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23:48: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蠶桑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蠶桑產業經濟效益提升
1制約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棄
11.1桑園基礎設施較差。喿園的排灌系統和桑樹病蟲害聯防聯治設施都比較落后,機械化設施配備水平也比較低。目前大多數地方通過截斷水源來推動大田種桑,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地作用,但是對桑園排灌不利。除此之外,桑園的喿樹病蟲害防治難度由于缺乏聯防聯治設施而增大。而且,桑園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勞動效率低下。1.2桑園缺乏正常管理。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報酬上漲,導致桑園里沒有工人對桑園的土壤、雜草及排水等進行日常管理,導致桑園內出現積水現象,土壤板結和肥效流失現象也日益加重嚴重,桑樹的生長受到了影響,同時抗病能力及抗逆性也在下降。桑葉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連年降低,導致經濟效益下滑。1.3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面不大。蠶桑產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采用了大蠶省力化飼育和方格蔟營繭等技術,但是像“十天養蠶法”飼育模式和6連片方格蔟上蔟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推廣范圍小,覆蓋面積窄。加上在政策上,上級部門政府對桑園聯防聯治和大蠶詞育場地建設不夠支持,也制約著蠶喿規模效益和蠶桑產業效益的提高。
2提離蠶桑產業質置效益的對策
2.1加強桑園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旱治蟲能力。蠶桑產業的基礎在桑園,蠶繭產量和質量的好壞與桑園關系密切。雖然桑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最近幾年有所加強,但是絕大多數的桑園基礎設施建設還相當落后。應該加強桑園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強喿園的排灌系統,確保桑園在出現干旱或內澇的時候依然能夠豐收。政府應該出臺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幫助蠶農購買機械翻耕桑園或是給桑樹治病,鼓勵蠶農購買小型農機具,幫助推動桑園機械化操作,提高勞動生產率。2.2加強桑園曰常管理,提高桑園產質量。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強對農戶的培訓,在桑樹的樹型養成、修枝、封園、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時期組織培訓班,引導農戶科學規范地管理桑園。告訴農戶如何合理搭配肥料,提高有機肥施用比例,大力推廣專門適合桑樹使用的復合肥。在管理喿園的過程中,盡量較少使用除草劑,按時對喿園進行深耕翻耕,以防土壤板結,對桑樹生長不利,降低產量。2.3推行“民辦公助”式的蠶桑病蟲害防治,提高蠶桑病。蟲害蟲防治效果蠶桑病蟲害防治要實行“民辦公助”的模式,擴大消毒環境和聯防聯治范圍,實行“政府負責藥品、物質,養蠶農戶投人勞動力”的形式,以切實推進蠶喿病蟲害統治防治工作。實行聯防聯治工作應該統一時間、標準和農藥,分戶治蟲。這樣可以節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達到防蟲治蟲的目的。定期組織農戶打掃衛生,清理垃圾,污水及時排除,雜草鏟除干凈,然后撒上新鮮的石灰粉,提髙蠶室蠶具的消毒效果。2.4推進省力化養蠶技術,提高蠶桑規模效益。提高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廣簡易蠶室大蠶地蠶育技術,這么做可以有效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政府要想辦法解決養蠶大戶資金緊缺的問題,播放一定的款項用來搭建簡易蠶室用地,為大蠶地蠶育技術推廣提供物質保障,使蠶桑規模效益最大化。2.5利用桑園多種經營,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近年來,蠶桑經濟效益下滑,面對這種情況開展桑園多種經營。目前,廣西蠶桑產業的生產效益主要停留在“蠶苗”和“生絲”上,有許多產品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如桑枝、喿葉、桑果、蠶沙等,實際開發利用不足30%。另據農業部門調査統計,2017年廣西栽培桑枝食用菌超過三億棒,產值約10億元,綜合效益很高。可以探索采用桑園間作蔬菜、桑園套作藥材、桑園養殖,綜合開發利用蠶桑副產品前景非常廣闊,桑枝粉可以用來繁育食用菌,桑葉也可以研制成食品、保健品和藥品,走生態綜合經營之路,不斷提髙蠶桑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覃鮮花.充分利用優勢積極穩步地發展蠶業[J].廣西蠶業,2006,21(5):71-73.
蠶桑產業持續發展
1西山三鄉產業結構現狀
西山三鄉是指楊柳鄉、瓦房鄉、瓦馬鄉,屬隆陽區西部少數民族聚集區,東臨保山壩,南接蒲縹鎮、道街鄉,西至怒江邊,北交瀘水、云龍縣。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80m。西山片區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山區氣候,呈現北亞帶和南溫帶2個氣候類型,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干濕季節分明,晴雨晝夜有別,小范圍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北亞熱帶包括楊柳、瓦馬西部和芒寬江東4村,年平均氣溫18.2℃,年降雨量729mm;其余地區屬南溫帶,年平均氣溫15.1℃,年降雨量1400mm。區內大部分以石灰巖和沙頁巖風化的黃壤、宗紅壤為主??偢孛娣e7733.6hm2,勞動力逾5萬人。適宜種植水稻、麥類、包谷、甘蔗、烤煙、香料煙、山葵、蠶桑、紅花、經濟林果和熱帶水果等。西山片區3個少數民族鄉集中了近9.3萬人的貧困人口,是全區扶貧開發的重點和難點。
2適宜養蠶區的比較優勢
一是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適宜栽桑養蠶,加之高原空氣清新,污染源少,具有發展蠶桑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二是隆陽區工業副業不發達,特別是廣大山區,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加之2009年外出打工農民返鄉上升的情況下,農民增收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而蠶桑產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解決山區勞動力就業問題;三是蠶桑產業是經濟型和效益型并存的產業,可作為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的項目來實施;四是在適宜的地方種桑養蠶效益高于其他作物。新植桑園當年種桑、當年養蠶、當年見效。3年后進入盛產期,產值可達2.25~4.50萬元/hm2,而種植玉米按9000kg/hm2,1.4元/kg計,產值1.26萬元/hm2。因此,種桑養蠶與玉米相比經濟效益增長1.7~3.0倍。
3蠶桑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產業間爭地矛盾突出,蠶桑合理布局難以保證
蠶桑產業發展意見
大力發展蠶桑產業是實施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戰略目標的需要,是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迫切需要,為切實搞好全場今冬明春蠶桑開發,擴大桑園規模,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春桑產業經濟效益,使我場蠶桑產業走上快速發展軌道,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調優做強、典型引路、扎實推進”的原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整合各種資源,提高種桑養蠶經濟效益,實現強場富民目標。
二、發展任務
今冬明春全場新增蠶桑種植面積300畝,其中:一分場150畝,二分場150畝。
三、時間安排
蠶桑產業與糧食產業經濟效益分析
1調查地點及內容
調查地點: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國慶村、太平橋村共15個農戶。調查內容:糧食產業,調查小麥、晚稻平均每667m2的成本與收入及效益;蠶桑產業,調查每667m2的培桑成本、張種養蠶成本、張種繭款收入及全年生產的效益情況。
2調查結果
2.1基本情況15戶農戶多數是既從事糧食生產又經營蠶繭生產,共計家庭人口79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人口32人。共有水田面積65032m2,2016年,種植小麥18009m2、種植晚稻65032m2;共有桑園面積45022.5m2,2016年,飼養蠶種:春蠶75.5張、夏蠶16張、中秋25張、晚秋41.5張,全年合計158張。2.2效益計算15戶農戶實際種植面積和養蠶數量所花的費用、獲得的收入,平均后得出(走訪口頭調查)。人工費以8h為1工,種糧食的因勞動強度大、以壯勞力為主、每工以120元計算;培桑養蠶的以老年人為主、每工以70元計算。2.3糧食產業的成本支出與收入情況2016年15戶農戶糧食產業的成本支出與收入情況,見表1、表2。從表1、表2可見,種植小麥每667m2的成本為339.00元、收入為542.46元、利潤為203.46元;種植晚稻每667m2的成本為775元、收入為1467.46元、利潤為692.46元。從表中也可以看出,種植的成本都超過利潤,說明現在糧食生產的成本都較高。15戶農戶65032m2的水田全年種糧共得利潤為73008.27元,平均每667m2水田的利潤為748.8元,戶均凈收入為4867.22元。2.4蠶桑產業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況2016年15戶農戶蠶桑產業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況,見表3、表4和表5。從表3、表4可見,15戶農戶45022m2桑園,全年培桑成本總支出達52021.75元,平均每667m2的培桑成本為770.70元;全年飼養蠶種158張,養蠶成本總支出達137238.80元,平均每張蠶種的飼養成本為868.60元;全年培桑養蠶合計成本為189260.55,其中人工成本占88.6%。從表5可見,15戶農戶全年飼養蠶種158張,總產蠶繭7279.05kg,總繭款收入240794.67元,平均張種繭款收入1524.02元。從表3、表4、表5可見,15戶農戶蠶桑生產的總收入為240794.67元,而培桑養蠶總支出達189260.55元,總利潤為51534.12元,張種利潤為326.16元,平均667m2桑園的利潤為763.47元,戶均全年蠶桑收入為3435.61元。
3分析與思考
本次調查可見,從667m2利潤來看,蠶桑效益略高于種糧效益,但農民反映,種糧積極性高于種桑養蠶。分析其原因:3.1國家和各級政府對糧食產業的重視程度高于蠶桑近幾年,國家對糧食生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每667m2每季92.46元,種糧大戶還增加每667m2每季100元的規模種糧補貼;且每年播種前就出臺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給農民吃定心丸。而蠶桑生產,政府無任何優惠政策和經費補助;且還存在繭價風險。3.2種糧省力化機械化程度高于蠶桑在糧食生產中,種植大小麥、油菜、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已普遍采用省力化的直播技術,既省力又能取得優質高產,農民很受歡迎,收割已基本都采用收割機,省力又快捷,大大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從本次調查中得出,種植小麥667m2只需0.5工、種植水稻667m2只需3工。而蠶桑生產因是種養結合,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強度大和勞動季節性強,雖然現在已推廣了省力化培桑和養蠶技術,勞動時間比以前減少,但仍靠人工操作為主,工作很辛苦,而且工值也較低。從本次調查中得出,每667m2的桑園全年管理共需要6.6工、每飼養1張蠶種需要11工。所以,現在培桑養蠶的勞動強度已大于種糧等田間作物,大量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蠶桑生產。3.3糧食作物的新品種多于蠶桑在水稻、大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方面,新品種很多,選擇余地大,而且品種更換也較快,不少新品種不但抗性強而且產量高、品質優,深受大家的喜愛。而在蠶桑生產方面,目前桑樹新品種比較多一點,而新蠶品種非常缺乏,如現飼養的蠶品種“秋豐×白玉”已30余年,而且種性有所退化,結下層繭太多,繭質難以提高。所以目前很需要理想的新品種來更換老品種。3.4種糧食的收益比種桑養蠶穩定目前糧食價格在穩步提高,農民種糧食收入較穩定,效益也較好。而蠶繭的價格很不穩定,繭價隨繭質、絲價、繭絲綢的出口貿易等因素波動很大。筆者調查的2016年是繭價有所回升的一年,秋繭的價格高于春繭價格,收益比前幾年稍高一點,總之種桑養蠶的收益很不穩定。3.5種桑養蠶的風險大于種糧糧食生產只要品種優、種子發芽好、出苗齊、水肥蟲草管理好,基本能達到穩產高產。而蠶桑生產易受氣候、環境等影響,風險大,產量得不到保證,特別是秋蠶因桑園治蟲和稻田治蟲造成農藥污染嚴重,加上天氣惡劣,易造成產繭量下降,甚至顆粒無收,使蠶桑生產效益受到很大影響。3.6建議政府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對傳統蠶桑產業也要重視。一是要重視對蠶桑生產的投入,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文件,“以工補農、以貿哺農”保障蠶農的利益,對蠶繭實行最低保護價政策,維持蠶桑產業能健康穩定。二是蠶桑科研院所要加快新蠶品種的選育,盡快培育出優良的新蠶品種投入生產。三是蠶繭收購部門要加強蠶繭收烘管理,認真貫徹“優繭優價、劣繭劣價”的繭價政策,努力提高蠶繭質量。四是技術推廣部門要圍繞提高技術到位率,提高科技轉化率,提高蠶繭的產質量,提高桑園綜合開發經濟效益等方面積極開展有效服務。
蠶桑養殖業產業鏈發展探討
蠶桑產業鏈環境保護主要包含了栽桑養蠶、蠶繭收購等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涉及面廣、產業鏈長、增值潛力大。從“十五”以來,廣西蠶桑產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生產蠶繭省份。但是從蠶桑養殖業整體來看,產業鏈發展始終比較遲緩。在這種形勢下,探討產業鏈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1蠶桑養殖業的產業鏈發展現狀
1.1蠶桑生產的自然風險大。廣西玉林的氣候環境是促使蠶業發展的重要優勢之一。它位于亞熱帶,該氣候帶雨量充足、氣溫較高的特征非常適合桑樹的生長,因此蠶繭的生產具有次數多,產量大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成為了桑樹病原體傳播與感染的源頭,同時溫度高且濕度大的環境會增加其傳播速度。臺風、干旱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非常容易對桑園產生破壞性行為。工業區排放的廢水、固體廢棄物等也將對桑園產生污染。因此,蠶桑的生產存在較大的自然隱患。同時這些自然風險集中在桑樹的成長收獲期間,所以這時候如果發生自然風險,則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整個蠶業,還有付出了精力和財力的蠶戶們。1.2絲綢出口依存度高。雖然我國作為絲綢的出口大國和生產大國,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對于蠶絲定價卻沒有話語權,因此我們只在數量上占有優勢。國際金融一旦出現了動蕩的話,蠶絲的出口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這樣一來降低國外需求,國內的蠶絲便會因為供過于求而下調價格。玉林作為我國的蠶絲生產量最大的產地,受到影響可想而知。1.3市場風險大。蠶繭制品作為一種商品流通于市場中,必然會受到價值規律的影響??隙ㄊ菚艿絻r值規律的約束,供需的轉變引起價格的上下浮動,但是農戶們也并不知道什么時候價格會上漲什么時候價格會下調,也是等到蠶繭上市后才知曉的,所以前期他們并不能做一些準備工作,儲存時間較短蠶戶只能憑市場價格來銷售了,因此市場的變化時刻影響著蠶戶的收益。1.4生產及科研基礎較為薄弱。當前,玉林的蠶桑生產主要是采取小農生產的經營方式,并沒有轉變為規?;同F代化的經營模式。雖然玉林桑蠶業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缺乏專業的蠶桑種養和繭絲綢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匱乏和科技設備的落后是阻礙玉林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足之處。
2加強蠶桑產業鏈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的對策
2.1提高蠶桑資源開發及綜合應用能力。其實在食品、醫藥等等領域中,對于蠶、桑、繭、絲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蠶桑業的綜合應用具備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可以從中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廣西玉林首先應該做的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以實現多元化需求作為發展目的大力發展蠶桑業,打造一個具備市場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新型蠶桑產業,實現整個桑蠶產業的穩定高速發展,為農戶的穩定收益提供有效保障。2.2蠶桑繭絲從規模經濟朝范圍經濟轉變。范圍經濟是指,生產從單一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利用多種資源而擴大經營范圍的模式。其范圍經濟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差與時間差,將蠶桑生產從種桑養蠶到桑園立體種養以及桑葉、桑枝、蠶沙等多用途應用來從事多種生產經營活動。這樣就提高養蠶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但是,土地的數量限制了蠶桑業的發展,雖然說可以不斷地通過土地流轉擴大其種植的面積,提高種植的技術來擴大規模經濟,但是還是會受到養蠶次數的限制。因而通過蠶桑資源多元化應用和桑園的多種經營模式是廣西蠶桑業通過范圍經濟達到經濟效益的重大舉措。2.3延長產業鏈聚集。玉林的蠶桑業想要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要調整產業結構,鼓勵實施“東綢西移”,鼓勵相關企業一步一步實現產業升級,推進織綢領域的深加工,促成印染項目的成立和發展,將蠶桑繭絲引往織綢家紡以及服裝加工等系列的企業中去,實現繅絲到絲織再到印染的產業鏈,搶占國內繭絲綢產業高地。進一步對蠶桑資源能夠進行綜合利用的企業進行管理和扶持,逐漸形成品牌戰略,提高蠶繭制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2.4加強科技創新。這些年來,玉林蠶桑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還不能稱之為“先進水平”。應該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從而建立“蠶業研發基地”,將學術研究作為提高生產力的重要保證;政府應當給予相應的鼓勵措施,鼓勵各個蠶桑企業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積極的投身于研發新品中去。同時政府也可以成立一個相關的科研組,為蠶桑業的科技創新爭取一個新的突破口。玉林應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將目光放在國際的交流合作上,通過共同的研究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共同推進熱帶亞熱帶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
作者:黃瑀 單位:廣西玉林市蠶業技術推廣站
蠶桑產業發展工作小結報告材料
尊敬的劉副市長,各位領導:
大家好!
鎮黨委、政府及全鎮各族人民對各位領導蒞臨我鎮檢查指導蠶桑產業發展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地感謝?,F將鎮蠶桑產業的發展情況作簡要匯報,敬請各位領導予以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96個自然村,164個村民小組。年末,全鎮共有人口40227人,總耕地面積30192畝,其中,水田18238畝,山地11954。多年以來,鎮黨委、政府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抓牢“三農”工作,結合的地理區位特點,初步形成了“煙上西山,東植蠶桑,集鎮招(經)商,做強畜牧,做大勞務輸出”的發展思路和產業框架。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1992.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6元。
在蠶桑產業發展方面。從2001年開始,經歷了由農戶的不接受到接受的反復歷煉,終于在年,打造成全市的兩個“萬畝蠶桑基地鎮”之一,實有桑園11276畝,其中,豐產期桑園3200畝。年養蠶14572張,產鮮繭量46.3萬公斤,產值突破1千萬元。
蠶桑產業工作大會領導講話
同志們:
去年月22日和今年7月9日,縣政府分別召開了全縣優化蠶桑產業布局會和秋蠶生產形勢分析會,這兩次會議基本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蠶桑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工作重心,以實施“”工程(在32個蠶桑重點村建設核心桑園2萬畝,年養蠶2萬張)為抓手,扎實推進蠶桑重點村建設。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效果明顯。為落實縣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抓好年乃至“十二五”期間蠶桑產業工作,我講四點意見。
一、看到年蠶桑產業成績,堅定“十二五”期間發展蠶桑產業的信心
(一)目標任務得以實現。年,蠶桑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縣產鮮蠶繭151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比上年77.5噸蠶繭增長95%。
(二)養蠶農戶有所增加。通過組織、引導、培訓等措施,引導種桑戶發展養蠶生產,春、秋兩季養蠶總戶數達到1854戶,比上年1530戶增加324戶,增長21%。
(三)產業基礎得到鞏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核心桑園得到鞏固。31個蠶桑重點村調撥優質嫁接桑苗480萬株,通過新建、補植、改造等方式推進核心桑園建設,桑園質量和規模得到進一步提高。對重點村桑園進行核查,15731畝核心桑園基本兌現了退耕還林補貼。二是蠶桑重點村得到鞏固。通過實施“3222”工程,32個重點村除1個村淘汰外,其余重點村的桑園、蠶繭產量均得到明顯提高,并且有7個村的桑園面積達到600畝、年產繭達到5噸以上。三是養蠶設施不斷完善。組織220個養蠶戶新建(改造)養蠶專用房7100平方米,并配套了相應的蠶具及設備,改善了養殖條件,提高了蠶繭質量。六郎鄉羅坡埡村組織種桑戶建設養蠶專用房18間430平方米,解決了消毒防病不徹底、采桑葉費工費時、桑園管理不方便等難題,今年全村發放蠶種145張、產蠶繭5062公斤、平均售價達到31.2元/公斤,全村種桑養蠶積極性高漲。四是生產效益得到提高。全年發放蠶種5000張,產繭151噸。發種張數比去年減少了76張,但產繭量增加73.5噸,平均單產由去年的11公斤提高到30.4公斤,實現養繭收入460萬元,基本達到了干部滿意、群眾放心。
在全縣蠶桑產業發展現場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按照會議安排,下面我就九資河鎮鞏固發展蠶桑產業情況向大家作個簡要匯報,敬請批評指正。我匯報的題目是“認清形勢上認識,優化服務促發展”。
今年以來,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繼續把蠶桑生產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圍繞建設蠶繭產業強鄉目標,堅持發展與改造并重的原則,大力鞏固發展蠶桑生產。全鎮蠶桑生產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新建基地1000畝,改造老基地3000畝,育苗500畝,全鎮春季發種3000張,實現蠶繭收入100萬元。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宣傳發動,著力在“引”字上做文章
近年來,由于受市場行情,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廣大蠶農對發展蠶桑生產存在興趣不濃、信心不足、認識不高的問題,存在怕養不好、怕價不高、怕擔風險的“三怕”心理。針對上述問題,鎮黨委、鎮政府及時召開黨政成員聯席會,通過集中討論,充分醞釀,大家一致認為:發展蠶桑生產這一支柱產業仍然是我鎮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最現實、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徑,要始終如一的抓緊、抓好、抓牢蠶桑生產。我們首先在干部身上統一思想,消除雜念,形成共識,接著,我們又相繼召開了村干部大會、村代表會、部分群眾會。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黨員干部,既要認識到當前的不利因素,更要清楚地看到當前發展蠶桑生產的有利因素:一是我鎮具有植桑養蠶良好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產業規模優勢;二是我鎮廣大群眾有較好的種桑養蠶技術;三是蠶桑市場盡管近年來不算景氣,但價格始終保持在單價7元左右,群眾養蠶還是有利可圖;四是縣領導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蠶桑生產工作,積極為蠶農爭取相關優惠政策和解決實際難題;五是搞好蠶桑生產始終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頭戲,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特別是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項目。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打消了群眾顧慮,使全鎮廣大蠶農放下思想包袱,自覺地增強了發展蠶桑生產的信心和決心,自覺地把思想真正統一到鎮黨委、鎮政府的決策上來,統一到發展蠶桑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思想的高度統一,為我鎮今年搞好蠶桑生產工作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突出重點,著力在“實”字上做文章
關于蠶桑產業發展工作意見
編者按: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目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縣委、縣政府**發展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蠶桑業,促進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農民增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蠶業發展工作發展,全力維護絲綢企業基本穩定,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為進一步我縣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為確保今年及“十一五”發展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現提出以下意見。公務員之家
一、指導思想
立足資源優勢,堅持科學發展,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產業布局,依靠科技興蠶,實施品牌戰略,強化組織領導,狠抓措施落實,迎難而上、乘勢而進,推進蠶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努力實現“十一五”蠶業發展目標。
二、目標任務
全*新建優質桑園2萬畝,生產優質蠶種65萬張,優質蠶繭40萬擔,優質生絲900噸,蠶農收入達到5億元。
三、主要措施
鎮蠶桑產業發展工作匯報
尊敬的劉副市長,各位領導:
xx鎮黨委、政府及全鎮各族人民對各位領導蒞臨我鎮檢查指導蠶桑產業發展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地感謝?,F將xx鎮蠶桑產業的發展情況作簡要匯報,敬請各位領導予以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xx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96個自然村,164個村民小組。20*年末,全鎮共有人口40227人,總耕地面積30192畝,其中,水田18238畝,山地11954。多年以來,鎮黨委、政府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抓牢“三農”工作,結合xx的地理區位特點,初步形成了“煙上西山,東植蠶桑,集鎮招(經)商,做強畜牧,做大勞務輸出”的發展思路和產業框架。2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1992.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6元。
在蠶桑產業發展方面。從2001年開始,經歷了由農戶的不接受到接受的反復歷煉,終于在20*年,打造成全市的兩個“萬畝蠶?;劓偂敝唬瑢嵱猩@11276畝,其中,豐產期桑園3200畝。20*年養蠶14572張,產鮮繭量46.3萬公斤,產值突破1千萬元。
20*年,上級規劃我鎮新植蠶桑11500畝,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全鎮干部群眾真抓實干,艱苦奮斗,組織、購進桑苗1155.87萬株,截止5月10日已全部移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