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5:3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建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建筑

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策略研究

現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有效地遏制和消除傳統技術引發的全球問題,就必須引入新型技術。于是“生態技術”概念作為人類反思傳統技術觀和重新選擇的結果而誕生[1](P14-20)。而且,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越來越引起人們對于生態技術文化的重視和關注,而且也促使學界對于建筑生態技術的探索與探討?;罩輦鹘y建筑作為我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建筑藝術文化領域中獨具一格,它不僅擁有獨特的建筑造型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而且呈現出豐富的生態技術思想。目前,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徽州傳統建筑研究,汪斌、羅磊等分析了徽州傳統建筑的文化和空間、藝術特色及美學價值[2]。劉麗麗等論述了徽州傳統建筑的保護技術以及傳承與創新[3]。趙佳蕙、吳楷琪論述了徽州傳統建筑中的生態智慧及其當代價值[4]。黃煒、顏宏亮闡述了徽州傳統建筑技術的適宜性改善策略[5]。不難發現,學界對徽州傳統建筑所蘊含的生態技術策略探討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欠缺,這嚴重影響了我們對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整體性地認知、把握以及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因此,本文在生態優先的視域下,從技術層面進行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策略的系統研究,從而為其生態建筑學理的補充和當代生態建筑設計與營造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徽州傳統建筑材料選取的“生態性”

資源對于建筑來講,是其建筑建造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的自然資源,能給建筑匠師提供不同表達建筑形式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給人們帶來不同尋常的視覺感受?;罩萁ㄖ牧县S富,盛產松、杉、柏、椿等優質木材,又產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群山之間不乏適合燒磚制瓦的黏土和包括石灰石在內的各種石材[6]。這些以木、竹、石為主要材料資源都是就地取材、便于交通運輸的天然材料,所以它們成為徽州傳統建筑“適者生存”的最初選擇??v觀徽州傳統建筑的發展歷程與歷史脈絡,我們發現,聰明的徽州人在建造建筑過程中,善于發掘與利用本土的這些生態資源,充分掌握了生態選取技術。也就是說,首先在徽州傳統建筑營建材料的選取上,徽州先民較多選取本土的生態資源,然后充分考慮建筑材料的特點與特性和結合特殊的處理技術,最后充分發揮每一種材料的效用,達到了生態環保的使用。通過對建筑材料資源進行生態選取,一方面使得徽州傳統建筑具備良好的環境性能以及提高了其經濟性。例如,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的主體木構架及其室內裝飾材料,多以當地的木材打造,有效地促進了通風散熱和降低濕氣。換言之,通過利用天然材料有利于提高環境的舒適性。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既是自然資源在本地域的充分使用,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成本,實現其自然資源的綠色選擇、綠色流通與綠色使用,又是自然生態觀的體現,還實現了徽州傳統建筑形態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另一方面,生態選取之材賦予了徽州傳統建筑豐富的情感。通過借助于當時的建筑匠師之手,實現了由建筑材料向建筑形式的轉化,最終以所創造的立體建筑形態表達出了豐富的情感,并能夠與人們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由本土天然材料所打造出的十分接地氣的特色“品味”產品。還有,某些建筑材料的技藝發展成為一項兼具科學與技術的藝術,如木雕藝術、竹雕藝術與石雕藝術,拓展與促進了徽州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由于所選取的材料來源于本地域自然環境,又表達于自然環境之中,也就是本地域內自然材料不同位置的“移植”,依然反映出的是本地材料的氣息和特質,使其徽派建筑的“地方味道”更濃和特色更加鮮明。總之,徽州傳統建筑中的資源生態選取技術,是歷史上的徽州人針對徽州地域自然資源的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不斷研究與不斷嘗試利用之后所生成的生態選取智慧,以此形成的生態選取技術。就其技術視角而言,徽州人選取材料之精、選取材料之巧與選取材料之妙,不僅為選取徽州傳統建筑營建資源,提供極為有效的、合理的生態技術手段與方法,同時也補充與完善了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體系。

二、徽州傳統建筑環境選擇的“協調性”

地域建筑營建活動是對當地自然環境協調的結果。以徽州傳統建筑技術來看,其營建過程特別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特定地域特色的生態協調技術。對于環境而言,徽州傳統建筑營建主要需要適應協調氣候環境、地形與水系環境三個方面?;罩莸貐^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偏少,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低,云霧多,濕度大[7](P4-38)。為了采光、避寒、消暑、排水和防潮,徽州人民積極地通過營造建筑與自然環境進行對話,采取的是積極主動適應環境的手法,來進行建筑的規劃和設計,從而既創造出建筑內舒適的環境,又達成了建筑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協調與和諧以及互補與共生的環境系統。而且無論是徽州傳統建筑的整體建筑外觀還是建筑局部形式,都訴說著建筑與環境對話故事,潛藏著建筑與環境協調的技術。如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的天井技術就是與環境協調的典范。天井的設置是根據徽州地理環境待點,它既較好地解決了人字形屋頂大體量建筑瓦面縱向延伸長、排水速度慢的問題,縮短了瓦面縱向延伸,具有較強的內向吐水功能,又解決了因體量大,室內通風透氣采光條件差等問題,使室內能夠有效地散濕,通風,采光和接受日照[6]。顯而易見,天井技術的設置和使用實現了室內與室外環境的協調,也是徽州傳統建筑中的生態協調技術的直接體現。同樣,地形和水系環境也是徽州傳統建筑營建所需巧妙處理和協調的重要方面。徽州境內,屏峰峻哨、嶺谷交錯、丘戀縱橫,這里有高山、低谷,也有平原、盆地。其四周的水系也十分發達,河網密布,總體呈現出“山環水繞”的地貌特征[8](P7-28)。在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徽州先民通過與地形和水系環境的生態協調,實現了自己建造理想家園的訴求與愿景。而且這種生態協調技術在徽州民居建筑選址和村落布局上得到了具體的使用和彰顯。在民居建筑選址上,徽州人特別注意趨利避害,善于協調建筑與環境要素的不同關系,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或枕山傍水,或倚山跨水,既有地勢高爽,無暴雨山洪毀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為屏,坐北朝南,得背風向陽、朝向良好之利,還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難之虞[6]。如此,可以肯定地說,作為徽州傳統建筑主體部分的民居建筑選址不僅是生態協調技術的全力應用,還以此表達出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古代哲學思想。由于徽州古村落布局與地形和水系環境的關系更是十分緊密,那么徽州人在古村落布局中是如何利用生態協調技術,并做到適應地形和水系的變化,合理布局,創造適宜居住環境的呢?宏村古村落的布局就是能夠體現生態協調技術的較好例子。眾所周知的宏村“牛形”布局,是歷史上的汪氏先輩們,根據地形和水系條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所創造的總體規劃:雷崗山為牛首,古樹為牛角,民居群為牛身,邕溪為牛腸,月塘和南湖為牛胃,而繞村山溪上的四座木橋則為牛腳。村落四周青山黛峰、稻田相連,整個村落就像一頭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村落與大自然相互滲透,人作天成、渾然一體[9]。另外,通過協調宏村內部水系和外部水系,使得村內外水系互動,不僅協調了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居民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更加便利,還借助村落水的靈動調節每家每戶的微氣候,滋潤了人們的心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正如汪氏第九十五代孫汪森強先生《水脈宏村》書中所言:“六百年家鄉水,淌著文化智慧,和著吉祥快樂,一塊兒流進了《水脈宏村》”,又言:“宏村汪氏理水的宏圖、治水的膽識、蓄水的精明,疏水的智慧,無一不詮釋出‘人’與‘水’的相互關系?!保?0](P1-10)為此,地形和水系環境成為宏村布局規劃所必須進行生態協調的重要內容,很明顯,這也是徽州先輩們為了適應環境,采取千變萬化的生態協調技術,來適應自然地形,利用和改造水系,創造優美生存環境的歷史印證和縮影??梢姡罩萑嗣穹e極適應地形與水系環境,依托協調技術巧妙處理建筑與地形、建筑與水系及人—建筑—環境的關系,使其建筑融于自然,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由此,這足以證明生態協調技術在徽州傳統建筑營建之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形態的架構和文化的生成。

三、徽州傳統建筑構造的“合理性”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木雕裝飾藝術芻議

摘要:中國傳統建筑木雕裝飾藝術源遠流長,在技藝和工藝美學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其造型之美與制作之精良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文章通過對傳統建筑木雕藝術的功能和特色的分析,闡述了傳統建筑木雕裝飾藝術。

關鍵詞:傳統建筑;木雕;藝術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構架為結構體系,根據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這些木構件上進行美的加工,即產生了傳統建筑術雕裝飾藝術。

由于木結構本身存在著不足,其建筑功能方面的缺陷在當代建筑中已被鋼材、水泥等建筑所替代。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改造,無數歷史名城及延續了千百年的傳統建筑遭受拆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傳統建筑的許多木雕裝飾物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門窗正在被現代人以收藏的方式大量保存,以至新生出古舊建筑木雕專業市場并逐漸形成一項新的產業。對此關心的人們也期望著傳統木雕藝術的回歸。在現代裝修需求中,許多現代建筑正在開發、利用傳統木雕裝飾藝術。這些,都促使著我們對建筑木雕裝飾藝術作系統的研究。

1傳統建筑小木作木雕

1.1外檐木雕裝飾結構與藝術特色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材料論文

1傳統建筑材料的概述

1.1歷史背景分析。建筑具有極強的社會屬性,能夠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脈片段。建筑歷史是通過傳統材料的記錄進行呈現的,其從某種程度而言留下了歷史印記,具有一定影響和心理暗示。人作為具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對傳統材料自身具有的親切屬性和自然屬性能夠直接產生認同感。

1.2發展現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迅速發展,建筑行業也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傳統的建筑材料受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自身發生巨大變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術水平對傳統建筑材料賦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義,表現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張過渡。傳統觀建筑材料自身具備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能實現進一步拓展與豐富,美學質量得到有效保證,讓人在視角效果上實現美。目前,諸多建筑師認識到現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僅能夠顯示出時代特征,還可以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延續。現代建筑中融合傳統建筑材料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文自然的本質,體現出人文關懷。

1.3研究傳統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內在本質。所謂傳統建筑材料是指傳統土木建筑結構所有材料的總稱。傳統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磚、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現代建筑師們采用傳統建筑材料的實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在傳統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材料的運用下,體現建筑魅力,使傳統建筑材料的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

2新理念在傳統觀建筑材料中的體現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與傳統文化更是無法避免的相互交織。而處于這種世界發展趨勢之下,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傳統建筑材料,在當地傳統建筑材料的基礎之上,將外來的和新的信息和資源進行借鑒。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還需要考慮如何與傳統材料有效結合,在保持傳統建筑自身屬性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以順應時展要求。當前,隨著高新技術工藝的水平的提高,為傳統建筑材料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與平臺。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文化與當代建筑初探

在當代建筑設計工作中,設計品質的高低是對當代建筑藝術的完美體現。新時期下,現代建筑在設計方面大規模地模仿歐式建筑、西式建筑,不僅使我國建筑設計市場樣式單調,而且也失去了我國建筑設計的靈魂和內涵,而長此以往,會直接對我國當代建筑設計向著更高文化、藝術層次的發展造成阻礙。因此,我們必須要看到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所擁有的精神、技藝,在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全面理解下,結合當代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實現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延續、傳承,豐富當代建筑設計市場。

一.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核心及要點所在

(一)實用性。就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來說,對于建筑的理解在當時還沒有能上升到藝術這一層面,建筑設計也只是工人們進行的口傳心授,所以,我國傳統建筑更多地體現出的是實用主義精神。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將“實用性”作為首要的要務,注重對建筑空間、尺度以及功能上的強調,并注重在色彩、體形上的結合,我國傳統建筑是以功能性作為對建筑衡量的要點的,以此也形成了實用主義的傳統建筑文化核心。(二)人文性。我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性的體現、人倫的和諧以及人格的健全,而在傳統建筑文化上,對這些要求也都有著非常具體的體現。就傳統建筑文化來說,更多是注重于對人的尊重,同時也體現出對人的關懷。當前存在的大部分傳統建筑都在不同層面上體現出人文性的這一特點文化。因此,這種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思想,也成為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標志。(三)哲學性。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而傳統的建筑文化也是強調人生、思想以及自然的集中、統一,在傳統建筑物上,這一文化特點也得到了非常突出的體現。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也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誕生、發展的基礎,這一文化旨在體現出人與自然的相融,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這一思想,由此也構成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四)生態性?!帮L水”是我國傳統文化對自然、生態的一個獨特闡釋,風水這一學說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有著深遠影響,在延續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體現出當代建筑設計的創新性。(五)文化技藝。就當代建筑設計來說,應多多借鑒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中對技藝、藝術的處理手法,實現建筑物、環境、材料之間相互平衡的關系。在當代的影響,就我國傳統建筑來說,特別重視建筑物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提倡以景觀、氣候、水文和地質總和為一體的生態性,也由此形成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最具特征與代表性的一個內容。

二、當代建筑設計創新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要點

(一)文化形式。在當代建筑設計的創新中,應以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形式作為傳承的一項主要內容,在以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為平臺的基礎上,做深入性地分析、總結與創新。在對建筑設計結構形式的豐富上、對建筑設計審美取向的豐富上,為當代建筑物擬定一個功能性、藝術性、符號性的標志,使我國當代建筑更具藝術文化內涵和藝術層次,提高當代建筑設計水平。(二)文化精神在當代建筑設計工作中,應著重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和內涵進行體現,借助于對富有傳統建筑文化精神符號的利用,來表達出我們對當代建筑、建筑文化的理解。在繼承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當代建筑設計的創新,一方面體現出當代建筑設計蘊含傳統建筑的一些特質;另一方面應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技藝進行深入地延展,去除掉粗糙、落后的部分,保留干凈的部分,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代建筑設計文化,使建筑設計達到最好的效果。(三)文化方法。我國傳統建筑設計思想,著重于對人和自然的共同生存進行強調,著重于關注天時、地利、人和,因材施教。對于當代建筑設計來說,應以此為基礎加以拓展,使用更為先進、環保的技術和材料,使當代建筑設計思想復合傳統建筑文化要求。(四)文化意識。當代建筑設計應該在追求更高質量的基礎上,應用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意識,滿足人們在潛意識里想親近傳統文化的這一心態,在當代建筑設計工作中,可以選定傳統的文化元素相應地加入其中,使建筑設計在不失現代時尚感的基礎上,又能使人們追溯過往,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三、傳統建筑文化與當代建筑創新的實例

查看全文

古代傳統建筑文化芻議

摘要:在內涵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傳統建筑文化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不僅僅是用來居住的場所,更是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的體現,而隨著不同朝代的更替,中國傳統建筑也蓄積了厚重的人文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獨特的建筑文化。所有這些在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成型期、成熟期、高峰期、漸進期得到生動體現。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中庸;天人合一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有不同發展過程及特點,國家的文化蘊含、統治者的思想觀念都體現在傳統建筑中。

一、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文化概述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而其中的“住”則是在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人固有的傳統思維中相對重要的也是最為看重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有房子是一個家庭形成的必備條件,這樣的傳統思維當然也延續到了今天。大約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那時候還沒有一定規律的建筑,人們只是把天然的洞穴當作他們的棲身之處。而經過一定的實踐,人們逐漸發現了怎樣去建造房屋,雖然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但也體現了社會一定的進步性。而且越來越集中的建筑,越來越多樣化的建筑,也充分體現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封閉的國家,是一個帶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國家,這一點在明清兩個朝代顯得尤為突出。而中國古代建筑分為好多種類,在早期是只供人們居住,躲避猛獸的襲擊以及一些惡劣的天氣。但是,中國古代建筑也涌現出供人觀賞的建筑,例如寺廟、石窟等等。而且還有用作軍事戰爭及保衛國土的建筑,秦朝秦始皇領導修建的萬里長城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的建筑,也讓中國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瑰麗的一筆,它們像是一部部石刻的史書,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而且中國古代建筑里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因為每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人文發展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建筑風格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通過當時建筑的風格來透視社會的發展狀況及人們的精神追求?;诖?,我們可以把截止到明清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與特點分為一定的時期來闡述。

二、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傳承

摘要:在現代化城市建設前進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建筑文化。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再加上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具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顯著特點。在建筑建設過程中,需要融入各地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筑設計,有效滿足當今時代人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實際需求,促進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將傳統建筑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建筑設計,成了現階段建設單位面臨的主要問題?;诖?,文章就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傳統建筑文化;傳承與發展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們對各方面的要求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尤其對生活中的必需品—建筑,不再只要求遮風避雨,而是要求建筑蘊含深厚的文化含義,在對現代建筑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會將傳統建筑中所含有的特殊意義的元素,應用到當代的建筑建設中。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進程中留下的瑰寶,還會使當代的建筑呈現出形色各異的建筑風格,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建筑模式。因此,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下,現代建筑設計需要注重與傳統建筑文化相結合。筆者結合自身實際經驗,詳細分析了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傳承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針對傳統建筑文化如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希望對相關人士有所幫助。

1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傳承的重要性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經過了近幾千年的發展,傳統建筑文化的內容也得到了豐富與發展。傳統建筑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這一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文化實力不斷增強,同時也促進了傳統建筑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我國建筑設計人員在進行實際建筑設計時,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建筑設計手法的基礎上,還要不斷進行創新,并將傳統建筑文化融入設計中,充分體現中國建筑的獨特風格和傳統特色,這樣既能促進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同時對我國建筑設計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文化的關系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1建筑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建筑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建筑不但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還起到居住空間的作用。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的建筑功能也發生了的改變。建筑從一種僅僅是人們用木材、磚、石材、泥土、瓦等材料構成的居住及使用空間。演變成包括園林、景觀等一系列構筑的大定義,甚至我們可以說:動物有意識構建的巢穴也屬于建筑。這些建筑隨時間流逝而聳然屹立,令人不禁想起古羅馬建筑學家維特魯耶的經典著作《建筑十書》中提出建筑的三個標準:堅固、實用、美觀,而這也后世建筑界一直遵循的最基本原則。

1.1傳統建筑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現代人對傳統建筑的借鑒不僅是單純的“拿來主義”,更需要傳承其中“永遠富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這就是建筑中包含的文化。這些文化不但反映了當時人類的文明程度,也反映了當地的地域環境特征以及由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脈、信仰等因素。而這些經過漫長時間留下的文化已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凝結在建筑和群落環境中的建筑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變革,這些風格也印上了時代的烙印,它可以直觀的反應出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

1.2傳統建筑中值得借鑒的藝術特點

建筑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石頭的史詩”,由此可見它兼具韻律美和雕塑美兩種藝術特點。除此之外建筑的結構和裝飾也是具有藝術性,特別是在一些園林中更可營造出一種詩意的美。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的運用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分析,應用資料收集與現場調研方法進行理論研究,剖析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創作的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進而結合實際工作運用“和諧建筑觀”,歸納總結出一定的設計啟示,從而提供建筑創作實踐的理論建議。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現代建筑創作;和諧建筑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建筑長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論是皇家宮殿、景觀庭園還是民俗建筑都各領風騷。然而,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西方的現代建筑創作理念逐漸湮埋了優秀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許多傳統建筑文化正在慢慢消亡。另外,當代人們對物質的盲目追求和在建筑設計中唯功能主義、唯形式主義的設計也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有被吞噬的危險。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創作中運用有以下現狀?,F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理念盛行,現今社會,各主流建筑師的創作手法中,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理念占有絕對位置。大型項目的中標結果也從側面印證這個趨勢。即使獲得國際大獎的各路大師也不過是“玩材料”“玩體塊”“玩空間”等膚淺手法。仿古建筑思潮逐漸興起,長久以來,也有很多中國建筑師都在努力探索、奮力開創,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獻計獻策,但大多各抒己見、各為己政。雖然中國的建筑創作處于百花齊放的狀態,單遲遲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如何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使之與現代建筑創作理念相結合是擺在我們當今中國建筑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僅以作者主持參與的實際項目(肅南縣祁連玉文化產業園(玉水苑)———小微企業產品交易和會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展廳),淺析作者的創作思路,從而為建筑師提供中國傳統建筑創作實踐提出自己的建議。

1項目簡介

展廳位于張掖市濱河新區祁連玉文化產業園(玉水苑)內,分布奇玉壇兩側,主要功能定位為多功能展覽建筑,配合奇玉壇為當地提供一個高標準的展覽空間。主要建設建筑物共2座,每座建筑面積6645.64m2,地上一層,屬于小型展覽建筑,展廳等級為乙級,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的防火類別為一類、耐火等級為二級。玉水苑主要以祁連玉為主題,將文化、建筑、美玉、山石、綠水、植物整合在自然景觀中,是集祁連玉石加工、交易、觀賞為一體,融祁連玉石文化傳播、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的現代化園區,也是肅南加強區域合作,發展當地經濟的示范園區。

2設計策略

查看全文

探討傳統建筑土木營造本源

中國建筑體系,同其文明一樣久遠,所有的資料來源———文字、圖像、實例———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一直采用著一種土生土長的構造體系,這體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從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證明中國古代人那時己經建造榫卯構筑木架房屋。世界其他諸系建筑,雖在或長或短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圍,使用過木材作為建筑材料,但后來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國木構建筑,統一貫享了六、七千年的壽命。就單體建筑的體量而言,中國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偉,但若以其結構歷來所本的原則,及其所取的途徑來考察和研究,則這統系建筑的內容,的確是最經得起嚴酷的分析而無慚愧的。中國傳統建筑的木結構體系的歷史選擇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在多山的中國大地并不缺乏石頭,然而“土木營造”的千年決擇更是源遠流長,文脈所系,一脈相承。究其原因,應是自然、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綜合選擇的結果。1因地制宜的自然選擇任何時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質材料為載體,在一定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按照相應的規則建造起來的空間結構。在許多情況下,建筑的技術和藝術是可以超越和改變的,但建筑材料是離不開產生它的自然環境的。

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先民還沒有能力擺脫自然環境的制約,建筑的選材也自然是依賴自身生存的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為他們最初也是最為重要的選擇。古代文獻對原始建筑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文獻表明中國古代原始建筑存在著“構木為巢”的“巢居”和“穴而處”的“穴居”兩種主要構筑方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江蘇丹陽香草河遺址都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干欄基址。穴居房址更容易遺存,特別是在黃河流域更為集中。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密縣北崗遺址、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等,都有新石器時代穴居房址發現。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深厚土層,具有良好的隔熱、防寒功能。黃河流域為半干燥氣候,空氣濕度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較深,地表土層經常保持較干燥狀態。因此穴居是黃土地帶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構筑方式。干欄和穴居分別代表著中國古代南方沼澤地帶和北方黃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們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就地取材的現實性,體現了適合本地區的環境適應性,體現了原始農業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

查看全文

傳統建筑設計在現代建筑設計的運用

隨著社會發展,加之科學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得現代建筑設計被積極推廣應用。從我國現代建筑實際情況來說,過于依賴借鑒國外的設計理念,缺乏個性。通過研究我國傳統建筑實例發現,此類建筑設計不僅滿足了居民居住空間,還具有歷史屬性和民族屬性、文化屬性,具有豐富的可借鑒元素和理念。

1傳統建筑設計的應用價值分析

我國傳統文化底蘊豐厚,在傳統建筑設計方面體現尤為明顯。傳統建筑設計中,引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和文化特色極強的內容,展現了天人合一的理論,這和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觀念暗合?;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建筑設計文化,結合運用現代化材料,比如綠色環保材料,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弘揚傳統建筑設計文化。除此之外,傳統建筑設計的應用,比如運用傳統文化符號,設計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涼亭,結合運用浮雕元素等,既能夠提升現代化建筑的設計內涵,凸顯建筑的個性化,還能夠弘揚傳統文化。

2傳統建筑設計在現代建筑設計應用實例分析

2.1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傳統建筑設計中,常用的裝飾元素如下:(1)斗拱;(2)雕刻;(3)彩繪等。使用的各類元素,使用的題材多為人物和飛禽等。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題材,具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特征,具有豐富的寓意,比如吉祥如意。裝飾元素的運用,主要通過彩繪和雕刻等方式,展現元素特點。利用建筑彩繪,能夠增強裝飾圖案的效果,多應用在梁枋和柱頭等位置。建筑雕刻形式,主要包括木雕、石雕、磚雕,各有特點,裝飾效果較強。2.2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表現方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應用,多通過打散、變形以及重構等手段,展現裝飾元素。具體如下:(1)元素的引用。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為迎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在茶樓建筑以及園林景觀中,多直接引用構圖優美而且簡潔的圖案,比如幾何紋等。(2)元素的抽象變異。采取簡化或者夸大等手法,凝練神韻和造型,通過改變比例以及結構,強化主題,使得原有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多應用于斗拱和窗格等方面,營造中式閣樓的感受,使人能夠感受方格窗的錯落感,既具有現代感,也具有傳統文化氣息。(3)元素的分解和重組。采取規律和自由等方式,對元素進行分解。比如,自由分解的運用,是基于構成原理,自由和任意分解以及拆解。重組是根據元素方向變化和大小變化等,對裝飾元素進行改造重構,展現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特色,賦予現代建筑鮮活生命力。2.3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應用實例。案例1:香山飯店。此建筑實現了古典建筑藝術以及現代園林藝術的融合,為四星級飯店。設計者將江南民居和傳統庭院中特有的裝飾元素同現代建筑形式相互融合,采取元素抽象變異手法、分解法和組合法等,進行視覺符號形象的處理,積極宣傳傳統建筑文化,吸收西方哥特式建筑特點,使得設計的建筑,具有東西文化氣息。香山飯店在形體以及布局方面,展現了人們追求幸福以及美好生活的意愿,比如正菱形的側窗和紋樣等,凸顯建筑意境,表達人和自然和諧理念。案例2: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此建筑設計中,充分利用了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實現了設計創新。將傳統的斗拱造型,進行變異處理,利用現代技術分解重組,設計為現代斗拱形體。除了展現了現代建筑的力度美和結構美以外,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精神以及氣質。案例3:蘇州博物館。此博物館建筑位于拙政園和忠王府之鄰,富有蘇州建筑風格特點,博物館和院落之間借助水面,實現了建筑物和周圍自然環境的有效結合。在庭院和展區部分等的設計中,選擇的是現代鋼架結構,運用西方哥特式造園風格,利用木質邊框為白色底色,實現和城市機理的有機融合。利用山水自然色,促使其和周圍建筑保持色彩方面的協調。在木窗和建筑附件上,設計雕刻了各類吉祥圖案,增強了建筑的傳統文化氣息[1]。

3傳統建筑設計在現代建筑設計應用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