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消費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12:39: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消費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基礎:準確嚴謹
議論文范文的選擇必須是規范的經典文章,最好的莫過于教材選文,如韓愈的《師說》、蘇洵的《六國論》、魯迅的《拿來主義》、赫爾曼的《獲得教養的途徑》,等等。在閱讀課文時,要分析、體會議論文語言的準確與嚴謹。
1副詞使用的準確性
副詞有表示時間、地點、程度、范圍、語氣等不同的作用,它們在議論文中對動詞、形容詞的修飾、限制與補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議論的力度。
比如《〈物種起源〉緒論》中:“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與這個問題有任何關聯的各種事實,也許能夠對于這個問題得到一些了解。……1844年,我把這些簡短筆記擴大為結論的綱要,這些結論我當時認為是正確的。”從第一句中的“可能”“任何”我們可看到作者工作的艱巨、材料的浩繁,“也許”“一些”用語準確嚴密;第二句“當時”一詞表明作者思想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不斷有新發現去修正自己的觀點,折射了作者嚴謹的工作態度。
2關聯詞語使用的準確性
關注關聯詞,分析各個分句所表達的意思,細心體會論證過程中邏輯的嚴密性,這是提升議論文語言準確性十分重要的一環。
首先,單篇學習。比如在教《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時,用關聯詞進行語段練習:“即使有時這個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假設關聯詞“即使……也……”后緊跟著條件關聯詞“除非”,而在假設關聯詞里套著因果關聯詞“由于……而……”,在因果關聯詞里又套著選擇關聯詞“不是……便是……”,準確地說明了文化傳統的形成必須有共同生活、共同心理做后盾。
其次,綜合學習。學完五冊必修課本,將這些關聯詞綜合梳理一下,提取因果關聯詞、假設關聯詞和轉折關聯詞讓學生練習。前兩種關聯詞為因果關系和假設關系,可遷移為議論文中的因果分析法和假設分析法,從而避免學生只“敘”不“議”。轉折關聯詞特別練習的原因,一是學生常用到轉折關聯詞,但很多時候是強加轉折關系,用了“其實”“可”等詞卻沒有轉折的意思;二是“固然/當然/誠然……可是/但……”這種讓步轉折關聯詞多了之后考慮會更全面,使文章更嚴密,從而避免文章偏激或絕對化。
二、發展:增強語言表現力
學生議論文寫作時有個誤區,即認為議論文不必錘煉詞句,不需講究文采。其實,在確保論點明確、語言縝密、論證有力的前提下,文采斐然的議論文說服力更強。與教材相結合,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議論語言進行提升和強化。
貶詞褒用與褒詞貶用。例如:“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記念劉和珍君》)
近義詞和反義詞的運用。近義詞連用,可以使情感的表述有層層推進的意味;反義詞配合使用,兩相比照,可以使情感更加顯豁。例如:“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化雅為俗,雅俗共呈,合理地使用文言和俗語。使用文言詞語,有利于形成典雅之美,文章顯得精煉;而使用口頭俗語,則可以彰顯機智幽默,文章顯得意趣別致。“如今日美國螃蟹氣十足。今天到中東上思想政治課,明天到東亞辦人權學習班,剛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熱身賽,又跑到印度半島當裁判。”(網絡評論)
鋪排與轉折。先從立意的對立面進行鋪排,闡述種種理由,再轉折闡述自己觀點。此手法語勢極強,表明作者觀點的正確性和必要性。例如:“雖然奧林匹克精神不足以確保社會和平,不能更加均衡地為人類分配生產和消費物質必需品的權利,甚至也不能夠為青少年提供免費接受智力培訓的機會……但是,奧林匹克精神將依然為人類所需要。”(《奧林匹克精神》)
篇2
【關鍵詞】讀者意識;散文寫作;導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1-0039-02
【作者簡介】鄒寶生,江蘇省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28)黨委書記、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在高中語文寫作實踐中,學生寫作最多的還是散文、議論文和記敘文等幾種傳統文體。但在散文寫作方面,存在文體不明、感情不濃、文氣不順、技法不佳等問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培植科學理性精神。”基于此,我們認為在寫作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散文寫作水平?!白x者意識”,是指寫作時心中保有傾訴或交流的對象,倡導在近似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寫作的作文訓練方式。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讀者意識”教學觀下的散文寫作導練。
一、“此日中流自在行”――明確散文特征
朱熹《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告訴我們,掌握事物的規律和根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理,學生只有對散文的特征有正確、充分的了解,才能考慮讀者的現實需要,寫出好的散文。
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但普遍認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太籠統,不是散文的“個性特征”,其他文體為了實現表達的效果也可以“形散”而不“神散”。散文的基本特征應該體現在四個方面:較強的紀實性,取材的廣泛性,形式的靈活性,濃郁的抒情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剖析典型散文,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握基本規律,從而為寫出文體鮮明的散文打下基礎。
二、“情到深處自然濃”――寫出真情實感
學生在散文寫作中表現出感情不真、真情不濃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對所寫事物接觸不深、認識不透。如果學生寫熟悉的朋友,或者自己摯愛的親人等,基本可以做到材料取舍適度,下筆自然成文,這就是認識透了,情感到了。
1.引導學生剖析典型的生活現象,生成深刻觀點。如我們將中央臺“3?15”晚會曝光“蘋果產品針對中國消費者實施售后服務雙重標準”等熱門事件引入作文指導課,經常開展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演講,便于學生強化“讀者意識”,整理紛繁復雜的材料,形成明確深刻的觀點,生發合理強烈的情感。
2.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學會深入鑒賞。知名作家、南開大學教授王充閭說:“腦子里一定得有東西,前人、他人的東西,這是一個前提;再一個功夫就是‘化’。寫散文,或者是橫向的借鑒――融合,或者是縱向的繼承――積淀,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沒有這些固定的藝術積淀,就難以做到融會貫通?!北热?,筆者曾精選了2015年1月24日《人民日報》上的散文《18樓的燈光》讓學生進行鑒賞。文章頌揚了親情的美麗和人性的偉大,富有強烈的震撼力。通過鑒賞,學生深受感染,情感受到觸動。經常引導學生進行這樣深入的鑒賞,審視生活的某些事件和現象,能使學生體察民眾的生活并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3.引導學生探尋成長故事,形成共鳴。最近兩年,我們指導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寫校園,寫青春,寫成長,寫生命,寫理想,從自身入手,寫出自己的成長故事,強化了“讀者意識”,寫出了真情實感。
三、“間關鶯語花底滑”――追求文氣貫通
鄭桂華教授指出:“文氣是意氣、才氣和語氣的有機結合?!钡芏鄬W生寫的散文文氣不能貫通,成為“三無產品”――無統攝全篇的立意觀點,無嚴密邏輯的材料結構,無自然銜接的語言表達。針對這“三無”,我們認為可以:
1.從讀者需求出發確立最佳立意并謀篇布局。文以意勝,意在筆先,要讓讀者進入文章的情境,接受文章的觀點,首先要有貫穿全文的主題。針對這一點,我們經常進行審題和構思作文提綱的訓練。
2.在讀者意識指導下組織材料。面對龐雜的寫作材料,學生如果不從“讀者”接受的角度考慮,一味堆砌材料,就容易導致材料之間缺乏聯系,或者是材料在一個水平面上,沒有層次感,影響了文本的拓展和主題的深化。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在“讀者意識”的指導下組織材料,讀者就能夠順著文章的思路,正確地理解文章,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就會達到契合。
3.以情感銜接語言表達。在增強“文氣”方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文氣貫通的范例。文章由開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統領全文;由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后面三段,分別對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進行了細致描寫,作者沉醉在荷塘月色的美妙的意境中;好景不長,“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又把作者逼到痛苦的現實中;作者隨即又聯想到六朝采蓮的勝景,“早已無福消受了”,又回到家門。作者的行蹤和情感的雙線,時而并行,時而交錯,很好地表達了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互交融的主題,文氣通暢,引人入勝。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也努力讓學生以情感來銜接語言表達。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豐富表達方式
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表達方式要綜合運用,才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表達作品的主題。
1.以議論和抒情實現對作品主題的深入挖掘。比如,前文提到的《18樓的燈光》一文,在證實18樓女主人去世后,作者采用抒情議論的方式來抒寫表達痛惜之情;之后將女主人的不幸與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中的瓊西進行比較,“18樓女主人沒有《最后一片葉子》中瓊西幸運,她永遠地走了,但與瓊西一樣的是,她也感受到了來自親人的愛和溫暖”,進一步挖深了主題。最后,作者用了莎士比亞的話進一步升華了主題:“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樣的作品是有著強烈的讀者意識的,學生汲取了其中的營養,定會對寫作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2.以細節描寫實現暗示、襯托和凸顯作用。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暗示和襯托的作用。筆者曾要求圍繞學校和社會上的自殺現象寫作,有的學生就以散文《脆弱的偉大》表達自己的感想:海子臥在北京的鐵軌上,火車呼嘯而過,一陣風帶走了年輕的生命,這風越過高山,飄過平原,吹進那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老婦人在破敗的小屋里,正為今天過生日的兒子熬一鍋溫暖香甜的紅米粥,愿他今生今世平平安安?!⒉恢?,年輕的詩人已經到達他神往的烏托邦,他“詩的王國”,卻把母親一人留在了這令他無比痛恨的塵世,一個無他的塵世,母親的季節里,再無春暖花開?!?/p>
篇3
[摘 要]畢業設計作為本科生四年學習生活的總結,是整體培養計劃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設計教育進行改革的今天,畢業設計環節也應該有所創新,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要。本文以工業設計教育跨學科改革為基礎,探討畢業設計與跨學科聯動的可能性,提出畢業設計發展的新趨勢,總結具有實踐意義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畢業設計 跨學科 多元化 創新性
一、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創新性與交叉性并存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設計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相關產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著創新設計的發展及其帶來的價值。這意味著所培養出的創新設計人才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做出精準快速的反應。這些變化對工業設計的畢業設計提出了更高、更綜合的要求。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一個檢驗;是對其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的考查;是學生集中精力,綜合所學精華而進行的完整匯報。同時,畢業設計不僅僅停留在檢驗學生的過往所學知識,還是探索產業發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創意的主要著力點,在畢業設計中,引導學生進行產業探索性設計,以前瞻性作為設計命題的出發點,可為產業界提供更多設計發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討在綜合性大學為背景的跨學科聯動模式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進程,并從過程中分析畢業設計的發展方向,根據趨勢確定改革措施。從各個專業院校設計學科畢業設計展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院校畢業設計的指導理念與傾向不同。畢業設計是學院自身對設計教學定位、發展重點和培養方向的一次綜合體現。綜合性大學具有學科體系完整,文理藝工等學科可相互支持的優勢,結合跨學科聯動模式進行畢業設計是培養創新性設計人才,促進學科發展的契機,也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綜合性大學的知識體系為背景優勢,倡導跨學科、跨專業進行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趨勢:畢業設計發展新方向
時代在變,以實踐為導向的畢業設計也在發生著改變。很多院校都意識到了這點并積極的進行著有意義的嘗試,在這里我們總結畢業設計發展的新趨勢,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論基礎。
1.以國家相關產業發展為支撐,面向產業提供綜合設計服務
工業設計教育是與產業發展連結極為密切的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產業界內多被要求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畢業設計不僅是學生能力的總結,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加強應用研究,以服務求發展,體現交叉特色,能夠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從選題、設計、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環節中能夠全面的體驗到完整的設計流程,這為未來的工作提供了實踐訓練的機會。學生應及時的了解國家相關產業發展的態勢,才能更好的把握重點,抓住發展的機會。綜合性大學的發展不僅要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還要承擔服務社會的職能。在進行畢業設計選題期,就要求學生立足社會的發展,了解產業發展趨勢,以其為方向指引,選擇具有實際意義的設計選題。如近年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圍內已被廣泛重視,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清潔能源對于中國的發展及經濟轉型具有戰略性意義。與清潔能源產業相關的工業設計是產業發展的前沿性內容,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之一。以此為依據,可以避免學生大量在做綠色設計,但卻只是空洞的談環保而缺乏實際內容。將選題落實在清潔能源后再選擇表現的載體,這樣能夠切實的落實國家產業發展與學生畢業設計之間的聯系。同時,該類型選題可以借助綜合性大學的理工科優勢,與其他相關專業做聯動。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晰的掌握如何去關注國家產業發展,如何將國家的發展重點與個人前途相聯系,幫助學生找到發展的方向,有助于就業及個人發展。
2.具備國際視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過畢業設計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學習的基礎上,拓寬個人視野,從多元文化中汲取靈感。建議學生關注國際性設計問題,打破思維的局限,提升設計的高度。這有助于讓學生避免陷入常規的畢業設計選題中,更好的進行創新性設計。如畢業設計的課題可以關注北歐的自然與傳統、東亞的哲學與美感、美國的商業與技術、德國的嚴謹與創新,這些關注將大大拓寬設計視野,啟迪設計實施的思路,也將增加挑戰性。同時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業設計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在畢業設計進程中強調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視角進行畢業設計才能找準選題,并更好的將其表達出來。綜合性大學一般多與國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項優勢,為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使學生并不將眼光只局限在本專業中,在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學習過程中建立開放式的知識結構。
3.設計表達的探索性、創新性
畢業設計的創新性與探索性能夠代表一個設計學院的教學方向與特色,應以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為依托,將設計與機械、工商管理、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設計實現的可能性與實現路徑,為設計發展注入新的變化。例如在工業設計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期間可以與機械專業的學生合作,互補所短,發揮各自專業特長,將其選題從形式到內容都完整實現出來,學生在進行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專業差異性所帶來的好處,能夠更深層次的了解團隊合作在工業設計中的重要性,也能夠更多角度的了解技術與設計之間的關系,這對未來的就業及個人發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另外,回顧傳統工藝,尋求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之間的契合點也是畢業設計表達探索與創新的重要方式。
4.滿足就業方向與市場需求
畢業設計與其他課程設置的區別在于它是學生在本科學習過程中的最后一個學習環節,很多同學在做畢業設計的同時進行著兼職、找工作等活動,這對畢業設計的完成是一個障礙,也是無法輕易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教師與學生轉換思路,不簡單的將畢業設計看成是一個教學環節,而看作是連接學生學校生活與社會工作之間的橋梁,不將兩者對立化、矛盾化,這樣能夠緩沖學生的就業壓力對畢業設計工作的影響。指導教師可以建議已就業或有就業意向的學生在選題時,以其工作內容為出發點,發散思路去確定選題。除此之外,教師也應以當下的專業就業方向與市場需求為考量,引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環節,重視就業方向與市場需求,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提高就業率。
三、措施:畢業設計改革的新方案
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設計類院系應依托本校的發展優勢,結合專業自身特色,探索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其中跨學科的聯動方式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之一。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跨學科聯動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學科其他專業之間的交融,如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后期環節所涉及的展示、導向、宣傳與策劃等方面,與視覺傳達、環境藝術設計等均有密切的聯系。二是工業設計學科與相關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已經引入跨學科教學,如機械原理、材料工藝、消費心理學等機械專業、管理學專業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從外觀設計到內部結構及市場營銷方面都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知識結構,以此作為基礎,再進行畢業設計的跨學科聯動時就能夠更從容的面對。
1.指導教師選擇
首先在指導教師的選擇上可以從傳統的由本專業教師擔任轉向由本專業教師與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共同指導,形成“雙師制”。例如學生的畢業設計確定選題為清潔能源汽車設計,由于有很多專業的汽車制造原理及機械方面的知識是藝術類教師不能夠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教師來共同指導,這樣避免了學生最后的畢業設計成果因不懂技術及機械原理而導致設計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辯環節,有的學生作品出現汽車設計尺寸夸張,沒有考慮發動機的位置等硬傷。只是做了一個外殼設計,這不利于學生完整認知的構建。因為工業設計是要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過于偏向藝術,不考慮技術層面的內容,就會導致設計結果空洞且泛泛。由藝術與技術兩方面的教師共同指導,各自發揮所長,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教學指導。另外,也可優選專業設計師來校園做畢設指導,這些設計師的優點是兼顧專業內容和實踐信息,他們的視角與教師有所不同,這對學生也是個新穎的開始。但在聘請校外設計師擔任畢設指導時要對其進行前期培訓,幫助了解畢業設計的培養目標等相關專業知識,才能保證指導的正確性。
2.選題及指導環節
指導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選題選擇的多樣化,借助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增加選題的多樣性,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確的方向。學生在選題中可以設計競賽的主旨作為畢業設計的內容,在競賽要求的框架下進行拓展,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與興趣,改變傳統觀念對畢業設計的抵觸心理,更好的完成設計概念。二是學生完成企業命題,采用真題真做的方法,學生能夠更好的與實踐結合,優秀設計還可被企業采納,對學生的就業也是一種幫助。三是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四年的認知,選擇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項目。例如進行中日自行車設計的比較分析,在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比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設計的發展、產業進步比較等理論,在此基礎上進行自行車設計,能夠快速發現現有的設計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設計靈感,產生出優秀設計。四是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選擇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的選題,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自主認識,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支持學生將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探討設計更深層次的可能性。這一方面能夠產生出很多創新性設計,也給學生打開另一扇窗,要求他們從更高層面來理解工業設計??偠灾诋厴I設計選題環節中,教師的任務主要是以“誘發-發散-引導-拓展-把關”流程幫助學生解放思想,豐富認識,為學生提供多學科支持。在指導過程中,“雙師制”的投入,可以讓學生對設計內容有更清醒的認識,也能夠從藝術感、設計能力與技術認知兩方面進行指導,學生明確了解技術在工業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也幫助他們實現出既有設計美感又有實用功能的優秀產品。同時要鼓勵學生利用好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尤其是要借助多學科優勢,積極推進工業設計專業在前期設計和后期模型制作過程中其他專業所能提供的技術支持。畢業設計全程中,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實證研究、實戰策劃為依托,結合綜合性大學跨學科聯動的優勢,打造創新性優品工業設計。
四、結語
畢業設計始終是工業設計教學的重點環節,是一項要求有一定深度與廣度,充滿自我挑戰的教學內容,也是全面檢驗學生四年收獲的途徑。近年來綜合性大學中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發展雖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運用的優勢,只要我們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開發綜合性大學的優勢,立足國際視野,豐富指導方式方法,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設計自,畢業設計教學一定會取得新的進展,從而推動工業設計教育教學的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中學勞動實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