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10:31: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理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理科學論文
1986年錢學森在地球表層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理科學”的概念[2],與原來的地理學的不同在于地理學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局限,將自身分成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而地理科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梁科學;地理科學與地球科學也不同,在于地球科學是自然科學,地理科學不隸屬于地球科學,而是獨立于地球科學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界科學。筆者在1996年曾發表“論地理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地理科學的三個層次。
1地理科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錢學森在20世紀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總結全人類研究的科學體系。概括起來分11個門類、5大巨系統、4項建設(圖1、圖2、圖3、表1),下面分別表述原著與解解的內容。
附圖
圖1錢學森論人類的知識體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地理科學探討論文
1986年錢學森在地球表層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理科學”的概念[2],與原來的地理學的不同在于地理學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局限,將自身分成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而地理科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梁科學;地理科學與地球科學也不同,在于地球科學是自然科學,地理科學不隸屬于地球科學,而是獨立于地球科學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界科學。筆者在1996年曾發表“論地理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地理科學的三個層次。
1地理科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錢學森在20世紀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總結全人類研究的科學體系。概括起來分11個門類、5大巨系統、4項建設(圖1、圖2、圖3、表1),下面分別表述原著與解解的內容。
附圖
圖1錢學森論人類的知識體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高師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正成為探索全球發展治理的新模式新平臺,深刻影響了其沿線國家地緣政治經濟格局,具有重要的地理教學價值,是地理空間分異及相互作用、地理區域研究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的優秀載體.地理科學專業應調整專業課程構成,發展完善政治地理學專業課程等,增強基于地理知識應用實踐的“一帶一路”教學設計,強化科研實踐教學,并從擴大教師教學內容設置自主權;強化研討參與式教學,多種教學模式并舉;實施多種考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課程網絡學習;加強國別地理研究,強化學生綜合素養能力培養等方面支持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改革,以實現地理學緊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一帶一路;地理科學;教學改革
2013年,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截至2017年底,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00多個共建合作備忘錄,“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一帶一路”包含了不同尺度空間系統的自然生態、人地關系區域系統及其間的相互作用,涉及地緣政治經濟、區域生態環境、區域人文歷史、社會經濟等各方面[2].從地理學視角看,“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具有典型地理價值的科研命題,為地理學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命題,包括且不限于全球化時代地緣政治經濟關系核心要素演變及其驅動機制,沿線國家國別地理研究,以及“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對外直接投資、海陸運輸的空間組織等眾多方面[3],是地理科學專業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專業課程教學研究的優秀載體.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發展迅速,其實踐工作超前于理論總結和學術研究,學術界相關研究尚未形成堅實的理論來有效支撐“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建設.因此,將“一帶一路”引入高師地理科學專業的教學及研究,深入挖掘其潛在的地理學教學價值,為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提供新的切入點及發展方向,將有效促進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及相關研究的發展,促進復合型高素質地理學人才培養等.“一帶一路”相關研究也是地理學緊跟時代步伐,緊密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集中體現.
1“一帶一路”的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價值分析
1.1地理空間分異及相互作用分析.“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網絡,是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網絡,具有多重空間性和跨尺度特性.“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上貫穿亞非歐,西至大西洋,東至太平洋,南通地中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地中海等區域.“一帶一路”沿線有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等不同氣候區.有平原、沙漠、高原、山地等多種地形地貌,各類地形地貌自然生態環境存在明顯地理空間分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顯著地域空間差異的區域社會經濟系統.“一帶一路”在空間上跨越尺度大,各區域之間在基礎地理條件、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自然環境、社會經濟上形成了多尺度多層次的區域發展空間結構,以及多尺度多層次的城市、鄉村、工農業經濟活動等地理事物區位、布局、邊界等空間結構,這都將成為地理科學專業研究區域空間組合類型及其發展過程的優秀案例.1.2地理區域研究分析.地理學區域研究要理解區域不同尺度內各地理要素的組合及其相互作用聯系,不同區域人地關系系統異質性及聯系等.“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各國家和地區在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西段主要為歐洲發達經濟體,中、東段主要為發展中國家.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導致了在區域性質、地域特征、地域差異、地域歷史、地域人地關系等方面的顯著異質性.為培養學生從地理學區域視角認知區域差異提供了良好素材.區域系統尺度上主要是區域土地等資源開發利用,區域資源開發利用優缺點及效益,如何對區域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優化等.這就需要充分研究區域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1.3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分析.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尤其是人文地理學中的理論人文地理學著重從整體視角對區域經濟社會活動或人文現象進行系統綜合研究,以闡明其歷史形成、空間分布特征和發展演化規律[4].“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國家在自然地理環境、政治法律、文化宗教、人口、經濟、社會結構以及國家治理結構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為地理學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提供了豐富研究載體.了解認識不同國家間地理環境空間格局與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的聯系;基于地理學視角和思維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子系統、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機制,引導塑造學生養成基于地理學人地關系思維分析人文系統、自然系統以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基本能力,為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和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新要求.
2基于“一帶一路”的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改革
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探討
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新時期的地理科學,與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監測、人口調控等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面對著日益嚴峻的的環境形勢,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地理科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聯系。在當前的環境形勢下,人口增長、環境惡化以及資源面臨枯竭,使新時期的地理科學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生態可持續建發展已經成為地理科學的核心內容。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對于世界環境、人口、資源等問題進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有效的投身于環境建設當中去,以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目標。地理科學涉及到地球表層的各個領域和方面,自然環境的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綠化建設,防治自然災害,與此同時還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環境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環境、社會、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促進其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地理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思路
可持續發展是新時期地理科學的核心內容,所探究的內容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地理環境。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立足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根據地理學的區域性,分析地理區域的特征與差異,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地理科學所研究的內容,包括人口、資源以及環境多個內容,而可持續發展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難題。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生態環境、能源、工業、農業以及社會生產活動,將人與環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新的發展時期,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也需要進一步的創新,以帶動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地理科學的系統化發展
新時期地理科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已經確定,全面圍繞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行研究。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人們對于自然環境保護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更加著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除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之外,新時期的地理科學還涉及到人與社會、經濟的密切聯系。根據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科學的理論內容需要進行相應的完善,趨向于系統化的發展。無論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是社會經濟的建設,都將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學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系統化發展,將綜合性學科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對于全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建設以及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學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是地理學科可持續發展的宗旨。新時期地理科學的系統化發展,在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主題下進行有效的延伸與拓展,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理念,充分發揮發揮地理科學的重要價值。
高中地理科學實踐探究活動探討
摘要: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其中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高中主要學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方面,因而學生主要對這兩方面進行實踐探究活動。高中地理作為文科中的重要一員,由于其太具有理科思維而不太容易讓文科學生接受。高中地理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在實踐中感受地理的樂趣,并將書本中的東西應用到生活實踐中來,從而實現新課改中構建開放式高中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切實認識到“學習對生活有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踐活動;實踐探究
地理學包含的范圍及其廣泛,就其在高中階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質學、地貌學、巖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冰川學、火山學、地震學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較簡單,考察農業、工業、社會為主。學生在獲取這些知識,教師都可以帶領學生們進行一些實踐探索。學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的一些自然現象,還可以在農村中去了解農業,城市中去感受工業。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學生掌握知識更加準確、深刻。
一、教師帶領深入實踐
高中地理課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我們所處地球或所屬區域的地理環境,例如天氣,水循環,氣候等,還有我們的人文環境,包括農業的特點,要求;工業的地理位置選擇等,地理跨越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這一特點要求老師必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和書本,融入自然,融入社會。在高中階段教學,任何時候都不能與課本脫離,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時,要結合教材,設計實踐活動方案。例如:剛開始學習地理時,主要是學習簡單的比例縮放,圖標,方位等。這時候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讓學生繪制出學校的平面圖。加強學生對方位空間的理解。再有學習水循環章節時,分別在晴天和雨天帶學生外出,讓學生觀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樣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最終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會最終匯集在哪里,還可以帶學生分別觀察鄉村和城市中水的匯集速度,和匯聚地。這樣學生很快就會學會這一章節內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滲難,鄉村的水下滲容易,城市的水經常積聚在一起,形成水災,而鄉村則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讓學生進行一下對比和分析原因,學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積大,水不容易下滲,常引發洪澇災害。而鄉村綠化面積比較大,雨水容易下滲。學生在實踐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然后設計解決方案。
二、小組自由組織實踐學習
地理科學專業案例教學的誤區與對策
摘要:地理科學專業是高校的重點專業,對培養地理人才起到積極作用。在地理科學專業中,案例教學方法是基礎課教育實踐的重要方法,雖然在教學中發揮較大作用,但研究存在一些教學誤區。為提升大學生的地理素養,對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尋找解決措施。
關鍵詞: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案例教學
高校課程改革正在持續推進,地理學科專業的改革也在持續當中,要求將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作為教學重點。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起到引導作用,通過列舉地理案例,讓學生在了解地理案例發生的整個過程,使學生從中學習到地理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1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中案例教學主要內容
根據地理教學的實際,選擇的案例要和教學內容保持較大的關聯,要能對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全面反映。教師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了解,知曉各個概念、章節之間的聯系。在課堂上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案例資料,可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也可以將資料印刷后交給學生。此類案例通常以視頻、漫畫、圖表等方式。依據地理理論選擇案例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設置思考題,讓學生根據事件的具體情況開展討論。教師要認真安排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分析案例后能得到問題的答案。每次教學完畢后,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得出帶有規律的結論[1]。
2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中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偏差
課改背景下大學與中學課堂教學的脫節及對接
摘要:中學教學與大學教學的銜接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新形勢下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針對大學與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脫節問題,通過對該校地理科學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共136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學地理與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脫節主要是由高考導向、學生課堂學習訴求、學習目標、教學形式、師資水平造成的。應對措施主要有:①大學老師有目的的閱讀中學地理教材;②中學地理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地理學思想;③大學和中學地理老師在地理教學方法上取長補短。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地理教學教學脫節大學地理中學地理
地理課是大學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在專業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生,地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會影響他們畢業后能否勝任教學工作[1]。但在中學,地理課與其他課,如語文、數學、甚至化學、物理相比,處于絕對“副科”地位[2],文科生不學地理,理科生也僅學習一個階段[3],這種狀況往往造成大學與中學地理教學的脫節。一方面使大學地理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難在短期適應大學地理學習,另一方面使得地理科學專業的師范畢業生很難勝任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工作,難以快速成長為合格的地理學專業教師[4]。所以,針對高師大學與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對接問題開展研究,查明該問題的原因并找出解決對策,對實現大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轉換至關重要[5]。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查明大學與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脫節的原因,找出大學與中學地理教學對接的對策,研究結果有助于指導地理學專業培養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
1問卷的設計及調查的實施
問卷的設計主要針對低年級大學生在中學階段與大學階段地理課堂教學進行對比,以分析造成大學地理與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脫節的原因。調查的對象是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大一和大二學生(因大一、大二的學生剛從中學生進入大學,對脫節問題的體會更明顯),調查以班為單位展開。共發放136份問卷,收回130份,問卷有效率95.8%。
2結果與分析
試議高師地理專業課程改革路徑
一、現行課程體系設置的主要問題
目前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眾多問題,突出表現為課程設置理念陳舊,課程結構失衡,還不能很好的貫徹“以人為本,培養全面素質與和諧人格”的新課程改革理念.
二、課程設置理念陳舊
一是注重理論知識,忽視動手能力.地理科學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比較注重專業需要并且偏重知識傳授,課程設置理念趨向于前蘇聯模式,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有所忽視、存在不足[4].如表1中的高師院校實踐課程學分比例均較低,沒有達到教育部現行規定的理科專業實踐學分占總學分25%的比例要求,這樣的課程設置既沒有體現出地理學科理、工、文兼備,實踐性強的交叉學科的特點[5],也不符合新課改培養全面素質人才,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理念.
二是專業方向單一,忽視學生多元發展.很多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設置往往只有教師教育板塊,忽視了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也沒有很好地貫徹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新課改理念.
三、課程結構失衡
高中理科班地理教學探索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地矛盾也愈發突出,如何協調人地發展,已成為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高中地理教材恰好順應時展的要求,整套教材編寫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因地制宜、協調人地關系,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材對解決目前存在的諸多人地問題,提出了一些比較合理的建議。但是,地理為理班非高考科目,很多學校的教學模式依然圍繞備考這個中心,將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教師也就更多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技能。這種模式導致高二文理分科后選擇理科的學生,認為地理不是他們的高考科目,進而以一種應付的態度對待這門學科。同樣是地理課,文科班與理科班的課堂氣氛有著很大的反差,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不便。針對這種情況,本人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具體的實踐工作,課堂效果反應良好。
一、轉變教師觀念,不斷革新教法
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師往往心情比較復雜,同時帶文理班地理課,學生反差巨大,時間久了會有痛苦心理,導致地理教師與理班學生距離疏遠,學生更加懶散,地理課堂愈加無趣。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首先要改變觀念,不能區別對待學生。在素質教育中,學生是主體,但教師的主導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主體水平的發揮,所以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搞好理班地理教學的關鍵。理班地理課時較少,教師應該大膽創新,實現突破,根據教材的實際經常變換教法,不能每堂課都一樣。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對學生多加引導,讓學生積極地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的一些反饋信息及時匯編和總結。這樣老師多數時間處于傾聽狀態,學生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加深對自己的認知和認可,切實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逐漸學會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
二、轉變學生觀念,明確學習目的
在理班地理被稱作“副科”,大部分理科學生在上地理課的時候比較懈怠和拖沓。例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看其他書籍,與同桌說話,不按時完成作業等。實際上這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共性問題。在和其他學校的地理教師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惑與無奈。教師不僅要轉變自己的觀念,還要幫助學生轉變觀念,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例如,充分運用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實例,向學生講清楚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也能培養學生的理科思維。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擁有知識就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平臺,就能更加靈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去拼搏奮斗。地理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非常有幫助,讓學生逐步地轉變觀念,明確學習地理的目的、學習地理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從而把學習地理當成自身的需要,以一種更為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地理學科的學習。
三、利用教學工具,增強課堂樂趣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實踐
一、思維篇
1.主動思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課程都逃不了思考這個關卡。要想學好高中地理,個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對課程的思考、對內容的思考、對問題的思考,都是學習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從自己出發,去努力地理解和記憶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徹。
2.主動總結
思考之后,便是總結。而高中地理的總結又是顯得尤為重要,個人的總結既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加深又是對知識的一種升華,在總結中尋找著自己的不足,在總結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學到了知識,高中地理既是社會科學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學的補充,只有在總結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維上的想象有了載體,也才能讓自己的思維在學習后更具體、更直觀。
二、方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