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翻譯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14:11: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影翻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影翻譯

電影翻譯文化意象探索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科學?!盵1]人類社會信息的交流,實質上就是信源操縱可選的符號系統,實現對信宿的影響。這一過程中,信源得到了傳播,從而實現了信息的交流。就電影傳播而言,如果受眾是異國文化和語言背景,要實現有效傳播,就必須借助翻譯,翻譯是實現有效傳播的橋梁。電影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有別于一般信息的傳播,電影翻譯傳播的信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

一、傳播學視角下電影翻譯的特征及文化意象

從傳播學視角來看,電影翻譯的傳播過程需要兩次編碼,第一次編碼是原始信息轉化為適合一般受眾的加工信息,第二次編碼是跨文化、跨語言的編碼,即在前一次編碼的基礎上,將信息轉化為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受眾可以接受的信息。在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各國思想、文化和語言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頻繁。中外電影的傳播,即是中外思想、文化和語言的碰撞和交流。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在地球村的時代,已經跨越了國界,但要在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受眾中有效傳播,翻譯是必不可少的橋梁。在一般的文本翻譯和現場口譯中,翻譯的核心任務就是將源語譯成目的語。誠然,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為了實現跨文化的有效傳播,需要將源語譯成目的語,但這只是電影翻譯的基本任務,關鍵的任務則是文化意象的處理。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藝術形式,體現了創作團隊的主體意識,同時經由相關部門的審查、電影批評與評論者的學術洗禮以及受眾的觀影回饋,共同楔入了所在群體的社會心理,從而體現了該群體的文化意象。[2]文化意象是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豐富的意義和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作為一種符號,文化意象包括互相依存的能指和所指兩方面。文化意象的能指是物象,即信息意義之載體,所指是寓意,即作為載體的物象所傳達的信息意義。文化意象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植物、飛禽、走獸、成語等。語言是文化意象的表現方式之一。例如,“龍”是中國人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物象是“龍”這個傳說中的動物,其寓意是“吉祥”“成功”“高貴”等。“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文化已經滲入到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中國語言中有很多包含“龍”的成語,是中國龍文化的反映,如:臥虎藏龍、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馬精神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龍”是邪惡的化身,體現在英語中,如She’sabitadragonaroundplace,指“她在這里是個很跋扈的人”。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異,存在不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還具有“語境依賴性”。[4]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意象。跨文化跨語言的電影傳播,涉及到文化意象的處理。文化意象的處理,在電影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前所言,文化意象表現為植物、飛禽、成語。作為已經成型的電影,其中的植物、飛禽、走獸等非語言文化意象不可能重新塑造,也沒有重新塑造的理由。為了實現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我們唯有通過翻譯處理語言反映的文化意象。電影中語言反映的文化意象處理有三種策略:順應、轉換、增補。

二、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文化意象的順應傳播

電影《臥虎藏龍》,其片名直截了當,點出了“龍”這一文化意象。該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臥虎藏龍”一詞來自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其英文譯名是“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該譯名采取直譯的方式,將中國“龍”的文化意象直接輸向世界,這種處理策略適應了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作為一部中國電影,“臥虎藏龍”能在西方世界取得巨大成功,與其文化意象的處理有莫大的關系。該部影片有兩對主角及兩條線索。一對主角是李慕白和于秀蓮,二人之間存在柏拉圖式的愛情,其對白是西方知識分子推崇的“莎士比亞式”,讓人覺得浪漫、高貴。另一對主角是羅小虎和玉嬌龍,二人敢愛敢恨,敢打敢殺,與前一對主角構成鮮明對比,雖然不受西方知識分子待見,但是深得美國普通觀眾之心。影片片名“臥虎藏龍”中的“虎”和“龍”有多重喻義,“虎”暗指“羅小虎”,“龍”暗指“玉嬌龍”,但“虎”和“龍”的深層含義是其體現出的文化符號意義,即“吉祥”“成功”“高貴”,“臥虎藏龍”即指深藏不露的成功、尊貴的人才。而在西方世界,“龍”的文化意象大相徑庭,指口中噴火的邪惡怪物。譯者將“臥虎藏龍”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沒有迎合西方的文化意象,而是直接體現中國的文化意象,與影片的內容和思想溶為一體,用恰當的方式將中國元素展示出來,讓西方人獲得共鳴,因而接受并理解了影片中體現的中國文化元素。這是在翻譯中通過順應源文化意象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三、西方電影《魂斷藍橋》中文化意象的轉換傳播

查看全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論文

摘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盵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倍@“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盵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盵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盵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p>

二、重構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英語電影翻譯論文

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論文。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電影翻譯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盵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盵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盵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盵5](P509)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敝V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p>

二、重構文化意象

譯制片又稱翻譯片,顧名思義,一些國外優秀的影片必須通過翻譯方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電影翻譯與其它文學作品翻譯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形象思維中高超的藝術意境。但電影翻譯又有區別于其它翻譯的特殊性,即其譯文要做到能見之于文,形之于聲,達之于觀眾。著名翻譯家Nida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薄拔幕牟煌瑤缀鹾茏匀坏伢w現在語言上的不相同?!盵7](P28)

漢語、英語分屬兩大不同的語系。漢語是象形文字而英語是一種字母文字。要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語際間進行成功切換,這對電影翻譯工作者來說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電影翻譯工作者不僅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優秀譯制片,同時也給電影翻譯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英國電影RedShoes播放時被譯成“紅舞鞋”,覺得也無可厚非。此片主要講述了英國一名芭蕾舞女演員面對愛情與事業而不能作出正確抉擇,最終走向斷崖的凄惋的故事。盡管“紅舞鞋”正確無誤地譯出了的原意,也緊扣劇情,但直譯的平鋪直敘,沒有更深的寓意。觀眾如果光看片名,確實難以激起任何聯想的波瀾。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國優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廣告上RedShoes這部英國影片片名被譯成了“紅菱艷”,細細品味“紅菱艷”這一譯文,譯者把那雙纖巧的紅舞鞋比作了中國觀眾婦孺皆知的紅菱。它寓意紅菱雖生長于濁水污泥,卻嬌艷迷人,特別是那兩只彎彎的紅菱角,猶如中國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雖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淚,有的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紅菱艷”這一片名隱含穿著如紅菱般舞鞋的舞女艷麗卻薄命。

查看全文

電影名翻譯研究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電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接受美學認為在翻譯電影名時,應該考慮觀眾的文化語境,使譯文與觀眾達成視域融合;同時,有目的地、適當地保留異質文化因子,能夠更好地促進東西方異質文明的對話。

論文關鍵詞:電影名;翻譯;接受美學;視域融合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翻譯在中國文化史上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中國譯壇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第五次翻譯高潮,自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翻譯的作品數量之多,涉及的領域之廣,為前四次高潮所不及。其中,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被大量譯介。電影的翻譯事關文化交流,而其中電影名的翻譯尤為重要從商業上說,好的片名會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譯體現了中外文化的對話。本文欲運用接受美學的觀點把觀眾的接受與欣賞納入視野,對電影名的翻譯進行研究。

一、接受美學

(一)接受美學的源起和發展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標志是聯邦德國的康斯坦澤大學學者伊塞爾(WolfgangIser)和堯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論和文學史理論。其哲學基礎是現象學文學理論,尤其是羅蔓·英伽登的閱讀理論,以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理論。接受美學是對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學批評理論的反撥。

查看全文

試析英語電影字幕翻譯

摘要:隨著近幾年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國影片被引介到中國,在娛樂人們眼球的同時,也促進著人們對于影片欣賞水平能力的提高。國外影片的引進,也刺激了另一個新興領域—字幕翻譯的發展,本文旨在通過探討英語電影的字幕特點,以期提出一些翻譯策略。

關鍵詞:英語電影字幕特點翻譯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與深入,一大批優秀的外國影片被引進到中國,受到人們的喜愛。大量國外影片的引進,帶動了英語字幕翻譯需求的增長,然而,關于英語電影字幕翻譯的標準始終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由于影視作品是劇作者根據自身生活的經歷或經驗創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其語言對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體的顯著特點。因此,在對英語電影翻譯時,應把握住其特點進行翻譯。

二、英語電影字幕的語言特點

1、口語性

查看全文

英語電影雙關語翻譯策略

一、引言

2017年8月12日,《經濟學人》官網刊發了題為“WhyEnglishissuchagreatlanguageforpun”[1]的文章。作者JoeBerkowitz(2017)指出,英語詞匯量大,有豐富的同音詞,而且曲折變化少,名詞不用變性,非常適合用來含沙射影和一語雙關。這也是為什么《經濟學人》等雜志往往以其文章中幽默機智的文字游戲,讓讀者忍不住品讀再三。但涉及翻譯,這些文字游戲就可能讓譯者頭疼。正如Nord所說:“有些翻譯問題是由原文中的修辭格、新詞或雙關造成的。由于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不能被泛化,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展現自身的創造性”(2005:67)[2]。在翻譯電影片名中的雙關語時,譯名不僅要體現主題,還要簡潔凝練,吸引眼球。因此,譯者需采取一定的翻譯策略來應對這一挑戰。為考察譯者在翻譯雙關語片名時采取的不同策略,本文選取50組含有雙關語的片名為研究對象,從關聯理論的視角出發進行分析。

二、文獻綜述

1.關聯理論。關聯理論是由Sperber和Wilson(1996)提出的,該理論認為語言交際不是簡單的編碼和推理,而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3]。同一話語可以有多重意義,且都與基本的語言信息相契合;聽話人并不一定能理解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有些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但他們總傾向于用單一的普遍標準去理解話語,排除其他的理解,而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何自然、冉永平1998)[4]。關聯性有以下兩條原則:關聯的認知原則:人類的認知往往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關聯的交際原則: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其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明示的交際行為對聽話人認知環境的改變叫做語境效果。在同等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好,推理時付出的努力就越小,關聯性就越強;反之亦然。在交際中,人們都期待最佳關聯,即不用付出過多努力,就可以獲得充分的語境效果。而雙關語似乎違背了這一原則:一方面因為雙關語往往需要更多的推理努力;另一方面,為什么獲得第一層理解之后,人們還愿意繼續尋找另一重解釋呢?Solska認為“認知語境不止限于新增的命題內容,還包括詼諧幽默的效果”(2012:180)[5]。也就是說,聽話人在處理雙關語時,雖然做出了額外的努力,但得到了雙關語的多層含義,獲得了增強的語境效果。此外,Yus(2003:1295-1331)也提到,雙關語的表層含義往往不能讓人滿意,尤其在交際雙方已經互明了幽默的意圖的情況下[6]。所以不僅是處理過程本身充滿趣味,推理出背后的含義也能給人以成就感。因此,關聯原則同樣適用于雙關語。2.關聯與翻譯。Gutt首次將關聯理論引入到翻譯中,認為翻譯本身是對語言的解釋性運用,是將一種語言的所說所寫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述出來。譯文和原文之間并不是對等關系,而是同原文釋義相似的接受語語段。譯者在翻譯中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最佳關聯性,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Gutt2004)[7]。當然特定語境下的關聯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譯者的任務就是要在關聯原則的制約下,根據自己對譯文讀者的期待和接受情況(即關聯性)進行估計,將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明示給譯文讀者(張新紅,何自然2001)8]。[但雙關語在目的語中往往找不到對應。所以在翻譯時,譯者最重要的任務是保留原文產生幽默效果的推斷策略,即使這樣做會徹底改變原文的語義(Yus2012)[9]。目前,國內從關聯理論視角出發對雙關語翻譯的探討主要集中于其闡釋、辨認和理解(例如:朱燕2007[10];魯承發2014[11];艾琳,李渝鳳2009[12]])。電影片名的翻譯則主要從目的論、歸化異化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曹群英2012[[13];吳爽2005[14])。但從關聯理論視角對電影片中雙關語翻譯尚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因此,本文嘗試對這一特定翻譯問題所采取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其翻譯問題的特殊性(Marco2007)[15]。

三、關聯翻譯視角下片名雙關語的翻譯策略

通過對50組樣本的分析,本文歸納出三種常見的雙關語片名翻譯策略:雙關語直譯為雙關語,語義等值;雙關語譯為類雙關語,語義不等;雙關語譯為非雙關語。下面將結合樣本展開具體討論。1.雙關語直譯,語義等值。所謂雙關語直譯為雙關語,即譯文不僅與原文一樣一語雙關,而且反映了與原文相同的語義歧義。換句話說,譯文接受者與原文接受者在處理雙關語所付出的努力和認知環境上如出一轍。當然這有賴于兩種語言之間相同或相似的映射關系,也取決于譯者本人是否能共享兩種語言的認知環境。如電影TheGoodHeart中,酒吧老板Jacques因心臟病住院,結識了無家可歸的Lucas,就將他帶回酒吧,并培養他成為酒吧繼承人。而Lucas看到落魄的女主角,不忍她流落街頭,也決定幫她走出困境。片名所指的不僅僅是Jacques需要一顆健康的“好心臟”,更是他們的善良“好心”。中文名《一片好心》也是一語雙關,再現了原文的兩層語義。科幻恐怖片TheMist同樣是玩了一把文字游戲。影片中原本風景宜人的小鎮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濃霧淹沒。人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恐懼讓他們幾近癲狂,由此也折射出人性自身的迷霧。這兩重含義在電影的中文譯名———《迷霧》中也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以上譯名一方面維持了雙關語的語言特色,另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多重語義。此時譯文與原文的釋義相似性是最高的。2.雙關語譯為類。雙關語,語義不等但更多的情況下,譯文與原文之間是不能相互對應的。如果要保留雙關,有可能需要譯者的再創造,即轉譯為其他雙關形式,如成語或典故等,這時譯文所傳達的語義和原文是不同的。好萊塢勵志電影TopGun的翻譯就是一個典型的改譯。該片講述的是海軍飛行員Maverick幾經沉淪,最終成為一名優秀飛行員的故事。影片中Maverick接受訓練的海軍戰機武器學校名為TopGun;但這個詞組還可以表示能力、地位高的人。也就是說片名不僅是影片拍攝的背景,也暗示主人公立志成為、并最終成為了優秀的飛行員的情節。若將片名譯為學校名,中國觀眾恐怕很難理解;但譯為“高手”,又不夠吸引人。因此,譯者結合電影內容,將片名改譯為《壯志凌云》:既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成語,又同時表現出主人公的抱負,影射飛行員的職業特點,由此獲得了額外的語境效果。2017年上映的新片TheBeguiled也是一樣。Beguile本意是迷惑、欺騙。電影中士兵McBurney身負重傷,被女子寄宿學校的師生所救。他用自己的魅力迷惑了學校師生,游走于6位女性之間;最終女人們發現自己被騙,設宴騙他喝下了毒蘑菇湯。因此TheBeguiled不僅指的是被騙的女子學校師生,也是McBur-ney自己。其中文譯名《牡丹花下》雖然在語義上與原名無法對應,但明顯指的是男主人公被救后就進入了女子學校這個“花叢”中。同時,中國觀眾很容易聯想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暗示了McBur-ney最終被毒死的結局??梢哉f既貼合了劇情,又呼應了中國的詩詞,十分巧妙。再看經典電影Flipped,片名本意為翻轉,不僅指電影情節的反轉,拍攝視角的不斷轉換,也暗示著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中文譯名《怦然心動》雖然只譯出了感情層面的含義,但增補出的成語效果帶給中國觀眾對愛情的無限向往,讓觀眾也為之“怦然心動”。電影TheItalianJob《偷天換日》、DeathProof《金剛不壞》、ShotCaller?《一錘定音》同樣是將英文的雙關語譯為中文成語。當然,此時譯者不得不犧牲對原文語義的忠實,轉而創造其他類雙關語的文字效果。從譯文與原文之間釋義相似的程度來說,是比直譯的策略要低的。3.雙關語譯為非雙關語。當譯者不能用雙關語再現原文的雙關效果時,就得根據具體語境和受眾的認知環境,決定原文表達的幾層含義中,哪一層最相關。這時譯文往往只能傳達原文的一層或兩層含義,甚至兩層含義都無法體現。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1)犧牲雙關,增補語義雖然譯者不得不犧牲原文的雙關效果,但仍試圖傳達原文的部分語義,并根據電影內容,增補出原片名中沒有傳播的信息。動畫電影BeeMovie講述的是蜜蜂Barry對人類“竊取蜂蜜”的行為發起反抗的故事。從片名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關于蜜蜂的電影;同時其諧音“BMovie”(B級片)通常指代制作成本低、不值得一看的電影。片名不僅向觀眾傳達了電影的內容,更從一開始就產生了幽默效果。該片的中文譯名———《蜜蜂總動員》沒有保留諧音雙關,但是增補了“總動員”。熟悉動畫電影的觀眾立刻會發現,此類電影多以“總動員”命名,如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2003年的《海底總動員》、2004年的《超人總動員》和2006年的《賽車總動員》等?;谶@一認知環境,中國觀眾很快會明白這是一部關于蜜蜂的動畫喜劇電影。同樣的,電影TheCroods譯成《瘋狂原始人》也是犧牲了諧音雙關,而補充了語義效果。除了諧音雙關,許多片名是基于語義雙關的,如電影LostinTranslation。片中兩個美國人在日本東京相遇,語言不通的她們不僅迷失在翻譯中,也在這陌生的城市逐漸迷失了自己。在中文片名《迷失東京》中,迷失在語言翻譯中的這層含義缺損了,但譯者試圖通過“東京”,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也就是說,譯者認為東京是與受眾的認知環境更為相關,更能吸引觀眾的。類似的還有電影ChoppingMall《夜困殺人場》、AWalktoRemember《初戀的回憶》、HotRod《飛車手羅德》、Ratatouille《美食總動員》、CopOut《偵探拍檔》、BladesofGlory?《冰刀雙人組》共8部。在翻譯這些片名時,譯者雖然無法再現雙關語義,但試圖結合電影內容,增補其他語義,讓片名更具吸引力。(2)犧牲雙關,保留部分語義如果譯者決定犧牲雙關語的所有語境效果,且不進行增補,就會根據譯文受眾的認知環境,選擇原文的部分語義翻譯出來。黑色喜劇電影KeepingMum的標題非常討巧。所謂“keepingmum”淺層含義就是指影片主人公———女管家Grace。此外英文中還有“keepmum”和“mum’stheword”的俗語,意思是保持沉默、保守秘密。影片中女管家為牧師一家保守了不少的家庭秘密,甚至通過殺人幫牧師一家解決了許多問題,也是在默默守護“keep”這個家。最后“mum”也有母親的意思,其實這位女管家就是牧師太太的母親。這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雙關”了,要把四層含義都表現出來,可謂難上加難。譯者在翻譯時結合海報上女主人公“噓”聲的手勢,譯出了認為最相關的一個含義———《保持緘默》。傳記片HiddenFigures也是如此。片名可以解讀為:隱藏人物(片中幾位不起眼卻了不起的黑人女科學家);隱藏數字(她們都是數學家);隱藏形象(有色人種的形象、獨立女性的形象)等。但中文名貼合了海報上的人物形象,譯為《隱藏人物》。這樣的處理方式在片名翻譯中比較常見。此時影片中文譯名都只反映出部分含義,且失去了雙關的效果,受眾無法獲得原文字游戲所帶來的語境趣味。(3)犧牲雙關,且不保留語義在某些情況下,譯者不僅犧牲了雙關語的語言特色,還舍棄了原文所表達的所有含義。也就是完全舍棄了雙關語,改用其他符合影片內容的翻譯方式。例如電影名TheSpacebetweenUs,表面上是指火星男孩Gardner和地球少女Tulsa之間的空間距離,實際反映的是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感情距離。中文譯名《回到火星》則既無雙關,又沒有涵蓋原名所反映的任何一層含義。同樣的,LaLaLand本身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故事發生地洛杉磯的別稱是“lalaland”;二來這還是一個俚語,意思是夢幻之地。暗指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愛情脫離了現實,最終無法實現。中文片名《愛樂之城》是從影片的內容進行解讀(男主人公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沒有取以上兩層含義中的任何一個。受眾既得不到處理文字游戲的樂趣,語境效果也非常一般。還有許多采用諧音雙關的片名,如電影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該片講述的是青年John想“一人分飾二角”,每次到城里稱自己是Earnest,而Earnest其實是他的兄弟。但Earnest本身還有“真誠”的意思,也就是說做人要真誠。片名一語雙關,十分巧妙。而中文譯名《甜心大話王》舍棄了原文的雙關效果,而從內容出發另起爐灶。經典電影TheTrumanShow也是如此:Truman本來是主人公的名字,意為主人公的一場秀;同時Truman諧音為“trueman”,合起來就是“thetruemanshow”真人秀。片中主人公實際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里,身邊的一切都是假的,全世界都在看他的“真人秀”。然而該片中文譯名《楚門的世界》并不緊扣標題和電影內容,也不夠引人入勝。相較于其他翻譯策略,這些譯名不論語境效果還是語言特色,與原文的釋義相似性都是最低的。

查看全文

社會語言學下英文電影名稱翻譯研究

一、片名翻譯的特點

(一)忠實性

電影片名翻譯作為翻譯的一種類別,應遵循翻譯的一般標準。翻譯的標準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其中以嚴復先生的“信達雅”影響最大。自提出之日起一百多年來,“它在我國翻譯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彼^“信”就是忠實,這是翻譯的最基本要求。當然,絕對的對等和忠實是不可能的,這是譯界達成的共識,但譯者在翻譯時應盡量使譯名在形式和意義上達到原作的功能。忠實性的內涵包含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實。它指只從形式上考慮,為了使目的語信息與原語信息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詞詞對應,結構、比喻與原作相似。其二是意義上的忠實。它要求目的語傳達的思想內容與原語一致,在意義上沒有增刪更改現象。這樣的翻譯在影片名翻譯當中屢見不鮮,其中也不乏貼切、精彩之作。如人們所熟知的PrideandPrejudice《傲慢與偏見》、TheLionKing《獅子王》、PearlHarbor《珍珠港》、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等。

(二)藝術性

茅盾說:“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彪娪白鳛橐环N藝術表現形式,其翻譯過程也是高度的藝術再現過程。因此,電影名稱翻譯要再現原語的藝術美。如,GonewiththeWind《亂世佳人》,TopGun《壯志凌云》,Ghost《人鬼情未了》,GoodWillHunting《心靈捕手》,You’veGotMail《網絡奇緣》,CatchMeifYouCan《逍遙法外》,AWalkintheClouds《云中漫步》等。

(三)通俗性

查看全文

國漫電影“走出去”字幕翻譯分析

摘要:動漫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已經成為各國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為藍本,對人物形象和故事劇情進行顛覆性改編,現已升至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位,并成功走出國門。本文將從文化翻譯觀視角研究《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譯,剖析源語和目標語文化環境的不同,依據文化翻譯理論分析字幕翻譯,促進國漫電影“走出去”。

關鍵詞:文化翻譯;國漫電影;字幕翻譯;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引言

2019年,一部國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屢屢刷新票房紀錄,時至8月31日,已經超越《流浪地球》,升至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位,并登頂2019年度內地票房冠軍。《哪吒》用票房與口碑向世界證明:擁有五千年中華文化作為創意源泉,國漫產業終有一天會像哪吒一樣“逆天改命”,榮耀歸來。然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在一項名為“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研究傳播”的數據調研表明:不僅僅是“文化差異”因素,字幕翻譯成為外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最主要障礙。因此,本文將從文化翻譯視角研究探討《哪吒》海外版字幕翻譯,把握《哪吒》的主體性和民族特性,讓國漫電影真正“走出去”。

二、文化翻譯觀及字幕翻譯

20世紀80年代起,翻譯學研究出現一種“文化轉向論”。作為文化翻譯學派的倡導者、英國學者蘇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認為:“翻譯不是純粹的語言行為,更涉及語言所處的文化系統?!币虼?,翻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包括文化內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她在與勒夫菲爾(AndreLefevere)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中提出:“在翻譯的過程中,文化應該被看作基本的翻譯單位,不能僵化在文本層面;翻譯不是簡單解碼和再編碼的過程而是一種交際行為;對翻譯的理解不應該局限于譯者對源語的描述,翻譯更應該體現出其在目標語文化中的功能對等;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翻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范,但這些原則和規范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要?!庇捎陔娪笆且环N文化傳播行為,電影翻譯既有語言維度,也包括文化維度,這就使得影片的字幕翻譯變得尤為重要。我們通常所講的字幕翻譯指的是語際字幕(inter-lingualsubtitle),即在保留影視原聲的情況下將源語譯為目的語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正如Nedergaard-Larsen,Birgit所說,“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轉換類型:原聲口語的濃縮書面譯文?!钡?,字幕一現即逝,不像書本上的文字,可供讀者前后參照。哪吒作為神話故事和傳統動畫電影的知名人物,字幕翻譯過程中面對的文化因素較難把握,因此巴斯奈特從文化翻譯角度闡述的這種新的翻譯理論,對于指導字幕翻譯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摘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盵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倍@“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盵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盵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盵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盵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敝V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p>

二、重構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分析論文

摘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制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于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盵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倍@“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盵2](P61)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盵3](P184)物象(Physical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盵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盵5](P509)英語諺語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敝V語中意象詞語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p>

二、重構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