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06:02: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急性腦梗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依達拉奉醫治急性腦梗塞的效果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塞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將5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對照組應用順來康治療。治療組應用依達拉奉治療。結果治療后2組評分均有改善,但治療組改善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安全性高。

【關鍵詞】腦梗塞;急性病;依達拉奉

急性腦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及發病率高等特點,其治療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用于治療該病的藥物較多,其中腦保護劑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資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的腦保護作用較肯定[1]。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4月應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塞25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資料入選病例50例,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標準,且符合以下條件:(1)年齡在80歲以下;(2)發病在48h以內;(3)血壓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頭顱CT排除腦出血;(5)除外腎功能不全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3.3歲。對照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4.5歲。2組發病期間、年齡、伴發癥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依達拉奉30mg+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連用10~14d。對照組:順來康30ml+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4d。2組患者均行一般對癥處理,防治感染,控制腦水腫、血糖,調整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

查看全文

急性腦梗塞病患臨床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腦梗塞;急性?。蛔o理

【摘要】急性腦梗塞是丘腦供血障礙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腦軟化,病情相對較重。除積極地配合治療外,做好基礎護理,對防止進一步梗塞、預防各種并發癥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護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將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通過對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10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護理,筆者體會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觀察、預防并發癥、肢體功能鍛煉、語言訓練、飲食及出院指導等方面的護理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臨床資料

本組106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36歲,平均72.5歲,其中36歲~21例,60歲~38例,71歲以上47例。入院時意識障礙11例。一側肢體偏癱76例,失語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CT掃描證實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腦梗塞診斷標準。

二、護理與體會

2.1心理護理急性腦梗塞起病急,多在無其他前驅癥狀時發生。多數患者在安靜休息、睡眠中發病,過后或次晨被發現不能說話、一側肢體偏癱或失語等。本組病例中有76例偏癱,失語或言語不清、口角歪斜18例,3例出現會厭麻痹,吞咽功能暫時性喪失?;颊吆图覍俣己茈y接受眼前的現實,患者發生偏癱后會出現急躁、悲觀情緒,突然失語或言語不清者往往有焦慮心理,表現為不思飲食、失眠、便秘等?;颊呒凹覍賹ζ鸩∏暗慕】凳至魬伲嗟氖菗念A后和日后的生活質量問題。特別是吞咽功能喪失者,更感到恐懼和失望。針對家屬及患者的這種心理狀態,在安慰家屬及患者的時候,特別讓家屬與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或方言熱情地向家屬及患者介紹急性腦梗塞的臨床、病程、時間及預后。其次,向患者說明起病1周內是疾病關鍵期,多數典型病例在1~2天內腦水腫達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能向壞的方面發展,還有可能有繼續發生梗塞的可能,讓家屬和患者對什么是腦梗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再次,從生活上主動關心、體貼患者,對失語或言語不清者可讓其將需求用文字書寫進行交流;對梗塞較重出現意識障礙、偏癱等癥狀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應允許其親屬陪護。使患者感到溫暖、親切,消除恐懼和焦慮心理,鼓勵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緒,愉快地接受治療。

查看全文

急性腦梗塞溶栓護理成果研究

急性腦梗死(AICD)是由于血栓堵塞腦動脈血管引起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病死率高,傳統方法治療均不能達到理想效果,文獻報道大約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臨床上大多數腦梗死為腦動脈腦血栓形成,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認為是腦梗死急性期治療成功的前提和基礎。而做好溶栓護理觀察是其治療效果的保證?,F就近幾年腦梗死溶栓的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溶栓的時間窗

溶栓治療效果與患者接受治療的時機有很大關系,一般要求在發病3h內進行,但這個時間內多數患者不能及時入院就診,故認為發病6h以內為治療有效的時間窗[2]。也有人將溶栓時間界定在12h以內,另報道將梗塞發生時間<24h者用國產大劑量尿激酶靜脈溶栓,效果顯著[3]。

2溶栓的適應癥、禁忌癥和并發癥

2.1適應癥:

2.1.1年齡18~80歲;

查看全文

小議奧扎格雷鈉的治療效果之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腦梗塞的效果。方法選擇急性腦梗塞患者152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6例,對照組66例。兩組除常規用藥外,治療組給予奧扎格雷鈉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50ml內靜脈滴注,每天2次;對照組使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鹽水500ml內靜滴,每日1次。治療1個療程(2周)后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均<0.01);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均<0.01)。結論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腦梗塞效果確切,優于復方丹參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時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

【關鍵詞】腦梗塞;奧扎格雷鈉

我院于2002年9月~2008年9月使用奧扎格雷鈉治療8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52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梗塞診斷標準[1],發病在72h以內,并經頭部CT或MRI證實為單發病灶,排除腦出血,無出血傾向及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無嚴重精神障礙和癡呆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按統一標準分型[2],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將152例患者隨機分為奧扎格雷鈉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齡42~78歲;對照組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齡43~77歲。兩組發病年齡、發病時間、伴發疾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使用奧扎格雷鈉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50ml內靜脈滴注,每天2次;對照組使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鹽水500ml內靜脈滴注,每日1次。兩組均輔以胞二磷膽堿0.25~0.5g加入生理鹽水250ml內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0天;20%甘露醇125ml靜脈滴注,每日2次,連用7天,均不再使用其他溶栓抗凝藥和抗血小板藥。兩組療程均為14天。

查看全文

腦梗塞患者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與顱腦影像改變關系的研究

【關鍵詞】腦梗塞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塞(CI)患者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水平與顱腦影像改變關系。方法:對40例腦梗塞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采用GE-2000型CT掃描機頭顱平掃,將腦梗塞患者按梗塞灶大小分組。結果:CI組患者EPO含量高于對照組(P<0.01)。相關分析發現,CI組患者血清EPO水平與腦梗塞組的影像測定梗塞面積呈明顯負相關(r=-0.640,P<0.05)。結論:EPO水平與影像測定的病損范圍大小,是評價腦梗塞患者的嚴重程度提供客觀依據。

關鍵詞:腦梗塞;促紅細胞生成素;CT

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是1948年由Bonsdor和Jalsvistor首先發現,是機體內調節紅細胞生成的主要體液因子。Ber-naudin等[1]研究發現腦缺血模型中神經元細胞反星形膠質細胞內出現EPO受體(EPOR)及EPO的表達,EPO與神經系統的關系及其與腦血管病間的關系,也受到人們關注。為此,我們對40例CI患者測定EPO,以及CT測定腦梗塞病損范圍大小,并對其變化特點和與疾病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查看全文

天丹通絡膠囊的療效分析小議

【摘要】目的觀察天丹通絡膠囊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ACI)的臨床療效及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炎性細胞因子(TNF-a、IL-10)、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的影響。方法60例ACI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每組30例,均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天丹通絡膠囊,每日三次,每次五粒,療程為2周,比較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及各指標的變化。結果治療后兩組各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天丹通絡膠囊能能減少炎癥細胞因子表達、改善腦血流灌注、保護腦神經組織,明顯控制腦梗塞的進展及復發。

【關鍵詞】天丹通絡;腦梗塞;VEGFTNF-aIL-10NSE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TiandancapsuleonVEGF,inflammatorycytokinesandNSEofthe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Methods60caseswithACI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30casesineach;routinetreatmentwasgiventopatientsinbothgroupswhileTiandancapsulewasaddedtopatientsintreatmentgroup,3timesaday,5capsulesonce;thecourselastedfor2weeks;NIHSSscoresandotherindex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ResultThecomparisonofvariousindexofthe2groupsaftertreatmentwasofstatistical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Tiandancapsulescandecreasetheexpressionofinflammatorycytokines,improvebrainperfusion,protectbraintissuesandobviouslycontroltheprogressandreoccurrenceofcerebralinfarction.

KEYWORDSTiandancapsulecerebralinfarctionVEGFTNF-aIL-10

急性腦梗塞(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神經系統中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病死率均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前幾位。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負擔和壓力。炎癥反應、血管內皮及神經損傷在急性腦梗塞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用中成藥物天丹通絡膠囊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的神經功能及VEGF、TNF-a、IL-10和NSE影響。

1資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婙櫴龋?]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繆鴻石等[2]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小兒急性偏癱研究論文

小兒急性偏癱是一側肢體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現活動障礙的綜合征。由于嬰兒和兒童腦血管疾病的致殘率很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甚為重要?,F將我院1996年到現在收治的15例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9例,女6例。年齡:<3個月2例,~3歲2例,~6歲3例,~12歲8例。發病情況:暴發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輕型起病3例。數天或數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臨床表現右側偏癱9例,左側偏癱6例,中樞性面癱4例。發熱4例,驚厥7例,意識障礙5例,性情改變3例,頭痛嘔吐9例,吞咽困難2例。

1.3輔助檢查頭顱CT檢查13例,MRI檢查5例,腰穿查腦脊液6例,血常規檢查15例,凝血酶原時間測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測定2例。

1.4治療控制顱內感染、控制驚厥、營養神經細胞、改善腦血管循環,應用抗凝劑,轉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以及康復治療(運動療法、針灸、按摩等)。

查看全文

缺血性腦血管病藥物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藥物治療

論文摘要:缺血性腦血管?。╥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腦血管病中占85%[1],其治療方法包括:病因治療及常規內科治療(亦涉及到藥物),藥物治療,神經介入治療及干細胞移植等,但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仍是藥物治療。因此如何合理地選擇治療的藥物已成為目前缺血性腦血管病討論的焦點。本文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常規內科治療等不再贅述,僅對藥物治療綜述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

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e)、噻氯匹啶(tidcopidine)、氯吡格雷等。研究證明[2],缺血性卒中初次發作后早期應用阿司匹林能顯著降低卒中再發的危險。一項歐洲卒中預防試驗(Esps-2,EuropeanStrokePreventionTrial)結果顯示[3],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緩釋劑的聯合應用比單獨使用其中一種藥物的預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另外,我國也對21106例急性腦梗死進行了阿司匹林效果的研究[2],顯示阿司匹林可明顯減少卒中的再發率,且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發生率。

腺苷受體拮抗劑噻氯匹啶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在增高PGI2水平的同時可降低TXA2的水平。氯吡格雷與噻氯匹啶化學結構相似,能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4]。因此這類藥比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強,在缺血性腦卒中預防中的作用已受到廣泛重視??寡“逅幬锏膽肹5],應需要根據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實際情況(包括經濟情況等)做出合理選擇。建議藥物用量:①單獨應用阿司匹林的劑量為50~150mg/d,頓服。②也可以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緩釋劑(200mg)復合劑,2次/d。③有條件者,高危人群或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選用氯吡格雷,75mg/d[3]。

2溶栓藥物的治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