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實證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4:3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實證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對市場調控的滯后性
政府采用財政和金融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滯后性的現象。即市場經濟變化速度很快,很多問題潛藏于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條件刺激下才會爆發出來。此時政府在采用相應的調控手段,付出的代價大,有亡羊補牢之嫌。市場經濟發展雖有規律可循,但我們在把我市場運行規律的同時,總會出現失真現象。就是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發展最為完備的資本主義超級大國,美國也無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場調控的滯后性。2008年,爆發于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2.政府制定財政和金融政策無法協調統一
政府在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的過程中,制定相應的財政與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畢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總會出現二者無法協調統一的問題。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下,我國政府一開始提出的主要是從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出發,采用了4萬億的赤字刺激財政手段,的確在當年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發現只是憑借財政手段刺激經濟發展,還遠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在2009年才開始連續十幾次的貨幣信貸降息手段,通過銀行整合社會資金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當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較小,作用不是很明顯。因此,不管是我國政府還是國外政府在采用財政和金融政策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不協調一致的現象。除上述問題外,還存在政府財政部門和銀行等金融部門整合效率差、側重于政府財政手段忽視金融手段等問題。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市場經濟下做好財政與金融有機的整合工作。
二、加強市場經濟下財政與金融整合的建議
1.深入考察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做出前瞻性的財政與金融整合調控策略
實現市場經濟下財政與金融有機整合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對市場經濟的總體運行態勢從宏觀和微觀等角度進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個細微市場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把握相關運行規律。這樣才能夠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財政與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現實的依據,進而預見到市場運行可能存在的潛在重大隱患,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有效改變財政與金融手段對市場調節滯后性的現狀。
2.協調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關系,真正發揮二者有機整合效應
篇2
在市場中政府的作用上,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政府干預會阻礙金融和的健康,如麥金農–肖學派認為,減少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培育一個競爭性的金融體系,允許非國家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的進入,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既有利于金融業的技術進步,也有利于投資質量的提高;另一種觀點則強調政府應在金融市場積極發揮作用,以促進金融和經濟的發展,如新凱恩斯學派等。
在發展家金融改革初期,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將有助于國內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健全,促進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原因之一是由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發展中國家在改革前,極度的政府干預已使得市場完全扭曲,因此,“過去的干預已使得市場解決不可能實現”(世界銀行, 1989, p.80)。
原因之二是由于市場失敗的存在,如信息不完善、外部性和規模經濟等。盡管自由市場經濟可能會促進經濟的靜態或配置效率,但由于市場失敗的存在,自由市場不能有效地增進長期效率(或動態效率),因此,從長期發展戰略看,政府干預或供給主導型的政策更易獲得成功。(Franks & Mayer, 1990, Gibson & Tsakalotos, 1994) 特別是在發展的早期階段,供給主導型的金融能更積極地促進化與經濟增長。(Patrick, 1966)
市場失敗表現有若干個方面,如斯蒂格利茲指出了其中的8個方面,包括:
(1)競爭的失敗,存在壟斷權力;
(2)存在一些私人無法經營或經營無效率的商品和服務——公共商品;
(3)外部性的存在;
(4)市場不完全(如在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方面,及互補性生產廠商的合作不夠等);
(5)信息失敗;
(6)宏觀經濟不均衡;
(7)貧困和不平等問題;
(8)個人行為與其自身的最佳利益也許不一致等。(Stiglitz, 1986, p.24)
此外,除上述“配置性”市場失敗外,還存在可稱之為“動態”或“創造性” 的市場失敗,即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使得生產、投資和創新不能達到最優水平。( 參閱Arndt, 1988)
具體到金融市場,斯蒂格利茲概括了7個方面的市場失敗,即:
(1)作為公共品的監控問題,這又引起關于金融機構清償力信息(這將到投資者和存款者)和金融機構管理信息(這影響投資的風險與收益)兩方面的信息問題;
(2)監控、選擇和貸款的外部性問題,金融機構的一項重要功能是選擇項目與監控貸出資金的使用,但由于投資者信息的不完善,一家銀行的倒閉將影響到其他銀行,而且,第二個借款人將影響到第一個借款人,因為銀行的風險與其總貸款成正比。此外,信貸市場的行為也將影響到權益市場,反之反是;
(3)金融機構破產的外部性問題,即某一家銀行的破產將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引起投資的減少;
(4)市場不完善和缺乏的問題,斯蒂格利茲認為,由于風險保險市場的缺乏,及資本市場信息的不完善,政府理應介入。政府在承擔風險上具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可以強迫有關機構加入保險計劃,二是政府可通過一系列的間接手段,如稅收、補貼和管制等,強制有關機構披露信息,減輕貸款者的信息缺乏問題,三是政府可以承擔私人市場無法處理的與宏觀經濟穩定相關的風險;
(5)不完善競爭問題,信息問題會導致不完善競爭,因為銀行對客戶項目的了解不一,銀行與客戶的關系也各不相同,競爭是有限的。一家銀行認為是優良的項目,另一家銀行可能認為是有風險的,因此,即使市場上存在若干家愿意提供貸款的貸款者,也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借款者都有同樣多可供選擇的貸款者;
(6)競爭性市場的帕累托無效率問題,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分擔和轉移風險,但在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由政府承擔信息成本可使所有人都獲益;
(7)投資者缺乏信息問題,因此政府進行干預,要求披露信息,可以增強投資者的信心。(Stiglitz, 1994, pp.23-32)
由于市場失敗的存在,政府理應積極介入金融市場。但是政府在處理與市場的關系上應是補充市場,而不是取代市場。政府擁有私人所缺乏的能力,但同時也可能會效率較低,因此,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目的應是保障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或者說使金融市場更有效地運作,并矯正資源的不當配置。
斯蒂格利茲強調政府對金融市場應采取非直接的控制機制,如“謹慎性”管理等,并確立監管的范圍和監管的標準。(Stiglitz, 1994, p.33, Stiglitz & Uy, 1996, p.250)
斯蒂格利茲通過對東亞國家的實例考察,認為政府對金融市場五方面的干預促進了總體經濟績效的提高。這五方面是:
(1)采取促進儲蓄的政策,包括創建新的金融機構(如郵政儲蓄和人壽基金)、直接管制(如限制消費信貸、保障銀行業的穩定以加強存款人信心、及溫和的金融壓制等)以及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和財政平衡等;
(2)管制銀行以提高其清償力,包括謹慎性管理與保護銀行不受競爭;
(3)創建新的金融機構,發展金融市場,填補信貸缺口,特別是建立發展銀行和培育資本市場;
(4)實施金融限制(溫和的金融壓制);
(5)通過直接信貸支持產業政策,實現社會目標。(Stiglitz & Uy, 1996)
針對“市場失敗”理論,也有人提出“政府失敗”的概念,如弗萊認為,金融市場上也存在大量政府失敗,如尋租行為、出于目的的干預、政府不勝任等。 (Fry, 1988, pp.252-56) 不過,“如果政府為矯正市場失敗而進行的干預導致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失敗和尋租行為,那么,解決的辦法是改革公共行政,而不是返回市場。”(Gibson & Tsakalotos, 1994, p.620)
基洛克也指出,“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在市場失敗和政府失敗之間實現均衡,政府放任自由和政府干預之間的成本,因而,解決的辦法是從政府和市場的比較利益出發,決定政府和私人部門的相應作用。”(Killock, 1989, p.28)
二、直接信貸
與政府在市場的作用直接相關的一個問題即是如何看待直接信貸問題。麥金農和肖等認為,取消補貼信貸(特別是對公營部門的補貼信貸),擴大對私營部門的貸款,能使資金流向高效率的部門,提高投資質量。
但是由于市場缺陷的存在,私人的自發投資并不總能保證最佳的結果,相反,只要運用得當,指導性信貸不失為提高總體經濟績效的一個有力手段。一般地,指導性信貸應主要運用于兩個目的,一是為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使信貸優先流向某些或行業,二是出于社會目的,對小農戶、中小企業或某些民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
指導性信貸的資金來源應主要來自政府成立的銀行或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改革之前,政府經常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強迫商業銀行提供指導性貸款,但在國內銀行體系改革后,由商業銀行提供的指導性貸款應逐步減少直至取消。由于指導性信貸不以直接的經濟效益(體現為利潤)為目標,其也可能會導致效率的損失,因此,政府的指導性信貸不能取代私人信貸,而應是補充私人信貸,并且政府應對指導性信貸實行有效的選擇與監督機制,以避免政府濫用權力。
斯蒂格利茲等在東亞國家指導性信貸的積極作用時,指出,東亞國家指導性信貸政策的成功之處在于:
(1)信貸政策的靈活性,政府在認識到某一信貸政策行不通時能及時改變政策;
(2)不象其他發展家直接信貸主要是給予國營企業,東亞國家的指導性信貸大部分是貸給私營企業的;
(3)選擇指導性信貸貸款對象時遵循商業原則,主要基于績效標準(如出口量等) ,同時要求借款者自籌部分資金,并增加他們自己的權益資本,從而降低了濫用的可能性;
(4)對某些企業或產業的提供支持主要通過貸款形式,直接補貼的形式極少;
(5)指導性信貸的比重較低,如韓國的指導性信貸占全部信貸的比重約40%,日本從沒有超過15%,而不少發展中國家約在75%左右;
(6)監管機制更加有效,因而不能償還貸款的比率很低。(Stiglitz & Uy, 1996, pp.271-72)
三、競爭性金融市場問題
與政府在金融市場的作用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改革國內金融體系問題。在國內金融體系的改革上,基本上有三種思路,一是準入方式,即準許新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自由成立,并對外資金融機構開放國內市場,二是復興方式,指對現存的銀行進行改革,使其恢復活力,三是準入和復興并重。(World Bank, 1996, pp.100-101)
麥金農–肖學派傾向于采取國有銀行私有化、放寬準入限制和減少政府干預政策,以促進國內金融體系的競爭程度。如弗萊就特別強調銀行體系競爭性的積極作用。弗萊認為,競爭壓力將降低存貸款利差,提高中介機構的功能效率( functional efficiency);同時,國有銀行私有化導致金融體系競爭程度上升,還能消除選擇性信貸計劃和利率限制,促進了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此外,金融體系的自由進入還能使政府的管制不被缺乏價格競爭的寡頭市場結構所取代。(Fry, 1988, pp.420–21)
金融改革最終應實現競爭性的金融體系,但是在金融改革的初期,對銀行采取適度保護政策,使之免受劇烈競爭也許更有利于提高經濟績效。斯蒂格利茲和懷指出,政府保護銀行體系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慮:
(1)謹慎性考慮,即準入限制是出于這樣一種信念——政府必須確保只有最受信任的銀行才能處理存款人的存款,限制競爭將增加銀行的利潤和實力,進而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定;
(2)效率考慮,即認為由于在收集信息、監控資金方面存在規模經濟效應,銀行較大(和數目較少),則中介效率更高;
(3)在國內銀行還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外資銀行競爭時,國內銀行應受到保護。(Stiglitz & Uy, 1996, pp.259-63)
吉布森等也認為,盡管競爭有利于提高功能(或運作)效率,但信息不完善、外部性和規模經濟的存在使得高度競爭的金融體系可能缺乏穩定。競爭加劇會引起:
(1)風險–收益關系惡化,信貸限額放松;
(2)在高度競爭性環境里,一些銀行可能愿意犧牲眼前利益,寄希望于在競爭成功時可獲得壟斷力量,因而使銀行利潤下降,這又會減少銀行的呆帳準備金;
(3)競爭的加強和利潤的下降促使銀行更多地從事投機行為。所有這些一方面將導致銀行體系的脆弱,同時也會使更多的資金流向短期獲利的金融資產,使投資減少,逆向實際經濟。(Gibson & Tsakalotos, 1994, pp.615-19)
金融市場一定程度的競爭對我國的金融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打破國內銀行業的壟斷結構、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方面。為打破國內銀行業壟斷,一般有兩種做法:允許國內競爭者進入和引進外國競爭者。由于國內新進入者(如新成立的銀行)實力一般較弱,通常不足以削弱銀行業的壟斷結構,而且新進入者易于受到原壟斷性銀行的排擠,甚至可能與原壟斷性銀行“合謀”。相反,外國銀行可看成是國際市場上的純粹競爭者。外資銀行的自由進入直接帶來競爭行為,比允許國內競爭者進入可能會有更大的效果。在有些國家,國內銀行業的技術落后,銀行服務相應成本較高,還可能導致壟斷現象,光允許國內銀行的自由進入不能解決銀行業的競爭結構問題。而外資銀行大多技術先進,經營成本較低,可以消除這種自然壟斷,促使國內銀行提高競爭力和生產率。因此,積極引進外資銀行是對國內金融改革的有益補充。(參閱Blejer & Sagari, 1988, p.19) 主要:
世界銀行(1989):《世界報告,1989》,財政出版社
世界銀行(1993):《東亞奇跡——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5中文版
Arndt, H.W., 1988: “Market Failures and Under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Vol.16, No.2, Feb.
Blejer, M. I., & S. B. Sagari, 1988: “Sequencing the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March, pp.18-20
Demetriades, Panicos O. & Kul B. Luintel, 1996: “Finan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nking Sector Controls: Evidence from India”,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96, pp. 359-374
Franks, J., & C. Mayer, 1990: “Capital Markets and Corporate Control: A Study of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K”, Economic Policy, April, pp.189-213
Fry, Maxwell J., 1988: Money, Interest Rates 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Gibson, H. & E. Tsakalotos, 1994: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ritical Survey ”, Journal of Developing Studies,Vol.30,pp.578-628
Killick, Tony, 1989: A Reaction Too Far: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St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Patrick, H.T., 1966: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14, No.2, Jan., pp.174-89
Stiglitz, J.E., 1986: 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 (N.Y.: Norton & Co. )
–————, 1989: “Markets, Market Failures,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9, No.2, May, pp.197-203
—————, 1994: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 pp.19-52
—————, 1996: “Some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Miracle”,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11, No.2, Aug., pp.151-77
篇3
論文摘要:中小企業的特點和宏觀的金融環境決定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較少,獲得資金困難,因此中小企業對非正規金融行為有較大需求。相對于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中具有許多優勢,但其在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發揮優勢,防范負面效應,更好的服務于中小企業是非正規金融的發展方向。
論文關鍵詞:非正規金融中小企業融資
在我國,由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借助非正規金融途徑緩解融資困境的現象。非正規金融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所需資金,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負面效應。
一、非正規金融的界定
非正規金融(又稱為民間金融)指的是在國家的金融法律法規規范和保護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監管當局直接控制和監管的金融活動,屬于體制外金融。非正規金融包括那些分散、無組織地發生在各種非金融企業之間、企業或民間組織與居民之間以及居民相互之間的各種資金借貸活動,如民間借貸、商業信用、天使投資等。非正規金融交易區域狹小,信息搜尋、甄別以及監督貸款投向的成本較小,違約率比正規金融部門低,其游離于金融監管部門的視線之外,也游離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控以外,不受法定體系的約束。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最大的區別在于交易是否處于政府的監管之下。
二、非正規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優勢分析
在許多國家,非正規金融被視為中小企業獲取生存和發展所需外部金融資源的重要途徑。在我國非正規金融也已存在很長時間,并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非正規金融具有如下優勢:
(1)交易成本低、獲得迅速快
融資交易成本可以從資金的財務成本和資金的可獲得性兩個方面來考察。對于中小企業融資而言,非正規金融經營成本低、交易手續簡便、交易過程快捷、融資效率高、能盡快達成交易。因此中小企業融資常常選擇民間借貸。
(2)社會風險低
不同于國有銀行或者信用社會產生連鎖反應,民間借貸產權主體明確,產權明晰,即使發生風波,承擔的基本都是個人,不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民間信貸即使有違約風險,都是個人來化解風險,風險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對稱性
無組織的民間借貸往往是發生在親戚、熟人之間,發生借貸前,資金提供者就對借款人的情況非常熟悉,發生借貸后,資金提供者也可以通過非常親密的渠道,及時了解借款人的真實信息,這種信息的對稱性是正規金融(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不可能擁有的。雖然民間金融機構也和商業銀行一樣,與融資對象很少存在私人關系,但是與之相比更有動力和能力獲得信息,所以,非正規金融可以比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4)利率在合理范圍內波動央行要求,民間資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內波動,這使非正規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據風險收益相對應原則來定價,這種資金價格是民營中小企業可以接受的。在無組織的民間借貸中,由于存在著私人關系,它們的資金價格相對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會過高,因為非正規金融同樣存在著多方面的競爭:①非正規金融和正規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兩個市場,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過高的利率會導致資金需求者退出民間金融市場,轉向正規金融市場。②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存在著競爭。這些機構資金實力有限,不能壟斷民間金融市場,所以不能提出過高利率。
(5)對資金需求者的預算硬約束性
在無組織的民間借貸中,雖然一般是信用貸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關系,借款者如果選擇欺詐或者沒有能力償還貸款,將損害私人關系和招致輿論的譴責,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潛在的還貸義務,即存在一種隱性擔保,這促使資金需求者更加謹慎地運用資金。相對于商業銀行,這些資金供應方會更加積極地追討負債,甚至出現違法討債行為,從而導致資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約束。另外,民間金融組織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與同樣具有地域性的民營中小企業更容易建立長期關系,促使它們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益和積極還貸,從而達到共贏的效果。
(6)抵押擔保方面的優勢
中小企業在申請貸款時無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獲得融資的最大障礙。許多在正規金融市場上不能作為擔保的東西在非正規金融市場上可以作為擔保,如土地使用權抵押、勞動抵押、農戶房屋抵押、田間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關聯契約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除了在信貸市場上存在借貸關系外,還在其他市場上(如在商品市場上)存在交易關系,因此雙方在簽訂信貸契約時還把其他市場的交易情況附加到里面。這不僅為貸款人提供了關于借款人資信、還款能力的信息,同時也增加了借款人違約的成本,使得貸款人能夠對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強了借款人正確使用貸款以及履行還款義務的激勵??梢?民間金融在本質上能夠滿足中小企業信息隱蔽性、融資要求的特質性需求以及中小企業家族經營、抵押品缺乏的現狀,其能夠更加靈活、有效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7)具有示范效應
非正規金融活動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償還貸款傾向的借款人望而卻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進入信貸市場。由于借款者和貸款者之間因長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關系,不僅能夠抑制雙方的道德風險,而且還會使違規者因受到社區排斥和輿論譴責而付出高昂代價。社區約束力越強,成員之間合約的履行率越高,從而借款者就更重視償還非正規金融貸款,以便于其保持長期穩定的借貸關系。
由此可見,民間金融在本質上能夠滿足中小企業信息隱蔽性、融資要求的特質性需求以及中小企業家族經營、抵押品缺乏的現狀。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其相對于高度組織化的正規金融具有上述優勢,這些獨特優勢是民間金融這一古老的融資渠道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夠和正規金融的重要原因,也正是這些特點使其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
三、非正規金融的局限性和負面效應
在肯定非正規金融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負面影響。
(1)非正規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會資本的關系型和地域性特征決定了非正規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進行;其次,非正規金融部門的資金來源有限且不穩定,抗衡外部沖擊的能力脆弱;再次,從總體上看,非正規金融的定價機制大體上反映了社會的平均利潤率和市場競爭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貸產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規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規范和保護,容易產生敲詐、違約行為。
(2)非正規金融的負面效應
非正規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規范性,會對國家宏觀經濟運行及其調控造成沖擊,包括造成大量資金體外循環,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影響國家利率政策實施,截流信貸資金來源等。還可能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釀成相當大的金融風險,包括襲擾正規信貸市場,妨礙中央銀行現金管理,造成系統金融風險防范與監管的盲區,導致一部分國家稅款流失;容易引發經濟糾紛,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等。因此,應該對非正規金融加強規范和引導,發揮其正面作用。
四、加強對非正規金融的規范和引導,發揮其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積極作用
非正規金融是一種重要的金融資源,是制定和實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其所獨具的與中小企業天然的親和力,決定了其在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地位。因此,對于非正規融不應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態度,而應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使其在法律的監督和規范下,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為整個國家經濟服務。
(1)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非正規金融行為
非正規金融交易通常運作很不規范,一般沒有合法的法律手續、可靠的信用擔保和資產抵押,缺乏必要的監管機制,處于比較混亂的自發狀態;而且所融通資金的投向具有較大的盲目性,風險較大。如果對那些負債率高、資信狀況差的企業進行融資后一旦發生經營風險,必將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甚至會形成相當規模的金融風險。因此,應當盡快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建立相關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間金融機構發展的監控體系。
世界上的大多數銀行都是民營銀行,他們之所以能夠健康地發展壯大,原因之一就是它們被納入政府監管的體系之中。民間金融機構一定要在國家必要的監控下才能健康發展。政府有責任在對民營金融機構進行合法、正當保護的同時,對其違法、不正當的行為給予堅決打擊和懲罰,用法律手段來治理和規范民間金融,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
(3)引導成熟民間金融組織向中小商業銀行轉化。
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相當程度上是由于銀行業壟斷程度過高,真正能夠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商業銀行數量太少。因此,應引導民間金融組織逐步演化為規范化運作的、定位于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民營金融機構,使得民間金融能更好的服務于中小企業。
參考文獻:
【1】曹洪軍.竇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對稱、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研究》2005(7)
篇4
【關鍵字】歐元 泰勒規則 最優貨幣政策 新凱恩斯模型 發展及對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n euro started at Euro sector finance system vicissitude and the Euro sector Taylor rule utilization to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policy-making formulation, through detailed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Taylor rule (to contain at the beginning ofEuropean Union in the Euro sector application -unification monetarypolicy decision-making the monetary policy background, the utilization"the Taylor principle" analyzes 1970-2006 beginning of the year EuropeCentral Bank the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making tendency, pointed outmoves toward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syste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formulation and the currentpolitical situation adapt the monetary policy is inevitable. Then apply theory to reality, conducts the key research in macroscopic and the microscopic two stratification planes, and uses the newestmeasurement economical technology, applied the new Keynes model torevise after to the process the Taylor rule to carry on based on the Euro sector data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thought the Euro sector finance system the unification and the constitutive property transformed with the Euro sector Taylor rule implementation has created the macroscopic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from on microscopic carried on the proof to the most superior monetary policy. Studies the inspiration which the Taylor rule and the most superior monetarypolicy brings is, the Europe monetary policy change has its rule, and receives the macroscopic financial condition the restriction also needs the microscopic financial strategy the support. Finally, wooden Wen take zui the superior monetary policy real diagnosis as afoundation unifies our country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n the actualsituation to discuss our country monetary policy the development andth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Euro;Taylor rule;most superior monetary policy; new Keynes model;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研究背景
2002年1月1日零時,隨著布魯塞爾皇宮設置的歐元倒計時鐘鐘聲的敲響,歐元正式進入流通,歐元區12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芬蘭、德國、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和希臘締結的空前的貨幣聯盟正式開始運作,標志著歐洲甚至全世界己不可逆轉地跨入歐元時代。在資本主義發源地、發達國家聚集的歐洲,各主權國家讓渡貨幣發行權而發行統一的區域貨幣,并建立區域性貨幣的超國家統一管理機構—歐洲中央銀行,這是人類貨幣金融史上的首次勇敢嘗試,必將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格局產生一系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中作為歐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歐元從誕生幾年來的運行來看基本上是成功的:歐洲中央銀行調控歐元的能力大大增強;歐元的影響力在逐漸擴大;歐元區經濟整體運行良好,雖然歐元誕生后對美元的匯率走勢并不穩定,但歐元所以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影響不應為人們所忽視。
1.2 論文研究內容
歐元的誕生,使歐盟國家貨幣單一化取代原來歐洲復雜多樣的貨幣制度,這是自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解體以來國際金融領域最為重要的大事。在國際金融日益一體化的今天,歐元極大的改變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格局,成為能與美元分庭抗爭的世界第二大貨幣體系,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歐元誕生的最初,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先是一路走低,又持續升高,使得人們對歐元的穩定性不禁又產生了疑問,歐元日益成為大家關注和研究的焦點。
總體而言,前人對于歐元的研究方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于貨幣同盟理論的探討:另一方面是對于歐元的穩定性的分析。而本文則是本著對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深入思考,探討泰勒規則對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制定的影響,以及對據此分析得出的最有貨幣理論進行實證。
1.3論文的主要工作
本文研究了歐元啟動后歐元區金融體系的變遷及歐元區泰勒規則的運用對歐洲央行的決策制定,通過詳細深入的剖析泰勒規則在歐元區的應用,提出“隨著金融體系走向證券化,國際化,制定與時局相適應的貨幣政策是必然的”這一觀點。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a 闡述了最優貨幣政策,以及在通貨膨脹中的前瞻性。
b 運用歐元區泰勒規則對歐洲央行的決策制定進行了分析,使用平滑實證分析的方式進行理論與實例的分析,建立具體模型。
c 論述了泰勒規則對提高利率的作用及實現過程。
d 給出了本實驗的部分關鍵性技術:
(1)建模方法
(2)實證分析法
e本論文主要研究工作:
(1) 建立了泰勒規則具體模型,歸納國內外對泰勒規則的研究及經驗。
(2) 使用實例分析法對最優貨幣政策開展實例采集與分析,對泰勒規則在利率波動方面 進行討論;
(3) 介紹前瞻性泰勒規則的理論原理和通貨膨脹分析;
(4) 對利用實例分析結果進行圖文說明,進行展示;
(5) 對利率平滑進行實證分析。
(6)加入貨幣政策改良方面的新理念,描述泰勒規則的溶入和引用,展示貨幣政策中的創新思路
本文對歐洲及我國貨幣政策改革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1.4論文的組織結構
本文共分四章。其組織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本實驗研究的背景,包括泰勒規則運用的發展。說明本文研究內容的技術支持和時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理論基礎和論文結構。
第二章對歐元區泰勒規則進行國內外理論研究與應用分析,進行圖文展示并具體說明在提高利率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對貨幣政策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通過前瞻性分析,對最優貨幣政策進行總結。
篇5
計量經濟學論文2400字(一):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論文
摘要:目前,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水平的發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數據爆炸性發展要求金融學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金融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計量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核心課程,新的歷史時期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金融大數據視野的責任。
關鍵詞: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金融理論;實踐結合
引言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非常強調應用性的學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門重要的課程,是應用型本科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核心課程之一,在當前教育新常態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也應該被重新賦予新的屬性。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問題
(1)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強調回歸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設及相關內容,但現代經驗研究強調因果關系。因此,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分強調對隨機擾動項分布、異方差及自相關的長篇討論,顯得不合時宜,而對國內外廣泛流行的新穎工具較少提及,其結果是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應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現有課時安排等原因,教師教學過程中著重講授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而輕視實際應用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中主要講授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對如何從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討論得較少。(3)由于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實驗課時,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運用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特別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金融數據建模與處理。(4)現有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缺乏將計量經濟學方法與金融數據相融合的缺陷。在課堂教學內容安排中,著重講述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沒有將計量方法與金融大數據的獲取與加工處理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導致多數學生具備一定的計量經濟學基礎,但面對查找和處理金融數據時卻束手無策。(5)已有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安排上,一般將經典的計量經濟學和現代時間序列方法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由于教學內容過多而教學課時有限,其結果是導致無法詳細講解金融時間序列部分,金融學專業學生對金融大數據處理及建模能力不強。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的優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學
豐富多彩又符合專業特色的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一方面能夠使理論知識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重視師生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計量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差異,多搜集一些與該專業密切相關的經濟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
就金融數學專業學生而言,在為這些學生開展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時,需要注重將金融理論和具體的金融實踐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以此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方法來研究金融相關實踐問題。金融市場相關實踐知識更傾向于股票投資和資金資本等的利用,不能僅僅依靠消費-收入這一知識以偏概全,這就要求計量經濟學老師在為金融數學專業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時,需要拓展到相關金融領域,通過講解相關金融理論和具體的市場實踐數據來開展課程教學。
(三)“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提高金融專業本科生金融大數據處理能力,改善教學效果,擬重點對《計量經濟學(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為了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方法“重在教,逼學生學”的缺陷,我們將使用“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鞍咐虒W”是計量經濟學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模式(楊汭華,2005;黃佐钘,2008;張玲,2014)。與傳統的案例教學不同:(1)項目強調針對金融大數據開發相關案例,并以“微課”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鞍咐?微課”的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能激發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學習的興趣,更加生動和直觀地將金融大數據處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案例+微課”模式能對課堂教學形成有效補充,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外通過“案例+微課”進一步鞏固與提高課堂知識。(2)傳統計量經濟學經驗案例強調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應用,重點介紹數學與統計技術,而忽視其內在的經濟問題與變量間的內生關系。項目強調以真實的金融大數據為載體,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關系的討論,從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現實。因此,相比于傳統的案例分析,項目經驗分析更接近現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實用價值。
(四)完善考核體系
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梢試L試采用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課程論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課程論文可以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結合,突出學生所在學科屬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不能將試卷考核的方式拋棄,例如可以將紙質試卷改為上機考試,增加操作題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會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縮影,只有明確清晰教學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重點解決好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支撐引領國家創新發展能力的問題,才能提供更多有選擇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競爭力的本科教育,開創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發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電力建設在不斷的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電力的發展,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將推動電力工業的進步。處于新時代的電力企業需要具備超前的思維與意識,在外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備清晰的預判,在內要做好企業內部的管理建設,針對未來長遠發展制定科學的規劃。要做好這幾點,就離不開對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經營管理的分析以及數學建模工具的運用。本文選取2001-201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社會用電量數據以及典型電力企業華電國際年度報告數據,分析了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與外部經濟環境以及企業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首先從時間序列非平穩角度出發,利用協整理論并通過單位根檢驗以及協整關系檢驗對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建立了長期均衡模型。再對模型進行短期誤差修正,在證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礎上,利用所建模型對提升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進行實證分析預測。最后對以華電國際為代表的中國電力企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結果表明,對華電國際而言其供電成本、管理與財務及人力資源成本的完善對其經濟效益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其短期內經濟效益主要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全社會用電量需求的影響。該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為其他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預測,對企業未來的管理決策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管理決策
經濟研究的方法在于總結典型的經驗特征與收集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經濟研究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的可驗證性,即能否通過數據實證檢驗相關的經濟理論與經濟模型來解釋事實,并預測未來的經濟變動趨勢以及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則猶如硬幣的雙面,從不同的角度為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基礎。計量經濟學以實際經濟數據的建模與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當實際數據不可得,或實際數據過于復雜而導致因果關系不易梳理時,實驗經濟學則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通過可控的實驗數據代替實際數據,成為實證經濟分析的又一個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論概述
協整的概念是由恩格爾一格蘭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協整與誤差修正,描述、估計與檢驗”中正式提出的,協整的基本思想認為,盡管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中的每一個都是非平穩的,但他們的線性組合可能會相互抵消趨勢項的影響,使該組合是平穩的。這一理論的提出為經濟時間序列分析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對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之所以協整理論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與一協整理論所具有的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
(一)非均衡博弈論框架的建立和實驗驗證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論及其應用的基礎。納什均衡以及相關均衡的概念過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內容,其定義為每個博弈參與者的策略都是在給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優反應。顯然這種均衡的定義內在要求每個博弈參與者在決策信念上達到均衡,即每個參與者對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確的信念。在過去的研究中,經濟學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從而做出對參與者行為的預測。盡管在一些博弈場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是準確的,但在多數情況下實驗經濟學研究結果表明博弈參與者的行為會系統性地偏離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由于來自實驗經濟學數據對原有理論框架的挑戰,經濟學研究人員逐漸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并且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收集數據來檢驗這些新理論。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的核心在于繼續假定博弈參與者在決策時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棄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強的理性假設。
(二)ECM誤差修正
通過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協整關系的一系列變量會對應一個包含誤差修正的表達形式。可以進一步通過誤差修正來研究華電國際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具體而言可根據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論,逐步剔除從三階滯后變量及誤差修正項開始的不顯著量,從而得到最終的誤差修正模型:(見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協整回歸厚的一階滯后誤差,括號內的數字代表不拒絕相應零假設的概率。從該方程式以及統計結果的數據可以發現,文中所進行的統計檢驗在置信水平上表現顯著。這一結果也證明了文中構建的誤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圖中給出了LY的實際數據與擬合結果以及殘差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協整以及誤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較為理想的結果。
(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常用的回歸分析中,當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時,常會對模型估計的準確性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建模的過程中,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以及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是很重要的環節。部分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存在對多重共線性問題處理不恰當的現象。某篇研究股權激勵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文章,以計量方法中的回歸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單純依靠方差膨脹因子VIl的臨界值,來判斷出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便直接將模型中的其中一個變量刪掉。模型中是否應該包含某個解釋變量,應該以實際經濟理論分析為基礎,不能單純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來判斷。
篇6
[論文摘要]本文從金融衍生品的特點入手,介紹了國內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狀況,分析了股指期貨的需求與可行性,國債期貨的需求與可行性,最后對在
金融資產的衍生工具是金融創新的產物,也就是通過創造金融工具來幫助金融機構管理者更好地進行風險控制,這種工具就叫金融衍生工具。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遠期合同、金融期貨、期權和互換等。在
事實上,根據我們近期所做的經驗實證研究,發現通過設立漲停跌板交易制度,st、pt制度、定期公布基金重倉股和大力 發展 機構投資者,
(二)國債期貨的需求與可行性
篇7
一、 優秀論文一等獎(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問題分析》(毛應梁,上海金融學會;張吉光,上海銀行);
2、《新資本協議下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上海銀行課題組);
3、《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及管控機制研究》(潘文波,張中朝,深圳銀監局);
4、《西方銀行業營銷體制的演變和借鑒》(金麟,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5、《我國商業銀行X效率和規模效率變遷的實證研究:SFA方法的運用》(彭琦,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6、《淺析中小企業融資策略與商業銀行服務創新》(王勇,交通銀行蚌埠分行);
7、《授信業務的風險定價模型與實踐--基于中國商業銀行新部分戰略視角的研究》(李亞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王浩,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二、優秀論文二等獎(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業全面開放背景下商業銀行并購研究》(門慶成,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2、《放貸小企業:游走于“信任”與“不信任”之間》(陸顥,交通銀行南通分行);
3、《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以遠期結售匯業務為例》(毛金明,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4、《歐美中小銀行的發展及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的啟示》(丁寧 ,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丁溧,大連銀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場創新突破口:對發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思考》(張夢鎖,王大賢,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分析》(徐昶,西南財經大學;劉小差,交通銀行成都分行);
7、《關于流程銀行及其構建策略的思考》(馮靜生,安徽省銀行業協會);
8、《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董事會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欒雪劍,交通銀行總行);
9、《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一點思考》(鞏斌,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教學學院);
10、《論完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承諾業務》(周珊,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將“SS-C-P”框架引入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系統》(李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交叉銷售與價值創新--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戰略中的藍海》(毛瑜,復旦大學;許慧,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13、《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策略初探》(張磊,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銀行大連分行);
14、《論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王鵬,馬寧,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15、《優化中國銀行業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張衛,王聰,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本刊向所有應征者表示衷心感謝,我們將對上述優秀論文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
篇8
論文關鍵詞: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公司特征
一、引言
IPO的成功發行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可以使公司籌集大量資金投資新項目,擴大經營規模,實現公司戰略目標,且有助于改善公司資本結構和公司治理,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上市公司募股功能的發揮,對促進上市公司快速發展金融論文,提升上市公司的社會貢獻水平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其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病有待解決,IPO上市公司變更募股資金投向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這是因為上市公司發行新股時的《招股說明書》,實際上都是對投資者的一種承諾,投資者據此做出投資與否的判斷。如果投資者決定投資,就等于與上市公司簽訂以招股說明書為內容的投資合同,約定投資人出資,公司方面負責經營管理。所以IPO上市公司變更募集資金的使用方式實際是一種違約行為,這不僅直接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而近年來,中國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行為越來越頻繁,其用途變更已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關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因此,本文擬在股權分置改革背景下,通過采用公司特征作為主要研究變量,對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進行了實證研究,試圖從中找出某些規律,為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外理論界對于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和深入,但是由于國外的股票市場比較健全,監管得當金融論文,幾乎沒有隨意變更IPO募集資金使用用途的現象,所以國外文獻對此的研究也很少,未發現西方關于募資投向變更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國外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融資的資本結構、成本、融資順序等方面。但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也始于1997年后,市場上出現大量變更募集資金使用用途的現象之后。
關于國內對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我國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從客觀因素和非客觀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
2、研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變更前后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以此分析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變更是“善意”還是“惡意”以及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對公司業績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3、分析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引起的市場反應,檢驗公眾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變更的反應以及影響這種反應的因素有哪些,并對不同種類募集資金變更的顯著影響因素是否不同進行對比分析。
4、從戰略與績效的視角對我國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的多元化與變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募集資金投向的多元化程度與變更程度相關關系。
5、對上市公司面對的制度約束分析的較多,缺乏對這些制度約束的形成機制及其歷史演變進行分析。
三、研究假設
張為國、翟春燕(2005)得出了因主觀因素發生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的比例大于因客觀因素變更的比例。并進一步說明上市公司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現實因素所造成的。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需要改變我國“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完善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論文參考文獻格式。2005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向各上市公司及其股東、保薦機構、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下發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股權分置改革的實行使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手中的股票價值與小股東一樣伴隨著二級市場的價格波動,大小股東的利益基礎一致,這必然促使大股東關心公司二級市場的表現。段特奇(2003)認為上市公司發出的募集資金變更投向公告會在證券市場上產生傳導效應金融論文,引起該公司股價下跌。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呈正相關。
如何防止內部人控制及大股東操縱、完善董事會的職能與結構,從而重樹投資者的信心,成為全球范圍內企業所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人們開始意識到引入獨立董事會制度以強化董事會的職能,確保董事會運作的公正、透明的必要性。從股東投資者層面來看,獨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制衡控股股東,監督經營者。獨立董事有助于保持董事會獨立性,維護所有股東利益,增加股東價值。董事會中的獨立董事能為董事會提供知識、客觀性、判斷和平衡,從全體股東利益出發監督和監控公司管理層。因此,獨立董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行為的發生,我們提出下面假設:
假設二: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獨立董事比例呈負相關。
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現象非常普遍。但在所有發生變更的行業中,以傳統制造業所占比例最大,這是由于傳統制造業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和微利狀態,該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較低,如果把募集的資金用于主業金融論文,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會很小,受高額利潤的驅使,這就使得這些上市公司紛紛放棄原來擬投資項目,而改投其他收益率更高的項目或轉向非實業投資領域以期獲得高利潤。而對于新興行業來說本身主營業務具有很好的前景,公司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沒有改變募集資金投向的動機。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假設:
假設三: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行業具有相關性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募集資金變更實際上是對IPO公司《招股說明書》中可行性項目的否定,這是上市公司投資決策的失誤,從實質上反映了我國上市公司普遍沒有建立起細致有效的投資決策程序和規范。但這種規范化的決策程序的建立與公司規模是具有相關性的,我們知道公司規模越大,其公司治理結構越完善,也會有科學的規范投資決策機制為其提供支持,對可行性項目的論證相應的較充分。另外,公司規模越大,其受到各項監管也越多,所以不會輕易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四: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公司規模呈負相關。
如果上市公司負債較多金融論文,很可能會盲目的拼湊一些項目,來解決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募集資金到手后,又找各種理由來說明原來的項目效益差,另外的項目好等來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同時,債較多、財務狀況較惡劣的公司在遇到其他投資項目或是應對公司發展的其他需要時,沒有其他渠道獲得資金,只好使用募集來的資金。也就是說為了“圈錢”欺騙廣大投資者。根據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五: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公司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
從以上假設定義本文的變量,如下表:
變量定義
變量
代碼
變量說明
預計符號
因變量
1
發生募集資金投向變更
0
沒有發生募集資金投向變更
解
釋
變
量
FS
變更年末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
DS
變更年末獨立董事比例
―
INS
傳統行業為1,新興行業為0
LnTA
變更年末資產總額對數
―
DA
篇9
論文摘要:本文從理論和實證研究兩個角度出發,對近年來國內外諸多學者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關關系研究的文章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綜述過程中筆者給出了適當的述評,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當前的中國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宏觀經濟景觀:一方面是貨幣過量供應,流動性泛濫,一些商業銀行因為存差過大而發愁;另一方面是企業借錢難、籌資難,許多很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因為資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吳敬璉,2006)。他認為問題癥結在于,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組成的金融體系發展嚴重滯后,使富裕的資金無法流入最有效率的產業和企業,資金流通不暢的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綜觀各個發達國家,幾乎毫無例外的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而且似乎經濟程度與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也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究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怎樣的一種關系呢?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外的諸多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綜述
1.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相關關系
對于貨幣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西方古典經濟學家根據薩伊定律提出了貨幣中性和信用媒介論,該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不影響產出、就業等實際的經濟變量。后來的一些經濟學家如K.Wicksell,雖然認識到了貨幣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大的、實質性的影響,但主要強調的是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認為“貨幣至關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長期中貨幣供給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變動,而不會影響實際產出。JoanRobinson也認為金融體系的出現和發展僅僅是對經濟增長的被動反應。
2.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動關系
20世紀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為研究對象,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金融約束和金融壓抑現象。這既削弱了金融體系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又使金融體系發展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們分別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淺化理論和金融自由化理論。他們分別從“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這兩個不同角度,將貨幣金融理論與發展理論結合起來,全面論證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資金短缺,并不是因為缺乏能用于積累的資金,而是因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資渠道堵塞和資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可以緩解。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綜述
1.國外方面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國外學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開創了實證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體資產的價值與GNP的比率作為一國金融發展指標,通過檢驗35個國家在103年間(1860年~1963年)的數據,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般是同時發生的,經濟增長迅速的時期總是伴隨著金融的快速發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沒有能夠指明兩者何為因果。
King和Levine針對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樣80個國家30年的數據,系統地控制影響增長的因素,表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正相關,即擁有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經濟增長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發了尋找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證據的。
Levine和Zervos(1996)通過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場發展狀況的指標,擴展了和對金融中介體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其研究結果是銀行發展、股票市場流動性,不但都與同時期的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而且都是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的很好預測指標。
2.國內方面
國內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不足。然而,通過借鑒學習國外既有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國內學者也進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國外既有理論成果,同時考慮了我國現實經濟狀況,運用了國外成熟的實證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國具體情況的很有價值的結論
韓延春(2001)采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聯機制的計量模型,運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有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最為關鍵因素,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極其有限。
史永東(2003)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框架下的計量分析,對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我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在格蘭杰意義上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同時得出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具體數值。
三、小結
從以上的綜述可見,目前為止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仍然處于發展之中??赡艽嬖诘闹饕獑栴}有:其一,“金融”這個概念到現在為止也沒有誰能夠給出一個完整而準確的定義,特別是隨著經濟和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金融總是處于變化發展當中。因此,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影響因素就不好確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數據的可靠性和分析結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術手段的局限性。計量經濟學誕生到現在為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科研領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它仍然還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隨著計量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必將隨之出現,未必現在認可的東西就永遠正確。
參考文獻:
[1]吳敬璉:借助金融創新.實現經濟增長[J].農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篇10
>> 網絡交易信用風險的防范分析 我國網絡購物的信用風險研究 基于復雜網絡的信用風險傳染模型研究 基于神經網絡的信用風險預警研究 信用風險分析方法的發展 網上交易信用風險評價研究:基于網上拍賣的賣方視角 銀行間市場交易系統的信用風險模塊設計研究 網絡銀行個人客戶信用風險評價研究 網絡借貸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研究綜述 信用風險研究分析 基于BP神經網絡的農戶小額信貸信用風險評估研究 基于模糊神經網絡的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研究 基于BP神經網絡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研究 網絡借貸平臺信用風險的測度和控制研究 基于P2P網絡借貸的信用風險管控研究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價方法研究 基于信用風險與ABC分類方法分析的應收賬款研究 基于 Fisher判別方法的信用風險評估實證研究 信用風險評估中的財務分析方法 信用風險的變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倪翠云.我國網絡購物的信用風險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1(6):61-62.
[3]于鳴燕.人工神經網絡在金融領域信用風險評估中的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06.
[4]馮煒.消費者網絡購物信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0-06.
[5]洪瓊.C2C交易模式下誠信問題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9-06.
[6]周艷美,李偉華.改進模糊層次分析法及其對任務方案的評價[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5):212-214.
[7]劉巧玲,張金城.在線拍賣信用行為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7(8):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