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0:24: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北魏政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北魏政治

北魏太武朝政治研討論文

、太平真君四年末政變的真象

《魏書·世祖紀》:太平真君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詔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洪基,恢隆萬世。自經營天下,……二十年矣。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謝,授子任賢,所以休息,優隆功臣,式圖長久,蓋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其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百揆,諸朕功臣,勤勞日久,皆當以爵歸第,隨時朝請,饗宴朕前,論道陳謨而已,不宜復煩以劇職。更舉賢俊,以備百官。主者明為科制,以稱朕心。

從這道冠冕堂皇的詔書中,難以看出事件發生的真象,研究者或將此次事件納入拓跋皇權成長這一長期歷史過程加以思考,認為這標志避免鮮卑貴族干擾皇位繼承的“太子監國”制度的確立[1]。南方傳聞卻將這次事件視為皇太子拓跋晃斗爭的結果?!赌淆R書·魏虜傳》稱::

宋元嘉中,偽太子晃與大臣崔氏、寇氏不睦,崔、寇譖之。玄高道人有道術,晃使祈福七日七夜,佛貍夢其祖父并怒,手刃向之曰:“汝何故信讒欲害太子!”佛貍驚覺,下偽詔曰:“王者大業,纂承為重,儲宮嗣紹,百王舊例。自今已往,事無巨細,必經太子,然后上聞。

同一說法在《高僧傳》卷11《釋玄高傳》中有更為詳細的記敘:“時魏虜拓跋燾僭據平城,軍侵涼境,燾舅陽平王杜超請高同還偽都。既達平城,大流禪化。偽太子事高為師,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羅枉苦,何由得脫?’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懺。燾乃夢見其祖及父皆執劍烈威,問:‘汝何故信讒言,枉疑太子?’燾驚覺,大集群臣,告以所夢。諸臣咸言:太子無過,實如皇靈降詰。燾于太子無復疑焉,蓋高誠感之力也?!瓡r崔浩、寇天師先得寵于燾,恐晃纂承之日奪其威柄,乃譖云:‘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跡稍形,若不誅除,以為巨害。’燾遂納之,勃然大怒,即日收高?!瓡r有涼州沙門釋慧崇,是偽魏尚書韓萬德之門師。既德次于高,亦被疑阻。至偽太平五年九月,高與崇公俱被幽縶。其月十五日就禍,卒于平城之東隅,春秋四十三。是歲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奔毨[史實,南方傳聞實不可信,而事情真象亦遠非是確立“太子監國”制度可以全部解釋。據《世祖紀》,命皇太子監國的詔書是在拓跋燾率軍北征柔然南返至朔方還未來得及回到平城時匆匆的,這應是面臨嚴重政治危機時的重大舉措,和拓跋燾與拓跋晃的矛盾并無關系,而且在這次事件中拓跋晃與崔浩實為同盟而非政敵。

查看全文

小議北魏政治與財政體制的轉型

內容摘要:制度轉型貫穿于北魏政權的始終,其政治體制的演進經歷三個重要階段,從而使北魏政治體制從最初的胡漢雜糅二元制漸變為單一封建制,而對這種制度變遷起催化作用的就是北魏入主中原后對漢文化的吸收,孝文帝太和年間的經濟改革和官職改革使得北魏的政治體制逐漸接近于南朝。與政治體制的轉型相適應,北魏財政體制也在發生相應變化,由前期的內外二元財政體制和皇室財政囊括國家財政的現象逐漸演進為國家財政占據主導地位,由以軍事掠奪和游牧為主要財力來源漸變為租調成為國家財政的支柱,并在財務行政方面出現南朝化的趨勢。

關鍵詞:北魏、政治體制、轉型、財政體制、南朝化

北魏制度轉型與財政體制變遷的關系是北魏財政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北魏制度轉型不僅包括官制變遷、經濟轉型、文化心理變化,也包括拓跋鮮卑民族的漢化以及基本經濟區的嬗變等等,這一切變化都對北魏不同時期的財政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如何從官制轉型中探討北魏財政體制變遷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要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因資料闕失其難度顯而易見。先賢曾有不少卓見[2],對我們深入研究該問題不無裨益。本文在前賢研究基礎上提出北魏制度轉型的三階段說,并就其財政體制的相應變遷提出拙見,就教于方家通人。

太和改制前北魏政治與財政體制的轉型

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在牛川“即代王位”后,“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分治其眾。以上谷張兗為左長史,許謙為右司馬,廣寧王建、代人和跋、叔孫建、庾岳等為外朝大人,奚牧為治民長,皆掌宿衛及參軍國謀議。長孫道生、賀毗等侍從左右,出納教命”[3]。這是北魏立國之初體制轉化的第一步,形成部落大人制和魏晉十六國以來班爵制并存的胡漢雜糅體制,非驢非馬。但其政治體制此時仍是胡族體制據主導地位,中央政治體制上的內外官并行制更為明顯。

拓跋鮮卑內朝形成的時間,遠早于登國年間。史載,拓跋什翼犍在建國二年(339),“始置百官,分掌眾職”[4]。這實際上就是《魏書·官氏志》所言:“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于者應選。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這種帶有氏族制殘余的制度經過百余年發展后,到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又設外官系統,“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5]。至此,拓跋魏最終形成了內外朝制政治體制,并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

查看全文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研究論文

一、太平真君四年末政變的真象

《魏書·世祖紀》:太平真君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詔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洪基,恢隆萬世。自經營天下,……二十年矣。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謝,授子任賢,所以休息,優隆功臣,式圖長久,蓋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其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百揆,諸朕功臣,勤勞日久,皆當以爵歸第,隨時朝請,饗宴朕前,論道陳謨而已,不宜復煩以劇職。更舉賢俊,以備百官。主者明為科制,以稱朕心。

從這道冠冕堂皇的詔書中,難以看出事件發生的真象,研究者或將此次事件納入拓跋皇權成長這一長期歷史過程加以思考,認為這標志避免鮮卑貴族干擾皇位繼承的“太子監國”制度的確立[1]。南方傳聞卻將這次事件視為皇太子拓跋晃斗爭的結果?!赌淆R書·魏虜傳》稱::

宋元嘉中,偽太子晃與大臣崔氏、寇氏不睦,崔、寇譖之。玄高道人有道術,晃使祈福七日七夜,佛貍夢其祖父并怒,手刃向之曰:“汝何故信讒欲害太子!”佛貍驚覺,下偽詔曰:“王者大業,纂承為重,儲宮嗣紹,百王舊例。自今已往,事無巨細,必經太子,然后上聞。

同一說法在《高僧傳》卷11《釋玄高傳》中有更為詳細的記敘:“時魏虜拓跋燾僭據平城,軍侵涼境,燾舅陽平王杜超請高同還偽都。既達平城,大流禪化。偽太子事高為師,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羅枉苦,何由得脫?’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懺。燾乃夢見其祖及父皆執劍烈威,問:‘汝何故信讒言,枉疑太子?’燾驚覺,大集群臣,告以所夢。諸臣咸言:太子無過,實如皇靈降詰。燾于太子無復疑焉,蓋高誠感之力也?!瓡r崔浩、寇天師先得寵于燾,恐晃纂承之日奪其威柄,乃譖云:‘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跡稍形,若不誅除,以為巨害?!癄c遂納之,勃然大怒,即日收高?!瓡r有涼州沙門釋慧崇,是偽魏尚書韓萬德之門師。既德次于高,亦被疑阻。至偽太平五年九月,高與崇公俱被幽縶。其月十五日就禍,卒于平城之東隅,春秋四十三。是歲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奔毨[史實,南方傳聞實不可信,而事情真象亦遠非是確立“太子監國”制度可以全部解釋。據《世祖紀》,命皇太子監國的詔書是在拓跋燾率軍北征柔然南返至朔方還未來得及回到平城時匆匆的,這應是面臨嚴重政治危機時的重大舉措,和拓跋燾與拓跋晃的矛盾并無關系,而且在這次事件中拓跋晃與崔浩實為同盟而非政敵。

查看全文

石窟藝術發展源流探析

摘要:作為佛教藝術的重要載體,佛教石窟在域外經歷了多次流變。石窟藝術在進入中國后的傳播過程中,受到本土地區文化、政治、宗教、統治者意志等方面的影響,必然趨于本土化的發展方向。云岡石窟藝術與中國早期石窟相比,在空間、形態、功能、造像、樣式等方面呈現出多元文化藝術相互融合、碰撞與創新的特征。它的形成涵蓋了不同文明體的藝術樣式、不同地域的藝術形式、不同文化的藝術因素和多民族的藝術相融合等多種藝術基因的綜合作用,是在吸收印度石窟藝術、繼承早期新疆地區及西域地區石窟藝術的基礎上,在平城本土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土壤中產生出的中國北方5世紀石窟藝術的巔峰之作,對后世石窟藝術影響深遠。

關鍵詞:北魏;云岡石窟;石窟藝術;石窟源流

云岡石窟,古稱武州山石窟寺,是在5世紀中華佛教鼎盛階段由北魏皇家主持營造的大型佛教石窟藝術。北魏定都平城的97年期間,是中國佛教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云岡石窟藝術引進、生成、發展和傳播的重要時期,云岡石窟藝術的形成對后世佛教石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藝術活動及其成果,云岡石窟藝術是考古學、藝術史、藝術學理論及美學研究充分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在梳理石窟藝術起源、空間形態流變、石窟在中國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云岡石窟藝術形成的藝術淵源及興起的歷史原因。

一、石窟之演化

(一)石窟藝術的形成。石窟一般是開鑿在山體懸崖上的洞窟,主要出于宗教目的。從世界范圍來看,石窟起源于古埃及中王國的石窟陵墓,至新王國時期演變為石窟,在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紀,經波斯傳入印度,并逐漸發展為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石窟寺,后經過中亞傳入中國境內。佛教最早的石窟淵源于印度,約開鑿于孔雀王朝,但石窟并不是佛教徒最先開鑿的,只是佛教誕生后借用了這種寺院形式,并使之逐漸流行開來,后隨著佛教文化傳至阿富汗、中亞、中國及東亞地區,其對中國石窟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石窟一般開鑿在河邊懸崖上,它是佛教寺廟的一種特殊形式。石窟建造選址一般是在相對較為偏僻清凈的河畔山崖之上,其建造的目的和僧人修禪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可用于僧人修行、活動和居住。據考古發現,石窟有多種類型,如支提窟、佛殿窟、僧房窟、禮拜窟等。早期石窟的主要功能是供佛教僧侶修禪或居住,可追溯到印度佛陀時代,后隨著石窟形式逐漸發展,出現了多個石窟組合形式,并有大量的佛造像和佛壁畫裝飾空間,當其功能可以滿足佛教活動的多方面需要的時候,名副其實的石窟寺院就出現了。因此,石窟營建依佛教功能的需要和原則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形成了服務于佛教活動的多種功能,真正意義上石窟寺便終于形成了。(二)石窟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世紀,最先佛經隨佛僧傳播,佛像與佛廟稍晚,石窟寺是佛廟的一種,是在佛像和佛廟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之后才逐漸出現的。據記載,黃河流域的佛像最早出現在公元1世紀中葉。公元2世紀末,佛像開始流行。東漢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建造的第一座官方寺廟。建業的建初寺(1),可以稱為江南佛教寺院的開端。在佛教東漸的過程中,經統治者提倡,開始雕塑佛像,建寺開窟,繪制壁畫,由此帶來了佛教造像藝術的勃興。新疆地區是佛教東傳的第一站,也是開鑿石窟最早的地區(2)。公元3世紀,龜茲國已成為蔥嶺以東的佛教中心。龜茲石窟寺大約始鑿于這一時期,并在四、五世紀達到頂峰。在新疆以東地區,在佛教寺廟和佛像出現了一段時間后,大約4世紀中后期,北方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石窟藝術。“一個是公元366年樂傅和尚在敦煌莫高窟開始修造的窟,一個是公元397~433年之間北涼王沮渠蒙遜在涼州南山修建的涼州石窟。遺憾的是,這兩個最早的石窟僅見于7世紀后半期的文獻,實物已不存在了?!保?]14雖然現俱不存,但從和沮渠蒙遜同時并北距涼州不遠的永靖炳靈寺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第169窟6號龕與酒泉、敦煌出現的北涼時期(公元428年、434年)的石塔等有關資料可以推測到蹤跡。公元439年,北魏下涼州滅北涼后,北涼佛教中心地位向東轉移至平城。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滅佛,佛教受到短暫打擊,不久,于公元452年復法后,北魏政權接受了來自涼州禪僧曇曜的提議,在平城西武周山開始大規模地開鑿石窟即曇曜五窟。此后,迎來了中國石窟寺建造的興盛期,一直到8世紀中期,北方地區的許多地點(甘、陜、豫、晉、冀、遼)都開鑿了多處石窟,南方石窟開鑿少于北方。8世紀中期以后,北方地區石窟走向衰落,而四川地區開鑿較盛。五代后北方地區衰落,南方地區卻較普遍。宋代至明清后,石窟開鑿趨于寂寥。石窟藝術在中國的本土化演變進程是曲折而復雜的,上述只是粗略輪廓??偨Y學界觀點,佛教入華的傳播可分為“南傳系統”(3)和“北傳系統”(4)兩大系統,分別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包括西北地區)的廣大地區。這兩大系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推動了佛教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在中國境內發展的三大地區,即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不同地區的佛教石窟藝術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征,甚至在同一區域內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但各地區相互毗鄰,互有往還,其中佛教藝術之間的互動關系能較為清晰地反映在佛教石窟藝術的遺存上。(三)石窟功能空間形態變遷。源于印度的佛教石窟主要包含三種空間形態[2]。其一,支提窟(Chaityagriha),也稱塔廟窟,通常入口處設有大型的拱門、建筑及裝飾,室內呈長方形的平面,側壁和后壁設有柱廊,中心設置佛塔,建筑多裝飾,可供僧俗人聚會、穿梭禮拜,是最宏偉、最典型的洞窟。其二,僧房窟(Vihara),為僧眾居住所用,建筑無裝飾。其中大多數是方形平面和平頂的洞窟,分為單室房和多室房。多房間中心設置一個大廳,周圍布局有多個小方形房間,主要用于僧侶生活和實用。其三,方形窟,或稱殿堂窟(Mandapa),主要用于大型聚會或存儲。佛教石窟藝術在傳入中國之前已經歷的多次流變,在傳入中國之后同樣也產生了多次嬗變的歷程,主要原因是受不同地區政治、文化、經濟、哲學、宗教、藝術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定和要求。石窟寺傳入中國后,受到統治者意志的極大影響。統治者的支持與否成為創建大型佛教石窟的決定性因素,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寺院向本地化和世俗化發展。主要表現在不同的石窟形態類型的結合、數量的增加或減少以及石窟藝術造像特征的不斷變化方面。宿白先生把中國的石窟分為七種類型:“即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大像窟、佛壇窟、小型禪窟(羅漢窟)、禪窟群?!保?]16據考古研究發現:新疆地區,即古龜茲、古焉耆和十六國的西秦、后秦和北涼等地區,石窟開鑿的目的是供僧侶行禪和為統治者祈福,大多數以窟室為主,多為塔廟窟、大像窟、僧房窟、禪窟以及不同類型洞窟組成的洞窟組合,且有多組寺院組合成整個石窟群。河西走廊沿線地帶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洞窟類型趨于單一化,以塔廟窟和佛殿窟為主。北方中原地帶的云岡和龍門石窟等,也趨于單一化,多以大象窟、塔廟窟和佛殿窟為主,有少量的禪窟和禪窟群。而南方地區,石窟數量不多,布局分散,除少數地方存在少量的塔廟窟和佛殿窟外,更多以摩崖造像的形式出現,石窟的建筑功能基本消失。西藏地區石窟出現較晚,多表現為摩崖造像。通過上述分析,石窟藝術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由于各地各民族人民經濟生活、民族風俗、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再加上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狀態,隨時間的推移,導致佛教石窟寺出現了地區差異,主要表現在洞窟的功能形態、洞窟類型、窟室形式等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早期的洞窟類型經歷了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出現了多種組合形式,并逐漸變成后來趨于單一的洞窟類型,表現為以塔廟窟和佛殿窟為主洞窟形式,而南方及西藏地區,石窟寺的建筑功能消失,更多表現為摩崖造像的形式。

二、北魏云岡石窟形成的藝術淵源

查看全文

北方民族大融合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養學生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

3、培養學生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查看全文

北狄樂的歷史變遷分析論文

摘要:“北狄樂”是漢唐時期北方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樂通稱。其發展經歷了原創、交融、分化等歷史變遷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進入北魏音樂機關,成為祭祀、享宴、郊廟音樂的一部分,其歌辭為華語系統,部分繼續在民間流傳,其歌辭仍為鮮卑語。華化的這部分歌曲通過戰爭、外交、民間等各種方式流傳到南方。在華胡音樂文化交流滲透中,“北狄樂”不斷地被漢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鮮卑語系統已完全消融于漢語的音樂文化系統中?!氨钡覙贰比肴A,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華樂,進入華樂系統后,“北狄樂”的性質改變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北狄樂;歷史變遷;流傳;華胡音樂交流

“北狄樂”是對北方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音樂的總稱,最早見于杜佑《通典》?!锻ǖ洹吩唬骸氨钡胰龂?。鮮卑、吐谷渾、部落稽?!钡覙贰詾轳R上樂也?!盵1]《舊唐書·音樂志》曰:“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盵2]從《通典》、《舊唐書》所載梁鼓角橫吹曲中人名、地名及《古今樂錄》的注解可知,“北狄樂”之名是一個函蓋極廣的概念,時間上函蓋了自漢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空間上函蓋北方的各民族,是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的音樂總稱。《舊唐書》所列曲名《慕容可汗》,《樂府詩集》載梁鼓角橫吹曲《慕容垂歌辭》、《慕容家自魯企由谷歌》等當為慕容氏歌曲。《北史·吐谷渾傳》載:吐谷渾,本遼東鮮卑徒河涉歸子也。涉歸一名弈洛韓,有二子,庶長曰吐谷渾,少曰若洛廆。涉歸死,若洛廆代統部落,是為慕容氏。涉歸之在也,分戶七百以給吐谷渾,與若洛廆二部?!谑撬煳鞲疥幧?,后假道上隴。若洛廆追思吐谷渾,作《阿干歌》,徒河以兄為阿干也。子孫僭號,以此歌為輦后鼓吹大曲。[3]可見,《阿干之歌》為前燕慕容鮮卑的歌曲,與《慕容可汗》當是一個部落的歌曲。《鉅鹿公主》當為羌族歌曲。《舊唐書·音樂志》云:“梁有《鉅鹿公主歌辭》,似是姚萇時歌,其辭華音,與北歌不同?!盵4]《部落稽》當為南部匈奴歌曲。因其國名北周才見于史籍,此歌有可能是北周后產生的。此外,梁鼓角橫吹曲中尚有《企喻歌辭》、《瑯琊王歌辭》、《高陽樂人歌》三首可考知其族別?!豆沤駱蜂洝吩唬骸啊镀笥鞲琛匪那?,或云后又有二句‘頭毛墮落魄,飛揚百草頭’。最后‘男兒可憐蟲’一曲是苻融詩,本云‘深山解谷口,把骨無人收?!盵5]符融乃前秦符堅之弟,則此曲為氐族歌曲?!冬樼鹜醺柁o》有“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之句,《樂府詩集》引《晉書·載記》曰:“廣平公,姚弼,興之子,泓之弟也?!盵6]是南安赤亭羌人姚弋仲之后。可見,此歌為羌族歌曲?!稑犯娂芬豆沤駱蜂洝吩唬骸拔焊哧柾鯓啡怂饕病!盵7]高陽王即元雍,其事跡《魏書·高陽王傳》有載。由此可知,《高陽樂人歌》產生于元魏太和、永安年間,屬拓拔鮮卑歌曲。其它尚無可考定的曲調中可能亦有羯族歌曲,因為石勒滅前趙,建立后趙,到冉魏滅趙達三十年之久。

由上可知,《北狄樂》是對漢魏南北朝時期北方鮮卑、匈奴、羌、氐、羯等諸少數民族歌曲的通稱,因為中國古代中原漢人多以北狄、西戎、東夷、南蠻蔑稱四方少數民族,《唐書·音樂志》因其舊。自唐代始,便以“北狄樂”總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陳)智匠《古今樂錄》著錄的“梁鼓角橫吹曲”六十六首歌辭是“北狄樂”歌辭的主要文獻,現存于《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中?!氨钡覙贰钡陌l展變遷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一使用母語歌唱時期

東晉十六國前期,亦即北魏代都時期的北方民歌多用自己本民族語言歌唱,以描寫本民族生活、歌頌民族部落首領和英雄為主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民族史詩的性質?!拔菏蟻碜栽?、朔,肇有諸華,樂操土風,未移其俗”。[8]其間,慕容鮮卑發展較快,其音樂文化亦最發達。

查看全文

北魏內河航運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首先得力于造船業的發展,北魏造船業的發展和北魏早期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有著頗多的關系,而且隨著北魏的向南發展逐漸發達。為了水路的暢通,北魏時期還對以黃河為主的水運通道進行了疏通。北魏的內河航運雖然說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得到真正的大發展,但在孝文帝之前,即達到一定的規模。漕運糧食等戰略物資到洛陽以及南方前線是此后內河航運的重要內容。黃河水運的開通是保證北魏政權興盛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北魏;內河;航運

中圖分類號:K23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5957(2001)03-0028-05

--------------------------------------------------------------------------------

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是因為這一民族在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的歷史過程中,充分吸收漢族文化的精髓,使該民族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北魏的內河航運所表現出來的發展勢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北魏時期內河航運發展的相關問題作一論述。

一迅速發展的造船業

查看全文

古代內河航運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首先得力于造船業的發展,北魏造船業的發展和北魏早期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有著頗多的關系,而且隨著北魏的向南發展逐漸發達。為了水路的暢通,北魏時期還對以黃河為主的水運通道進行了疏通。北魏的內河航運雖然說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得到真正的大發展,但在孝文帝之前,即達到一定的規模。漕運糧食等戰略物資到洛陽以及南方前線是此后內河航運的重要內容。黃河水運的開通是保證北魏政權興盛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北魏;內河;航運

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是因為這一民族在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的歷史過程中,充分吸收漢族文化的精髓,使該民族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北魏的內河航運所表現出來的發展勢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北魏時期內河航運發展的相關問題作一論述。

一迅速發展的造船業

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首先得力于造船業的發展,北魏造船業的發展和北魏早期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有著頗多的關系,而且隨著北魏的向南發展逐漸發達。北魏造船業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適應政治特別是戰爭的需要,因而相當一部分造船業的基地分布在戰略要地。

北魏造船業呈現出逐步發展的態勢。在南北對峙的特殊歷史環境下,所造的船只多為服務于戰爭的需要。太武帝神鹿三年三月“帝聞劉義隆將寇邊,乃詔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千艘,簡幽州以南戍兵集于河上以備之?!薄?〕(《魏書》卷四上《世祖紀上》)太武帝造船的目的是為了抵抗宋文帝劉義隆率軍北侵,冀、定、相三州因瀕臨前線且有造船的條件而在此建造了千余艘船只,這些船只可能是戰船類,或屬于運輸戰略物資的船只,如果屬于后者,其用于內河航運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在黃河北岸造船的舉動在太武帝時還有記載,時“南鎮諸將復表賊至,而自陳兵少,簡幽州以南戍兵佐守,就漳水造船,嚴以為備。公卿議者僉然,欲遣騎五千,并假署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令誘引邊民?!焙苊黠@在漳水沿岸也有一個造船基地,主要是用來建造作戰所用之船。然而太武帝的這一打算在崔浩看來:“非上策也。彼聞幽州已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后,欲存立司馬,誅除劉族,必舉國駭擾,懼于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備北境?!薄?〕(《魏書》卷三十五《崔浩傳》)崔浩認為太武帝將行施的這種舉措有滅劉而存司馬氏的意圖,必然引起劉宋政權內部同仇敵愾,共同對付北魏的軍隊。崔浩雖有此議,但未被采納。太武帝時還有在戰時臨時修造水戰船筏的記載,太武帝率軍南討,授予臨淮王拓跋譚為中軍大將軍,在此之前,“劉義隆以鄒山險固,有榮胡冢,乃積糧為守御之備。譚率眾攻之,獲米三十萬以供軍儲,義隆恃淮之阻,素不設備。譚造筏數十,潛軍而濟,賊眾驚潰,遂斬其將胡崇,賊首萬余級?!薄?〕(《魏書》卷十八《太祖五王·臨淮王譚傳》)拓跋譚所造的數十個筏即是類似船只的運輸工具。

查看全文

北方民族大融合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養學生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

3、培養學生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查看全文

南北朝交聘使節活動研究論文

前言

南北朝時期外交使節的行進路線,隨著時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北魏初,首都原在乎城,孝文帝后期遷都洛陽,其后分裂為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各自定都于鄴城與長安,隋都亦在長安。南朝都城均在建康,梁元帝時與后梁政權則定都于江陵。使節主要是往返于兩國都城,因此,隨著南北朝政局的變化,都城遷移,使節的路線也出現了數次的變動。大致而言,北魏與劉宋、南齊時期的通使是“平城—建康”往返的路線,北魏與蕭梁的通使是“洛陽—建康”,東魏、北齊與梁、陳的通使為“鄴城—建康”,北齊與北周是“鄴城—長安”,西魏、北周與陳則是“長安—建康”,隋與陳也是“長安—建康”往返的路線。此外,梁元帝時期、后梁政權與西魏(北周)的通使是“江陵—長安”,梁元帝與北齊的通使則是“江陵—鄴城”。不過,梁元帝時期、后梁政權與北朝政權之間,以及北齊與北周之間的通使,由于未見有使節行跡的直接史例,可供佐論的相關史料亦不多見,在此暫時擱置,不加臆論。

關于南、北朝使節往來的路線,目前尚未見有專文討論,惟逯耀東的《北魏與南朝對峙期間的外交關系》(注: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第341-392頁。)、前田正名的《平城歷史地理學研究》(注:前田正名著,李憑等譯,《平城歷史地理學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與嚴耕望的《唐代交通圖考(五)》(注: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五)河東河北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年。)中略有涉及。逯文廣泛論述了北魏與南朝的外交關系,其中一節談到“邊荒”與使節的往來:“南北的戰場大多擺在淮泗之間,這個地區也正是南北使節往來交聘的主要道路,他們大多渡淮泗后,經鄴,然后經山陽、彭城、廣陵的大道北上,所以不論是從平城、洛陽、鄴南下,或者由建康北上,淮泗都是他們必渡的津口?!保ㄗⅲ哄忠珫|:《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第369頁。)逯文注意到南北使節來往的路線,但在大略指出淮泗是必經之地后,主要篇幅便著重在南北邊界——“甌脫(即邊荒地帶)”的論述,使節路線遂模糊于廣大的邊界中。且其所謂的“渡淮泗后,經鄴,然后經山陽、彭城、廣陵的大道北上”,城鎮的位序顛倒錯亂,從南到北應該是廣陵—山陽—(渡淮,轉泗水)—彭城—鄴。再者,從鄴到建康與從洛陽到建康的路線雖然都會經過淮、泗,但這兩條路線并不盡相同,逯文也未及辨明。前田正名與嚴耕望均注意到《水經注·滱水》中宋、齊使節經倒馬關進入平城的記載,此外,前田正名進一步推論南北使節走的是太行山東麓路線,嚴耕望則注意到了南北使節利用濟州碻磝津越渡黃河的情形。盡管如此,這些研究成果大致都是片段的,或只注意到單一路線,未能將當時南北交使的路線做較為完整的呈現,本文即企圖在這點上略盡綿力。

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相關史料的記載相當零碎,常為使節事跡敘述中偶爾出現的地名,某些地名則只見于詩歌的詩題中,內容相當簡略,增加不少研究上的困難。我們首先得將不同時期的資料區分開來,例如北魏平城時期與洛陽時期的路線即不相同;再則,對于較隱微的地名信息,例如只提到古人的墳墓,我們也得將墓地的所在查找出來。目前“鄴—建康”的路線因直接證據較多,大抵上是由點逐一連成線,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捌匠恰S河岸”、“洛陽—建康”與“長安—建康”三線,因直接證據只有一兩條,本文僅能根據大致的方向,佐以當時人官私往返的資料,將整條路線擬構出來。

基于論述上的考量,本文先將南北朝的使節路線分成以下四段,即:一、平城到黃河岸;二、建康到黃河岸;三、建康到洛陽;四、建康到長安。其中,一、二兩條路線以黃河為斷,乃是因為從建康到平城或鄴城的南半段路線是一樣的,為免重復,將它們分成兩段論述,條理上會比較清楚。在此四段路線考察完畢后,再于結論中將南北朝使節路線簡明地鉤勒出來。

一平城至黃河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