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范文
時間:2023-03-20 01:2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二物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八年級物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如圖是榮獲金獎的揚州玉器“八角素瓶”,玉器在加工過程中不發生變化的是(
)
A.質量
B.體積
C.密度
D.重力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不隨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變化而變化,可以利用質量和體積來進行計算。我們也可以利用密度來鑒別物質的種類。
考點:密度
2.電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2》中推出了揚州燙干絲:大白干切成細絲,反復洗燙,去盡豆腥味,澆上精制鹵汁及芝麻油,佐以姜絲、蝦米而成.下列有關燙干絲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用熱水洗燙干絲時通過熱傳遞的方式增加了干絲的內能
B.切成細絲的干絲“藕斷絲連”是由于分子間存在斥力
C.燙干絲香味四射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D.燙干絲的溫度越高越能入味說明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A.改變物體的內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熱傳遞,用熱水洗燙干絲時通過熱傳遞的方式增加了干絲的內能,正確;B.分子是肉眼看不見的,只能利用電子顯微鏡來觀看,切成細絲的干絲“藕斷絲連”不是分子,錯;C.燙干絲香味四射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正確;D.燙干絲的溫度越高越能入味說明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這是分子的熱運動。正確;錯誤選B。
考點: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分子動理論
3.揚州的酒店日用品享譽全國,如圖所示,是揚州產酒店用牙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牙膏蓋子中間的尖銳物是為了增大摩擦
B.牙膏用鋁做外殼是利用了鋁的導電性
C.擠壓牙膏外殼變形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
D.牙膏蓋上的條紋是為了減小壓強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A.增大摩擦方法有增大壓力和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牙膏蓋子中間的尖銳物不是為了增大摩擦,而是增大壓強,不符合題意;B.牙膏用鋁做外殼是利用了鋁的導電性,錯,是因為鋁的硬度小,柔韌性;C.力的作用效果有改變物體的形狀,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擠壓牙膏外殼變形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正確;D.牙膏蓋上的條紋是為了增大摩擦,而不是減小壓強,錯;選C。
考點:增大摩擦方法
力的作用效果
4.關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變小,直接證明了分子間存在引力
B.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法創造了電荷
C.盧瑟福建立了類似行星繞日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D.宇宙是一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構,恒星是絕對不動的
【答案】C
考點:分子
電荷
宇宙
5.揚州市近年來建設了大量公共自行車站點,市民可通過辦理相關手續租賃自行車,享受綠色出行帶來的方便、快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來看,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車座做的扁而平可以減小臀部所受的壓強
B.輪胎和腳踏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紋是為了增大摩擦
C.軸承里面裝有鋼珠是為了減小摩擦
D.下坡時速度越來越大是由于慣性越來越大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壓強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減小壓強可以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車座做的扁而平可以減小臀部所受的壓強,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方法,減小壓強的。正確;B.滑動摩擦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輪胎和腳踏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紋是為了增大摩擦,正確;C.軸承里面裝有鋼珠是,是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這樣減小了摩擦,正確;D.下坡時速度越來越大是由于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使得速度越來越大,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錯。錯誤的選D。
考點:壓強
摩擦
機械能的轉化
6.如左圖所示,將一個生雞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添加食鹽并輕輕攪動,觀察發生的現象。右圖中大致反映雞蛋所受浮力的大小F浮與液體密度ρ液關系的圖像是(
)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生雞蛋在清水的杯中下沉,重力大于浮力,浮力較小,然后逐漸向水里添加食鹽并輕輕攪動,隨著加入鹽水的量越來越多,液體的密度增大,根據阿基米德原理,雞蛋所受的浮力會增大,會讓雞蛋慢慢上浮,最后為漂浮,當雞蛋漂浮時,浮力等于重力,在繼續增大鹽水的密度,雞蛋所受的浮力也不會改變,等于重力。正確選C。
考點:物體的浮沉
7.如圖所示,是探究“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的示意圖。小球從a處滾下,在c處與小木塊碰撞,并與小木塊共同運動到d處停下。下面的一些判斷正確的是(
)
A.從a到b,小球的重力勢能不變,動能增大
B.從b到c,小球的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增大
C.到達c處,小球的重力勢能最小,動能最大
D.到達d處,小球的動能為零,小木塊的動能最大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A.小球在a處重力勢能最大,從a到b,小球的重力勢能減小,而不是不變,錯;B.從b到c,小球的重力勢能減小,不是增大,錯;C.到達c處,小球的重力勢能最小,動能最大,正確;D.到達d處,小球和木塊的速度都為零,小球和木塊的動能為零,錯;正確選C。
考點:機械能
8.對于靜止在地面上的講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講臺對地面的壓力等于講臺的重力,所以它們是一對平衡力
B.用力推講臺,講臺不動,是因為推力小于講臺受到的阻力
C.如果講臺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將仍然保持靜止
D.地面對講臺的支持力是由于講臺發生形變產生的
【答案】C
考點:平衡力
靜摩擦
慣性
力的作用效果
9.下面的措施中能夠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A.給機器的轉軸處加油
B.給笨重的旅行箱安裝輪子
C.磁懸浮列車利用磁場力將車身托離軌道
D.汽車輪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滑到摩擦力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A.給機器的轉軸處加油是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減小的摩擦力。不符合題意;B.給笨重的旅行箱安裝輪子,變滑到摩擦為滾動摩擦,不符合;C.磁懸浮列車利用磁場力將車身托離軌道,減小摩擦。不符合;D.汽車輪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增大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正確選D。
考點:影響滑到摩擦的因素
10.在日常的生活和生產中,有時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下列四圖中為了減小壓強的是(
)
A.載重汽車裝有許多車輪
B.壓路機的碾子質量很大C.滑冰鞋上裝有冰刀
D.飛鏢的箭頭很尖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壓強
=F/S,減小壓強可以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在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或即減小壓力又增大受力面積。A.載重汽車裝有許多車輪,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的。正確。
B.壓路機的碾子質量很大,增大壓強。C.滑冰鞋上裝有冰刀增大壓強。
D.飛鏢的箭頭很尖,增大壓強。正確選A。
考點:壓強
11.水具有比熱容大的特點,下列現象及應用與此特點無關的是(
)
A.海陸風的形成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灑水,感覺變涼爽
C.冬天的暖氣設備用熱水供暖
D.用水來冷卻汽車發動機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水具有比熱容大較大。Q=cmt,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熱量時,溫差變化較小。或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溫度變化相同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較多。利用這一特性的是A、C、D,錯誤的是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灑水,感覺變涼爽,是因為水蒸發吸熱。選B。
考點:比熱容[
12.用4牛的水平壓力把重為1牛的黑板擦壓在豎直的黑板上,黑板擦處于靜止狀態。若將水平壓力增加到8牛,則此時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為(
)
A.
8牛
B.4牛
C.
2牛
D.
1牛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用水平壓力把黑板擦壓在豎直的黑板上,黑板擦處于靜止狀態時,受力平衡,水平方向受到壓力和黑板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若將水平壓力增加到8牛,黑板對它的支持力變為8N,則此時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仍為重力大小1N。正確選D。
考點:平衡力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9分)
13.冬、春季節人的皮膚干燥,穿著化纖材料的衣服時,皮膚與衣服不斷摩擦,使衣服帶上電,由于帶電體具有
的性質,所以容易粘上灰塵.當用手拍打衣服時,衣服由靜止變為運動,這說明力可以
.而灰塵由于具有
,仍然保持靜止,使衣服和灰塵分開而拍掉.
【答案】吸引輕小物體;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慣性
【解析】
試題分析: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當用手拍打衣服時,衣服由靜止變為運動,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灰塵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不動的性質,這樣衣服和灰塵分開了,使灰塵掉了下來。
考點:帶電體的性質
力的作用效果
慣性
14.
近年來我市已開展對空氣中PM2.5濃度的監測工作,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
(填“厘米”、“毫米”或“微米”)的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做無規則運動,很難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會進入血液對人體形成危害。PM2.5在空氣中的運動
_____
(填“屬于”或“不屬于”)分子運動.
【答案】微米
;不屬于.
【解析】
試題分析: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做無規則運動,很難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會進入血液對人體形成危害。PM2.5人眼能夠看到,因此不屬于分子運動.
考點:分子
15.正方體物塊重0.2N,靜止在較大水平桌面中央位置上,則物塊對桌面的壓力為
N。用刻度尺測量物塊的邊長如圖所示,讀數為
cm,物塊對水平桌面的壓強大小為
Pa。
【答案】0.2
;
2.00
500
【解析】
試題分析:正方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重力為0.2N,則支持力為0.2N,桌面對木塊的支持力與物體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為0.2N。用刻度尺測量物塊,讀數時,應該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讀數為2.00cm,物塊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F/S=0.2N/0.0004m2=500Pa。
考點: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刻度尺測量讀數
壓強計算[來源:Zxxk.Com]
16.一長方體物塊放入裝有適量水的圓柱形容器中靜止后,有1/5的體積露出水面;若在它的上面放置重2N的物體時,物塊恰好全部浸沒于水中且未碰到容器(水未溢出),放置物體前物塊所受浮力為
N,則物塊的密度為
kg/m3。
【答案】8
800
【解析】
試題分析:由題意知,木塊1/5的體積受到的重力為2N,木塊4/5的水中,排開水的重力為2N×4=8N,因此木塊的重力為8N,放置物體前物塊在水中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等于8N;木塊的體積為,
則物塊的密度ρ=m/V=0.8kg/10-3m3=800kg/m3。
考點:浮力
密度
17.韓國“歲月”號客輪沉沒令全球關注,傷亡慘重令人痛心.據調查,超載是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于正常載重時,超載的“歲月”號客輪在水面航行時受到的浮力_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超載的貨物可能沒有牢固固定,導致高速航行的客輪突然轉向時
_
(填“貨物”或“輪船”)由于具有慣性而發生側移,導致船體傾斜進水最終沉沒;客輪沉沒過程中,所受的浮力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受到海水的壓強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答案】變大;
貨物
;
小于
;
變大
【解析】
試題分析: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當客輪沉沒時,排開的液體體積增大,受到的變大;超載的貨物可能沒有牢固固定,導致高速航行的客輪突然轉向時貨物由于具有慣性而發生側移,導致船體傾斜進水最終沉沒;客輪沉沒過程中,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受到海水的壓強隨深度增大而變大。
考點:阿基米德原理
浮沉條件
壓強大小
18.如右上圖甲所示,彈簧測力計示數為5N。如右上圖乙所示,小球一半浸在水中,測力計示數為2N,則小球受到的浮力為
N,小球的體積為
cm3.剪斷懸吊小球的細線,小球在水中穩定時受到的浮力為
N。
【答案】3
;
600
;
5
【解析】
試題分析:小球受到的浮力F浮=G-F拉=5N-2N=3N,小球完全浸沒時受到的浮力為6N>G,因此剪斷吊繩,小球在水中穩定時,上浮最終為漂浮,浮力等于重力5N。。
考點:浮力
19.管玉站在放置在靜止電梯中的體重計上,示數如圖甲所示,然后乘坐電梯從1層直接10層,又從10層直接回到1層.相關示數如圖乙、丙、丁所示,圖中右上角為電梯顯示的層數和運行方向.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管玉的質量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0kg,電梯運行過程中管玉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填“乙”、
“丙”或“丁”)。
【答案】小于
;
丁
【解析】
試題分析:甲圖是管玉的質量靜止在電梯時的質量,從示數可以知道小于50kg,在丁圖中,管玉受到支持力等于重力受到平衡力作用。
考點:平衡力
20.小明家有一個鑲嵌玉石的銅制工藝品,由說明書可知工藝品中銅的質量m
=
89g,已知銅的密度ρ=
8.9g/cm3,則銅的體積V
=
___
__cm3.在實驗室中用天平測出工藝品的質量m
=
141g.將工藝品浸沒在裝有40
mL水的量筒中,如圖所示,則工藝品的體積為____
___
cm3,由此可以算出玉石的密度為____
___
kg/m3.
【答案】10
;
30
;
2600
【解析】
試題分析:工藝品中銅的質量m
=
89g,銅的密度ρ=
8.9g/cm3,則銅的體積V
=m/ρ=89g/8.9g/cm3=10cm3.利用量筒測量液體時,讀數應該與液體的凹液面相平,讀作70ml,則工藝品的體積是v=70ml-40ml=30ml=30cm3,玉石的密度ρ=m/v=(141g-89g)/(30cm3-10cm3)=2600
kg/m3.
考點:密度計算
21.將未裝滿水且密閉的礦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圖所示.兩次放置時,水對瓶底和瓶蓋的壓強分別為PA和AB,則PA
PB,原因是
;瓶子倒置后對桌面的壓強較之前將會
(選填“變大、不變、變小”),原因是
。
【答案】小于
;
水的深度變大
;
變大
;
壓力不變,受力面積變小
【解析】
試題分析:液體壓強公式
,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水到瓶底的深度小于水到瓶蓋的深度,因此水對瓶底和對瓶蓋的壓強分別為PA<PB;固體壓強公式
=F/S,瓶子倒置后對桌面的壓力不變,受力面積減小,因此壓強變大。
考點:液體和固體壓強
22.如圖所示是蹦極運動的簡化示意圖,彈性繩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系住運動員,運動員從O點自由下落,到A點處彈性繩自然伸直.B點是彈性繩對運動員的拉力等于其重力的點,C點是蹦極運動員到達的最低點(忽略空氣阻力),則從O點到C點的過程中運動員的___
__能一直在減小,在____
___(填“A”或“B”或“C)點處運動員的動能最大,從A點運動到C點運動員的機械能____
____(填“增大”或“減小”或“不變”)
【答案】重力勢
;
B
減小
考點:機械能的轉化
三、解答題(共47分)[來源:Zxxk.Com]
23.(6分)按題目要求作圖
(1)力的示意圖。
(2)如圖乙,用毛皮摩擦兩橡膠塊A、B,然后將它們放在絕緣平面上,A、B靠得很近并且靜止,畫出B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圖。
(3)在圖丙中用力的示意圖畫出球A所受重力和擋板B對球A的支持力.
[來源:學科網ZXXK]
【答案】
【解析】
試題分析:(1)小球受到的重力作用點在球心,方向豎直向下,末端標出箭頭和字母G。
(2)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塊帶同種電荷負電,放在一起相互排斥,因此B受到水平像右的斥力,作用點在重心,如圖上。
(3)球A受到的重力作用點在A的球心,方向豎直向下。擋板B對A的支持力作用點在接觸面上,也可以畫在球心上,垂直于接觸面向上。用F表示。
考點:力學作圖
24.(4分)一個質量是50克的容器,裝滿水后質量是150克,裝滿某種液體后總質量是130克,求:(1)容器的容積;(2)這種液體的密度。
【答案】(1)100cm3(2)0.8g/
cm3
【解析】
試題分析:(1)水的質量為m=150g-50g=100g,容器的體積即是水的體積V=m/ρ=100g/1g/cm3=100cm3;
(2)某種液體的質量m2=130g-50g=80g,
液體的密度ρ2=m/v=80g/100cm3=0.8g/cm3
考點:密度計算
25.(5分)有一質量為120g的圓柱體空玻璃瓶,按如圖所示方式放置在表面積為0.1m2的水平桌面上,瓶子的底面積為15cm2,當瓶內裝滿水時,瓶和水的總質量為0.45kg,求:⑴玻璃瓶內水的體積為多少?
⑵裝滿水后玻璃瓶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答案】(1)330
cm3
(2)3000Pa
【解析】
試題分析:(1)瓶內水的質量m=0.45kg-0.12kg=0.33kg,水的體積V=m/ρ=0.33kg/103kg/m3=330cm3
(2)裝滿水時對水平桌面的壓力F=4.5N,受力面積S=15cm2=15×10-4m2,
裝滿水對桌面的壓強
F/S=4.5N/15×10-4m2=3000Pa
考點:密度
壓強計算
26.(6分)某同學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1)測量原理是
.
(2)圖甲為用天平測量小石塊質量過程中的幾個情景,合理的順序是
(填字母).
第26
(3)由圖甲(b)可知,小石塊的質量是
g.
(4)將小石塊放入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靜止時液面情況如圖乙所示,則小石塊的密度是
kg/m3.
(5)一只5.79g的純金戒指,用圖示量筒
(選填“能”、“不能”)測量出這只戒
指的體積.原因是:
(ρ金=19.3g/cm3)
【答案】(1)ρ=m/V
;(2)acb;(3)71.4
;(4)3570;(5)不能
;
體積小于量筒分度值,無法準確測量
.
【解析】
試題分析:(1)測量小石塊密度的原理是ρ=m/V。
(2)圖甲為用天平測量小石塊質量過程:a先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c調節天平平衡b左物右碼進行測量小石塊的質量。
(3)由圖甲(b)可知,小石塊的質量是砝碼質量加上游碼質量m=70g+1.4g=71.4g.
(4)將小石塊放入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靜止時液面為60ml,小石塊的體積為20ml=20cm3,則小石塊的密度是ρ=m/V=71.4g/20cm3=3.57g/cm3=3570kg/m3.
(5)一只5.79g的純金戒指,則金的體積V=m/ρ金=5.79g/19.3g/cm3=0.3cm3用圖示量筒不能測量出這只戒指的體積.原因是:金的體積太小,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考點:固體密度的測量
27.(4分)小明利用圖中的壓強計進行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實驗。
(1)當小明增大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時,可以觀察到壓強計左右兩管內液面的高度差
___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說明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隨深度的增加而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2)如圖14所示,是小明在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關系時的實驗情形。根據甲、乙兩圖所示情形
(選填“能”
或“不能”)得出“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的結論,理由:____
___。
【答案】(1)
增大
;
增大
(2)
不能
;
沒有控制深度相同
【解析】
試題分析:(1)當小明增大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時,可以觀察到壓強計左右兩管內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說明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根據甲、乙兩圖所示情形不能得出“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的結論,理由:沒有控制深度相同。因為液體壓強
=ρgh,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實驗探究中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在探究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時,應該控制深度相同。
考點:探究液體壓強特點
28.(5分)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小明按如圖所示方式,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彈簧測力計拉力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
_(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是平衡力,理由
_____;
(2)小明糾正了操作,得出正確的實驗數據如下:
(3)分析
(選填序號)兩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4)在第3次實驗后,小明仍將木塊放在砂紙上,保持壓力為2N,用彈簧測力計沿正確的方向拉動木塊,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N,此時木塊所受摩擦力為
N,木塊的速度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來源:學+科+
【答案】(1)
一定不;
二力方向不相反;
(3)1和3;(4)0.6;變大
【解析】
試題分析:(1)小明按如圖所示方式,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彈簧測力計拉力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一定不是平衡力,理由彈簧測力計沒有沿水平方向拉動,二力方向不相反;
(3)分析1和3兩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在壓力一定時,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4)木塊所受摩擦力為0.6N,滑到摩擦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不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因此摩擦力不變。受力越大,木塊的速度變大。
考點:探究影響滑到摩擦力的因素
29.(6分)為了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所在的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A、B為兩個規格相同的彈簧測力計,C為正方體金屬塊,D為薄塑料袋(質量不計),E是用廢棄的大號飲料瓶、帶孔橡皮塞以及彎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紅色的水,F是可升降平臺,G為鐵架臺.
(1)實驗中,小明逐漸調高平臺F,使金屬塊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越來越大,觀察到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_
,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__
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彈簧測力計A示數的變化量FA
_彈簧測力計B示數的變化量FB(選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
(2)實驗后,做出彈簧測力計A的拉力F與金屬塊下表面所在處液體的深度h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從圖象可知,當金屬塊下表面所在處液體的深度為10cm時,其受到的浮力是_____
___N,該金屬塊的密度為____
___g/cm3.
(3)該實驗裝置的優點是__
_
____.(請寫出一條)
【答案】(1)變?。蛔兇?/p>
等于(2)2;2.5(3)便于直接進行比較,易于得出結論
【解析】
試題分析:(1)金屬塊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越來越大,排開的液體越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來越大,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則豎直向上的拉力會越來越小。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變小,彈簧測力計B測量的是排開液體的重力,排開液體增多,示數變大.彈簧測力計A示數的變化量FA
就是金屬塊又浸沒后排開液體的重力等于彈簧測力計B示數的變化量FB.
(2)彈簧測力計A的拉力F=G-F浮=G-ρgV排=G-ρgSh,金屬塊下表面所在處液體的深度h越深,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越小,當金屬塊全部浸沒后,浮力不變,拉力不變。當金屬塊下表面所在處液體的深度為10cm時,其受到的浮力是F浮=G-F=5N-3N=2N,金屬塊的體積
,該金屬塊的密度為
ρ=m/V=0.5kg/2×10-4m3=2.5×103kg/m3=2.5g/cm3.
(3)該實驗裝置的優點是便于直接進行比較,易于得出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
考點:阿基米德原理實驗
30.(6分)利用一個燒杯、天平和適量的水,小剛同學測出了一小塊不規則小石塊的密度。
(1)用天平測量小石塊的質量,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的砝碼和標尺上的游碼如甲圖所示,則小石塊的質量為
g;
(2)如圖乙所示:
A.往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
B.把小石塊浸沒,在水面到達的位置做上標記;
C.取出小石塊;測出此時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122g;
D.往燒杯中加水,直到
,再測出此時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142g;
(3)計算出小石塊的體積為
cm3;
(4)計算出小石塊的密度為
kg/m3;
(5)在一旁觀看的小敏同學認為該測量值和真實密度相比明顯
(偏大/偏?。焕迷袑嶒炂鞑?,改進實驗步驟,即可消除這一人為偏差,其方法是
。
【答案】(1)52;(2)水面對齊標記;(3)20;(4)2600;(5)偏?。粶yA圖裝置的質量,利用A、D兩圖來計算石塊體積.
考點:測量不規則固體的密度實驗
31.(5分)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通過觀察木塊在同一水平面上被推動的
來比較小球的動能大小。
(2)將同一小球從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由靜止開始釋放的目的是:
。
(3)小球推動木塊,最后靜止時的位置如圖甲、乙,分析后可得到的結論是
。
(4)小明在研究動能大小與質量是否有關時,他利用如圖丙實驗裝置,將同一個彈簧壓縮相同的長度,分別將質量不等的兩顆小球置于彈簧的右端,松開后小球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塊上而后比較小球的動能大小。你認為此實驗方案
(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答案】(1)距離;(2)改變小球在水平面上的初速度;
(3)在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4)不可行;無法控制速度相同
【解析】
試題分析:(1)動能的大小不能利用眼睛直接觀察,可以利用轉換法,通過觀察木塊在同一水平面上被推動的距離來比較小球的動能大小。如果小球動能大則木塊移動的距離遠,反之則近。
(2)此探究實驗利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當控制同一小球時,則說明質量一定,從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高度越高,滑到斜面低端時具有的初速度越大。
(3)甲、乙,分析后可得到的結論是:探究在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篇2
在學期初,首先制定了本學期的實驗教學工作計劃,以實驗計劃指導本學期的物理教學工作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圓滿的完成了實驗計劃所布置的任務。
1、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把每一個演示實驗演示,在演示材料不很完全的條件下,經常自制一些教具或取得另外相近或相似的教具來完成演示實驗,讓每個學生能夠有觀察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達到認識理論的目的。
2、對于學生分組實驗,學期初,我們物理教師首先對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有學習小組長,小組長在學習上和動手能力上都是比較強的學生,在小組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對于學生實驗,每個學生都能認真、規范、積極動手,認真觀察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一學期的訓練和操作,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教師對學生認真輔導,還注意巡視學生進行實驗的情況,發現操作不規范的不認真的,教師認真輔導指正,并且作其思想工作,對認真規范的同學,并提出表揚,增強學生的成功感。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實驗操作技能。從而使學生學會了許多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3、課外的小實驗。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本學年我們還不斷的提倡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小制作的活動。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篇3
這篇初二物理上冊五六單元基礎練習試卷的文章,是
一、選擇題。(12×4=48分) 1、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液體的溫度,下圖所示的幾種做法中正確的是( )2、如下圖的符號分別代表小雪、霜凍、霧和冰雹四種天氣現象,其中主要通過液化形成的是( ) A、小雪 B、霜凍 C、霧 D、冰雹3、醫生在發燒病人身上擦酒精,可以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他的依據是( ) A、酒精熔化時吸熱 B、酒化時放熱C、酒精汽化時吸熱 D、酒精升華時吸熱4、下列現象中質量發生變化的是 ( )A、鐵水凝固成鐵塊 B、將菜刀磨得更鋒利些C、機器從北京運到廣州 D、將金絲通過拉伸機拉長5、把邊長為3分米的正方體的鐵塊,在相同的溫度下壓成長2米、寬0.2米的均勻鐵皮,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鐵塊的形狀、質量和體積都變了 B.鐵塊的形狀、體積變,質量不變 C.鐵塊的形狀變,體積和質量不變 D.鐵塊的質量變,體積和形狀不變 6、在下圖的四個圖像中,表示海波熔化的圖像是 ( ) 7、夏天扇扇子人感到涼快,主要是因為扇來的風( )A.降低了周圍的溫度; B.降低了人的溫度;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發; D.趕走了人周圍的熱氣。
8、 圖中有甲、乙兩容器,裝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酒精,過了一會兒,則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兩容器中一樣多 D. 無法判斷9、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測量過程中向右移動游碼的作用相當于( ) A、向左調節平衡螺母 B、向右調節平衡螺母 C、向右盤里增加砝碼 D、從右盤里減去砝碼10、平常我們所說的“鐵比棉花重”的正確含義是:A、鐵比棉花質量大 B、鐵比棉花的密度大C、鐵比棉花的體積大 D、以上都不對11、一杯水倒掉一半后,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質量不變,密度不變 B、質量變小,密度不變C、質量變小,密度變小 D、質量不變,密度變小12、如下圖所示,三個容器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內裝質量相同的不同液體,由圖可知,液體密度的是: A.甲容器中液體 B.乙容器中液體C.丙容器中液體 D.無法判斷 二、填空題。(29×1=29分) 1、填恰當的單位 . 一名中學生約50 ; 物理課本約300 。 一果汁瓶的容積是500 。一棵大樹的體積約3 。2、 完成下列的單位換算。 (1)2.5t=______kg=______g; (2)3600mg=______g= kg; (3)500g=_______kg. (4) 100ml = cm3(5)50L = _______m3 (6)8.9g/cm3 = kg/m33、水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它物理含義是 。 4、一塊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質量_____,密度_____,體積______。(填“增大”“不變”“減小” )5、冰的熔點是 ,水的凝固點是 .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定是 .晶體物質在熔點溫度時的狀態,可能是 態,也可能是 態,更可能是 . 6、質量為54g,體積為20cm3的金屬密度是_______g/cm3,將這塊金屬切掉一半,剩下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
7、如圖可知:水加熱記錄的初溫是 。實驗時水的沸點是 ,沸騰前共加熱了 min。沸騰時觀察到水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 三,實驗探究。(8+4=12分) 1、.在做研究某物質熔化時的規律的實驗時得出如下數據: 加熱時間(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溫度(℃) 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則由上表可知: (1)此物質一定屬于 體(填“非晶體”或“晶體”);(2)此物質的熔點是 ,開始加熱10分鐘時,物質處于 態;此物質熔化用了 分鐘。(3)晶體熔化的條件是 (4)在右圖中用筆線畫出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2、測金屬塊密度(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碼撥至零刻度線后,指針靜止在如圖2—15(1)所示的位置,則應將平衡螺母向 端調節。(2)測金屬的質量,當天平盤中的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2—15(2)所示時,天平重新平衡,則金屬的質量是 克。(3)如圖2—15(3)所示,金屬的體積是____cm3,該物體的密度是 kg/m3。(4分)四、計算題。(6+5=11分)一塊碑石,為了計算它的質量,取一小塊作為這塊碑石樣品,測出它的質量為140g,用量筒裝入100ml的水,然后將這塊巖石樣品完全浸沒水中,此時,水面升高到150ml,(1)計算這塊碑石的密度; (2)如果該碑石的體積是30m3 ,計算這塊碑石的質量。
篇4
關鍵詞:開展;初二;物理;教學
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這樣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話的意思是合抱粗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一點點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用一堆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清朝王夫之在《讀通鑒論》里也說,“有其始之,則已之也難”。意思是凡事開了頭,要使它半途而廢就很難。由此可見,良好的開端是多么重要。
初中生從八年級開始學習初中物理課程,他們剛剛接觸物理以后,一般來說都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物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一段時間以后,學生的學習熱情往往就會逐漸消退。所以,為了能夠使學生長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教師需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托,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初二學生一開始的那種自豪感和迫切心情畢竟是短暫的,當他們進入課程教學后,能否保持較濃厚的興趣,是他們能否學好物理的關鍵。新教材較原教材能比較容易達到這一目的。新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編排形式新穎;內容順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學生的實際;課題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教師能充分重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就能比較容易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在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時我們發現,學生對課本上那些具有現代氣息、形象直觀的插圖看得很投入,我們就因勢利導,讓他們回答這幅圖是什么意思,那幅圖說明課文中哪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印象深了,便產生了學習興趣。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對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看得很認真,教師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課前要提示學生課后去閱讀,并把“閱讀材料”中的內容稍加宣染,引起學生的普遍重視和興趣。
二、引導學生突破教材難點
新教材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適當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但由于初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學習中還是會感到有困難的,他們一遇困難一般都會產生為難情緒。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鉆研新教材,備好課,力求講得簡潔、淺顯、容易理解。在教學中盡量為學生疏通教材,使他們不感到物理知識難學,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在初二學生對新教材中力、聲、熱、光等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都感到很親切,不覺得它深奧。但也不排除他們在學習中有為難之處。如第一章第二節最后的一個條目“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學生在記錄數字時,總寫不正確,可以說是個小難點。教師在這里不必花很大力氣講解舉例,否則適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簡化些,就講一種目前學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測量結果的記錄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畫圖:用刻度尺測一木塊的長度,讓學生寫出結果就行了。這樣疏通教材,使學生不覺得這個地方有困難。另有第二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為選學內容,新教材是必學內容。按理說這是個難點,但由于新教材寫得好,簡潔明了易懂,教師就不要再拓寬加深了,學生一般學習都較平穩。只有在做過“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后,教師才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起“變速運動由于速度是變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备拍?,并告訴學生這是和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這方面的定量計算,在這一階段只限于嚴格要求解題方式和物理量單位的問題。這樣處理教材,使已經降低難度的新教材顯得更平坦了,學生踏上這個軌道就會感到輕松自如。
三、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狀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
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初中物理教學從一開始就應注重了解學生,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師自己看到希望。
對學生的了解,一方面從課堂教學、書面作業去進行,另一方面通過接近、談話來進行。初二學生開始學物理猶如小學生啟蒙時的情景,只要老師接觸他們,就特別愛說、愛問。他們問得最多的話是:“物理好學嗎?”“物理怎樣學?聽人家說,物理難學,是嗎?”那種迫切要求學好物理的愿望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及時給他們解釋,積極給他們鼓勵,并且要認真回答問題,不能敷衍他們,要讓他們有信心學好物理。
篇5
知識使人愚蠢,知識會使人們的敏感度遲鈍。知識會填塞他們、會變成他們身上的重擔、會強化他們的自我,卻不會給他們光明、不會為他們指出道路。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1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注: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物體的運動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變或二者同時改變,或者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或由運動到靜止。形變是指形狀發生改變。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一切物體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須是物體之間相互接觸才能產生,比如物體間的推、拉、提、壓等力,
但有的力物體不接觸也能產生,比如重力、磁極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
(1)用力的示意圖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2)作力的示意圖的要領:
①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
②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點可用線段的起點,也可用線段的終點來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頭,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
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兩個物體間產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對乙施加一個力的同時,乙也對甲施加了一個力。
由此我們認識到:①力總是成對出現的;②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二、彈力
1.彈性和塑性:(1)在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彈性;
(2)在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形變不能自動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塑性。
2.彈力
(1)彈力是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壓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實質都是彈力。
(2)彈力的大小、方向和產生的條件:
①彈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材料、形變程度等因素有關。
②彈力的方向:跟形變的方向相反,與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一致。
③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相互接觸,發生彈性形變。
3.彈簧測力計
(1)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
(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彈簧所受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①測量前,先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的位置,如果不是,則需校零;所測的力不能大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②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和測量范圍,估計被測力的大小,被測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量程。
③測量時,拉力的方向應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且與被測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線。
④讀數時,視線應與指針對應的刻度線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與質量的關系: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單位牛頓(N);m是質量,單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隨物置的改變而改變,同一物體在靠近地球兩極處重力最大,靠近赤道處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應用:重垂線,檢驗墻壁是否豎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2)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有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上,也有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以外。
5.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2一、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不可能簡單的從實驗中得出,它是通過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和科學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探究牛頓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讓小車從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車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①揭示運動和力的關系。
②證實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③認識到慣性也是物體的一種特性。
2.慣性
(1)慣性:一切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對“慣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體”包括受力或不受力、運動或靜止的所有固體、液體氣體。
②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是一種力,所以說“物體受到慣性”或“物體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③要把“牛頓第一定律”和物體的“慣性”區別開來,
前者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后者表明的是物體的屬性。
④慣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產生”慣性或“消滅”慣性。
⑤同一個物體不論是靜止還是運動、運動快還是運動慢,不論受力還是不受力,都具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是不變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3)在解釋一些常見的慣性現象時,可以按以下來分析作答: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弄清研究對象原來處于什么樣的運動狀態。
③發生了什么樣的情況變化。 ④由于慣性研究對象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于是出現了什么現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兩個力(或多個力)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物體處 于平衡狀態。
(2)平衡力: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兩個力(或多個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簡單記為:同物、等大、反向、共線。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這兩個力平衡。
2.一對平衡力和一對相互作用力的比較
3.二力平衡的應用
(1)己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確定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或尋求物體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運動的關系
1.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
2.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接觸并擠壓。(2)接觸面粗糙。(3)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
3.摩擦力的分類
(1)靜摩擦力:將要發生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相對運動屬于滑動,則產生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
(3)滾動摩擦力:相對運動屬于滾動,則產生的摩擦力叫滾動摩擦力。
4.靜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靜摩擦力)(2)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5.滑動摩擦力
(1)決定因素:物體間的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4)在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勻速直線拉動木塊。根據二力平衡知識,可知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大小與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壓力;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變滾動為滑動。
(2)減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減少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滾動代替滑動;④使接觸面分離(加油、用氣墊的方法)。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3一、壓強
1.壓強:
(1)壓力:
①產生原因:由于物體相互接觸擠壓而產生的力。
②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觸面。
④壓力與重力的關系:力的產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壓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當物體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時壓力才等于重力。
(2)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一個物理量,它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3)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做壓強。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壓強,單位是帕斯卡;F表示壓力,單位是牛頓;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5)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1Pa=lN/m2,其物理意義是:lm2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2.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增大受力面積。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同種液體中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同種液體中,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3.液體壓強的大小
(1)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有關。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體壓強,單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體深度,單位是米(m)。
3.連通器——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
(1)原理:連通器里的液體在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2)應用:水壺、鍋爐水位計、水塔、船鬧、下水道的彎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連通器是三峽船閘。
三、大氣壓強
1.大氣壓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氣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是存在的,并且大氣壓強很大。
3.大氣壓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方法: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于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于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測出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cm。
(2)計算大氣壓的數值:p0=p水銀=ρ水銀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對實驗沒有影響 ①玻璃管是否傾斜;②玻璃管的粗細;
③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銀面的位置。
(4)若實驗中玻璃管內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則測量值要比真實值偏小。
(5)這個實驗利用了等效替換的思想和方法。
3.影響大氣壓的因素:高度、天氣等。
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4.氣壓計——測定大氣壓的儀器。
種類: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又叫做無液氣壓計)。
5.大氣壓的應用:抽水機等。
一切抽吸液體的過程都是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
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的產生:飛機的機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狀。
當飛機在機場跑道上滑行時,流過機翼上方的空氣速度快、壓強小,流過機翼下方的空氣速度慢、壓強大。機翼上下方所受的壓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4一、浮力
1.當物體浸在液體或氣體中時會受到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就是浮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其的壓力差,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3.稱重法測量浮力:浮力=物體重力-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即F浮=G-F′
4.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與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
(1)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計算浮力大小的數學表達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2.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闡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點在浸在液體(或氣體)的物體上,其方向是豎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體所排開的液體(或氣體)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體全部體積都沒入液體里,也包括物體的一部分體積在液體里面而另一部分體積露出液面的情況;“浸沒”指全部體積都在液體里,阿基米德原理對浸沒和部分體積浸在液體中都適用。
⑶“排開液體的體積”V排和物體的體積V物,它們在數值上不一定相等。
當物體浸沒在液體里時,V排=V物,此時,物體在這種液體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體只有一部分體積浸在液體里,則V排
⑷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關,而與物體自身的重力、體積、密度、形狀無關。浸沒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不隨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的變化而改變。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于氣體:F浮=ρ氣gV排,浸在大氣里的物體,V排=V物。例如:熱氣球受到大氣的浮力會上升。
三、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
1.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條件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2.應用
(1)輪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鋼鐵制成空心的輪船,使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從而來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m排=m船+m滿載時的貨物
(2)潛水艇
原理:潛水艇體積一定,靠水艙充水或排水來改變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來實現上浮、下潛或懸浮的。
(3)氣球和氣艇
原理:氣球和飛艇體內充有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氫氣、氨氣、熱空氣),
通過改變氣囊里的氣體質量來改變自身體積,從而改變所受浮力大小。
3.浮力大小的計算方法:①稱量法:F浮=G-F拉;
②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 ④平衡法:F浮=G物(懸浮或漂浮)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5一、功
1、功
(1)力學中的功: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顯示出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功的兩個因素:一個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另一個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兩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種情況:①有力無距離;②有距離無力;③有力有距離,但是力垂直距離。
2、功的計算
(1)計算公式:物理學中,功等于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即:W=Fs。
(2)符號的意義及單位:W表示功,單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單位是牛頓(N);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m)。
(3)計算時應注意的事項:
①分清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即明確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必須與“F”對應。
③F、s的單位分別是N、m,得出的功的單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義:功與做功所用的時間叫做功率,用符號“P”表示。
單位是瓦特(W)常用單位還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單位是瓦特;W表示功,單位是焦耳;t表示時間,單位是秒。
三、動能和勢能
1、能量(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2)單位:焦耳(J)
2、動能
(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①物體的質量;②物體運動的速度。物體的質量越大,運動速度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3、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2)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①物體的質量;②物體被舉高的高度。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4、彈性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2)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物體的彈性形變程度越大,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四、機械能及其轉化
1、機械能(1)定義: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機械能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的能量。(2)單位:J。
2、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在一定的條件下,動能和勢能可以互相轉化。
(2)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香菇轉化,盡管動能、勢能的大小會變化,但是機械能的總和不變,或者說機械能是守恒的。
(3)在分析動能和勢能轉化的實例時,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是在哪一個過程中,再分析物體質量、運動速度、高度、彈性形變程度的變化情況,從而確定能的變化和轉化情況。
3、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1)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風都是具有大量機械能的天然資源。讓水流沖擊水輪轉動,用來汲水、磨粉;船靠風力鼓起帆來推動航行。到19世紀,人類開始利用水能發電。
(2)修筑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勢能越大,能發出的電就越多。風能也可以用來發電,風吹動風車可以帶動發電機發電。
4.人造地球衛星
(1)人造地球衛星沿橢圓軌道繞地運行,所以存在動能和勢能。
篇6
1、認真看物理書,課前預習,記錄不懂不會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對自己周邊的事物多問幾個為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2、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這樣在你預習的基礎上又提高了一步,下課后要復習,把不懂的問題搞清楚,實在不行可以請教老師、同學。
3、課后要獨立完成作業,有精力可以做些課外習題,舉一反三,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循序漸進,一定會學好物理,基礎打好了,將來上高中就更上一層樓了,養成自學的好習慣。
4、如果自己確實沒有辦法跟上學校進度,可以考慮請一對一的家教(網上也行),一定針對性的補課,如果同一本書,靠講4~5遍獲得的高分,最后也會被甩在后面,許多事情不會給你幾次機會,孩子越早懂得道理,知道學習為自己長本事,就會越努力,成績就越好,家長是榜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時候,老師為了講清某一物理規律或物理情景,考慮到知識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經常會進行大段描述。這是理解較高層次的知識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課堂氣氛可能不像小學時那樣“熱烈”,對這一應該有思想準備。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時自己要盡快養成這種嚴謹的思維習慣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中學階段解決的問題多為“理論意義”上的實際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問題本質,不要因細枝末節影響對問題的解決。
四、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上大腦要高速運轉,對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要自己去考慮,不要等老師去“灌輸”。課后,不要僅滿足于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復習、作業、小實驗等任務,要主動針對自己的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
五、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在學習中要善于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學會對知識進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雜亂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將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比如每學完一章,都要試著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內容。
六、從某種角度看,課本中的習題可以把正文不好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習題的形式體現出來,是課本正文的延續和補充,因此,要把它放在與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實際上,許多物理試題包括中考試題就是對課后習題稍加改造而成的。對課本中的選學內容、閱讀材料、研究性學習等,要認真對待千萬馬虎不得,因為在考試中經常出現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識點命題的情況。
七、學習新課時,應把注意力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對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應急于做大量的習題,絕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學習物理的核心。習題要做,但每做完一道習題,都要要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及產生的原因、有關條件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習題,貴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題數量,鉆難題,陷入題海。
八、在觀察課堂演示實驗和進行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自己識別器材和儀器的能力,在實驗誤差太大的情況下,能自覺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實驗以減小誤差。要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遇到問題,要善于用實驗來探討和驗證。從某一層面上講,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
九、初二物理學習不要求一步到位,剛剛進入初二就“瞄準”中考,做大量類似于中考試題的題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影響自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
篇8
[關鍵詞]中學物理 知識點 教學策略
一、對“前概念”的認識
如何看待學生頭腦中業已形成的“前概念”呢?從人類認識的發展角度來看,“前概念”的產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它的產生正體現了人類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物理含義可被轉換的認知結構接受下來,這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指導思想。
二、“前概念”的特征
1.廣泛性。由于兒童在初二學習物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經驗,接觸了許多形形的物理現象,因而他們頭腦中自發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圍也是相當廣泛的。
2.自發性。“前概念”緣起于兒童長期、大量的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感知,這些經驗在其大腦中逐漸深化發展,經過感覺、知覺、表象階段最終形成概念,完全是自發性的。
3.頑固性。由于“前概念”是兒童大腦中業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長期的生活經驗累積中又強化了這些觀念,加之兒童的思維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兒童頭腦中的“前概念”是極其頑固的。研究表明,一旦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轉變是相當困難的。
4.隱蔽性。由于學生大腦中的“前概念”是潛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潛在形式存在,平時并不表現出來。然而在物理教學中講授科學的物理概念時,兒童馬上就會聯想到他們頭腦中的“前概念”。當讓學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釋問題時,“前概念”就會馬上表現出來。
三、“前概念”對物理教學的影響
“前概念”和科學的物理概念同是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可將其分成兩類,一類是雖然與科學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給學生一定的預備知識之后,再輔之以有關的實驗引導,便不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例如從不同物質輕重的概念轉換成密度的概念。從結構上來說,這類概念在學生頭腦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屬于認知同化過程。另一類“前概念”則在兒童的頭腦中已經有了相當長的發展時間,且已形成了系統的卻并非科學的概念。
四、針對“前概念”的教學策略
學生帶著先入為主的“前概念”進入物理課堂,這是物理教學中的正常情況。基于“前概念”的特征和影響,關鍵是我們先要了解學生大腦中存在著哪些前科學概念,并努力把它們轉換成科學的物理概念,從而也就能更成功地避免錯誤概念的產生。
篇9
一、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我們每一位市民的文明舉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開車時不要亂鳴笛就是其中之一。如圖所示,是道路交通“禁止鳴笛”的標志,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城市的噪聲污染,這種控制噪聲的途徑是( )A.在人耳處 B.在傳播途中 C.在聲源處 D.以上方式都有2.蜜蜂載著花蜜飛行的時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動300次,不載花蜜時平均每秒振動440次,有經驗的養蜂人能辨別蜜蜂是飛出去采花,還是采了蜜飛回家,養蜂人主要是根據什么特征來辨別的( )A.聲音的音調不同 B.聲音的響度不同 C.飛行路線形狀不同 D.飛行高低不同3.測量就是將待測量與標準量的比較,對生活中常見物體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測能力的基礎。以下對常見物體尺度的估測中正確的是( )A.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16.9dm B.一支普通牙刷的長度大約是20cmC.普通教室的高度約為15m D.自行車車輪直徑約為1.5m4.一個物體正常運動的速度約為5m/s,該物體可能是( ) A.蝸牛 B.步行的人 C.自行車 D.汽車5.下列自然現象屬于凝華的是( ) A.春天到了,積雪融化 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現露珠C.秋天的早晨,出現大霧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現白霜6.下列四個實例中,能夠使蒸發減慢的是( )A.將新鮮的黃瓜裝入塑料袋 B.將濕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C.將濕衣服晾在通風向陽處 D.將新收獲的玉米攤開晾曬 7.一只小鳥在平面玻璃幕墻前飛來飛去,欣賞它自己在幕墻中輕盈的“身影”。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A.“身影”始終和小鳥一樣大B.小鳥靠近幕墻過程中,“身影”遠離幕墻C.小鳥遠離幕墻過程中,“身影”逐漸變小D.“身影”到幕墻的距離大于小鳥到幕墻的距離8.下列有關光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雨后彩虹是光的反射現象B.城市玻璃幕墻造成的“光污染”是光的折射現象C.白光通過三棱鏡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色光D.電影屏幕制成白色是因為白色吸收各種色光9.如右圖所示,乙容器內盛有水,甲容器盛有右表所列的一種液體。在一個標準的大氣壓下,對甲容器的底部持續加熱,最終發現乙容器內的水沸騰了。則甲容器內盛的液體是( )A.液態氨 B.酒精 C.水 D.煤油10.夜晚,當汽車發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車尾燈上時,司機看到尾燈反射的光,就能及時避讓。下圖中有關自行車尾燈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
11.從岸邊看水中的魚,看到“魚”的位置與實際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釋此現象的是( ) 12.如圖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氣斜射入玻璃磚,折射后從另一側面射出,其出射點可能是圖中的( )A.M點B.N點C.P點D.Q點13.下列關于運動和靜止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人在上升的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時,以云為參照物,月亮是運動的 C.飛機在空中加油時,以地面為參照物,受油機是靜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為參照物,小船是靜止的 14.《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烏龜和兔子同時從起點跑出,驕傲的兔子在遙遙的情況下,睡起了大覺,醒來后跑到終點,發現堅持不懈的烏龜獲得了冠軍。對整個賽跑過程而言,下列運動圖像正確的是(其中實線表示兔子,虛線表示烏龜)(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32分)15.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_______。如圖是工人師傅用一把螺絲刀探聽電動機內部運轉是否正常的做法,該現象說明_______可以傳聲;通過聽到的聲音可以判斷電動機內部運轉是否正常,這是利用了聲音可以傳遞________(填“能量”或“信息”)。16.“神州七號”的宇航員_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在太空中用聲吶裝置測量飛船和地面的距離。原因是 。17.如右圖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 mm,木塊的長度為 cm。 18.驗鈔機發出的____________能使鈔票上的熒光物質發光;家用電器的遙控器發出的____________能用來控制電風扇、電視機、空調器等。19.某種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右圖所示,這種物質是______(填“晶體”或“非晶體”),該物質的熔點是 ℃,熔化的時間是______min。20.觀察細胞等微小物體,要用 ;觀察較遠處的物體和天體的運動要用 。21.星期天,小明約小剛逛公園。在游玩時看見了一些現象,他倆從物理角度議論起了下列問題。(1)陽光下,小明看見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識來解釋??匆姽珗@中紅色的花朵,是因為花朵_______(填“反射”或“吸收”)紅色光的緣故。(2)來到湖邊,小剛看見湖水中的魚在藍天白云間游弋??匆姷聂~是光的 形成的像,看見的藍天白云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像。(3)若湖中的水深1m,則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離_________1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2.右圖是小磊同學看遠處物體時的光路圖,由圖可知他是__________(填“近視”或“遠視”)眼,如需矯正視力,他應選用的鏡片是__________透鏡。23.我們常用“頻閃照片”來研究物體的運動。如右圖所示,記錄了甲、乙兩個運動小球每隔 秒的不同位置。根據底片可以判斷,_____球運動時間長,_____球作變速直線運動(全部選填“甲”或“乙”)。24.下圖甲是一支常見體溫計的示意圖,它是利用液體_________________的性質制成的,分度值為0.1℃,由此可知體溫計的測量結果比實驗用溫度計更精確。但由于液柱太細難以準確讀數,所以體溫計具有特殊構造,其橫截面如圖乙所示,a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體溫計中液柱的位置就應沿______方向觀察(填“A”、“B”或“C”)。甲流期間的一天清晨,量出小明同學的體溫如下圖甲所示,則他的體溫為_______℃,由于一時疏忽,忘記甩一下就直接測量小軍的體溫,結果如下圖丙所示,則測量的結果__________(選填“準確”或“不準確”) 25.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和一個月前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完成首次交會對接任務,這一對組合體將攜手遨游太空兩周(見下圖甲)。(1)對接完成后,以天宮一號為參照物,神州八號是____(選填“靜止”或“運動”)的。(2)兩個重達8噸多的龐然大物都是用“二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的。運載火箭的頭部涂有一種特殊材料的保護層,它在與空氣作用升溫后會熔化,并迅速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_______(選填“吸收”或“放出”)了大量的熱,而自身的溫度卻不再升高,從而保護了火箭。(3)上圖乙是安裝在神州八號軌道艙內的攝像機拍攝到的對接過程中的天宮一號,攝像機的鏡頭是一個_______透鏡。通過攝像機鏡頭所成的是一個_______(選填“正”或“倒”)立的像。三、解答題(共40分,解答32題時應有解題過程)26.(6分)按照題目的要求作圖:(1)如圖甲所示,SA、SB是光源S發出的兩條光線.其中SA平行于主光軸,SB過左焦點,請畫出這兩條光線通過凸透鏡后的出射光線。(2)如圖乙所示,考古人員需要對一口古井進行清理,為了解決照明問題,請你幫他們把太陽光反射到井里,并能垂直照亮井底。(3)現在時刻是下午的2點40分,請在丙圖畫出此刻從時鐘正對面的鏡子里看見的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說明:①注意分針要比時針長;②時針只要畫在對應的區間范圍內即可。)27.(7分)在“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中:(1)請你指出圖甲中實驗操作錯誤之處是 。(2)改正錯誤后,繼續實驗。當水溫升高到90℃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水的溫度,直到水沸騰后再持續幾分鐘為止。數據記錄如下表: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溫度/℃ 90 92 96 98 98 98 98 98 ①第2min溫度計示數如上圖乙所示,此時水的溫度是 ℃;②上面右圖________(填“a”或“b”)是水在沸騰時的情況。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此時水的沸點為________℃。(3)水在沸騰過程中,溫度將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并看到有“白氣”不斷從燒杯中冒出,這些“白氣”是由于水蒸氣 ?。ㄌ顚懳飸B變化名稱)而產生的。(4)為了方便讀出溫度計的示數,某同學將溫度計從水中拿出來進行觀察讀數,則會導致所測溫度偏_______(填“高”或“低”)。28.(7分)如圖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桌面上已給出的器材有:帶支架的玻璃板、鉛筆各一個;完全相同的蠟燭兩個;白紙一張;火柴一盒。(1)為完成實驗,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是 。(2)放置玻璃板時,應該使玻璃板與水平桌面 。 .(3)實驗中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關系。(4)做完某次實驗后,四個小組都將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記錄在白紙上,如下圖所示。則正確的是 。(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5)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暗。遠處的像是來自于蠟燭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 (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兩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29.(8分)小明同學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1)為了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小明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用一個光屏在透鏡的另一側移動,直到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這說明凸透鏡對光線有_________作用,測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為10cm,則該透鏡的焦距為_________cm。(2)小明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后,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請你指出其中一條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新調整后,將蠟燭放在下圖中的A位置上,光屏在B位置上,為了找到清晰的像,應將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動。(4)依次改變蠟燭的位置,移動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記錄的數據如下表。次數 1 2 3 4 5 6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①在1—4次實驗中,所成的像為倒立、_______的實像。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__ (填“大”或“小”)。(5)將蠟燭放在上圖中的C點,觀察到燭焰的正立、放大的虛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虛像,應將蠟燭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動。(6)小明還想知道蠟燭火焰與光屏上成的像是否左右顛倒.請你幫他設計實驗。你的設計方法是: 。30.(3分)下表列出的是在進行探究實驗時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請你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填寫在表中對應的空格里。實際問題 解決方法在探究的聲音產生實驗中,拍桌子時桌面的振幅太小,不便于觀察 為探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情況,按亮激光小手電,但不能觀察到光的傳播路徑 手里僅有一把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無法直接測量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 31.(5分)在學校的櫥窗里貼出了一個通知,如右圖所示,小聰和小明積極的談論這個問題:(1)理論上要測量降落傘的下落速度,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 、_____________。(2)實際比賽時只要讓降落傘統一從教學樓五樓飄下,記錄降落傘從開始飄下到著地的時間,即可判斷哪個降落傘下落得慢。這是通過相同____________比較______________來判斷降落傘下落的快慢。(3)如果要想在比賽中取勝,可以對降落傘進行改造,請你幫他們出謀劃策: 。(只要寫出一點) 32.(4分)從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車組列車運行時刻表如下所示。時間 上海 蘇州 常州 南京到站時間 09:51 10:33 11:45發車時間 09:15 09:53 10:35 里程/km 0 84 300
(1)列車由上海駛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多少?(2)若該列車從蘇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為130km/h,則蘇州到常州的里程為多少?(最后結果小數點后保留1位)
一、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C A B C D A A C D A D B B A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32分) 15.振動 固體 信息 16.不能 真空不能傳聲 17.1 1.81~1.89之間均對 18.紫外線 紅外線 19.晶體 340 8 20.顯微鏡 望遠鏡 21.(1)直線傳播反射 (2)折射 反射 (3)大于 22.近視 凹 23.甲 乙 24.熱脹冷縮 A 38.1 準確 25.(1)靜止 (2)汽化 吸收 (3)凸 倒三、解答題(共40分,解答32題時應有解題過程)26.(6分)(略) 27.(7分)(1)溫度計玻璃泡接觸到容器底部 (2)①94 ② a 98 (3)不變 液化 (4)低 28.(7分)(1)尺 (2) 垂直 (3)大?。?)C(2分)(5) D(2分)29. (8分)(1)會聚 10 (2)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或物距等于一倍焦距等 (3)左 (4)①縮小 ②大 (5)左 (6)兩個蠟燭并排放置且燭焰高度不同.然后觀察光屏上兩個燭焰像的情況(或用嘴輕輕的吹燭焰使其左右擺動.然后觀察光屏上燭焰像的變化情況;或用物體在燭焰前擋住左側或右側一部分火焰.然后觀察光屏上燭焰像的變化情況或找一個發光的F字母作為物體,觀察光屏上的成像情況)合理即可得分實際問題 解決方法在探究的聲音產生實驗中,拍桌子時桌面的振幅太小,不便于觀察 在桌面上撒些泡沫顆粒,觀察拍桌子時泡沫的跳動(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為探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情況,按亮激光小手電,但不能觀察到光的傳播路徑 讓光通過煙霧(其他合理答案亦可)手里僅有一把分度值為1毫米的刻度尺,無法直接測量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 先測出整本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整本書的紙張數(其他合理答案亦可)30. (3分)31.(5分)(1)下落距離 時間 (2)路程 時間 (3)增大傘面面積或減小傘重等(合理即可)32.(4分)(1)120km/h (2)86.7km(評分說明:寫對公式得1分、代對數據,結果正確得1分,)
篇10
學校姓名
實驗日期 年 月 日 同組人 姓名
一、實驗目的:練習正確使用毫米刻度尺測長度,停表測量時間,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練習估測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實驗器材:毫米刻度尺,停表,三角板(2塊),課本,硬幣,約30cm長細銅絲,鉛筆。
三、操作要求:1.檢查器材。2.用毫米刻度尺測課本的長和寬,數據記錄要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測硬幣的直徑,數據記錄要求同上。4.測細銅絲直徑,數據記錄要求同上。5.用停表測量心率數據記錄要求同上。6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
1.刻度尺的量程為cm,分度值是,零刻線是否磨損: 。 2.記錄數據:
課本長 ,寬 。硬幣的直徑 。細銅絲的線圈長度 ,線圈圈數 ,細銅絲的直徑 。
3.用停表測出你脈搏跳動10次的時間 五、反思與拓展
測細銅絲直徑時,如果繞線時沒有緊密繞線,則測量結果比真實值(填“偏大”、“偏小”)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報告
學校姓名 實驗日期 年 月 日 同組人姓名一、實驗目的:學會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確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平均速度 二、實驗器材:刻度尺,停表,盒尺,勻速直線運動實驗器,鉛筆。
三、操作要求: 1、檢查器材,并將器材按裝置圖放置,把木板和木塊組裝成斜面(傾角控制在20度以內),小車放于斜面頂端A點,彈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點,測出AC段的距離s1記錄于表格中;讓小車從斜面頂端自由滑下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停止計時,讀出時間為t1 ,同樣記錄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計算出v1記于表格。
2、將金屬片放于B處固定,重復步驟上述過程,進行第二次測量,同時將AB之間的s2、t2和計算出的v2記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間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記于表格。
4、比較v1、v2、v3的大小從而得出實驗結論。 5、收拾整理器材。
五、記錄和結論:記錄:
六、反思與拓展
兩次測量所取的路程相同或不同,小車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學校姓名 實驗日期 年 月 日 同組人姓名
一、實驗目的: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實驗器材: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三、實驗操作要求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1)檢查器材。(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中間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后豎直地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4)移動未點燃的蠟燭,在玻璃板后讓它跟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并記錄。(6)改變點燃蠟燭在玻璃板前的位置,重復步驟(3)(4)(5)。(7)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和物體跟平面鏡的位置關系。(8)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四、記錄和結論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
五、反思與拓展:此實驗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為反射鏡? 。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學校姓名 實驗日期 年 月 日 同組人姓名
一、實驗目的: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實驗器材: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三、實驗操作要求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1)檢查器材。(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中間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后豎直地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4)移動未點燃的蠟燭,在玻璃板后讓它跟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并記錄。(6)改變點燃蠟燭在玻璃板前的位置,重復步驟(3)(4)(5)。(7)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和物體跟平面鏡的位置關系。(8)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四、記錄和結論
2.結論:(1)平面鏡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
五、反思與拓展:此實驗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為反射鏡? 。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學校姓名
一、實驗目的: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二、實驗器材:光具座,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三、實驗操作要求:
1.提出問題:凸透鏡成縮小和放大實像需要什么條件? 2.猜想與假設:(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設計并進行實驗:(1)檢查器材,觀察凸透鏡焦距,并記錄。(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燭焰中心高度大致一致。(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范圍。(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范圍。(5
)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和結論:
1.凸透鏡的焦距cm。 當物距u=2f和u?f時凸透鏡成像分別有什么特點? 。
學校姓名
一、實驗目的: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二、實驗器材:光具座,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三、實驗操作要求:
1.提出問題:凸透鏡成縮小和放大實像需要什么條件? 2.猜想與假設:(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f。(“大于”、“小于”或“等
于”)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設計并進行實驗:(1)檢查器材,觀察凸透鏡焦距,并記錄。(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燭焰中心高度大致一致。(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范圍。(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范圍。(5)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和結論:
1.凸透鏡的焦距cm。
當物距u=2f和u?f時凸透鏡成像分別有什么特點? 。
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學校姓名一、.實驗目的::練習使用溫度計,用溫度計測水的溫度。 二、實驗器材:溫度計(量程0℃~100℃,最小刻度值1℃),分別裝有熱水和冷水的2個燒杯,毛巾。 三、操作要求:
1.檢查器材。2.估測熱水的溫度。3.用溫度計測熱水的溫度,操作正確。4.估測冷水溫度。
5.用溫度計測冷水的溫度,操作正確。6.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
1.觀察器材:溫度計的量程 2.記錄數據:
為什么不能用體溫計測量溫水的溫度?
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學校 姓名 一、.實驗目的::練習使用溫度計,用溫度計測水的溫度。 二、實驗器材:溫度計(量程0℃~100℃,最小刻度值1℃),分別裝有熱水和冷水的2個燒杯,毛巾。 三、操作要求:
1.檢查器材。2.估測熱水的溫度。3.用溫度計測熱水的溫度,操作正確。4.估測冷水溫度。
5.用溫度計測冷水的溫度,操作正確。6.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
1.觀察器材:溫度計的量程 2.記錄數據:
為什么不能用體溫計測量溫水的溫度?
用天平和量筒測定液體的密度
學校姓名
一、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液體的密度。
二、實驗器材:托盤天平、砝碼、鑷子、量筒、燒杯、鹽水、滴管、標簽(標明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托盤天平要先調平,待用。) 三、實驗操作要求:
1.檢查器材。2.記錄總質量。3.測鹽水的體積。4.用天平稱燒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5.計算鹽水的密度。6.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
1. 觀察器材:天平的最大稱量值 克,游碼標尺的最小刻度值 克。量筒的最大刻度值 毫升,最小刻度值 毫升。
為什么本實驗要用測兩次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之差來測量量筒中的鹽水的質量? 。
用天平和量筒測定液體的密度
學校姓名
一、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液體的密度。
二、實驗器材:托盤天平、砝碼、鑷子、量筒、燒杯、鹽水、滴管、標簽(標明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托盤天平要先調平,待用。) 三、實驗操作要求:
1.檢查器材。2.記錄總質量。3.測鹽水的體積。4.用天平稱燒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5.計算鹽水的密度。6.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
1. 觀察器材:天平的最大稱量值 克,游碼標尺的最小刻度值 克。量筒的最大刻度值 毫升,最小刻度值 毫升。
為什么本實驗要用測兩次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之差來測量量筒中的鹽水的質量? 。
篇二: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實驗名稱〕
〔實驗日期〕
〔實驗目的〕
〔實驗儀器和藥品〕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解釋及結論〕
〔實驗評價與討論〕
篇三:初中物理實驗報告1
篇四:八年級下冊物理實驗報告單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單
年級 :八年級 姓名: 日期 :3月6日 實驗名稱: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一、實驗目的
1.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
2.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彈簧測力計2個(規格相同),鉤碼2個,鐵架臺。 三、實驗步驟或內容:
1.檢查實驗器材。 2.測量手的拉力。 3.測量鉤碼所受的重力。
4.測兩個彈簧測力計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實驗記錄與結論
1.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0-5N ,分度值 0.2N ,指針是否指零刻線 是 。 2.記錄數據: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單
年級 :八年級 姓名: 日期 : 實驗名稱: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一、實驗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彈簧測力計,鐵架臺,相同的鉤碼5個(質量已知),鉛筆,刻度尺。
三、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了
(1)檢查器材: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到零刻度線。
(2)將彈簧測力計懸掛在支架上。
(3)將鉤碼逐個加掛在彈簧測力計上。 (4)將5次的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實驗記錄與結論
1.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 0-5N N,分度值為 0.2N。
實驗結論:
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的關系是 物體所受重力與物體質量成正比。
年級 :八年級 姓名: 日期 : 實驗名稱: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實驗目的
探究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毛巾。
三、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了
(1)檢查器材: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針是否指在零刻線處。 (2)當木塊在水平桌面上運動,測出壓力F=G木塊時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3)改變壓力,將砝碼放在木塊上,測出木塊壓力F>G摩擦力。
(4)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將毛巾平鋪在水平桌面上,測出壓力F=G木塊時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5)整理器材。
木塊
時木塊受到的滑動
五、實驗記錄與結論
(1)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0-5N,分度值為0.2N。
(3)實驗結論:
在接觸面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在壓力相等的情況下,接觸表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年級 :八年級 姓名: 日期 :地點:物理實驗室 實驗名稱: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一、實驗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帶刻度的杠桿和支架,2個細鐵絲環,鉤碼(6-8個,每個鉤碼質量相等并標明質量大小)。
三、實驗原理:簡明扼要地闡述實驗的理論依據、計算公式、畫出電路圖或光路圖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四、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了
(1)檢查器材。 (2)調節杠桿平衡。
(3)杠桿兩邊掛不同數量鉤碼,杠桿平衡后測出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4)改變鉤碼數量和位置,杠桿平衡后再次測出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5)整理器材。
五、實驗記錄與結論
(1)杠桿標尺上的分度值是 cm,每一個鉤碼的重力是 N。 (2)數據記錄:
(3)實驗結論:
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年級 :八年級 姓名: 日期 :地點:物理實驗室 實驗名稱: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
一、實驗目的: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是否有關?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毫米刻度尺,長木板,木塊(附掛鉤),彈簧測力計,細線、木墊(或塑料墊)。
三、實驗原理:簡明扼要地闡述實驗的理論依據、計算公式、畫出電路圖或光路圖
η=W有/w總
四、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了
1.檢查器材: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到零刻度線。 2.測出木塊所受重力。 3.組裝斜面。
4.用彈簧測力計將木塊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頂端,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5.測出木塊上升的高度h和木塊沿斜面移動的距離s。 6.計算有關物理量的數值,并得出結論。 7.整理器材。
五、實驗記錄與結論
實驗結論: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 有 關。
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時間:
實驗目的: 知道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器材: 斜槽、木塊、鐵球、 實驗方法: 設計實驗方案
(1)探究物體動能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的關系
用同一鐵球從斜槽上不同的高度滾下,觀察從斜槽上滾下的鐵球在水平槽上運動的速度有何不同?(越高鐵球滾下的速度越快)
在靠近斜槽下端的水平槽上放一木塊,用同一鐵球從斜槽上不同的高度滾下,觀察鐵球碰上木塊后,將木塊撞出的距離。木塊被撞得越遠,表明鐵球運動 越塊 ,具有的做功本領 越強 ,動能 越大 。 (2)探究物體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用質量不同的鐵球從斜槽上相同高度滾下,觀察從斜槽上滾下的鐵球在水平槽上運動的速度。(速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