.2  銀翹散加減  通過馬氏方法對54例病人進行治療研究,結合銀翹散加減對肺胃熱盛型痤瘡加以治療。藥物配方: 野30g、紅花10g、金銀花20g、黃苓10g、竹葉10g、澤瀉20g、龍膽草10g、枇杷葉15g、連翹15g、炒桅子10g、天花粉10g、焦麥芽18g、焦山植18g、焦神曲18g、焦檳榔18g;可根據患者病情合理調整劑量。經過治療后,34例痊愈,13例顯效,4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87%。

        2  從脾胃治療

        2.1  積實導滯湯加減  苗氏理論研究中提出痤瘡病主要是因為脾胃失運、濕熱內積、熏蒸于顏面、胸背等所致。在治療過程中需積極結合清化濕熱法,以積實導滯湯化裁對40例痊瘡病人加以治療。具體配方: 積實6g,川芎9g,生大黃6g,茯苓9g,黃等6g,黃連6g,生白術4g,生山碴15g,連翹9g,防風6g,赤芍9g;持續用藥10d 則為1個療程。若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后,患者的囊腫依舊無法消除,則添加半夏9g、萊菔子6g、陳皮6g;月經患者則添加香附9g、當歸6g;對舌體胖大、齒痕的病人則需添加黃等減量3g、黃連2g,白術加量15g,此外,生苗仁12g、澤瀉6g、陳皮6g。持續2個左右的療程后,總有效率達95.2%。

        2.2  二陳湯加減  陳氏方法中采用二陳湯加減方法,對16例脾虛痰濕型患者治療。具體配方為: 半夏、惹芭仁、茯苓、扁豆各15g,陳皮5g,蒼術、山植、車前子各10g。經過治療后,痊愈9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87.5%。

        3  從腎部治療

        3.1  三才封髓丹加減  宋氏方法中,參照了當前臨床理論中痤瘡是因雄激素分泌過多,采取了借助于中藥補腎瀉火的方法。本組研究了三才封髓丹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53例病人。經過治療后,26例痊愈,19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傆行蔬_94.3%。

       3.2  二至丸加減  盧氏理論里提出腎陰不足、相火過旺,痤瘡因肺胃血熱,上薰面部肌膚后造成該病的出現。在治療過程中需結合腎部情況處理,選擇滋腎瀉火、清肺解毒等方法,使用二至丸化裁對65例實施治療。藥物配方: 魚腥草15g、連翹15g、女貞子15g、早蓮草15g、知母10g、黃柏10g、桑白皮10g、蒲公英15g、丹參30g、生地20g、枇杷葉15g、甘草6g,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經過持續2個療程的治療處理,治療組、對照組的痊愈達43%、35%;好轉率達52%、45%;無效率達5%、20%。兩組療效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

        4  從肝部治療

        柴胡疏肝散加減  何氏方法中提出女子痤瘡具備肝郁、肝熱的病機,通過疏肝清肝方法對32例女性病人實施治療。藥物偏方:柴胡、香附各10g,赤芍、丹皮各12g,茜草20g,黃等6g,夏枯草、丹參、白鮮皮各15g,隨兼證加減。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 19例治愈,10例好轉,3例療效不顯著,治愈率59.4%,好轉率達90.6%。

        5  從心論治

        5.1  三黃瀉心湯加減  胡氏方法中提出一清膠囊對62例病人治療,36例對照組結合vitb6、安體舒通、四環素。觀察組治愈率達29.0%,總有效率達87.1%;對照組治愈率達16.67%,總有效率達72.2%。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

        5.2  連翅敗毒丸加減  戴氏方法中對42例患者采取治療方法,病人主要癥狀表現為丘疹型、膿瘡型,日常生活中病人情緒不穩定,常出現口瘡,目赤,小便黃,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選擇“連翅敗毒丸”加減進行清心解毒。藥物配方:生大黃15g、香附9g、連翹12g、苦地丁12g、黃連10g、穿山甲9g、木賊12g、丹皮12g、白花蛇舌草30g、桅子10g、淡竹葉10g、甘草3g;持續使用20d為一療程。經治療后, 30例治愈,8例出現復況,二次治療痊愈;8例好轉;4例無效,總治愈率達71.4%,總有效率達90.5%。 

參考文獻

[1]  陳力.痤瘡的中醫藥辨治概況[j].江蘇中醫藥,2003,(10).

篇5

(1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內科學教研室;2 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專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學歷的執業中醫師,每年職業技能考試通過率僅為70%左右[1]。即使是通過技能考試和理論考試,取得了執業資格,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中醫師不能很好地運用中醫理論知識從事臨床工作,不能成為好的中醫師。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在學習階段,尤其是后期臨床實習階段沒有養成中醫臨床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不健全或缺失,直接導致走向臨床的中醫師不能把握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特點,不能經過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收集病歷資料,更不能通過收集來的資料進行辨病和辨證。因此,學生后期臨床教學至關重要,是理論學習向臨床實踐過渡的關鍵環節。所以,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是提高中醫內科臨床帶教質量的關鍵。筆者結合多年的后期臨床帶教經驗,談談如何幫助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中醫內科臨床帶教質量。

一臨床教學要注重中醫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中醫觀

思維方式的形成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基礎。中醫臨床思維的形成同樣需要以相當豐富的中醫文化知識儲備為基礎。中醫學蘊含著厚重的中國古代文化底蘊。它融匯了秦漢以前的天文、氣象、哲學、數學、農學等多學科的成果,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指導下, 通過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并經過歸納總結和推理演繹,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形成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的人文特征要求中醫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修養,才能掌握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法。南京中醫藥大學王旭東教授曾有關于中醫體系中“中醫文獻”和“中醫學體系”的比喻,如果中醫學體系是一棵大樹,那么中醫文獻就是這棵大樹的根,而中醫藥文化則是這棵大樹周圍的空氣、水和土壤,是滋潤、養育、裝扮這棵大樹的,中醫藥文化要靠中醫藥人才吸收和輸送營養,中醫藥文化的環境、氛圍反過來可以影響整個大樹的成長和壯大[2]。傳統文化知識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廣博的人文知識做基礎,建立直覺思維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而現在的學生由于教育體制原因,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很少接觸和系統學習中國傳統的“國學”知識,受數、理、化的長期訓練,形成了邏輯化、概念化的思維習慣。在中醫院校課程安排上除醫古文外,基本沒有開設其他人文知識課程,使學生對中醫的取象比類思維存在先天排斥心理。在臨床實習階段,我們的老師和同學組成傳統文化興趣學習小組,醫院圖書館專設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古代漢語等書籍,給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和平臺,幫助學生了解中醫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性, 理順其思維模式及其與中醫發展的關系, 為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打下基礎。

二堅持中醫臨床教學中醫化,避免中醫西化

目前中醫院校在課程設計上,中醫、西醫并行并重, 對學生中醫思維方式的建立產生了不利影響。眾所周知,目前很多中醫醫院西化明顯,在進入臨床實習階段,臨床帶教老師在病房里傳授的不是中醫臨床思維,而是徹頭徹尾的西醫思想。比如,一個肺炎患者出現發熱、咳嗽、咳黃痰,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呼吸道細菌感染,在治療時首先想到的是各種抗菌藥物,而忽略了中醫的“望、聞、問、切”,不去思考患者是哪種中醫的病和哪種中醫證型,不去想采用哪種中醫治法和方藥。即使想到使用中藥或中成藥,也是在想哪種中藥或中成藥有抗菌和抑菌的作用,而不是在想中藥的性味、歸經和主要功效以及諸藥的配伍規律,更想不到中醫各大經典里有何種論述。老師不想中醫或不用中醫思維方式去想,又如何能帶出一個合格的中醫學生?還有諸如片面追求專方專藥、單純僅以辨病使用中成藥、根據西醫理論使用中藥、根據西醫病位確定中醫臟腑病位等違背中醫基礎理論的臨床行為固然與當事者中醫基礎不扎實有關,但主要是西醫理論干擾了中醫臨床思維[3]。中醫類別的臨床帶教老師在門診或查房過程中要堅持中醫思想的傳授,注重采用純正的中醫理論診斷和處理疾病,并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看到中醫治病的優勢,才能提高學習中醫的興趣,形成良好的中醫思維模式。

三在臨床中學醫典,在醫典中學習中醫臨床思維

中醫經典是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四門中醫經典學科,俗稱“中醫四大經典”,是中醫學的根源與精髓, 是中醫精華所在,是繼承和發展中醫的主要內容, 亦是中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內涵,它是衡量中醫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中醫四大經典是奠定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古典著作,經典理論課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醫思維模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醫經典課理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客觀上給經典課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這一直是困擾經典教學的主要問題, 原有的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梢試L試在臨床中學習中醫經典,比如在一次門診中,一位患者訴“口苦、咽干”,脈象為弦脈,處方為“小柴胡湯”,學生問為什么開這個方子,我反問他《傷寒論》中“小柴胡湯”證條文的內容,學生不知道,我就讓他下去自己翻書查,明天來告訴我,并告訴我他對這一條文是如何理解的。通過在臨床中學經典,學生就不再覺得那些經典只是一些沒有實用價值“老古董”,增加了學生學習中醫經典的興趣和主動性。堅持不懈的這樣做,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是可以建立起來的。

因此在后期臨床實習過程中,仍需加強中醫經典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醫臨床思維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中醫經典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繁榮發展[4]。

四經常開展教學病例討論,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病例討論是通過對典型病例診治過程的系統回顧、分析和討論,培養實習生臨床診斷、治療、預后估計等決策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活動。開展教學病例討論,不但教給學生相關的理論、具體的方法, 更能培養他們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每次病例討論前, 應要求學生認真準備, 查閱資料, 歸納總結出自己的診治意見,提出自己的臨床思路, 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增強臨床思維水平,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病例討論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書本上是先講什么病,再講它有什么臨床表現。而臨床上卻要透過臨床表現,甚至是錯綜復雜的表現。再追朔診斷是什么疾病。這就要求學生通過采集病史、體格檢查等方法收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邏輯思維活動來實現。因此,我們精心挑選病例,讓所管學生匯報病例,由學生們先分析病例,提出中西醫診斷及治療方案。再由帶教老師通過提問、文獻復習, 進行講述與討論,而后對學生們在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教師要積極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思考發言, 并盡量引導學生中醫思維, 深入爭論,以促進學生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案例教學, 使學生能強化和鞏固已學過的基本知識, 有利于課堂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也就是臨床思維能力。

五定期進行中醫小講課,擴展學生的中醫臨床知識

中醫小講課是中醫內科臨床教學過程中常采用的教學形式。這種小講課不同于院校大課,注重理論教授,而是要緊貼臨床實際,內容可以是臨床中一個小的知識點,也可以是對一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轉歸及理、法、方藥的全面闡述。通過小講課,及時解答學生們的疑點困惑,糾正錯誤,擴展他們的臨床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及時糾正實習醫師在逐步形成中醫臨床思維過程中走的彎路。帶教老師不僅要指導實習醫師學習中醫內科疾病的發展歷史及基礎理論,還要結合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等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將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相結合,使學生對疾病有更加全面地了解,增強感性認識,拓寬知識面。

講課教師以臨床經驗相對豐富的主治及以上醫師擔任,備課應有教案或較詳細的書面提綱。新擔任此項工作的教師,教研室應以集體備課形式給予指導,并安排有關教師聽課。課后對講課情況作出評價,需改進之處應及時向講課老師反饋。在小講課中,教師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提問,提倡師生互動,不能束縛學生思想,培養主動探索、自由思考的精神,改善教學效果。

中醫振興,首先中醫人要堅守中醫的世界觀,堅守中醫臨床思維,并做好中醫學思想觀念的傳承工作。在臨床實習階段,注重中醫文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中醫臨床教學活動,堅持中醫經典理論學習和提高中青年臨床教師的中醫理論水平是培養中醫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臨床帶教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史偉,謝麗萍,唐佳星,等.中醫本科醫學生定向實習優勢初探[J].中醫教育, 2010,29(1):62-65.

[2]張宗明.中醫藥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訪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學科帶頭人王旭東教授[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2):63-69.

篇6

【關鍵詞】中醫內科;偏頭痛;治療效果;臨床分析

偏頭痛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和任何階段,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可能與人體神經血管功能出現障礙有關,現代中醫認為,外感六和臟腑功能失調均能引起偏頭痛[1-2]。近年來深入的研究使人們對偏頭痛病因、機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西藥治療雖可快速緩解頭痛癥狀,但難以徹底治愈,且有較多的不良反應,且容易反復,影響患者生活[3]。隨著臨床對中醫理論應用的漸趨成熟,本文觀察中醫內科治療偏頭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衛生院門診中醫內科收治的偏頭痛患者160例,均符合偏頭痛診斷標準,且給予中醫內科辨證分型[4],男61例,女99例;平均年齡(44.51±3.06)歲;平均病程(3.25±0.28)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2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辨證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對照組:平常做到生活規律,避免誘發因素如含酪胺的食物、直接曬太陽等。鹽酸氟桂利嗪5mg頓服?;颊呒毙园l作時應回到安靜、光線較暗的室內休息,藥物治療時需參考過去發作時對藥物的治療反應、發作的嚴重程度及年齡指導用藥,療程為8周,以鎮痛和鎮靜劑為主,輕度偏頭痛者盡早給予非特異性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每次300mg,每隔4~6小時服1次;亦可每天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中重度患者采用的藥物主要是非甾體抗炎藥,亦可給予麥角胺咖啡因片(每片中包含咖啡因100mg、麥角胺1mg),每次服用1~2片,若效果不明顯,每隔0.5~1小時再服1次,每天最多4片;伴惡心、嘔吐、煩躁時給予甲氧氯普胺、勞拉西泮等藥物。

1.2.2觀察組:給予中醫內科治療。針對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給予相應的中藥治療,以適量水煎煮藥物取藥汁,一劑分為早、晚2次服用,療程為8周。(1)瘀阻腦絡型:采取通竅化瘀、活血益氣作為治療原則,以血府逐瘀湯治療,藥方中主要包含紅花、生牡蠣、生龍骨及川芎等中藥。(2)肝郁氣滯型:采用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作為治療原則,以柴胡疏肝散治療,藥方主要成分包括珍珠母、川芎、白蒺藜、醋元胡及丹參等。(3)肝腎陽虛型:采取的主要治療原則是補陽、止痛,以滋補肝腎湯治療,藥方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天麻、丹皮、山茱萸、山藥、熟地、、枸杞子及白蒺藜等。(4)風陽上擾型:采取的主要治療原則是熄風通絡、解郁開竅、平肝潛陽,以天麻鉤藤湯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天麻、鉤藤、全蝎末、炒梔子及生牡蠣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生活質量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生活質量評分標準采取滿分為百分制,評分≥90分為優秀,75~89分為良好,60~74分為一般,<60分為差[4]。1.4療效評價標準[5]控制:治療后頭痛消除且1年內未反復出現;顯效:療后痛癥大幅減輕,且發作次數減少;有效:療后痛癥減輕但持續時間、發作頻率如治療前,或雖發作次數減少但疼痛程度改善不明顯;無效:頭痛癥狀、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均無改善,或更加嚴重??傆行?(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5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25,P=0.002)。見表1。

2.2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3.646,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5%,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36,P=0.017)。見表3。

篇7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 中醫 治療效果

慢性支氣管炎這一疾病的持續時間較長,而且很難根治,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會稱為阻塞性肺疾病,甚至發展為肺心病,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主要探討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采取中醫內科治療方式的效果,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本院于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內收治的168 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例,按照患者的病情不同分成中醫組(84 例),西醫組(84 例),兩組患者均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均意識清醒,自愿配合研究。如表1 所示,兩組患者可進行對比,(P>0.05)。

1.2 方法

西醫組患者采取抗生素控制感染、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舒張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吸氧治療,治療時間為一個月。中醫組根據患者的情況將患者分為以下四種不同的類型,并采取不同的藥物搭配,開具不同的藥方,每周復查,復查時根據病情的進展適當增減。肺腎兩虛型慢性氣管炎:這種類型的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盜汗頭暈眼花、胸悶氣短、干咳痰少等。藥方為麥冬15g、太子參30g、五味子6g、獲菩6g、陳皮6g、半夏6g、批把葉10g、熟地黃12g、甘草6g。1 劑/d,用溫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續7d后進行復查,并酌情調整藥方,整體治療時間為一個月。腎虛型慢性氣管炎:這種類型的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胸悶氣短、痰多、尿頻、腰酸等。藥方為白術15g、附子15g、甘草10g、熟地15g、黨參25g、1 陳皮10g、淮山藥25g、肉桂10g、獲荃20g、半夏15g、澤瀉15g、茱英10g[2]。1 劑/d,用溫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續7d后進行復查,并酌情調整藥方,治療時間為一個月。肺虛型慢性氣管炎:這種類型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痰多、痰液有粘性等。藥方:白前6g、半夏15g、紫莞6g、獲菩12g、灸甘草6g、蘇子12g、12g杏仁、厚樸15g、百部12g、桔梗12g、灸麻黃12g[3-4]。1 劑/d,用溫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續7d后進行復查,并酌情調整藥方,治療時間為一個月。脾虛型慢性氣管炎:這種類型的患者脈象平緩,主要臨床表現為夜晚咳嗽加重、痰多且粘稠等。藥方為五味子9g、黨參12g、山藥20g、白術9g、黃蔑20g、獲菩9g、甘草3g、防風6g。1 劑/d,用溫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續7d后進行復查,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并酌情調整藥方,治療時間為一個月。

1.3 觀察指標

在兩組患者分別經過了一個月的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肺部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肺部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肺部功能無明顯改善,甚至與治療前相比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年齡、性別等數據均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分析,P

2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這一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吸煙、病毒感染、空氣污染、氣候、職業粉塵等因素導致,最大特點就是容易反復發作,且治療時間長,而且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導致患者發生心肺疾病或者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慢性支氣管炎會對患者的呼吸道和氣道粘膜帶來很大的損害,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進一步發展,最終出現肺部損傷、肺源性心臟病等。目前臨床上主要治療方式為西藥治療,給予患者抗感染、平咳治療,雖然能夠在短期的時間內控制疾病的發作,但是無法根治,治標不治本,治療后還容易再次發作。中醫認為慢性支氣管炎屬于咳喘范圍,主要與患者的肝、肺、腎等臟器有密切的關系,需要調節臟器的功能,通過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對癥治療方式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再次復發的可能性。麥冬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維生素等,能夠抗疲勞、降血糖、潤肺清心、主要治療肺燥干咳、內熱消渴,還具有潤喉的作用,對于慢性支氣管炎的預防和治療有積極的作用;太子參是一種補品,能夠健脾養胃,益氣生津,可以治療因肺虛導致的咳嗽、脾虛導致的食欲不振等,同時還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和體質,改善心肺功能;五味子的主要作用是收斂肺氣,養陰固精、生津止渴;獲菩能夠健脾益胃,寧心安神;陳皮則是一種常見的中藥,主要的功效是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可以治療脾胃不調,祛痰平喘,對支氣管有擴張作用;半夏的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臨床上常用半夏治療咳嗽、喘息,半夏中有一種生物堿能夠抑制咳嗽,還能夠抑制唾液的分泌,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批把葉性微寒,能夠清肺止咳,主要用于治療肺熱咳喘、痰稠等癥狀,是臨床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常用藥物;熟地黃能夠補血滋陰、生津止渴,治療肝腎陰虛,還能夠增強免疫功能;甘草能夠鎮咳祛痰、補脾益氣,能夠促進咽部和支氣管分泌粘液,促進痰液的排出,同時甘草能夠促使藥方中各項藥物相互和諧,有調節藥性的作用;白術可以補氣健脾、溫腎助陽;附子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可治療脾虛陽虛,補腎陽、溫脾陽;熟地則是補血養陰的一味藥材,對于肝腎陰虛者能夠滋補腎陰,益精髓,治療肝腎不足;黨參能夠增強免疫力和腸胃功能,健脾益肺、去咳止痰;淮山藥能夠益腎氣、健脾胃,增強抵抗力;肉桂在主要功效是溫補腎陽、暖脾胃;茱英能夠健脾胃,補肝腎;白前是一種下痰止咳的一味中草藥,能夠清肺熱、平喘、止咳、消痰、對于多痰的患者而言有較大的作用;蘇子、杏仁是常用的止咳平喘的藥物,能夠用于多種咳喘疾病。靈活的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選擇藥材,能夠清肺化痰,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調節臟器功能,補肝腎,健脾益肺,保護患者的氣管,從而幫助患者徹底治愈慢性支氣管炎,避免慢性支氣管炎的再次發作。本研究中,中醫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足以表明了中醫內科對癥治療效果佳,能夠避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寧文虹,曹長偉.中醫內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12):157-158.

[2]唐曉偉,曾澤生.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給予中醫內科治療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0):21-22.

篇8

關鍵詞: 痤瘡治療;中醫內科;臨床應用

        1  從肺胃治療

        1.1  瀉白散加減  通過李氏方法對68例病人進行治療研究,所選擇的藥物配方按照醫學資料記載要求:桑白皮、地骨皮15g;黃岑、知母、麥冬、五味子各10g;桔梗6g;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況適當調整。經治療后,36例痊愈, 25例好轉,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0%。

        1.2  銀翹散加減  通過馬氏方法對54例病人進行治療研究,結合銀翹散加減對肺胃熱盛型痤瘡加以治療。藥物配方: 野30g、紅花10g、金銀花20g、黃苓10g、竹葉10g、澤瀉20g、龍膽草10g、枇杷葉15g、連翹15g、炒桅子10g、天花粉10g、焦麥芽18g、焦山植18g、焦神曲18g、焦檳榔18g;可根據患者病情合理調整劑量。經過治療后,34例痊愈,13例顯效,4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87%。

        2  從脾胃治療

        2.1  積實導滯湯加減  苗氏理論研究中提出痤瘡病主要是因為脾胃失運、濕熱內積、熏蒸于顏面、胸背等所致。在治療過程中需積極結合清化濕熱法,以積實導滯湯化裁對40例痊瘡病人加以治療。具體配方: 積實6g,川芎9g,生大黃6g,茯苓9g,黃等6g,黃連6g,生白術4g,生山碴15g,連翹9g,防風6g,赤芍9g;持續用藥10d 則為1個療程。若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后,患者的囊腫依舊無法消除,則添加半夏9g、萊菔子6g、陳皮6g;月經患者則添加香附9g、當歸6g;對舌體胖大、齒痕的病人則需添加黃等減量3g、黃連2g,白術加量15g,此外,生苗仁12g、澤瀉6g、陳皮6g。持續2個左右的療程后,總有效率達95.2%。

        2.2  二陳湯加減  陳氏方法中采用二陳湯加減方法,對16例脾虛痰濕型患者治療。具體配方為: 半夏、惹芭仁、茯苓、扁豆各15g,陳皮5g,蒼術、山植、車前子各10g。經過治療后,痊愈9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87.5%。

        3  從腎部治療

        3.1  三才封髓丹加減  宋氏方法中,參照了當前臨床理論中痤瘡是因雄激素分泌過多,采取了借助于中藥補腎瀉火的方法。本組研究了三才封髓丹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53例病人。經過治療后,26例痊愈,19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4.3%。

  3.2  二至丸加減  盧氏理論里提出腎陰不足、相火過旺,痤瘡因肺胃血熱,上薰面部肌膚后造成該病的出現。在治療過程中需結合腎部情況處理,選擇滋腎瀉火、清肺解毒等方法,使用二至丸化裁對65例實施治療。藥物配方: 魚腥草15g、連翹15g、女貞子15g、早蓮草15g、知母10g、黃柏10g、桑白皮10g、蒲公英15g、丹參30g、生地20g、枇杷葉15g、甘草6g,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經過持續2個療程的治療處理,治療組、對照組的痊愈達43%、35%;好轉率達52%、45%;無效率達5%、20%。兩組療效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

篇9

【關鍵詞】

內科學;教學;體會

作者單位:476100河南省商丘醫學高等??茖W校臨床醫學系中醫教研室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專業的主干課程,不僅是基礎各科的綜合,亦是臨床學科的基礎,在中醫學術領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普遍認為中醫內科學是最難掌握的一門課程。作者在《中醫內科學》[1]的課堂授課過程中,體會到要想達到上述目的,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備課充分。知識寬廣

《中醫內科學》涉及內容相當廣泛,涵括中醫基礎和中醫臨床各科知識,備課時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做到心中有數,清楚明了各章節的內容,作到了如指掌,融匯貫通。同時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參閱古今中外優秀文獻、參考書、網絡及相關的經典著作等,持續不斷的學習,豐富教學內容,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據此編寫教案和講稿。唯有備課充分,才能在授課時胸有成竹,概念清晰,運用自如。如“郁證”不重在藥物的攻補,而重在醫者構思靈巧,靈機活法,使患者移情易性,可補充七情相勝的典型病案加以說明。

2 突出病因病機的講解

病因病機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原因和機理,它是臨床辨證論治的依據,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南,一般來說,任何疾病絕沒有無原因的證候,任何證候又都是在某種病因的影響和作用下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病態反應。只有對病因病機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實踐中得心應手,將理論運用到實踐指導中去。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不少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多注重講授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而忽略了結合病證重新對病因病機進行詮釋講解。事實上,中醫內科病證都各有自己的臨床特點和病機變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證的特點和病機,就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疾病的發展脈絡及其不同病證的鑒別。如:對肺系病證進行分析時,首先就要找出這一類疾病病因病機的規律性是以外感病因為主,導致肺氣失于宣發肅降的病機特點,其次應找出每種病證的特殊性,如感冒、咳嗽、哮病皆可因外因引起,其中感冒以風邪為主因,常夾寒熱之邪,故以風寒、風熱之證多見,因病邪在外,病機則以衛表不和為主;咳嗽以“風寒”居多,在病機上強調以肺氣上逆為主;哮病有其發病的病理基礎,就是伏藏于肺的痰,每因外邪等因引動而觸發,病機則以痰阻氣閉,肺氣失于宣降,引動伏痰為主。

3 重點講解辨證論治

既要有教書育人的思想,又要有科學育人的方法[2]?!吨嗅t內科學》學習的中心部分就是掌握各病證的辨證論治,這就要求掌握各病證的辨證要點。如厥證辨證首先要辨虛實,這有助于進行急救;脅痛的辨證應注意辨氣血。同時要求掌握每個病證的常見證型、病證特點、治法及代表方劑。如內傷發熱,陰虛發熱證以午后潮熱,或夜間發熱,不欲近衣為特征,同時伴隨陰虛癥狀;血虛發熱證以低熱為特征,同時伴隨血虛癥狀;氣虛發熱證發熱以勞累后發熱或加劇為特征,同時伴隨氣虛癥狀;陽虛發熱證以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為特征,同時伴隨陽虛癥狀;氣郁發熱證以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為特征,同時伴隨氣機郁滯癥狀;痰濕郁熱證以低熱,午后熱甚,心內煩熱為特征,同時伴隨痰濕阻滯癥狀;血瘀發熱證以午后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為特征,同時伴隨瘀血停滯癥狀。因此臨床上針對不同病癥,分別采取滋陰清熱、益氣養血、益氣健脾,甘溫除熱、溫補陽氣,引火歸元、疏肝理氣,解郁瀉熱、燥濕化痰,清熱和中、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從而確立治法選擇方藥。

4 精湛的講課藝術

通過吸取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認為做到以下幾方面可以達到上述目的。①充分運用語言藝術,使課堂講授的語言簡單、精煉、生動、幽默,適當運用恰當的形象比喻等。特別是在授課開始時開場白的應用非常重要,運用特別的語言吸引同學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②適當穿插一些圖表、圖片式內容,使學生產生視覺上感受。③用適當的課堂即時提問的方法,調動同學們的開動腦筋,運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識解決課堂講授中的問題。④典型的臨床病案舉例,加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印象。

參 考 文 獻

篇10

【關鍵詞】課堂教學錄像研究法 分析編碼體系 行為統計

一、研究背景

教師從事課堂教學觀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是學校教育真正發生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研究教與學最適當的場所,它蘊藏著豐富的、有價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時,教師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生以及學科知識的傳授上,這使教師很少對自己的行為有自覺意識,也就無法認定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學行為是否有效。

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根據是否借助輔助工具來劃分,課堂觀察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傳統的聽評課觀察法屬于直接觀察法。該方法實施比較簡單,能得到具體、生動的印象。但是,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難以形成對被觀察現象完整、精確認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利用攝錄儀器對授課過程進行間接觀察的課堂教學錄像研究法,不僅可以有效地彌補以上弊端,而且能夠使得研究更加地細致、深入和科學化,更能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用這種方法研究課堂有著獨特的優勢:(1)使得一次性的、單向的課堂教學過程真實再現,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觀察者的主觀回憶和主觀判斷,更重要的是為課堂的精細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2)有助于授課教師真實地了解自己的課堂行為,從而有利于教師自覺地進行教學反思,使其問題的解決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3)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課堂教學成了可以反復觀察、研究的資料;(4)可對一系列課例進行綜合和比較,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的一節課的孤立研究方法,從而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可靠。

我們選擇講授《中醫內科》與《西醫內科》的兩位教師及所在班級進行研究,將他們分別記為A教師和B教師,所在班級則為A班、B班。這兩門課程皆為2012年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與教學改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固定的教學模式。兩位教師均為在教育一線工作多年的教師,其中A教師比B教師工作年限更長一些。本研究所選取的兩節課,均可體現本課程的課程特色,遵循了本課程的教學模式,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對于課堂教學錄像的研究,可采用定性觀察與定量觀察兩種角度。定性觀察是以質化的方式收集資料,并且資料以非數字化的形式(如文字等)呈現的課堂觀察;定量觀察是以結構化的方式收集資料,并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資料的課堂觀察。在此我們重點研究定量觀察法。

定量觀察法中經常使用分類測評工具,分類測評工具將那些準確反映觀察目的的目標行為進行分類,從而建立比較具體的觀察框架供觀察記錄時使用。編碼體系是觀察調查法中常用的一種觀察工具。

首先,編碼體系要求確定要觀察的具體行為,然后對準備觀察的具體行為進行編碼。觀察者在指定的一段時間內,記錄下觀察對象特定行為的編碼。弗蘭德斯師生言語互動分類體系(FIAC)是國外較有影響,被廣泛使用的編碼體系。近幾年來,我國在課堂觀察量表開發方面,比較著名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教授領導開發的 LICC 模式。本研究結合國內外編碼體系的要點,結合這兩門課的教學模式及教學環節,有針對性的編制了一套編碼體系,如表1。

在整節課錄像觀察過程中,利用專門的播放軟件使教學錄像在播放時每隔3秒暫停,觀察者就依照上述分類記下最能描述教師和學生行為的相應編碼,記錄在數據表中,錄像方能繼續播放。根據弗蘭德斯建議,如果同一個3秒鐘內發生了兩個事情,應記錄更為突出的那一個,如果同樣突出則都應記錄下來。全部記錄完畢,將號碼整理成矩陣圖,作為分析的依據。通過統計軟件統計可以得到表2。

三、研究結論

(一)教師行為比較

兩堂課皆為實訓課,通過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兩位教師的教學操作演示所占的比例大,分別為25.85%、21.58%,但兩位教師在知識陳述方面所占比例差距明顯,分別為14.22%、31.71%,說明B教師在授課時更注重知識的陳述。再一個差距較大的為提出任務或預設場景行為,分別為6.95%、1.31%,說明了A教師更加擅長使用案例導入教學法。

(二)學生行為比較

A班的實訓總結或匯報操作數據為4.20%高于B班的1.69%,可以看出A教師要求學生在實訓中多理解,實訓結束后要進行實訓總結或匯報操作。B班的學生實訓數據為34.15%,高于A班的13.09%,說明B教師更偏重于學生個人的動手操作或場景演練。

(三)交互行為比較

此分類中的數據,除了沉默與等待一項A教師的數據低于B教師外,其余項均高于B教師,我們可以看出A教師調動課堂氣氛的能力較好,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實訓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指導或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及時向教師咨詢。

(四)整體教學結構比較

從課堂教學錄像的教學行為統計可以看到兩位教師的行為分別占到49.92%、56.29%,在整堂課的比例皆為一半左右的時間,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練習與交互的時間。

B教師的主體行為略高于A教師,且B班級的學生行為比例高于A班級,但是在交互行為中A教師及所在班級的比例遠高于B組,這除了能說明A教師教育經驗比B教師豐富外,還可以看出兩門課的授課結構不大一樣。中醫課程的學了記憶外,還需要大量的經驗,而教師在實訓時就可以通過實訓指導將自己積累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故實訓指導占到總行為的20.52%。西醫課程的學習可以借助于豐富逼真的實訓環境,需要學生更多的去適應環境,熟悉各種器材,故學生自主操作的比例為34.15%,要高于中醫課程的13.09%。

四、研究價值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課程,在課程評價時不能用同樣的授課行為比例去評價,因為專業的不同就決定著它的性質不同,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接受知識的方法手段也會有所不同。

現在我校所有教室皆安裝了教學監控系統,使得教師從事課堂教學錄像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對自己和同事的課堂錄像觀察,統計出每堂課各個環節的行為比例,可以審視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學行為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增進對自己行為的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并通過課堂教學錄像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校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促進自己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紹青等,“有效教學”課堂錄像分析方法與工具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237),1:68-71

[2]王興華,黃強.運用錄像分析法提高校本教研實效[J].教育鏈接2010,(100)4:70

[3]葉立軍,李燕.基于錄像分析背景下的初中統計課堂教學提問研究[J]. 數 學 教 育 學 報2011(20),5:52-54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堂教學觀察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GJYJL12008。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