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范文
時間:2023-03-27 01:5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鑒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要讀懂其主題。古詩的主題一般分為這么幾大類: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生活雜感、離愁別緒等,同主題的詩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詩,多屬于憂國傷時這一類;陸游的詩,多為建功報國類;邊塞詩則往往是“建功報國、思鄉懷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詩歌主題類別,才能較準確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讀懂其標題。詩題多少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詩歌所寫的內容,或是點明了詩歌創作的緣由,或是暗示了詩歌行文的線索,或是點明了詩歌的思想感情,或是點明了詩歌的類別等等,因此,鑒賞古詩一定要反復地分析其題目。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詩題“金陵晚望”,暗示了作品是“懷古詠史”之作。2006年高考安徽卷詩題“丹陽送韋參軍”暗示了作品表達的是“離別之情”,2005年全國高考Ⅰ卷詩題“邯鄲冬至夜思家”就暗示作者客居他鄉,抒發的是思鄉之情,弄明白了這些,有助于對整首詩歌的理解。
三要讀懂其注解。給了某個注解,就說明這個注解肯定給讀者提供了某個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閱讀古詩時,注解萬萬不能忽視。它們或許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傾向,寫作的緣由,某個關鍵字詞的意思等等。如2006年高考江蘇卷對詩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有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那么這就說明該詩表達的是思親之情。另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對《示長安君》的注釋“此詩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就暗示該詩表達的離別之情。
四要讀懂其詩眼。“詩眼”是指一首詩中寫得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它或是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才情與智慧,是最能打動讀者的精妙之處。所以,要很好地鑒賞古詩中的美妙精彩之處,這個“詩眼”是非分析品味不可的,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就專門有一問:本詩的“詩眼”是什么?另如2002年全國高考Ⅰ卷《春夜洛城聞笛》鑒賞,也要求考生分析詩眼“折柳”的寓意。明白“折柳”即《折楊柳》,是一支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其它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五要讀懂其意象。古詩中的意象既指敘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在古詩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現思鄉、思念親人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意;而則代表清高,梧桐則代表凄涼冷清等。鑒賞古詩時,明白這些,才能更好地領會到作者的意圖。如,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明白了“竹”這個意象的寓意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就知道了作者在贊美巖竹的堅定頑強的同時,隱寓自身不媚權貴、不流世俗、潔身自好的剛勁風骨。
六要讀懂其類別。古詩有多種類別,同類別的有許多共同的鑒賞方法,反之,其鑒賞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從內容上,有邊塞詩、田園詩、詠物詩、詠懷詩、懷古詩等,而從抒發的情感來分,就有建功立業、懷才不遇、離愁別緒、感時傷世等。只有掌握了同類和不同類的詩歌特點,才能更好、更快、更準地鑒賞到其中的妙處。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夜歸》: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注筇:此代指竹杖。⑵“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從詩題和開頭可知該詩是“思家懷鄉”之作,否則怎么會“夜深歸家”?如此一來,結合詩中其他意象不難明白詩歌蘊含的感情:詩人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
七要讀懂其技法。鑒賞古詩,要真正領會其中妙處,就不能不掌握詩歌的一些技法。比如:描寫、抒情、議論。描寫又分為正面與側面描寫,抒情又分為直接與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雙關、對偶等。表現手法:烘托、反襯、象征、典故、借古諷今等。如杜荀鶴《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此茖懶∷沙鯐r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大樹,其實是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低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所用的技法就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不明這一點,就難以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八要讀懂其風格。所謂風格,是作者的創作個性在思想與藝術上總體表現出來的特色。從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分,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不同的作者風格也不一樣,如李白的詩清新飄逸,而陶淵明的則淡雅閑靜,所以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同種風格和不同風格的各種特點。
篇2
一、區分鑒賞對象的不同特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的鑒賞是不同的。如鑒賞詩歌形象就應當盡可能地突出形象的整體性,獨特性。如羅隱的詩《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全詩僅四句,在鑒賞蜜蜂的形象時,不能從熟悉的概念出發去硬套,而要從“不論”、“無限”、“盡”等詞語去解讀蜜蜂采花的“辛苦”,至于詩人的態度,觀點還要琢磨詩句中反詰句以領悟作者對蜜蜂的同情,憐惜之意。但不管怎樣,鑒賞時務必將蜜蜂的形象定位在“辛苦”勞作,積累多而享受少這一基點上。由此而得出的寓意好象有幾種理解,諷刺坐享其成的剝削者也可,贊頌辛勤勞作的勞動者也行。
鑒賞語言和表達技巧,就要描述出語言的生動,傳神,韻味,風格等。例如鑒賞王昌齡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黃沙百戰穿金甲”的豐富內涵時就可以結合全詩這樣回答:寫出了邊地荒涼;戰事頻繁;敵軍強悍;戰斗艱苦;戰士頑強。再如欣賞“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兩句中的“涼”“鏡”兩字的妙用時,就可以回答:“涼”既寫出月色秀朗,又點出春雨后宜人的天氣;“鏡”比喻溪水,表明月光皎潔,溪水平靜,水色清澈的特點。
評價思想內容就要概括詩歌的主題意義,揭示內在本質。在同一首詩歌中,這些不同要素之間呈現了很大的差異,鑒賞時一定要根據命題的要求,首先把握住對象的特點,然后進行回答。
二、建構一套話語系統。任何語言表達都應該屬于自己的話語系統,如果離開了特定的話語系統,就可能顯得詞不達意。古代詩歌評析的話語,一般可以遵循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具體到抽象的基本法則,話語的大致表達模式為:“分析+遷移”。即前一句主要分析命題的指定內容(古詩的詞,句,句式,修辭,押韻等),后幾句就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或延伸或拓展或歸納或提升到相關的景,情,理等要素和層面上,這樣,就不顯得拘泥,游離。例如鑒賞張旭的《山中留客》:“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v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敝小芭弊值谋磉_技巧,可以這樣回答:“弄”字以擬人的手法化靜物為動態,變沉寂為喧鬧,傳神地描繪出了山林春意盎然,萬象更新,爭奇斗艷的活躍情態。很顯然,答案前面部分緊扣題意,后面部分則延伸到“景”。
三、行文要簡潔優美。如:閱讀下面幾首詩,回答問題。
病牛
李綱
耕梨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禾熟
孔平中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斜陽。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
自無一毛利,至有千箱實。
有人說“這三首詩寫出了相同的人生感悟”,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為什么?可以這樣回答:
李詩中的“病?!笔窃娙俗约旱南笳?,表達了只要廣大人民都得到溫飽,即使自己被冷落也是心甘情愿的境界;孔詩表達了詩人對平和淡泊生活孜孜追求的情趣;王詩表現了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決不索取的境界。故“三首詩寫出了相同的人生感悟”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
如果換成其他的表述就會不簡潔。對古詩的評價要做到語言簡潔優美,就要勤于動手訓練,在訓練中提高行文能力。
篇3
一要讀懂其主題。古詩的主題一般分為這么幾大類: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生活雜感、離愁別緒等,同主題的詩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詩,多屬于憂國傷時這一類;陸游的詩,多為建功報國類;邊塞詩則往往是“建功報國、思鄉懷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詩歌主題類別,才能較準確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讀懂其標題。詩題多少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詩歌所寫的內容,或是點明了詩歌創作的緣由,或是暗示了詩歌行文的線索,或是點明了詩歌的思想感情,或是點明了詩歌的類別等等,因此,鑒賞古詩一定要反復地分析其題目。
三要讀懂其注解。給了某個注解,就說明這個注解肯定給讀者提供了某個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閱讀古詩時,注解萬萬不能忽視。它們或許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傾向,寫作的緣由,某個關鍵字詞的意思等等。
四要讀懂其詩眼?!霸娧邸笔侵敢皇自娭袑懙米罹殏魃竦囊粋€字、一個詞。它或是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才情與智慧,是最能打動讀者的精妙之處。所以,要很好地鑒賞古詩中的美妙精彩之處。
五要讀懂其意象。古詩中的意象既指敘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在古詩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現思鄉、思念親人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意;而則代表清高,梧桐則代表凄涼冷清等。鑒賞古詩時,明白這些,才能更好地領會作者的意圖。
六要讀懂其類別。古詩有多種類別,同類別的有許多共同的鑒賞方法,反之,其鑒賞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從內容上,有邊塞詩、田園詩、詠物詩、詠懷詩、懷古詩等,而從抒發的情感來分,就有建功立業、懷才不遇、離愁別緒、感時傷世等。只有掌握了同類和不同類的詩歌特點,才能更好、更快、更準地鑒賞到其中的妙處。
七要讀懂其風格。所謂風格,是作者的創作個性在思想與藝術上總體表現出來的特色。從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分,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如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不同的作者風格也不一樣,如李白的詩清新飄逸,而陶淵明的詩則淡雅恬靜,所以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同種風格和不同風格的各種特點。
八要讀懂其作者。詩歌是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而作者的思想傾向、政治觀點、生活經歷、審美情趣、時代氣息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詩歌語言之中,所以鑒賞詩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這一些相關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
篇4
【關鍵詞】古詩詞 鑒賞途徑 時令 景物 感情
鑒賞古詩詞的前提是讀懂,即能準確解釋詩句,整體感知詩詞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所寫的內容(何人、何事、何景、何物),表達了怎樣的觀點態度(某種感情、道理、情趣)。但受閱讀面的限制,學生不可能了解詩人生活、寫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準確鑒賞古詩詞。這樣說是不是面對一首古詩詞。學生就沒有辦法進行鑒賞?其實不然,完全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簡便而快速地鑒賞一首古詩詞。
1.從體現詩詞反映的時令的詞入手
把握詩詞所描寫的時令,對鑒賞詩詞有重要作用。正確把握這些詞語有助于理解詩詞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p>
這首詩能體現季節或時間的詞有:“宿”“暮”“夜”,通過這些詞,我們可以感知詩人描寫的是:日薄西山,蒼山隱隱,空曠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風雪之中。詩人極盡旅途之苦,茅屋雖極其簡陋,但風雪中得入柴門,頓時感到了一股溫暖的氣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2.從體現詩詞描寫的景物特征的詞入手
理解詩詞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無疑有助于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感情。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一詩:“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詩人所表現的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鐘,泉聲,日色;所表現的特點: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斷詩人描寫了去香積寺的一路景致,其特點是“幽靜”。至于整首詩的內容,還必須結合“安禪”“毒龍”這兩個典故加以理解。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觀念。借助對這兩個詞的注解,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營造了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龍來說明世人又何嘗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龍”――世俗的欲望。
3.從反映詩人的感情傾向的詞入手
在詩詞中,有的詞語直接體現了詩人的感情傾向,在閱讀過程中必須充分把握。我們仍人以劉長卿的詩來說明,《余干旅舍》:“搖落暮天迥,清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p>
在這首詩中,能體現詩人感情傾向的詞有:“迥”“稀”“孤”“閉”“獨”,另外還有直接體現詩人感情的詞:“漁未歸”“鄉心”。只要我們結合標題,就能看出詩人是寄寓余干旅社,因暮秋景色蒼茫,而內心凄清冷寂孤獨,禁不住隱隱的離情鄉思,就在這鄉情正酐時不知從哪里傳來陣陣搗衣的聲音,是在為遠方的親人趕制寒衣吧?這極大程度地表現了詩人滿懷的悲愁痛苦。
這三類詞,在詩詞中的位置應該說是比較明顯的,它們一般都在描寫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們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節的詞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節的花、樹、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紅葉是秋末等;反映時間的詞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體現景物特征的詞有“野”“殘”“遠”“傲”“肥”“晴”等;反映詩人的感情傾向的詞“獨”“閑”“孤”“冷”“寒”“喜”等。這些詞語可以單獨表示各自本身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組合直接表現詩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p>
“霜”表明季節,“月”體現了時間,“切切”“蒼蒼”“絕”“野”“明”“雪”體現了景色特點,而詩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這些詞語來顯露的,由“霜”“切切”“蒼蒼”“絕”等冷色而孤寂的詞語寫出了鄉村秋夜的凄清,同時也可看出詩人孤獨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詞語寫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優美,由此也表現了詩人因驚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懷。
鑒賞時只要找到這三類詞語即可,沒有必要非嚴格按照三類詞的表意情形,肢解開鑒賞,而應該遵循“先分后合”的原則,就是先進行分項理解,而后合攏在一起進行整體理解。上文對白居易的《村夜》的鑒賞,就是依照這樣的原則進行的。
當然,在詩歌鑒賞時還會遇到許多不屬于上面三個方面的詞語,而在鑒賞詩歌時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詞,上文的“安禪”“毒龍”若不理解,就無法準確理解《過香積寺》這首詩。諸如伯牙摔琴與知音難覓、孫仲謀與年青有為、賈誼與懷才不遇等直接表現詩人感情的典故,梅花的高潔、杜鵑的悲哀與純潔、東籬的脫俗、白鷺的脫俗不羈、大雁的憂思之情羈旅之情等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在詩歌鑒賞時都必須引起注意。
篇5
從選材來看,詩詞鑒賞主要是以唐、宋詩詞為主,但即便如此,其中的作品也可謂是浩如煙海,要想掌握那么多作品,實屬不易。因此不應把備考重點放在押題撞題上,而應把重點放在解題的方法、思路上。對于詩詞鑒賞而言,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可,那就是“考什么”。詩詞鑒賞主要考查什么?《考試大綱》要求能“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并能“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從2008年的詩詞鑒賞考查來看,18套考題都是側重于“鑒賞”,而沒有一套“評價”。
而在“鑒賞”中,又主要分為兩項內容,一是鑒賞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語言;二是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修辭手法。在今年的18套考題中,涉及思想情感、形象和語言的有17處,涉及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的有10處。因此備考的任務就是熟悉這些“考點”。
針對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必須明確經??疾榈挠心男缓笤俳Y合詩詞“對號入座”。古詩中常見思想情感主要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和生活雜感五類。形象主要分為人物形象、動物形象、景物形象。不管是哪種形象,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形象與作品、作者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語言的考查主要是分析個別字詞的妙處、分析語言的風格特點和由語言而構建的意境。
表達技巧,從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從表現手法可分為動靜、虛實、正側、抑揚、白描、渲染、用典、對仗和細節描寫等;從修辭手法可分為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疊字、設問、反問、諧音雙關、借代、互文、反襯、對比等。熟悉這些“考查點”,對鑒賞詩歌是大有裨益的。
二、明確快速解題的方法
1.看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鑒賞古詩詞,必須先看注釋。通過看注釋,可以了解作者和相關寫作背景。鑒賞要知人論世,只有把握了詩詞的寫作背景,才能快速準確地把握主旨。比如對全國卷Ⅰ,閱讀注釋后,發現作者曾與蘇軾同游赤壁,便可判斷他可能與蘇軾有相似的思想情感。
2.看關鍵語言,了解寫作題材
關鍵語言,包括詩詞的標題、詩眼和結句。有時通過標題便可大體斷定詩詞的題材,如重慶卷《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一看就知是一首送別詩。有時看標題不能判斷,就盡量去找詩詞中一些重要的“字眼”,這些“字眼”,有時就是詩眼,有時雖不是詩眼,但也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湖南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愁心”二字,即是詩眼,由此便可斷定詩詞想要表達的思想了。結句就是詩句中的最后一句,結句往往具有點題的作用,比如全國卷Ⅰ中的“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轉貼于 3.看表達技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有的詩詞主旨比較隱晦,詩詞中并不明白曉暢地表達出來,而是通過一些表達的技法巧妙詮釋。解答此種題的方法就是從表達技法入手。比如安徽卷的《小孤山》,就是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過塑造小孤山這個形象,繼而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三、明確規范答題的策略
1.強化讀題意識,答題必須符合題目要求
解答詩詞鑒賞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按要求答題,結果導致失分嚴重。如全國卷Ⅰ第二問:“從全詩看,作者向往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請簡要分析?!焙芏嗤瑢W都能答出是歸隱生活,但在分析時只分析了詩的結句,就草率完結。而題目明明要求“從全詩看”,而很多同學卻忽視了。因此必須強化仔細閱讀題目的意識,按題目要求準確答題。
2.強化格式意識,答題必須符合既定格式
面對詩詞鑒賞題,很多同學,明明會做,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大部分是沒有格式,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詩詞鑒賞的答題,基本可以分為四種格式,即先觀點后理由、先總說后分說、先分說后總說和分點作答。比如,全國卷Ⅰ第二問的答案就適合先總說后分說的格式,而遼寧卷第一問的答案就更適合分點作答的格式。
篇6
1.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鑒賞
(1)分析詩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意境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主觀的情感、思想和現實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辯證統一。如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詩人從春草和園柳鳴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機,寫景中透露了詩人喜悅的感情,達到了情和景的和諧統一。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痹娙俗プ∽钅芊从尘拔锾厣膸讉€詞語,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蕭殺荒涼的意境。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不僅細致生動地描寫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情況,還寫了周圍的環境用來作襯托,同時還側面寫了聽琵琶人的反映以及作者的感受。秋江月白,動聽的琵琶演奏,羞澀的琵琶女,如夢如醉的船家,淚濕青衫的江州司馬,構成了一幅非常優美的意境。
(2)分析詩歌的立意(即思想感情)。所謂立意,就是詩人創作詩歌的用意,也可以說是作品的主題,也可說是作品的靈魂。因此,分析鑒賞一首詩,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有很強的藝術性外,立意深遠,思想性強,是其尤為突出的特色?!白越泦蕘y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在屋破淋了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讀書人都有廣廈住,自己凍死也感到滿足。這種寧苦身以利人的精神,正是詩歌所表現的主題,這種立意不是非常深刻的嗎?
(3)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我們要準確理解和欣賞一首詩,必須知道這首詩用了些什么表現手法,用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首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但通篇沒有“書”字,而是通過比喻(或象征)手法,說明讀書可以開闊心胸,洞明世事,練達人情,讀書人要不斷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永葆生命活力。又如李白的《蜀道難》,用了一個很有名的夸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边@句詩,不僅形象表現了蜀道的艱險,還表達出了作者感嘆蜀道艱難的強烈感情。再如《詩經?君子于役》:“雞棲于塒(雞屋),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恩?!边@首詩用了襯托手法,用雞棲、日落、牛羊歸來,襯托婦人對外出丈夫的思念。對仗是古體詩詞常見的修辭手法,對偶句,句式均齊,讀起來有節奏感,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二句就是對得很工整的流水對,無論從內容上和形式上看,這兩句寫得非常好的。
(4)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詩歌創作上非常講究“煉字”“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因此,我們在分析詩歌時,要注意摳字眼。比如王安石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宋祁寫的“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兩句中的“綠”和“鬧”就非常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機。又如張先的《天仙子》中寫夜景的句子:“云破月來花弄影?!币粋€“弄”字把花寫得好像有了知覺,使人想象到不僅花在風中搖動,影子也在舞動,進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2.了解常用修辭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4)夸張: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用于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于抒情。
(7)設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加強語氣。
3.掌握一般的表達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間接抒情:托物言志
懷古懷今,即事感懷
賦、比、興(90作方法)
4.學習常用的表現手法
描寫、抒情、敘事(表達方式)
篇7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王維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注]晁衡,原名仲滿、阿倍仲麻呂,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他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留學,改姓名為晁衡。極:引申為達到極點、最大限度。鰲:傳說中海中能負山的大鱉或大龜。鄉樹:鄉野間的樹木。扶桑:神話中的樹名。
(1)“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這是實寫還是虛寫?作者寫送別友人,為什么要寫這些動物呢?請簡要分析。
(2)有人說,此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請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圣泉宴
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
(1)“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中哪兩個字用得好呢?為什么?
(2)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物?表現出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請簡要概括。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湘宮人歌
溫庭筠
池塘芳草濕,夜半東風起。
生綠畫羅屏,金壺貯春水。
黃粉楚宮人.芳花玉刻鱗。
娟娟照棋燭.不語兩含顰。
[注]黃粉:在面部點黃粉作為妝飾。芳花,一作“方飛”。棋,一作“臺”。
(1)首聯詩句有什么巧妙之處呢?請你進行簡要分析。
(2)此詩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為什么?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雨過偶書
王安石
霈然甘澤洗塵寰,南畝東郊共慰顏。
地望歲功還物外,天將生意與人間。
霽分星斗風雷靜,涼入軒窗枕簟閑。
誰似浮云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
(1)有人評價,此詩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為什么呢?請你簡要賞析。
(2)這是一首什么詩?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你進行簡要概括。
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日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注]虎嘯:喻英雄得志。黃石公:秦時隱士。相傳張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老人授以兵書,日“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黃石即我矣”。十三年后,張良從漢高祖過濟北,果見黃石,取而祠之。世稱此圯上老人為黃石公。
(1)全詩本應該扣題而寫張良,卻轉筆寫到了黃石公,詩人的用意是什么呢?
(2)詩的后六句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為什么?
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巳上人茅齋
杜甫
巳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天棘夢青絲。
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
[注]巳公:已上人,一個僧人。?。汗┳P用的竹席。天棘:天門冬,一種藤蔓植物。許詢.東晉人,好游山水,精通佛學,曾與東晉佛學者支遁交游。
(1)這首詩的大意是什么呢?請你用通俗的現代文翻譯一下。
(2)全詩體現出詩人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試作簡要分析。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夜泊宣城界
孟浩然
西塞沿江島,南陵問驛樓。
湖平津濟闊,風止客帆收。
去去懷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羅剎礙,山泊敬亭幽。
火熾梅根治,煙迷楊葉洲。
離家復水宿,相伴賴沙鷗。
(1)從景物描寫上看,全詩采用了一種怎樣的手法呢?試作簡要分析。
(2)有人說,此詩的最后兩句“離家復水宿,相伴賴沙鷗”與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非常相似。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春園即事
王維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注]桔槔: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鹿皮幾:古人設于座旁之小桌。
(1)人們都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請你結合這首詩(或其中的某句)加以賞析。
(2)整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試作簡要概括。
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九日登高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注]九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古時有登高飲酒的習俗。皇州:。這里指長安。亭皋:水邊的平地。天苑:御苑。風流:指放逸、風雅,不拘禮法的氣派、風韻。
篇8
一、命題形式
1、立足于具體句子考查修辭手法
例(2007年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
出關①
徐 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
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后桃花馬前雪,
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旌旗。
“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桃花”與“雪”分別指代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考查范圍非常明確,往往直接指向詩歌中具體的語句,其實是強調文本細讀的意識。解題時我們主要立足于三方面思考:
(1)立足于整體把握。雖然這類題目考查范圍只涉及到部分語句,但任何語句的理解都離不開對詩的整體把握。尤其要注意抓取直接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語句,這樣為把握具體句子的修辭手法提供了基礎。《出關》就需要抓住“出關爭得不回頭”,這句表現了詩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情懷。
(2)立足于句式分析。句子的基本形式往往直接表現著對偶、對比等修辭手法。如上題從該句形式來看,“馬后”與“馬前”直接構成對比,可以看出是出關前后場景的對比。
(3)立足于意象揣摩。意象雖是詩歌內容范疇,但一定的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只有立足于意象揣摩,才能明辨具體運用的修辭手法。《出關》表現了依依不舍的鄉情,而用“桃花”和“雪”表達出關前后的感情,冷暖色調鮮明,所以此處可以看出實際是用這兩個意象寄托自己的心情,一是家鄉的溫馨,一是塞外的清冷。從修辭角度看,這里有對比,也有借代。
2、立足于全詩考查修辭手法
例(2006年安徽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飲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答案: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闋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闋用“塵隨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往往從詩歌整體閱讀角度命題,要求考生整體思考并作出具體賞析。主要從三個角度思考:
(1)把握詩歌的主旨或情感。此類題目命題往往指向詩歌的思想感情或詩歌主旨表達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所以首先要弄清楚具體的感情,這樣既能為把握修辭手法提供方向,又為修辭手法的具體分析打下堅實的基礎。上例通過題目“送”和詞中“傷情”“相思”等詞語,可以明確是表現作者對朋友的送別和思念。
(2)把握詩歌的結構。既然此類題目修辭手法運用都是從全詩的高度來理解的,所以整體把握古詩結構也能明確修辭手法。如李白的《越州覽古》就是如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睆慕Y構上看,前三句和最后一句就構成了對比,表達了今昔盛衰的感嘆。
(3)把握詩歌的形象。詩歌感情和主旨表達主要是通過形象塑造來完成的,所以通過分析形象特征也能洞悉修辭手法的運用。上例“孤雁”“浮萍”是為表現“聚散匆匆”的,以此比喻朋友的遠離;而“塵隨馬去,月逐舟行”則直接表現了思念。也是借自然物象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思,應是比喻。
3、對比賞析修辭手法
例(2007年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華清官 吳 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
惟此宮中落便干。
綠樹碧檐相掩映。
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 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
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官,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
答案: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蕪。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從比較賞析的角度進行考查,要求考生或者找出相同的修辭手法,或者找出不同的修辭手法,然后作出具體賞析。解題時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比較:
(1)主旨比較。如上例吳詩以帝王權貴不知人間饑寒,表現了統治者生活的荒腐朽和百姓生活的艱難;李詩則發今昔盛衰之感??芍獌稍姸歼\用了對比手法。
(2)意象比較。吳詩將宮內的綠樹和宮外的飛雪形成對比;李詩將霓裳和樹構成對比。
(3)結構比較。吳詩一二句對比著說,三四句也對比著說;李詩則一二句和三四句構成對比。
以上三種比較方式都共同指向修辭手法的運用,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起來使用。
4、立足仿寫考查修辭手法
例(2006年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詠白海棠 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詠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
于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致。
[解題方法]此題是一種特殊的考查方式,依據提示采用仿寫形式考查,既不為難考生,又全面地考查了詩歌鑒賞,其中修辭手法往往含于其中考查。解題時注意兩個方面:
(1)審清提示,明確要求。這類題目強調“根據提示,完成賞析”,所以提示語暗示了答題方向,面對提示要逐句進行分析,看提示內容從哪些方面做出了要求。上例提示語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賞析,一是形象特征和形象表現出的情感,二是從修辭手法和詞語運用角度進行賞析。后面的作答必須從這兩個角度進行賞析。
(2)整體分析,重點突破。此處考查的詩句或是另一首詩的語句,或是同一首詩中的語句,不管哪一種都需要立足于整體賞析。但是又必須按照要求作出重點賞析,一是主要賞析考查的詩句,二是必須按照提示要求進行重點賞析。如上例,就應該思考“梨蕊”和“梅花”的主要特點,“梅花”在古詩中多是高潔的象征,所以這里借梅花之“魂”表現了海棠的高潔。然后從修辭角度考慮,一“偷”一“借”自然是擬人手法。
5、題目明確了修辭手法。只要求結合文本賞析
例(2006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涼州詞(其一) 張 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注]磧,沙漠。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案: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后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給出具體的修辭手法,不在修辭手法上為難考生,只強調對考生結合文本具體賞析能力的考查。需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明確修辭手法。這是審題關鍵,要求在規定的范圍內予以解答。
(2)善于一一對應。就是將題目所明確指定的修辭手法放到詩歌中進行印證,明確該修辭手法的具體所指。上例中的襯托對比,有“雁飛低”和“漸欲齊”的高低對比,有“遙過磧”和“蘆筍”等近景的遠近對比,有“鈴聲”和“蘆筍”初生的動靜對比,還有一句與二三四句的抑揚對比。
(3)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這是此類題目解答的關鍵所在,不僅要找出修辭在詩中的具體所指,還要善于表達,具體回答時要注意要點全面,不能遺漏要點,全方面的思考很有必要;表述準確,要抓住重點,切忌長篇大論,聯系自己生活作大量闡釋,鑒賞不是擴寫。
二、備考策略
1、明辨修辭手法類別
一個優秀的考生要有自覺的備考意識,需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了常見的鑒賞術語,才能真正讓鑒賞由自發走向自覺,真正讓鑒賞理論和具體的詩文結合起來。這里不僅要明確修辭手法中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對偶、設問、反問等類別,還要注意古詩詞鑒賞殊的修辭手法,如用典、比興手法等,要明確其具體特征。
2、立足整體把握
不管是整體賞析還是局部賞析,必須建立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而且修辭手法只是形式上的講究,一定的藝術形式都是為一定的內容服務的,只有全面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才能更好地體會修辭手法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3、明確命題角度,突出分析重點
首先必須強化審題意識,明確題目的限制性語言,尤其是給出提示的,或者給出具體手法的。其次要明確題目標明的具體范圍,抓住這一范圍,不泛化內容,隨意鑒賞,不到處用力,力求重點突出。
篇9
古典詩歌鑒賞,是近年來高考語文必考的一種題型,從考試情況來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應較難。下面就結合我在高考復習中的經驗,談談如何鑒賞古典詩詞。
一、整體感知,讀懂古詩詞
1.讀懂詩題,明白意旨
一首詩歌,首先躍入眼簾的是題目。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比藗兂Uf,標題是文章的窗戶和眼睛。標題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觀點或感情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詩詞鑒賞的開端。題目內容呈現出不同的類型。寫人的,如高適的《別董大》;表地點的,如劉禹錫的《石頭城》;表時間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陸游的《書憤》。從詩題就可以看出詩歌的內容。
2.知人論世,讀懂詩歌
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要讀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詩人的生平和為人、思想、風格。還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比如,我們在讀杜甫《蜀相》時,除了對作品中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理解,還要對杜甫一生遭際、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寫這首詩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這首詠懷詩借歌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抒發詩人功業未就的感慨。
3.學會詩詞翻譯,讀懂古詩詞
要讀懂古詩詞,要學會詩詞譯文,古詩詞翻譯注重意譯,而不講“字實”,即將古詩詞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內涵譯到就行了,再譯文過程中,盡量多使用詩中原有的詞語,將修飾“意象”的定語多保留,另外還要根據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規則,對省略句、倒裝句、句子詞語錯位現象要學會處理,譯文時既要忠于原詩,又要用聯想和想象使詩詞圖景畫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中,邯鄲驛定逢冬至,定語“邯鄲”,保留,“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詞語錯位,應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譯文到位才能鑒賞到位。
二、分析意象,體會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詩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統一。詩歌中的感情是通過詩歌中描寫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所以,在理解詩歌時必須先從鑒賞詩歌形象入手,進而把握詩歌傳遞出來的感情。詩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根據現實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景。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詩人塑造的客觀形象,也可以是詩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鑒賞詩歌思想感情。作為考生要積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筆者就把一些常見意象歸類,供復習備考之用:1.送別類意象。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如楊柳、長亭、南浦、酒等。2.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如月亮、鴻雁、莼羹鱸膾、雙鯉、佳節、搗衣等。3.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有仇,或悲傷心情,或渲染悲涼、凄涼氣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鵑鳥、斜陽等。4.抒懷類意象,或表達不屈不撓,堅強堅貞,或顯示高潔的品質,如、梅花、松、柏、竹、疏離、冰雪、草木等。5.愛情類意象,表達愛戀、愛情、相思之情,如紅豆、蓮、連理枝、燕、孔雀等。6.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如投筆、長城、樓蘭、請纓、羌笛等。7.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闊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東籬、三徑等。
意境可稱為境界,是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之一。它是詩歌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組成的,意象是詩歌藝術最小的意義單位,而意境則是詩歌整體的藝術境界,能把握一首詩的意境,則能把握一首詩的思想感情。怎樣鑒賞詩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詩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現特征:情景交融 (2)結構特征:虛實相生,分造境和寫境兩種。(3)審美特征:韻味無窮。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題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3)掌握常見意境詞:(1)表現宏闊:蒼涼、蒼莽、遼闊、壯闊、壯麗、雄渾、高遠、深遠等。(2)表現細膩:纏綿、幽靜、幽美、寧謐、明凈、婉轉等。(3)表現繁復:熱烈、高亢、繁華、喧鬧等。(4)表現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蕭條等。
三,鑒賞詩歌表達技巧
篇10
一、題干既提供觀點,又提供論據的證明題
此類題,命題者往往在題目中,既亮出自己的觀點,又提供相應的詩句,然后讓考生結合詩句分析闡述這一觀點,如2013年湖北卷中的古詩詞鑒賞題的第(2)小題:
【原題回放】
臨江仙
歐陽修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合“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
該題題干既標明要論證的觀點即“飄逸”的詞風,又列出了論據――“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忌灰诜治稣摀幕A上來論證“飄逸”這一觀點即可;從命題者所提供的參考答案來看,也證實了這一解題思路。
[參考答案]
(2)①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詞人忽發奇想,將本來荒僻的閬州點化為神仙閬苑,賦予閬州神話般的美麗。虛實處理得當,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伴伾健蓖ā伴佋贰?,“滁州”望“閬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奥務f”二字導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想將來,靈動超逸,揮灑自如。
答案分為二小點,實質是從表現手法、內容境界、語言特點三個方面通過對題干中“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的分析來證明這首詞“飄逸”的詞風。
二、題干提供觀點,未提供論據的證明題
同樣的試題還有2013年天津卷的古詩詞鑒賞題的第(2)、(3)小題。
【原題回放】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宋]辛棄疾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注]①秋試:科舉時代秋季舉行的考試。②白苧(zhù):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③禹門:即龍門,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
(2)“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痹鯓芋w現了辛詞的豪放特點?
(3)請舉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
第(2)小題和湖北卷的第(1)小題一樣,既有觀點――“豪放”的特點,又有論據――“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考生只要分析論據證明論點即可。而第(3)小題卻只有論點“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未在題干中提供明確的論據,論據要考生在原詞中去找。
[參考答案]
(2)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太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3)示例:“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是實寫,點明時令和環境?!懊髂甏巳涨嘣迫ィ瑓s笑人間舉子忙”是虛寫,想象金榜題名后輕松愉悅的心情。虛實相生,表達了對應考者的良好祝愿。
從答案上看,考生首先要指出詞中哪些地方是實寫,哪些地方是虛寫,然后指出虛實結合的好處。其實質亦是在閱讀的詩詞材料中選取實寫、虛寫的詞句來佐證命題者“虛實結合”的觀點,只不過論據要考生找,而不是命題者提供讓考生直接分析的。這類題解答的難度相對大些,因為論據要考生在詩詞中篩選。
三、提干既沒提供論點,又沒提供論據的證明題
有的古詩詞鑒賞題既沒提供觀點,也沒有提供論據,論點要考生在閱讀詩詞后自己概括,論據要考生在詩詞中找,這樣的題目證明起來難度最大。如2013年四川高考語文卷的古詩詞鑒賞題的第(1)小題。
【原題回放】
九日和韓魏公 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九曰: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韓魏公,即韓琦,時為丞相。②金:泛指酒盞。③曲臺,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1)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第(1)小題有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要考生在詩中概括出論點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第二個問題就是要在詩中尋找表達這種情感的詩句,并加以分析來證明,這些詩句確實表達了這種情感。
[參考答案]
(1)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已頭發花白卻不得重用,佳節時愁苦嘆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憤懣。
詩中的“晚歲”、“蕭蕭華發”、“閑伴諸儒”、“壯心偶傍醉中來”、“佳節久從愁里過”均是表達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的有力論據。答案是將詩中的這些能證明“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的觀點的詩句,翻譯成現代漢語來分析佐證觀點的。
從以上對2013年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的列舉和詮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詩詞鑒賞中,確實有大量的“證明題”。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考點復習時不應該只是就題講題,或照著某些復習資料,羅列出一些方法,直接介紹給學生,而應在學生訓練了一定量的題目后,指導學生總結出帶有一定規律性的解題思路,再用簡明實用的解題方法來指導學生答題,這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實證明,有許多學生面對試題,不是不具備答題的水平,而是不知道怎么答,以致答不出或隨意亂答,答題不規范,或答題層次不清。因而,教師的總結指導尤為重要。對于這類題的解答,筆者認為應把握住四點:
一、準確理解“論點”的內涵,是證明論點的前提
這里所說的論點,就是題干中讓考生分析的觀點,或題干中沒有,考生在詩詞中概括出的觀點。如2013年天津卷的古詩詞鑒賞第(3)小題?!罢埮e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一題中的“虛實相生”即為“論點”,是考生要舉例論證的觀點??忌紫纫獪蚀_理解什么是“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皩崱笔侵秆矍皩嵱芯跋?,“虛”為想象、回憶之景。然后考生才能根據這一定義在詩詞中找出哪些詩句為“實”,哪些詩句為“虛”,虛實是如何結合的。
二、緊緊圍繞“論點”來篩選詞句,是論證的基礎
明確了“論點”后,考生應在詩詞中篩選出能證明這一觀點的詞語或詩句。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詞語和詩句都能證明這一觀點。還以2013年天津卷的古詩詞鑒賞題的第(3)小題為例,考生要在原詞中篩選出哪些詞句是實寫,哪些詞句是虛寫。這就好像寫議論文要搜集典型的、有說服力的論據才能有力地證明“虛實相生”這一論點。
三、深入分析詩句,是論證的關鍵
光有詞句這些論證材料還不夠,還要深入細致地分析這些論證材料,在論點和論據之間架起一座橋。如2013年湖北卷,古詩詞鑒賞的第(2)題,有論點,有論據,關鍵是考生能否深入細致地分析“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這一論據,是如何表現出“飄逸”的詞風的。解答本題,一要注意圍繞前人對此詞的評論“飄逸”進行論證,二要對“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進行具體分析,在這兩句中,“閬山”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而“閬苑”則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詞人將本來荒僻的閬州點化為神仙閬苑,賦予閬州神話般的美麗,可謂想象奇特,使得詞作虛實結合,富有浪漫色彩。在這兩句中“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使得其境界分外開闊,展示了詞作的飄逸之姿。另外,詞人以“聞說”二字導入傳說,忽又以“樓高”句設想將來,也使得本詞的語言靈動飄逸,別致脫俗??梢?,只有深入細致地分析詩句,才能夠答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