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00:21: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平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平等”是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價值標準。教育平等是社會平等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教育平等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應切實貫徹教育平等的理念。

[論文關鍵詞]平等;教育平等;社會平等

教育平等是一個與社會發展及社會發展需要密切相關的概念,教育平等的實現受社會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現狀的制約,離開社會發展的現實抽象地談論教育平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教育平等之所以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價值,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除了接受教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人權外,教育還能夠顯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狀態,增進社會公平,因而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的“最偉大的工具”。

一、教育平等的內涵

關于教育平等的含義,袁振國主編的《當代教育學》認為,包含四個要點:第一,人是目的又是手段。人受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它另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個體自由和諧的發展,只有在發展社會的同時尊重每一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里所謂的教育權利,指的是“受教育”權利,是相對于政治上、經濟上的平等權利而講的“教育上”的平等權利;第三,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個人有均等的入學機會、在接受教育過程中享有均等的待遇、有均等的學業成功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原則。由于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體的天賦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所以要實現教育平等必然需對每一個個體提供不同的教育待遇。差別性原則的基本前提是,使全社會中處于最不利地位者獲得最大利益。

當代著名教育家托爾斯頓·胡森對教育中的“平等”作了界定,指出了三個條件:首先,平等是指每個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視地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至少是在政府所辦的教育中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其次,平等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在對待上。也就是說,可以考慮各種不同但都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來對待每個人——不論其人種和社會出身情況。再次,在制定和施行教育政策時應列入一些措施,促使入學機會更加平等,進而使學習成就的機會更加平等。在這一意義上,平等被視為一個目標而追求。

查看全文

教育平等權探究論文

我國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先是由于階級斗爭為綱思想的影響,后是基于經濟政策方面的考量,我國的教育平等權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F在,種種教育歧視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嚴重障礙,有些關于教育的歧視性規定甚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應。有鑒于此,本文擬用規范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教育平等權進行研究。

一、教育平等權及其內容

教育平等權即受教育的平等權,或稱“教育方面的平等權”。教育平等權作為一項權利,有人權與公民權的雙重屬性。作為人權,它的價值依據是人的尊嚴與人的價值,規范依據是國際人權法;作為公民權利,它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平等權的權利主體是公民,特別是作為青少年的公民,義務主體是國家以及國家授權的實施教育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育平等權具有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雙重屬性的權利。作為消極的權利,權利主體有權要求國家及其國家授權的主體(以下簡稱國家)承擔不作為義務:不得制定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視性規定,不得有歧視性的決定或判決;作為積極權利,公民有權要求國家積極作為,為教育平等權的實現提供物質保障。

教育平等權是十分重要的權利。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有深刻的論述。馬克思將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作為“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強調“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平等制約的”。他們同時強調教育是關乎人類未來的大事。可見教育平等權對于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早在1866年,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領導的工人階級政黨爭取的政治目標之一。

受教育的平等權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對于權利主體,它的作用表現在:首先,教育平等權是公民人格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對于處在社會低層的人士;其次,教育平等權為參與未來的社會競爭提供可能?,F代知識型社會中知識是競爭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受教育的歧視必然使公民無法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使表面上向他敞開的機會失去意義。教育平等權對于社會也是同樣重要的: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培養良好的公民,教育平等權有利于社會的團結,防止社會分裂。經驗證明,歧視的教育將養成公民對社會的不信任甚至是仇視心理,對于社會和諧極其不利。

教育平等權是現代社會的產物。由于受教育需要經濟支撐,早期人們從來沒有將受教育作為權利來認識,更不用說作為一項平等權來認識。受教育作為權利在19世紀才開始流行,馬克思恩格斯在推動受教育的權利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以教育對于工人階級的重要性為基點來論證教育是一項需要政府保障的權利。[4]平等權向教育權的擴展更要晚得多。西方早期實行赤裸裸的等級教育。

查看全文

教育平等權研究論文

我國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先是由于階級斗爭為綱思想的影響,后是基于經濟政策方面的考量,我國的教育平等權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F在,種種教育歧視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嚴重障礙,有些關于教育的歧視性規定甚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應。有鑒于此,本文擬用規范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教育平等權進行研究。

一、教育平等權及其內容

教育平等權即受教育的平等權,或稱“教育方面的平等權”。教育平等權作為一項權利,有人權與公民權的雙重屬性。作為人權,它的價值依據是人的尊嚴與人的價值,規范依據是國際人權法;作為公民權利,它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平等權的權利主體是公民,特別是作為青少年的公民,義務主體是國家以及國家授權的實施教育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育平等權具有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雙重屬性的權利。作為消極的權利,權利主體有權要求國家及其國家授權的主體(以下簡稱國家)承擔不作為義務:不得制定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視性規定,不得有歧視性的決定或判決;作為積極權利,公民有權要求國家積極作為,為教育平等權的實現提供物質保障。

教育平等權是十分重要的權利。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有深刻的論述。馬克思將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作為“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強調“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平等制約的”。他們同時強調教育是關乎人類未來的大事??梢娊逃降葯鄬τ谝粋€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早在1866年,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領導的工人階級政黨爭取的政治目標之一。

受教育的平等權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對于權利主體,它的作用表現在:首先,教育平等權是公民人格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對于處在社會低層的人士;其次,教育平等權為參與未來的社會競爭提供可能?,F代知識型社會中知識是競爭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受教育的歧視必然使公民無法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使表面上向他敞開的機會失去意義。教育平等權對于社會也是同樣重要的: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培養良好的公民,教育平等權有利于社會的團結,防止社會分裂。經驗證明,歧視的教育將養成公民對社會的不信任甚至是仇視心理,對于社會和諧極其不利。

教育平等權是現代社會的產物。由于受教育需要經濟支撐,早期人們從來沒有將受教育作為權利來認識,更不用說作為一項平等權來認識。受教育作為權利在19世紀才開始流行,馬克思恩格斯在推動受教育的權利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以教育對于工人階級的重要性為基點來論證教育是一項需要政府保障的權利。[4]平等權向教育權的擴展更要晚得多。西方早期實行赤裸裸的等級教育。

查看全文

教育平等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平等”是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價值標準。教育平等是社會平等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教育平等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應切實貫徹教育平等的理念。

[論文關鍵詞]平等;教育平等;社會平等

教育平等是一個與社會發展及社會發展需要密切相關的概念,教育平等的實現受社會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現狀的制約,離開社會發展的現實抽象地談論教育平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教育平等之所以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價值,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除了接受教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人權外,教育還能夠顯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狀態,增進社會公平,因而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的“最偉大的工具”。

一、教育平等的內涵

關于教育平等的含義,袁振國主編的《當代教育學》認為,包含四個要點:第一,人是目的又是手段。人受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它另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個體自由和諧的發展,只有在發展社會的同時尊重每一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里所謂的教育權利,指的是“受教育”權利,是相對于政治上、經濟上的平等權利而講的“教育上”的平等權利;第三,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個人有均等的入學機會、在接受教育過程中享有均等的待遇、有均等的學業成功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原則。由于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體的天賦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所以要實現教育平等必然需對每一個個體提供不同的教育待遇。差別性原則的基本前提是,使全社會中處于最不利地位者獲得最大利益。

當代著名教育家托爾斯頓·胡森對教育中的“平等”作了界定,指出了三個條件:首先,平等是指每個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視地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至少是在政府所辦的教育中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其次,平等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在對待上。也就是說,可以考慮各種不同但都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來對待每個人——不論其人種和社會出身情況。再次,在制定和施行教育政策時應列入一些措施,促使入學機會更加平等,進而使學習成就的機會更加平等。在這一意義上,平等被視為一個目標而追求。

查看全文

教育平等權研究管理論文

我國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先是由于階級斗爭為綱思想的影響,后是基于經濟政策方面的考量,我國的教育平等權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F在,種種教育歧視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嚴重障礙,有些關于教育的歧視性規定甚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應。有鑒于此,本文擬用規范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教育平等權進行研究。

一、教育平等權及其內容

教育平等權即受教育的平等權,或稱“教育方面的平等權”。教育平等權作為一項權利,有人權與公民權的雙重屬性。作為人權,它的價值依據是人的尊嚴與人的價值,規范依據是國際人權法;作為公民權利,它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平等權的權利主體是公民,特別是作為青少年的公民,義務主體是國家以及國家授權的實施教育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育平等權具有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雙重屬性的權利。作為消極的權利,權利主體有權要求國家及其國家授權的主體(以下簡稱國家)承擔不作為義務:不得制定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視性規定,不得有歧視性的決定或判決;作為積極權利,公民有權要求國家積極作為,為教育平等權的實現提供物質保障。

教育平等權是十分重要的權利。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有深刻的論述。馬克思將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作為“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強調“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平等制約的”。他們同時強調教育是關乎人類未來的大事??梢娊逃降葯鄬τ谝粋€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早在1866年,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領導的工人階級政黨爭取的政治目標之一。

受教育的平等權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對于權利主體,它的作用表現在:首先,教育平等權是公民人格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對于處在社會低層的人士;其次,教育平等權為參與未來的社會競爭提供可能?,F代知識型社會中知識是競爭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受教育的歧視必然使公民無法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使表面上向他敞開的機會失去意義。教育平等權對于社會也是同樣重要的: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培養良好的公民,教育平等權有利于社會的團結,防止社會分裂。經驗證明,歧視的教育將養成公民對社會的不信任甚至是仇視心理,對于社會和諧極其不利。

教育平等權是現代社會的產物。由于受教育需要經濟支撐,早期人們從來沒有將受教育作為權利來認識,更不用說作為一項平等權來認識。受教育作為權利在19世紀才開始流行,馬克思恩格斯在推動受教育的權利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以教育對于工人階級的重要性為基點來論證教育是一項需要政府保障的權利。[4]平等權向教育權的擴展更要晚得多。西方早期實行赤裸裸的等級教育。

查看全文

教育與收入分配不平等

1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教育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資本積累得以明顯提升。在我國教育快速發展,而同時又伴隨著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擴大的情況下,研究教育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聯系有重要的意義。

Gregorio&Lee的研究表明,教育與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收入分配不平等具有縮減效應,并且教育分配的平等有助于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白雪梅借鑒Gregorio&Lee中的計量模型所含參數,運用中國各省的平均數據,對中國1982-2000年的教育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做了時序的檢驗,其主要結論是我國的教育和收入分配之間不僅存在著密切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比較穩定;在我國不能拒絕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間存在著庫茲涅茨倒U型關系;與國外多數研究的結論相同,中國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正相關。

2教育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響

2.1教育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擴大作用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也是資本的一種形式,它是投資于人身上而形成的既可以滿足眼前消費更可以帶來未來收益的資本,表現為勞動者身上蘊涵的知識和技能。人力資本投資,其中主要是教育投資,使勞動者具有不同的技能,不同技能勞動力的勞動是有差別的,有差別的勞動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不同的供求關系,因而價格也是不同的。所以人們可以通過教育投資來改變自身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利地位。

雖然個人終身的收入水平與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但是由于社會中各個階層之間受教育的機會是不均等的,那些能夠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大多來自中高收入的家庭。在現代經濟中,教育是一種需要個人支付成本的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既具有公共產品的部分特征,又有私人產品的部分特征。該產品所提供的產品收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從而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但其收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社會公眾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又具有公共產品的部分特性。就教育而言,一方面,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比沒有或少受教育的人能多獲益,表現在就業、晉升和高薪方面,這部分利益是可分的。另一方面,一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越多,對于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教育對形成和改造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人類文明的積累、傳承從而使整個民族受益,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部分收益是不可分的。因此,教育既具有公共產品的部分特征,也具有私人產品的部分特征,屬準公共產品。個人教育成本的籌措來源可以是父母、親戚朋友的贈與、社會和政府的贊助等,但這些資金來源帶有一定程度的配給性,還必須尋找其他資金來源,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從資本市場上借貸。但由于種種原因,教育借貸者所面臨的資本市場是不完全的。這種不完全提高了教育借貸者的借貸利率和教育成本,使教育的供給嚴重滯后于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教育供求的失衡將導致受教育者與未受教育者之間,或者說受過較多教育者與受過較少教育者之間的工資收入存在較大的差距。因為受過教育者或是受較多教育者,有更高的生產能力和更強的配置能力,他能占據收入更高的職業和崗位,從而獲得較高的收入。這樣,教育就擴大了而不是縮小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教育體制不完善,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學生能夠完成各階段正規教育的很少,并且能通過完成正規教育而擺脫貧困提高生活水平的就更少。

查看全文

教育平等與初中等級分班制研究論文

[摘要從分班的目的和標準,分班后物質資源和教師的配置,分班對社會風氣及教師的影響幾個角度對初中等級分班制的新問題進行分析,認為等級分班制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現,并據此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改善辦法。政府方面摘要:加強教育立法和執法;加強監督和指導功能;采用優先政策,彌補個體先賦性的不平等;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學校方面摘要:加強入班制度的建設;保證學生使用教育物質資源的均等機會;平衡班級間的師資搭配;加強校風、師德建設。

[教育平等;等級分班制;初中

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再三嚴厲禁止按考試成績編排“快慢班”、“差生班”、“優生班”、“普通班”、“重點班”或搞學科類特色班。但在現實中,許多中學卻打著“因材施教”、“分類輔導”的旗號,按分數排名、按分數排座位、按分數分班已成了不少學校公開的“秘密”。并且,這種分班方式得到了部分學生家長(多數為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支持,但從教育平等的視野來看,這是一種不平等的現象。

一、具體解析

(一)從分班的目的看

等級分班制的目的,說到底只有一個,即提高升學率。在當前以考試論高低的形勢下,升學率是各中學競爭力、影響力的最直接體現。大部分家長也主要從這一指標來評判一所學校的優劣。因此,許多中學為了便于教學和管理,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為了自身的發展,便采取了以考試成績來劃分班級的辦法。這和教育平等的思想背道而馳。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指出,教育的平等即教育機會均等。它強調“教育結果均等”和“教育對生活前景機會的影響均等”。初中階段應當是人一生中發展潛力最大的階段。許多現實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在小學成績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進入初中之后,仍有可能出現大轉變。由于初中生具有極強的塑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更成熟、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由“差”變“優”是完全可能的??陀^上講,每個學生在相同的教育下都有機會獲得均等的教育結果,但假如是因為等級分班制的實施,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了其教育結果的話,這就是教育的不平等了。和此同時,對于因為被分到“差班”而放棄學業,“以爛為爛”的學生而言,他們未來的消費能力及消費水平也會因此而降低,其生活前景也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等級分班制本身就暗含著教育的不平等。

查看全文

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差距研究論文

一、代內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差距

最早研究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差距的是貝克爾,他(1964)提出了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并且通過分析發現,收入分配中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個人收入與教育程度的關系,教育程度不同的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教育程度越低收入水平也越低。隨后他和契斯威克(1966)的研究表明,美國各地區的收入不平等與教育不平等正相關,與平均受教育程度負相關。

教育平等的前提應是每個人都能承受教育費用,從而接受教育進行人力資本積累。Perotti(1994)研究指出,收入不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與人均收入水平有關。當教育費用相對于人均收入較高時,有利于使富人先接受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存量,未來收益增加;而當教育費用相對于人均收入較低時,利于使大量的窮人也能夠接受教育,使得收入分配均等,收入差距縮小。

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教育費用也相應的逐漸增加,一些貧困生出現了無錢讀書的困難,教育助學貸款是資助貧困生上學受教育的有效途徑。奧肯(1999)認為,只有提高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資助能力,即促使高等教育資助機會均等化,使得教育機會均等才能增加國民的人力資本存量,使得國家獲得更多效率和更多平等的道路,因而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格利高里奧和李(2002)以l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教育水平變量,以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標準差作為教育不平等變量,以基尼系數作為收入不平等的變量,在相對完整的100多個國家的時序——截面數據基礎上進行似不相關回歸(SUR)估計,結果證實了在庫茲涅茨倒u型關系存在的前提下,教育因素,如較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相對平等的教育分布、政府教育支出等,在改變收入分配狀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差距代際傳遞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兒童平等受教育權法理分析

摘要:由于我國特殊的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導致很大一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而將孩子留在了農村。從最近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接近6000萬,缺乏父母的教育監督,致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存在許多問題?;诖?,本文著重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不平等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實現農村留守兒童公平受教育權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自由遷徙權;受教育權;監督缺失;公平正義

現代社會經濟轉型升級也帶動了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區域轉移,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在國家大力倡導構建法制社會、公平社會的今天,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進行必要的法理分析,找出其存在問題的根源,并探索一些改進完善措施,是法律界人士以及社會各界所共同關注和企盼的。

一、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不平等的原因

在本文的研究中,重點從法理角度分析,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不公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如下三個方面:

(一)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專門法律缺失

查看全文

中國城市教育考察的不平等性論文

中國城市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在近30年間展現出什么樣的變化趨勢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美國學者邁爾指出。教育的不平等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分布(distribution);二是分配(allocation)。

比如說,情況A下50%的人只能念到初中,50%的人可以念到高中;情況B下10%的人只能念到初中,90%的人念到高中,哪一種情況更平等?當然是情況B,這里的平等是指分布上的平等。但同樣是50%的人念到初中。50%的人念到高中,情況X下可以念到高中的人結果都是富人,而只能念到初中的人結果都是窮人;而情況Y下可以念到高中的人結果一半是富人。一半是窮人;只能念到初中的人結果也是一半是富人,一半人是窮人。那么哪一種情況更平等?一般人會認為是情況Y,這里的平等是指分配上的平等。這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教育分布的異質性程度;后者指的是個體分配到分布位置上的原則。

在本文中,我們將依照邁爾的區分,利用數據從分布和分配兩個方面來考察一下城市教育不平等的變化情況。本文所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社會變遷研究第一期調查”,調查于2005年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組織實施,分別在大連、上海、廣州、成都、蘭州、南寧六個城市中采集樣本。六個城市的選擇是根據研究設計者的要求進行,前三個城市位于沿海,后三個城市處于中西部。城市內部樣本的選擇則按照與規模成比例的PPs抽樣法進行,每個城市的樣本規模都是800人,總樣本規模為4800人。

從事后的數據質量檢驗來看,數據的可靠度是比較高的。

一、分布層面:倒U曲線假設我們把回答人按5年一段分為幾個出生組(cohoa),然后來看不同出生組上學年數的均值和標準差,結果如表1所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