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行為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22:23: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護理行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護理行為

淺談兒科護理母愛行為與替代

摘要:目的探討關于兒科護理中的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的實施效果。方法對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兒科接受治療護理的150例患兒進行對比性護理研究,隨機分為患兒A組和患兒B組,各75例,患兒A組實施普通兒科護理,患兒B組在其基礎上實施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觀察兩組患兒的治愈時間及康復效果。結果患兒A組中,36例于2-4d內治愈,康復率為48%(36/75);22例于5-7d內治愈,康復率為29.33%(22/75);剩余17例于8-10d內治愈,康復率為22.67%(17/75)?;純築組中,47例于2-4d內治愈,康復率為62.66%(47/75);26例于5-7d內治愈,康復率為34.67%(26/75);剩余2例于8-10d內治愈,康復率為2.67%(2/75)。對比這兩組數據可知,接受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兒科護理的患兒B組的整體康復速度更快、康復效果更顯著,統計學意義充分(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根據每個患兒的不同心理及行為特點,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給予教育指導,以及采取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措施,使其能夠順利配合治療護理工作,以利于實現早日治愈、恢復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兒科護理;母愛行為;母愛替代

兒童處于身體不斷快速生長發育、心智逐漸穩定成熟及以社會行為學習發展的關鍵階段[1]。很多患兒因疾病住院住院,使其生活環境突發改變、對治療的不舒適感及恐懼感及家長的擔憂焦慮等均可引發患兒產生一些列的負性心理。因此,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根據每個患兒的心理特殊性及行為差異性等特點,充分發揮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措施的作用,以使患兒早日康復[2]。先本文對我院兒科150例患兒實施差異化的兒科護理措施,以觀察在兒科護理中開展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措施的具體效果及作用。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兒科接受治療護理的150例患兒進行對比性護理研究,隨機分為患兒A組和患兒B組,各75例。患兒A組中,男兒35例、女兒40例;年齡0.3-5歲,平均(3.12±0.45)歲?;純築組中,男兒36例、女兒39例;年齡0.4-5歲,平均(3.17±0.42)歲。兩組患兒在疾病類型、病情程度及一般資料等方面的統計比較無意義(P>0.05),能夠進行可比性護理研究。1.2兒科護理方法。對75例患兒A組實施普通兒科護理。而對75例患兒B組則給予普通兒科護理的基礎上,加施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具體措施示下:(1)母愛行為。依據小兒對母親的特別反應及對親情的感知力,護理人員要高度重視對患兒的母愛親情呵護,以滿足患兒的身心需要,使其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赏ㄟ^使用美好的母愛語言、友善的母愛態度,并利用優美的醫療環境,減少及消除患兒的陌生恐懼心理,從而放松其身心,早日恢復健康[3]。另外,還要,了解兒童心理以及發展過程,掌握好奇好奇、易成群、好動及好玩等特征,像母親一樣適當約束及限制其活動,在病情允許情況下,也可特意陪伴玩耍,并重視對其自尊心的保護,促進消除患兒的對醫療的對抗心理、戒備心理及心理隔閡,以保障護理工作的有序進行。(2)母愛替代。一般患兒入院會一定時間的離開父母,常常會產生陌生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此時,護理人員要充分掌握患兒的注意力,利用其易轉移、定向性差及適應能力強等小兒心理特點,通過適時、適度的給予其多選性新奇有趣的玩具、事物或與其一同嬉戲玩耍等,有效轉移其注意力;同時,告知患兒“你的媽媽只是暫時離開,阿姨會好好照顧你,她明天就會來這里看你啦”,這樣患兒便會把內心對母親的依戀逐漸轉向媽媽托咐的人身上,使其盡快轉移離開家人后的情感投向。另外,護理人員還要像母親一樣,處處觀察感受患兒的喜怒哀樂情緒,盡可能減少其生活上或精抻上的困惑恐懼,盡力滿足其正當需要及要求,以慈母般的心理行為,時時記掛患兒的饑飽、冷暖以及病情變化,博得患兒的喜愛及獲得其家屬的深度信任,并誠心溫暖、體貼及愛護每一位患兒,讓其時時享受母愛,以促進其早日治愈。

2探討

查看全文

護理行為與防范護患糾紛論文

【關鍵詞】護患糾紛

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由于病人個體差異很大及病情多變,加之受醫學發展的限制,未知的醫學領域很多,使護士在執業過程中遭遇護患糾紛的情況可能隨時存在和發生。“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更加重了護士的責任。護理人員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病人的不滿或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給護理工作帶來困擾,給醫院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杜絕護患糾紛,筆者認為,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學習衛生法規,加強道德修養

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衛生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內容,在護理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以《醫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無欲無求,誠信奉獻,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修養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用真誠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幫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圣潔形象,是防止和減少護患糾紛的基礎保證。

2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確保質量安全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俗語所說的規矩在行業中就是規章制度。醫療行業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準則,更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確保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制度的內容,自覺嚴格地執行醫院的各項制度,照章辦事。

查看全文

初探護理道德的工作行為

本文作者:呂仲瀛工作單位:長春市中醫院

護理道德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護理工作,是具有艱苦性質的平凡工作,繁重的體力與復雜的腦力勞動相結合,嚴格的科學性與和高度的責任相匹配,需要擁有廣泛的科學技術才能完善此項工作。護士是醫院中堅力量,指標比例是醫院技術人員的50%,專業面強,涉及科系領域廣、是患者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者,統計狀況表明,一名患者從門診住院的整個過程中,90%處置是需要護士參與所完成,從基礎護理到各種護理技術技能操作,從采集標本到觀察疾病微妙病變,都需有技巧和敏銳的感覺。護理語言道德對病人健康的影響護理語言,是與患者之間進行思想互動,交流的信息工具,美好的語言,反映的是護士思想情操,文化程度,道德修養,言談舉止、衣帽整齊端莊的體現。和善的語言,可對待不理智的病人及家屬,使之,從心理變化的角度予以理解,耐心說服,不使矛盾激化;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根據每個人的特質狀況,給予適當的稱呼,營造溫馨的修養氛圍。護理行為道德對病人健康的影響護士的言行,對患者的情緒,心理狀態起著重要作用。如;關心病人,及時為病人解除身體上的不適;體貼病人,注意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在停止或開始使用各種儀器時,要向病人解釋為什么,以免造成病人緊張或擔心;如果可能,盡量讓患者家屬有一定的接觸時間來陪護病人。護士鎮靜的表情,輕盈快捷的步態,飽滿的精神,都會給病人帶來戰勝疾病的信心,是修養生命的一劑精神良藥。完善護理道德的倫理障礙在完善護理道德的過程中,諸多的矛盾因素阻礙了實施的計劃,使之導致不完美。如:履行人道主義與經濟效益的矛盾;講真話與保護性醫療的矛盾;知情同意與保護病人利益的矛盾;衛生資源分配與病人實際需要的矛盾;病人拒絕治療與維持病人生命的矛盾;安樂死與現行法律的矛盾等倫理因素,阻礙了護理道德的實施和完善,這都是不容忽視的工作層面,需要協調才得以護理道德的實施。

護士要熱愛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熱愛護理事業、忠誠護理事業,樹立職業的自豪感;尊重病人一視同仁,尊重病人的人格、權利及生命的價值;工作盡責,護理擔當著維護健康,保護生命安全,延長生命去留的崇高使命,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倦怠。文明禮貌舉止端正,言行中體現一種素養,使之患者產生信任和依賴感;言語貼切保守秘密;醫療境遇中語言有2種東西能治病,①藥物;②語言,既能治病也能致??;團結合作相互監督;體現在同行的工作上,精誠團結、密切配合;廉潔奉公遵紀守法;不能以損害病人的利益謀取私利。

此文,以全新的人文理念的角度,詮釋護理道德的內涵,這是適應經濟形勢下醫院管理的一個重要步驟和手段,弘揚以德興護、以德治護、關愛生命。樹立護士職業道德新風尚,在醫院管理運行中尤為重要的一環。通過對護士職業道德的原則、道德規范的認識和體驗,使護士在意識中形成穩定的、能區別護士執業行為中的善良與丑惡、誠實與虛偽等方面的內心信念,從而將內心信念運用于年工作實踐中,在工作中自覺調節工作行為,并依照道德原則,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鍛煉自我提高,使護理道德觀念在工作境遇中更新完善,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工作得到延伸和發展。

查看全文

護理行為及防范護患糾紛論文

作者:李桂華李桂英湯永秋

【關鍵詞】護患糾紛

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由于病人個體差異很大及病情多變,加之受醫學發展的限制,未知的醫學領域很多,使護士在執業過程中遭遇護患糾紛的情況可能隨時存在和發生。“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更加重了護士的責任。護理人員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病人的不滿或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給護理工作帶來困擾,給醫院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杜絕護患糾紛,筆者認為,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學習衛生法規,加強道德修養

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衛生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內容,在護理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以《醫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無欲無求,誠信奉獻,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修養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用真誠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幫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圣潔形象,是防止和減少護患糾紛的基礎保證。

2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確保質量安全

查看全文

優質護理如何改善婦科門診遵醫行為

【摘要】目的觀察優質護理改善婦科門診患者遵醫行為、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門診婦科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優質護理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兩組,每組各75例。比較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焦慮情緒[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變化,舒適感(Kolcaba簡化舒適量表)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診療配合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GSES評分無明顯變化(P<0.05),觀察組患者GSES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5);兩組患者HAMA評分均較治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變化更大(P<0.05);觀察組患者Kolcaba簡化舒適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婦科門診實施優質護理對于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重要意義,可改善患者遵醫行為,提高其舒適感和滿意度。

【關鍵詞】優質護理;婦科門診;遵醫行為;自我效能感;舒適感;滿意度

婦產科患者所患疾病在傳統認知上,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多數患者羞于開口主動與醫護人員交流,甚至諱疾忌醫,貽誤病情[1]。因此,對于婦科門診患者需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優化護理質量,提供更有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本研究對婦科門診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從科學安排門診護理管理、共情護理服務、個體化護理服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優化護理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成效,具體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門診婦科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優質護理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兩組,每組各75例。納入標準:(1)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流產、盆腔炎或陰道炎患者;(2)有正常表達與溝通能力者。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認知障礙者;(2)患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3)惡性腫瘤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維持好候診秩序,基本的導診服務,以及按照醫囑給予患者解答疑問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實施如下:(1)科學安排門診護理管理:護理管理人員充分分析門診患者特點,確定科學系統的護理流程,科學排班,明確每名護理人員的分管區域,責任明確到個人;根據不同護理人員的資質、工作經驗等進行分級責任管理。(2)共情護理服務:護理人員熱心主動接待問診患者,詢問語氣需親切,采用溫和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主動為患者介紹診室環境與就診流程;注意記錄、收集患者職業、家庭狀況等一般資料以及具體體征、臨床癥狀;護理人員盡量采用肢體語言例如微笑、撫摸、握手等拉近與患者的距離。(3)個體化護理服務:針對不同患者群體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于初診患者,由于患者對于醫院環境感到陌生,加之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易產生焦慮、恐懼或害羞、緊張等情緒,針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耐心介紹疾病相關常識如疾病預防與保健、就診流程等,并根據患者疾病情況給予其指導,告知其注意事項,如婦科B超患者需憋尿,內診前需排尿,護理人員指導其放松心情、穩定情緒,配合檢查。另外,告知其用藥方法或自我護理方法;針對復診患者,護理人員需詢問患者初診后遵醫囑情況,以及其癥狀恢復狀況,結合患者的疾病狀況進行調配,指導其按照醫囑做相應檢查等,盡可能合理安排,節省其就診時間;對于高齡、行動不便的患者,護理人員在其就診、作檢查時耐心陪伴,必要時攙扶或將其扶上檢查床;對于性病、未婚先孕等患者,詢問時語言盡量婉轉,保護其個人隱私,交流時留意周圍環境,避免單刀直入,加重患者的自卑與羞澀情緒。掌握情況后,給予其性知識以及疾病相關健康教育。3.評估標準:(1)遵醫行為評分[2]:由門診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診療配合情況進行評分,評分范圍為0~10分,其中0分表示放棄就診,10分表示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分值越高表明依從性越好。(2)自我效能感評分[3]: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對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進行評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0.87,且只有一個維度。量表包含10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范圍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3)焦慮情緒[4]: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測定患者焦慮情緒狀態,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0.93,內容效度指數為0.86。量表包含14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0~4分分別表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極重,總評分越高則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4)舒適感[5]:采用Kolcaba簡化舒適量表評價患者舒適感,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0.83,內容效度指數為0.87。量表包含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環境四個維度,分別由8、9、4、7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評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適感越佳。(5)護理滿意度:由患者填寫婦科門診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評分范圍為0~100分,總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表示“基本滿意”,<6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護理前后自我效能、焦慮情緒評分變化,以及患者舒適感、護理滿意度。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查看全文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及血糖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的影響。方法將190例糖尿病患者按出院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95例,兩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系統的飲食療法、藥物療法、運動療法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于患者出院時及出院6mo末采用自行設計的遵醫行為問卷評定遵醫行為,同時測定血糖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遵醫行為問卷評分護理干預前兩組各因子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干預6mo末干預組按時檢查、飲食控制、藥物療法、自我監測因子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1),日費用及血糖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1)。結論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效果顯著,對控制血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糖尿病;遵醫行為;血糖

糖尿?。―M)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對患者長期的治療措施必須由患者自己實施,這就要求患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遵醫行為,要終生遵醫囑進行治療,才能較好的控制疾病的發展。為了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尋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我們對DM出院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市某二甲醫院內科出院的符合WHO診斷標準的190例DM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2例,女88例;年齡28a~70a;1型患者26例,2型患者164例。

查看全文

護理行為規范化對防范護患糾紛的作用論文

關鍵詞:護患糾紛

摘要: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由于病人個體差異很大及病情多變,加之受醫學發展的限制,未知的醫學領域很多,使護士在執業過程中遭遇護患糾紛的情況可能隨時存在和發生。“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更加重了護士的責任。護理人員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病人的不滿或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給護理工作帶來困擾,給醫院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杜絕護患糾紛,筆者認為,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學習衛生法規,加強道德修養

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衛生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內容,在護理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以《醫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無欲無求,誠信奉獻,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修養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用真誠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幫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圣潔形象,是防止和減少護患糾紛的基礎保證。

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確保質量安全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俗語所說的規矩在行業中就是規章制度。醫療行業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準則,更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確保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制度的內容,自覺嚴格地執行醫院的各項制度,照章辦事。

查看全文

多維度培訓對護理人員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索多維度培訓運用于護理人員臨床實踐教學中,其對老年患者跌倒臨床管理知識及行為的影響。方法將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四川省22家公立醫院老年病房工作的864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常規培訓組(364名)和多維度培訓組(496名),常規培訓組自行學習相關知識,多維度培訓組進行多維度培訓,采用護理人員跌倒培訓效果問卷調查兩組護理人員培訓后老年患者跌倒臨床管理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及行為改變情況。結果培訓后,兩組護理人員老年患者跌倒臨床管理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老年患者跌到臨床管理行為改變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臨床實踐教學中運用多維度培訓能有效改進護理人員老年患者跌倒臨床管理行為,使其能夠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護理。

關鍵詞:老年患者;護理人員;跌倒臨床管理知識;多維度培訓

老年人跌倒后對其危害性很大,常導致骨折,甚至導致殘疾,而絕大部分老年人骨折都是跌倒所致[1-2]。我國高于65歲老年人的跌倒后受傷率為52.60%,而死亡率高達58.03/10萬[3-4]。為預防和減少老年人跌倒,降低跌倒后導致的危害,各國也發布及更新了多個針對老年人跌倒預防及干預的指南和共識[5-8]。指南和共識需要運用于臨床才能產生效果,護理人員作為臨床一線人員,在跌倒預防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讓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中運用規范的管理流程和指南還有待探討[9-11]。臨床護理人員由于臨床經驗及行為欠缺,會存在難以避免的失誤,容易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12]。為探索多維度培訓運用于護理人員臨床實踐教學中,其對老年患者跌倒臨床管理知識及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以四川省22家公立醫院老年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以期為后期住院老年患者跌倒臨床管理及臨床護理人員教育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9年7月,研究組對四川省設有老年科的二甲及以上層級醫院發送參與多維度培訓模式研究邀請函,自愿參加的醫院共24家,實施時間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以24家醫院參與科室為單位,采用整群抽樣法將其分為常規培訓組和多維度培訓組。納入標準:(1)在老年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2)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工作時間小于6個月者;(2)培訓期間病假超過15天者,本研究已征得倫理委員會同意。因中途多維度培訓組兩家醫院退出該項目,最終為22家醫院的864名護理人員參與該項目。

查看全文

優質護理在精神分裂癥的影響

【摘要】目的評價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間給予其優質護理干預對患者遵醫行為以及生活質量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以加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精神科收治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總計82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進行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干預。對照組4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以及優質組4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采取精神科常規護理、精神科常規護理+優質護理干預。對比對照組與優質組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后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生活質量狀況、精神病癥狀嚴重程度。結果干預后優質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與精神病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均明顯優于干預前以及對照組,且定期體檢、定期化驗、定期復診、穩定情緒、合理參與活動、按時服藥等遵醫行為占比率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科常規護理的同時落實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藥、活動、情緒控制等方面遵醫行為,進一步促進患者精神分裂癥狀、生活質量改善。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優質護理干預;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遵醫行為

當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壓力以及人際關系復雜等因素影響,導致精神分裂癥患病率一直處于遞增趨勢,且逐漸呈現患病人群年輕化趨勢[1]。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障礙性疾病,具有病程遷延、進展緩慢、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以藥物控制和改善病情為主[2]。為了確保治療效果,預防疾病復發,臨床上對患者的遵醫行為提出較高的要求。但是,基于精神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遵醫行為較差,因而導致病情反復問題,增加治療難度[3]。所以,需在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以護理輔助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進而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改善[4]。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例,總結優質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試驗對象選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總計82例,均為精神科收治患者。納入標準[5]:①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參與者家屬知情參與。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病情處在平穩階段。⑤患者基線資料完整。⑥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6]:①嚴重軀體疾病患者。②腦器質性疾病患者。③妊娠等特殊階段患者。④交流等方面表現障礙患者。進行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組進行護理,對照組與優質組例數相同。對照組(n=41):男性女性患者占比28∶13;患者年齡最小18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37.30±3.20)歲;患者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7.60±2.50)年;患者婚姻狀況:未婚患者18例,已婚患者23例。優質組(n=41):男性女性患者占比27∶14;患者年齡最小18歲、最大62歲,平均年齡(37.10±4.30)歲;患者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2年,平均病程(7.80±2.20)年;患者婚姻狀況:未婚患者15例,已婚患者26例。對照組與優質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婚姻狀況、性別、年齡、病程比較,P>0.05,有比較意義。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用藥指導護理、生活護理、病情監測護理、飲食指導護理等[7]。優質組:以上基礎上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優質護理干預。①精神分裂癥疾病教育。護理人員向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介紹此類疾病管理、問題辨別、藥物治療、不良反應等知識教育,以勸導、督促等方式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并提高治療遵醫行為[8]。②情緒管理。結合精神分裂癥患者個體情況采取個體化溝通方法與患者交流,溝通期間態度誠懇、語氣溫和,避免造成患者情緒上的波動,在與患者建立和諧護患關系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療、增強治療信心,端正患者態度的基礎上管理好自身情緒。③注重家屬支持。與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溝通中了解患者病情、家庭狀況,指導家屬患者飲食、用藥、個人生活等方面的注意事項,提高家屬支持輔助作用的基礎上幫助患者學會生活自理。④安全管理。護理人員注重檢查工作,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危險行為,若發現患者有嚴重幻覺、被害妄想等情況需做好患者安全方面的特殊護理、重點防范、加強巡視,預防患者危險性行為發生。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精神癥狀嚴重程度評分以及情緒控制、體檢、復查等方面的遵醫行為情況。1.4觀察指標評分標準參考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LI)評定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患者生活質量,前者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精神病癥狀越嚴重,后者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9]。1.5統計學方法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后觀察指標數據結果以SPSS19.0處理。精神分裂癥患者遵醫行為占比率以[n(%)]的形式描述、BPRS以及GQLI量表評分均值結果以(x-±s)的形式描述,指標差異檢驗采用χ2、t檢驗。P<0.05表示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后試驗觀察指標差異顯著。

2結果

查看全文

小議心理學在護理安全中的釋解

一、結果

1.護理差錯事故分類上報的73例護理差錯事故分類情況,73例護理差錯事故分類。

2.護理差錯事故與護士行為的相關性通過對護理不良事件的分類回顧性分析表明,護理差錯事故與護士行為有相關性,而且導致錯誤行動造成事故的往往因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護理管理中護士的心理是重點,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素質下護理人員才能調適工作狀態,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二、討論

1.心理學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對73例護理差錯事故的回顧性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支配著其行為,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及其優化的方法,直接關系到其工作行為,積極樂觀情緒能夠調節環境氣氛,提高工作的效率,反之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表達力及主觀能動性,增加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的風險。根據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及規律,研究工作過程中護士的工作性質和發生差錯事故時人的心理變化,回顧差錯事故的發生經過,找出原因,在護理規范制度和護理操作技術上采取針對性的安全預防措施,有效地杜絕誘因,調動人的自控能力,保持穩定的心態,預防異常的心理反應和錯誤操作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產生,保證在護理工作中的人身及設備的安全。在護理安全管理中,通過研究分析護理人員的認知情感、工作性質、環境等,運用心理學理論指導工作行為,積極有效地緩解護士的應激程度,減少出現負性情緒,并制定切合實際、保護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護士安全心理模式,形成良好的應對和判斷能力,提高安全心理容量,從而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作出適應性反應,加強安全觀念,用心理指導行為達到安全護理的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