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17:26: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對抗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規范缺失對抗性難題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出現了很多道德困境,這導致以解決道德難題為使命的應用倫理學的產生。依據道德困境產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難題區分為三類,即相關事實不清而導致的事實性難題;道德規范缺失和沖突而導致的規范性難題;以及道德范疇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難以確證而導致的元倫理難題。規范性難題是應用倫理學研究和實踐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難題,主要表現為三類:規范缺失性難題、規范沖突性難題和角色沖突性難題。其中,規范缺失性難題和對抗性的規范沖突性難題,是應用倫理學關注的重點。我們還通過對代際正義、環境倫理學、安樂死以及醫生角色沖突的具體分析,揭示了這些道德難題的具體內涵,為我們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指引。

〔論文關鍵詞〕道德困境道德難題規范缺失規范沖突角色沖突

現代社會出現了很多道德困境,這導致以解決道德難題為使命的應用倫理學的產生。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有了對特定的道德情境和與此相關的道德規范的理解和把握,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后,就可作出道德判斷和選擇。這里不存在道德困境。但如果我們在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時,對相關事實情境的理解有分歧,可依據的道德原則又相互沖突,或是道德范疇及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難以確證,就會陷入難以進行道德判斷和選擇的困境。這時道德難題就出現了。由此,我們可以依據道德難題產生的原因,把道德難題區分為三類:即相關事實不清而導致的事實性難題;道德規范缺失和沖突而導致的規范性難題;以及道德范疇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難以確證而導致的元倫理難題。規范性難題是應用倫理學研究和實踐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難題,主要表現為三類。

一、規范缺失性難題

現代社會的道德困境往往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傳統的倫理學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似乎已無力引導我們走出困境。按憂那斯的說法,這是因為傳統倫理學具有的如下幾個特征。(1)在時間上具有當下性。它們都對活動的直接標準加以規定,并且活動的主體和對象是同時存在的。(2)在空間上具有相鄰性。倫理地域被限定在這樣一些范圍內:倫理主體和對象作為鄰居、朋友或敵人相處,或作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弱者與強者以及所有人與人相互作用的角色相處。所有的德行對于這些相近的活動范圍都適用。(3)倫理學知識注重此時此地,是一種適用于所有具有善良意志的人的知識。由于傳統倫理學的上述特點,其確證和提供的道德規范適應的是傳統社會的道德實踐,但由于現代社會出現了處于傳統倫理學視野之外的具有嶄新性質的活動領域和利益關系,要調整這些活動和關系,必然面臨傳統倫理學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的某種空白而出現道德難題,即所謂規范缺失性道德難題。

代際正義就屬于這類難題。代際正義是調整人類社會世代之間的利益關系的道德規范。我們可以把社會中各個世代之間的關系主要歸納為三種形式:家庭中的世代關系、同時存在的各個世代之間的關系和跨越時間的非同時存在的世代之間的關系。顯然,就家庭中的世代關系而言,我們清楚對于長輩和后代應盡的道德義務。如父母子女之間的相互義務,對于未成年的子女來說,父母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對于成年的子女來說,對長輩有贍養盡孝的義務。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會受到道德或者法律的制裁,在這里沒有規范缺失的問題。就同時存在的各個世代之間的關系而言,我們也清楚無論對于上代還是后代都有應該履行的道德義務。如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義務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規定有代際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在處理同時存在的世代之間的倫理關系時,也不存在規范缺失的問題。規范缺失性道德難題只出現在跨越時間的非同時存在的世代之間的關系之中。這個意義上的代際正義主要調整的是非同時存在的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后代人是指“和現在的世代沒有重疊的那些世代”[1],具體來說是“那些將生活在未來,但是直到現在最后一個活著的人死亡以后還沒有出生的未來世代”[2]。AvnerDe-Shalit準確地概括出了這種世代之間關系的五個方面的特征[3]。(1)對這個世代關系中的世代之間的傳遞問題,人們必須考慮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現在的資源更符合未來的生產潛力要求,因此,從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的物品傳遞意味著后者將獲得比前者因此遭受到的損失更多的價值。(2)在這種世代關系之中,預測后代人的需要和偏好是困難的,即使能夠預測,在與當代人的需要和偏好進行比較的時候,也是極為復雜的。(3)我們與后代人在經濟上的交流完全是單向的。我們為后代人進行儲蓄、或對他們施加經濟壓力,他們都不可能進行回應,或者是在經濟學意義上對我們進行“懲罰”。(4)后代人的人口規模是未知的。在這種世代關系中,不同的人口規模將影響對各種物品的分配方式。反過來,不同的分配方式又對后代人口的數量和身份產生影響。(5)在這種世代關系中,許多當代人采取行動的結果是不可逆轉的。例如,造成某種物種滅絕的行為。這種不可逆轉性影響了我們對后代人義務的本質問題的思考。

查看全文

憲政發展中對抗性理論

一、對抗性理念與憲政文化

對抗理念是從對專制統治的對抗到對國家權力的一種對抗,對抗的本質也從反抗壓迫,追求自由、平等到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以權利對抗權力,追求人權的信念。憲政,是指一種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和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并受憲法的制約?!瓚椪馕吨鴱膶沟酵讌f,是一種對抗制度下的狀態,而這種制度的孕育并成熟是在一種特殊的背景之下的,這個背景,就是我們所說的憲政文化。憲政文化植根于各個國家獨特的文化背景之下,受著不同因素的不同影響,使整個世界的憲政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背景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憲政文化也體現出了一定的共性,我們發現對抗性就是這樣的一種共性。筆者試從西方憲政發達國家的憲政的發展歷史人手,并通過對西方和我國對抗性理念差異的分析,提出提高我國公民對抗性憲政意識的解決方案。

二、西方憲政發展史中的對抗意識

(一)英美法系

英國憲政發展的歷史,是一部多元主體對抗性的歷史。對抗性理念從最開始只存在于貴族到后來普及到民眾,隨著對抗性理念的增強和統一,反抗壓迫,制衡強權的憲政的意識逐步蔓延,使得英國憲政的建立。它最早源于“國務需協商決定”的悠久歷史傳統。1066年前夕,已形成這樣一條公認的準則:“國王未征求意見和得到同意不得行動。”可見英國從很早開始就存在著與國王對抗的理念。1215年英國《大憲章》是世界第一部具有憲政意義的文件,就是當時英國貴族成功迫使國王妥協的產物。近代,對抗性理念不但在當時的貴族階層得到了體現,隨后爆發了蘇格蘭人民起義,在人民的壓力下,議會和軍隊組成的最高法庭處決了查理一世,標志著對抗專制統治的一大勝利。

美國是世界上成功實現憲政的國家之一。美國的對抗性的憲政文化,體現了一種多元主體性和普適性,無論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還是適用范圍最小的規章,都體現出了一種對抗后妥協;無論是上至掌管國家立法的議會,還是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不輕言妥協和放棄,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而與對手抗衡,而這種對抗性的理念正是現代多元主義的立憲主義理論的思想根基。首先,美國憲法的誕生是一部從反抗殖民壓迫到權力之間相互對抗的歷史。其次,美國憲法基本原則與制度上,對抗性理念也得以體現。如三權分立和聯邦制度。兩種制度的精髓充分體現了對抗性的理念。再次,在美國憲法實施過程當中對抗性理念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使公民具有提起違憲審查的資格,任何受到法律損害的公民都有權提起違憲審查。正是由于防止政府權力通過制定法律的形式為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創造“良好”的理由,它賦予了公民對抗“惡法”的可能性,增強了公民對抗公權力侵害的反抗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公民的憲政意識,使憲法真正融人公民的生活,成為真正保護公民基本權利限制公權力的法律。

查看全文

學校對抗性運動傷害事故責任研討

1對抗性體育運動的含義及特點

何謂對抗性體育運動?目前體育運動界及體育運動理論界對此尚無明確界定。我們以為,所謂對抗性體育運動是指由運動員組成對峙的雙方,從事著存在近間隔身體接觸、較為劇烈的競技性比賽活動。把握對抗性體育運動應當留意三點。首先,對抗性體育運動參與者一般分為“對立”的雙方當事人,在整個活動始終處于“對立”的、競爭的地位。參加這些運動的對立雙方之目的在于從體能、氣力或技能方面擊敗對方。因此,對抗性體育運動經常屬于體能、氣力與技能相結合的競技性運動,某些對抗性體育運動比賽往往更突出運動員的氣力能力,如摔跤、拳擊等;其次,對抗性體育運動存在身體近間隔的接觸,這是運動性質本身決定的;最后,對抗性體育運動具有高風險性。對抗性體育運動多為運動比較劇烈,雙方對峙較激烈的活動,因此,對運動員雙方來說風險比較高,比起其它運動更輕易造成傷害,而運動員的傷害又多來自于另一方的過錯行為。常見的對抗性體育運動包括籃球、足球、摔跤、相撲、拳擊比賽活動等。正由于這些運動具有激烈性、開放性、近間隔身體接觸性、高風險性、對抗性、競技性等特征,所以,在比賽或練習過程中必然存在人身安全危險,輕易造成人身傷害。然而,學生在從事上述運動過程中,對是否造成對方的人身傷害甚至死亡往往難以猜測,甚至是不可避免的,這就為因從事對抗性體育運動造成的人身傷亡事故的法律責任的界定帶來難點?;陬}目范圍的限制性,本文僅僅對校園對抗性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責任題目略作探討。

2校園對抗性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責任分析

2.1校園對抗性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校園對抗性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發生后,產生法律責任與否取決于其是否具備必要的主客觀要件。由于校園對抗性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責任是基于人身傷亡產生的法律責任,因此,應屬侵權性法律責任,而不涉及到違約責任,行為人因此應當承擔的是損害賠償責任。從民法學的視角看,校園對抗性體育傷害事故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如下:

2.1.1具有傷害事故的產生

查看全文

民眾憲政意識對抗性分析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對抗性理念是憲政意識中的重要內容,它是憲政意識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憲政文化內部的各個要素。對抗性理念不但影響著各國憲政文化,并且通過憲政意識的作用推動著憲政發展的道路。要在中國實現憲政之路,我們就要客觀地對待中西對抗性理念差異,并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去培養這種對抗性的憲政意識。

論文關鍵詞:對抗性理念;憲政;憲政意識

一、對抗性理念與憲政文化

對抗理念是從對專制統治的對抗到對國家權力的一種對抗,對抗的本質也從反抗壓迫,追求自由、平等到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以權利對抗權力,追求人權的信念。憲政,是指一種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和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并受憲法的制約。…憲政意味著從對抗到妥協,是一種對抗制度下的狀態,而這種制度的孕育并成熟是在一種特殊的背景之下的,這個背景,就是我們所說的憲政文化。憲政文化植根于各個國家獨特的文化背景之下,受著不同因素的不同影響,使整個世界的憲政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背景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憲政文化也體現出了一定的共性,我們發現對抗性就是這樣的一種共性。筆者試從西方憲政發達國家的憲政的發展歷史人手,并通過對西方和我國對抗性理念差異的分析,提出提高我國公民對抗性憲政意識的解決方案。

二、西方憲政發展史中的對抗意識

(一)英美法系

查看全文

民主對抗性與霸權論文

一、激進民主是拉克勞和墨菲在1985年出版的《霸權和社會主義戰略》這一文獻中提出來的一種左派政治圖景,這種圖景以解構論和拉康的符號學理論重新解讀了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觀點,以此為依托把未來社會主義戰略引向作為語言游戲的民主話語斗爭。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激進民主”這一術語是一個多義詞。一般看,激進是烏托邦政治規劃的特征之一,它是一種超越任何現有制度安排的姿態。這種姿態的合理性在于,它堅持這樣的立場,任何以權力為取向的現存制度安排都因為權力的壓迫性而不可救藥地墮落在謊言之中。而民主既是一種現實的特殊的(資本主義的)政治安排,又是整個現代社會的基本的普遍的理想。而這正是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之一。因此,“激進民主”英文radicaldemocracy恰恰是一個包含著重迭含義的多義詞,它既可以理解為把現有民主制度徹底化和普遍化的政治主張——在這一含義上可譯為“徹底民主”,又可以理解為替代現有民主制度的烏托邦政治規劃。而這正是拉克勞和墨菲的話語特征。

拉克勞和墨菲迎合了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的呼聲,提出了如下觀點:左派的任務不是放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相反,而是要在激進的和多元的民主方向上深化和擴大民主。他們試圖以此來打破馬克思主義的僵局。當然,作為一種通過文化霸權斗爭來擴大民主空間的政治戰略,激進民主在某種意義上確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合法的斗爭和改良運動。正是這一原因,拉克勞和墨菲把這種斗爭策略追溯到第二國際時代的政治改良主義,雖然他們理論并不能直接用后者來概括。

二、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的“新策略”,激進民主的核心可以用回到霸權的斗爭這個口號來概括。而它又是圍繞對抗性、社會和政治、霸權、普遍性和特殊性等術語及其關系的重新定義展開的。

拉克勞和墨菲強調激進民主是一種政治。一般而言,政治是源自對抗性。但在這里存在著一個基本的價值問題,即如何理解對抗性本身。如果把對抗性視為一種不以個體意志而轉移的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過程,那么我們就得出這個結論:只要對抗性的歷史條件不發生根本改變,個體之間的對抗便是不可避免的。與此相反,如果把對抗性本身理解為個體之多元事實所導致的人為現象,那么一方面政治現象便是一種永恒的現象,而它的實質則是個體之間相互承認的斗爭。這兩種不同的理解路徑直接導致兩種不同的政治含義:前者是狹義的,后者是廣義的。在狹義政治語境中,對抗性即是敵我關系;在廣義語境中,對抗性則是我與他者之間的多元關系。而實現從狹義向廣義的邏輯過渡,則必須把對抗性重新理解為一系列非本質性的差異。

在事實層面上,無論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還是反馬克思主義派別都按照狹義來理解政治的,并把它貫徹到現實的斗爭之中。馬克思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

查看全文

嫉妒心理對抗性分析論文

《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載有著名的“妒婦津”的故事:相傳劉伯玉妻斷氏有嫉妒心。劉伯玉曾經稱贊曹植在《洛神賦》中所寫洛神的美麗,斷氏聽到后,氣氛地說:“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輕我?我死,何愁不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殺。于是后人將她投水的地方稱為“妒婦津”,相傳凡女子渡此津時均不敢盛妝,否則就會風波大作。這個著名故事反映了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層次呢?我們怎樣認識和對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作出簡單的論述。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這種社會心理和行為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心理的產物,給嫉妒心理下一個簡潔明了的定義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對此進行研究的學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義時多有爭論。日本《廣辭苑》為嫉妒下的定義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以后產生的羨慕、煩惱和痛苦。”該定義的特色引進了嫉妒之中,認為羨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產生基礎之一?!杜=蛴⒄Z詞典》為嫉妒所作的定義是:“由于懷疑、憂慮、或知道有競爭者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表現在愛情等方面:懼怕在感情上被別人替代,或者對心上人的忠誠的不信任,尤其是對妻子、丈夫和戀人?!焙茱@然,這一定義是從競爭出發,從愛情方面所作的一個嫉妒定義,其局限性顯然是很大的。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嫉妒的定義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边@個定義的特點是綜合了嫉妒被廣泛認同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嫉妒心理的基本特點有哪些?綜合看來,嫉妒心理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一、嫉妒的產生是基于相對主體的差別。這個相對主體即嫉妒主體指向的對象既可以是具體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現象,亦可以是某一集體或群體,例如單位與單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嫉妒。那種相對主體的差別即可以是現實的客觀差距,比如財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別;亦可以是不真實的幻想出來的差距,例如總感覺室友之間特別親熱;還可以是對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威脅和傷害的假設,例如上級對于下級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顯的對抗性,由此可能引發巨大的消極性。嫉妒心理是一種憎恨心理,具有明顯的與人對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對抗性來源于比較過程中的不滿和憤怒情緒。而且,這種對抗性常常帶來對社會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學物理系高才生盧剛在美國愛菏華大學槍殺四名導師和一名同學后自殺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種完全自然產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沒有哪個社會和國家的居民完全沒有嫉妒心。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幸運,心里就“別有一番滋味”。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緒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會這種經歷。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斷發展的發泄性,且無法輕易擺脫。發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發泄內心的抱怨、憎恨。一般來說,除了輕微的嫉妒僅表現為內心的怨恨而不付諸行為完,極大多數的嫉妒心理都伴隨著發泄行為。并且,這種發泄的欲望具有無法輕易擺脫的頑固性。培根曾經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話說:“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奔刀适前殡S著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幾點值得注意:嫉妒雖系從比較中產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態度;地位相等、年齡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間最可能發生嫉妒;是否出現嫉妒心理還與思想品質、道德情操修養有關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幾個不同層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論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戀中的某些精神機制》把嫉妒心理劃分了三種層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層次的劃分主要是針對來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們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機制和因素,進行相對來說可能更為合理的層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任何對嫉妒心理層次劃分,都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從人類進入私有制社開始,嫉妒心理也就隨著私有制的不斷發展一步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終于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危害頗深的惡魔。如果將漫長的歷史加以濃縮,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發展層次基本可以分為如下三層次:

難以為人所察覺的潛意識嫉妒心理。廣泛的存在于人類心靈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層次,也可稱為原初層次。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潛意識中,很難為人有意識的覺察到,即還沒有形成一種自覺意識。這種嫉妒心理對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但這種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應當特別引起注意。處于潛意識嫉妒心理層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羨慕、競爭、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積淀的混合體。有時我們面對同學或朋友的不斷取得的成功會“隱隱”覺得不對,這種“隱隱”的感覺,其實就是一種潛意識嫉妒心理。

需要及時控制的顯意識嫉妒心理。顯意識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潛意識進入顯意識,由無意識(或下意識)到有意識。其主要標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發泄性明顯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潛意識中,而是自覺地顯露出來。其具體方式是對被嫉妒者進行挑剔,或散布對其不利的言論。嚴重者則是對被嫉妒者進行人身攻擊或誣陷、誹謗,使被嫉妒者感到壓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則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滿足,或達到一定的目的。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某個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項成果,接下去就會有很多閑言碎語或直接人身攻擊出現。這可能就是人為什么會有“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的擔心的原因所在吧。

危險的變態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江城接連發生時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劃傷流氓傷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變態者,他的童年、少年時代是灰色調的,成年后幾次談戀愛都告吹。所謂“變態心理”,一般認為是指人格畸形發展,離開正常范圍,以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心理和異常行為表現。當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層次,在向前發展時,即進入變態嫉妒心理層次中。進入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進行攻擊,表現出種種損人利己的卑劣行為。另一種嫉妒者則是變成一種無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該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種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條件下便以各種消極的情緒、情感和有害的行為表現出來,并外化為種種邪惡的力量,造成一些無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們要自覺的從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徹底根除,并不僅僅是思想道德修養如何的問題,也同時應當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們必修從主觀修養的提高和社會意識環境、社會經濟基礎條件三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努力。同時,還應看到,嫉妒尤其是變態型嫉妒是一種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點,我們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過程中,還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預防和治療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查看全文

構建和諧社會的方法論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各級領導干部能否加強理論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正確理解和諧社會的理論內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非均衡發展、協調非對抗性矛盾、樹立非線性思維,對于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非均衡發展是實現社會總體和諧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總是由局部突破再到整體變革,在整體平衡的基礎上再實現新的突破,如此循環往復。按照這一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非均衡發展是絕對的,而均衡發展則是相對的,是從非均衡發展到均衡發展,然后到新的非均衡,再達到新的均衡的循環動態過程。正確認識和堅持非均衡發展戰略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沒有任何差別的社會,也不是各方面絕對均衡發展的社會。和諧社會并不等于平均主義,也不等于“大鍋飯”,更不等于均貧富。和諧社會允許差別的存在,并不斷調節差別,使差別控制在社會各階層能夠容許的限度內,達到社會的真正和諧。

我國是一個自然稟賦差異較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在這樣一個基本國情中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著眼于社會的總體均衡以達到理想的和諧,更要理解地區間差異的客觀性導致的非均衡的不可跨越性。既然差距是一種客觀存在,就應當承認這種差距,并利用這種差距釋放生產力和創造力,為實現社會和諧提供動力和基礎。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并不是摒棄非均衡發展的。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要著眼于縮小區域之間發展的差距,統籌整個社會的均衡發展。但在實施以區域協調為目標的均衡戰略中,仍然要運用非均衡發展思想,重點推進、分步實施、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既要避免片面強調均衡而導致的低效率,又要避免過分非均衡而導致的兩極分化,使區域經濟在“適度差別”區間運行,實現從局部非均衡發展到整體均衡發展的轉變,從而促進社會的總體和諧。

二、非對抗性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動力

查看全文

害蟲抗藥性遺傳分析論文

摘要根據生物進化理論深入理解害蟲抗藥性進化的遺傳起源,并根據解釋基因新功能進化的基因重復理論,推測認為基因重復為抗性基因變異提供了原材料。最后,根據現有抗性報道的例子將抗性突變的分子機制進行歸類,并發現在多樣化的抗性突變中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如靶標位點的點突變導致抗性的機制是靶標抗性機制的主要形式,基因擴增或基因過表達導致的代謝酶活性增加是代謝抗性的重要機制,這種規律性與變異的適合度密切相關。

關鍵詞害蟲,抗藥性,進化,起源,遺傳,機制

害蟲對化學農藥的抗性進化歷史不到100年,就已經有500多種害蟲對一種或多種殺蟲劑產生了抗性。害蟲抗藥性的進化導致化學防治的失效,給農業產量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例如據Palumbi估計,在美國每年由于害蟲產生抗性導致的損失至少有30多億美元,這其中包括由于抗性加大農藥使用的額外消費以及抗性害蟲對農產品的直接損失。

早在1951年Dobzhansky就認為,殺蟲劑抗性是一種進化現象。遺傳分析可以有助于研究抗性機制和制訂抗性治理策略,是研究抗性的一個主要工具。本文從遺傳角度對抗性進化的本質進行探討,并歸納分析抗性基因突變的主要類型,以期對害蟲抗藥性的進化的有更好的理解。

1、害蟲抗藥性進化的遺傳起源

1.1遺傳變異是害蟲抗藥性進化的基礎

查看全文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為什么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為有諸多社會矛盾特別是錯綜復雜的人民內部矛盾需要處理,需要協調。正因為有矛盾,才要和諧,正因為要和諧,才要協調矛盾。

現實世界是充滿矛盾的,是充滿辯證法的,矛盾和辯證法是一切事物,包括人類社會的本來客觀面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和本來面貌。列寧說:“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是宇宙間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觀點,即矛盾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觀察世界,是科學的世界觀;運用對立統一觀點解決矛盾,是科學的方法論。面對今天錯綜復雜的矛盾局面,一定要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分析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諸多社會矛盾。一定要高度重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極端重要性。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國社會現階段人際關系上的主要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題。正反經驗表明,堅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主題,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社會就和諧,事業就發展;否則,社會就動蕩,現代化建設事業就受挫折。

一、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會現象,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利益分析是觀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人民內部矛盾,說到底,就是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關鍵是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有五個特點:第一是根源性。利益矛盾也是一切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發展和變化的總根源。第二是主導性。利益矛盾制約、影響著人民內部其他各類矛盾,是起主導作用的矛盾。第三是群體性。人民內部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群體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以群體要求的形式表現出來。第四是非對抗性。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第五是轉化性。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人民內部非對抗性利益矛盾可能轉化成對抗性。

在我國今天的人民內部,在個體利益、群體利益之間,在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在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在暫時利益與根本利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矛盾。人民內部的這些利益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這些矛盾,只能在改革即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用利益協調、統籌兼顧的辦法來解決。

查看全文

求同存異看待中美關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引起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兩國的經濟利益:主宰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物質基礎;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決定中美關系發展走向的群眾基礎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家利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從國家利益角度分析中美關系的發展變化有助于理解中美問題的真正癥結、中美關系的改替緣于共同的國家利益需求、中美關系并沒有破裂,沒有走到全面對抗的地步、中美兩國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兩國的利益沖突不斷、中美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短期內是難以避免、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矛盾是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國家利益中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全民利益的三個層次是各不相同的、小布什上臺后,很快施展其鷹派作風、中美撞機事件后,中美關系跌至低谷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中美建交后,中美關系呈現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哲學執連,從根本上說,這條發展執連是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矛質的產物。中美之間的經賈關系發展迅速,經賈合作潛力巨大,這是兩國關系能夠保持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中美關系的發展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處理中美關冰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

論文關健詞:中美關系哲學思考國家利益

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經歷過多次重大的變化從新中國成立到70年代初,中美兩國激烈對抗長達20年之久;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兩國形成準同盟關系近20年;冷戰后,中美關系跌宕起伏,在曲折中磨合前進;新世紀之初,兩國關系再度緊張。中美兩國何以沖突不斷?中美關系的走向如何把握?本文擬對此略作探索。

一、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引起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國家利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它包括滿足民族國家需要的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在物質上,國家需要安全與發展;在精神上,國家需要國際社會尊重與承認。國家利益是具體的、現實的,從其構成而言,有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全民利益;從其內容而言,有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國家利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國家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國家內部條件的變化將導致國家利益的客觀變化,而且其范圍的變化不受一國領土界限所限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