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達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03:39: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弗里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弗里達藝術研究論文
摘要:弗里達·卡洛作為畫家的同時也作為一個人具有這樣的秉性;豪俠并勇于面對肉體的折磨、對驚奇與特殊的偏愛,鮮活、聰明、性感的她總是對男人有吸引力并有著許多情人。她總是穿著華麗,特別喜歡穿時髦的拖地的墨西哥長民族時裝,無論走到哪里,她總是那么引人注目。
關鍵詞:女性藝術;弗里達·卡洛;美麗與神秘;情感與病痛
Abstract:Frieda·Carlowtakespainter’satthesametimealsototakeapersontohavesuchmentaldisposition;Thechivalrouspersonanddaresfacingthehumanbodytosuffer,tosurprisedandspecialbeingpartialto,bright,intelligent,sexyshealwaysattractiveandhasmanysweethearttotheman.Sheisalwaysputtingonmagnificently,likesputtingonfashionablyspeciallytowstheplacetheMexicanlongnationalityfashionableclothing,regardlessofwherearrives,shesoisalwaysnoticeable.
keyword:Feminineart;Frieda·Carlow;Beautifulandmystical;Emotionandindisposition
前言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1954),是一位美麗的、才華橫溢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墨西哥女畫家。
藝術家弗里達研究論文
摘要:弗里達·卡洛作為畫家的同時也作為一個人具有這樣的秉性;豪俠并勇于面對肉體的折磨、對驚奇與特殊的偏愛,鮮活、聰明、性感的她總是對男人有吸引力并有著許多情人。她總是穿著華麗,特別喜歡穿時髦的拖地的墨西哥長民族時裝,無論走到哪里,她總是那么引人注目。
關鍵詞:女性藝術;弗里達·卡洛;美麗與神秘;情感與病痛
Abstract:Frieda·Carlowtakespainter’satthesametimealsototakeapersontohavesuchmentaldisposition;Thechivalrouspersonanddaresfacingthehumanbodytosuffer,tosurprisedandspecialbeingpartialto,bright,intelligent,sexyshealwaysattractiveandhasmanysweethearttotheman.Sheisalwaysputtingonmagnificently,likesputtingonfashionablyspeciallytowstheplacetheMexicanlongnationalityfashionableclothing,regardlessofwherearrives,shesoisalwaysnoticeable.
keyword:Feminineart;Frieda·Carlow;Beautifulandmystical;Emotionandindisposition
前言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1954),是一位美麗的、才華橫溢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墨西哥女畫家。
藝術家弗里達研究論文
摘要:弗里達·卡洛作為畫家的同時也作為一個人具有這樣的秉性;豪俠并勇于面對肉體的折磨、對驚奇與特殊的偏愛,鮮活、聰明、性感的她總是對男人有吸引力并有著許多情人。她總是穿著華麗,特別喜歡穿時髦的拖地的墨西哥長民族時裝,無論走到哪里,她總是那么引人注目。
關鍵詞:女性藝術;弗里達·卡洛;美麗與神秘;情感與病痛
Abstract:Frieda·Carlowtakespainter’satthesametimealsototakeapersontohavesuchmentaldisposition;Thechivalrouspersonanddaresfacingthehumanbodytosuffer,tosurprisedandspecialbeingpartialto,bright,intelligent,sexyshealwaysattractiveandhasmanysweethearttotheman.Sheisalwaysputtingonmagnificently,likesputtingonfashionablyspeciallytowstheplacetheMexicanlongnationalityfashionableclothing,regardlessofwherearrives,shesoisalwaysnoticeable.
keyword:Feminineart;Frieda·Carlow;Beautifulandmystical;Emotionandindisposition
前言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1954),是一位美麗的、才華橫溢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墨西哥女畫家。
形象直覺在油畫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一、認識形象直覺
形象直覺的感受過程是離不開感性形象的活動,在這過程中,對于形象的感性體驗是愈來愈具體、愈生動、愈個性化,因此可以說形象直覺是感性的,其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強烈的感情,這些感情活動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不可缺少的,為藝術美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形象直覺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態度的,而情感是藝術典型化的必要條件。
二、油畫藝術創作中形象直覺的應用
油畫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其創作過程不是空談感情,它是具體的,借助形象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和生活經驗,同時喚起的是藝術家與觀者情感的共鳴,也就是說油畫藝術創作是用形象的方式反映和認識世界,由感性(對事物的形象直覺的把握)到理性(對事物本質的描繪),藝術家在圍繞著他的現實形象的感召之下,經歷了審美的感情和經驗,運用自己的內心情感喚起與形象相應的創作語言,繼而通過畫筆躍然于畫布之上,因而畫家的創作過程是形象直覺的作用,是在可感的形象的狀態上把握生活、把握世界。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朱光潛美學文集》中舉了一棵樹的故事:木商、植物學家、藝術家,三人同時來看一棵古松,在那棵古松的形象面前,三人的直覺卻是不同的,木商看到的是一棵值多少錢的木料,植物學家所感知的是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勁拔的古樹,藝術家則什么都不管,只觀察枝杈之勢、蒼翠之色、氣勢之美。商人用實用性看待問題,科學家用概念思考問題,而藝術家則用直覺感知形象。法捷耶夫說:“藝術家傳達現象的本質不是通過對該具體現象的抽象,而是通過對直接存在的具體展示和描繪?!彼囆g家通過對現象本身的展示來揭示規律,通過個別的展示來揭示一般,通過對局部的展示來揭示全體,從而在生活現實中創造生活的幻影。在形象直覺中“想象——聯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義”,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羅說:“我不畫夢,我畫我的生活?!彼啄陼r患小兒麻痹癥,青年時經歷嚴重車禍,雖漸漸地得以康復,但痛苦卻伴隨終身,她的傳奇的人生成造就了她獨特的藝術作品,她的大部分作品描繪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畫面中她身著墨西哥傳統服飾,在美麗端莊的樣貌下,描繪的卻是或流血、或哭泣、或脆弱、或殘缺的自己,她以對自身形象的直觀感受,將現實與想象、幻想、傳說結合起來,記錄著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但是這又不是對形象直覺的表面刻畫,在創作過程中必然融入個人的意識,藝術家通過形象直覺的作用,用藝術的方式了解自己、表現自己。
三、油畫藝術創作是形象直覺符號化的活動
油畫藝術創作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從選取生活素材,到進行分析、概括、加工、提煉,再到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所進行的藝術活動,實際上就是形象直覺符號化的過程。站在審美的角度來看,油畫作品首先傳達的不是思想,而是畫家在想象中所看見的人物、形象和情節。這一點說明形象直覺是油畫創作中的顯著特征,也是畫家常用的一種思維形式。1872年莫奈在阿弗爾港口所作的《日出•印象》,描繪了晨霧彌漫的港口的景象。在淺紅、微紫、灰藍及橙黃等色調中,一輪旭日牽引著海水中一縷橙色的波光,冉冉升起,大海、天空及周圍的景物在歡暢的筆觸中,交錯相融,近海處若隱若現的三只漁船,遠處屹立于岸邊的建筑、吊車、桅桿等都在晨曦中隱現……畫家大膽地運用“零亂”的筆觸來展現霧氣朦朧、水天相接的場面,畫家用“零亂”的方式傳達自己活潑生動的作畫情緒,用他熱愛的方式表達著對海港一瞬間溫柔的理解,感動了很多人。日出時,海上彌漫著霧氣,海水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的景物隱隱約約,若即若離讓人捉摸不定,觀者仿佛走進了作者那真實的情感世界,這就是油畫藝術創作的魅力——畫者通過形象直覺(觸景生情)繼而完成藝術作品(托物言志),最終完成內心情感的宣泄。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是形象直覺符號化的典型代表。超現實主義是建立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所論證的潛意識理論上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在繪畫觀念上力求破除一切傳統觀念以求表現人類的天性和潛在意識。在繪畫表現中,米羅用豐富的繪畫技巧、材料來強化對大腦中形象直覺的功能刺激,把對形象的直覺縮至最本源的極限,所以他的畫面常給人一種脫離現實形象存在的幻覺,畫面主要是由一些線條、一些類似形的胚胎加上兒童涂鴉般的偶然形狀組成,顏色多以簡單的色塊平涂,米羅的繪畫借鑒了兒童畫天然隨性的形式,在這種大形式下,通過自己強烈的想象,將現實形象符號化、夸張化,使之變成一種不同于兒童天性的繪畫形式,米羅繪畫中的符號、色彩強調了夢幻、聯想和象征的畫面效果,給人一種強烈的偶然、自由、溫馨的感覺。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備份,而是生活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藝術化處理。藝術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毙蜗笾庇X以具體的物景為基本單位,藝術家從醞釀構思到藝術表現,始終不舍棄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形象直覺是以強烈的感情活動為推動力量,形象直覺從最初階段進入成熟階段的整個過程中,一方面拋棄了那些偶然的、次要的東西,綜合了那些必然的主要的東西,使形象能反映出一定社會生活的一般本質和規律;另一方面,又不舍棄生活本身的具體、感性的特點,反而通過創造性的想象等藝術加工,使形象更豐滿、更生動、更獨特。這樣就同時完成了形象直覺的符號化活動。
西方文學瘋癲現象研究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非協調發展,虛假的消費欲望所導致的個體被異化,以及持續增長的工作、生存壓力和生活事件引發的個體精神分裂問題,天災人禍事件給受害者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個人不滿社會現狀又缺乏適當的表達方式和宣泄渠道,導致社會上“被精神病”現象時有發生,連同病因性精神疾病,致使現代人面臨著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妨害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低碳、生態、和諧社會的建構離不開個人的自我發展,解決其心理和精神問題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因此對瘋癲形象的研究就具有了現實意義。本文將對國內外有關西方文學中瘋癲現象的研究作一個系統的梳理和總結。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界從哲學、社會學、病理學等方面對瘋癲都作過深刻的論述。柏拉圖的詩學理論早已提到迷狂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黑格爾《精神哲學》將精神疾病分為三類:癡呆、真正的傻、癲狂或精神病。此后經過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和薩特等的闡釋形成了一整套關于理性與非理性的哲學理論。??碌摹豆诺鋾r代瘋癲史》對瘋癲研究起到指導性作用。他分析了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和19世紀的瘋癲形象,發現了從理性墮落到非理性,最后變為惡魔和病人這樣一個瘋癲演變史,其中的權力觀念、考古學研究方法,以及二元對立結構理論改寫了傳統的瘋癲史和學者對瘋癲研究的視角和立場。[1]但文學并不是??碌难芯恐攸c。他曾說:“對我來說,文學是我觀察的東西,不是我分析的對象或是借助用來分析的工具。在這方面……我努力地尋找某一特定時期產生的所有非文學的話語?!保?]對瘋癲研究的影響在病理學方面首推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等傳統精神分析學從生物學角度分析神經病癥的構成和發生;新精神分析學理論家如霍尼、弗洛姆、沙利文等則側重于從社會的精神文化角度研究個體的神經癥。精神分析學理論對文學中瘋癲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瘋癲研究的指導性理論。針對??潞途穹治鰧W的精神病理論,吉爾•德勒茲和菲力克斯•迦塔利從哲學和社會學角度在“Anti-Oedipus:CapitalismandSchizophrenia”[3]中提出了精神分裂分析學說,嚴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兩種不同的心理人格或主體性———“精神分裂”和“偏執狂”。它們是人滿足自身欲望的兩種方式:前者傾向于固守并絕對化某種特殊的觀念或信仰,具有維持現狀的功能;后者則否定任何絕對的權威、超越任何固定的邊界,拒斥任何普遍的價值,具有顛覆和反叛功能。
此外,一些文論家對瘋癲在文學中的地位也作了零散的闡釋。巴赫金在《小說理論》[4]中提到騙子、瘋子和傻子等邊緣人物在文本中的作用和功能。特里林在《誠與真:諾頓演講集(1969-1970年)》[5]中談到文學中真誠與復雜的自我觀念,認為真誠是公開表示的感情和實際感情之間的一致性,是一種道德要素。相反,分裂的混亂自我就是精神分裂。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高度發展,帶動了文學批評理論的革新,形成了各專業領域的特色。學者運用各種理論對文學中的瘋癲現象作了不同的闡釋。國外PQDD網站和亞馬遜網站收集相關論著百余種,具有如下特色和優勢。首先,性別瘋癲研究、男性瘋癲研究漸漸取代女性瘋癲研究。女性瘋癲依然是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桑•古芭的“TheMadwomanintheAttic:TheWomanWriterandth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Imagination”[6]是女權主義研究的經典著作。該書分析了19世紀女性作家的作品,批判了父權制文化對婦女和女性文學的歧視,認為在父權社會里女性作家被壓抑,瘋癲成為被壓抑的叛逆的女性作家身份的隱喻。該書對后來的研究影響極其顯著,對女性主義運動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其不足之處在于,作者選擇研究文本時并沒有真正走出男權主義的立場?!癎enderandMadnessintheNovelsofCharlesDickens”[7]通過對狄更斯小說中瘋癲女性的研究,闡釋了社會對女性精神錯亂的界定及精神錯亂的原因和表現,得出了瘋癲具有性別屬性的結論。在對待女性精神異常方面,狄更斯的思想超越了那個時代。作者利用福柯的權力觀點研究狄更斯的作品,為讀者解讀作品中那些被傳統誤讀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觀點。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性瘋癲被忽視,但佩德拉•瓦羅瑞重點研究了維多利亞時代作品中的男性瘋癲,認為當今時代男性瘋癲都是作家對社會倫理道德衰退和精神墮落表現出恐慌的隱喻,[8]并批判了男性精神表現較女性精神狀態穩定的神話。20世紀文學中男性瘋癲的原因主要是男性氣質的喪失,帕拉迪斯•戈登對此作過詳細論述。[9]此外瘋癲女性作家的創作也是一個重要議題。瑞貝卡研究了澤爾達•菲茲杰拉德、普拉斯、蘇桑娜•凱森、凱特米麗特、勞倫•斯萊特等女性作家的作品和她們的傳記,發現了女性瘋癲的兩種形式:一是具有天賦的女性受精神疾病的摧殘,二是因為蔑視社會習俗而被貼上了瘋癲的標簽。[10]其次,研究具有深度,多種理論被運用,整體研究成果豐富。除了常用的福柯的權力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符號學和隱喻理論研究外,學者還利用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解讀文本。如菲爾蒙•索莎娜通過對巴爾扎克、奈瓦爾、福樓拜、詹姆斯、拉康、福柯和德里達等學者的研究,探討了文學、哲學和精神分析學之間的關系,以尋求文化之外文學“瘋癲”的獨特性。[11]其關注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以及怎樣去講述瘋癲的話語,話語如何揭示文學與權力、文學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伯格斯托姆•卡爾運用??隆秃战?、德勒茲和迦塔利等理論分析了從讓-馬丁•沙可到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作品,揭示了作者運用瘋癲美學闡釋現實和人類生存處境的方式方法。[12]國外學界對各斷代文學史中的瘋癲現象都進行過整體研究,包括古希臘、浪漫主義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8世紀、19世紀和現當代文學中的瘋癲現象?!癕adnessintheContemporaryAmericanNovel”認為,20世紀美國小說將瘋癲隱喻為“荒原”,目的是要逃離“荒原”世界。[13]作者過多地將瘋癲的起因歸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忽視了主體自身的決定性作用。利廉•福德在“MadnessinLiterature”中將整個西方文學納入研究范圍,對瘋癲作了明確的文學界定,即“一種無意識壓倒意識,并控制了個人的觀念以及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的狀態,而根據當時的邏輯思維和相應的情感,這些感受和體驗都是混亂的、不合時宜的”。
該著作系統地理順了從古希臘至20世紀文學中的瘋癲在各思潮中的作用,認為瘋癲是對時代的醫學、文化、政治、宗教以及心理學觀念的反映和質疑。作者對眾多作品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瘋癲文學史。黑人等少數族裔群體的瘋癲形象及敘事研究是美國文學的特色。吉爾若•鮑爾結合人類學、醫學和精神病學理論,研究了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的作品,認為黑人瘋癲與美國民主有著密切的聯系,瘋癲是美國民主的隱喻,“哪里有平等哪里就有理性”。[15]國外瘋癲研究主題多元化,可與愛情、復仇、謀殺、戰爭、犯罪等主題結緣?!癓ove’sMadness:Medicine,theNovel,andFemaleInsanity(1800-1865)”以簡•奧斯丁、瓦爾特•司各特、夏洛蒂•勃蘭特等作家作品中為愛癡狂的女性為研究對象,闡釋了19世紀英國的醫學作家和小說家對瘋癲、女性氣質和敘述傳統的看法。[16]此外,“SensationNovelsofthe1860s:MurderandMadnessEverywhere和butRevolutionRepressed”等分別論述了小說中復仇、道德、謀殺、戰爭與瘋癲之間的內在聯系。[17]瘋癲研究的文本對象包括戲劇、小說和詩歌。戲劇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詩歌研究。莎士比亞的戲劇成為重點研究的對象,強調瘋癲在情節發展上的道具功能,以及演員對于瘋癲表情的演繹。詩歌中的瘋癲研究則更多地強調詩歌語言的非理性和詩人創作時感受到的迷狂和靈感。近年來出現大量瘋癲主題詩集,揭示詩人進入瘋癲的歷程,以及詩人如何利用瘋癲來表述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小說研究方面,科博•羅伯特研究了內省小說中的瘋癲形象,認為它們為批判社會提供了舞臺,因為瘋癲能夠從異常視角提出關于社會現實的另類“真理”,人物的內省是對當代社會傳統的逃避和拋棄。[18]但作者將內省活動看成是瘋癲者唯一的心理活動指向,忽視了文化的意義和作用。除英美等國的作家作品被研究外,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蒂莫西•芬德利以及非裔作家貝西•赫德等的作品也被學界廣泛關注。湯普森在“UnderstandingRussia:TheHolyFoolinRussianCulture”中通過俄國特有的圣愚形象,從文化角度闡釋了俄國的宗教樣態、社會行為模式、民族性人格、政治心態以及知識分子的特征。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趨勢
繪畫回歸:當代西方藝術的一種趨勢
2004年6月,我借參加女兒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典禮的機會,順便考察了美國當代藝術的情況。我在斯坦福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兩位教授陪同下,參觀了該系本科生的繪畫教室。我問:“你們的學生現在還練習素描嗎?”他們說:“當然,本科生必須練習素描和繪畫,研究生才能自由創作?!?月11日下午,我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拜訪了該校藝術史系主任惠特尼•戴維斯(WhitneyDavis)教授。我問他:“我聽說美國現在最流行的藝術是裝置、視像之類,繪畫已經被擠壓到邊緣,甚至消亡了。真是這樣嗎?”“不!恰恰相反?!贝骶S斯斬釘截鐵地回答:“繪畫正在回歸。我們迎來了繪畫的復興。(Paintingismakingacomeback.Wehavearenaissanceofpainting.)”他解釋說:“以前一段時期美國確實非常流行裝置、視像之類,但它們對雕塑影響比較大,對繪畫影響不太大。許多畫家一直在從事繪畫創作?,F在繪畫又流行起來了?!?月14日至19日,我在紐約和華盛頓參觀了十幾座博物館,特別是參觀了其中許多專題繪畫展覽,感覺到美國藝壇的確有點兒繪畫回歸的氣氛。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除了平時最吸引觀眾的法國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展廳之外,正在舉辦“美國印象派畫家蔡爾德•哈薩姆”[1]大型回顧展,展出了哈薩姆的140件油畫、水彩畫、色粉畫和版畫作品,包括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描繪紐約第五大街滿街懸掛美國國旗的“愛國”油畫。觀眾參觀的熱情程度不亞于最近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法國印象派珍品展”。各家書店都在熱銷《美國印象派畫家們》一書。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幾個繪畫專題展覽同時舉辦,分別是:美國畫家桑福德•R.吉福德的風景畫,從賓厄姆到埃金斯的美國大師,美國當代畫家吉姆•迪納的素描,墨西哥畫家迭戈•里韋拉的立體派繪畫。我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華盛頓國家藝術館,都看見一些男女青年在現場臨摹古典或現代的油畫,有的臨摹得幾可亂真。在書店的藝術類圖書書架上,擺放著歷代繪畫名家的畫冊,尤其以印象派、后印象派和各種現代繪畫流派的圖書居多,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洛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記和多種畫冊頗為暢銷。我們的美國同行的藝術理論著作《什么是繪畫?——再現與現代藝術》、《視覺思維》、《藝術與畏懼》等書名十分誘人。我特意到紐約自由藝術家聚居的東村和蘇荷(SoHo)區尋訪一家家畫廊,那些畫廊里銷售的商品畫五光十色,琳瑯滿目。我還光顧了幾家美術用品商店,貨架上擺滿了各種畫筆、顏料和繪畫技法書籍,顧客盈門。總之,從美國目前的藝術教育模式、頻繁的畫展、大量的畫冊、興旺的畫廊和廣大公眾對繪畫的愛好來看,都顯示出繪畫回歸的跡象。
如果說在美國短期考察的印象還不夠典型,也許這只是常態,或者只是“孤證”,不足以說明當代西方藝術的走向,那么近兩年西方策劃人策劃的國際藝術雙年展可以進一步證實:繪畫回歸正在逐漸成為當代西方藝術發展的一種普遍趨勢。近兩年,我隨同中國美術家協會代表團親臨意大利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和巴西第26屆圣保羅雙年展現場考察,也可以窺見當代西方藝術的最新趨勢。
2003年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已經明顯發出了“繪畫回歸”的信號。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意大利策劃人弗朗切斯科•博納米(FrancescoBonimi)是畫家出身的藝術批評家,他對繪畫情有獨鐘。這屆威尼斯雙年展盡管仍以裝置、視像之類為主,但繪畫的數量已經比前兩屆有所增加。他與瑞典評論家比恩鮑姆策劃的主題展,在他撰寫的前言中,反復強調繪畫是“一切藝術之母”,是“藝術的原型”,繪畫也是當代藝術表現的一種不可廢除的原型,盡管觀念藝術的出現引起了繪畫的缺席。他回顧了從1964年到2003年繪畫界的一段緊張之旅,主要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了西方繪畫一度衰微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席卷西方社會的集體大動亂基本上取締了繪畫,許多藝術家從內部挑戰繪畫,畫布變成了街道,在街上,現存社會遭到了質疑和挑釁,大街就是畫室,抗議就是惟一的語言和媒介,只有個別畫家逃避那一代人的意識形態。80年代,新表現主義和激情顛覆了理想和教條。“回歸”繪畫也標志著恢復里根時代的保守主義政治規定的“秩序”。今天,博納米指出:“繪畫仍然像一個幽靈在當代藝術的小巷里徘徊。但是我們已變得習慣于認為繪畫已死。我們以前聽說過各種各樣的議論:繪畫處在危機中;繪畫在回歸(paintingiscomingback);繪畫死去了;繪畫復活了。繪畫簡直成了人們射擊的一個移動靶子。但正是在這種過程中,繪畫已經活了下來而且更加強壯(paintinghassurvivedandgainedstrength)?!盵2]最后,緊扣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總主題“夢想與沖突”,博納米總結說:“繪畫是世界自己的夢想——一個單純的空間,在那里事物會越來越美好?!薄?〕除了“繪畫”專題展,英國館、瑞典館、意大利館等西方國家館也是以繪畫為主。
2004年第26屆圣保羅雙年展已經進入了繪畫回歸的實質性發展階段。本屆圣保羅雙年展來自五大洲的62個參展國,包括22個西方國家??偛邉澣耸堑聡税柗剿?#8226;胡戈(AlfonsHug)。胡戈的策劃思想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肯定和恢復繪畫藝術形式的重要地位。他引證康德的美學論斷,為當代西方繪畫回歸的現象尋求理論依據。今天的畫家們經歷數十年“流放”之后,又正在返回藝術的精英階層。胡戈分析西方繪畫衰微的原因是“淺薄的政治化”,他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繪畫已成為淺薄的政治化的犧牲品,這種政治化把畫布與從米開朗基羅到畢加索的男性天才的統治聯系起來,在視像之類新媒體中找到了更合適的中性的形象載體,它們也被假定為具有更容易負載社會和政治信息的優點?!薄?〕他進而推測繪畫回歸的原因:“也許是非政治的態度通過繪畫返回了藝術?”〔5〕“‘繪畫藝術’在藝術登場以前很久就以其玄奧的尊貴地位存在,而這就是為什么它正在今天回歸(itiscomingbacktoday)。”〔6〕“為什么繪畫,“為什么繪畫今天正在再一次經歷再生(rebirth)?這在本屆雙年展上也突出地體現出來了?!薄?〕他推測是因為“繪畫的靜態的畫面在沒有人再信任的移動的、可操縱的圖像的洪水中有一種錨(anchor)的效果。寂靜的畫面,吸引人們去觀看未受干擾的、與商業世界的喧囂和過分刺激對立的世界。不過,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繪畫并非以模仿的方式對待現實,而是取消現實的法則,使世界上的事物以一種原型的和象征地升華的形式出現。畫家仍然在追尋一種人類的理想的畫面和從原始時代就已存在于我們心靈中的世界?!薄?〕在胡戈的策劃思想指導下,本屆圣保羅雙年展開始呈現繪畫回歸的明顯跡象,繪畫的數量約占參展作品的一半左右,幾乎與雕塑-裝置和視像、攝影平分秋色。特邀藝術家比利時畫家呂克•蒂曼、丹麥畫家謝爾蓋•詹森、德國畫家內奧•勞赫、奧地利畫家蒙特安、美國女畫家朱莉•梅雷圖等人的繪畫作品都吸引了不少觀眾。美國畫家馬修•里奇的作品則把繪畫與裝置結合起來,這表明今天的繪畫回歸并非一律回歸西方的架上藝術傳統。西方繪畫的衰微和新媒體的興起也曾影響到非西方國家。本屆圣保羅雙年展設立的專室之一展出了巴西“激浪派”和新媒體藝術家保羅•布魯斯基凌亂塵封的畫室,仿佛象征著前些年繪畫的危機。而今天同時參展的巴西女畫家比阿特麗斯•米拉塞斯絢麗的熱帶花卉圖案,則仿佛象征著繪畫的復興有著色彩繽紛的未來。秘魯畫家費爾南多•布賴斯展出了兩百多幅素描組畫,用胡戈的話說:“素描也正在回歸(thedrawingisalsomakingacomeback)”。〔9〕在對參展的斯洛伐克畫家的作品評論中,還出現了非常情緒化的語言:“繪畫死了嗎?繪畫萬歲!(Ispaintingdead?Longlivepainting!)”〔10〕
當代西方繪畫的衰微和回歸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文化現象,在這種現象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原因,并不是簡單的藝術形式的演變問題。我注意到博納米和胡戈都把西方繪畫的衰微歸結為政治原因,認為對現存西方社會的抗議或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挑戰,導致了傳統繪畫形式的衰微和更具社會批判性的觀念藝術、行為藝術以及裝置、視像等“中性的形象載體”——新媒體藝術的興起,而繪畫的回歸則意味著恢復西方保守主義的政治秩序,或者采取“非政治的態度”,擺脫政治的管轄和經濟的控制,恢復藝術純粹非功利的審美價值,回到胡戈為第26屆圣保羅雙年展設計的主題——“自由領土”?!?1〕博納米和胡戈都是當代西方具有烏托邦理想的知識分子,在他們的文章中還沒有把繪畫回歸現象與藝術市場需求聯系起來。據美國《藝術新聞》雜志報道,美國年輕一代的收藏家都期望收藏當代超一流的繪畫作品,恐怕這也會刺激當代藝術家的繪畫創作。當然,藝術形式還有它自身演變的規律,即形式的自律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藝術形式的變化和消長。繪畫的衰微和回歸不僅是西方的文化問題,也或多或少影響到第三世界國家。我們中國所受的影響較少,傳統的繪畫包括中國畫和從西方引進的架上繪畫一直占據當代中國藝術的主流地位,裝置、視像之類新媒體藝術并未構成對主流藝術形式的嚴峻挑戰。我始終認為,繪畫、雕塑、裝置、視像等藝術形式本身并無高低優劣之分,關鍵在于它們承載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裝置、視像之類藝術形式也不會因為繪畫的回歸而消亡。不過,作為前沿的研究課題,當代西方繪畫回歸的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思考,繪畫的回歸是否與后工業社會手工勞動的復歸和人類創造本能的復歸有關?繪畫——人類創造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可能擁有最長久的生命?!?/p>
注釋: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法分析
[摘要]寫作是一個綜合性較高的題目,不僅要求學生有豐富的語言詞匯知識,還要求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支持過程教學法的學者看來,寫作這項活動是多方互動下進行交流交際的產物。過程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是重視學生寫作的過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盡可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意識。與傳統的結果教學法相比而言,本文主要展示如何將過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進行應用及對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相關啟示。
[關鍵詞]過程教學法;寫作教學;高中課堂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實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經濟戰、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聯系變得緊密起來,國際間的交流必不可免。在這樣的大勢下,英語作為一門第二語言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它不再局限于應試教育的紙上談兵,它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愈加凸顯出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語言能力愈發受到重視。由此可見,在新課標中對學生寫作方面也進行了更具體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師如何改進英語寫作的教學也成為了中小學乃至教育界所關心的新熱點。
2研究意義
近10多年以來,對英語寫作的新研究正在蓬勃發展,包括語言學界、教學界等,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一些改進英語寫作水平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結果教學法(productapproach)和過程教學法(pro-cessapproach)。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過程教學法的理論、實施建議、優點以及不足之處等,并探討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過程教學法。但是,大多數人研究的是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過程教學法的應用,只有少數涉及了高中課堂教學領域。為此,筆者在這里對高中英語教學運用過程教學法進行了闡述。
全球化下的我國影視廣告本土民族化論文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影視廣告
摘要:影視廣告在大眾市場的整合營銷傳播中有著重要作用。近年全球化和本土化成為影視廣告發展研究的重點。本文從中國影視廣告的歷史發展入手,對當下影視廣告的全球化現狀及趨勢作出分析。
“全球化”或“一體化”,和本土文化存在這一種天然敵對而又相互融合的關系。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這種關系往往體現為一種敵對的,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和強暴。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這種本土化的特征也可融入更多開放的、更具活力的元素。全球化在經濟、文化乃至意識形態各方面日漸一統的發展趨向,給本土文化帶來了重大的沖擊和碰撞。面對這股不可抵擋的潮流,人們往往看到的是觀念的先進、技術的先進,而對本土文化的優良特性,在全球化的壓力下陣地漸失。在中國,有一批人正在制造著這個世界上最多人收看的影視廣告,它們的制造者受到了來自雙重文化沖擊的壓力和挑戰。這時,除了關注技術的更新和觀念的進步,中國的影視廣告制作人更積極的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重新的挖掘和重組,意圖從新的層面上改變中國的影視廣告面貌。
一、歷史的召喚
80年代初的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生活的面貌一日千里。中國最早的影視廣告是從幻燈過渡而來的,早期的大白話式的叫嚷和告白,是人們對影視廣告的最直觀印象。隨著廣告事業的蓬勃發展,一批電影、電視界的行家里手進入廣告界,影視廣告出現了另一番的景象。當時中國的廣告業是一個新興行業,大多數早期的探索者都是從事美術設計的人員。而中國的影視廣告導演絕大部分是來自電影學院。他們并不存在著接受資本市場洗禮的經驗,所以更多的是以在學院學習到的技術知識和審美情趣在廣告制作業這行打拼。這時出現了幾個在中國廣告史上不得不提的名字和作品,他們在為商品進行有效的宣傳推廣同時,體現了極其鮮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是一次在廣告史不可磨滅的探索:
白馬廣告有限公司的韓子定為太陽神口服液制作的主題“在太陽升起的地方”系列影視廣告。韓子定在談到為太陽神設計的“形象篇”時,無不與自我的個人經驗和幻覺有關:來自對萬寶路香煙的力量感的重現體現太陽神的剛性,通過《目擊證人》的視覺記憶對人類共建的闡述等等,共同構建了一個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另外還有聚光堂廣告公司的沈嚴營造的麗江花園的夢幻情景,為廣州的房地產廣告開了一次新河。盡管這時的沈嚴還沒有留意到廣告音樂的重要性,而對廣告氛圍的營造已是得心應手。彼時三九廣告的孫周創作的“你的胃好些了嗎”--溫情式的廣告開始滲透藥品廣告市場。
外國婦女墮胎權利爭取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60年代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為婦女爭取墮胎權刺運動奠定了政治基礎。197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羅訴韋德案中作出判決,婦女擁有決定是否生育的憲法權利,墮胎是婦女的穩私權。這標志著美國婦女爭取墮胎權利的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羅訴韋德案后,主張雒護婦女墮胎“選擇權”的自由派與保護未出生胎兒“生命權”的保守派之間的較量更為激烈;和共和黨分別持贊成或反對墮胎的立場,使婦女爭取墮胎權利的斗爭變得錯綜復雜。
關鍵詞:美國婦女;墮胎權;胎兒“生命權”
20世紀60年代,美國婦女運動再次復興,掀起了女權運動的第三次浪潮,確定了三大奮斗目標:爭取與男性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爭取制定《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爭取婦女墮胎合法化。本文結合1973年羅訴韋德案判決,論述美國婦女在爭取墮胎權利方面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及其階段性成果——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確認婦女擁有決定是否生育的憲法權利,實現了在一定條件下的婦女墮胎合法化。
一、美國婦女墮胎權利運動及其社會基礎
北美13個殖民地普遍采用英國的習慣法,以胎動(懷孕第18周)為標準,允許胎動前的墮胎,胎動后的墮胎則為犯罪。19世紀前期,墮胎僅僅是道德上的不良行為,絕大多數州允許為保護孕婦身心健康以及胎動前的墮胎。受英國1803年《埃倫伯勒法》影響,到1849年美國有20個州制定了限制墮胎法(其余8州沿用習慣法),禁止墮胎,把胎動前后的墮胎分別定為輕罪和二級謀殺罪,只允許為挽救孕婦生命的“治療性墮胎”。醫學界是反墮胎運動的推動者,婦科醫生霍雷肖·斯托勒率先呼吁把墮胎定為犯罪,1859年美國醫學會年會通過決議,敦促各州限制墮胎。到1910年,美國各州(除肯塔基外)都制定了限制墮胎法規,醫院也設立墮胎審查委員會,墮胎決定權掌握在醫生手中。判斷墮胎的價值觀念也由強調保護母親生命轉向保護胎兒生命。19世紀中期美國嚴格限制墮胎的原因是: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禁欲主義;墮胎手術難以保障婦女生命安全,保護胎兒生命。
20世紀60年生的兩個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墮胎問題。謝里·芬克拜是一個有4個孩子的婦女,1962年獲悉已懷孕兩個月,并服用過會導致胎兒嚴重畸形的鎮靜藥酞胺哌啶酮,她決定墮胎并取得醫院同意。但消息公布后引起軒然大波,州檢察官揚言將逮捕為她墮胎的醫生,醫院不敢為她墮胎,她被迫到瑞典做墮胎手術。1964年美國流行麻疹,導致美國出生約2萬個殘疾嬰兒。1966年舊金山又流行麻疹,21名醫生不顧墮胎法限制,為傳染麻疹的孕婦墮胎,結果遭到當局逮捕。
意大利藝術述評
12"15世紀的意大利處在基督教信仰衰落和人文主義復興的交錯階段。舊的基督教藝術中羅馬式在12世紀已經發展到它光輝的頂點,繼而從法國發起的哥特式風格很快就席卷全歐,進而擴展成為國際哥特式。l3世紀,晚期拜占庭式在意大利漸趨流行。l4世紀,隨著哥特式藝術土崩瓦解,基督教信仰的大廈也搖搖欲墜了,伴隨這一進程的是一種新人文主義文藝復興迅速鵲起,經過人文主義者和新興市民們的共同努力,15世紀一片繁榮。無疑,這一歷史進程中潛伏著宗教改革和近現代啟蒙的發端,對后世影響深遠,研究意義重大。因此,歷來都是國際學界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藝術家與藝術品、心理學與圖像學、藝術社會學等三個方面詳細述評這一時期的意大利視覺藝術研究狀況。
一、藝術家與藝術品
l2至l3世紀,歐洲甚至連專門討論藝術的著作都寥寥無幾。從14世紀始,首先在意大利,關于藝術家和藝術品記敘才逐漸增多。當時的一些著名人文主義者和編年史家,如但丁、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喬萬尼•薄伽丘和菲利波•維拉尼等,都開始或多或少地談論意大利藝術家和藝術發展的狀況。到了l4世紀晚期和l5世紀,職業藝術家撰寫的藝術著作相繼出現,有佛羅倫薩藝術家切尼尼的《藝人手冊》和l5世紀佛羅倫薩雕塑家和建筑師洛倫佐•吉貝爾蒂的《回憶錄》,書中吉貝爾蒂專門用一部分探討了15世紀藝術家關心的光學問題,并把喬托以來的l5世紀藝術看成是藝術史發展的最為關鍵的階段。同時代,意大利畫家阿爾貝蒂也有《論繪畫》名作。稍晚達•芬奇的《論繪畫》也著稱于世。在l4—15世紀學者和藝術家相關著述的基礎上,l6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建筑師和藝術史家瓦薩里寫成《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筑家傳》,記載了14世紀的契馬布埃、喬托到16世紀的米開朗基羅、提香等260多位意大利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尤為難得的是,瓦薩里在關于這些藝術家的書寫中貫穿了藝術進步的三段論理論。他常常輕蔑地提到拜占庭風格和哥特式藝術,但對15—16世紀的意大利總是描述為重大的創新。到了18世紀,瓦薩里的藝術史書寫模式受到了挑戰,西方藝術史編撰傳統開始經歷一次重要的典范轉移。其中意大利的路易吉•蘭齊和德國約翰•溫克爾曼的貢獻卓著。蘭齊的《意大利繪畫史》突破了瓦薩里以藝術家及其作品為中心的模式,而以不同畫派為中心展開論述。而溫克爾曼則在其《古代藝術史》中明確表示藝術史的目標應該是探索藝術的本質。因此,其對象應該是藝術品的形式和風格,而不是藝術家。由此,溫克爾曼將西方藝術史的中心從藝術家轉向了藝術品本身,并力圖建立一門嚴謹的“科學”,意大利古典希臘一羅馬藝術是他研究的重點。
19中葉至2O世紀初,隨著歐美相繼設立藝術史學科和專職教席,藝術史研究的范式也堅定地從藝術家轉向藝術品的內在因素,如題材、風格、形式等。19世紀頗有影響的庫格勒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繪畫史手冊》和《藝術史手冊》就就鮮明的體現了這一變化。庫格勒的藝術研究直接影響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在他的指導下,布克哈特完成了《意大利藝術品指南》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從而為著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奠定了基礎。1986年布克哈特出版《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100多年來雖歷經批判卻能屹然不動,他有關文藝復興的論點,至今仍基本上無所改變。確實,布克哈特的綜合研究皆奠基于文藝復興當時人的看法,奠基于彼特拉克及其追隨者們,其時比瓦薩里把美術發展稱為“文藝復興”要早得多。關于這種有關古典文化準則怎樣在文化和藝術方面首先得到“再生”和“復興”的思想,沃利斯•克•弗格森在其權威著作《歷史思想中的文藝復興》中已有充分闡述。布克哈特所做的只不過是把文學藝術上的“復興”與“再生”的概念引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以及含義最廣泛的歷史領域。布克哈特著作的開篇對意大利的歷史作了深入的分析,用了一個標題:“作為一種藝術工作的國家”。在其他部分布克哈特的寫作態度很審慎,嚴格遵循朱爾斯•米歇萊特的名言:文藝復興實為“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對布克哈特來說,這意味著文藝復興使人們采取了新的姿態,這種姿態必然會改變整個世界。人們按照文藝復興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界、道德、宗教、公共生活以及文學和藝術的創作原則。這種觀點首先在意大利,然后傳播到其他地方,揭開了現代世界的序幕。當然,隨著研究的展進,人們對布克哈特所持立場開始存有異議,大致分為兩派:一派認為14、15世紀在意大利發軔的文藝復興僅是歐洲文化演變的無數相應的事件之一。因此,“文藝復興”這個詞,應當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它可適用于后代任何恢復和模仿古典文化的活動;另一派的意見完全相反,認為在意大利并未發生過任何值得特殊重視的現象,所謂的文藝復興只不過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延伸和近代文化的導演。第一種批評意見更深刻,也更富有建設性。由于這些學者們致力于對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和對12世紀的文藝復興的研究,中古史學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撰寫了一本關于《十二世紀文藝復興》的令人欽佩的著作。
他描寫當時的情況是:羅馬式藝術的鼎盛、哥特式藝術的萌芽、通俗詩的普及、拉丁古籍的再現和大學的誕生等等。另一派認為文藝保護主義在當時并不那么發達,僅有少數人支持。歐文•潘諾夫斯基對布克哈特進行了脆弱的批評。他在西方藝術中區別“文藝復興”和“文藝復古”的概念。潘諾夫斯基在藝術分析中使用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文化和文學領域。確實有古代的文章、思想和動機引起過少數知識界人士注意的復古時期,但這是所謂的曇花一現的時期。它對于16世紀意大利發生的文化變革,以及隨后形成的,幾乎至今仍是對西方文化價值處于統治地位的變革來說,并無任何歷史淵源和重要意義,也無持續與深刻的社會影響。他們認為,按照布克哈特的說法從文藝復興開始的現代社會實際上是浸透了中世紀的精神的。事實上,意大利從未存在過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非爆炸式的,而是中世紀與近代世界之間的過渡演進,由許許多多復雜的力量——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皬团d”的第一縷陽光出現在12世紀,從那時起,宗教與世俗的不斷摩擦與平衡,日益增長的意大利貿易緩慢地刺激著意大利藝術的肌膚,15世紀終于出現古典文化和藝術的再生,知識的蘇醒,人類才真正意識到自身的偉大。這種嶄新的生活觀念帶來視覺藝術的盛興。文藝評論家道格拉斯•布什和埃•麥•蒂利亞德也持這種觀點。與此并行的還有一種更早的論調,即認為在13世紀意大利基督教文化中就已經有了“人文主義者”的影響了。據此,索德認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社會演變的關鍵人物是著名基督徒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盡管布克哈特呼吁意大利文化研究要把“純”歷史和文化史結合起來,但筆者感到按此方向前進學者為數寥寥,唯一能夠提及的杰出的代表就是漢斯•巴倫,無論是在他戰前的作品里還是在《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危機》一書中都是這樣,而后者中的觀點更加明確。他在此提出一個論點,即正是由于在政治上對佛羅倫薩的自由所構成的威脅,首要是來自維斯孔蒂的威脅,才促使這個位于阿爾諾河旁的城市統治階級接受實質上的共和政體,并接受從古典著作中尋求啟示的新文藝風格。風格分析在12—15世紀意大利藝術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到了布克哈特的弟子海因里希•沃爾夫林那里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著作繼承風格學的衣缽,代表作有:《古典藝術: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導論》《藝術風格學》和《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同一時期,另一位藝術史家沃林格爾運用風格分析對l3—14世紀的哥特式藝術進行闡釋,其著作《抽象與移情》《哥特形式論》在歐洲知識界也曾引起強烈反響。
二、心理學和圖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