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范文

時間:2023-03-23 12:1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艾灸療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艾灸療法

篇1

歷史淵源

灸法起源于遠古代時代人們對火的發現與使用。距今約2萬年左右,“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于是人們開始使用火將動物烤熟而食,在烤食物過程中,有時火星會濺到身體上,濺到身體痛處后就會感覺疼痛明顯減輕,于是人們就用火烤痛處的方法來解決痛苦。經人們不斷總結和歷代醫家實踐,最后認為“艾”是灸治疼痛的很好原材料,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艾灸。

《本草備要》中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睹献印るx婁》中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素問·異法方異論》中載:“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而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艾灸療法形成于秦漢時期,當時出現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大量著作;魏晉時期,灸法得到了大步發展;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艾灸專著為曹操之子曹翕所著,書名為《曹氏灸方》,但今已失;唐宋時期,是我國艾灸史上灸療發展的重要時期,相關的艾灸著作也較多,如《骨蒸病灸方》、《皇帝明堂灸經》、《灸膏肓俞穴法》等一系列著作涌現;到了明清時期,灸法已經成熟,直接灸、間接灸(隔物灸)、灸器灸、雷火針、太乙神針等,均已出現,且有明確記載。

適用范圍

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記載圣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艾灸療效獨特性的認識,艾灸療法重新得到了醫學界重視,現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F代化的艾灸治療儀應該是傳統艾灸材料與光電儀器的結合,在現代新型熱源的作用下(如紅外線、磁療)充分發揮艾的藥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產生疤痕的特點。

和其他中醫療法一樣,艾灸也有其適應癥,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便施灸。 艾灸最適合陽虛、氣虛人群。總的原則是:陰、里、虛、寒證多灸;陽、表、熱證少灸;凡屬于慢性久病,陽氣衰弱,風寒濕痹,麻木萎軟,瘡瘍瘰疬久不收口,則非灸不為功。亦可用于回陽救逆、固脫,如腹瀉、脈伏、指冷、昏厥、休克等。

艾灸適合治療適合以下幾類慢性病:

關節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關節炎、關節活動障礙、肩周炎、腰椎病、頸椎病等;辦公室白領因空調過涼、久坐等導致的寒性、虛性的腰椎病、頸椎病等。

消化系統疾病

包括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障礙等疾?。涣硗饩褪潜孀C為虛寒型的腹瀉、胃脹、胃痛,也可通過艾灸治療。

雜病

例如一些常見的婦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還有一些屬于虛寒型的癥狀,如小便清長、腰膝酸軟、下腹墜脹等也屬于艾灸的治療范圍。

頑固性疾病

包括強直性脊柱炎,和一些通過中醫的辨證,屬于虛寒性的診斷不明、沒有辦法解釋的功能性疾病。

家庭療法

在家做艾灸時,先請中醫辨證一下自己的體質,或者通過相應的診斷來施灸。

施灸距離

以皮膚感覺為準,艾條在剛點著的時候溫度不高,這時可以稍微近一些,讓艾條和皮膚保持1~2厘米的距離。

隨著艾條燃燒的逐漸充分和溫度的升高,距離就要稍微遠一點,保持2~3厘米的距離。這樣才能使效果達到最佳。

注意用火安全

防止燒傷皮膚,燒壞衣服、被褥等;另外,點燃的艾條要利用斷氧斷燃,切忌將艾條直接按滅。因為艾為易燃品,以防未熄滅的火星重新點燃艾條。

防止出現暈灸

施灸時,有的人會出現頭暈、眼花、心慌、出汗、面色蒼白、脈細手冷、血壓下降等暈灸情況。一旦出現,應立即停止,讓其平臥于空氣流通的地方,必要時可急灸足三里3~5壯。

保健操作

提高免疫功能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 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 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 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于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后,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后才明顯)。

神闕穴操作方法

有些人喜歡在家艾灸神闕。因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的作用,適用于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脫癥等。

自己在家操作時候,可以選擇直接灸或者隔姜(或隔鹽)灸。

鹽要選用純凈干燥的或者炒過的食鹽填平肚臍,用艾條灸之。姜則應選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牙簽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肚臍上。將艾柱放于姜片上點燃,稍感灼痛,即應更換艾柱。

一般可灸3~9壯,或者直接用點燃的艾條對準神闕穴隔姜灸。10~30分鐘即可。

注意 第一、臍部有損傷、炎癥及孕婦禁用;第二,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第三,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否則易燙傷;第四、注意力宜集中,謹防點燃衣物;第五,如果起了水泡,不要弄破它,由其自行吸收。

緩解胃痛

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 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篇2

具體取穴如下:

大椎穴:大椎穴在后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主一身之陽氣,有升陽強壯的作用,為強壯保健要穴之一。主治發熱,感冒,瘧疾,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精神分裂癥,癲癇,及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發涼、肩背冷痛、身體虛弱等。灸之可以增強衛氣的功能,疏風散寒,解表退熱。

合谷穴:就是我們俗稱的虎口。合谷穴有開通的作用,可以治療發熱惡寒、無汗多汗、頭痛齒痛、咽喉腫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耳鳴耳聾、疔瘡、經閉、癮疹等許多疾患。感冒時灸合谷對鼻塞流清涕特別有效。注意,如果左鼻塞則灸右合谷,右鼻塞則灸左合谷。

風池穴:從耳后骨突下緣向后摸,可以摸到一個凹陷,這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個。風池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俞穴之一,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灸之可解表散寒止頭項疼痛。

風府穴:取穴時,順著后腦勺往下摸到凹陷,這就是風府穴。風府穴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等頭項病證。中風,癲狂,癡呆,咽喉腫痛,失音。灸之可解表散寒,止頭項疼痛。

【操作要點】

點燃艾條后,懸于穴位之上,艾火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每穴灸20分鐘,各穴依次施灸。

【注意事項】

風池、風府兩穴都有頭發覆蓋,艾灸時應將艾條稍稍抬高,并以另一手撥開頭發。

艾灸治療風寒感冒應越早越好。風寒感冒初起,若能及時灸之,則片刻陽氣蒸騰、衛氣運轉,寒氣立時消散,病即愈。病程中灸之,能迅速解除惡寒、鼻塞、清涕、頭痛等癥狀。但如果感冒日久,出現喉嚨干痛、鼻流黃膿涕、怕熱、口渴等癥狀時就不要灸了,應該口服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若出現高熱、咽疼、流黃涕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篇3

[主題詞] 艾條灸;運動療法;膝關節,骨關節炎/針灸療法

ObservationonTherapeuticEffectofMoxibustionCombinedwithKinesitherapyonKneeOs-teoarthritis

LiNing,WuBin,ZhangYongling(WestChinaHospital,UniversityofSichuan,

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PurposeToexploreaneffectiveprogramfortreatmentofkneeosteoarthritisbycombinationoftr

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MethodsArandomcontrolstudyprogramwasado

pted,andscoresoftherapeu-ticeffect,pain,flexibility,extensibilityandstabilityofjoints,

andgoingup-stairsanddown-stairswereassessed.Results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treatmentgro

upwas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

and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inpainandstabilityofthejoint(P

).ConclusionMoxibustioncom-binedwithmuscleexercisescanrelieveeffectivelypainimprovesta

bilityofthejointandincreasethetherapeuticeffectforthepatientofkneeosteoarthritis.

[Keywords]MoxaStickMoxibustion;ExerciseTherapy;KneeJoint,

Osteoarthritis/acupther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多發的以膝關節慢性退行性病變為特點的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疾病。近年來有較多的臨床研究文獻報道了對本病的治療,治療的方法主要以藥物治療或是西醫物理康復治療為主。但是藥物治療在全身給藥的過程中,到達關節內的藥量很少,且全身組織、器官均受藥物的副作用影響,長期反復用藥使患者較難堅持,如關節內注射用藥反復多次,又可增加關節感染的機會;而西醫物理治療下肢肌肉的功能鍛煉又因病變部位疼痛限制也使患者難以堅持。直到目前,還沒有一種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和治療的方便程度令人滿意,所以自1999年3月起,筆者采用小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對艾灸特定腧穴并配合指導下肢股四頭肌肉鍛煉的中西醫康復結合治療方案與病變局部物理熱療配合下肢股四頭肌肉鍛煉的治療方案進行比較,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有關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1983年訂),并排除有嚴重的類風濕、心、肝、腎等臟器疾患及臨床膝關節功能評分≥30分的患者50例,按預先的計算機隨機排號將患者隨機分配到治療組(艾灸特定腧穴并配合指導下肢股四頭肌肉鍛煉組)與對照組(物理熱療、按摩及必要的口服止痛藥物治療組),每組25例患者。其中治療組男6例,女19例;年齡最小53歲,最大78歲,平均64.3±7.8歲;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46個月,平均26.8±15.8月;治療前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最高28分,最低19分,平均24.3±3.3分。

對照組男4例,女21例;年齡最小51歲,最大76歲,平均62.5±9.3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44個月,平均24.6±16.6月;治療前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最高29分,最低20分,平均25.9±3.0分。兩組一般情況經統計學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灸法:首先患者采取俯臥位,用點燃的藥物艾條懸灸患者腰陽關穴10分鐘;此后,患者取仰臥位,再懸灸病變膝關節處犢鼻穴5分鐘。均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膚溫熱舒適為度。

(2)運動療法:60度等長訓練法,患者仰臥位,將患肢放于腳凳上,屈膝呈60度做主動等長運動10次為一組,作5~10分鐘;然后做90度下肢中立位等張訓練法,屈膝90度,將患肢抬離床面后伸至120度,再屈還至90度,如此往返伸展緩慢運動5~10分鐘。

2.2 對照組

采用物理遠紅外線治療儀對病變局部進行15分鐘熱療,再運用點、按、揉以及關節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按摩手法治療15分鐘。疼痛劇烈時可給予止痛藥物百樂來治療。

上述兩組治療均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依據目前在臨床上運用得較為廣泛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判定,評分主要包括8大項35個小項的評價,按百分制進行膝關節功能的量化,結合本病的特點,將其中的"交鎖"項目(包括5個小項)改換為"膝關節屈伸活動度"(包括5個小項)進行臨床評價[1]。

3.1 判定標準

顯效:>70分;進步:51~70分;改善:31~50分;無效:30分以下。

采用四川大學醫學統計教研室編制的醫學統計軟件PEMS進行統計處理。兩組采用Ridit分析療效,治療前后各指標變化使用成對t檢驗比較。

3.2 治療結果

(1)兩組療效綜合評估,見表1。

經Ridit分析,u=2.704,P

(2)兩組治療前后疼痛、關節屈伸度、關節穩定度與上下樓梯分值的變化比較,見表2。

兩組患者各項分值經治療前后比較均P

4 討論

骨關節炎無論其患病率和患病人數在最常見的三大老年病中均居首位,臨床以關節疼痛(冷痛為主)、不能持重,活動度受限,肌肉無力、僵硬、甚至萎縮,關節增大、甚至畸形,關節不穩等為主要表現。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多以保守的中西醫康復治療為主。

有研究表明,患者因疼痛及膝關節活動度降低使鄰近的股四頭肌肉缺乏有效刺激而造成肌肉萎縮、肌力下降,以致膝關節不穩定。所以股四頭肌肉的肌力的下降在本病的病程中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高度強調有針對性的進行肌肉力量練習,以改善關節不穩定性[2,3]。既往的西醫針對肌肉康復而設計的60度等長訓練法和90度下肢中立位等張訓練法相結合的運動鍛煉治療方案,因患者疼痛和懼怕不安全因素而嚴重影響療效。

艾灸療法是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手段之一,其不同于西醫物理熱療,是因為其具有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與特定腧穴刺激于一體的作用,其中艾葉作為艾灸中主要燃燒產生熱能、光能的藥物,實驗證實,能有效控制炎癥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血液濃稠性、粘滯性、聚集性等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性質,降低關節炎癥部位的IL-1與TNF的含量,減少炎癥刺激,加快局部病理性廢物的清除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痛閾值,可明顯改善中老年痛癥[4~6]。此外,本次研究所選用的腧穴腰陽關具有改善下肢陽氣不足的作用,并且對艾灸熱刺激有易感性,是多用于治療膝關節病變的特定腧穴。本次研究發現反復灸療此穴再配合局部腧穴犢鼻艾灸2周后,19例患者在以后艾灸此穴治療過程中均感到從腧穴部位到病變膝關節部位有發熱感傳現象,即中醫的"經絡感傳"現象。筆者推測,這是熱能達一定量后,按經絡方向從強度高的部位向強度低的部位(即病變陽氣不足部位)傳遞,在傳遞過程中帶去了某種信息,從而加快了局部病理性廢物的清除,改善疼痛。

本研究發現采用艾灸配合治療方案后,確能使治療的有效率提高,關節的不穩定性、屈伸度及上下樓梯功能明顯改善,這是由于灸療的強大止痛作用,使患者疼痛減輕,全身整體狀況改善,從而使患者有興趣進行正確的肌肉功能鍛煉,提高了肌力,進而改善了關節的不穩定性,提高了治療效果。加之本治療方案簡便易學,患者通過學習可自行在家中進行治療與鍛煉,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使之能有規律的治療與鍛煉,從而有效地控制或緩解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建議推廣應用。

5 參考文獻

1 繆鴻石主編.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616~1619

2 吳中朝,王玲玲,劉躍光,等.艾灸從瘀論治中老年痛癥的臨床研究.中國針灸,1998;18(9):523

3 張英英,趙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上海針灸雜志,1997;16(3):2

4 肖達,陳漢平,趙粹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衰老見證和T細胞亞群的影響.遼寧中醫雜志,1996;23(12);563

5 李放,屠丹云,范振華.骨關節炎與力學因素.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8;17(4):348

篇4

【關鍵詞】腦梗死后遺癥;艾灸療法

腦梗死是世界范圍內常見病、多發病,也是病死率、致殘率極高的病種?,F代醫學對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筆者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進行按期分經艾灸法治療,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96例,全部選自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病房,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2個月。對照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采用1996年中華醫學會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三次修訂標準[1]。

1.3 病例納入標準 ①全部經頭顱CT或-R)證實為腦梗死的住院患者;②年齡在40歲以上,70歲以下;③腦梗死后遺癥期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采用按期分經艾灸法治療。

2.1.1 分期 將Brunnstorm第I級分為遲緩期,第IIIII期分為痙攣期,第IVVVI期分為恢復期。

2.1.2 分經 遲緩期取督脈和手足陽明經穴為主,穴取百會臂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合谷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豐隆解溪。痙攣期取手少陽手太陰兼取足太陽足少陰經為主,穴取中渚陽池外關天井尺澤列缺魚際承扶委中承山昆侖太溪。恢復期取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經,穴取天宗肩貞小海陽谷后溪外關天井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

2.1.3 方法 艾條懸灸,每穴5 min,以皮膚潮紅為度。

2.2 對照組 按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試用教材《針灸學》中風的常規治療方法。上肢取穴:曲池、內關、手三里、合谷、肩;下肢取穴為足三里、陽陵泉、豐隆、三陰交,按常規操作進行艾灸。

3 療效觀察

兩組患者從艾灸治療開始到治療結束均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定,治療組患者采用Brunnstorm腦卒中運動恢復階段進行檢查,每改變一級,則使用Fugl-meyer評定法評定[2]。

3.1 療效標準

3.1.1 采用Fugl-meyer評定法評定。運動積分

3.1.2 治療結束,全部患者均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療效評定標準再次評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7%以下。

3.2 治療結果

3.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見表1。

3.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情況見表2。

4 討論

4.1 本研究以祖國醫學的灸法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了Brunnstorm腦卒中運動恢復階段指導選經選穴,最后以Fugl-meyer評分法進行評定,療效以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定。

在BrnunstormⅠ期,相當于發病后的急性期或弛緩期,患者無隨意肌肉收縮,也不出現聯合反應,相當于中醫“痿證”,故治取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統領諸陽,開竅啟閉,且《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說明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關系,對高、低級中樞都有調節作用。同時取手足陽明經,取“治痿獨取陽明”之意?!端貑?#8226;痿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且陽明經多氣多血,首調陽明致十二經氣血通暢,足陽明胃又屬中焦,后天之本,胃健則氣血生化有源,則肢體功能活動才有保障。此期治療的目的是激發肌力和肌張力。

在BrnunstormIIIII期階段,患者明顯地表現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協同運動。按現代康復醫學的要求,要破壞這種運動模式,盡早誘發分離動作。上肢手的分離動作中,拇指功能最多,最重要。而拇指指間關節伸直,受拇長、短伸肌支配,拇指掌骨外展運動,受拇短屈肌支配,此三肌大部分行于手太陰肺經上,故取肺經。掌指關節背神運動受指總伸肌支配,此肌位于手少陽經上,下肢伸肌占優勢,分離運動中足背屈動作由半腱肌半膜肌支配,此兩肌大部分在腎經上,故取腎經養陰筋柔。足太陽經行于屈肌側,故取膀胱經進一步舒緩痙攣。

在Brnunstorm第IVVVI期,加強上、下肢整體的協調運動,進一步維護和加強分離動作,手太陽小腸經為肩脈,支配肩部各個方向運動的肌肉大部分屬于肩脈之內,前臂伸直運動受肱三頭肌、肘后肌支配,此兩肌大部分分布在手太陽經上,手少陽經多血少氣,此期重在調血,血和則肢體功能康健。下肢小腿外側肌力明顯弱于前側,故取足少陽經,此期治療重在調血。促進肢體自由活動。

4.2 本組病例的治療特點 本治療方法中系用中樞性癱瘓恢復過程的6個階段Brunnstorm腦卒中運動恢復階段作為臨床灸療辨經取穴的依據,按出現分離動作所受支配肌肉的歸經而分經取穴,較好地體現了祖國醫學整體概念、辨證論治思想,因而取得了理想的療效。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腹針艾灸 穴位敷貼 原發性痛經

痛經為婦科最常見癥狀之一,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占痛經患者>90%。中醫把痛經分為虛、實兩類,實者多因寒濕凝滯氣滯血瘀、濕熱下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沖任受阻,所謂“不通則痛”,臨床多表現為實證。虛證多因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胞脈失養,是為:“不榮則痛”,臨床多表現為虛證[1]。運用腹針艾灸加穴位敷貼法治療原發性痛經63例,療效顯著,現將臨床觀察的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8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痛經患者123例,根據第7版婦產科教材診斷標準[2],確診為原發性痛經患者,年齡14~35歲,平均年齡21±3.2歲,病程3個月~6年,每次腹痛時間1~6天,腹痛劇時每次均要急診止痛治療。兩組病例在年齡、病程、嚴重程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分治療組63例和對照組60例。①治療組:急診腹痛劇者,排除妊娠、外科疾病及其他后,即刻予腹針穴位(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水道、雙側子宮穴)加艾絨灸,大部份患者在10分鐘左右能迅速緩解下腹部疼痛,治療30分鐘后患者基本能完全止痛,后予中藥粉糊(元胡粉、桃仁粉)穴位敷貼6~8小時后自除貼,同時予口服藥物:散結鎮痛膠囊4粒,3次/日,共5天,其后連續物理治療5天。下次月經來潮前5天重復上述治療,3個月為1療程。治療期間少食生冷,寒涼之品,注意腹部保暖,注意避孕。②對照組:急診腹痛劇者,排除妊娠、外科疾病及其他后,即刻予曲馬多100mg肌注止痛,同時給予同上藥物口服治療,下次月經前5天開始口服同樣藥物,連續3個月1療程,注意避孕。兩組患者均跟蹤觀察或電話隨訪半年以上。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治療3個月后痛經癥狀完全消失,半年以上未復發者;②顯效:經治療3個月后痛經癥狀消失,但因情志或感邪等復發,經治療后短期內恢復者;③好轉:經服藥治療后,痛經癥狀有所減輕,但需每次月經周期服藥者;④無效:癥狀無減輕[1]。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sup>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痛經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討 論

中醫學認為:痛經的發生與個體因素及經期、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非行經期間,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沖任、胞宮瘀滯或不足,故不發生疼痛,而在經期或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瀉溢,胞宮氣血由氣盛血旺至經后暫虛,氣血變化急驟,致病因素乘時而作,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經致“不通則痛”,或致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不榮而痛”。其機制有寒、熱、虛、實之分,以實證為多。分型: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濕熱瘀互結型、氣血虛弱型、肝腎不足型[3]。

腹針療法:是通過剌激腹部腧穴和一些特定穴位來調節相關臟腑和經絡的失衡而達到治療全身疾病的目的,它由傳統中醫和針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微針系統,借助腹部的五臟募穴和任脈、腎經、胃經的腧穴,采用獨特的針剌方式-針體細、進針淺、無針感(患者)來調節五臟六腑,更適合治療臟腑的慢性疾病,其對痛癥和懼針者尤為適合[3]。

艾絨灸法:一條艾條等分四段,點燃滅明火置艾箱熏烤下腹部,主要以關元、氣海穴為主。有壯陽氣、行氣血、通諸經、逐寒濕、止痛等作用,配合溫熱刺激,其熱力能深達肌層,溫經行氣,兩者相合,更加強其溫經氣、散寒邪、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適用于各型痛經[4]。

中藥粉糊(元胡粉、桃仁粉等份加蜂蜜制成)穴位敷貼,通過穴位皮膚局部吸收,進一步加強對穴位持續刺激作用,從而加強活血祛瘀止痛效果。

從統計表1可見,治療組63例,治愈29例,顯效25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2%;對照組60例,治愈7例,顯效13例,好轉3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6%。兩組患者對照,腹針艾灸加穴位敷貼治療痛經患者,在治愈、顯效方面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好轉方面,西醫優于中醫,無效方面無差異性。臨床實踐證明:痛經急診患者予:腹針艾灸加穴位敷貼與西藥止痛針或止痛藥效果無明顯差異性。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兩組患者在痛經急診疼痛止痛方面無明顯差異性,說明腹針艾灸加穴位敷貼法,能有效迅速緩解痛經的疼痛癥狀,同時能疏通經絡,改善經絡氣血運行,調理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祛除寒濕及瘀阻,對治療原發性痛經,起到標本同治作用,能減少西藥止痛藥對人體的不良反應和依賴性,在治愈,顯效方面明顯優于純藥物治療,療效顯著,作用持久,依從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葛素僑,劉利.寒凝氣滯血瘀型痛經的中醫治療.中國醫藥導報,2007,5(4):86-132.

2 樂杰,等.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18.

3 司徒儀,等.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8:166.

4 林秀華.腹針配合炙法治療寒凝型痛經療效觀察.山西中醫,2008,3(24):30.

篇6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中醫藥療法;臨床研究;實驗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10-0073-04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起病隱匿,發展迅猛,病情兇險,死亡率高,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癌中之王”。中醫作為原發性肝癌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醫文獻中,雖然沒有原發性肝癌這一病名,但類似于肝癌的癥狀、體征和病因病機的記載卻相當的豐富,可將其歸屬到“臌脹”、“黃疸”、“積聚”、“肝積”、“脅痛”、“瘕”、“肥氣”等疾病范疇,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為肝癌的治療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筆者將其分為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兩個部分,現將相關文獻資料綜述如下。

1 臨床研究

1.1 理論探討 探究原發性肝癌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勢、病理變化等方面的內容,是中醫治療該病的前提,也是辨證論治的基礎。臨床上各醫家對肝癌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劉魯明等認為肝癌的發生與感受濕熱邪毒,長期飲食不節,嗜酒過度以及七情內傷等引起機體陰陽失衡有關。感受邪毒、飲食損傷、脾氣虛弱、肝氣抑郁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虧虛、臟腑失調則是發病的內在條件。肝癌的病機為脾氣虛弱、肝郁氣滯、疏泄無權、肝郁化火,肝癌病變過程中每見肝火熾盛,肝血失養,導致傷元氣,耗肝陰;當肝郁化火,肝盛犯脾則脾氣更虛;致肝陰枯竭、肝損及,腎則腎水虧。故肝癌病變于肝,病機則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劉亞嫻認為肝癌病位在肝,但與脾、胃、膽及腎密切相關。其病情常虛實夾雜,虛以脾氣虛、肝腎陰虛及脾腎陽虛為主;實以氣滯、血瘀、濕熱瘀毒為患。初起病機多以氣郁脾虛濕阻為主,進一步可致正衰邪實,病情惡化。毒、虛、瘀是肝癌總的病機特點,毒瘀互結,脾腎虧虛,邪實與正虛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貫穿肝癌的全過程。曹繼剛等。認為肝癌臟腑定位在肝脾,其基本病機不外虛實兩端,臟虛絡痹是其基本病機,肝脾失調是肝癌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癌毒是其發生發展的病理基礎,絡痹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名老中醫經驗 于爾辛治療肝癌腹水,主張忌用峻瀉之劑,強調腹水系虛損大病所致,峻瀉則益虛其虛;認為肝癌黃疸不宜作肝膽辨,而脾胃病亦可致黃疸;肝癌腫塊,疼痛必從脾胃論之,因古近文獻綜述其主要癥狀多歸于脾胃證,就臨床而論,肝癌的臨床表現亦多歸于脾胃系統的癥狀,腫瘤不作血瘀辨,中醫理論論及腫塊,豐富多彩,不唯血瘀一說,就其肝癌癥狀而言,應按脾胃論治為佳。何任治療肝癌獨創“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之”的學術思想,認為肝癌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體正氣的虛衰,何老強調治療過程中應自始至終地“不斷扶正”,具體方法有益氣健脾、養陰生津、溫陽補腎,何老還認為雖然正氣作為肝癌過程中的決定因素,但因為邪氣的存在,亦會不斷消蝕人體正氣,故在治療肝癌時,亦應適時投以祛邪之法,具體大致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理氣解郁;所謂“隨證治之”,就是根據患者不同的證候及體檢指標,針對性的辨證治療,從而達到機體臟腑陰陽的平衡。

1.3 中醫辨證分型論治 吳良村在辨證和辨病,整體與局部,中醫與西醫相結合觀點的合參下,將原發性肝癌分為脾虛肝郁型,治以健脾行氣、疏肝解郁;濕熱瘀毒型,治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肝腎陰虛型,治以養陰清熱、消散結,同時吳氏還指出治療不可拘泥于一方一型,需靈活隨機應變,這樣才能體現辨證論治的核心。邵夢揚在臨床上喜從脾胃論治肝癌,將其大致分為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濕熱結毒,肝陰虧虛4型,分別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和中,方用逍遙散加減;行氣活血、化瘀消積,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和茵陳蒿湯加減;養陰柔肝、益氣養血,方用滋水清肝飲加減。

1.4 中藥制劑或基本方治療 楊傳標等將127例中晚期原發性肝癌脾虛證和濕熱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醫辨證治療組87例和對照組42例,其中中醫辨證治療組患者給予中醫辨證治療,脾虛證者給予健脾康復湯(黨參、白術、茯苓、卷柏、仙鶴草等),濕熱者給予加味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澤瀉、半邊蓮等),結果中醫辨證治療組顯著改善37例,部分改善33例,改善率為80.5%,說明中醫藥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等方面有顯著效果。田義洲等用艾迪注射液聯合中藥復方肝積丸(太子參、茯苓、生牡蠣、卷柏、馬蘭根、白術、夏枯草等)治療30例原發性肝癌,結果顯示實體瘤的穩定率為53.23%,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在常見臨床癥狀、生活質量、肝功能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

1.5 中醫治法研究 根據古今文獻資料及實踐經驗表明,按傳統的辨證論治用藥,其療效一般優于單方單藥。張繼東依據近些年的文獻綜述將中晚期肝癌中醫治療大法大致的歸納為活血化瘀法、清熱解毒法、軟堅散結法、健脾理氣法、溫陽活血法六大類,同時又指出如果在肝癌的治療中單用某一法或某一方就無法切中疾病不同發展階段的復雜病機,效果就不明顯,甚至會產生不良反應,故在肝癌的治療過程申應始終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法則。

1.6 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韓光霞等采用自擬益氣活血湯(由黃芪、白花蛇舌草、人參、全蝎、蜈蚣、土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治療原發性肝癌24例,同時治療組和對照組均采用西醫對癥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實體瘤近期療效總有效率為27.17%,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79.17%,生存質量卡氏評分治療組較治療前升高9例,三者評價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1.7 中藥介入治療 中藥介入治療能有效避免和減少西醫放化療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對機體的損傷小,患者容易耐受。陳鷹娜等將近10年中外文獻中對原發性肝癌中藥介入治療的情況進行總結,羅列了一些常用的灌注中藥,如欖香烯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華蟾素、消癌平,同時對這些中藥的藥理作用進行介紹,指出通過中藥介入,進一步擴大了肝癌治療的適應癥,減輕了毒副作用,提高了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1.8 中成藥治療 因為療效確切,藥物安全,使用方便簡易,并能迅速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和臨床需要,中成藥在,臨床上應用相當廣泛。孫韜等將中成藥防治腫瘤的常用治法分為攻邪抑瘤與扶正培本兩大類,其中攻邪抑瘤類主要有:康

萊特注射液、欖香烯注射液、華蟾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鴉膽子油注射液、復方苦參注射液、金龍膠囊、平消膠囊、參蓮膠囊、蟾酥膏等;扶正培本類主要有:參麥注射液、槐耳顆粒、參芪片、貞芪扶正膠囊、復方皂礬丸等,同時也指出抗腫瘤中成藥的合理使用直接關系到腫瘤治療的臨床療效,應不斷對中藥劑型進行總結研究,以提高臨床療效,使中成藥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1.9 針灸治療及中醫外治法 劉秀艷采用針灸與穴位注射藥物治療肝癌疼痛20例,治療組取穴:雙曲泉、雙肝俞、雙心俞、大椎6個穴位,分別行穴位注射丹參注射液,并予艾灸關元。結果顯示治療組鎮痛總有效率為96 67%,明顯高于對照組,鎮痛效果滿意。翁恒等運用老中醫經驗方佛手散(由麝香、冰片、生川烏、白芷、蟾酥、生馬錢子、威靈仙組成)敷貼臍部治療晚期肝癌疼痛59例,結果顯示完全緩解6例,部分緩解26例,輕度緩解18例,總有效率達84.75%。

1.10 中藥配合手術治療 譚志健等,將80例肝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歸納,認為術后早期多表現為面色蒼白無華,乏力懶言,舌淡苔白,辨證為氣血虧虛,術畢滴注參麥注射液,若出現腹脹,身目俱黃,苔黃膩等濕熱之證,同時又有氣短無力,納差,爪甲淡白無華等脾虛之證,乃屬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表現肝郁脾虛,治宜健脾益氣、疏肝利膽、清熱利濕,方用茵陳蒿湯和陳夏六君子湯加減。總之應以辨證論治為核心,這樣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1.11 中藥配合放化療 放化療是西醫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臨床實踐表明將其聯合中藥辨證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白廣德等運用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聯合氬氦刀及中藥的方法序貫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原發性中晚期肝癌,將75例不能手術切除的巨塊型肝癌隨機分為3組:A組(單純TACE治療)23例,B組(TACE十氬氦刀治療)26例,C組(TACE+氬氦刀+中藥治療)26例。觀察術后腫瘤完全壞死率及CT影像、初次復發率、術后12個月、18個月生存率、不良反應的變化。結果顯示A組術后腫瘤完全壞死率、初次復發率、術后12個月、18個月生存率分別為26.08%、47.82%、56.52%、43.48%,B組分別為61.54%、11.54%、84.61%、73.08%,C組分別為69.23%、7.69%、88.46%、80.77%。表明TACE術聯合氬氦刀及中藥序貫治療原發性中晚期肝癌是一種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的綜合治療方法,并可能成為非外科手術治療肝癌的發展方向。于爾辛等采用全肝移動條野放射結合中藥治療肝癌,157例完成四輪以上放療者,結合健脾理氣中藥組,5年生存期平均為(42.97+11.98)%,中位生存期53.4個月。而非健脾理氣中藥組平均為(14.48+7.19)%,中位生存期為11.1個月。認為中醫藥不僅可以改善肝功能和癥狀,提高放療的耐受性和適應性,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具有抑制肝癌細胞的作用。

2 實驗研究

筆者通過綜述近10年來中藥的實驗研究成果,將其防治肝癌的機制大致概括為:(1)直接殺傷癌細胞;(2)誘導肝癌細胞的凋亡;(2)誘導肝癌細胞的分化;(4)抑制肝癌細胞的增殖;(5)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6)調節機體免疫功能;(7)抑制端粒酶活性;(8)抗腫瘤侵襲與轉移;(9)抗氧化和消除活性氧及自由基;(10)逆轉肝癌細胞的耐藥性;(11)調節細胞信號的轉導。

樊訊等通過湖北中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治療肝癌的經驗方麝黃消瘤方(由麝香、牛黃、丹參、白術、半枝蓮、莪術等組成)對肝癌H22模型小鼠癌細胞侵襲和轉移的影響,探討中藥的作用機制。方法是以小鼠H22肝癌淋巴道轉移模型為對象,觀察其淋巴結指數、脾指數、胸腺指數,光鏡下觀察肝癌H22細胞局部侵襲和淋巴結轉移程度。免疫組化SP法觀察局部組織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表達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結果顯示麝黃消瘤方可使局部瘤組織的侵襲和胭窩淋巴結轉移程度及淋巴結指數有降低趨勢;大中劑量組可使胸腺指數明顯升高(P

3 總結與展望

篇7

【關鍵詞】 宮頸癌; 放療; 復發; 介入治療

The Study of Pelvic Inter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sm for Recurrent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otherapy/LI Ling-ling,YUE Qing-f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148-151

【Abstract】 Objective:Explore the selection of treatment method,treatment timing,drugs and embolic agents for of cervical cancer recurrence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embolization.Method:Advance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nterventional chemotherapy were summarized.Result: after radiotherapy embolization,the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drug release and embolic agent should be selected before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recurrence patients.Conclusion:Interventional chemotherapy has good effects on both short term survival and symptom relief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ervical carcinoma.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 Recurrent; Radiotherapy; Interventional chemo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53

宮頸癌是全球婦女惡性腫瘤中發病率第二位的常見惡性腫瘤。201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宮頸癌病例15萬,近8萬人死于此病,值得引起重視。宮頸復發癌大多發生于晚期宮頸癌,學者研究顯示:29%~38%的宮頸癌患者在治療后復發或未控。米劍峰等[1]報道:50%復發發生于治療后1年內,75%~80%在宮頸癌治療結束2年內復發,這與手術和放療均為局部治療手段,難以消滅潛在的亞臨床病灶和微轉移灶有關。其治療十分困難,預后極差,平均存活期為7個月,中位生存時間僅為5~18個月[2]。宮頸癌治療后未控與復發受諸多因素影響,除以往公認的臨床分期、病理類型、病理分級、治療方式等,患者的自身狀況(比如血紅蛋白值等)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3-5]。曹澤毅等[6]研究認為未行準確分期和手術范圍不足或過小是宮頸癌手術治療后1年內未控與復發的主要影響因素;放療方法的不規范、劑量偏小、分布不合理或不均勻是宮頸癌放療后未控與復發的重要原因。

復發宮頸癌治療困難,預后很差。尤其是放療后復發患者,據Manetta等報道,1年存活率僅為10%~15%,5年生存率則

1 治療方式的選擇

對于復發宮頸癌患者,腫瘤負荷過大或手術野外已有病灶存在,手術不能完全切除。放療不敏感,或放療野外存在轉移病灶,不能達到治療效果。而且由于受到盆腔正常臟器對于放療劑量的耐受性的影響和限制,放療所需的腫瘤致死劑量往往不能完全達到[11],因此手術、放療的效果差,復發率高。同時放療對于年輕患者卵巢功能受損和生殖道纖維化,而影響大多是不可逆的,嚴重干擾了中青年女性的生活質量?;熆梢员A裟贻p患者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提高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發病年齡越來越低的宮頸癌發病現狀是一個非常適用的治療方案。但是由于宮頸癌病理類型以鱗癌為主,對放療敏感,化療敏感度相對較差,人們開始尋找更加有效的化療手段及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預后目標,同時盡量保留年輕患者的卵巢及陰道功能,維持女性內分泌功能及性生活。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超選擇動脈插管介入化療已經成為惡性腫瘤化療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能夠更有效地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切除率,從而顯著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水平及近期療效[12]。動脈介入化療配合手術治療或同步放化療已經成為提高宮頸癌生存率、減輕毒副作用的較為理想的綜合治療方式,近期療效顯著。

動脈插管介入栓塞化療能夠使盆腔淋巴結轉移率及腫瘤復發率明顯下降,無瘤生存期明顯延長。研究也顯示動脈插管介入栓塞化療組淋巴轉移患者的復發率明顯低于未行栓塞的盆腔淋巴結陽性患者,表明動脈插管介入栓塞化療可以有效限制腫瘤細胞的微轉移,顯著提高宮頸癌根治術的成功率,減少相關的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顯著減少了術中出血量。近十年來,隨著動脈插管介入栓塞化療技術的成熟、療效的顯現及復發或未控宮頸癌病例的增加,人們將此技術逐漸應用到了復發或未控宮頸癌的綜合治療上,同時由于惡性腫瘤為全身性疾病,復發、未控宮頸癌往往病變廣泛,又總結出了復發或未控宮頸癌靜脈化療聯合動脈插管介入栓塞化療積極參與的綜合治療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卵巢動脈也參與了宮頸復發癌的血供,因此栓塞卵巢動脈也成為補充環節[13]。

2 治療時機的選擇

發現復發或未控宮頸癌患者,首先采取何種治療方案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現今許多研究傾向于在手術或放療前先使用化療[14],以期縮小局部病灶,減小腫瘤負荷,降低腫瘤分期,清除手術或放療野外的亞臨床轉移,為根治性手術創造機會,為提高放療療效及適當減少原放療野放療劑量創造條件[15]。動脈介入化療可以提高放射治療的局部控制率,提高復發、未控宮頸癌患者的療效。放療或手術前先行動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首先是希望化療后局部腫瘤能夠縮小,達到需要切除范圍,減少手術造成傷殘的目標或增加到達腫瘤內部的放射劑量,增加放療敏感性或放療效果;其次是希望先期動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可以清除或者抑制潛在的未被發現的微小轉移灶,從而顯著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前期眾多研究表明,術前化療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最為有效,未經手術的腫瘤局部供血血管未被破壞,有利于化療藥物深入腫瘤內部;手術及放療前化療也有利于觀察及預測腫瘤對化療的敏感性,從而指導術后綜合治療方案,如果腫瘤存在耐藥可以調整術后或放療后化療方案甚至免行術后、放療后化療。對于先期化療后效果不滿意的患者,北京協和醫院吳鳴教授認為:此時的補救措施只能是放療,盡管研究顯示新輔助化療后放療患者的總體預后并不比單純放療好,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也不比僅行單純放療更差。更多的臨床研究還是傾向于先期行新輔助化療,然后手術或放療,或者放化療同步進行。

3 化療藥物的選擇

先期臨床研究發現影響化療療效的因素眾多,化療藥物的選擇尤為重要。鱗癌對化療藥物不敏感;而且手術后復發患者局部瘢痕形成;部分放療后復發患者的病灶發生在原放療野,腫瘤被纖維化的組織包裹,不利于化療藥物進入腫瘤內部而影響療效;此外,復發及難治性宮頸癌患者常因腫瘤壓迫導致輸尿管梗阻、腎功能受損影響化療藥物的選擇與劑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總共有50種左右細胞毒性藥物應用于宮頸癌的化療。在這些化療藥物中,鉑類藥物的應用是最為廣泛,療效是最為肯定的。其中順鉑單藥化療的反應率在19%~35%之間,因此目前臨床上用于宮頸癌化療的方案大多是以順鉑為主的聯合化療[16],包括與異環磷酰胺、博萊霉素、長春新堿、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他賽、伊立替康、托泊替康、吉西他濱等藥物[17-18]。應該根據化療反應、化療療效、經濟原則對國內外較多應用于宮頸癌化療的藥物做了深入的研究與選擇,找出曾經應用于宮頸癌化療中療效好的藥物,用于動脈插管介入栓塞化療,以期提高療效。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化療藥物均適用于動脈化療,需要根據動脈化療的臨床藥代動力學資料來指導選擇動脈化療用藥。動脈化療藥物選擇所遵循的原則包括以下幾點:(1)抗癌藥物必須對該腫瘤具有確切的療效;(2)藥物的抗癌作用強,起效快,能迅速殺死癌細胞;(3)藥物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是以原型起作用的;(4)濃度依賴型藥物;(5)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和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聯合用藥;(6)經濟、安全。根據以上原則,選擇臨床治療宮頸癌有效的兩種單藥進行聯合,目的是既提高療效,又不增加化療藥物對機體的協同毒性。

4 栓塞劑的選擇

介入治療中,對于栓塞劑的選擇一直是醫學工作者不斷研究的重點?,F階段,有6類栓塞劑應用于臨床:(1)碘化油;(2)明膠海綿;(3)無水乙醇;(4)微球;(5)中藥;(6)其他類,包括自體毛發、金屬栓塞劑等。動脈介入栓塞化療局部藥物濃度明顯增大,但持續作用時間延長不明顯,因此,近年來,栓塞劑的研究轉向了可以緩釋化療藥物的方向。如藥物緩釋微球、放射性核素微球、磁性藥物微球等,取得了顯著療效。但是由于取材相對困難,價格較為昂貴,基層醫院仍多選用新鮮大顆粒明膠海綿作為栓塞劑應用。明膠海綿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動物蛋白,可制作成海綿狀薄片或明膠粉劑使用,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和可塑性,組織相容性好,取材容易,價格便宜,一般7~12 d后即被吸收,較早出現側支血供和瘤區再血管化,對毛細血管床的破壞性小,與介入栓塞化療后細胞病理變化同步,有利于后續治療[19]。但由于其可吸收性,對于臨床確定不再行介入栓塞化療的患者,多聯用不可吸收型栓塞劑。考慮經濟因素,臨床上最廣泛應用的聯合栓塞劑是化療藥物碘化油乳劑。生理鹽水、化療藥物反復抽吸后混勻形成乳劑,可以使化療藥物長時間地貯留于腫瘤組織內緩慢釋放,并保持較高濃度,從而增加了藥物作用于腫瘤的持續時間和局部濃度。聯合栓塞劑的應用,提高了動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的效果。

隨著人們對宮頸復發癌認識的提高和治療方法的改進,其預后得到了改善。如何準確地對宮頸癌臨床治愈后的復發、治療做出判斷和決策,是十分重要的。復發的宮頸癌, 不完全是癌灶廣泛的晚期癌,也有一小部分是較為局限,相對易于治愈的患者[20]。因此,對于復發宮頸癌的治療應該改變以往均為姑息治療的看法,積極給予有效的綜合治療,仍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米建鋒,遲博.局部晚期宮頸癌介入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13):1977-1981.

[2]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6[J].CA Cancer J Clin, 2006,56(2):106-130.

[3]張惜陰.臨床婦科腫瘤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83-118.

[4]樸金霞,劉影,蒲建文.宮頸癌放療未控33例原因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1997,15(6):339.

[5]盧玉波,楊謝蘭,楊宏英.宮頸癌腹壁下動脈插管化療并放療后未控的多因素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1,6(2):156-157.

[6]曹澤毅,于莎莎.婦科惡性腫瘤治療后一年內未控與復發原因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6,31(7):417-422.

[7]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83-318.

[8] Gallousis S.Isolated lung metastases from pelvicmalignancies[J].Gynecol Oncol, 1979,7(2):206-214.

[9] Moutardier V, Houvenaeghel G, Martino M, et al.Surgical resection of locally recurrent cervical cancer: a single institutional 70 patient serie[J].Int J Gynecol Cancer,2004,14(5):846-851

[10]王小玲.化療治療腫瘤的毒副作用及相應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4):160-162.

[11] Strecker E P,Heber R,Boos I,et a1.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locoregional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of uterine cervical or endometrial cancer using the peripheral implantable port system(PIPS):a feasibility study[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3,26(2):118.

[12]成文彩,蔡桂如,顧美皎,等.髂內動脈插管化療提高婦科惡性腫瘤療效的探討[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2,27(5):270-272.

[13] 陳凱,王茂強,劉鳳勇,等.宮頸癌的卵巢動脈供血及介入診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3(2):136.

[14]李娟.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行動脈灌注介入先期化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173.

[15]王月風,溫春燕.子宮動脈介入栓塞治療宮頸癌43例的臨床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09,23(6):53.

[16]黃玲,馮玲,柯水香,等.聯合用藥介入宮頸癌輔助化療43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9):115-116.

[17]鐘華,莫西玲,陳國偉.宮頸癌IB2~IIA2期TC方案術前新輔助化療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0):45-47.

[18]陳柱文,馮學軒,鄧桂海,等.天然化合物抗腫瘤活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10-11.

[19]劉萍,陳春林,曾北藍,等.宮頸癌術前動脈化療的組織病理學動態變化及臨床結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2):109-112.

篇8

2007年9月,婷婷的父母突然感到婷婷的左側肢體有些不靈便。但由于婷婷當時并無頭疼、嘔吐、口眼歪斜等其他腦神經障礙的癥狀,因此也就沒有引起父母的足夠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婷婷的病情越來越重。一天,婷婷的媽媽發現孩子不僅站不起來了,甚至都不能正常地坐著。這讓婷婷的父母頓時緊張起來。他們開始四處求醫,奔走于全國的各大醫院。經過檢查發現,婷婷的顱內長有一個巨大的腫瘤。醫生按照腫瘤的常規療法,對婷婷進行了腦部放療。但經歷了漫長痛苦的治療后,婷婷腦神經障礙的癥狀并沒有任何好轉。為了讓可憐的婷婷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媽媽帶著婷婷去了北京的某大醫院。經過著名的腦科專家的詳細檢查后,婷婷的媽媽得到了一個無情的結論:婷婷已經沒有任何治療的價值了。這個殘酷的現實如同晴天霹靂,讓婷婷的親人們感到悲痛欲絕。無奈之下,婷婷的父母只好帶著她回到了深圳。

眼看春節就要到了,婷婷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了,她住在深圳的一個小醫院中艱難地維持著生命。此時,婷婷已經全身癱瘓、眼睛幾乎看不到什么,而且很快便進入了淺昏迷狀態。面對病魔的步步威脅,婷婷的父母并沒有對婷婷失去信心。他們相信如今的醫學技術一定能治好婷婷的病。在四處求醫無果的情況下,婷婷的父母打聽到目前治療腫瘤的最好辦法是基因療法。聽說世界上第一個治療腫瘤的基因藥物誕生在深圳,婷婷的媽媽便抱著一絲希望找到了北京燕化鳳凰醫院國際腫瘤治療中心主任王斌和中國最早將基因藥物用于臨床的深圳恒生醫院的腫瘤科主任劉積良教授。她希望通過腫瘤的基因療法能使婷婷的病得到醫治。

劉積良主任組織國內多位腫瘤專家和神經外科專家對婷婷的病情進行了大量的論證和探討,在征得婷婷親人的同意后,他們大膽地給婷婷制定了一套個體化的以基因治療為主的綜合性治療方案。遵照劉主任的意見,婷婷的父母先帶孩子去深圳的某醫院實施顱內腫瘤囊腔置管引流術。由于孩子的顱內壓被及時有效地降低了。其腦神經的壓迫癥狀逐漸減輕了,但其肢體的功能仍無改善。一個月后經做腦CT復查顯示,婷婷腦瘤內的囊腔積液又增多了,腫瘤也沒有縮小。

基于實施顱內腫瘤囊腔置管引流術只能暫時緩解婷婷的癥狀,恒生醫院的腫瘤專家們便決定給婷婷實施基因療法,也就是向其病灶部位注射p53重組人腺病毒注射液。由于婷婷的顱內腫瘤的病理類型不明,且國內外尚無運用基因療法治療小兒顱內腫瘤方面的報道。為此,恒生醫院的腫瘤專家們特地拜訪了p53重組人腺病毒注射液的研發與臨床應用方面的專家,同時還悉心查閱了國內外有關顱內腫瘤基因療法的醫療資料。最后他們終于得知,兩年前曾有一個以色列人為了給患有腦瘤的6歲孩子治病而在中國購走了8支p53重組人腺病毒注射液。但這個以色列人并沒有留下聯系方式,因此,他們對p53重組人腺病毒注射液的療效仍無法評價。隨后,恒生醫院的腫瘤專家們又了解到上海的某家大醫院正在通過為一位腦膠質瘤術后的成人患者局部注射p53重組人腺病毒注射液,來進行預防腦膠質瘤復發的臨床研究,雖然這項研究還沒有得出最后的結論,但p53重組人腺病毒注射液在臨床使用上的安全性已初步得到了證實。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恒生醫院的腫瘤專家們建議婷婷的父母先帶孩子去做腦部病灶的穿刺活檢術,然后再根據診斷的結果研究接下來的基因治療計劃。

篇9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射頻消融術治療;腹腔鏡切除術;生物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6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4139-01

原發性肝癌主要發于膽管細胞或者是肝細胞中的癌癥,在腫瘤臨床治療中比較常見,是惡性腫瘤的一種。在近年的臨床治療中,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所有的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五。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非常高,人數占到全球總人數的55%,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占到全球總數的46%。原發性肝癌已經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產生極大的威脅,所以必須重視對原發性肝癌實現早診斷、早治療。

1原發性肝癌診斷

原發性肝癌的早期癥狀不是很明顯,很多患者早期不能發現自己的病情,往往就醫的時候已經到中晚期了,這個時候在進行治療往往困難較大,所以必須要加強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目前肝癌早期診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1早期篩查早期篩查就是一些肝硬化患者或者是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定期進行超聲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檢查,這種方法對于發現早期的肝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2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能實現定性、定量檢查。目前主要采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有超聲檢查、CT檢查、MIRI檢查、DSA檢查。通過采用這些檢查技術能確定肝臟結節位置、包塊的大小、數目、供血情況等等。其中DSA檢查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是有創檢查,而且檢查的準確率在95%以上,對于一些小的病灶也能及時發現。

1.3其他檢查在肝癌診斷中還有一些其他的診斷方法,例如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等。雖然這些都是有創檢查,但是其病情診斷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在臨床診斷中,醫生通常根據患者個體特征選擇相應的診斷方式。

2原發性肝癌治療

2.1外科治療

2.1.1精準肝切除在目前治療原發性肝癌的過程中由于影像學的進步,外科手術的精準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精準肝切除就是在患者肝功能允許的情況下,將肝臟葉段肝靜脈進行解剖,將病灶部位切除,同時最大可能保留膽道和肝臟血壓流出道。雖然在以往采用開腹手術治療中因為手術技巧、主刀醫生方面的原因手術的死亡率較高,但是目前先進科技的應用,開腹手術的死亡率已經非常低了,使用開腹手術治療肝癌相對還是比較適用的,但是肝切除手術的復發率較高。

2.1.2腹腔鏡切除術在外科治療中腹腔鏡的應用越來廣泛,因為其具有微創特點,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原發性肝癌的治療要比開腹手術具有優勢,無論是在住院時間,還是術中失血等方面,腹腔鏡手術的優點都非常明顯。目前腹腔鏡手術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治療精度有了更大的提高,可以在腹腔鏡下進行半肝切除手術。

2.1.3肝臟移植在肝癌治療中肝移植也是比較重要的治療手段,目前我國肝移植總數已經超過5000例,實施肝癌移植手術之后,患者的生存率相對比較高的,據調查,在肝癌移植手術之后的1個月、1年、3年內患者的生存率是90%、76%、60%。治療的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需要注意的是肝癌移植治療中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標準:①小肝癌并肝功能不全或者肝硬化。②無法切除的大肝癌、可切除的大肝癌并肝功能不全。③尸體肝移植與活體肝移植的適應癥相同。

2.2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是微創治療的一種,在肝癌治療中的效果顯著,目前最常見的是肝動脈化療栓塞,這種治療方法最早是應用于進展期的肝癌患者治療中,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不同期內的治療效果差異性較大,一般Ⅰ期內治療患者的生存率能達到50%,Ⅱ期內治療患者的生存率在30%,要比Ⅰ期減少20%。在與采用內科保守治療組的對比中也發現,其治療效果要比內科保守治療的效果好。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方法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通過病理學觀察,發現原發性肝癌的血供來源只有肝動脈,而經動脈化療栓塞能使得肝癌細胞缺血壞死,加上一些局部藥物的使用能將肝癌細胞殺傷。大量事實證明,對于可切除手術不宜術前進行化療栓塞,這樣往往會延誤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

2.3射頻消融術治療此方法治療的原理是由彈頭電極的頭部發出射頻波,從而激發組織細胞震蕩,離子相互之間產生碰撞從而產生熱量,這些熱量能將局部的腫瘤細胞快速殺死,同時在腫瘤周圍形成凝固,阻斷血管組織繼續向腫瘤供血。射頻消融術在治療原發性肝癌中的效果明顯,且治療操作比較簡單,治療的安全性也比較高。射頻消融術在治療直徑小于等于3cm的癌變腫塊中效果最好,腫塊過大治療效果則會相應下降。另外,在消融治療中除了射頻消融術之外,還有微波固化消融術、高頻聚焦超聲消融術等等。

2.4生物治療生物治療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免疫治療:通過激活免疫細胞,細胞因子抑制和殺傷肝癌細胞,常用的有卡介苗、胸腺肽、干擾素、腫瘤疫苗等等。Bertelli等[7]采用免疫治療原發性肝癌,實驗證明,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明顯的延長。但是干擾素、白介素在治療肝癌中的療效還有待更多實踐的證明。基因治療:在目前發現一些基因能對腫瘤的生成和生長產生抑制作用,例如,P16、P53基因。它們能抑制腫瘤組織中血管的生成,減少腫瘤供血,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2.5中醫治療從中醫角度來說,肝癌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氣滯血瘀、肝脾不調。中醫認為原發性肝癌是身體整體出現問題,治療中必須要注重整體性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活血、補氣、祛濕、理氣為主。目前比較常用的藥物是逍遙散、一貫煎等。而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3結語

總之,原發性肝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大,治療肝癌的方法也逐漸增多,除了上述幾種治療方法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都比較明顯。要有效降低原發性肝癌的死亡率,必須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易發人群要定期進行檢查,在治療的過程中醫生要以患者具體病情為基礎,確定采用何種治療方法。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療效果。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信在將來必能將癌癥攻克。

參考文獻

[1]王軍,劉德慧,鄭江濤,曹廣東.原發性肝癌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3):429-430.

[2]郭永章.原發性肝癌的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7):1-5.

[3]廖建軍.原發性肝癌診斷及外科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381-383.

[4]陳楊,楊金坤.原發性肝癌中醫藥治療進展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4):234-236.

[5]區金銳,王慧玲.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新進展[J].循證醫學,2012,12(2):85-88.

篇10

【關鍵詞】平調飲;原發性肝癌;實驗研究;S180肉瘤;H22肝癌腹水瘤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發病隱匿,進展迅速,治療難當歸、熟地等組成,具有調整陰陽,補益氣血之功,經多年臨床觀察,對肝癌有明顯的抗癌

度大,生存期短,被稱為“癌中之王” [1]。當前,對肝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首要措施,但在臨床中多數病人診斷時已為晚期,失去手術機會,化療又不敏感,介入治療也有一定限制。因此. 中醫藥在治療原發性肝癌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藥性緩和,副作用小,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期,成為近年來臨床治療的趨勢。平調飲是臨床經驗方,由黃芪、當歸、熟地等組成,具有調整陰陽,補益氣血之功,經多年臨床觀察,對肝癌有明顯的抗癌 抑癌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的作用,為闡明其抗肝癌作用及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我們以肝癌H22和S180小鼠為模型,進行了平調飲抗肝癌作用的實驗研究。現報告如下:

1材料

1.1動物及瘤株昆明種小鼠,雄性,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重18~22g,鼠齡6~8周;小鼠S180肉瘤瘤株、小鼠H22腹水型肝癌瘤株,均購自黑龍江省腫瘤病防治研究所。

1.2藥物平調飲由黃芪,當歸,熟地等組成,所用中藥均購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配伍后,以蒸餾水浸泡1h,水煎2次后混勻,過濾并濃縮,置于4℃冰箱儲存備用。尿嘧啶替加氟片:山東省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產品批號為:國藥準字H370236。

2方法

2.1小鼠腫瘤模型的建立 S180肉瘤、H22細胞懸液的制備:選取生長狀態良好的瘤株,參照文獻方法[2]以腹水型傳代,取接種7~10d的腹水。方法是:腹部皮膚消毒,用無菌針管穿過腹部皮膚,抽吸乳白色濃稠腹水(瘤液)(若為黃色或紅色則應棄去不用),放入無菌容器內,置冰塊保存。用無菌生理鹽水按1∶3比例稀釋,制備瘤細胞懸液,調細胞數濃度為3×106,要求腫瘤細胞活力在95%以上。對S180作右上肢腋下皮下接種瘤細胞懸液,每鼠注0.2ml。對H22作腹腔注射,每鼠注入0.2ml。

2.2 動物分組及給藥方法 將接種S180、H22細胞24h后的昆明小鼠隨機分為5組,S180實驗每組15只,H22實驗每組10只。①模型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0.4ml/20g灌胃,1次/d;②陽性對照組:給予5FU:3.8mg/20g(按生藥量計算),1次/d;③治療組:分以平調飲高量組(546mg/20g),中量組(273mg/20g),低量組(136.5mg/20g)。每組給藥量0.4ml/20g (藥物劑量據《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3]標準折算),連續給藥7d,1次/d。

3觀察指標

3.1抑瘤率測定對S180各組,末次給藥24h后,稱小鼠體重,用脊髓脫臼法處死小鼠,仰臥位固定,胸部75%酒精消毒,于右前肢腋窩剝離瘤體,稱重,計算抑瘤率,方法如下:抑瘤率(%)=空白對照組平均瘤重陽性對照組平均瘤重)/空白對照組平均瘤重×100%;

3.2胸腺指數與脾臟指數的測定對S180各組,末次給藥24h后,處死小鼠,仰臥位固定,胸部75%酒精消毒,剪開胸骨可見胸腺位于縱隔前上方,呈分葉狀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顏色灰白,有光澤,飽滿有彈性,左腹部可見呈暗紅色條狀的脾臟。取出后稱重,計算胸腺指數,脾臟指數。方法如下:胸腺指數=胸腺重量(mg)/體重(g),脾臟指數=脾臟重量(mg)/體重(g)。

3.3生存期觀察對H22各組,平調飲0.4ml/20g腹腔注射,1次/d,連續7d,停藥后記錄各組小鼠存活時間,計算生命延長率。方法如下:生命延長率(%)=(給藥組動物平均生存天數-對照組動物的平均生存天數)/對照組動物的平均生存天數×100%。

4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用EXCEL,實驗數據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結果之間多樣本比較用F檢驗進行方差分析,組間均數兩兩比較用t檢驗,以P

5實驗結果

5.1一般情況觀察實驗前所有小鼠活躍,毛發好,生長狀況良好。造模后,各組小鼠局部足組織腫脹,左足變形,行動困難,嚴重者左下肢腫脹變形,甚至出血、壞死。各組小鼠不同程度出現活動減少,毛色變暗的情況,與模型組比較5FU組毛發不好,體型較其他組明顯偏小。

由表1得出:平調飲低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瘤重降低,有顯著差異,P

5.3平調飲對S180小鼠胸腺指數和脾臟指數的影響,見表2。

由表2可以得出:平調飲低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胸腺指數和脾臟指數增高,有顯著差異,P

表3表明:平調飲各組小鼠存活時間均明顯長于模型組,有非常顯著差異,P

6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