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園林藝術風格論文

時間:2022-08-07 09:34:40

導語:傳統園林藝術風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園林藝術風格論文

1客觀因素

1.1自然崇拜

人類在原始時期如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神農、黃帝等,由于生產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獵和采集獲取生活資料.這時人類幾乎完全被動地依賴大自然,對自然界的許多事物都懷著恐懼、敬畏的心理,并對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難以解釋如閃電、雷鳴.在與森林長期相處的人們,對一些大樹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覺.動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資料來源,可能在某個偶然的時候,某種動物解人于危難之中等等.對這些事物或現象都無法解釋,于是將其當作神靈的化身加以崇拜.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動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類生活和觀念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對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許多民族都建造過對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間某種不可企及的權勢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著法老的權力;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叢林,是對太陽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國古代建臺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現出對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為神靈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紂王的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臨望風雨”[2].這都是古代人們對山岳崇拜的主要體現.因為在古人看來,山以其巨大的形體、無比的重量以及簡單而強烈的線條,顯示著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種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現.同樣,古代人們對水及水神有著與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們生命延續的基本條件,許多民族以水澤及河流沖積帶為棲身地,于是水澤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選擇了地貌優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觀豐富的地方麇集會議、祭祀歌舞,并不是因為風景優美,在他們看來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們以后的活動中,為表示對神的崇拜模仿湖澤開掘了“靈沼”,模仿山岳筑就了“靈臺”[2].隨著社會的演進,在這種活動中也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涵義,并一路傳承并影響到園林藝術的創作,在造園中注重筑山構水和植物景觀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風景的模式.

1.2社會生活方式改變

狩獵是原始人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進入文明期后,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發生了改變,即人類的生活方式從過去的狩獵和游牧中停了下來轉移到農業生產階段.這時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活資料積累也日趨增加并越來越集中,于是社會階層出現兩極分化,有脫離生產勞動的貴族階層出現.在農業生產階段,人們發現農業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種壯觀的樂趣,為再現祖先的狩獵生活,再經驗游牧生活的壯觀場面,狩獵雖然已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但卻成了那些已脫離生產勞動的帝王貴族們禮儀化、娛樂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圍,滋生繁育鳥獸,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臺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在以后的園林形式中都繼承了這種自然樸素的景象,不斷完善并得以發展.

2主觀因素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對“天人合一”的思想,諸子百家都有相似的解釋.孔子提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將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認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會的倫紀秩序和自然界的運行規律都是天道法則的外化.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世上萬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規律,順應自然,崇尚優美的自然環境,并視之為安放身心的家園.莊子主張“自然無為”,認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主張“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認為人與自然相比是渺小的,無能為力的,人懂得了這點,就能“安之若命”,即可以超越現實世界的一切苦難包括生死,而進入一種與自然完全相同的境界.如果以這種態度看待自然山水,就會覺得“山林嶼,皋壤嶼,使我欣欣然而樂嶼.”人只有歸化于宇宙自然,回歸于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樂.“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肯定了人的社會性,又以“人道”與“天道”相通指出了人的自然性.因此“天人合一”觀念中的人具有雙重性,人既是社會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完整、和諧的人性必然是介乎自然與社會之間.人應該尊重大自然,對待大自然應持和諧的態度.正因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園林作為“第二自然”,其中布局的山水樹石,禽鳥魚蟲理應保持自然狀態.這種思想貫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整個發展過程.

2.2“比德”思想

“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人們從倫理,功利的角度來認識自然的審美意識,即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美感,就在于它們的形象表現出與人的高尚品德相類似的特點.孔子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3]這雖然從君子的人格修養上說明智者和仁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質特征,但也說明了人對山水自然美的審美感受,即一定的自然對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和人的精神品質相似的特征.所以朱熹也有同感“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孔子、朱熹將山水與人的德性、仁智聯系起來,使之人格化.他們對山水的贊美,實則是對人自身理想人格的欣賞和贊美.凡是山水具有的美德,皆為人類具有的美德.由于“比德”思想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把“高山流水”作為品德高潔的象征,于是山水也就成了自然風景的代稱,在造園活動中也重視筑山理水,園林形式自然而然地朝著風景式方向發展.

2.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靈、自然崇拜與道家學說混雜的產物.到秦漢時,神仙思想在民間已廣為流傳,其中以昆侖神話和蓬萊神話流傳最廣.昆侖神話的內容主要為山上有仙人居住,山上有神木,是植物崇拜和山岳崇拜的體現,反映了上古時代西北高原地區人們的生活和宇宙觀念.到了戰國以后,昆侖神話隨著東西方聯系流傳到中原各國,被當地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地理環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創立了另一種神話———蓬萊神話[4].蓬萊神話補充了昆侖神話中水的素材,并強調了水體在園林景觀中的作用,從而確立了園林中的山水體系.從此在皇家園林尤其是秦漢的皇家園林中都有這種山水布局.如秦始皇在蘭池宮中筑起了蓬萊山,以表達對仙境的向往;漢武帝在上林苑建章宮的太液池中建有方丈、瀛洲、蓬萊[5].所以“三山一池”,自秦漢以后就成了古典園林的傳統手法如唐代的大明宮有蓬萊池,中有蓬萊山;建于明代的蘇州留園水景中就有小蓬萊.因此,園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導而摹擬的神仙境界實際上是山岳風景和海島景觀的再現,這種情況雖盛行于秦漢時的皇家園林,但對于園林向著風景式方向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4隱逸文化和山水畫的影響

隱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園林藝術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隱逸之士,遁隱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希望能以此擺脫當時險惡政治的陰影[6],于是在他們的作品里歌頌自然和田園生活,并影響到園林藝術的創作.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的畫境“……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正是后來園林中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創作的藍本.在文人園林中力求創造出生意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境界.中國過去沒有專門的造園家,許多園是由畫家直接參與建設.山水畫是畫家主觀認識的,對時空具有較大概括的山水風景,而造園則是對這種概括、提煉、升華的山水畫以三維空間的形式再現到現實生活中來.如北宋的壽山艮岳[5](見圖1).其總體布局為“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隴.”山系主賓分明,有遠近呼應,有余脈延展的完整山岳體系,可以說是天然山岳典型的概括,體現了山水畫論中“主山始尊,客山拱伏”的構圖規律,位置經營合乎“布山形,取巒向,分石脈”的山水畫理.水系也幾乎包羅了天然水體的全部形態如河、湖、沼、溪、澗、瀑布、潭等.整個山水形成了山嵌水抱的態勢,這種山水態勢既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是受到山水畫理論的影響.又如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也與山水畫的“咫尺山水蘊千里江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園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墻來分隔空間,還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圍內創造無限景色.園林中的假山池水,濃縮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園樹石之間,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7,8].綜上所述,由于人類發展的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沉積后,逐步形成為濃縮的、典型化的自然風景.

3對現代園林的思考

園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園林形式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人類的生活觀念、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對園林形式及其風格的形成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在發展歷程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并形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風格.然而,在社會多元化尤其是外來文化沖擊的今天,中國現代園林在繼承的基礎上如何創新一直是園林設計師們努力的目標.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建筑材料的崛起、生態觀念的更新要求我們既要符合現代社會多元化的需求,更需要保持傳統風格形式,因為藝術形式的民族性,才具有生命的延續性.

作者:付美云工作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