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園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8:10: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園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園林

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探討

摘要:我國傳統園林以意境高遠和歷史悠久而具有顯著特點,充分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內涵,經過長期實踐所具有的魅力與風格仍然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同時現代景觀設計是一項涉及美學、生態學和建筑學等科目的工作,在進行現代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借鑒和吸收傳統園林的優勢,具有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分析了我國傳統園林的特點,并提出了借鑒傳統園林設計方法進行現代景觀設計創新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傳統園林;現代景觀設計;創新

1我國傳統園林的特點分析

1.1建造方式呈現不拘一格的形式

我國傳統園林建造方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藝術中以形寫神的要求,通過多種建造方式表達對自然的感悟,并通過對自然環境的精煉與濃縮在園林中營造出自然景觀。從我國傳統園林建造風格來分析,我國園林造園方式呈現出靈活多樣、變化的方式,比如在園林設計中以流水、植物等元素來襯景,以山石來為主體建筑點景營造園林效果,或者通過空間的對比和先抑后揚的空間序列來制造園林景致,進而通過這些不拘一格的方式營造出園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整體效果,進而讓園林設計更加具有深遠韻味。由此可見,我國傳統園林豐富多變的設計手法,給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素材,進而為現代景觀設計的空間處理、意境表達和景觀元素搭配等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以傳統園林建造過程中的空間組景為例,空間組景主要有以小見大和步移景異2大類,其中以小見大是通過在園林的有限空間內設計豐富的景觀效果以此來營造大的意境,而步移景異則是通過改變園林空間的不斷變化情況,合理安排景致的層次、抑揚和虛實等,進而營造出高低錯落的空間感。所以傳統園林這種不拘一格的建造方式讓中國傳統園林的組景更加具有虛實變化的特點,通過這種組景方式的重復和各類景觀元素的巧妙運用和搭配,營造出極具變化色彩的園林空間。

1.2整體構造體現詩情畫意的氣氛

查看全文

傳統思想影響古典園林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對中國園林建筑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可以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關鍵詞:中國園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園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組織成景,寥寥幾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開”之感。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意境”的產生與中國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中國文人性格和審美情趣的滲透,折射在園林風格和景觀意境的審美觀念中。因此,無論從園內的物質內容到精神功能,從園林的立意布局到園內景區的主題分布都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釋、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并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本文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來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并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閉。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于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于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查看全文

園林景觀設計傳統文化初探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現代園林景觀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能有效的促使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同時促使園林景觀設計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提升園林景觀的藝術欣賞價值,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進行詳細的分析,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傳統文化元素

隨著時展,人們的觀賞水平不斷提升,對于園林景觀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促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大。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避免園林景觀出現景色單調情況,并呈現出獨特的中國文化風格,設計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園林景觀,同時促使人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推動時展。

1園林景觀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關系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被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形成統一的整體,顯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現階段,受全球化影響,設計逐漸多元化,人文精神的復興與發揚成為首要目標,將傳統文化元素靈活應用,與景觀設計相融合,可以促使設計的景觀獨具特色,深刻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富有文化精神內涵。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符合當前人與自然和諧理念,并對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具有深刻的促進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園林設計內涵,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園林景觀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關系密切,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衍生出獨具特色并具有傳統意境的現代園林景觀,既達到觀賞的目的,又促使人們發揚與繼承中華傳統文化,順應時展[1]。

2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實際應用

查看全文

小議傳統教派對園林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園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對中國園林建筑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可以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園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組織成景,寥寥幾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開”之感。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意境”的產生與中國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中國文人性格和審美情趣的滲透,折射在園林風格和景觀意境的審美觀念中。因此,無論從園內的物質內容到精神功能,從園林的立意布局到園內景區的主題分布都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釋、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并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本文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來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并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閉。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于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于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查看全文

園林設計與我國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在城市環境改造步伐日益加快的大環境下,現代園林積極吸取中國的傳統文化,使自身的發展邁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本文闡述了中國現代園林的特點,分析了現代城市園林設計中傳統文化表達的方式及意義,最后從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園林中的滲透入手,還原現代園林的傳統文化的深刻底蘊。

關鍵詞:現代園林傳統文化表達

城市園林不僅是城市的容貌表現,更是精神風的體現,同時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點之一,是市民使用頻繁的公共休閑場所。人們在物質上得到滿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國的園林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時空統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強調整體至上,人倫道德,中府和諧,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現代園林設計積極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僅豐富園林設計時的素材,還增加了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

一從現代園林設計洞悉中國傳統文化

1民風民俗之美

民風民俗是極富有地方特色、極其區域化、保護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社會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悠久的傳統文化傳承現象。民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民風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經濟、政治、地域、宗教、語言等因素決定和影響著民俗的產生和發展。諸如我國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或自治縣,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壩的彝族等。

查看全文

傳統園林在綠色住宅環境設計的應用

在當前開展綠色住宅環境設計活動時,通過引入傳統園林的載體優勢,進而實現生活環境與綠色生態的生動融合。本文將結合《園林與環境景觀設計》一書,分析當前住宅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探索傳統園林在綠色住宅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價值與路徑,以期為當前改善大眾生活,營造綠色生態住宅環境提供有效參考。

由董智、曾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的《園林與環境景觀設計》,主要以園林景觀設計活動為研究對象,從理念概述、分類、設計技能和設計案例等多個角度對園林與環境景觀設計活動進行了全面論述,提出了景觀設計的原理與內容,通過選擇相關研究案例進行敘述,為讀者迅速掌握景觀設計方法提供了有效參考。另外,該書堅持從細小處入手,通過圍繞當前最新的景觀設計理念及案例內容進行論述,實現了“學以致用”的最佳成效。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理論扎實、重點突出

該書理論研究扎實,重點突出,通過對園林景觀概述、園林景觀分類、景觀設計表現方法等內容進行詳細論述,形成了園林景觀設計的完整理論體系。該書按照關聯知識的系統化論述結構進行全面解讀,通過構建理論分析與實際解讀相融合的敘述體系,使全書內容遵循研究規律。當前住宅環境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少完善的整體規劃與生態環境布局?,F階段,多數住宅環境設計偏向概念設計,實際住宅環境與原有規劃、景觀需求之間缺乏有效融合。尤其是多數小區住宅環境設計與大眾實際生活需求缺少一體化融合,影響了環境設計效果。二是存在盲目設計問題,未能有效踐行大眾為本的設計思維。當前住宅小區環境設計過程中,為了增添市場“賣點”,盲目堆積環境設計元素,未能將人性化設計、大眾使用需求等理念有效融入住宅環境設計活動,影響了住宅環境的觀賞體驗。三是住宅環境設計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和綠色生態理念的有效融合,部分建筑環境設計時,盲目推崇“異域風情”,缺少景觀生態學的有效融合。

二、論述系統,敘述完善

該書按照循序漸進的論述原則,將思考題、練習題與論述內容有效融合,使讀者能夠對該書敘述的理論內容、方法建議和綜合應用形成系統化、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有助于鞏固讀者的學習與理解。在聚焦健康、休閑的時代環境下,在綠色住宅環境設計中,應用傳統園林,將實現以下價值:一方面,為大眾營造了綠色生態理念,通過將“人與自然、天人一體”的設計理念融入園林設計活動,在精心配制花木、優化住宅環境空間和虛實空間融合中,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理想成效。當前大眾綠色傳統、人文審美的價值理念逐漸回歸日常生活。因此,通過挖掘傳統園林的寫意文雅、生態綠色趣味,從而更能契合大眾的生態審美需求,為大眾營造綠色生態、內涵突出的住宅環境。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大眾的生活品質,改善了大眾的幸福生活居住體驗。住宅既是大眾最基礎的生活環境,也是大眾精神記憶與家庭文化的重要回歸。在綠色住宅環境設計過程中,通過挖掘傳統園林所傳遞和表現的綠色、生態理念,不僅承載、蘊含了大眾的心理歸屬感與精神認同感,也對大眾的生活品質、生活幸福感發揮了重要影響。

查看全文

傳統園林藝術風格論文

1客觀因素

1.1自然崇拜

人類在原始時期如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神農、黃帝等,由于生產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獵和采集獲取生活資料.這時人類幾乎完全被動地依賴大自然,對自然界的許多事物都懷著恐懼、敬畏的心理,并對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難以解釋如閃電、雷鳴.在與森林長期相處的人們,對一些大樹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覺.動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資料來源,可能在某個偶然的時候,某種動物解人于危難之中等等.對這些事物或現象都無法解釋,于是將其當作神靈的化身加以崇拜.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動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類生活和觀念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對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許多民族都建造過對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間某種不可企及的權勢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著法老的權力;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叢林,是對太陽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國古代建臺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現出對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為神靈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紂王的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臨望風雨”[2].這都是古代人們對山岳崇拜的主要體現.因為在古人看來,山以其巨大的形體、無比的重量以及簡單而強烈的線條,顯示著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種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現.同樣,古代人們對水及水神有著與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們生命延續的基本條件,許多民族以水澤及河流沖積帶為棲身地,于是水澤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選擇了地貌優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觀豐富的地方麇集會議、祭祀歌舞,并不是因為風景優美,在他們看來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們以后的活動中,為表示對神的崇拜模仿湖澤開掘了“靈沼”,模仿山岳筑就了“靈臺”[2].隨著社會的演進,在這種活動中也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涵義,并一路傳承并影響到園林藝術的創作,在造園中注重筑山構水和植物景觀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風景的模式.

1.2社會生活方式改變

狩獵是原始人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進入文明期后,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發生了改變,即人類的生活方式從過去的狩獵和游牧中停了下來轉移到農業生產階段.這時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活資料積累也日趨增加并越來越集中,于是社會階層出現兩極分化,有脫離生產勞動的貴族階層出現.在農業生產階段,人們發現農業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種壯觀的樂趣,為再現祖先的狩獵生活,再經驗游牧生活的壯觀場面,狩獵雖然已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但卻成了那些已脫離生產勞動的帝王貴族們禮儀化、娛樂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圍,滋生繁育鳥獸,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臺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在以后的園林形式中都繼承了這種自然樸素的景象,不斷完善并得以發展.

2主觀因素

查看全文

剖析我國傳統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對中國園林建筑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可以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關鍵詞:中國園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園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組織成景,寥寥幾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開”之感。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意境”的產生與中國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中國文人性格和審美情趣的滲透,折射在園林風格和景觀意境的審美觀念中。因此,無論從園內的物質內容到精神功能,從園林的立意布局到園內景區的主題分布都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釋、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并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本文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來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并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閉。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于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于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查看全文

建筑符號和我國傳統園林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符號學;能指;所指;繼承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園林的繼承問題一直是討論熱點,本文試圖用建筑符號學的視覺去分析中國傳統園林,并從中得到一些繼承傳統的啟示。

1、理筑符號學

1.1建筑符號學的歷史沿革

建筑符號學脫胎于符號學。20世紀初,索緒爾皮爾斯,分別提出關于符號學的理論。索緒爾的理論對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定義,啟發了后來的符號學家們,被認為是現代符號學之父。而皮爾斯雖然沒有系統闡述符號學的著作,但卻對符號學賦予明晰的定義。在索緒爾與皮爾斯之后,德國人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類精神文化的所有具體形式,都是符號活動的產物。美國人蘇珊·朗格則延續了卡西爾的符號學理論,為符號學美學一文藝符號學莫定了基礎。莫里斯提出符號學由符用學、符構學、符義學三部分組成,被學術界普遍承認。

20世紀50年代末,建筑師考艾尼格等人將符號學引入建筑學。其后,勃羅德彭特、詹克斯等人也進行了相關研究。文丘里、布朗等人則對建筑符號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探索。

查看全文

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對各主要古典園林類型作了全面比較,分析了現代景觀設計對傳統園林的繼承關系及重要拓展,并進一步指出了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根本性創新起到關鍵作用的若干因素。其中還列舉了大量的實例來加以說明。

關鍵字:風景園林;古典園林;現代景觀;繼承;創新

Abstract:Thisthesisnarratesadetailedstudyoftheselectiveinheritanceandthesignificantdevelopmentoftraditionalgardensinmodernlandscapedesignbymeansofmakinganoverallcomparisonamongthemaintypesofclassicalgardens.Furthermore,thethesispointsoutseveralfactorswhichplayavitalroletotheessentialinnovationsofmodernlandscapedesign.Inaddition,manyexamplesaregiventoillustratethestatementabove.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ClassicalGardens;ModernLandscape;Inheritance;Innovation

現代園林發端于1925年的巴黎“國際現代工藝美術展”(ExpositiondesArtsDecora—tifsetIndustrielsModerns),20世紀30年代末,由羅斯(J.Rose)、凱利(D.Kiley)、愛克勃(C.Eckbo)等人發起的“哈佛革命”,則給現代園林一次強有力的推動,并使之朝著適合時代精神的方向發展。二戰以后,一批現代景觀設計大師大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活動,使現代園林的內涵與外延都得到了極大的深化與擴展,并日趨多元化?,F代風景園林在其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中,與現代建筑的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現代園林在發生了革命性創新的同時,又保持了對古典園林明顯的繼承性。談繼承,就必須了解各主要古典園林類型的短長,只有這樣,才能弄清現代景觀設計應怎樣取長補短,開拓創新。

另需說明的是,由于古典園林各時期風格是不盡一致的,這里主要以其全盛期為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