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稅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07:47: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方稅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方稅源監控調研報告

稅源監控是稅收管理的基礎,完善的稅源監控體系對提高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越來越強,稅源失控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本文主要分析探討地方稅源監控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提出加強地方稅源監控的具體對策。

一、當前地方稅源監控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稅源基礎工作不夠扎實。在稅源管理上,存在戶籍不清、征管資料不全、數據信息不準的現象。在信息管理系統中,登記的納稅戶還存在重復登記,該注銷的不注銷等問題。戶籍不清,不僅是不登記在冊的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單個稅種納稅戶,而且還存在登記在冊的固定納稅戶戶籍不清的現象。另外,征管資料不全,數據信息不準也是個突出問題。在征管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納稅人征管資料殘缺不全、數據不準的狀況,主要表現在:一是納稅人不按規定報送財務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表、納稅人的職工工資表、房產、土地等涉稅資料。二是納稅人在購銷商品、貨物,以及提供或者接受經營服務所簽訂的合同、協議書也不按規定報送備案。三是流動稅源及代扣代繳單位申報納稅后未按規定設置征收臺帳登記備查。四是企業改組改制、重組、合并、分立等事項不按規定報送相關文件和資料,致使大量的涉稅信息與稅源監控中斷、缺失。

(二)稅源監控手段比較落后。由于當前地稅機關計算機專業人才少,計算機在地稅系統未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和充分利用,目前使用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中基礎信息資料較為單一,信息準確性、可靠性、利用價值都不高。稅源監控方式方法也比較簡單,主要還是以到業戶了解情況、電話咨詢、納稅人提供的稅務登記資料、納稅申報資料以及企業財務報表等有限的靜態基礎資料,而對最具監控價值的動態資料掌握有限,缺乏全程動態監控機制,給稅務機關對轄區內的稅源狀況進行科學預測帶來制約。

(三)稅源監控能力明顯欠缺。一是對納稅人的戶籍管理不到位。納稅人數量多、分布廣、稅收管理員難以一一查證到位,一些規模小的企業和個體戶,有不辦理工商登記、稅務登記的,也有不進行納稅申報而成為漏征漏管戶的。有資料表明,基層征管單位每年在對納稅業戶開展清查時,查出的漏征漏管戶占登記戶的比例在10—15%左右,稅務登記戶數與工商部門發照戶相比差距甚遠。二是稅務登記信息不實。有的開業登記的信息本身就是虛假信息,有的是登記內容發生變化也不作變更登記,稅務部門守株待兔式的管理職能和管理辦法,只能是被動錄入,無從監控。三是對納稅人生產經營、發展變化情況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控管理手段。納稅人在各種經濟活動中,時常發生改組、改制、合并、分立、轉讓、轉租、承包、租賃,特別是小型企業和個體戶關停并轉,稅務部門常因缺乏有效的手段,而無法達到有效的監控,甚至出現有納稅人停業、轉業、轉讓等,既不申報注銷登記,也不繳銷發票,連人帶票出逃,查無下落的狀況。

(四)監控方式缺乏動態和全方位。一是稅務登記管理只停留在開業登記、填表的形式上,至于登記內容的真實性沒有及時去審核、調查,稅務登記的信息資料與實施稅源監控管理之間處于脫節狀態。例如,納稅人到辦稅服務廳辦理稅務登記業務并領取稅務登記證后,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屬哪一位稅收管理員管理,部分納稅人因為不明白該履行的具體稅收義務又不知向誰咨詢,造成拖欠申報。二是納稅申報側重于對按時申報的管理,而對于申報質量的管理在深度和廣度上離稅源監控的要求還相差較遠,導致納稅申報準確率不高。三是對納稅人的評估不及時、不全面。目前由于稅務機關力量及技術的制約,難以對全部納稅人的財務資料進行準確地收集和分析,而納稅評估的財務資料均由納稅人自己提供,其準確性難以考證。四是“以票控稅”機制不完善,在發票管理方面存在著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由于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的服務對象大多是一般群眾,人們并無事事索取發票的習慣,而餐飲行業經營戶大多無帳可查,普遍存在不開票和“大頭小尾”的現象,從而造成稅務部門對該類納稅人營業額難以確定,給計稅和征稅帶來困難。

查看全文

地方稅稅源管理論文

優化稅源管理方式的原則應該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職責到位。具體應掌握以下幾點:

1.稅源管理方式要與稅源結構、稅種特點相適應。在稅源管理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稅源的不同形態、不同特點,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進行稅源監控。

2.稅源管理方式要與現行征管模式相適應。要以管理為重點,兼顧征收、稽查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和需要,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稅源監控,為征、管、查提供可靠的稅源資料和信息。

3.稅源管理方式要與現代化、信息化相適應。要提高稅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就必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行電子信息化管理,將管理的觸角伸向城鄉各個角落,覆蓋整個稅源分布點和所有納稅戶,形成信息聯網,實行有效的稅源監控。

4.稅源管理方式要與地方稅務機構設置和征收網點布局相適應。根據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目前江西省地稅系統正在進行機構改革,城市地稅征收單位按征管查三分離的原則設置,農村基層征收單位由原來按行政區劃設置改為按經濟區域設置,征收單位數量相應減少,但稅源管理任務并未減輕。稅源管理方式要適應這個變化,既管住戶又管住片,既抓住重點又不出現漏管。

在貫徹上述原則的基礎上,稅源管理要注意幾個結合:

查看全文

地方稅源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縣地稅局自1994年7月成立以來,地方稅收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15年累計征收地方稅費105362.88萬元,稅收年平均增幅達28%以上,地稅收入占本級一般預算收入近70%。去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地方稅源急劇萎縮,而努力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奮斗目標,又對地稅收入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成功破冰,促進地方地方經濟和地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是檢驗地稅系統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效果的唯一標準,也是決定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成敗的關鍵。

一、地方稅源的總體概況

(一)年度地方稅費征收的總體情況。

年,全年共征收地方各項稅費收入24382萬元,同比增長34.23%,增收6218萬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5339萬元,同比增長28.57%,同比增收3408萬元;社保費入庫7983萬元,比同期增收2596萬元,增長48.21%,其他收入完成1060萬元,,同比增收213萬元,增長25.1%。

(二)同比分稅種增減情況。營業稅3247萬元,同比增長55.05%,企業所得稅2934萬元,同比增長7.35%,個人所得稅2059萬元,同比增長7%,資源稅4391萬元,同比增長69.05%,城建稅645萬元,同比增長179萬元,印花稅120萬元,同比增長43.31%,車船使用稅97萬元,同比增長265.81%,契稅、耕地占用稅111萬元,同比增長218.02%,房產稅763萬元,同比下降8.77%,土地使用稅919萬元,同比下降22.55%。

從以上征收數據看,全縣地方稅源在稅種上主要集中于營業稅和資源稅,在地域上集中于荷花鎮和茅坪場鎮,在增幅上高于市內其他縣(市)。具體來講,我縣地方稅源呈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流轉稅支撐作用明顯,比重呈上升態勢。從近三年的征收數據分析,2006年至年分別征收營業稅1581萬元、2700萬元、3247萬元,分別占地稅收入的16.56%、18.06%、21.17%,征收資源稅2589.51萬元、2597.67萬元、4391.46萬元,營業稅和資源稅分別占地稅總收入的25.93%、18.4%、30.03%。二是區域性分布突出,層次分明。全縣地方稅收主要集中在荷花鎮和茅坪場鎮。2006年至年,區域內提供地方稅收21645.65萬元,占全縣地稅收入56%以上。其中荷花鎮16177.48萬元,占41.77%,茅坪場鎮5468.17%,占14.12%。三是全縣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算收入高幅增長,據縣統計局資料數據顯示,我縣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算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4.3%、39.6%,高于其他八個縣(市)增長幅度,在全市財稅增幅比例中排名第一。

查看全文

地方稅源加強控管工作會議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區加強地方稅源控管工作會議,主要內容是傳達省、市關于切實搞好地方稅源控管工作的通知精神,分析當前我區財稅經濟形勢,研究今后加強依法征管、促進財政增收節支的措施。

今年以來,全區上下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年初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克服困難,扎實工作,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特別是財稅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維護全區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做出了積極貢獻。上半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13億元,同比增長16.6%;完成財政總收入1.56億元,增長21.7%;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811萬元,增長31.4%,財稅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與廣大財稅干部職工辛勤工作分不開的,特別是在今年“非典”的影響下,更增加了我們增收的困難,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但是從我區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來看,2002年財政總收入占GDP的6.7%,地方財政收入僅占GDP的3%,落后于全國平均值,與周圍縣區也存在差距,這在工業經濟占90%的我區來說,很值的思考,這一原因的存在除了與我區經濟基礎較薄弱、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穩固合理的多元化財源結構體系尚未形成有關外,還與我們強化稅源控管與依法治稅的力度有很大關系,這也充分說明我區依法治稅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稅收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今天,我根據區委、區政府研究的意見,著重就搞好地方稅源控管、嚴格依法治稅講以下四點看法:

一、提高認識,處理好依法治稅的三個關系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而法制化是市場經濟的應有內涵,也是政府對市場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必然要求。依法治稅是市場經濟下稅收工作的必然選擇,是稅收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則,也是稅收工作的立足點和靈魂。離開了依法治稅,稅收工作也就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嚴格依法治稅,用法制的權威、法制的剛性、法制的規范來統帥稅收工作,對于維護正常的稅收秩序,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堅持依法治稅,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實施起來,我們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針對我們工作中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具體到實際工作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正確處理支持經濟發展和依法治稅的關系。我們多年來有一種說法,叫“放水養魚”,反映在財稅工作上,就是“減稅讓利”,這項工作的開展必須把握一個度,就是堅持調整結構與培植財源相結合,既“放水養魚”,蓄積財源,又依法治稅,強化征管,充分利用稅收杠桿,更加有效地扶持經濟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有稅不收,欠稅不交,并不是對經濟發展的支持,恰恰相反,這種做法違背了市場法則,不利于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競爭秩序的建立,是對經濟發展的極大制約。長期的實踐證明,簡單地減稅讓利的做法,對企業發展有害無益,無限制的“放水養魚”必然造成企業之間稅負不均,不利于企業實現公平競爭,實際上是惡化了稅收環境。正確處理稅收任務與依法治稅的關系。堅持依法治稅,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稅收計劃和任務,關鍵是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稅收任務與依法征稅之間,既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又有著明顯矛盾,其統一性和矛盾性取決于稅收計劃與現實稅源的吻合程度,取決于稅收計劃編制方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如果稅收任務與現實稅源嚴重偏離,稅收法制準則就會被扭曲,要么是無稅強征,要么就是有稅不征,兩者都屬于違法行為,必將極大地破壞稅法的嚴肅性。因此,要克服單純的任務觀點,稅收任務要服從依法治稅的要求,既不能有稅不收,也不能收“過頭稅”,要善于運用GDP來分析評價稅收收入水平,把經濟發展的成果及時、準確地反映到稅收上來,一句話,我們就是要依據稅源收稅,做到“依法治稅、依率計征、實事求是、應收盡收”。正確處理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與創造良好稅收環境的關系。不恰當的優惠政策會導致稅收大量流失,使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不到財政收入上來。另一方面,會形成一種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的局面。在具體工作中優惠政策的制定要一事一議,不能一概而論,要從保護我區稅源的大局出發。各街道辦事處、財稅、工商等部門,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頭腦清醒,把眼光放長遠些,嚴格把關,堅決堵住亂開減免稅的口子,把依法治稅的思想貫穿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貫穿工作的始終。

查看全文

地方稅源建設工作匯報

近年來,縣地稅收入主要來源于交通運輸、建筑及房地產等行業,地稅收入增長途徑較為單一,增收形勢比較嚴峻。因此,我們今后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一個稅收與經濟結構相互協調發展的經濟運行機制,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地方稅源建設,進一步提高地稅收入對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保障能力。

一、地稅收入結構的變化與特點

(一)地稅收入總量持續增長,但增幅明顯回落。2007年全縣地稅收入首次突破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76%。雖然今年上半年仍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但下半年地稅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有的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截止9月底止,全縣入庫地稅收入8786萬元,比上年同期僅增長25.3%,比2007年少增長5.46個百分點,也落后全市平均增速4.3個百分點,列全市十個縣(市、區)倒數第三位。

(二)縣直地稅收入占地稅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今年1-9月,全縣入庫地稅收入8786萬元,其中:縣直地稅收入為5461萬元,占地稅收入比重的62.2%,在2007年占地稅收入比重41.3%的基礎上持續增長,剔除武吉高速及大萬公路的收入,仍占稅收總收入的57%。主要增長體現在縣工業園區及萬國礦業有限公司,其中縣工業園區今年1-9月入庫597.6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07%;萬國礦業有限公司今年1-9月入庫177.3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24.9%。

(三)交通運輸、建筑和房地產業稅收起支撐作用。從地稅收入分產業看,與地稅收入關聯程度較高的交通運輸業、建筑及房地產業稅收已經成為地稅收入的主要來源。2005年、2006年、2007年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實現的地稅收入分別為2444.09萬元、4067.86萬元5276.07萬元,平均每年增幅均在1000萬元以上,占地稅收入比重也分別達到40.7%、62.7%、62.1%。今年1-9月,交通運輸業、建筑及房地產業稅收入庫共計5509.9萬元,占地稅收入比重也達到了53.5%,顯示出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支柱地位。但具體分析上述產業稅收走勢有較大差異,由于縣持續加大運輸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地稅收入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今年1-9月交通運輸業入庫地稅收入1641.1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9%;建筑業入庫地稅收入3083.1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56%,剔除武吉高速仍增長55.6%;而房地產業由于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實現的地稅收入也呈現出有起有落的狀態,今年1-9月房地產業入庫地稅收入785.62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5%,僅達到2006年的水平。

(四)民營經濟稅收貢獻更加凸顯。從全縣地稅收入分經濟類型看,來自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稅源日益萎縮,今年1-9月入庫地稅收入1042.49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3%;個體經濟稅收呈現穩中有升趨勢,今年1-9月入庫地稅收入1180.1萬元,比上年增長48.7%;外資經濟地方稅收貢獻力仍然很有限,今年1-9月入庫地稅收入僅202.14萬元,比上年增長49.5%。與此相反,由于構成縣主要稅源的交通運輸、建筑及房地產等企業大多注冊為有限公司或私營有限公司,上述企業已逐漸成為縣地方稅收的主要稅源。2007年及今年1-9月,民營企業分別入庫地稅收入5041.16萬元、4549.65萬元,分別占地稅收入比重的59.4%、54.2%,遠遠高于其他各種企業類型所占的比重。

查看全文

地方稅源管理分析報告

*市地稅局自94年成立以來,地方稅收始終保持高速增長,10年間累計組織縣級稅收入庫86057萬元,年平均增幅在23%以上。近年來,受加大投入、農業稅降低稅率和取消特產稅的影響,地方財政對地稅收入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稅收入能否持續高速增長,如何解決稅源不足與稅收持續高速增長的矛盾已經成為稅務部門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我市地方稅源現狀及構成特點

*

首先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所提供的稅收占主導地位,雖然其對GDP的貢獻率僅為33.7%,但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率卻為53%。建筑業對地方稅收貢獻最大,其對GDP的貢獻率僅為6.4%,但其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率高達16%。其次,從各經濟類型提供的稅收來看,內資企業中的國有、集體、股份企業是我市縣級稅收的主要承擔者,其提供的稅收比重在92%以上.三資企業提供的稅收比重僅為8%,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市地方稅收增長潛力主要來自內資企業和第三產業。

(二)從納稅骨干企業來分析我市稅源狀況

*年我市年納稅額(地稅)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3戶,實現的地方稅收為10890萬元,占年度總收入的53.8%。年納稅在1000萬元以上的只有龍大集團、大華房地產公司。*年一季度重點稅源大戶增幅下降,一季度增長僅為3.8%,低于稅收增幅18.2個百分點,部分重點企業實現的稅收不增反減,給我們組織收入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如:建業建筑公司減收94萬元,盛隆置業減收77萬元,天府集團減收63萬元,方圓房地產公司減收40萬元,春雪集團減收21.7萬元,城建開發公司減收30.7萬元,鴻達建工減收25.6萬元。一季度由于車船稅的征收入庫,重點稅源大戶的低靡對組織收入的負面影響顯現得還不突出。由于骨干企業可以形成輻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對地方稅收增長的潛力作用非常明顯。招遠、龍口、蓬萊等地的稅收快速增長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我市地方稅收骨干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明顯不足,直接影響到我市稅收收入的增長。

查看全文

地方稅源管理經驗交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稅源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稅收征管資源配置與稅源分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顯。針對傳統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從2004年開始,市地稅局按照“整合征管力量、優化機構配置、管好重點稅源、強化稅收服務”的征管理念,積極探索稅源管理新方法,大力推進稅源專業化管理。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積累,市地稅局已基本建立了“以集約管理為導向,以專業化管理為主線,優化征管資源配置,構建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稅務稽查互動”的稅源專業化管理新格局。

找準稅源規律,科學劃分稅源

分析稅源結構,摸清稅源“家底”。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農村稅源日益萎縮,農村稅務分局出現人多事少、征管資源閑置浪費的狀況。與此同時,城區稅務分局征管對象增多、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顯突出。為此,市地稅局組織各縣(市、區)局開展了稅源精細調查,掌握稅源底數和結構,為推行稅源專業化管理奠定基礎。

理清征管思路,把握管理原則。針對稅源新變化,結合專業化管理的要求,市地稅局按照“有利于加強稅收征管,有利于優化納稅服務,有利于調動工作積極性,有利于降低征納成本”的原則,確定了“重點稅源專業化精細化管理,一般稅源區域化規范化管理,分散稅源社會化協作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對稅源進行科學分類,將稅源劃分為房地產建安業、礦產品開采加工業、行政企事業、交通運輸業、工業園區稅收、個體工商戶等幾大稅源類別。將同一稅源類別的納稅人集中到一個機構管理,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增強了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優化征管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優化機構設置,重組人力資源。市地稅局鼓勵各地在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轉換方面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打破“屬地管理”的界限,從本地實際出發,設置適合本地的專業化管理機構,實現“從按行政區劃配置機構人員到按稅源規模配置機構人員的轉變”。合理調整城區與農村征管力量配置,逐步將農村分局集中到城區辦公,集中力量重點抓好城區稅源管理。到2011年底,全市20個縣(市、區)局均建立了分行業、分規模、分區域的專業化稅收分類管理模式,87個管理分局中有84個集中到城區辦公,有80個實行了專業化管理模式。同時,依據稅源結構和崗位特點,結合每名干部的業務特點與工作能力,進行人員崗位調整。對重點稅源管理、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等崗位優先配置業務水平較高的人員。通過人員優化組合,充分挖掘人力潛能,實現了量才使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全市地稅系統一線稅收管理員790人,其中670人從事城區稅源管理,2011年征收稅款75億元,占全市地稅系統稅收收入總量近90%。

查看全文

六靠稅源建設調研報告

今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和全面把握**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發展靠經濟、經濟靠工業、工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環境、環境靠作風”發展思路。如何落實“六靠”發展思路,筆者結合我市地方稅源情況,就推進我市地方稅源建設作粗淺探討。

一、**市地方稅源結構狀況及存在問題

(一)地方稅源結構狀況

20**年,**市地稅部門組織地方稅收收入65963萬元,比上年增收2853萬元,增長4.52%。從不同角度看,地方稅源構成如下:

1.從稅種上看:占收入比重較大的地方稅種主要是營業稅31100萬元,個人所得稅10201萬元,企業所得稅7225萬元,分別占收入總額的47.95%、15.46%、10.95%。以上三稅種收入為48526萬元,占地方稅收入73.57%,是地方稅收增長的主體稅種,在地方稅中收入中舉足輕重。其余較大的稅種是城市維護建設稅4532萬元,占6.87%,資源稅3645萬元,占5.53%。

2.從預算級次看:中央級收入10455萬元,占16.21%;省區級收入3451.7萬元,占5.235%,縣市級收入50593.2萬元,占7.84%。

查看全文

市委地方稅收保障通知

各區、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為切實加強全市財源建設,強化地方稅收稅源監控,確保地方財政收入的持續、穩步增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省地方稅收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省地方稅收保障條例〉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地方稅收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開展地方稅收保障工作的重要意義

地方稅收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地方稅收稅種多、稅源零星分散,征收難度大、成本高,大量的涉稅信息掌握在包括經濟主管部門在內的第三方手中,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不能全面、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大量涉稅信息,影響了地方稅收的征管質效?!稐l例》的頒布實施,信息共享、部門配合、稅收協助等協稅護稅措施已上升為法律責任,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的難題逐步得到解決,為地方稅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貫徹落實《條例》一年多來,全市地方稅收保障工作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尤其是圍繞完善協稅護稅機制、培植壯大稅源采取了多項措施,在促進財政增收和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聚財增收的責任感,立足實際,依法履行職責,主動參與地方稅收保障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夯實物質基礎,為將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城市做出新的貢獻。

二、加強地方稅收保障工作必須堅持政府領導

各級政府要按照《條例》規定,根據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經費保障關系,切實保障在地方稅收征收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政策宣傳等工作方面的經費;要加大《稅收征管法》和《條例》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稅收法律、法規,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地方稅收工作的良好氛圍;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依托全市財源建設工作,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單位按照職責分工,依法履行地方稅收保障職責,明確責任領導和具體承辦機構,指定專人具體負責地方稅收保障工作,依法履行相關的涉稅行政協助義務。各級稅務部門要將接收的涉稅信息及時納入征管范圍,建立納稅信息反饋制度和稅收評價制度,按時向政府報告稅收收入預算執行情況和稅源增減變化情況,對招商引資項目稅收情況進行預測和評價,依法加強稅收征管,不斷提高稅收服務水平。

查看全文

推進地稅精細化管理經驗材料

夯實基礎優化流程推進地方稅精細化管理

去年全省稅政工作會議以來,我局地方稅管理工作按照省局稅政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明確職責,健全機制,規范管理,優化流程,服務基層,力創和諧征納環境;在基礎上求實,在管理上求細,在服務上求優,有力地推進了我局地方稅收管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2004年全市共組織各項地方稅收收入××××萬元,同比增長××%,增收2074萬元,其中“七稅一費”收入完成××××萬元,比1994年1137萬元增長了××%,所占稅收收入比重由1994年的25%提高到2004年的××%,今年元至9月共完成“七稅一費”收入××××萬元,為同期的110%。我們的具體作法是:

一、優化素質,完善機制,在基礎上求“實”,努力推進地方稅管理規范化

(一)優化隊伍素質。為適應新時期稅政管理工作要求,我們在組織保障上,對政策法規管理科人員進行充實和調整,以確保政策全面準確到位,并指定各基層分局分管業務的領導具體抓,還采取全員考試、擇優選用的辦法在系統內精選了10名稅政管理員,負責所在地政策宣傳、管理、督查和反饋。在日常政策管理中,倡導終身學習理念,健全學習制度,培養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良好習慣,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實行“每周1題、每月1考”,采取集中培訓、專題培訓、崗位練兵等方式,提高地稅干部政策業務素質。一年來,舉辦稅政業務培訓6期,參訓285人。 (二)完善工作機制。我們制定了《××市地方稅務系統稅政規范管理試行辦法》、《××市地方稅務局稅收政策跟蹤管理辦法》、《××市地方稅務局稅收管理員制度》、《××市地方稅務局稅源監控管理辦法》、《××市地方稅務局減免稅管理辦法》、《××市貨物運輸業稅收管理辦法》等多項管理辦法,進行業務整合,明確管理各環節的職責、目標和要求,細化到每個崗位,形成統一規范的地方稅管理工作體系,使地方稅政策管理業務流程有章可循,銜接緊密,運程流暢。同時,嚴格稅務行政許可和進一步完善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執法檢查、責任追究等制度,為規范地方稅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規范基礎管理。針對地方稅管理特點,我們一是按“一戶式”檔案標準建立了“七稅一費”信息資料庫。對地方稅納稅人紙質檔案,逐檔編號,將全部資料輸入微機,做到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同步,實現了稅政信息網上全員共享。二是建立收入分析報告制度。每月初,我們都要對地方各稅種的收入情況進行預測分析,對16戶重點稅源監控的稅源評價情況,向計統部門反饋。三是確保足額入庫。開展經常性政策落實檢查和漏征漏管清查活動,定期核查稅負評定情況,確保了地方稅收入質量。

二、優化流程,強化稽查,在管理上求“細”,努力推進地方稅管理精細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