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2:32: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土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監管改革本土性研究
自蘇力教授《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書問世以來,我國法學界關于法律現代化與本土化的爭議就似乎從未停息。蘇力主張法學研究中應當重視本土資源;主張法律現代化的學者認為,市場經濟具有共同規律,西方發達經濟的現在就是中國的未來,因此西方現有法律完全可以為我所用[1]。上述兩種觀點均包含著對法律的理性認知,卻存在各自認知角度的差異。我國在金融立法領域較為注重對西方發達國家法律制度的借鑒,但法的移植性與本土性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矛盾或適用與否。借鑒和引進制度的假設是人性基礎趨同,但我國的金融體制、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金融政策選擇要求我們要認真思量和妥善解決中西方的差異問題。
一、金融監管改革之重要路徑依賴“:嵌入”型思維
伴隨著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我國的金融法律創制和制度建構在吸收西方對金融市場規律認知的先進經驗與實證操作基礎上,堅持走符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道路,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效率。當然,在培育金融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過程中,我們也曾經歷不少重大問題與挑戰。如,用外匯儲備為技術上瀕臨破產邊緣的國有銀行注資;金融立法分配中缺乏集團博弈和對金融消費者利益的確認等。這些問題不僅具有本土研究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則構成了各國應對危機的共同問題與關注。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有必要理清一個前提性問題,那就是后危機時代我國的金融法學研究應秉持一個怎樣的立場?即如何處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場的高度關聯和問題普遍性與轉型期中國所具有的特殊國情之間的關系。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起步較晚、市場創新活力不足、缺乏較為明晰的利益確認與保護等本土性特征,這并不意味著對反映金融市場普適規律的西方現有法律的排斥;相反,我們應當在這些具有普適意義的規律認知和制度指引下,來解決中國金融的發展問題,保護金融市場主體正當的經濟自由和經濟權利。在我國的金融法學研究中,一直比較盛行對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包括巴塞爾協議、世界銀行組織)有關金融監管制度的借鑒和引進,以完善我國金融領域的法制。但法的移植性與本土性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矛盾或適用與否。借鑒和引進制度的假設是人性基礎趨同,但我國的金融體制、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金融政策選擇要求我們要認真思量和妥善解決中西方的差異問題。就比較研究而言,筆者認為,其要義在于通過對比凸顯本土性問題,從而提升研究中的“中國經濟法理想圖案”的意識。在比較的主導思維中,“嵌入”型思維能夠為我們尋求金融監管制度變革提供一種有效思路。
二“、嵌入”型思維之實質
“嵌入”(embeddedness)這一概念,是英國經濟史學家卡爾•波蘭尼在其著作《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一書中提出來的?!霸瓌t上,人類的經濟是浸沒在他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他的行為動機并不在于維護占有物質財富的個人利益,而在于維護他的社會地位,他的社會權利,他的社會資源。只有當物質財富能夠服務于這些目的時,他才會珍視它。……在每一種情況下,經濟體系都是依靠非經濟動機得以運轉的?!盵2]在波蘭尼這里,嵌入表達了這樣一種理念,即經濟并非像經濟倫理中所說的那樣是自足的,而是從屬于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的。社會結構中不存在專門滿足于經濟功能的制度,親屬制度、政治制度或宗教制度等也附帶擔負著經濟功能。他認為,一種脫嵌的(disembeded)、完全自發調節的市場經濟是一項烏托邦建構;市場經濟遠不如新老自由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人類經濟活動自發演進的產物,經濟脫嵌于社會的努力注定是要失敗的。筆者認為,波蘭尼的“嵌入”理論并非將市場孤立或站在市場的對立面,市場的績效其實取決于在會的績效,任何市場都不可能游離于特定的社會之外,社會型塑著市場的行為與結果。因此,市場體制應嵌入到一個社會關系和諧、社會結構公平的社會之中。我們在關注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問題時,還應關注經濟社會的歷史演變以及全球化背景的影響。同時,波蘭尼的“嵌入”理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后危機時代,制度化創新應摒棄以往歷史時代的非嵌入社會關系裂變,應實現社會對金融市場的控制,將金融市場的作用限制在社會能夠控制的限度內,避免金融貪婪極度膨脹,金融市場復惡性循環而最終導致人類社會走向自我毀滅。
三、金融監管制度變革之“嵌入”型思維
美學民族化與本土性論文
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研究學科,美學在中國已有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百年時間不可謂短,然而迄今為止,中國的美學研究從基本觀念、概念范疇到體系構架卻基本上依然都是從西方輸入過來的,只是從作為印證觀點的部分藝術實例和少量中國美學思想史研究中才讓人依稀感覺到一點點民族化的征象和痕跡,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百年中國美學的歷程更多地像是“西方美學在中國”,而“美學的民族化”卻仍是一個需要努力才有希望實現的理想。這種狀況自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而今,從這樣的起點上展望未來,人們于不滿足之外又多了幾分焦慮,因為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學術的民族化包括美學研究的民族化似乎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應該說,如果我們繼續因循著先前的研究思路做慣性運動,繼續追隨在西方學者后面鸚鵡學舌,做學術上的二道販子,從而把學術領域里的全球化語境理解為并實際地弄成單向的西化取舍與被動摹仿,美學研究的民族化就真地可能成為一個水月鏡花的幻象。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對全球化有一個正確的對待,對美學研究與民族發展和本土文化創生之間的內在關聯有一種深切的理解和正確的處理,真正找到美學研究與民族文化互依共生的聯結通道,美學的民族化就可能由理想生成為現實,就可能結出我們所期望的豐碩理論果實。對中國美學來說,最終是收獲苦澀還是收獲喜悅,全然取決于我們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希望孕育在努力之中。
以經濟領域里資本和信息的急速流動與擴張為動力的全球化浪潮的確來勢洶涌,將所有的國度和民族都卷入到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之中。但是,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發展趨向絕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西方化,僅僅是世界向歐美中心的向心化運動。英國學者齊格蒙特·鮑曼在其《全球化》一書中指出,全球化概念所指的主要是完全非蓄意和非預期的全球性效應,這種全球性效應并不表明新的世界中心和秩序的建立,相反,“全球化概念所傳達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在于世界事務的不確定、難駕馭和自力推進性;中心的‘缺失’、控制臺的缺失,董事會的缺失和管理機關的缺失。全球化其實是喬伊特的‘新的世界無序’的別稱?!盵1](p.57)因此之故,“全球化過程缺乏人們所普遍認為的效應的一致性”,“全球化既聯合又分化。它的分化不亞于它的聯合——分化的原因與促進全球化的原因是相似的。在出現全球范圍的商務、金融、貿易和信息流動的同時,一個本土化的、固定空間的過程也在進行之中?!盵1](p.2)這就是說在全球化的同時,也伴隨著本土化的運動。鮑曼是從全球化的消極后果角度談論這一問題的。在他看來,在全球化進程中,由于技術因素而導致的時間/空間距離的消失并沒有使人類狀況向單一化發展,反而使之趨向兩極分化,它把一些人從地域束縛中解放出來,賦予他們史無前例的自由,成為“不受形役”的“全球人”,卻把另一部分人固定在其“本土”,并且破壞了這些人傳統上由與他人的時間與空間距離所造成的與其自己的生存之地的親合性聯系,使之患上了失去生存根基的空虛癥。因而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處于本土化,就成為被社會剝奪和貶黜的標志。
撇開鮑曼對全球化的某些消極后果的分析是否完全妥當不論,鮑曼的全球化理論言說其實是很有啟發性的。首先,以經濟一體化為基本動力的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新的以歐美為中心的單一世界秩序的建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最終的全球性的效應是由不同利益主體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沖突的互動造成的。中心的缺失意味著建立多極世界的可能,意味著不同利益主體多元存在、能動創造的可能。所以,全球化不純粹是一個超國界、去民族化的過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依然有一個國家主權與國家責任范圍內的民族利益問題。其次,全球化與本土化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一體兩面,是一個趨向相逆的矛盾運動過程。因此,在展望全球化的景觀時我們應該有一種基于民族本位立場的本土化關懷,而在思考本土化的相關問題時又應該有一種基于全球化視野的世界性互滲、互動的眼光,這樣理論研究才不至于走向片面化和絕對化。
從這樣兩個認識前提出發,對近來人們關注頗多的美學與文學研究的民族化問題,我們當會形成一種更具時代意味的理論自覺,獲得更為明晰的理論言說語境和問題分析構架。既然全球化不純粹是一個去民族化的過程,還有一個民族利益和本土化的問題,因而美學研究的民族化問題就不是那個理論家心造的幻影,就有其話語生成的現實基礎,不存在是否狹隘與保守的問題。那種認為全球化語境下的美學和文學研究只有摒棄理論話語的民族自性和地方限制,用世界通行具體說就是用西方人通行和認可的話語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才有出路的觀點是片面的。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是能夠向全人類說話,我們不懷疑那些倡導用世界通行的話語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的學者是懷有這種追求的。但是任何有價值的對世界學術有所貢獻的理論話語,都是富有民族特性的,美學研究也不例外。通觀古今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真正有價值的世界性美學話語,如古希臘的美學、德國古典美學、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美學、現代歐洲的存在主義美學和英美的分析美學等等,無不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烙印。就此而言,民族化的追求與世界性眼光與胸懷不是矛盾的,只有首先是民族的美學而后才有望提升為世界性的美學。而那些企圖抹去民族的印記和痕跡,一味跟在西方學者身后拾人牙慧的所謂美學研究,雖有一種所謂“世界性話語”的眩人名份,究其實卻不過是重復與模仿別人的“世界性”,與自身的創造是毫無關系的,通常也是沒有學術生命力的。
鑒于上述的認識,當前我們應該在理論層面上形成這樣一種自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強調美學的民族化建構從消極意義上,是要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而可能帶來的文化上的全球化趨同現象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單向文化趨同不是我們所希望的,世界文化正因其多元和多樣才顯得豐富而多彩;從積極意義上,就是要努力確立和保持中國美學和文學研究的獨特民族身份,并藉由這種身份而在世界美學和文學研究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結束西方美學在中國單向的擴散狀態,從而在美學的世界性建構中也融入中國美學家的民族智慧和理論貢獻,在中外美學的交流中既拿來又輸出。既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沒有被時代大潮所淹沒,那么我們也應該有信心在全球文化共建包括美學研究中會做得同樣好。
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特征
【摘要】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長久以來都受到了藝術界、音樂界的極大關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留存下大量獨具中國特色的優秀的藝術歌曲。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在借鑒了國外藝術歌曲表現手法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其本土性特征的研究和發展。
【關鍵詞】藝術歌曲;創作;本土性特征
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植根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借鑒了西方音樂創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音樂進行了良好的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創作。本文主要對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中的本土性特征進行分析。
一、音樂創作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
由于各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特點直接決定了其音樂藝術風格,因此,中國藝術歌曲作為在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音樂藝術,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直接決定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要具有本土性特征。中國有著特定的傳統文化背景,這就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含蓄性,并在農耕文明發展背景下,有著對自然的敬畏和依戀,因此,決定了中國藝術歌曲在創作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寄情與景”等內容。中國藝術歌曲中的歌詞也主要以音樂性、文學性相融合的詩詞為主,這些都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在作品的表達過程中,能夠發現虛實相生、互相呼應的表現形式,這是作品的一種有效的處理手段。而《大江東去》正是借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雖然歌曲創作者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巧,但是古詩詞為其賦予了一種意境上的美感。在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中,通過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使得中國藝術歌曲具有更強的藝術表現力,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征的中國藝術歌曲創作。
二、音樂創作中音樂語言的使用具有民族化特點
現代憲法價值初探
本文作者:王崇英工作單位:江南大學法政學院
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快速化發展的態勢下,中國怎樣加快法律現代化的進程,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這不僅需要我們對現代中國憲法價值予以關注,而且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中外憲法價值取向的關系,明確現代中國憲法價值變化的基本方向,推動以憲法為基礎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一、憲法價值的基本涵義
從詞義上看,憲法價值,即指憲法的功能和效用。從具體的內涵上看,憲法價值主要表現為工具價值和目標價值。憲法的工具價值,從一般意義上講,國家法律體系的各部門法其中包括憲法,都是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服務的政治工具。就憲法來說,它是國家的根本法,首先是通過它來體現國家的根本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然后又要通過它來保障它所規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有關基本制度。這表明,憲法除了體現掌握國家政權階級的階級意志外,還要保護掌握政權階級的利益,是一種重要的政治保護工具。憲法的目標價值,是指通過憲法功能和有關法律保障體系的作用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從憲法是一種政治工具這一意義來講,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制定憲法的目的,在于有法可依,并以它為基礎制定和修訂各部門法,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依法調整國家生活中的各種社會關系,以此達到鞏固社會經濟基礎,發展社會生產力,保障權力主體(人民)的利益,并依靠權力主體(人民)建設法制國家,達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目標?,F代中國憲法價值,既包括了工具價值,也包括了目標價值,并在這兩種價值的有機統一和相互作用下,推動中國現代法治和現代化的發展。
二、現代中外憲法價值取向的比較
現代憲法價值取向的一個新特點,是如何既體現憲法的工具價值,又體現憲法的目標價值。在這兩種憲法價值互動的過程中,中外憲法價值的取向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其一,重視憲法的基礎作用,促進國家法治化??傮w來說,西方國家比較注意憲法工具價值與憲法目標價值之間的聯系,注重憲法根本法的地位,較早地走上了依憲立法、依憲行政、依憲司法的法治化道路?,F代中國也越來越重視憲法的價值,特別是重視憲法工具價值到憲法目標價值的轉變。這在我國現行憲法中有所體現,它不但確認了自身的根本法地位,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6序言),而且在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明確地把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這表明我國已經步入了以憲法為基礎進行法治建設國家的行例。其二,重視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人權。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憲法價值的核心體現。一般來說,西方國家在憲法中比較強調人權,注重以個人為本位的權利。目前,世界各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有所規定或體現。就以中國現行憲法來看,從第33條到第51條,都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憲法對人權保障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中國憲法體現的價值與國際人權的要求相一致。23年9月13日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訪華過程中在南京大學作現代社會法治建設的演講時曾說:中國的憲法中包含有廣泛的自由和權利,且在內容上完全可以同西歐或國際人權目錄相比擬;言論出版自由、集會與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憲法第35條和36條))))所有這些以及更多的內容在憲法中均有闡述。[1]其三,重視法治行政,制約國家權力。法治行政和制約國家權力,是憲法價值的又一特征。許多國家經過長期的法治建設,基本確立了法治行政,并以此達到制約國家權力,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確保公民依法享有的廣泛權利和自由。中國在這方面也有長足進步,從2世紀9年代起,已制定和修訂法律法規有數百條,中國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與行政部門的關系日漸得到了法律的規范。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運用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請求法院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裁量,這均顯示了中國實行法治行政和對國家權力的具體制約。當然,現代中外憲法價值的發展除了有相似之處外,也存在一些差異:其一,在法治化上,由于主要受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各國法治化的進程不盡相同。一般來講,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其法治化的歷程較為久遠,它們在立法和實施法律上日漸完備,積累了一些法治的成功經驗。而中國,法治化建設起步不久,就從新中國依憲法治的第一部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6算起,不到5年,若從改革開放后的現行憲法算起,才2多年。因而,其法治化的歷程還很短,在法治方面不僅立法不夠完備,而且經驗也不夠豐富。其二,在人權觀上,眾所周知,西方國家將人權視為以個人為本位的權利,強調人權的基點是個人,突出個體人權。在中國,我們強調人權是具體的,既承認個體人權,也突出集體人權,更重視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特別是生存權,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特貢獻,中國政府歷來強調生存權是首要的人權,這是人權保障的基點。其三,在國家權力制約上,西方國家憲法一般確立三權分立的權力模式,立法、行政、司法三項權力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但在中國,不實行三權分立的權力模式,而是通過憲法確立國家權力機關為立法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受國家權力機關監督,這是一種國家權力統一的內在監督模式,或稱自身監督模式。同時,中國憲法又明確規定人民有權對國家權力機關進行監督,這是一種外在監督模式。這些表明,我國對國家權力的約束,實質上是一種內外結合的二元約束模式。
平面藝術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當一種表達方式附屬于所認可的意識形態時,它就被稱為好的表達方式。作為一個設計師來講,他要通過設計作品來傳達一定的設計意圖和設計思想,然而,思想居住在語言里,要想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思想,就必須選用我們自己習慣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這種語言就是我們的本土語言,它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母語,也是我們重新找回自己藝術語言的唯一依據。
關鍵詞:本土語言、元語言、質疑、重構
從真正的學習平面藝術設計的那天起,我們的耳邊就時常響起一個又一個國外設計家和理論家的名字。也常聽到國內設計界那些在我們看來“需仰視才見”的人物們大罵國內的設計。就連那些未出茅廬的學生們也在人性化的大旗下面高聲吶喊著“裝飾的罪惡”,這些聽起來讓人覺得無比深刻的口號。雖然他們未必體會到藝術設計的真諦是什么,但是這樣的漫罵似乎可以起到鳴鑼開道的作用,它足以說明我們設計思想上的反叛和語言上的創新。我們對傳統文化、傳統圖案乃至傳統藝術不屑一顧,仿佛一夜之間我們不再是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的。我們為能用自己的嘴去說出別人的理論觀點而沾沾自喜,其實我們并不知道真正的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沒有深入的研究我們的本土語言,以至于我們一張口就是別人的。我們甚至淪落到了為西方的藝術設計理論去努力的尋找依據的地步了。我們的前人那樣生動而精湛的藝術設計語言,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如此冷落?什么才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表達方式?思考之后我覺得就是要堅持用我們的本土語言說話,因為這是重新找回自己藝術語言的唯一依據。
一.我們本土藝術設計語言的處境
我們知道現在是西方神話的時代,也是他們主宰話語的時代,盡管我們在理論上承認文化藝術的多元化存在和多種藝術的共生,但是多種藝術所獲得的生存和傳播的權利卻是受經濟、政治和傳媒發展等多種不同的因素所影響的。人們并不能充分地展開各種藝術語言的可能性。第一世界的影響幾乎深入了各個民族之中,人們往往失去了充分了解和體認許多中國本土文化藝術的機遇和可能。同時,在承認文化藝術多元化的普遍共識中,卻也包含著用西方的價值觀來理解和判斷我們的文化藝術的因素。當然,這往往并不是明確的觀念,而是滲透于話語之中的無意識的因素。這種評價往往不是有意識的“貶低”或“輕視”,而是由于文化機器的介入以及引入了復雜的意識形態,使肯定和否定我們自身的藝術都失掉了現實可靠的基礎。高度工業化的藝術產品的生產也使得文化藝術失掉了古典時代的那種生氣靈動的“光暈”。錄相、錄音、書籍、計算機軟件等產品的無窮的“復制”,使我們的私人生活的領域驚人的公共化了。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廉價的買到中國藝術的印刷品。文化工業的崛起事實上把一種商品化的無選擇性的處境交給了整個世界。我們看到的是眼花繚亂的多元化的情景,但這一多元化卻是以無選擇的商品化為基礎的。事實上這種主權掌握在工業高度發達的第一世界國家的手中,我們處在一種“后殖民主義”的文化處境中。(所謂“后殖民主義”指的是在民族獨立與解放已成為現實的狀態中,在文化上的多元共生已被廣泛承認之后,在一個大眾傳媒和跨國資本主義的時代中,隱含于文化中的等級制)原有的第一世界話語控制著我們的言談和書寫、壓抑著我們的生存,而這種控制和壓抑又帶有強烈的隱蔽性的特點,它甚至滲入了我們的無意識領域,使我們承擔著一種無能為力的僵局。這也是當代世界的最深刻的分裂,它劃開了在種族、階層和性別差異中的嚴峻的對立的性質。因此,我們的藝術設計理論應該是一種解放、一種超越,一種延綿千年的種族情感的重構。它游動于閃爍不定的生命的河流之中,它來自一種“切膚”的生存體驗。它首先是一種態度、處境和情感,然后才是一種理論和話語。我們的藝術是弱者的藝術,是被壓迫者和無權者的藝術。第一世界的藝術設計理論總是試圖將自身文化中產生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想象為一種“超文化”的“元語言”性的絕對真理,在一種真理沖動的狂熱自戀中將自身的藝術想象為永恒的、科學的真理。這種“世界主義”的設計思想,實際上是權威性的和缺少對話的。我們一貫主張的藝術對話是缺少相互性的,是有來無往的。所以,每當我們看到一幅國內的設計作品的時候,就習慣性的站在另一個世界的文化藝術立場上,我們既不敢妄加評論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也不敢面對那些泥土般的作品,所以,我們現在國內的藝術設計領域里既沒有大膽的批評,也沒有熱切的贊揚,什么都沒有。
二.我們為什么要發展藝術設計的“本土語言”?
透析民俗風情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摘要:把民俗風情融入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研發校本教材的一項重要內容。要達到互相融合,互為補充的效果,本文提出必需遵循三個運用原則:堅持本土性原則,把握趣味性原則,強調思想性原則。
關鍵詞:融合原則本土性趣味性思想性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是課堂教學一直為之探索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啟動,特別是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以及學生的適應性?!备鞯卮罅﹂_發校本課程,把鄉土文化、民俗風情引入課堂,促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是一個新的舉措。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究實踐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怎樣在民俗風情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有效的對課堂教學作出補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增加學習積極性,掌握課堂知識、形成相關技能,又了解本土民俗風情,讓民俗風情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真正達到相得益彰、互為表里的目標,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本土性原則
民俗風情是長期、固定的依附于人們生活習慣、情感信仰之中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因為其形成和鞏固過程的特殊性,一直就具有集體認知性和自覺遵從性的特征,而且已走向自然化、生活化。
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對策
【摘要】簡要分析了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現狀,根據農業科技創新背景下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地域性、風險性、公共性和多交互性等特點和農村實用人才具備了濃厚的本土性、良好的心理品質、較高的技能、過硬的管理協調能力、優秀的人格與品德修養等多項特征,提出了加大培訓的投入、注重農村實用人才本地化的培養、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注重創新能力與技能的培訓等對策,真正提升農村實用人才的素質和水平。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對策
“三農”問題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大問題,也是關系社會穩定的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的1號文件《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是農民增收的問題。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關鍵要進行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能擴張原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實現對傳統要素的有效替代,提高資源要素生產率,為農業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技術上的可能,[1]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源動力。而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關鍵得有人才,但是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的要求,因此,尋求新形勢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有效路徑,迫在眉睫。
一、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現狀
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典型培訓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種,一是行政主導型培訓模式,二是市場引導型培訓模式,三是農民自主型培訓模式。這三種模式各有優缺點。行政主導型培訓模式的優點在于培訓目標明確,培訓方式和內容多樣,農民免費接受培訓,且培訓規模大等,它的缺點是培訓資金使用低下,培訓對象缺乏主動性,培訓與就業相脫節,培訓效果低下;市場引導培訓模式是培訓機構根據地區主導特色產業組織的農民培訓,農民自己承擔培訓費,通過培訓提高自身農業實用技術能力,具有市場針對性強,培訓與就業基本吻合等優點,但是具有培訓成本大,培訓對象相對較單一等缺點;農民自主型主要是通過觀摩他人勞動過程學習實用技術和通過學徒方式提高技能,這種模式是自覺形成,且大多數不需要費用,具有培訓人員積極性高,促進農村地區和諧發展,特別適用于農村民間技藝的傳承等優點,但是具有培訓數量小,培訓人員缺乏技術創新積極性,難以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不同的培訓模式在不同特定區域或者時期都起到推動農村經濟的目的,但是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由于缺少了對農業科技創新特點和參訓對象個性的充分分析,培訓內容相對較為陳舊,培訓方式也相對單一,因此培訓對象的積極性相對不高,總體來說培訓效果相對較低。
二、農業科技創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分析課堂教學中民俗風情的滲透原則
摘要:把民俗風情融入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研發校本教材的一項重要內容。要達到互相融合,互為補充的效果,本文提出必需遵循三個運用原則:堅持本土性原則,把握趣味性原則,強調思想性原則。
關鍵詞:融合原則本土性趣味性思想性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是課堂教學一直為之探索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啟動,特別是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以及學生的適應性。”各地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把鄉土文化、民俗風情引入課堂,促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是一個新的舉措。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究實踐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怎樣在民俗風情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有效的對課堂教學作出補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增加學習積極性,掌握課堂知識、形成相關技能,又了解本土民俗風情,讓民俗風情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真正達到相得益彰、互為表里的目標,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本土性原則
民俗風情是長期、固定的依附于人們生活習慣、情感信仰之中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因為其形成和鞏固過程的特殊性,一直就具有集體認知性和自覺遵從性的特征,而且已走向自然化、生活化。
民俗風情在課堂教學的運用詮釋
摘要:把民俗風情融入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研發校本教材的一項重要內容。要達到互相融合,互為補充的效果,本文提出必需遵循三個運用原則:堅持本土性原則,把握趣味性原則,強調思想性原則。
關鍵詞:融合原則本土性趣味性思想性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是課堂教學一直為之探索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啟動,特別是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以及學生的適應性。”各地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把鄉土文化、民俗風情引入課堂,促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是一個新的舉措。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究實踐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怎樣在民俗風情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有效的對課堂教學作出補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增加學習積極性,掌握課堂知識、形成相關技能,又了解本土民俗風情,讓民俗風情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真正達到相得益彰、互為表里的目標,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本土性原則
民俗風情是長期、固定的依附于人們生活習慣、情感信仰之中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因為其形成和鞏固過程的特殊性,一直就具有集體認知性和自覺遵從性的特征,而且已走向自然化、生活化。
藝術歌曲民族化探究論文
中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從一開始就具有既借鑒外國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又注意與我國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情感表達方式相結合的特點。它將中國詩歌文學、中國民歌與歐洲傳統技法、中國傳統音樂技法,現代創作技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的藝術歌曲。但長期以來,對中國藝術歌曲民族化的問題,卻是少有論述。隨著多元文化的興起與發展,覺醒本土音樂文化意識,肯定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性成為必然。因此,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必須在學習西方藝術歌曲精華的同時,繼承和發展本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挖掘其本土性精髓。
任何藝術體裁都具有本體裁自己的藝術特征和美學規范,藝術歌曲也不例外。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化特征是什么呢?從其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包括:
一、音樂語盲的民族化
一方面,將中國傳統音調與民族牙口聲五聲調式運用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去,而且越來越成熟,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現代的藝術歌曲創作的新風格。例如青主的另一代表作《我住長江頭》即體現了這一特點。它對西方大小調及傳統的功能和聲有很大的突破,并吸收了我國傳統音樂的調式體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曲調真摯感人,與快速流暢穩中求變的伴奏織體共同表達了思念的主題。歌曲的頭四句調性是從e小調轉到D大調,第五句從D和弦開始,引出G和弦,并采用G宮和弦與E羽和弦相交替的手法,豐富了和聲色彩,賦予了這首歌曲鮮明的民族風格。
另一方面,作曲家在歐洲浪漫派和印象派音樂和聲語言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與具有中國風格的旋律相結合,加強色彩、表達情感。如《送上我心頭的思念》中引子材料的運用:
引子開頭,材料取自歌曲結尾部分的宣敘調音調,接著是建立在五聲音級上的屬九和弦的連續下行級進,材料取自第一段音樂的結尾部分。既用貫穿全曲的主題音調預示歌曲的情緒,又用充滿悲愴色彩的和聲音響表達了歌曲的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