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技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04:0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版畫技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版畫技法與情感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版畫技法與情感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其本體語言及制造技術本身并無高低,它只是充當了藝術家手中的媒介,因承載思想信息價值而決定其自身價值,而情感則是對技法的一個控制性把握。因此,優秀作品取決于技法和情感的和諧統一,兩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關鍵詞:版畫情感技法關系

隨著大量國外藝術思想與觀念、先進的繪畫技能技巧、制作工藝的引入,我國版畫藝術不斷發展。從平、凸、凹、孔四大印刷方式的版種健全到今日的各個版種混合并用,從最原始版畫單色的木刻到目前綜合材料的運用,加之版畫本身所具有的復數性與交流的便利性而使其被大眾所接受。

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藝術發展都受其歷史、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以及民族大文化背景,甚至外來因素的影響。中國現代版畫發展也是如此。自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始,中國版畫的主流便是以密切關注社會事實,揭露社會時弊,以反映人民心聲而為社會及人民大眾接受喜愛。早期的創作版畫大多以黑白為主,其作品的形式風格,人物造型都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例如解放戰爭時期的木刻,但其內在的激情與真摯情感表達,樸實的制作風格,強烈的黑白對比,豐富多變的刀法,深刻地感染著大家。

然而一分為二地看,政治因素的過度介入阻礙了純粹意義上的版畫藝術的發展。伴隨著中西藝術思想的交流,激活了封閉僵化的文化形態,“青年版畫藝術家在對傳統不滿的同時,打破舊有的版畫表現形式;拓展其版畫表現內容,在原有的通俗易懂的敘事,寫實的表現形式以外,加以夸張、變形、寓意、象征;同時將人們精神境界的思想、情緒、理想、愿望和藝術家的主觀情感納入藝術觀點。中國版畫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表現內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現代版畫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①

正所謂事物的發展總有正負兩個方面,版畫畢竟是一項技術性、制作性要求比較高的畫種,因此在拓展版畫表現形式與技法上確實有不少人由于過分關注版畫技術與形式感而忽略了作品的內在精神探求,以為畫面制作精美就是好的版畫作品,因此,版畫界產生一種疑慮:“過分強調版畫的制作工藝性會阻礙版畫藝術發展,會使版畫藝術走入歧途?!?/p>

查看全文

版畫技法與情感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版畫技法與情感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其本體語言及制造技術本身并無高低,它只是充當了藝術家手中的媒介,因承載思想信息價值而決定其自身價值,而情感則是對技法的一個控制性把握。因此,優秀作品取決于技法和情感的和諧統一,兩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關鍵詞:版畫情感技法關系

隨著大量國外藝術思想與觀念、先進的繪畫技能技巧、制作工藝的引入,我國版畫藝術不斷發展。從平、凸、凹、孔四大印刷方式的版種健全到今日的各個版種混合并用,從最原始版畫單色的木刻到目前綜合材料的運用,加之版畫本身所具有的復數性與交流的便利性而使其被大眾所接受。

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藝術發展都受其歷史、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以及民族大文化背景,甚至外來因素的影響。中國現代版畫發展也是如此。自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始,中國版畫的主流便是以密切關注社會事實,揭露社會時弊,以反映人民心聲而為社會及人民大眾接受喜愛。早期的創作版畫大多以黑白為主,其作品的形式風格,人物造型都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例如解放戰爭時期的木刻,但其內在的激情與真摯情感表達,樸實的制作風格,強烈的黑白對比,豐富多變的刀法,深刻地感染著大家。

然而一分為二地看,政治因素的過度介入阻礙了純粹意義上的版畫藝術的發展。伴隨著中西藝術思想的交流,激活了封閉僵化的文化形態,“青年版畫藝術家在對傳統不滿的同時,打破舊有的版畫表現形式;拓展其版畫表現內容,在原有的通俗易懂的敘事,寫實的表現形式以外,加以夸張、變形、寓意、象征;同時將人們精神境界的思想、情緒、理想、愿望和藝術家的主觀情感納入藝術觀點。中國版畫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表現內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現代版畫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雹?/p>

正所謂事物的發展總有正負兩個方面,版畫畢竟是一項技術性、制作性要求比較高的畫種,因此在拓展版畫表現形式與技法上確實有不少人由于過分關注版畫技術與形式感而忽略了作品的內在精神探求,以為畫面制作精美就是好的版畫作品,因此,版畫界產生一種疑慮:“過分強調版畫的制作工藝性會阻礙版畫藝術發展,會使版畫藝術走入歧途?!?/p>

查看全文

版畫創作的多元化發展綜述

隨著“八五”思潮的沖擊,多元化的藝術思想導致了版畫創作的多元化呈現。隨著這次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版畫必將呈現出一個新的面貌。版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先是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后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版畫,創作版畫。從魯迅先生引進版畫啟,當代創作版畫登上歷史舞臺,此后的發展也與社會運動緊密結合。

版畫,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畫種。中國古代版畫與文化傳播聯系密切,有著顯赫的歷史背景。但今天所說的版畫,卻是在經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初期發展,到后來的國統區,敵占區和解放區版畫時期,再到20世紀50到80年代的成熟期,發展起來的,即創作性的版畫。這三個時期的版畫,有技法材料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延續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創作基調。80年代作為一個分水嶺,此前伴隨著社會運動出現的版畫創作,都隨著運動的結束而不再具有大的影響力了。80年代以后在數年間,西方百年間產生的不計其數的畫派涌入中國,極大地沖擊了國內的繪畫創作。于是在這個大潮中如一葉扁舟的中國版畫創作,迎來了新的轉型期。從版畫的發展歷史來看,幾個發展時期雖在時間順序上是前后傳承的,但又相對獨立,具有各自的時代烙印,版畫的產生到發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強烈的時代的屬性。

當下國內的版畫創作,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全國版展出現的數量眾多的高品質作品,及接連不斷的在國際版展上斬獲的大獎,及深圳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的建立,等等都顯示了當前版畫創作的可喜局面。開放的大環境,給版畫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臺,在這一片大好的形式下,版畫創作的成果和弊病都被神通廣大的現代傳媒放大,并得到充分的顯現,為版畫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這些版畫作品雖然尚未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其中仍然夾雜著前幾次版畫運動“遺傳”下來的面孔,和西方繪畫流派的影子,但是對于版畫的本體語言及內涵有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根據版畫的發展歷程來看,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所以當代版畫要想具有這個時代的特點,就和前面的版畫時代形成一個斷裂,產生一個安全的距離,把“遺傳”下來面孔清理掉。產生這個斷裂,不單單是指在作品面貌上,還是在創作的方法論指導上。說到底,作品面貌還是版畫創作者的精神風貌,取決于版畫創作者的創作思維。當下社會的大環境相對安靜,經濟發展迅速,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當下版畫既沒有了革命斗爭宣傳武器的功能,而它的傳播功能又遠遠不及電子傳媒,在版畫作為武器和歌頌手段的歷史使命隱退的今天,版畫當下的時代面貌和時代使命需要得到重新認定。這是一個發展的契機,存在著無限的發展空間。版畫創作者對當下時代命脈的找尋和掌握的深度,及對版畫技法新語言的積累,等因素都影響著作品的時代性面貌。版畫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常常被諸多的社會因素和人為原因所左右,但人又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無論表達自由,積極進取或消極厭世,要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人既是是創作的主導者,又是創作的主題。

在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家的個性化的藝術追求,極大得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一些藝術家的經歷就是這方面的范例,如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反之庸俗的藝術追求,只能成為前進的絆腳石,而被時代遺忘,此等范例更是比比皆是。一個藝術家具有了自己的審美角度,也就意味著有能力進行藝術創作,只要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就可以進入藝術創作的各個領域進行創作了的。一個新穎的審美角度,必然帶來新的技術革新。版畫的技術性很強,必要的版畫技術是作品質量的保證。如果過多地側重于技法語言的渲染,將使作者停留在表面,使作品顯得膚淺,而喪失了深層次的感染力,也喪失了對藝術層次的追求,也就更談不上作者與觀眾精神上的良性互動了。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引用了荀子《樂論》中的一句話“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說到:“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要極豐富的全面的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的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普遍性的表現生活和自然”既關注技術,而不要窮追猛打,重要的是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當下許多概念內涵都在發生著變化,例如,雕塑家在古埃及的本意是“使人生存的人”。版畫的概念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隨之變化,版畫究竟要變成什么樣子,或者具有什么特點的畫叫版畫?在這不確定的當下,我們回到了,在尚未形成版畫概念之前的狀態中,對版畫的概念進行探索,進行重新的定義。已有的版畫定義都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對版畫進行了解釋,其中較為典型的,有兩個代表。一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版畫解釋為:“版畫,是繪畫種類之一。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腐蝕后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畫,刻,印三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和復制版畫;后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中國復制木刻版畫歷史已有上千年歷史,創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先生提倡才取得巨大發展。在西方,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倫勃朗把銅版畫從錈刻法發展到腐蝕法,并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是在19世紀。從版種上分平凸凹漏。現代版畫家為了探索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同一幅版畫內同時使用幾種類型的版畫方法稱為綜合版畫?!边@個解釋是對版畫較為全面的敘述。但只是在發展歷史和制作手法上,沒有對版畫作為藝術創作的本質特征進行敘述,再者對于綜合版畫的定義也不確切,只是在版畫技法范圍內進行定義,而忽略了畫種間的技法綜合。二是徐冰先生所說:“版畫作為間接性繪畫,它是通過藝術家依創作意圖對媒介物進行規定性處理,經過印刷的間接過程,使媒介物轉化成痕跡的形式呈現為畫面。由于痕跡的出現來源于同一媒介物,這使版畫原作的產生具有可重復性,使其成為具有復數性的繪畫?!痹谶@類觀點中強調了藝術家是版畫創作的主體,并且強調了重復性是具有美學意義的重復性。

查看全文

版畫現狀與思考論文

摘要:版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先是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后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版畫,創作版畫。從魯迅先生引進版畫啟,當代創作版畫登上歷史舞臺,此后的發展也與社會運動緊密結合。隨著“八五”思潮的沖擊,多元化的藝術思想導致了版畫創作的多元化呈現。隨著這次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版畫必將呈現出一個新的面貌。

關鍵詞:版畫復數性創作主體痕跡

版畫,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畫種。中國古代版畫與文化傳播聯系密切,有著顯赫的歷史背景。但今天所說的版畫,卻是在經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初期發展,到后來的國統區,敵占區和解放區版畫時期,再到20世紀50到80年代的成熟期,發展起來的,即創作性的版畫。這三個時期的版畫,有技法材料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延續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創作基調。80年代作為一個分水嶺,此前伴隨著社會運動出現的版畫創作,都隨著運動的結束而不再具有大的影響力了。80年代以后在數年間,西方百年間產生的不計其數的畫派涌入中國,極大地沖擊了國內的繪畫創作。于是在這個大潮中如一葉扁舟的中國版畫創作,迎來了新的轉型期。從版畫的發展歷史來看,幾個發展時期雖在時間順序上是前后傳承的,但又相對獨立,具有各自的時代烙印,版畫的產生到發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強烈的時代的屬性。

當下國內的版畫創作,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全國版展出現的數量眾多的高品質作品,及接連不斷的在國際版展上斬獲的大獎,及深圳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的建立,等等都顯示了當前版畫創作的可喜局面。開放的大環境,給版畫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臺,在這一片大好的形式下,版畫創作的成果和弊病都被神通廣大的現代傳媒放大,并得到充分的顯現,為版畫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這些版畫作品雖然尚未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其中仍然夾雜著前幾次版畫運動“遺傳”下來的面孔,和西方繪畫流派的影子,但是對于版畫的本體語言及內涵有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根據版畫的發展歷程來看,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所以當代版畫要想具有這個時代的特點,就和前面的版畫時代形成一個斷裂,產生一個安全的距離,把“遺傳”下來面孔清理掉。產生這個斷裂,不單單是指在作品面貌上,還是在創作的方法論指導上。說到底,作品面貌還是版畫創作者的精神風貌,取決于版畫創作者的創作思維。當下社會的大環境相對安靜,經濟發展迅速,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當下版畫既沒有了革命斗爭宣傳武器的功能,而它的傳播功能又遠遠不及電子傳媒,在版畫作為武器和歌頌手段的歷史使命隱退的今天,版畫當下的時代面貌和時代使命需要得到重新認定。這是一個發展的契機,存在著無限的發展空間。版畫創作者對當下時代命脈的找尋和掌握的深度,及對版畫技法新語言的積累,等因素都影響著作品的時代性面貌。版畫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常常被諸多的社會因素和人為原因所左右,但人又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無論表達自由,積極進取或消極厭世,要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人既是是創作的主導者,又是創作的主題。

在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家的個性化的藝術追求,極大得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一些藝術家的經歷就是這方面的范例,如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反之庸俗的藝術追求,只能成為前進的絆腳石,而被時代遺忘,此等范例更是比比皆是。一個藝術家具有了自己的審美角度,也就意味著有能力進行藝術創作,只要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就可以進入藝術創作的各個領域進行創作了的。一個新穎的審美角度,必然帶來新的技術革新。版畫的技術性很強,必要的版畫技術是作品質量的保證。如果過多地側重于技法語言的渲染,將使作者停留在表面,使作品顯得膚淺,而喪失了深層次的感染力,也喪失了對藝術層次的追求,也就更談不上作者與觀眾精神上的良性互動了。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引用了荀子《樂論》中的一句話“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說到:“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要極豐富的全面的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的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普遍性的表現生活和自然”既關注技術,而不要窮追猛打,重要的是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查看全文

教學中版畫視覺效果體現

版畫視覺藝術造型經過長期的發展,產生了具有藝術獨特性的藝術造型,這其中既包含具象因素,又包含抽象因素。在藝術造型的發展歷程中,由于不同的審美、不同的表現、不同地域的差異,自然而然地產生審美觀念的差異性。在此我們就對版畫藝術造型特點、視覺藝術教育以及獨特的版畫文化為背景,對版畫視覺藝術造型的內在表現來進行如下闡述。

一、版畫的審美特征

(一)版畫的審美意象

版畫在創作實踐中,體現了藝術的創新精神。在版畫審美意象的選擇、配合上,畫家有了新的創作意識。意象是客觀物象同畫家主觀思想情感融合的產物,在版畫的創作全部過程中,客觀景物人性化和感情化,主觀情感融合在藝術創作中。所以,版畫在描寫景物時,表現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態,主觀強調審美主體對客觀景物的獨特感受。集中體現主體內在生命精神品質的個性感受和情感意識,形成了一系列的獨特、夸張的審美意象和意象組合的畫面。由此可見,版畫是以其獨特的藝術內涵讓我們在想象的空間形式中體悟到版畫藝術的魅力,從而使整個畫面產生無窮的變化,呈現出種種審美意象。

(二)版畫的獨特魅力

由于不同的視覺藝術門類所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表現手法的差異,從而形成其特殊的藝術語言形態。版畫同國畫和油畫的語言形態就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用木料和石材刻出來的版畫,因其質地不同,所表現出來的也大不相同。除此之外,在版畫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除了直接與作品本身接觸外,他所擁有的版畫制作技巧,也會影響作品完成后的構成。藝術家創作版畫時,除了要考慮材料本身的天然特性,也要思考印刷機器可能會產生的效果。由于版畫技法的獨特性,能夠熟練的運用版畫技法,并把版畫的技法、創作情感、形式美感都集中到版畫的承載物上,再通過印刷把版畫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藝術家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版畫的創作中,把藝術創作作為繪畫生命中的一部分,并成為他們藝術創作風格的突出標志。所以,從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版畫作為視覺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藝術家豐富的心靈世界和深厚的藝術內涵。既表達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語言,同時提高人們對形式美和自然美的追求,進而陶冶人們思想情操,提高審美意識。

查看全文

版畫創作中表現語言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版畫語言藝術觀念作品內涵

論文摘要:在版畫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是畫家的思想以及其藝術觀念,有什么樣的思想境界和藝術觀念就決定著用什么樣的版畫表現語言去作特定的藝術追求,并最終將決定作品的成敗及作品內涵的深度,所以在版畫創作中重視和強化版畫的表現語言是極其重要的。

版畫因其版材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直截了當的表現過程,通過對不同媒材的刻制處理,去尋求特殊的藝術效果。因為無論媒材是石、木或金屬,在經過刻制之后大都體現出很強的力度,最后所形成的畫面效果往往都具有表現主義傾向,而表現主義是最主要的藝術手法。

談到表現語言就首先要明確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是表現語言;二是版畫表現語言。所謂表現語言就是表現手法,是畫家表現個人情感和實現創作目的的手法。而版畫的表現語言則首先是使用個性化的版畫語言去表現畫家的藝術觀念和思想情感,其次是通過對版畫材料的選擇以及版畫技法的個性化制作,呈現出獨具特性的版畫符號。這兩者相互聯系融為一體,使版畫外在表現形式產生內在本質的藝術升華。因此一幅優秀版畫作品的產生,不僅需要畫家自身深厚的藝術修養和豐厚的思想內涵,更需要畫家個性鮮明、技藝精湛的版畫表現語言,這在版畫創作中是極其重要的。我國版畫雖有上千年的歷史,但真正的版畫藝術創作始于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木刻。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新興木刻,深受20世紀初以歐洲柯勒惠支、麥綏萊勒等一批世界著名版畫家創作形式的影響。雖然他們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把目光投向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們在作品中表達的不僅是個人主觀的情感,而是基于民主和人道的思想,對終日勞作而生活貧困的勞動人民群眾寄予的深深同情。他們的作品中包含著更多人的命運和痛苦,這在動蕩的一戰后的歐洲社會特別是德國表現的尤為突出,所以具有撼人的感染力。它們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尤其是歐洲表現主義的版畫作品,在版畫表現語言上所作出的突破和所取得的成就,都大大加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造就了世界性的影響。歐洲版畫特別是黑白木刻版畫中那強烈的對比和傷口一般的刀痕印痕,都準確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本質,這也和上世紀20一30年代的中國大背景相吻合,所以中國新興木刻一經產生就有了大批的參與者和追隨者。但當時還是以學習歐洲版畫為主,在版畫表現語言上探索較少。在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的風雨洗禮之后,在各個不同階段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對版畫表現語言的探索都有了才反大的進展,出現了很多在版畫表現語言上不斷探索和極具個性的版畫家,如吳凡的《蒲公英》。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版畫創作開始由以宣傳政策為宗旨轉向了對藝術個性的追求,尤其是在版畫表現語言方面,開始了空前的全方位的探索,進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版畫家更加重視對自身情感的觀照,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宗旨就是選擇什么樣的語言才能最準確的表達自己的觀念,其二是對制作技法的探求,以致很快形成了以學院版畫為代表的精英版畫,他們最關注的就是對版畫表現語言的探索。這既體現在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上,也體現在版畫家的思維方式、創作觀念上。我國版畫在經歷了從服務于政治需要和地域風情民俗的描繪到對版畫本體語言的研究與探索的過程之后,版畫表現語言的突破是我國版畫創作進程中最本質最關鍵的成就之所在。

盡管如此,我國對版畫表現語言的探素與世界知名版畫家的創作之間還是存在相當的差距。如前面提到的比利時著名的現實主義版畫家麥綏萊勒,在他所創作的上萬件作品中,很少對客觀事物作客觀寫實的描繪,主要是使用一些他自己所特有的概括手法和完全符號化了的象征性手法來表現事物,作品線條堅挺有力木味十足,畫面變化豐富。如他在1920年創作的《煙》,從工廠煙囪里冒出來的都是工人及其家人的生命,這些看似簡單的形象卻縣畫家用針鉀的目光經過深刻的思考從繽紛繁雜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版畫表現語言極其深刻。總之,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版畫家都在盡力用自己個性化的版畫表現語言傳達他們的觀念,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版畫中所蘊涵的表現語言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處理上的不同,更應該是版畫家在畫里畫外所彰顯出的靈魂的獨特光華。它全部的核心價值則在于其承載的思想內涵即藝術家的思想、藝術觀念和藝術表現力—這是版畫表現語言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基點。

另外我們還必須把版畫表現語言看作是藝術家“中得心源”的意向,而不是簡單的“外師造化”的摹寫。它所表現的應該是將蘊藏在版畫家心中的巨大能量用富有激情的藝術符號—版畫語言來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創造獨具藝術特性的各種各樣的符號—版畫語言一定要讓它成為振動心魄的手段;我們要努力做到把物象的普遍性賦予單純化的形態和象征性的藝術處理,用單純獨特但有象征意義的藝術符號—版畫語言表現在版畫創作中,建構極具個性化的版畫藝術面貌;我們要長期深人地研究版畫創作的內在精神性和文化針對性使其溶化在版畫藝術的表現形式—版畫語言之中,并使其呈現出歷史的深厚底蘊和當今的時代光華,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有在版畫創作中通過版畫特有的尤其是個人特有的版畫表現語言體現出來。

查看全文

淺議綜合材料版畫的現狀及策略

一、轉折期

隨著圖像時代對視覺文化的研究介入到版畫領域,新的圖像理論正日益影響著版畫創作的面貌。如何在綜合材料版畫領域表現出直觀的視覺形象,用來反映新鮮的視覺體驗,進而以“看”的方式觸及當下社會問題,達到介入社會現實的目的,也就成為了值得探索的新思路。新的藝術追求對材料的選擇、材料語言和技法的運用必然提出全新的要求。但是開創期的綜合材料版畫畢竟還處于材料的初始階段,顧盼于材料表面的肌理現象,追求材質對比產生的趣味及其隱喻性,缺乏深入的材料語言研究,制版方式又局限于材料的羅列、拼貼,所以在表現形象的時候,常常出現既想突出材料,又頗受形象的約束,搖擺于兩者之間彼此消弱的狀態,而難于滿足新的需求。2006年,膠粉版畫得以發明,它以單純的新材料、新語言、新形式呈現出與開創期迥然不同的藝術特征:

1.由于材料的相對單一性,不同于開創期多變的語言現象和豐富的印刷體驗,形成單純的語言特征和豐富色調的印刷感。

2.材料語言的變化不再是不確定和難于操控的,而是消除了豐富的肌理變化,語言變得理性而有色調秩序感。

3.畫面在凸顯材質趣味的同時,還能呈現直觀的視覺形象。

具有顯著的單純性的膠粉版畫其實延續了傳統版種的優勢,但因以新材料建構新母版,又在概念上區別于傳統版種,這就使得我們對綜合材料版畫的概念產生了新的理解:綜合材料版畫雖然始于綜合,但并不一定止于綜合。綜合概念的提出是一種文化策略,是針對傳統版種的局限性進行創新性探索的起點,是促使版畫形態呈現更多可能性的方法。同時,膠粉版畫的出現也為綜合材料版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不滿足于材質對比產生的趣味,深入挖掘材料語言,為表現直觀視覺形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06年以來,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綜合材料版畫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膠粉版畫的發明上,同時也使脫膠獨幅版畫技法在新的圖像理論的影響下,從開創期追求材料的龜裂、剝落等肌理趣味轉變為提純出色層語言來表現瞬間、模糊、運動中的視覺現象;Ps版則以其自由、直接的繪畫性和充滿表現性張力的藝術形象,成為此時期活躍的藝術現象;而實物轉印技法經轉印技能形成了直觀的物象,這一點得到了有意識地強化,并在綜合材料版畫創作中獨樹一幟。

查看全文

初中美術備課組年終總結

一學期來,美術備課組以學校教學、教研工作思路為指導思想,在教務處、教研室的具體指導下,嚴格貫徹、執行學校各項工作要求,逐步實施學校提出的科研工作策略,如期開展了各項教學、教研活動。做到活動前有計劃、有方案,實施過程中有記錄,活動結束后有總結,注重文字、圖片的收集與整理,以備存檔?,F將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常規教學工作,加強集體備課。

本學期在學校教學管理部的統一部署下,本各課組協調同科教師做到了:制定教學計劃一致,安排教學進度同步,規范實施教學流程,統一評價標準,常規教學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針對教學中遇到的疑點,能夠在集體備課時相互交流,共商對策,促進教學業務的提高。

二、開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是在學校教研室的統一要求下,本組圍繞“美術課堂習作表現形式的新探索”為主題開展了有效教學課題研究活動,如:開展了“以油畫棒替代水彩顏料進行色彩訓練”的小課題研究,開展了“指導學生以KD板材料制作油印版畫的新探索”和“水墨畫技法教學的探究”為小課題的研究。二是承擔了??谑薪逃芯颗嘤栐褐付ǖ摹八嫾挤ń虒W專題研討”系列活動,如:尹文濤老師在3月13日的全市“水墨畫技法教學集體備課”活動中,作了《對初中美術課程實施國畫教學的探討》的中心發言;4月10日隨教研員送教下鄉,在中學上了一堂國畫技法課;5月15日全市性的“國畫技法教學專題研討活動”在我校進行,再次向全市美術教師展示了一堂《中國山水畫技法》觀摩課,得到了市教研員等老師們的好評。三是及時組織本組教師跨學科進行了聽匯報課研討,通過參加跨學科聽課學習,擴寬教學視野,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自己。

三、組織課外興趣活動,培養美術尖子。

查看全文

中學美術備課組學年總結

一學期來,美術備課組以學校教學、教研工作思路為指導思想,在教務處、教研室的具體指導下,嚴格貫徹、執行學校各項工作要求,逐步實施學校提出的科研工作策略,如期開展了各項教學、教研活動。做到活動前有計劃、有方案,實施過程中有記錄,活動結束后有總結,注重文字、圖片的收集與整理,以備存檔?,F將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常規教學工作,加強集體備課。

本學期在學校教學管理部的統一部署下,本各課組協調同科教師做到了:制定教學計劃一致,安排教學進度同步,規范實施教學流程,統一評價標準,常規教學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針對教學中遇到的疑點,能夠在集體備課時相互交流,共商對策,促進教學業務的提高。

二、開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是在學校教研室的統一要求下,本組圍繞“美術課堂習作表現形式的新探索”為主題開展了有效教學課題研究活動,如:開展了“以油畫棒替代水彩顏料進行色彩訓練”的小課題研究,開展了“指導學生以KD板材料制作油印版畫的新探索”和“水墨畫技法教學的探究”為小課題的研究。二是承擔了市教育研究培訓院指定的“水墨畫技法教學專題研討”系列活動,如:尹文濤老師在月13日的全市“水墨畫技法教學集體備課”活動中,作了《對初中美術課程實施國畫教學的探討》的中心發言;月10日隨教研員送教下鄉,在中學上了一堂國畫技法課;月15日全市性的“國畫技法教學專題研討活動”在我校進行,再次向全市美術教師展示了一堂《中國山水畫技法》觀摩課,得到了市教研員等老師們的好評。三是及時組織本組教師跨學科進行了聽匯報課研討,通過參加跨學科聽課學習,擴寬教學視野,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自己。

三、組織課外興趣活動,培養美術尖子。

查看全文

中國蘇版年畫和日本畫的異同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與浮世繪版畫的起源和概況,并從題材、技法和藝術風格等方面系統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日本浮世繪版畫;技法;藝術風格

中國明清時期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及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版畫,是中、日這兩個國家分別創造的一種平民化的美術形式。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指18世紀產于蘇州的版畫類印刷物,即集中在桃花塢制作、呈現為年畫形式的民間美術品;而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是指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在日本崛起的獨立的繪畫門類,以“眼見耳聞的社會百態為表現內容”,通過對浮華世界的生動展現,來迎合市民和中產者世俗的審美情趣。

蘇州的文化積淀深厚,獨具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就是吳地文化中一枝獨特的藝術之花。它刻繪精美、色彩絢麗,反映人們的美好愿望,又和吳地的民俗民風緊密相連,所以它在民眾中的影響之深之廣是其它藝術所無法替代的。桃花塢版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綿竹的木刻年畫,被譽為中國四大民間木刻年畫。桃花塢時期的作品,突出了民間性、民俗性,畫面構圖均衡豐滿。題材新穎,多以吉祥喜慶、神像、戲文、民間故事等傳統吉祥的形象為主,運用夸張的手法進行表現,巧妙地把傳統的吉祥形象和諧聲相結合,寓意深刻;在構圖方面:桃花塢木刻年畫追求豐滿而均衡的藝術風格。即豐滿而不讓人覺得雍塞,均衡而不讓人感到平板,相似國畫又有別于國畫;在色彩方面:多以成塊的桃紅、大紅、淡墨、黃、綠、紫六色為基調,色彩鮮艷,對比強烈鮮明,富有樂觀向上的氣息。蘇州的雕版印刷技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至明代蘇州刻印的戲曲、小說、插圖盛行于世。桃花塢木刻年畫即有此逐步形成。蘇州的木刻年畫,在明代中葉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并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在蘇州桃花塢版畫中,含有致富獲利內容的畫片有《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大慶豐收》等;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

浮世繪是日本德川時代隨著風土文化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民間版畫藝術。由于作者多為市民畫家和民間藝人,而且多以反映當時的民間風俗為題材,故亦稱江戶時代風情版畫。它以市井風俗、社會時事、戲劇情節、婦女形象、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及山川景色為內容,體現出當時新興市民的生活情感。它的淵源來自原有的“大和繪”。“大和繪”是專供貴族欣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浮世繪最初以“美人繪”為主要題材,后來逐漸出現了以相撲、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日本元祿時期的菱川師宣是浮世繪藝術的創始人。除了創始人菱川師宣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揭開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帷幕的鈴木春信,美人繪大師鳥居清長與喜多川歌呂等等名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