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06:04: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江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江南古鎮建筑景象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縱觀人類發展歷史,水是生命之源,靠水而居是人類最早聚居活動的主要表象。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物質基礎條件,人類在各時期的發展幾乎都與水息息相關。從愛琴海沿岸的古希臘文明到尼羅河沿岸的古埃及文明,從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到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中國文明,都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并譜寫出光輝的歷史篇章。
水是江南水鄉環境的母體,亦是自然景觀中的文脈。水的靈性、水的氣質、水的形態巧妙,構成了江南古鎮的結構線,并成為與周圍環境有機貫通的特殊介質。江南地區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根基深厚,經濟活動繁榮,交通條件便利。特別是江南地區擁有密布的河湖水系,為江南古鎮成為江南經濟、文化的重要良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水鄉民居,依水而建,小橋街巷沿水延伸,江南豐厚的水源與粉墻黛瓦的民居建筑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的水鄉生活風情畫面。它既是江南水鄉地區特有的建筑文化語匯,更是一道完整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觀。
一、江南古鎮水岸建筑景觀的構成要素
(一)水。江南水鄉因水而生,所謂“無水不成吳越,無橋不顯水”,可見水是江南水城、水鎮、水村、水路、水巷形成的最根本的物質條件。水是江南古鎮的靈魂,縱橫交錯的河道是江南古鎮的動脈。水的存在形成了江南獨有的水網空間,傳承著水鄉最自然的生存狀態。沒有水就沒有水鄉文化,因此,水是構成江南水鄉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最基本的元素。
(二)橋。江南水鄉,河多橋多。橋作為水陸交通聯系的紐帶,既是主要的水陸通道,又是江南水鄉獨具魅力的形態要素。橋的平面布局因河道、地勢、位置、功能而異,有直的、斜的,形態不拘一格,力求方便實用。橋作為生活的中心,在橋上建廟、建屋、建亭、建廊,使得橋的功能和形式千變萬化。家家鄰水枕河,戶戶近橋通舟,江南的橋不僅是古鎮的一道別致的美景,更多的時候它承載了江南的歷史、江南的風俗以及江南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街巷。江南水鄉素有“流水周于舍下”“車從門前入,船從后院出”的場景描述。河岸、水景構成江南古村鎮建筑景觀環境的主體脈絡。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水街相依,水路與陸路交織,交通與生活合一,水巷和街巷構成了江南水鄉城鎮整體空間系統的骨架。街巷與水巷的主要交匯點是各式橋梁,水陸交通的節點多為休閑廣場式的重要集聚場所。可見,街巷是江南水鄉建筑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是人們文化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
哀江南教案
師:沈陽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著名的沈陽故宮,有福陵與昭陵,葬著清王朝的兩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許多東北人民流落關內,有一支著名的歌曲就唱出了當年東北人民國破家之痛,流離失所之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哀江南》也涉及了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一支同樣反映亡國之悲的曲子,這座名城是南京,而這支曲子就是《哀江南》。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本上關于《哀江南》的介紹?!栋Ы稀愤x自《桃花扇》續四十出《余韻》。這個“余韻”相當于現代戲劇或小說里的“尾聲”。既然課文選自“尾聲”,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全劇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
師:同學們通過預習了解到,《桃花扇》這個名字里的“桃花扇”象征著愛情?!短一ㄉ取芬仓v述了一個愛情故事。我們剛剛學過《長亭送別》,現在就來比較一下《桃花扇》與《西廂記》在故事情節上的異同。我們一起來看投影。(投影1)
師:古典戲劇在愛情題材上基本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故事情節模式。第一步是“才子佳人,一見鐘情”?!段鲙洝防锏膹埳c崔鶯鶯是這樣,《桃花扇》里的侯方域與李香君也是如此。侯方是明末名士、復社文人,在文化界和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影響。李香君是秦淮河邊的名妓,色藝雙全,才藝俱佳,兩人果然是一見鐘情。第二步是“風云突變,節外生枝”。美好的愛情注定要經受更多的磨難。侯李二人生不逢時。明末崇禎皇帝即位后著力整頓朝政,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代中興之主。他清除魏忠賢,魏忠賢余孽四處流。有一個流竄到南京來的阮大鋮,如喪家之犬,急著要與以復社文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修復關系。明末知識分子在社會上是很有影響力的。所以他抓住侯李成婚的機會,給侯方域送了一份厚禮,但是卻遭到李香君的拒絕。句古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這話用在李香君身上就很不公平,李香君是個很有氣節和見識的女子。李香君的拒絕在侯李與閹黨余孽之間埋下了矛盾的伏筆。正在這個時候,李自成入京,崇禎皇帝帶著他的后妃女眷自盡了。作為陪都的南京,就上演了一出立新主子的鬧劇,結果阮大鋮這些閹黨占了上風。他們成了一個偏安朝廷。歷史上的東晉和南宋都是偏安朝廷,畢竟還做了一些復國土的努力。這南明王朝卻只顧窩里斗,只顧爭權奪利,醉生夢死。于是,侯李的苦難也就開始了。侯方域被逼逃亡,李香君先是被逼改嫁他人,不從,以死相拼,血灑宮扇。這扇子便是侯方域送給李香君的定情之物。有人稍加點染,勾勒成“桃花”樣子,這便是“桃花扇”的來歷。這就是第三個階段,我把它叫做“一波三折,苦苦相爭”。侯李二人對愛情忠貞不屈,苦苦相思,與張生崔鶯鶯無二。
師:大家知道,張生與崔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這就是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大團圓”結局。那么,《桃花扇》是這嗎?
生1:不是。侯方域與李香君最后雖然相見,最后卻又分手,兩個人雙雙入道了。
長江南北方言分析論文
一江南方言持續體標記“到”類的分布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分卷的材料和已發表的論文表明,用“到”類字作持續體標記的方言區域主要在長江以南,普遍分布在吳語、湘語、贛語、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區的多數方言點,閩語、粵語、客語區也有分布。長江以北的部分四川、重慶方言也有表持續的“到”,一般認為是明清時期的湖廣移民傳去的,是受長江以南的方言影響造成的。主要用字有“到[tau0]”“倒[tau0]”“噠[ta0]”“得[te0]”“底[ti0]”“的[ti0]”“老[lau0]”“牢[lau0]”等。這些持續體標大多數可以同時用作完成體標記,本文只論述它們表持續的用法。例如:
(1)江西南昌話:坐到[tau0]吃比站到吃好些。
(2)湖北武漢話:他先找了老張,跟倒[tau0]又找了小李/他站倒說
(3)四川成都話:莫得活路做,只好在屋頭耍倒[tau上聲]/他說倒說倒就哭起來了
(4)貴州貴陽話:好好聽倒[tau上聲]/圍倒他要糖吃/講倒講倒的笑起來了/順倒
民俗文化保護視角下江南古鎮旅游發展
【摘要】隨著當前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古鎮旅游的商業價值與旅游價值被逐漸開發出來。本文主要針對基于民俗文化保護視角下的江南古鎮旅游發展進行論述。在我國江南古鎮開發過程中,受到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存在很多問題,對古鎮文化價值保護不夠,甚至很多古建筑由于缺乏必要的維護,遭到破壞和損毀,影響了古鎮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保護視角;江南古鎮;旅游發展
江南古鎮是當前我國古鎮旅游的重要地區,以周莊、烏鎮以及西塘作為代表,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宣揚了優秀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形成了濃郁的水鄉文化、古建筑文化等。但是在古鎮旅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產生了很多負面效應。因此,本文針對當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從民俗文化保護視角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為江南古鎮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和依據。
一、當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江南古鎮屬于特色旅游地區,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具有很強的古文化底蘊,但是受到傳統經營模式的影響,存在不少對問題,嚴重降低了江南古鎮旅游發展的價值,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下面主要針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的問題展開論述。
(一)缺乏科學的規劃
江南水鄉建筑文化元素研究
摘要:中國地大物博,文明歷史源遠流長,尤其是江南水鄉,人杰地靈,而臨河而建的水鄉建筑更是中國建筑藝術史上的奇觀。建筑形式與當地人文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而蘊含其中的建筑元素更代表了江南的文化底蘊,蘇菜和浙菜都是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如何將江南水鄉建筑文化融入餐具當中,是當今文化創意設計所探究的方向。通過對江南水鄉建筑文化素的分析基礎上,對建筑元素在餐具設計中的應用進行探究,并給出具體的方案。
關鍵詞:江南水鄉;建筑元素;餐具設計
一、背景
江南水鄉,一個依水而立,依河而存的地方,其各種文化無不與水密切相關。自從江南水鄉出現建筑以來,各方學者都對水鄉建筑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文化價值無疑是社會的富貴財富。陶瓷作為一種餐具,與中國文化相生相承,民以食為天,故它與生常生活最為密切,將餐具融入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要素,既可以讓當地文化傳播,又可以豐富人們的審美價值。尤其在打造江浙菜系品牌,擴大江南水鄉古鎮的影響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鄉建筑文化概述
水網密布,或呈線型,或呈十字型,或呈網狀形,河流或深或淺?!敖涣魉乃С切保⒆髑槿f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鼻宕娙巳钤ㄟ^古詩描繪了一幅江南美景圖,描述了江南水鄉的地域特色,可以說是水造就了江南建筑形態的基本樣式。在這種樣式中,最突出的特點是臨水而筑、形體高大、粉墻黛瓦、黑白相間?!胺蹓焱哙l村畫”是六大古鎮民居的真實寫照:白色的類似馬頭一樣的墻,青色黛色的瓦片,排列得緊密而有秩序,兩邊檐牙高高翹起,建筑建造在一起,形成了高與低的對比,黑與白的對比。粉墻黛瓦的古鎮民居建筑,給人以婉然一新的視覺感受;尤其是黑與白的簡單色調,構成了古鎮簡單的美景;這些建筑與河流配合在一起,透明與不透明相協調,極具美感。[1]江南水鄉的建筑與北京的四合院部分相似,但由于江南水網密布,錯綜復雜,所以建筑在形態和元素上更多了一些個性。江南的氣候也相對潮濕,故底層多為磚墻或大塊條石,上層以木材為主,多為雀替和斗拱之類結構作為支撐。以上多為民居建筑,江南園林建筑也是一大特色,但基本建筑結構與民居建筑大同小異,也具有瓦當、直欞窗、硬山式屋頂或者卷棚式屋頂、院墻等要素。[2]小橋流水人家、亭臺樓閣以及黑白灰色彩的磚墻成了水鄉建筑文化的象征性符號。
清代江南人口與住房的關系探略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筆者已經掌握的方志和碑刻等材料中的清代江南村莊與住房的情況,探討人口住房的狀態和變動軌跡,揭示人口生活中的住房問題。
【正文】
一、清代江南人口增加對人口住房造成壓力
在明清江南人口的研究中,有兩點應該說已經成為學術上的共識。第一,盡管迄今為止,人們對于江南的界定還不統一,范圍有寬有窄,但是,以蘇州(包括清代太倉直隸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為江南核心區的地位已無可動搖。第二,盡管目前對于江南人口增長速度的認識和評判存在嚴重的分歧,但是,從明初洪武時代到晚清咸同戰爭之前,江南的人口數量呈現絕對增加,已是無論主張人口危機,還是認為人口低速增長的學者的基本出發點。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以上對于江南的核心區域和人口絕對數量增加的共識之上。
了解明初的人口是研究清代人口的基石。據李伯重(2000)的研究,連同鎮江、應天(南京)、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在內的江南地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大約870萬,清代人口最多的道光三十年(1850)約為3635萬。大略而言,從1400年到1850年,人口從900萬增加到3600萬,即增加300%。又經過推算,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的人口約為2000萬,屬于明代江南人口最多時期的數字。從1620年到1850年,江南人口增加了80%。
江南人口與住房的關系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筆者已經掌握的方志和碑刻等材料中的清代江南村莊與住房的情況,探討人口住房的狀態和變動軌跡,揭示人口生活中的住房問題。
【正文】
一、清代江南人口增加對人口住房造成壓力
在明清江南人口的研究中,有兩點應該說已經成為學術上的共識。第一,盡管迄今為止,人們對于江南的界定還不統一,范圍有寬有窄,但是,以蘇州(包括清代太倉直隸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為江南核心區的地位已無可動搖。第二,盡管目前對于江南人口增長速度的認識和評判存在嚴重的分歧,但是,從明初洪武時代到晚清咸同戰爭之前,江南的人口數量呈現絕對增加,已是無論主張人口危機,還是認為人口低速增長的學者的基本出發點。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以上對于江南的核心區域和人口絕對數量增加的共識之上。
了解明初的人口是研究清代人口的基石。據李伯重(2000)的研究,連同鎮江、應天(南京)、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在內的江南地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大約870萬,清代人口最多的道光三十年(1850)約為3635萬。大略而言,從1400年到1850年,人口從900萬增加到3600萬,即增加300%。又經過推算,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的人口約為2000萬,屬于明代江南人口最多時期的數字。從1620年到1850年,江南人口增加了80%。
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營造分析
摘要:牖在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營造中不僅可以使空間與空間之間產生連續性的聯系,還可以豐富園內景觀層次,使有限的景觀空間達到延展的效果,有著很重要的研究價值。以江南古典園林為例,文章從空間滲透、虛實設計、視界超越三個方面去分析研究牖在園林空間營造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其在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營造中的意義,并舉例說明其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轉換應用,為牖在現代化景觀設計中應用提供更多的理論基礎和設計指導。
關鍵詞:牖;古典園林;園林設計;空間營造
牖在源遠流長的古典園林歷史文化藝術長河中,具有獨具特色的東方神韻以及非常濃厚的藝術美學價值。作為把人、建筑以及景觀相連接的重要的設計藝術手法,其在園林空間營造中的價值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將會從空間滲透、虛實設計、視界超越這三個方面深入討論研究牖在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營造中獨特的藝術價值。通過對牖的研究,使相關設計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園林當中的空間藝術設計表達,也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一、牖的釋義
《說文•片部》曰:“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從片、戶、甫。譚長以為,‘甫’上‘日’也,非‘戶’也,牖所以見日。”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墻曰牖,在屋曰窗。”牖作為中國傳統建筑中構成建筑裝飾的主要元素,最開始指人類穴居時洞穴頂上為了滿足通風以及采光的需要所開的洞,開在立面的窗則出現得比較晚。牖最初是為滿足室內生活需要而出現,后來隨著人們精神層次、審美情趣的不斷提升,開始在其身上注入了新的功能和靈魂,逐漸將其功能性作用轉化為裝飾性作用,造型、紋飾、材質都在不斷變化,并且在江南古典園林中承擔著營造景觀空間的功能,超脫最初存在的意義。
二、牖在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營造中的作用
江南地區土壤耕作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土壤耕作制度是農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其是與一個地區的作物種植制度緊密相關的。本文就針對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問題開展論述,先對各主要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具體土壤耕作環節進行論述,然后再與作物種植制度相結合探討不同作物分布區內的耕作體系問題。
關鍵詞:江南;耕作農具;土壤耕作
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
Abstrac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sanessentiallinkofthefarmcropssystem,whichhascloserelationwithcropsplantersystem.Thisarticlewillaima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Firstly,wewillcarryontheconcretesoilcultivationlinkofeachmaincrops,thendiscussthecultivationsystemindifferentcropsdistributionareacombiningwiththecropsplantersystem.
keywords:Jiangnan;cultivationfarmtools;soilcultivation
土壤耕作制度簡言之就是土地如何耕作的問題,實質在于通過犁、耙等工具的機械作用改變土壤耕層構造和地面狀況,以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等因素,為作物播種、出苗、生長與發育提供適宜的土壤環境。其由一系列的技術環節所構成,主要有翻耕、耙地、耖田、起垅、開溝、筑畦、中耕、耘耥等[1]。從歷史上來說,土壤耕作制度是不斷發展的,對此諸多前賢學人已有相關研究[2]。對于江南所在的中國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而言,以郭文韜先生的研究最為突出。他認為古代中國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統大體分為三個環節,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開垅作溝及套復種的免耕播種。具體來說,又有兩種結合方式,一種是稻麥兩熟田的水耕與旱耕結合,即耕耙耖耘與開垅作溝的結合,另一種是套種田的耕與不耕結合[3]。不過,雖然諸多前賢學人已有開創之作,但由于他們的研究基本都是總體性的,故對于作物種植過程中具體的土壤耕作環節問題卻論述不多?;诖耍疚木土D對這一問題進行較為細致深入的探討,時空范圍則限定在近代的江南東部平原地區[4]。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我們將先對近代江南地區的耕作農具進行簡要論述,然后再對各主要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具體土壤耕作環節進行探討[5],最后再與作物種植制度相結合以探討不同作物分布區內的土壤耕作體系問題。
清代江南瘟疫對人口之影響初探
【提要】瘟疫對人口的影響一直史學界比較缺乏關注的問題,而史籍中的一些籠統的記載以及近年出現的探索性研究似乎顯示,瘟疫是中國歷史上影響人口發展最具威力的冷面殺手。情況究竟如何?本文通過對發生在清代江南的一些瘟疫個案考察,指出;對清代江南瘟疫帶來的人口損失率不宜估計過高,在疫病模式比較穩定的時期和地區,盡管瘟疫發生的頻度較高,但對人口發展的影響并非舉足輕重,至少不會產生結構性的影響。
直接導致瘟疫的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細菌、原蟲和蠕蟲等,乃是自然界生物鏈中的不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也是影響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因子。自人類的形成開始,它便無時無刻不在關系著人類的成長,美國著名的世界史家麥克尼爾(William.McNeil)曾指出:“流行病傳染模式的變遷,過去和現在一直都是人類生態上的基本地標,值得更多地關注?!盵1]顯然,瘟疫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基本而深刻的,而它最直接后果不外是生病或死亡,因此,人口的損傷無疑應是瘟疫眾多影響中最直接和明顯的。然而,由于瘟疫乃至疾病一直是史學界缺乏關注的因素,故長期以來,這一影響一直很少受到應有的關照,以至我們今天對瘟疫究竟對人口具有怎樣的殺傷力,或者對人口的成長具有怎樣的影響等問題,基本仍是一頭霧水。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瘟疫的記載可謂史不絕書,不過對瘟疫的人口影響大多以“死人無算”、“疫死者幾半”等詞概括之。近年來,一些疾病史研究的先行者,往往也會概略性地極言瘟疫的危害以表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比如張劍光在其《三千年疫情》的“前言”中談到:“疫疾為人類帶來的最為直接的災難是導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中國歷代老百姓被疫病奪取生命的總數是無法算清楚的。一場疫病死去數十萬、數百萬人,在古書中每個朝代都曾出現過?!盵2]。另外也有少數研究者開創性地對某場瘟疫的殺傷力作出了較為明確的估測,如曹樹基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在萬歷及崇禎年間華北兩次大的鼠疫流行中,三?。〞x、冀、豫)死亡人數合計超過1000萬?!币咚缆式某蒣3]。這樣一些籠統的記載和論述以及個別相對精確的估算,似乎都在向人們暗示,過去史學界一向忽視的瘟疫其實是歷史上最具威力的冷面殺手,它對人口發展的影響也必將是結構性的。可以肯定,這些論述在提請人們關注疾病史的研究方面的貢獻殊不可沒,但它們大多缺乏確實證據的支持,不能不令人感到疑問。顯然,在目前的情況下,歷史上瘟疫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即使我們承認個別研究者論述屬實,高達四五成的疫死率是非常偶然的現象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等等,仍然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清代江南是一個史料記載比較豐富、瘟疫發生也相對頻仍的時空區域[4],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一區域的探索,對目前一些論述展示的圖景作出個案性的檢視,并對以上問題提出自己的回答。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由于歷史上缺乏系統而準確的人口統計,因此幾乎不可能對瘟疫造成的人口損失率做出精確的判斷,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可能地挖掘現存的相關資料,并通過排比分析,對清代江南人口的損失狀況作出相對清晰的說明。
首先應該指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發生瘟疫造成的人口損失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的死亡人數較多,比如,“乾隆二十年(1755年)已亥,吳下奇荒,丙子春,復遭大疫,……過夏至病乃漸減,死者不可勝計”[5]。有的則病死率很低,比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間,“杭州城內,時疫流布,幾于無人不病。大都發熱頭眩,熱退則四肢發紅斑,然死者甚少”[6]。而且就是同一次瘟疫,在同一個較小的區域內,比如縣、鄉乃至村,疫情也不是平均分布的,甚至近在咫尺,也差異明顯。比如,嘉慶年間,在婁縣和嘉善交界的楓涇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