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年鑒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4:36: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法年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德法年鑒研究論文
“人權宣言”是直接宣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人權理想國”的基本文本。進入“德法年鑒”時期,伴隨著馬克思的政治立場轉向共產主義的過程,他開始了致力于解構這個“人權理想國”的歷史性進程,即對“人權宣言”進行批判性的闡述。按照馬克思本人的說法,他所批判的“人權宣言”,是指產生于美國和法國的第一批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權文書,即“是真正的、發現這些權利的北美人和法國人所享有的人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436頁,以下引該書只注頁碼),其中以產生于18世紀法國的著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以及1791年、1793年、1795年等幾部憲法中的人權條款最為基本。馬克思的這一批判,不僅從思想史上解構了反映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要求的“人權理想國”,從而把人權還原為一種應當被超越的歷史權利,而且從理論上奠定了在人權問題上馬克思之所以成為馬克思的基本根據,并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理解西方人權問題的理論傳統。
一、何謂“人權理想國”中的“人”
在馬克思看來,自從北美人和法國人發現和創立人權理論以來,西方傳統的人權概念向來都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權概念包含著兩大基本的領域,即作為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公民權和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狹義的人權概念則僅指后者,即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它的主要內容正如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指出的,“這些權利(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是:平等、自由、安全、財產”等等。在西方,對人權做出廣義的理解,即把它理解為既包括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公民權利,又包括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是與近代西方社會出現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分離的過程相適應的。兩個領域的權利對于人的解放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尤為重視的卻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即狹義的人權。《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指出,“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政府的設立是為了使人能夠行使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保ǖ?40頁)這里所講的“人權”和所謂“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指的就是不同于參與政治共同體的權利即公民權利的所謂“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也就是狹義的人權。人們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以及設立政府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保障這種狹義的人權。這意味著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雖然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權,但實質上它只不過是保護狹義的人權的一種手段。真正被稱為“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的,只能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即狹義的人權。因此,馬克思在考察有關“人權宣言”的文件時,直截了當地揭示了“人權宣言”對于人權理解的實際內容以及這種人權所理解的“人”的實際內涵。他指出,“人權之作為人權是和公民權不同的。和公民不同的這個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不是別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保ǖ?37頁)這就是說,在以“人權宣言”為代表的西方人權觀的理論視野中,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
揭示“人權宣言”把“人”理解為市民社會的成員,這是馬克思對“人權宣言”關于人權主體的理解的一種還原。然而,“為什么市民社會的成員稱作‘人’,只是稱作‘人’,為什么他的權利稱為人權呢?”(第437頁)這是從理論上進一步還原這種人權的主體和解構“人權宣言”的具體、揭示西方資產階級人權觀的實質所必須加以說明和回答的問題。
馬克思認為,把人理解為市民社會的成員,這直接與政治解放及其所造成的人的二元化發展有關。因此,對于這個問題,“只有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
的關系,政治解放的本質來解釋”。(第437頁)所謂政治解放指的是資產階級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而實現的人在政治上的解放。馬克思在談及政治解放時認為,政治解放的直接結果就是封建專制權力所依靠的舊社會的解體和市民社會的政治性質的消滅。他指出,“舊社會的性質是什么呢?一句話:封建主義”。(第441頁)這種封建主義通過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等形式,使市民生活的要素與國家生活聯系起來,甚至直接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市民社會由此而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這意味著市民社會并非獨立于政治國家的領域,而是受到政治國家的直接支配的對象。人作為社會活動的承擔者也因此在“按抽屜般分類”的等級政治結構中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并具有了普遍性質的假象,喪失其獨立主體的意義。政治解放打倒了封建專制權力,摧毀一切等級、公會、行幫和特權,消滅了束縛市民社會的桎梏,使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解放。由于政治的領域同時就是普遍性的領域,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的解放,也就意味著它“從一切普遍內容的假想中獲得解放”。這種解放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市民社會分成兩個簡單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是個人,另一方面是構成這些個人生活和市民地位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保ǖ?41頁)因此,個人的普遍生成直接就是政治解放摧毀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等為形式的封建專制主義權力以及消除籠罩在市民社會之上的普遍性假象的結果。同時,這樣的個人由于消除了籠罩在其上的普遍性假象,直接體現為特殊性個體的存在物的性質,顯現出作為個人私利戰場的市民社會成員的本來面目,即成為獨立的、利己主義的人。這樣,市民社會實際上就成為了這種獨立的、利己主義的個人的競爭的場所。與此同時,國家也在政治解放的過程中,從市民社會中擺脫出來,并把自己確定為不受市民社會的具體因素影響的公共事務的領域,它確認市民社會成員的平等地位,把他們當作國家主權的平等的參加者。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元化,使人在本質上也發生了二元化的過程,即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又是政治國家的參加者。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他是獨立的利己主義者,并且與其他成員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具有排斥他人的傾向。作為政治國家的參加者,他與他人一起處于公共事務的平等參加者的地位,他既把別人當作類的存在物,也被別人當作類的存在物。因此,馬克思在談到這種政治解放時指出,“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保ǖ?43頁)兩個方面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前者賦予人的獨立,后者賦予人的平等,它們都既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標志,也是保證競爭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對“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是直接宣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人權理想國”的基本文本。進入“德法年鑒”時期,伴隨著馬克思的政治立場轉向共產主義的過程,他開始了致力于解構這個“人權理想國”的歷史性進程,即對“人權宣言”進行批判性的闡述。按照馬克思本人的說法,他所批判的“人權宣言”,是指產生于美國和法國的第一批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權文書,即“是真正的、發現這些權利的北美人和法國人所享有的人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436頁,以下引該書只注頁碼),其中以產生于18世紀法國的著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以及1791年、1793年、1795年等幾部憲法中的人權條款最為基本。馬克思的這一批判,不僅從思想史上解構了反映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要求的“人權理想國”,從而把人權還原為一種應當被超越的歷史權利,而且從理論上奠定了在人權問題上馬克思之所以成為馬克思的基本根據,并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理解西方人權問題的理論傳統。
一、何謂“人權理想國”中的“人”
在馬克思看來,自從北美人和法國人發現和創立人權理論以來,西方傳統的人權概念向來都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權概念包含著兩大基本的領域,即作為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公民權和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狹義的人權概念則僅指后者,即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它的主要內容正如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指出的,“這些權利(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是:平等、自由、安全、財產”等等。在西方,對人權做出廣義的理解,即把它理解為既包括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公民權利,又包括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是與近代西方社會出現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分離的過程相適應的。兩個領域的權利對于人的解放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尤為重視的卻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即狹義的人權?!度藱嗪凸駲嘈浴分赋?,“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政府的設立是為了使人能夠行使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保ǖ?40頁)這里所講的“人權”和所謂“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指的就是不同于參與政治共同體的權利即公民權利的所謂“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也就是狹義的人權。人們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以及設立政府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保障這種狹義的人權。這意味著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雖然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權,但實質上它只不過是保護狹義的人權的一種手段。真正被稱為“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的,只能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即狹義的人權。因此,馬克思在考察有關“人權宣言”的文件時,直截了當地揭示了“人權宣言”對于人權理解的實際內容以及這種人權所理解的“人”的實際內涵。他指出,“人權之作為人權是和公民權不同的。和公民不同的這個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不是別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保ǖ?37頁)這就是說,在以“人權宣言”為代表的西方人權觀的理論視野中,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
揭示“人權宣言”把“人”理解為市民社會的成員,這是馬克思對“人權宣言”關于人權主體的理解的一種還原。然而,“為什么市民社會的成員稱作‘人’,只是稱作‘人’,為什么他的權利稱為人權呢?”(第437頁)這是從理論上進一步還原這種人權的主體和解構“人權宣言”的具體、揭示西方資產階級人權觀的實質所必須加以說明和回答的問題。
馬克思認為,把人理解為市民社會的成員,這直接與政治解放及其所造成的人的二元化發展有關。因此,對于這個問題,“只有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
的關系,政治解放的本質來解釋”。(第437頁)所謂政治解放指的是資產階級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而實現的人在政治上的解放。馬克思在談及政治解放時認為,政治解放的直接結果就是封建專制權力所依靠的舊社會的解體和市民社會的政治性質的消滅。他指出,“舊社會的性質是什么呢?一句話:封建主義”。(第441頁)這種封建主義通過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等形式,使市民生活的要素與國家生活聯系起來,甚至直接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市民社會由此而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這意味著市民社會并非獨立于政治國家的領域,而是受到政治國家的直接支配的對象。人作為社會活動的承擔者也因此在“按抽屜般分類”的等級政治結構中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并具有了普遍性質的假象,喪失其獨立主體的意義。政治解放打倒了封建專制權力,摧毀一切等級、公會、行幫和特權,消滅了束縛市民社會的桎梏,使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解放。由于政治的領域同時就是普遍性的領域,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的解放,也就意味著它“從一切普遍內容的假想中獲得解放”。這種解放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市民社會分成兩個簡單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是個人,另一方面是構成這些個人生活和市民地位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保ǖ?41頁)因此,個人的普遍生成直接就是政治解放摧毀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等為形式的封建專制主義權力以及消除籠罩在市民社會之上的普遍性假象的結果。同時,這樣的個人由于消除了籠罩在其上的普遍性假象,直接體現為特殊性個體的存在物的性質,顯現出作為個人私利戰場的市民社會成員的本來面目,即成為獨立的、利己主義的人。這樣,市民社會實際上就成為了這種獨立的、利己主義的個人的競爭的場所。與此同時,國家也在政治解放的過程中,從市民社會中擺脫出來,并把自己確定為不受市民社會的具體因素影響的公共事務的領域,它確認市民社會成員的平等地位,把他們當作國家主權的平等的參加者。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元化,使人在本質上也發生了二元化的過程,即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又是政治國家的參加者。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他是獨立的利己主義者,并且與其他成員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具有排斥他人的傾向。作為政治國家的參加者,他與他人一起處于公共事務的平等參加者的地位,他既把別人當作類的存在物,也被別人當作類的存在物。因此,馬克思在談到這種政治解放時指出,“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保ǖ?43頁)兩個方面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前者賦予人的獨立,后者賦予人的平等,它們都既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標志,也是保證競爭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對人權宣言論文
“人權宣言”是直接宣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人權理想國”的基本文本。進入“德法年鑒”時期,伴隨著馬克思的政治立場轉向共產主義的過程,他開始了致力于解構這個“人權理想國”的歷史性進程,即對“人權宣言”進行批判性的闡述。按照馬克思本人的說法,他所批判的“人權宣言”,是指產生于美國和法國的第一批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權文書,即“是真正的、發現這些權利的北美人和法國人所享有的人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436頁,以下引該書只注頁碼),其中以產生于18世紀法國的著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以及1791年、1793年、1795年等幾部憲法中的人權條款最為基本。馬克思的這一批判,不僅從思想史上解構了反映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要求的“人權理想國”,從而把人權還原為一種應當被超越的歷史權利,而且從理論上奠定了在人權問題上馬克思之所以成為馬克思的基本根據,并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理解西方人權問題的理論傳統。
一、何謂“人權理想國”中的“人”
在馬克思看來,自從北美人和法國人發現和創立人權理論以來,西方傳統的人權概念向來都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權概念包含著兩大基本的領域,即作為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公民權和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狹義的人權概念則僅指后者,即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它的主要內容正如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指出的,“這些權利(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是:平等、自由、安全、財產”等等。在西方,對人權做出廣義的理解,即把它理解為既包括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的公民權利,又包括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是與近代西方社會出現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分離的過程相適應的。兩個領域的權利對于人的解放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尤為重視的卻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即狹義的人權?!度藱嗪凸駲嘈浴分赋?,“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政府的設立是為了使人能夠行使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保ǖ?40頁)這里所講的“人權”和所謂“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指的就是不同于參與政治共同體的權利即公民權利的所謂“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也就是狹義的人權。人們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以及設立政府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保障這種狹義的人權。這意味著參加政治共同體的權利雖然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權,但實質上它只不過是保護狹義的人權的一種手段。真正被稱為“自然的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的,只能是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的“人權”,即狹義的人權。因此,馬克思在考察有關“人權宣言”的文件時,直截了當地揭示了“人權宣言”對于人權理解的實際內容以及這種人權所理解的“人”的實際內涵。他指出,“人權之作為人權是和公民權不同的。和公民不同的這個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不是別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保ǖ?37頁)這就是說,在以“人權宣言”為代表的西方人權觀的理論視野中,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
揭示“人權宣言”把“人”理解為市民社會的成員,這是馬克思對“人權宣言”關于人權主體的理解的一種還原。然而,“為什么市民社會的成員稱作‘人’,只是稱作‘人’,為什么他的權利稱為人權呢?”(第437頁)這是從理論上進一步還原這種人權的主體和解構“人權宣言”的具體、揭示西方資產階級人權觀的實質所必須加以說明和回答的問題。
馬克思認為,把人理解為市民社會的成員,這直接與政治解放及其所造成的人的二元化發展有關。因此,對于這個問題,“只有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
的關系,政治解放的本質來解釋”。(第437頁)所謂政治解放指的是資產階級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而實現的人在政治上的解放。馬克思在談及政治解放時認為,政治解放的直接結果就是封建專制權力所依靠的舊社會的解體和市民社會的政治性質的消滅。他指出,“舊社會的性質是什么呢?一句話:封建主義”。(第441頁)這種封建主義通過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等形式,使市民生活的要素與國家生活聯系起來,甚至直接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市民社會由此而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這意味著市民社會并非獨立于政治國家的領域,而是受到政治國家的直接支配的對象。人作為社會活動的承擔者也因此在“按抽屜般分類”的等級政治結構中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并具有了普遍性質的假象,喪失其獨立主體的意義。政治解放打倒了封建專制權力,摧毀一切等級、公會、行幫和特權,消滅了束縛市民社會的桎梏,使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解放。由于政治的領域同時就是普遍性的領域,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的解放,也就意味著它“從一切普遍內容的假想中獲得解放”。這種解放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市民社會分成兩個簡單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是個人,另一方面是構成這些個人生活和市民地位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保ǖ?41頁)因此,個人的普遍生成直接就是政治解放摧毀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等為形式的封建專制主義權力以及消除籠罩在市民社會之上的普遍性假象的結果。同時,這樣的個人由于消除了籠罩在其上的普遍性假象,直接體現為特殊性個體的存在物的性質,顯現出作為個人私利戰場的市民社會成員的本來面目,即成為獨立的、利己主義的人。這樣,市民社會實際上就成為了這種獨立的、利己主義的個人的競爭的場所。與此同時,國家也在政治解放的過程中,從市民社會中擺脫出來,并把自己確定為不受市民社會的具體因素影響的公共事務的領域,它確認市民社會成員的平等地位,把他們當作國家主權的平等的參加者。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元化,使人在本質上也發生了二元化的過程,即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又是政治國家的參加者。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他是獨立的利己主義者,并且與其他成員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具有排斥他人的傾向。作為政治國家的參加者,他與他人一起處于公共事務的平等參加者的地位,他既把別人當作類的存在物,也被別人當作類的存在物。因此,馬克思在談到這種政治解放時指出,“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保ǖ?43頁)兩個方面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前者賦予人的獨立,后者賦予人的平等,它們都既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標志,也是保證競爭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
教育改革下馬克思解放思想及教育意義
【摘要】本文通過大量的文獻綜述整理工作,對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即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進行梳理概括,在解讀馬克思原著的文本世界的同時,沿著馬克思哲學世界觀演變的幾個重要時期,展示他關于人類解放思想的主要內容,從而闡明馬克思自身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探析他這一哲學思想與發展過程的內在邏輯及其現當代教育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解放;教育;全面發展
馬克思哲學的主旨暨蘊含于馬克思一生學術和政治活動中對于人類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是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的這一人類解放理想的實現也將意味著人類的全面徹底解放,描述了一幅全體人類得以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美好社會圖景。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的要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多次指出:“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之前也曾經談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朝著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的目標邁進”。因此教育要承擔起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土壤的重大社會責任,就必須將自己的目標與主旨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及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這一高遠的立意之上。馬克思提出和完善關于人類解放的思想有一個由人本主義的抽象直觀到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考察的漸進過程。本文將沿著馬克思哲學世界觀演變的幾個重要時期,展示他關于人類解放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內在邏輯,從而為“十三五”規劃制定的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提供價值取向上的參考意義。
一、馬克思人類解放哲學思想的演變及其內在邏輯
1、批判“政治解放”,訴求“人類解放”
實踐和實現人類解放是馬克思訴諸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人類解放目標的提出和清晰化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即由聲討專制壓迫致力政治解放,到反抗“經濟暴政”尋求經濟解放,再到反對一切奴役訴求人類解放。1843年10月馬克思移居巴黎并直接參與工人運動之后,在《德法年鑒》發表了兩篇對德國歷史和現實進行批判的文章,在那里他明確提出“人類解放”的概念和理想: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提出“人類解放”的目標;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進一步將人類解放的主體實踐力量落實在無產階級身上。1844年2月,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的經典論斷中第一次指出:“鮑威爾的錯誤是在于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國家’,而不是‘一般國家’,沒有探討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因此,他提出的條件只能說明他毫無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全人類解放混淆了起來?!滨U威爾認為正是宗教限制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而得出結論:德國猶太人要爭取政治上的解放,只要放棄猶太教成為無神論者,只要使宗教從國家中分離出來就實現了人類解放,基督徒也是如此。馬克思認為鮑威爾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本質,將宗教信仰與國家事務混為一談。
馬克思法的形而上學批判探析論文
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因為近代法哲學都以私有財產為既定的前提,從未批判和否定這個前提。離開法的現實基礎,在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之外抽象地探討法權問題,從而陷入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直到《哥達綱領批判》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
一、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一般哲學批判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進行批判的第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法和國家,而不是法和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法和政治國家的基礎;法和政治國家的本質必須從“本質的矛盾”即“市民社會自身的矛盾”[1]來說明。也就是說,法的形而上學的秘密和實質必須在市民社會本身的自我分裂中才能得到解釋和說明,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也必須在市民社會中,在現實的矛盾中才能得到落實。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就是這方面工作的繼續和展開。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批判。他不僅得出了不是國家和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結論,而且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初步哲學分析的基礎上,看到了政治解放及其所確立的法、人權的局限性,進而找到了無產階級作為克服市民社會的異化狀態,克服人權與公民權的對立狀態,實現人類解放的承擔者。馬克思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一般的法哲學批判范圍內進行的,但畢竟是他所實現的對法的形而上學的第一次清算,并且為以后在社會存在理論意義上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確定了基本的方向。尤其是馬克思通過這個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得出了“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2]的結論,為馬克思進一步批判法的形而上學指明了方向。
二、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批判的深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相互聯系的三個層面闡明了自己對現代法權的辯證態度,即從異化勞動揭示了私有財產和現代法權的本質;從“法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3]的觀點揭示了現代法權的起源和發展規律;從共產主義的立足點闡明了現代法權的辯證意義。馬克思此時的眾多表達還是抽象的,并且仍未從總體上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但是,馬克思畢竟開始了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解剖,開始了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和現代法權之本質的深層次批判,基本方向更加正確了。
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研究論文
摘要: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始,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研究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近代法哲學;馬克思;形而上學批判;社會存在論
近代法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法的形而上學。因為近代法哲學都以私有財產為既定的前提,從未批判和否定這個前提。離開法的現實基礎,在現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之外抽象地探討法權問題,從而陷入法的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法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直到《哥達綱領批判》始終著力于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在顛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建構了在“感性活動”原則基礎上社會存在理論。
一、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一般哲學批判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對近代法的形而上學進行批判的第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法和國家,而不是法和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法和政治國家的基礎;法和政治國家的本質必須從“本質的矛盾”即“市民社會自身的矛盾”[1]來說明。也就是說,法的形而上學的秘密和實質必須在市民社會本身的自我分裂中才能得到解釋和說明,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也必須在市民社會中,在現實的矛盾中才能得到落實。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就是這方面工作的繼續和展開。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批判。他不僅得出了不是國家和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結論,而且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初步哲學分析的基礎上,看到了政治解放及其所確立的法、人權的局限性,進而找到了無產階級作為克服市民社會的異化狀態,克服人權與公民權的對立狀態,實現人類解放的承擔者。馬克思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一般的法哲學批判范圍內進行的,但畢竟是他所實現的對法的形而上學的第一次清算,并且為以后在社會存在理論意義上對法的形而上學基礎的顛覆確定了基本的方向。尤其是馬克思通過這個時期的法哲學批判,得出了“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2]的結論,為馬克思進一步批判法的形而上學指明了方向。
原著誦讀與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提升關系
摘要:結合青年主體,比照經典作家的青少年成長,加強馬克思主義對當代青年的說服力;改善話語體系,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感性化、親民化、日?;?,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當代青年的感染力?;貞骊P切,通過誦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讓青年學生體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解決切身利益問題時的立場觀點方法,提升馬克思主義對當代青年的號召力;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青年政治思想、道德水平與素質,完善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原著誦讀;青年;政治思;想及道德提升
總書記在《求是》2020年第17期發表重要文章,又一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苯處熃虒W的關鍵在“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1],從而“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笨倳浀姆磸蛷娬{,就是要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理服人,用經典理論分析政治,涵養正氣,引導青年學生把讀經典、悟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
一、結合青年主體,比照經典作家的青少年成長,加強馬克思主義對當代青年理想信念的說服力
同樣的青年時代、同樣的讀書時期、同樣的面臨就業,同樣的青春期、叛逆期、戀愛期,馬克思卻有著驚人的不同:完成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如何做到?1.站在道義制高點,樹立遠大理想信念。17歲,正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的任性的年齡,馬克思卻擁有了不凡的見解和偉大的抱負,他在中學畢業時的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已經開始確立起為全人類服務這個崇高的理想了,當然此時馬克思是以唯心主義為主導,還沒有擺脫宗教有神論的束縛。考入波恩大學一年后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但他更喜歡哲學和歷史。雖然起初很討厭黑格爾哲學的稀奇古怪的調子,但后來一深入進去,就馬上被迷住了,他寫道:“在這驚濤駭浪的思想海洋上,我進行過長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這里找到了真理的語言,并緊緊抓住了它?!彼_始信仰黑格爾哲學。黑格爾去世后,他的門徒分為左、右兩派。右派(老年黑格爾派)堅持黑格爾的反動、保守的思想體系;左派(青年黑格爾派)學習黑格爾辯證法,得出了無神論和革命的結論。以布魯諾·鮑威爾和赫斯為代表,他們滿足于抽象的理論批判,輕視實踐,只是口談革命,實際上不關心政治和害怕群眾的覺醒。馬克思當時在思想上接近青年黑格爾派,并參加了他們的一個組織“博士俱樂部”,在這個組織中,馬克思年齡最小,僅22歲,但他博學多才,使得其他比他年長的成員極為贊賞。鮑威爾欽佩地說,馬克思是一個思想的倉庫;而赫斯說:馬克思是一位最偉大的哲學家,也許是當今活著的唯一真正的哲學家。但是馬克思與其他成員不同,他更重視實踐活動,他在23歲時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區別》中,盛贊了貶斥神、主張精神自由的古希臘唯物論哲學家伊壁鳩魯,歌頌了為人間盜來火種、帶來光明而犧牲自己卻被宙斯鎖在高加索山崖,天天被老鷹啄食肝臟的希臘神化中的英雄普羅米修斯。這充分反映了馬克思要為反對封建主義和宗教統治的斗爭而獻身的革命精神。但這時,馬克思依然只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和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具備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觀條件。2.把從事革命實踐的活動同科學研究工作結合起來。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者轉變為辯證唯物主義者,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終堅持不斷地把從事革命實踐的活動同科學研究工作結合起來。在這一轉變中,有兩個時期是關鍵的。第一個時期,是24歲的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時期。大學畢業后,馬克思取得博士學位,本打算到波恩大學任教,但由于政府阻撓未能如愿,原因是他曾參加過思想激進的“博士俱樂部”的活動,與鮑威爾等一起發表過反政府的言論。1842年,24歲的馬克思為《萊茵報》撰稿,報紙訂戶由800戶很快增加到3400戶。在辦報期間,他廣泛接觸到社會生活多方面的問題,始終站在貧苦勞動人民的一邊,堅決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有一次,萊茵省議會就“林木盜竊案”問題展開了辯論。林木占有者把窮人在林中撿拾枯枝當柴燒這個傳統習慣做法看作盜竊林木,要求萊茵省議會作出法律規定,嚴加懲處。在議會辯論中,在國家生活中,與黑格爾哲學講的根本不同,起作用的不是理念,而是等級制度和經濟利益。黑格爾的觀點一用來解釋社會現實,就顯得破綻百出,于是黑格爾哲學在他的心目中徹底動搖了。他轉而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暗谝淮斡龅揭獙λ^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2],由于感到對批判黑格爾哲學和評價法國共產主義思想來說,自己的知識太少,需要從政治舞臺退到書房學習。就在這時,費爾巴哈發表了一系列批判宗教和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著作,他的唯物主義思想使馬克思受到很大啟發。第二時期,是26歲的馬克思在法國巴黎創辦《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退出《萊茵報》后,與那些僅僅鼓吹理論批判、脫離實踐、蔑視群眾的青年黑格爾派分子決裂了。這時,他還拒絕了普魯士政府通過曲折途徑要他去柏林做官,企圖收買這位有才干的“刀筆奇才”的邀請,于是生活陷入了極大的困境。這樣,堅持革命觀點的馬克思在封建專制的普魯士無立足之地了,于是他決定去法國巴黎這個工人運動和進步思想的中心去繼續研究和宣傳革命理論,這得到了已經與馬克思成婚的燕妮的支持。在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的同時,他還繼續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馬克思進行科學研究時的態度是極為認真嚴肅的,他是懷著追求真理的巨大熱情和忘我精神的。他在總結自己對待科研的態度時說:“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盵3]這些斗爭實踐和科研工作,使馬克思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觀點的形成又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巴黎時期,他和盧格共同創辦了《德法年鑒》雜志,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這些思想標志著馬克思已經徹底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那么,在今天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年代?!?0后”“00后”能否實現由空想到理想、再由理想到現實的過渡?能否實現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一句話,我們能否安全落地?答案:同樣可以,至少可以從這個不凡的年輕人的成長經歷中得到啟發。
二、改善話語體系,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感性化、親民化、日?;?,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當代青年的感染力
財政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自查報告
××××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財政局及局支部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自己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以財政會計改革為重點,積極認真學習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省市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決定,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扎實有效地開展會計事務管理和全縣會計集中核算工作,強化會計執法力度,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做出了一定成績,園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F將自己××××年度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和執行廉潔自律有關規定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狠抓政治理論學習,增強廉潔執政意識,促進思想觀念、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的明顯改進。
會計集中核算制度改革是貫徹落實中紀委四次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財政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為了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腐敗而作出的正確決策。有利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秩序混亂等問題,維護正常的財經秩序,實現勤政廉潔的政府形象。
首先,成立了機關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領導小組,建立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糾風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并結合與縣財政局鑒訂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糾風工作責任書》。多次召開會議,具體研究、制定和細化本單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到崗位,形成一級抓一級,級級有責任。堅持自己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把黨風廉政和反腐糾風工作同業務工作同安排、同落實、同檢查,做到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確保黨風廉政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其次,狠抓學習教育活動,增強機關班子和廣大干部職工的廉潔執政意識。加強對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的宗旨教育是防止腐敗的一項基礎性方法。今年以來,組織全體職工認真開展干部職工思想作風組織紀律整頓和狠剎“四股歪風”教育整頓活動,學習黨的十六界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紀律處分條例》、《黨章》、《行政許可法》,加強對班子、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紀律作風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科學文化教育,提高干部職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增強抵御各種誘惑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減少產生腐敗的源頭。堅持每周的政治理論學習必學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有關規定。同時,通過學習教育活動,使自己進一步增強了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提高了政治鑒別力和職業道德修養,鞏固了宗旨觀念,強化了服務意識、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了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增強了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提高了拒腐防變能力。全年在各項學教活動中自己記學習筆記篇萬余字,寫心得體會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明確工作責任,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結合以上各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機關嚴格了管理,重新修訂完善了包括黨風廉政建設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同志們學有依據,干有標準,規范行為,增強廣大干部職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自己及班子成員對照《廉政準則》和《責任書》及有關要求,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揭擺問題,自查自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出措施,立即糾正。經過測評,滿意率達到了。
財政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自查報告
200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財政局及局支部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自己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財政會計改革為重點,積極認真學習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省市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決定,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扎實有效地開展會計事務管理和全縣會計集中核算工作,強化會計執法力度,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做出了一定成績,園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F將自己2004年度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和執行廉潔自律有關規定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狠抓政治理論學習,增強廉潔執政意識,促進思想觀念、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的明顯改進。
會計集中核算制度改革是貫徹落實中紀委四次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財政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為了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腐敗而作出的正確決策。有利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秩序混亂等問題,維護正常的財經秩序,實現勤政廉潔的政府形象。
首先,成立了機關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領導小組,建立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糾風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并結合與縣財政局鑒訂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糾風工作責任書》。多次召開會議,具體研究、制定和細化本單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到崗位,形成一級抓一級,級級有責任。堅持自己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把黨風廉政和反腐糾風工作同業務工作同安排、同落實、同檢查,做到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確保黨風廉政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其次,狠抓學習教育活動,增強機關班子和廣大干部職工的廉潔執政意識。加強對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的宗旨教育是防止腐敗的一項基礎性方法。今年以來,組織全體職工認真開展干部職工思想作風組織紀律整頓和狠剎“四股歪風”教育整頓活動,學習黨的十六界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紀律處分條例》、《黨章》、《行政許可法》,加強對班子、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紀律作風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科學文化教育,提高干部職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增強抵御各種誘惑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減少產生腐敗的源頭。堅持每周的政治理論學習必學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有關規定。同時,通過學習教育活動,使自己進一步增強了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提高了政治鑒別力和職業道德修養,鞏固了宗旨觀念,強化了服務意識、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了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增強了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提高了拒腐防變能力。全年在各項學教活動中自己記學習筆記3篇萬余字,寫心得體會8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明確工作責任,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結合以上各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機關嚴格了管理,重新修訂完善了包括黨風廉政建設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同志們學有依據,干有標準,規范行為,增強廣大干部職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自己及班子成員對照《廉政準則》和《責任書》及有關要求,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揭擺問題,自查自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出措施,立即糾正。經過測評,滿意率達到了100%。
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學術關系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國外馬克思學家關于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的研究作一介紹和評析。英國著名馬克思學家卡弗通過對比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來考察恩格斯思想發展的程度,得出的結論是青年恩格斯思想領先于馬克思;日本著名馬克思學家廣松涉基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研究,明確提出青年恩格斯引導青年馬克思的論斷;里格比等馬克思學者也提出青年恩格斯對青年馬克思有很大影響。筆者認為,國外學者關于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的探討是有啟迪意義的,但廣松涉非常極端的觀點卻難以成立。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青年恩格斯/學術關系/國外馬克思學
【正文】
20世紀60年代以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術關系一直是西方馬克思學研究的熱點。先是初期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立論”大為流行,然后是80年代以來馬克思與恩格斯“一致論”與“對立論”針鋒相對。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學者(既包括“對立論”者也包括“一致論”者)還系統考察了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學術關系。不論是“對立論”者還是“一致論”者,在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關系問題上結論驚人的一致:青年恩格斯極大地影響了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鑒于國內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對立論”已經非常熟悉,對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論”也已有所評介,[1]本文主要對著名馬克思學家卡弗、廣松涉等人關于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關系的研究作一介紹和評析。
一、卡弗論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關系
英國馬克思學家卡弗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一書中花了很大篇幅來考察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發展,特別是通過對比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來考察恩格斯思想發展的程度。1842年3月布魯諾·鮑威爾被波恩大學解雇后,恩格斯的興趣和抱負就從文學和哲學轉向更直接的政治問題方面。這時恩格斯開始給《萊茵報》寫稿,而幾乎在同一時間馬克思的撰稿對象也從《德國年鑒》轉到《萊茵報》。兩人都對1841年12月的普魯士書報檢查令以及當時的其他政治辯論進行了批評性評論:馬克思針對財產法和濟貧問題,恩格斯針對陪審審判制度和德國統一問題。在回應赫斯發表在《萊茵報》上的一篇關于集權與現代國家的理論性文章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合拍。馬克思寫了《集權問題》一文;[2](P289-291)恩格斯寫了《集權和自由》一文。[3](P392-397)總之,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興趣和觀點是一致的,兩人在各自的著作中都考慮了社會階級問題,兩人都不是典型的青年黑格爾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