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度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8 12:2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調度課程設計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電力調度與規劃;教學;研究
0 引言
《電力調度與規劃》是“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拓展領域課程,我們將《電力系統調度》與《電力系統規劃》兩門課程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電力系統調度的認識與規劃設計能力,本課程要以《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氣一次部分安裝檢修與設計》、《電力系統分析》、《繼電保護》等課程為前導課程,其后續課程為《畢業設計》和《畢業頂崗實習》。
1 課程目標
本課程是與現代電力生產運行緊密聯系的一門課程,其目標如表1:
表1 課程目標表
2 課程內容安排和要求
根據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及課程目標,為使學生能做好調度與規劃工作,本課程設計了11個學習情境,各學習情境呈遞進關系;在教學實施中,將其進一步分解成49個學習型工作任務。課程內容和要求見表2[1-2]。
表2 課程內容和要求表
3 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電力調度與規劃》教學內容包含電力系統調度與電力系統規劃兩方面的內容,由于調度的內容較少,多購買一本教材不太合理,教師只能在講課過程中對調度的內容進行補充,詳細講解,督促學生做好筆記。
2)本課程的專業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足夠好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數學計算能力與計算機編程能力,所以用計算機模擬仿真實施難度較大,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只給學生講解規劃設計的實例,并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原始資料進行規劃設計。
3)由于綜合了多門課程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屆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下發規劃項目的內容加以練習。
4 總結
《電力調度與規劃》是開設在三年級第一期的課程,大多數學生對電力系統的調度與規劃并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所學到的知識是有限且相互割裂的,本課程課構建一個電力系統的運行與控制及其規劃等的較為完整的知識框架,并將《發電廠電氣部分》、《繼電保護》、《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等專業課程聯系起來,使學生對電力系統的生產與運行有了更全面的概念,為實現零距離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MOOC;校級資源共享課;操作系統;學習支持服務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3-0050-03
一、引言
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以具有大規模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分布式網絡學習支持服務、開放性、自組織和社會性等特點引領了網絡教學的全新模式,[1]為傳統高等院校改變和發展新的教育供給模式提供了機會。[2]校級資源共享課作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基礎,為高校師生提供最直接的網絡資源服務,推動著高?;旌鲜浇虒W的開展?!坝嬎銠C操作系統”課程作為計算機學科的專業必修課之一,涉及了計算機硬件、應用軟件與用戶三者工作和交互的關系,是一門重要的過渡性課程。將MOOC特征優勢融入“操作系統”校級資源共享課的設計與制作中,可有助于改善共享課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在一定意義上帶動“操作系統”網絡課程的開展,促進個性化教學和學生的專業發展。
二、MOOC與校級資源共享課
1.MOOC課程設計特點
(1)創設真實情景感知
MOOC依托Web 2.0的交互特點,在虛擬環境中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創設真實情景感知,實現師生與生生親臨課堂般的實時互動。課程資源在設計和組織上具有簡潔性、清晰性、層次性、緊湊性和動態性,它不僅作為知識的載體,更承擔起創設情境、學習引導、發起協作、激發會話的建構作用。[3]
(2)豐富的教學活動設計
MOOC教學活動的設計遵循人本主義原則、建構主義原則和行為主義原則,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自由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建構與認知。[4]視頻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時間精短并內置交互式小測驗,人性化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碎片化學習。課后的練習與測驗針對不同的學習進度與程度進行了基礎和拓展的劃分,促使了虛擬課堂中的因材施教。論壇的開設使網絡教學行為活躍起來,帶動學生情境化的解決問題、開拓思維。
(3)專業的教學評價與反饋
MOOC設置教學評價與反饋環節,為學生就教學資源的組織建設及授課過程中媒體技術的運用等方面發表看法提供了專業的渠道。從學生的角度審視課程的設計與制作,拓寬了課程改進的空間,有利于課程的循環發展和長效運行。
(4)靈活的學習支持服務
MOOC課程中真實情景感知的創設、教學活動與評價反饋的設計等主要來自于靈活學習支持服務的支撐,依靠學習支持服務提供的學業支持、管理支持、技術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隨時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優質的自主學習。
2.校級資源共享課模式
(1)與傳統課堂的關系
在資源設計上,校級資源共享課盡管以網絡形式呈現,卻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既有傳統教育課程的文化特征,同時兼具遠程教育課程文化特征。[5]校級資源共享課中資源呈現的方式以實境課堂教學為設計藍本,教學計劃的制定來自于傳統課堂的授課流程和教學依據,通過在線交互的虛擬形式模擬真實課堂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模式上,校級資源共享課與傳統課堂存在著差別,如圖1、2所示。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承接在教師和回收教學信息中,教師扮演了主導者角色,學生相對被動。校級資源共享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出發點,教師將學習信息綜合分析后再反饋給學生,強調了學生的存在感與主體性,教師只作為學習的輔助者與高級伙伴,為學生的自我提升起到過渡作用。
校級資源共享課能夠打破傳統高校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解放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維方式,拓寬學習視角,有助于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信息技術素養,也有利于高?;旌鲜浇虒W模式的開展。
(2)課程制作存在的優勢與不足
校級資源共享課制作的優勢體現在課程的制作者基本來自高校的一線教師,這為課程的實用性提供了保障。但目前共享課的設計在學習支持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學資源往往在完成了電子化之后,教學組織的匹配不夠充分;二是課程內容對學習者大多完成單向傳輸,交互和評價等輔助環節不夠完善,較難促成知識的傳播、共享與再生;三是缺少課程的后期管理,即課程的持續性和可擴展性不夠好。
校級資源共享課可對MOOC的優勢特征進行酌情、合理的借鑒,通過深化網絡資源設計理念、加強交互和評價及對課程進行定期的更新與維護等方式改善共享課存在的問題。設計出以傳統課堂為依據,體現開放性與交互性,為學生提供全面學習支持服務并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網絡課程。
三、融合MOOC元素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校級資源共享課程設計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最核心、最基礎的軟件,也是計算機工作的前提。[6] “操作系統”課程作為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帶領學生理解操作系統與計算機硬件、應用軟件之間的工作及交互關系,與其他專業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計算機學科教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融合MOOC的優勢元素,以學習支持服務為指導思想,提出了符合教學需求、具有普適性的“操作系統”校級資源共享課的課程設計模式,主要分為三個教學階段,如圖3所示。
1.第一階段――教學引導
“操作系統”課程內容概念性強、理論多,知識點大多以原理敘述為主,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課程。[7]教學引導的設置可以在網絡教學中模擬真實課堂中教師課前的導學環節,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模式,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前支持服務。
“操作系統”是在學生先修過C語言、數據結構、匯編語言、計算機組成原理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開設的,課程簡介可使學生對學習該門課程前應具備的知識儲備與能力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教學計劃依據課程內容的重難點,分別制定理論與實驗部分的學時與培養目標,使學生可以清晰地掌控課程的進度。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背景和目的,設計兩種建議性規劃:一是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隨堂規劃;二是針對非專業學習愛好者的自學規劃,增強學生自我約束力的同時促進個性化的學習。
2.第二階段――教學主體活動
第二階段是以教學計劃為依據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串聯,是教學資源的有效組織,也是本課的核心部分。依據“操作系統”課程教材,將課程內容分為操縱系統引論、進程管理、處理機調度與死鎖、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六個主題模塊,每個模塊細化為知識點集。而根據本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性,每個知識點集都由課程視頻學習和課余輔助學習組成。
(1)課程視頻學習
網絡課程中,教學視頻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體?!安僮飨到y”課程大篇幅的理論講授相對枯燥,那么為降低學習的疲勞感,視頻的制作要秉持人性化的設計原則,每節長度平均設定在10分鐘左右,給予學生對知識點充分理解與消化的時間。采用“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策略,視頻中設置交互式練習,提高學習的高效性。
對于校級資源共享課,視頻的制作可采用操作簡單、制作效率高的平民化方法,通過后期編輯將教師的影像與PPT進行合成,并配備字幕。[8]為滿足學生線下學習的需求,視頻資源和教師授課中的PPT等教學素材要可供下載,學生可將其存放于云盤中。
(2)課余輔助學習
課余輔助學習由練習與作業、實踐與拓展、考核等環節構成,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成果,培養實際操作技能,鞏固知識體系,提供學中支持服務。
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分析,進程管理、處理機調度與死鎖、存儲管理是“操作系統”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實踐較為集中在這三部分,例如設計時間片輪轉法和短作業優先調度算法實現處理機的調度、動態分區和LRU算法處理缺頁中斷等一系列實驗操作,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校級資源共享課還可采用虛擬機技術,在豐富“操作系統”課程實訓內容的同時,既保證教學質量,又增加了網絡實驗的安全性。
操作系統復雜、多樣且更新較快,傳統課本中的知識面涉及有限,那么共享課的拓展環節可為學生提供除Windows外,其他較為典型的操作系統相關知識,如Unix系統和Linux下的Ubuntu系統等,并做到定期更新。舉一反三的拓展與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開拓學習視角、培養發散思維。課程中練習、作業與考核環節由系統題庫隨機出題,確保學生檢驗學習的客觀性。
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論壇的開設鼓勵學習者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習心得與教師、其他學習者進行分享和討論。校級資源共享課可利用普及度較高并支持多種終端形式的QQ、Skype、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軟件為學生提供單點交流與群組互動的途徑,在虛擬課堂中組建學習團隊,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另外,共享課可鼓勵學生采用Evernote、有道云筆記、百度云記事本等網絡工具進行個人知識的管理。
3.第三階段――教學改進與反思
教學改進與反思階段是對本課的評價及反饋,分為教和學兩部分,提供學后支持服務。教學評價是從學生的視角對“操作系統”課程資源的適用性、教學環節的合理性、教學交互的及時性和教師的視頻講授等方面提出建議和意見,為課程的改進提供重要依據。學習評價可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過程性評價可由學生在階段性調查問卷中進行的自評和互評組成,總結性評價是教師通過對學生作業、練習、實驗、考核的完成度和論壇中學習活躍度的考察給出的分數及評語的點評方式。學習評價與反饋為學生帶來反思,是自我重識的過程。
四、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網絡教學觀念的轉變,校級資源共享課將漸漸成為高校師生進行在線教與學活動的一項直接而重要的選擇方式?!安僮飨到y”作為計算機學科中一門承上啟下的課程,對學生的專業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安僮飨到y”校級資源共享課融合MOOC優勢元素,運用新技術和新媒體,努力設計、制作成為符合現代化資源設計理念、具備學習支持服務的優質網絡課程。在為本專業學生和計算機學習愛好者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學習提供便捷途徑的同時,有助于學生高階能力和專業性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吳淑蘋.MOOC課程模式下云學習環境研究[J].軟件導報, 2013(3):191-193.
[2]袁莉,Stephen Powell,馬紅亮.MOOC與高等教育的變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5):3-5.
[3]謝明鳳.基于網絡學習平臺和知識本體應用的遠程課程資源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3(5):78-86.
[4]羅芳,楊長興,劉衛國.MOOC課程教學設計研究――以《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J].軟件導報,2014(9):183-185.
[5]胡來林.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 (6):80-85.
[6]左萬歷,趙東范,閆昭.操作系統課程的多角度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1(12):103-106.
篇3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黃云志(1976-),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重點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jyxm02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093-02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但在數量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工程教育缺乏行業的引導和支持,人才培養定位不明,培養模式單一,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工程經歷,產學脫節使工科畢業生工程實踐能力不足,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要求等。為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強工程實踐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促進我國工程教育參與國際競爭,教育部在2006年啟動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并依“國際實質等效性”原則制定了認證標準。截止到2012年,已經完成國內部分高校的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7類專業的認證工作。
在工程教育的學歷互認方面,目前國際上有三個協議,即《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和《都柏林協議》?!度A盛頓協議》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國際認證協議,是1989年由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的民間工程專業團體代表上述6國簽訂的國際性協議。該協議承認簽約國所認證的工程專業(主要針對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方案具有實質等效性,認為經任何成員國認證的專業的畢業生均達到了從事工程師職業的學術要求和基本質量標準。
2013年6月1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經過正式表決結果,同意接納中國為《華盛頓協議》的預備成員。為順應國際教育與科技的發展趨勢,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已成為當前高等工程教育發展中的重點目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融入了國際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礎,將成為引領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航標。
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是其認證標準,認證標準依國際實質等效性的準則建立,既是專業認證思想和理念的體現,又是專業認證制度實施的根本。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的《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包括通用標準與專業補充標準兩個部分。通用標準是各工程教育專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基礎之上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通用標準包括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等7項一級指標。[3]
專業認證是以學生為中心,評價全體學生的表現;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培養目標是圍繞著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內容設計是對學生進入工程專業領域的的預期,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必須有利于學生達成目標;強調持續改進,持續改進的基礎是對常規教學活動進行的常態性評估與評價,效果通過學生的表現來體現。
二、電氣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我國的電力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之中。改善能源結構,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設智能電網等都需要大量工程技術人才,目前高等學校制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實訓平臺、實踐教學沒有落到實處等。合肥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為導向,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引領,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認真梳理了畢業要求和課程的對應關系,建立符合認證標準的課程體系;通過持續改進的途徑保障教學質量。
1.畢業要求
專業認證的通用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專業畢業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10條畢業要求。專業的培養規格一定要覆蓋通用標準的基本要求,培養規格確定后,建立畢業要求與專業教學過程的對應關系。通過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的講授,以及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畢業設計(論文)綜合訓練、各種形式的人文素質及科技講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環節保障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的實現。具體實施中:第一,遵循“精減學時、整合資源、突出實踐、構建平臺、完善標準、交叉教學”的總原則制訂培養方案。第二,本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重實踐”的原則,加強通識教育,構建人文社科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工程技術基礎和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公共基礎教育平臺;按學科大類構建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拓寬專業面向,形成寬口徑專業培養計劃。第三,“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原則,進一步壓縮課內學時,設置個性化學分,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充足空間,引導學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創新性學習思維。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2.課程體系建設
為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專業教學充分依托和利用科研優勢與特色,以工程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提出“優化基礎理論,注重工程思維,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原則,依據專業認證標準對專業知識點的要求,按照工程基礎知識、技術知識、能力模塊三部分構建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對于專業基礎課程“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工程電磁場”、“電機學”、“電力拖動基礎”等課程,以優化夯實為導向,整合和完善課程之間內容上的銜接和知識點上的更迭,實現整體的優化。對于專業課程,拓展兩個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方向“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裝置”、“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等課程;電機與電力電子方向“現代電源技術”、“電機設計基礎”、“特種電機”等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工程思維能力,對抽象出來的數學描述從工程實際需求引入,強調符合工程實際的參數選擇等。對于專業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踐課程,要求在實驗裝置上調試而非單獨的計算機上機仿真。同時結合科研優勢與特色,將太陽能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柔性輸電技術、現代電源技術等新能源利用方面的課程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將前沿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通過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保障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實踐內容包含基礎認識、綜合應用和研究創新等三個層次。具體內容為認識實習、專業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綜合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和課外科技活動等環節,給出各環節與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列出能力矩陣。
基礎層次涵蓋物理綜合實驗、電路理論、電子技術等基礎課程實驗、基礎課程設計和基礎綜合實驗,以及工程訓練、電子實習、EDA與數字系統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側重于基本實驗方法、操作技能和初步工程概念培養,使學生認識專業,掌握基本技能。綜合應用層次通過專業課程和綜合實驗/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初步工程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專業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研究創新層次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計劃項目、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創新實踐活動,主要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內容豐富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將教學實驗室、校內實習基地、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統籌規劃與建設,同時結合專業教師反映學科發展方向的科研成果,自行研制實驗設備,加強實驗條件建設。
針對優化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采用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問題為引導”的課程教學,并結合認證標準,重新編寫了課程教學大綱和實踐大綱,強調課程與培養目標的關系、知識點的掌握具體通過哪些教學目標的實施,課程過程規范等內容。
3.持續改進
專業認證通用標準要求:專業應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各主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通過課程教學和評價方法促進達成培養目標;定期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質量的評價。結合學院本科教學管理的實踐經驗與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研究,面向“基礎學習、專業學習、實踐訓練”三個階段的教學全過程,本專業建立“以質量監控為基礎,以過程評價為核心,約束與激勵結合,反饋與改進互補”的校院兩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教學督導組為主體,全體師生參加,保證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在教學管理中,過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尤為重要。過程評價體系包括評價對象、評級內容和評價主體三個基本要素。評價對象是全體教師,評價內容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包含綜合實驗、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評價主體是學院的教學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及全體學生。評價體系是通過各種制度化的學院教學管理文件來表現,按照評價內容建立相應的評價制度和量化評分標準。理論課程教學包括:講稿及課件、督導及聽課、學生評教、試題評價、試卷分析等。課程設計教學包括:培訓過程的督導、教學計劃及實施方案、指導過程評價、答辯過程、報告及成績評定評價等。畢業設計教學主要包括畢業設計選題及任務書評價、開題報告、中期進度檢查評價、論文情況、答辯情況、指導答疑過程及畢業論文文檔等評價。實習實訓類課程主要包括培訓過程的督導、教學計劃及實施方案評價、報告及成績評定評價。
面向理論教學全過程,建立了重過程、重平時的課程成績評價方法。面向實踐教學全過程,解決了傳統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環節評價難的問題,切實促進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從專業基礎課課程設計及課內外實訓項目入手,例如電子技術基礎的課程設計,采取精細化管理,按照多教師、小分組、一人一題,小組答辯的方式,督促學生改變過去課程設計相互抄襲、蒙混過關的現象;在綜合實驗環節發揮科研的優勢,將科研中的問題抽取出來,作為設計性的實驗。如“自動控制原理”中磁懸浮系統和倒立擺系統的設計;“現代電源技術”中開關電源負載實驗;“繼電保護與調度自動化綜合實驗”中負荷預測和狀態估計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全國嵌入式設計應用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美新杯物聯網大賽、中國大學生DSP設計大賽等。
本專業對各門課程的課程目標達成狀況建立了持續的評價機制,對從各種途徑獲得的評價信息,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形成反饋信息,用于教學計劃修訂和教學過程各環節的持續改進,切實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三、小結
篇4
[關鍵詞] 物流運輸管理;教學改革;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一、《物流運輸管理》課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物流運輸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主干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功能主要是講授運輸或物流企業組織貨物運輸的技術、方法和流程,使學生掌握物流運輸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為從事物流運輸管理工作打下基礎。所以本課程是一門貨物運輸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并重的綜合性課程。
(一)課程現狀
《物流運輸管理》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其中《管理學基礎》《現代物流管理》等專業基礎核心課是其前修課程,后續課程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系統管理》、《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多門專業課程。《物流運輸管理》課程是實現物流兩大核心功能之一。即:物的空間位移是通過運輸來完成的,因而,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課程存在的問題及課程設計的基礎
傳統的相對封閉的教學方法,更多地強調了物流運輸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學習,忽視了物流運輸技能和方法的運用;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踐認知少、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針對實際問題,本次課改主要是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物流運輸行業崗位及管理崗位的要求來設計本門課程。
課程設計的基礎是: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以教師、企業運輸調度實踐指導為輔。根據物流運輸管理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既要懂運輸的操作,還要會對運輸的成本等進行管理。同時,課改主要是以實踐教學為主要形式,以運輸管理軟件操作、運輸調度崗位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等課程外實踐教學形式為主,實現理論知識與技能較好的相融合。
二、課程改革預期目標
(一)總體目標
《物流運輸管理》課程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職業能力定位與行業專家共同研討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職業能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不同的物流運輸方式的基本作業流程與操作技能,能夠根據不同的物流運輸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及作業方案,能基于成本與績效修改優化作業方案,并組織實施。
(二)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一是掌握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四種方式的特點;二是掌握不通運輸方式的基本組織流程;三是運費構成和計算方法;四是了解貨物運輸風險類型,熟悉貨物投保的程序;五是了解貨物運輸的相關法律法規,熟悉運輸合同的內容、訂立與修改程序。
2.能力目標:一是能熟練描述出運輸系統的構成要素,各種運輸方式的技術經濟特征,充分利用其優缺點;二是能夠根據已知的運輸作業流程組織運輸作業的實施,具備對作業流程相近企業的運輸作業組織并實施的能力;三是熟悉運輸費用的基本構成和計算方法,會計算貨物運輸費用;四是熟悉兩種及以上運輸方式的主要運輸單證的繕制方法及運輸合同的內容。
3.素質目標:一是在鍛煉熟悉運輸作業流程各環節作業方法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對于基本工作熟練程度的訓練,培養學生面對單調、繁雜的工作時所必須具備的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以及吃苦耐勞的品質;二是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三是培養學生運用貨物運輸組織管理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的構建
《物流運輸管理》課程設計的總體思路:根據物流運輸管理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既要懂運輸的操作還要會對運輸的成本等進行管理,所以本課程設計的整體思路是根據貨物的性質不同,將運輸分為普通貨物運輸、鮮活易腐品貨物運輸、超大與超限貨物運輸及危險品貨物運輸,然后根據運輸的具體操作流程進行教學內容的序化。
四、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在課程內容選取上,根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群的要求,結合學?,F有的教學條件:物流實訓室、與校企合作情況、學生應具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物流運輸管理的具體工作流程來選取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同時,又獲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能力。
在安排具體的教學內容時,緊扣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實際要求,以必須夠用為度,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刪減了無應用性或應用性不強的內容,加大了實踐教學環節,構建了“教、學、練、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同時,注意與前后續課程的有序銜接,緊密結合社會、行業發展不斷注入新的知識。
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如下: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1.以物流運輸的具體工作過程為主,實施項目教學。以真實的物流運輸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將課程學習內容與工作過程中各環節相對應,形成若干教學項目,每個項目又分若干任務,建立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銜接、將學生的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使學生在完成職業教育的同時又獲得了必備的職業資格證書,最終以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核和課程的終結性考試為主要的評價體系。
2.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通過校內的物流實訓室、物流軟件及校外實訓基地等教學條件,將物流運輸管理的教學內容通過物流運輸軟件、校內外實訓基地來完成,真正實現理實一體化。如:通過利用模擬仿真實訓,實現全真情景式教學。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程的任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結合本課程內容和所教授的學生特點,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
1.任務驅動教學法:根據物流運輸管理的具體項目,教師進行任務展示、任務告知、項目實施和項目評價來完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做、評”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能力。
2.情境教學法:根據物流運輸管理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通過物流實訓室的物流運輸管理軟件,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崗位,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如貨物運輸的執行,等內容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來來完成教學內容,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3.現場教學法:根據運輸管理的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如貨物的配裝與配載可以采用現場教學法,即有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有直接的操作,能生動形象的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真正實現理實一體的教學過程。
上述各種教學方法既可獨立采用,也可共同使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根據物流運輸管理課程的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展現課程內容。課程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音頻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開展教學,設計出生動新穎感性的課堂教學內容。擴大了課堂信息量,增強了課堂師生、生生互動,提高了課堂實效。
2.遠程教學平臺的利用。充分利用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專業建設的優勢,充分利用學院遠程教學平臺,讓學生通過遠程教學平臺提供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和實踐教學的認知,還可以利用遠程教育獲得更多外部信息,從而真正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與創新。
六、課程考核與評價
《物流運輸管理》課程的考核方式:過程性考試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具體如下:過程性考核(60%);課堂表現、作業、出勤(60%);實訓任務完成,包括小組成員互評、專兼職教師評(40%);終結性考核(40%);課程總結性考試成績。
[參 考 文 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篇5
【單片機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一】 這次這個單片機的課程設計我們完成的不太理想,我們小組兩個人都是交流生,并且不是在物理學院學習,同時選課時沒有認真全面的了解這門課程的安排導致沒有選上和課程配套的實驗課,一個學期也就沒有做過一次實驗,在后來的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這次這個課程設計的作品完全是在沒有任何單片機制作經驗甚至是沒有做過任何相關電路的基礎上開始的。選題的時候其實只上了幾個星期的課,對單片機能做什么或者說以我們的水平能讓單片機做什么根本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很擔心自己的選題最后做不出來,所以當時選題時的原則是盡量的簡單可行,因為畢竟我們沒有實驗課,一學期下來必定會比物理系的同學在具體的實驗方面落后不少,同時平時我們都在南新校區,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都很困難,在后來的具體制作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幾乎不可能跑到實驗室去向老師請教,同時現在社會上都在大力提倡節能,于是我們打算從這點出發在我們的身邊發現問題,當時我們聽周圍的同學說起濟南的夏天白天相當的炎熱,可是晚上退涼很快特別是深夜的時候溫度其實已經不高了,但是同學們一般晚上睡覺都比較早,都會叫風扇一直開著最大檔,可是到了深夜后已經沒有必要這么強的風速了,這樣一夜下來將會浪費很多電能,同時還容易把同學們吹感冒。于是我們想能不能做一個單片機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基于以上原因我們確定了這個方案,在最初的計劃中我們還準備加入對風扇轉向的控制,使之能實現人體追蹤功能,不過在后來的具體設計中發現現在風扇的風扇轉向控制基本都是純機械裝置,要用單片機控制比較的困難,而電子控制裝置一般都出現在高端的風扇之中且價格比較昂貴,而且機械部分方面我們也無法解決。所以最后決定放棄對轉向的控制,等以后對機械方面的只是有所學習之后再做。
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作品的制作讓我對單片機的理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我們發現現在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的應用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書本上的知識很多都是理想化后的結論,忽略了很多實際的因素,或者涉及的不全面,可在實際的應用時這些是不能被忽略的,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方的問題,這讓我們無法根據書上的理論就輕易得到預想中的結果,有時結果甚至很差別很大。通過這次實踐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會更加的注重實際,避免稱為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課程設計貢獻排序:這次課程設計從最初的規劃到后來的理論設計到最后的具體制作都是我們兩共同完成的,實在無法區分貢獻排序。各取50%吧。
課程改革建議:我們強烈建議將這門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驗部分合并成一門,以避免想我們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
【單片機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二】 作為一名自動化專業的大學生,我覺得做單片機課程設計是十分有意義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已度過的大學時間里,我們大多數接觸的是專業課。我們在課堂上掌握的僅僅是專業課的理論知識,如何去鍛煉我們的實踐能力?如何把我們所學的專業基礎課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呢?我想做類似的課程設計就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
在做本次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當屬查閱大量的設計資料了。為了讓自己的設計更加完善,查閱這方面的設計資料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是在做單片機課程設計,但我們不是藝術家,他們可以拋開實際盡情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而我們一切都要有據可依,有理可尋,不切實際的構想永遠只能是構想,永遠無法升級為設計。
接下來的4月,我意外的接到系學生工作處主管陳老師來電,說我系承辦了院校園文化藝術節的南方擂臺知識搶答競賽,而學校又沒有搶答器,要我組織幾個學生做一個搶答器。我當時想,那好啊,做搶答器不難。以前有用與非門做過,于是我便爽快的答應了陳老師,并保證沒有問題,保質保量完成。當是可能是我想得太簡單了,搶答器不就八個按鍵一個數碼管顯示不就完了么,把最先搶到的組別顯示出來??墒堑街魅谓o我們提要求的時候才發現搶答器要實現我功能遠不只這么多,倒計時、蜂鳴提示、范規報警、電子計分器,這些我都沒有考慮進來。主任也說了,這是一次院級的比賽,電子系做的東西要拿的出手,要做就做點樣子出來。我想也好,雖有點難度,但符合我喜歡挑戰難度的性格。我說行!這個活我做了!
接到任務開始布屬,我把計分電路分了出去由其它幾個同學做,我專攻搶答部分。由于沒有獨立設計電路的經驗,剛開始得一步步慢慢深入,正好我會PROTEUS。軟硬件的調度都靠它完成,這樣可以省很多的時間。做搶答器,我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沒日沒夜的調試程序(當時單片機課程還沒學到定時器中斷,還得一邊自學。)做PCB板,采購元器件,安裝,調試,運行。那時,他們的計分電路也做好了,用了16個數碼管做顯示。我們將計分和搶答電路板及數碼管安裝在了事先木制的外殼上,進行整體調試。記得那時正趕上五一放假,而五月8號就是比賽了。我們都沒有休息,將工作間從實驗室搬到了寢室。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很充實,每個人收獲都特別大。
為了讓自己的編程水平能進一步提高,我將自己編寫的程序發到了論壇里與大家共享,并下載網友們的程序進行分析。電子鐘程序、液晶密碼鎖程序、跑馬燈程序、大屏幕點陣屏程序、上下位機通信程序等等,這些我都能熟練的掌握。我認為,學編程讀別人的程序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相同的任務卻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在每個程序里都能找到些經典的段子,讓人回味。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的方法,并且有些可以直接的引用。一個出色的程序員在編程時,并不是從零開始,而應該是先找出類似的例子進行分析,參考,看看有沒有值得引用和借鑒的地方,加以修改,為自己所用。實踐證明,這樣做是對的。從當初不知如何著手到現在隨手就能寫個幾百行,短短幾個月,我進步還是蠻快的。
做單片機課設那會,我幫助了班上不少的同學,幫他們調試過硬件,修改過程序,并為他們解答了一系列的疑惑。當同學們投來羨慕的目光時,我很自豪,這些都是我努力的結果。當然,努力歸努力,方法也很重要。在這里,我總結一下,與大家共勉:
1、基本功要雜實,要有一定的數模電基礎。學單片機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基本結構和存儲單元的分配。
2、在學單片機的過程中,最好自己動手做一個單片機系統。先找現成的程序,現成的電路圖,做成實物,并以這個例子為開端,帶著疑問學習,往往更有目的,更主動。
3、有條件的話先個好的開發板,便實驗時之用。沒開發板,PROTEUS軟件仿真也行。
4、多讀有代表性的程序,讀得多了自然就會學到很多的好方法??少I本單片機子程序集看看,也可網上下載程序分析。
5、多泡泡單片機相關的論壇,與大家多交流交流,單片機完全可以自學的。
我覺得以上幾點相當重要,因為它對我幫助很大,算是將我領進了單片機的大門,以至于我學起來不那么吃力,沒有感覺到像大家說的那樣的難。我看過很多的程序,也調試過很多的程序,每一次收獲都不小。我的實驗室就是KEIL和PROTEUS。這使我做實驗很方便。雖是虛擬的,但調試程序還是可以的,省去了很多的時間提高了效率。最近我在學CX51,因為學單片機掌握C語言是非常重要的,C語言的通用性對學習其它類型的單片機有很大的幫助。今后,我想做嵌入式系統工程師,想學ARM,想搞操作系統。所以我現在必須打好基礎,這樣才能進步。
我學單片機的一些經歷。其實我并不是很厲害,我懂的也只是一點皮毛,只是曉得單片機是怎么回事,能編幾個小程序罷了。寫這些我只是想記錄一下我初學單片機的經歷。同時對于那些想開始學習單片機的朋友們,還是可以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希望大家都能學好單片機,那些覺得難的學得吃力的同學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多做多練,這樣才能培養學習興趣。只要堅持就能如愿,同志們,加油!
【單片機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三】 做了兩周的課程設計,有很多的心得體會,有關于單片機方面的,更多的是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方面的。
我們組一共有三個人,但其他兩個人是真的神龍見首不見尾,除了在最后答辯的時候他們一起坐在了我旁邊,冠冕堂皇的指著我畫了幾遍的圖說了幾嘴,我想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怎么,雖然有的東西他們也答出來了。我佩服他們的勇氣,羨慕他們的運氣(我見到的很多做了10天的人最后的成績都有不如他們的),但是鄙視他們的做法。
所幸的是,我得到了很多同學的幫助。我想沒有他們我可能都要放棄了,因為我本人對單片機也并不是很熟悉,學的東西好像它是它,我是我似的,理論聯系不了實際。以前的匯編語言沒學好,一開始的程序這塊兒就要令我抓狂了。后來請教我們班的一個男生,每次跟他一起到試驗室調試程序(他們組也只有他一個人動手),看他邊做邊給我講解。最后在開發機上做出來的時候,雖然不是我自己寫的,但看他那么高興,我也有一種分享到的成就感。后來我們組就用了他寫的程序,他自己又抽空做了些拓展。
接下來就是做硬件方面的焊接工作了。沒想到這項看起來不需要多少技術的工作卻是非常的勞心勞力。很多次是早上起來帶瓶水帶些吃的到實訓中心,一泡就是一天。我看到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不同的是他們是三三兩兩,而我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做。在這個時候也有很多人幫助我,或是熱心的幫我帶飯,或是在我打盹兒的時候幫我做點焊接。大家都鼓勵我,即使最后出不來東西,但是一定要堅持把它做完。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也這么對自己說,即使你做出來的是次品甚至不合格品,但是你一定要拿出來一件成品。
在要驗收前,終于做了一件成品出來,不幸的是它真的是一件不合格品。幫我的那個男生做的已經出來了,所以最后應該還是我的焊接方面的問題。有一點灰心,想再重做來不及了,單是檢查線路卻也查不出來什么問題。那么就準備答辯吧。我對著電路圖再看課本,發現以前很多覺得很難記的東西現在記起來容易多了,因為整天都在同它們打交道。51的引腳及其功能,A/D轉換器的,驅動器的,所有我用到的我都一再的看書了解,同時請教同學我看書過程當中的疑惑。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現了以前焊接當中出的一些問題,能改的就改,不能改的,咳,要是時間再多一些,或者我能早點做好,要是不只是我一個人動手算了吧,不要想那些如果,還是準備我自己的,做好我現在能做的吧。
篇6
關鍵詞:支架搭建;學導式;操作系統 ;引導;主體
一、引言
1.1操作系統課程的特點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最底層系統軟件。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學習操作系統可為學生較全面的建立起關于計算機系統的概念。本課程從資源管理和用戶接口等角度介紹操作系統的基本原理、實現機制和基本算法等。并結合目前的典型操作系統進行具體分析,加深對操作系統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認識。課程中有許多必須掌握的重點和難點。其特點是理論知識多,概念性強,涉及相關課程多,抽象,枯燥,難學。
1.2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大多數學生感覺只要會用操作系統就行,學習操作系統原理好象用處不大。這就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造成部分學生從心理上對該課程并不是很重視,學生學習就沒有動力。同時,操作系統原理與硬件關系較大,在實驗中,實現易于操作和理解的系統化的實驗體系較難,教學方法單一,一般的操作系統教材大多是以抽象的原理敘述為主,理論往往與實際應用融通不夠,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講解過程中缺乏對知識點的串聯和實例化的講解,使得學生學完操作系統課程后,無法把所學知識與目前常用操作系統聯系起來,更無從實現操作系統的功能了。學生得不到感性認識,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
在和師生的交流中,普遍反映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難教也難學,枯燥而繁雜的理論,往往又不能真正應用于操作系統的現實中,純粹是各種原理和算法的羅列,教與學兩方面都覺乏味。特別是網絡的迅速發展促使計算機操作系統有了較大發展,必然對“計算機操作系統”教學有著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機實驗等環節上都滿足不了實際需求。再加上課程自身的原因和目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因素,因此對《操作系統》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本人通過十多年對《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提出一種“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簡單的說,就是按照學生的智力,為學生建立理解問題的構架——>組成知識的概念框架——>學生參與,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分析難點重點得出結論——>歸納總結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把支架教學、問題教學和學導式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2.1搭建操作系統課堂新型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具。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但傳統課堂教學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難點的掌握。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本人結合操作系統課程的特點和目前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足,經過長期教學實施和研究的積累,建立“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的教學講授模式。逐步形成了卓有特色和成效的創新人才教學方法,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實施管理體系,提高了教學效果。
1、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法的定義也很多。目前,比較有影響、流行的定義源自于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要先分解學習任務,以便于把學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2]”支架式教學法認為恰當的教學應該從教師的外部輔導到學生的自我內化這一次序進行。它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的一個教學過程,學生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習的控制權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自我學習的方法。從支架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分為范例、問題、建議、工具、圖表等。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采用哪種支架教學法,應該圍繞當前學習的主題,按“最臨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相應的支架,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景,也就是進入支架的某個層次,再由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從而確定與概念相關的各種屬性,掌握當前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學導式教學法既是一種教學法,同時也體現一種教學組織模式。學導式教學法突出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的思想。學導式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自學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充分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的因素的教學。學導式教學模式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同時也把學好這門課的責任交給了他們。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創造條件、積極引導,為使學生主動探索,開發智力,發展體能,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學導式教學法突出學在導前,先學后教,讓學生“學”在前面,積極進行“自學和解疑”,這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潛能去主動獲取未知的知識[3]。#p#分頁標題#e#
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是支架式教學和學導式教學方式的一種有效結合。教師需要在課前明確教學主題的目的和重點難點,估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生的知識層次,為學生搭建有效學習的支架,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模式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實現了雙向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
2、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研究小組成員結合教學實踐,在十多年的教學研究過程中,改革了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設計并實施了“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教學講授模式。如圖1所示。
圖1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模式
該模式的教學中,將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的系列內容搭建成一個個支架,讓學生首先體驗學習主題的任務情景,并產生任務意識,以“疑“為主軸,學為主體,探討問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也可以“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協作學習,或者進行探索與研究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培養、鍛煉、提高學生“自主、協作及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主動探索,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4]。該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支架式”教學策略的運用為學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幫助,能夠使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并形成對事物的概念框架;學導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導式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要運用知識,還要會動手、動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在具體教學中,還設計并實施了“問題探究”與“協作學習”相結合的“互動”理論課堂教學模式,同時結合實踐教學,形成一套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2.2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按照學生的智力,為學生建立理解問題的構架——>組成知識的概念框架——>學生參與,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分析難點重點得出結論——>歸納總結的方法”展開教學內容,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創新能力。
在操作系統課程里,應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搭建不同類型的支架,然后教師采用學導式教學法,學生參與,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分析難點重點得出結論,最后歸納總結,完成整堂課程的教學,譬如:在講解進程同步問題時,應搭建一個案例支架,以病人去醫院看病為例,看病過程可以看成是兩個活動:化驗活動和診斷活動,這兩個活動就是兩個進程,化驗單和化驗結果類似與進程同步問題中的信號量。在講解進程調度算法時,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在車站排隊等搭建案例支架;又譬如在“操作系統”課程中,“多道程序設計技術”、“進程”、 “線程”、 “緊湊技術”等很多概念和技術的引入都有它的原因,在講解這些概念時可以搭建問題支架:為什么要引入這些概念和技術?他們能解決什么問題?是如何解決的?解決后又會帶來什么樣的新問題?在這種特定主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預期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時,對支架問題進行適當設計是必要的。這樣我們對任何一個概念的講解和任何一種技術的引進,都努力去搭建問題支架。有問題的提出,就有引發思考和爭論,就能啟動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課堂氣氛,也就不再感覺操作系統“枯燥和乏味”了。這樣就把抽象難懂的理論講得生動活潑, 使學生能抓住重點,感覺課堂講授有趣味。因此把“問題”引用到學導式教學中,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三、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模式在操作系統課程中的實現
3.1要把握操作系統課程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操作系統原理課程是以“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為主線,貫穿整個教材的,通過多年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在該課程學中應注重把握操作系統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典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有: 單道與多道、并發與并行、同步與互斥、設備緩沖等概念的理解與區別;進程同步與互斥中的信號量機制、進程調度等算法的理解;存儲管理的原理與算法、虛存、頁面置換等算法的理解;磁盤調度等算法的理解與實現、中斷/異常處理過程、文件系統的目錄結構、文件存儲、訪問權限等等。把握了這些重點和難點,就能抓住操作系統課程的精髓。
對于這些重點和難點,在采用“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教學組織方面,教師通過教學研討教學主題的重點、難點給學生精心設計搭建學習新知識的有效支架,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在引導學生思考、答疑、解疑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實施調整引導策略、更新教學手段,并輔以分組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施方面,對于概念通過建立概念框架、結合實際操作系統引導學生、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對于各種算法,則通過案例支架、圖表支架等,直觀地講述算法的原理和流程,同時通過多種算法的比較獲得更好的講解效果。
3.2調整優化教學內容,構建完整的課堂知識結構。
操作系統在整個計算機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 操作系統課程的先修課程是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這便決定了操作系統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彼此間教學內容的重疊性。另外,就操作系統教材本身,好多章節中的內容相互重復,譬如:在進程調度算法中的FCFS算法和FPF算法,在設備分配算法中也有FCFS算法和FPF 算法,基本缺頁置換中的LRU算法和LFU算法,頁式虛擬存儲中也有LRU算法和LFU算法,這部分內容相同,前面講過,后面可一帶而過。又因教材中的信息既有學生已知的,也有學生未知的。也可一帶而過,而那些容易引發學生思考、培養能力的部分,應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直到學生滿足為止。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熟悉教材各部分的內容,避免有的知識點重復多次的被講解,教材中許多知識的呈現都能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備課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取舍,力求實用化,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訓練素材和具有思維價值的材料,及時添加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完整的課堂知識結構,再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合理組合,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p#分頁標題#e#
3.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我們在操作系統課程中安排了“課堂實驗、課程設計、知識競賽、創新訓練的實驗教學鏈,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分解任務,安排分工等。由于沒有標準的和現成的答案,學生在實驗前要自己查找資料,設計方案,交流討論。
操作系統課程實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對理解操作系統的基本理論,掌握操作系統的具體實現技術,體驗操作系統的抽象思維方法,培養規范的系統程序設計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操作系統課作為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課堂理論教學環節相對成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般學校由于條件限制很少有機會讓學生完成所有實驗,甚至有的學校根本不做實驗,我們應該改變這個現狀。
在操作系統實驗中,設置面向實際應用的操作系統實驗,使學生掌握針對實際應用的系統,為了理論聯系實際,在教授原理和實驗中,因 Linux操作系統源碼公開,應用廣泛,而且還是免費的,故引入Linux操作系統作為實例,加深對操作系統原理的理解和認識。
操作系統實踐教學改革的難點主要包括學生實驗課題、內容及要求的確立和操作系統綜合模塊化實驗開發平臺的建設等兩方面。目前實踐教學內容以“處理機管理、內存管理、設備管理和文件管理”四個方面來展開。在今后的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可考慮引入進程與線程的實現、文件管理系統的設計等實驗項目。教師在設計實驗內容時,有意識地將教學與操作系統的新發展、新技術、新內容融合到操作系統教學中,不斷更新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建立“課堂實驗+課程設計+知識競賽+創新訓練”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鏈。學生可自行設計完成實驗,建立操作系統案例庫,優秀作品可選入案例庫,供學生相互之間學習和不斷改進,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掌握基本方法,積累經驗,通過不斷的探索,在經歷創新的艱辛中體驗創新的樂趣。
四、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先后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6——2008級全體學生中以及在應用技術專業200生中的“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中得以實施,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搭建理論課堂與實踐教學的平臺,老師引導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互動,分析難點重點得出結論最后歸納總結的方法,這種交互方式,學生非常樂于接受,使學生不再感覺操作系統課程抽象、難懂、枯燥,而是覺得有問題可以探討,分析和解決,使學生能抓住重點,感覺課堂講授有趣味。
2.掌握操作系統的原理。
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操作系統的基本原理,基本算法和實現機制,并結合目前的典型操作系統(以Linux操作系統為實例)進行具體分析,加深對操作系統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認識。
3.注重能力的培育。
通過搭建支架,引導學生思考、精心構造涉及現代操作系統核心技術的和面向應用的創新型課程設計,精心選取實際操作系統環境。學生通過這些教學環節,激發創造性,提高學生們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總結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采用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法,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操作系統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而且,學生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基于支架搭建的學導式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原理性比較強的課程,老師應能以多元化,多層次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對于該課程,學生能按自身學習基礎,興趣及認知風格來自主學習,,實現互動學習,主動學習。
對“操作系統”課程教學模式理論的探討,還需要通過實踐來不斷地論證和改進。還應完善教學網站,建立操作系統試題庫,開發該科目的在線考試系統。教育在發展,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在個改變。隨著我們的不斷探索,不斷地研究,我們的教學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湯子贏.計算機操作系統[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 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164
篇7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job post, this paper first determined the typical task of work group,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job, and clarified action area. Then action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studying field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teaching. And the complete special course system was built. The article took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raction substations for example, determin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description and guiding paper teaching method.
關鍵詞:工作過程;牽引變電所;課程設計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牽引變電所》是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授課72學時,2周實訓,內容包含開關電器、操動機構、互感器、電氣主接線、高壓配電裝置、接地裝置、二次接線裝置、直流操作電源系統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設備的維護和電氣設備選擇原則方法。內容繁多,課時數少;其特點是既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也有部分實踐性較強的內容,教學難度大,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對教師也有較高的要求。幾年以來,我們雖然在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進,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的技能素養和崗位適應能力已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基于工作過程的《牽引變電所的運營與維護》課程設計,將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學科教學體系,重構以工作過程為目的的行動體系,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教、學、做”一體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1基于工作過程的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強調職業工作的整體性,強調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專業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強調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結合電氣化鐵路和我院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
1.1 開發與設計思想
1.1.1 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相關的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又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并融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每個項目的學習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的活動進行,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1.1.2 教學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采取工學結合等形式,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1.1.3 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1.2 開發流程開發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必須要對工作過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過程的實際需要設計、組織和實施課程,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導地位,盡早讓學生進入工作實踐,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1.2.1 調查分析,確定崗位群及職業綜合能力要求。通過到企業走訪及問卷調查、與企業專家座談、同行業專家和同類高職院校的骨干教師交流、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等方式,進行市場調研,共同分析確定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在市場中的崗位(群)需求與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確定了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的崗位分為變電值班員、接觸網工、電力調度員、變電設備安裝工、變電檢修工、電氣試驗工和二次安裝工。
1.2.2 根據不同工種的工作任務,確定典型工作任務。
1.2.3 按照不同的歸類原則,由典型工作任務轉換到不同的行動領域,分別為牽引變電所值班、牽引變電所設備檢修與維護、接觸網檢修與維護、牽引變電所高壓電氣設備試驗的組織與實施、牽引供電系統的監測與保護、牽引供電系統的事故處理、牽引變電所的施工和變配電所的運營、維護和檢修八個行動領域。
1.2.4 確定行動領域后,再對不同的行動領域進行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學論要求,將行動領域歸納到適合職業院校的學習領域中。將八個行動領域歸納為七個學習領域,分別為牽引變電所運營和維護、接觸網維護與檢修、高壓電氣設備測試與防護、牽引供電系統的監控與保護、牽引供電系統的安全運行、牽引變電所的施工和變配電所的運營、維護和檢修。
1.2.6 設計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的學習情境總表。如表1
1.2.7 專業教學計劃的設計。
2《牽引變電所運營與維護》課程方案設計
在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確定的職業綜合能力要求,提煉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課程的學習領域目標;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研究確定課程內容,設計課程學習情境。
①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課程標準。
③學習情境設計,如表3。
④進行學習情境描述。
⑤教學組織,采用引導文教學。
⑥進行教學評估,采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分三結合方式進行。
⑦注重過程考核,每進行一個學習情境的學習,都有相應的評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結合結果考核,評定成績。
3結語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通過現場調研,確定職業崗位,依據崗位群的主要工作過程,總結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務。再從典型工作任務中分析崗位應具有的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行動領域,再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可以進行教學實施的學習領域,從而構建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確定牽引變電所運營與維護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描述及引導文教學,滿足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所要求的課程內容,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今后將要做什么工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物流管理;課程建設;人才培養
[DOI]10.13939/ki.zgsc.2015.45.015
1 引 言
《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是常州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介紹配送業務流程和物流中心管理技能的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學習物流配送中心作業及管理知識,并應用到實踐中進行物流中心業務操作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學生今后進入物流企業或工商企業從事物流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2.1 專業課程定位不清晰
物流管理專業旨在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這一點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明確反映。但到底什么是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物流管理人才與運輸管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流通管理、物資管理等其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什么實質區別,這些對人才培養來說是非常具體、非常重要的問題,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沒有給予清晰的回答,因此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定位就不明確。
2.2 專業課程結構不合理
人才的培養最終是要落實到課程的學習上,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勢必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結構設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沒有界定清晰的專業主干課程。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目前盡管都規定了物流管理專業主干課程,但這主要是基于自己學校對物流管理專業的理解,不同高校對主干課程規定有時大相徑庭。
2.3 實踐教學條件有限
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而許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剛性很大,難以及時更新,課程內容與社會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較大程度脫節,課程過多偏重于理論解釋和分析,缺乏對活生生的物流管理案例和實踐的探討。因此應加強對物流管理專業的通識教育,突出實踐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能力為中心;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這里所要求的“技術”是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復合型和綜合性特征的技術;是適應高技術的要求,掌握專業技能和實用的工程生產技術,需要大量的實踐能力和技能訓練予以保障。
2.4 教材內容滯后與課程資源不足
教材撰寫“低、亂、重、虛”。“低”是指教材質量低。隨著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學校不斷增加,教材的需求量急劇上升,編寫教材的隊伍也日益龐大,“魚龍混雜”,盡管也編出了一些質量較高的教材,但大部分教材質量低劣,編寫者急功近利,在沒有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厚重積淀、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就動手編寫教材?!皝y”是指教材編寫混亂?!爸亍笔侵覆煌n程教材內容重復?!疤摗笔侵附滩倪h離實際。
物流管理專業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目前國內不少物流管理專業教材過分偏重于理論,內容過于抽象,脫離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實際,不僅教師教學感到吃力,學生學起來、理解起來也感到困難重重。
2.5 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團隊力量薄弱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摒除灌輸、填鴨式教學方法,糾正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改變僅以黑板、粉筆為工具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改變一元單向傳遞信息的模式,要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實施教學,使用多元多向傳遞信息模式。物流管理專業師資力量薄弱主要有“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原因:從存量方面看,很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屬于“匆忙上馬”,在缺乏專業師資情況下開設的。這些高校為了抓住物流管理人才市場緊缺的機遇,緩解學校就業壓力,從其他專業抽調師資組建物流管理專業,這就使得物流管理專業存在師資力量“先天不足”;從增量方面看,由于物流管理專業師資供求缺口過大,導致不少高校希望借助于人才引進措施來加強物流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設想一時難以實現。
3 《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課程建設的創新實踐
3.1 課程定位明確
明確課程建設理念,做好課程定位。課程建設理念指導課程建設工作的思路,課程定位指導課程建設實施過程中不偏離專業的方向?!段锪髦行脑O計與運作》課程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基層物流配送崗位的操作管理技能與素質,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靈魂和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根本。該課程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驅動”設計和分解課程內容;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課程培養崗位包括采購員、驗貨員、保管員、理貨員、揀貨員、配貨員、信息員、送貨員、調度員及相應基層管理者等。
3.2 課程內容鮮明具體
該課程主要講授物流配送中心規劃設計與運作管理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基本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選址規劃、系統規劃、設施設備規劃、區域設計、基本作業管理、庫存管理和運營管理等章節。同時就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功能以及物流系統的分析方法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和探討。課程內容以其豐富、深入,體現了該課程綜合性、交叉性等特點,避免與其他物流專業課程內容重復。
3.3 改善與創設實踐與實驗教學條件
本課程目前開設有《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作為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課程后續的實踐性課程。通過本課程可以使學生將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基本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加深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實踐是本課程的重要環節。同時,也使學生熟悉物流運作,深刻理解一個物流中心的構成、功能和作用;達到對該課程具有分析、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理解基本理論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4 選用優秀新教材及課程資源動態更新與補充
該課程優先選用省部級規劃教材和優秀新教材,利用網絡搜集補充教材上不具備的物流行業最新動態及物流新技術,做到課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目前選用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物流中心規劃與設計》為教材,制作精良的教學課件逐期完善,具備與時代、與教學內容同步的電子教案,不斷更新與補充的視頻資源庫(目前已達128個),試題庫10套,并做到試題不斷補充與調整。案例庫不斷豐富中,目前已多達200有余,具備課程設計任務書、指導書1份;課內實驗任務書、指導書1份。
3.5 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團隊梯隊化
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多渠道地獲取信息。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學生就學得快、記得牢,有興趣、有享受。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使課堂教學從封閉型走向生活開放型,讓學生多了解生活,了解社會,了解人生,熟知自然界現象;要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豐富知識、增加閱歷、培養情操、健全人格;要進行開放式教學,使師生平等,關系融洽,使學生大膽交流,敢于創新;要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能夠猜想、能夠變通、能夠求異、能夠創造;要提倡學生思考問題多、新、奇、活;要保護學生的奇特聯想的熱情;要駕馭課堂教學的技能,放得開,收得攏,開關閉合,運用自如。
(1)頭腦風暴法:能夠挖掘教學資源,培養創新型意識?!邦^腦風暴”的主體是學生,形式是各抒己見,互相腦力激蕩。讓學生交流代替教師講授,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邦^腦風暴”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頭腦風暴”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主題,充分思考,有贊同,有辯駁,相互激發,爭相發表各自觀點與主張,課堂氣氛緊張而又活潑,培養了學生創新性思維。
(2)角色扮演法:從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思想的區別出發,采用角色扮演法,結合創設情境等教學方法,設計物流中心作業流程與操作技能的基本框架,做好知識模塊的組合,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
(3)模擬教學法:借用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沙盤大賽機會,組織學生參與,對物流中心的整體全面運營有真切的體會。通過運營仿真,輸出仿真報告來進行實證分析 。
(4)案例教學法:選取京東、蘇寧、海爾等物流中心的實際運作,并對案例進行點評與評析。引起學生討論,關注實際問題。通過案例教學法,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培養知識應用能力。
(5)項目教學法:把該課程轉化為若干項目,進行任務分解,圍繞項目,組織和展開教學,讓學生直接參與項目過程。例如,圍繞給某一配送中心的布置這一任務項目,讓學生分組進行項目方案的制定并互相評價。
在將以上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創新,積極嘗試參觀教學法、競賽教學法、新媒體教學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思考與學習,做到推陳出新,提高和改善教學質量與效果。
《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教學隊伍由7名骨干教師組成,即1位教授、4位副教授、2位講師;骨干教師分別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的物流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工業工程等專業;師資配備完善,形成了一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教學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師資隊伍。這支教學隊伍具有很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教書育人、愛崗敬業、師德口碑普遍好。
4 結 論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建設要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師。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仔細研究并控制好每一個環節,深入研究課程建設的關鍵點,探明其程序和操 作方法。經過努力,我校的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教師也在課程建設中不斷成長。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廣大高校教師為之不斷積累經驗和實踐總結,以探索出更適于物流管理專業發展的課程改革思路。
參考文獻:
[1]李梅,胡彥蓉.物流管理專業學科交叉類課程建設初探[J].物流科技,2015(8).
[2]段紅蓮.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課程建設改革[J].中國市場,2013(38).
篇9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學習及畢業設計過程中,如果學生具備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學生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料、工具、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對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學習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個搜索引擎的優勢及特點,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學術資源的查找與搜索,尤其是英文學術資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學校電子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概況,以及如何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包括學習使用一些常見的文獻管理軟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專業課教師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或者在新生專業介紹會上列出與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常用社區、論壇或微博網址,如了解與管理、經濟等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大型學術網站———人大經濟論壇。
(二)信息存儲技術
21世紀已經進入大數據的時代,如何采集數據,利用數據挖掘出數據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潛力的一種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購物籃分析所帶來的好處,而沒有大量歷史數據的使用與存儲,購物籃分析又談何容易。而大量的數據從各種鏈接、免費數據庫、商業數據庫采集時,需要考慮采用何種方式存儲這些數據,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這些數據,因此,我們應該學習有關信息存儲技術。學習數據庫技術可以實現對一些分散的數據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三)信息處理能力
在收集好數據之后,對數據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是獲取信息價值的必要途徑,給學生介紹相關數據信息處理軟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這些軟件都比程序設計語言處理數據要更加易于學習和使用,而且對于數據的可視化都較其他程序設計語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對于海量數據的處理還可以借助諸如Or-acle、SQLServer這樣的大型數據庫。
(四)問題建模及求解能力
對物流管理專業類學生而言,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的概念已經通過很多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學習而深深映入腦海,那么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潤源,也就是采取何種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斷減少,從而達到追逐并獲得第三利潤源的目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優化問題,即如何建立優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優化生產調度策略,優化車輛配送路徑,優化物流配送車輛裝載率,優化供應鏈的庫存,對供應鏈訂單進行排序等,這些優化模型構建的相關基礎知識在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管理運籌學里都有詳細的介紹,但是對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紹的經典理論且是對非常小規模的問題進行處理,然后用手工計算的方式進行求解。為此,我們提出介紹一些建模優化軟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來對問題進行求解,從而實現所解決的問題更接近實際情況。
(五)結果展示能力
當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對結果進行展示,其中包括數據可視化的展示,即圖形化表示,為此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繪圖能力,這個任務可以通過學習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繪圖功能來完成。此外,我們需要對相關結果形成正式的報告或文檔(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報告),這個任務可由微軟辦公軟件WORD來完成,即學習WORD中的一些高級排版技巧(自動生成目錄,自動公式編號等)。最后,學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開場合(例如參加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的答辯會)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成果,這時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體功能。
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用軟件技能的培養模式
(一)單獨開設相關課程
對于某些應用范圍大、處理能力強的通用軟件或開發軟件應單獨開設系列課程,例如對于在諸多場合(優化、數據處理等)都非常實用的軟件MATLAB可以考慮單獨開設課程來講授,以使學生在后續課程當中可以不斷地使用該軟件解決課程作業及進一步解決更加實際的問題。這些軟件技能的培養對于其他課程能起到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紐帶作用。
(二)依托相關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設置教學內容模塊
對于某些學習難度不是太大的實用軟件技能,采用隨堂教學的方式依托相關課程設置一定學時的教學內容模塊來實現軟件的普及入門。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學習可以放在校必選基礎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里,而對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運籌學”課程里,而且從2012年開始,蘭州交通大學物流管理專業選用由李引珍教授編著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管理運籌學》已經將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講授內容。此外,基于Logware軟件的供應鏈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關課程設計中得以運用,即對于依托相關課程實施實用軟件技能培養已邁入了實質性的教學階段。
(三)設置引導型教學模塊
考慮到總學時的限制,教師在講授某些主干課程的同時,指出要求學生自學的實踐內容,即開展引導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達到延伸、擴展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這部分內容可以由教師指出學生自學的提綱,內容,自學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學的資源(推薦書籍,推薦學習的工具、學習網址),由學生課后業余時間主動學習。而且對于引導型教學模塊的內容,還可以設置自學應該達到的目標,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匯報)及手段。
三、總結
篇10
關鍵詞 微課 集成化教學 教育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19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lesson
LUO Yan[1], LUO Wei[2]
([1]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2]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aves off again, and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has became the inevitable result,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lassroom layout. The micro class to meet the "fragmentation" learning needs can construct a complete system of sophisticated teaching scene according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Micro class; integrate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自上世紀90年代開啟以來,經歷了一個“多媒體―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發展過程,信息技術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變革的中堅力量。如今,進入了移動互聯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信息化勢將再次掀起變革浪潮。
1 集成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和應用價值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已有一定的“集成”理念的應用,代表性的有以綜合集成方法論實施網絡輔助教學,①有以系統集成教學法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予以有機統一的課堂實踐,②還有從模塊化原理出發的集成式模塊課程的設計運用。③通過這些成果我們可以總結出集成理念在教育教學領域不同層次和側面的應用情況,為我們從整體上構思一個完整系統的集成化教學模式提供支持。
完整系統的集成化教學模式應當是一個包含集成理念在內的囊括宏觀教學方法、中觀課程設計和微觀課堂布局的有機整體。在教學方法上,它以綜合集成方法論為紐帶,構建一個以人為主體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綜合系統,經驗、數據和信息資料是其主要的物理基礎。同時,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集成方法論予以調和,目的在于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引入教學處方理論以生成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的處理模式,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求。在課程設計上,主要考慮知識本身的特點與演變方式,將知識習得所要求的總能力分解成具體的能力目標,能力目標與封裝好的課程模塊相一致,從而形成一個滿足能力獲得序列的自上而下的能力目標體系。這種集成化的模塊課程滿足了教學改革的動態需求,有較強的靈活性,諸如教學案例、理論要點等資源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動態調整,能夠很好地兼顧實踐實訓與理論學習兩方面的要求。在微觀課堂上,主要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素材的集成,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幫助下,這種集成更便于實現且收效頗佳。不管是傳統課堂、慕課還是微課,課堂中的手段與素材集成都是必要的,區別是依據授課內容和課堂形式的區別采取更合適的策略。
集成化教學模式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化時代對教學創新改革所提出的必然選擇,因為隨著教學資源調度范圍的極大拓展和學習者來源的更加多樣化,必然要求執教者將資源、方法和手段等更加細致地組合,以滿足日益苛刻的學習者的要求。④集成化教學模式克服了常規教學模式的被動性,在構建主義理論的推動下,學習會變得更有趣味,學習者會產生與學習情境相符合的角色意識,對知識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把握將更精準,教師將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知識資源的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集成化教學模式也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對于一個知識點,學習者要完成記憶、理解、熟悉和運用的過程,必然要求有一個反復的過程,但傳統教學多具有一次性的特點,面對學習中頻繁出現的空白區學習者往往不能及時填補,導致學習過程的一再犯難乃至不堪其負,而集成化教學模式則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集成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應用集成化教學模式會對教師執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能熟練運用更多的教學方法,要求更加全面的知識結構,并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終身學習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職業要求,在集成化教學理念推動下,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必然會得到提高。集成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集成化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都充分考慮給學生提供表現獲得成績的機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出現像傳統學習那樣因課堂形式而被邊緣化的情況,參與式學習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學習信心不斷增強。
2 基于微課的集成化教學模式構建
2.1 微課的內涵及應用
微課的興起源于互聯網時代人們“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即人們希望通過傳統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在一小段時間里學習一個短小精悍的內容。2010年,微課作為一種最初應用于中小學教育的新興教學方式在廣東佛山悄然興起,隨后迅速風靡全國,成為各個層次教育教學領域爭先關注與實踐的對象。人們對微課進行觀察與總結,認為“微課”是圍繞課堂教學中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設計出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再輔之以學習指導、進階測試、在線問答、教學評價等其他要素共同組成的“微集成”教學資源。⑤微課的最大特點是教學主題突出明確,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特征明顯,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手段的高度融合,共同構建了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新型學習空間。
近幾年,微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蓬勃發展。2012年教育部全國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⑥這次比賽得到了極為廣泛的關注,總計有1600多所高校和超過12000名選手參賽,大賽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展開互動,獲獎作品平均網絡點擊12730次,平均網絡評論達288次。⑦微課教學比賽對于推動高等教育領域微課教學的發展有意義重大,有力貫徹落實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于建設高水平高校師資隊伍,提高高校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課程建設能力,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的融合,推動網絡環境下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具有極其重要的積極意義。
2.2 集成化的微課模式設計
創建微課必須依靠一定數量的教學資源,信息化時代這些教學資源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就是“開放性”,這是由教育和學習的本質所決定的,信息化為其實現提供了技術基礎。微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開放式教育資源的集成。開放式教育資源的主要特征是免費、可復制重組、無任何獲取和交互障礙。諸如世界開放課程聯盟、“開放大學”這類的開源課程,能夠為微課提供共享的涵蓋幾乎所有學科的課程資源;美國“社區學院開放教育資源聯盟”和“平坦世界的知識”這些能夠提供豐富的開放教科書資源;iTunes大學、網易公開課能夠提供豐富的開放式音視頻資源;MERLOT和“可重復使用的學習原件”能夠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FLICKR和視覺搜索網站能夠提供海量的教學圖片,CC Mixter和 The Freesound Project能夠提供各類滿足教學需求的聲音和音樂,至于學術期刊資源,其數量也是極為豐富的。
微課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予以實現,核心在于對各種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的集成。微課在形式上就是一段視頻,所以視頻制作工具可以說是其主要的技術工具。當前很多微課視頻就是用錄屏技術工具制作的,只是單純使用這個工具制作的微課應用效果會不大好,為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景,要用到素材處理的工具,如處理靜態圖像的,制作動畫效果的,進行音頻處理的等等。在做原始視頻素材時,可用專門的屏幕錄制工具,或者用PowerPoint自帶的錄制功能,后者能將幻燈片展示的動畫效果體現出來,還能用到熒光筆的功能,互動性很好??傊⒄n制作,需要盡量多考慮到技術手段、技術素材的融入。以內容為核心,以情景為紐帶,以技術為支持,方能為制作優質的微課提供條件。
好的微課必然是在內容、資源和技術上均有較高集成度的成果。這種集成化的思路是針對教師、學習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各個維度的需求,將至整合到一個框架下,形成個性化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本身就是模塊化的,針對各個需求點形成單獨的實體或概念上的構建,構建之間當然是具有適度耦合的,同時可以依據外部需求的變化予以動態調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集成化的微課模型依托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實現網絡視頻課堂、自定義學習、交流互動、教案課件下載、在線教程閱讀、師生互動及教學評價等多項工作,傳統教學這些工作是分散于不同時空的,但集成化環境下這些工作過程實現了“一站式”化,教育信息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得到了有效實現。
3 結語
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教學工作系統性更強,越來越需要考慮到學習者需求導向這一現實。微課教學是未來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集成化的微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成為一個資源整合者,同時通過創建強化師生互動的場景來提高課程的教學應用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法創新研究》(XJK011QGD018)、湖南省教育廳項目《基于公眾需求導向的政府電子服務集成體系構建研究》(11C1239)的研究成果、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改項目《公共管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G2012A010)、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基于“輸入、互動和輸出”理論的英語視聽說課程探索和實踐》(湘教通[2012]401號)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信息生態的大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模式研究》(XJK011Q XJ004)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歐陽明,陶艷萍.基于綜合集成方法論的網絡輔助教學設計系統初探――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3:108-110.
② 陳樹文,唐子茜.研究型課堂“系統集成教學法”探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68-170.
③ 任娟,袁頂國.現代教師培訓新型課程――集成式模塊課程的功能、結構、特征與模式[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4:41-44.
④ 蒙華貞,李翠芳,彭翠英,吳小燕,伍東亮,蔣躍貴,蘭照軍.集成教學法在中等職業學校植物保護課程教學的探究及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223-224.
⑤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