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內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09:18: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急診內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急診內科

急診內科死亡病患調研

急診室是患者就診的首要地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出現,急診室的就診人次增加,疾病譜發生改變,同一患者常存在多種慢性病,且病情復雜、多變。為進一步了解急診室患者疾病譜的變化及病死率情況,總結急診急救的經驗,分析急救失敗的原因,探討醫院急救的最佳模式,本文對我院急診室經急救無效死亡的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診內科共對15876例患者進行急救,將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診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經過急救無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計394例,急救成功率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齡14~96歲,中位年齡56歲。

1.2方法

對394例患者的年齡、性別、死亡年度、就診后存活時間以及死亡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查看全文

急診內科心力衰竭患者全面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全面護理干預對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遵醫行為、自我效能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90例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依據入院時間分組,每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全面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自我效能。結果干預后,觀察組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全面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遵醫行為,提升其自我效能。

關鍵詞:全面護理干預;重癥心力衰竭;自我效能

重癥心力衰竭是心臟病發展到極為嚴重階段的一組癥候群,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全面護理干預是一種將護理各環節系統化的護理模式,重視生活指導、心理干預,能為患者提供優質化、多元化、人性化護理服務。本研究選取我院90例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旨在探討全面護理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90例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依據入院時間分組,每組45例。對照組女20例,男25例;年齡54~77歲,平均(65.23±5.56)歲;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29例,Ⅳ級16例。觀察組女21例,男24例;年齡55~78歲,平均(66.78±5.32)歲;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28例,Ⅳ級17例。兩組年齡、心功能分級、性別基線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知情、自愿并簽署同意書;符合2018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重癥心力衰竭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障礙;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識不清晰。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睡眠指導、給氧、密切觀察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全面護理干預,包括:①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減少負性情緒,幫助樹立對抗疾病的決心;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屬疾病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相關注意事項等,宣傳正確生活習慣,如嚴格控制液體和鈉鹽攝入、清淡飲食、戒煙酒等;③合理用藥,對于使用洋地黃類藥物的患者,密切監測其心率變化,若心率<60次/min,應及時暫停用藥;④運動指導,鼓勵患者下床走動,根據患者病情調整運動量,運動期間應時刻注意其生命體征變化;⑤病房環境維護,護理人員需每天消毒,保證病房空氣暢通,以避免引發感染。1.3觀察指標。自制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遵醫行為調查表比較干預前后兩組遵醫行為總評分,評分越高代表遵醫行為越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從健康行為、用藥、日常生活、遵醫行為4個方面比較干預前后兩組GSES總評分,評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好。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急診??谱o士培訓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某院急診部依據功能區域劃分為:①急診病房:下設急診內科、急診神經內科、急診外科三個病區;②急診監護室;③急診門診:設預檢分診區、搶救區,留觀輸液室。某院急診部共有護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26歲,其中科護士長1名,各功能區域分設5名副護士長,國家級急診專科護士4名。

1.2培訓對象培訓對象為2010—2011年取得護士資格證書,經醫院崗前培訓合格分入急診部的20名護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齡20~23歲,學歷:大專7人,本科13人。傳統組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護士,均為女性,年齡19~24歲,學歷:大專8人,本科9人。兩組護士在年齡、性別、學歷及入院考試成績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培訓方法傳統組采用傳統的帶教方法,即由高年資護士帶教年輕護士。年輕護士熟悉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給予相應班次工作。新培訓模式組即采用對急診??谱o士建立科學的分區域、分階段專業培訓體系。根據工作年限及掌握專業技術能力要求,按急診病區、急診監護室、急診門診三個區域,分崗前護士培訓、急診病區護士培訓、急診監護室護士培訓、急診門診護士培訓四個階段。護理部建立系統的??婆嘤?、準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訓小組,由科護士長任組長,其成員由副護士長、國家級急診??谱o士(科室每年選派1~2名護士參加國家級急診專科護士培訓)組成。采用集中授課和操作演示,保證培訓統一規范。科室制定培訓計劃、目標,組織實施,對急診護士進行系統化、有目標、有計劃的崗前和在崗培訓。特殊護理單元:急診監護室、急診門診還需接受準入培訓,經考試考核合格后方能獨立上崗。考核中理論考試成績80分以上,操作考試成績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遲3個月進入下一階段的培訓,離崗(病假、產假、哺乳假等)3個月以上者,需經科室對其從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規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崗位。各階段的培訓、考試考核成績記入本人護理技術檔案。

1.3.1第一階段:新職工的崗前培訓。新職工上崗前由醫院人力資源部和護理部對其進行集中崗前培訓,經醫院考試合格后進入急診部。到急診部后,先分至急診內科、急診神經內科、急診外科病區。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由科室培訓小組成員按照分工進行培訓。要求知曉急診各項核心制度,科室規章制度、各班職責、急診患者入院出院流程、護理文書書寫、急診科的感染知識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養良好的醫德,強調工作中的“慎獨”精神。3個月后進行相關理論、操作考試,合格后方可在急診病區獨立值班。

1.3.2第二階段:在急診病區護士的培訓。新上崗護士分別在急診內科病房輪轉一年、急診神經內科病房、急診外科病房各輪轉半年,并通過科室的考試考核,熟練掌握病房常用儀器如:除顫儀、心電監護儀、輸液泵的使用及維護保養知識,具備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觀察能力、常用藥物知識。掌握急診疾病護理知識,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做好急診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導,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及嚴謹的工作態度。

查看全文

內科急癥患者護理價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MEWS)評估內科急診患者護理的價值。方法選擇內科急診留觀患者456例,均給予MEWS評分,根據患者評分制定護理方案,比較MEWS評分和病情轉歸情況。結果MEWS評分0-3分者為133例,收急診留觀按急診常規護理繼續觀察;MEWS評分4~7分患者167例,接診后按I級優質護理,通過急診及??茀f助救治后安專科意見轉入住院部普通病房;MEWS評分≥8分患者146例,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予以緊急搶救和個體化護理,對大部分病情仍危重患者轉診至重癥病房。結論根據MEWS評分對急診患者的病情進行分級,為患者定制針對性護理方案,能使其早日恢復健康。

[關鍵詞]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內科急診;護理

急診患者常存在病情復雜,容易誤診、漏診及診療延誤,如何提高警惕,早期識別“潛在危重病患者”,成為了急診科醫護人員的當務之急。如果醫護人員可以盡早、準確地識別這類“潛在危重病患者”,可有效的對患者進行救治,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當然,要準確無誤的對病情進行預判,不僅需要醫生和護士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指導,更新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霸缙陬A警評分”[1](earlywarningscore,EWS)由于其觀察方便,操作便捷,對急診“潛在危重病患者”能夠評估準確,早在20世紀就被國外一些學者提出,并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然而,改良早期預警評分[2](modifidearlywarningscore,MEWS)雖然提出時間并不晚,在國內急診用于評估病情的報告卻并不多[3]。利用MEWS評分對2015年3月-2017年4月就診的456例內科急診患者進行了病情評估和分類,根據患者評分及分類對患者實施不同護理以及下一步治療方案,患者預后較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5年3-2017年4月急診內科收治留觀病人共456例。男236例,女220例;年齡16~89歲,中位年齡51.3歲。1.2方法。對所有入選病例(456例內科急診留觀患者)在其就診時,醫護人員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并采用MEWS評分以及入院后的檢查及檢驗結果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的評估,按0-4、5-7、8分以上3個分數段為患者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和進一步處理措施,記錄各組患者的進一步治療去向以及預后情況,并進行統計學比較。

2結果

查看全文

內科抗生素運用情況思索

目前,抗生素是臨床特別是急診醫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類別,少部分醫生在臨床不合理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及二重感染的發生,嚴重者甚至引起醫源性疾病…。為此,在急診醫學中合理應用抗生素尤為重要。現將我院急診內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抗生素應用情況做一回顧性分析,分析抗生素在急診內科的使用情況,總結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注意事項,現將總結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急診內科共收治患者146例,其中急性感染類患者93例,男51例,女42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為53.4歲。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3l例,23例急性支氣管炎,急性肺炎17例、感染性腹瀉19例、急性尿路感染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就診急診時,醫生根據其臨床癥狀先初步判斷,并盡量根據初步判斷開具抗生素處方。同時,取樣進行致病菌鑒定及藥敏試驗。統計醫生初步判斷后的經驗用藥和致病菌鑒定及藥敏試驗后用藥的符合性。統計聯合用藥情況。

查看全文

三甲醫院大內科總住院醫師制度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三甲教學醫院大內科總住院醫師(以下簡稱院總)運行機制,評價大內科院總工作效果,為醫院關于大內科院總的培養改革工作提供客觀依據。方法于2020年3月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醫務處主任1名、臨床科室病房組長73名和曾任和現任內科院總4名進行調查。結果約1/3病房組長認為大內科院總的科間會診能力和急危重癥搶救能力有待提高;約2/3病房組長認為有必要由大內科院總直接啟動臨床轉診途徑、增設綜合ICU和急診輪轉作為大內科院總崗前培訓;幾乎全部內科病房組長認為大內科院總制度需要進行改善。結論大內科院總制度有助于人才培養,但需要優化且持續完善制度以保障其運營質量。

關鍵詞:大內科;總住院醫師;工作制度;調研

大內科總住院醫師制指住院醫師在擔任主治醫師工作以前,必須經過的一段時間的集中性臨床實踐,其主要工作是院內其他非內科科室的相關會診、內科相關科室非工作時間急危重癥處理和搶救指導、協助內科系統進行住院醫師的輪轉安排等[1-5],該工作歷時0.5~1年,為提高總住院醫師(簡稱院總)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1-2,5]。國內綜合性、教學型三甲醫院多采用上述內科院總訓練機制,但尚缺乏對內科院總實際工作情況的調研反饋。為促進該制度的完善,本研究進行相關調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于2020年3月以本院作為調研單位,涉及調研對象為醫務處主任1名、相關臨床科室病房組長73名、曾任或現任大內科院總4名,對上述78名人員進行面對面訪談或電話訪談,其中病房組長調研為抽樣調查。

查看全文

急診患者護理風險管理分析

值護理風險是醫院護理中潛在的不安全事件,胃腸疾病急診患者病情危重,護理風險多,需做好相關風險管理,改善患者預后,預防醫療糾紛發生[1-2]。本研究分析了胃腸疾病急診患者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胃腸疾病急診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風險管理組男31例,女11例,年齡21~75歲,平均(36.13±2.71)歲;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21~74歲,平均(36.04±2.2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風險管理組采用護理風險管理。(1)成立胃腸疾病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責任護士、基層護理人員組成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加強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2)總結問題。對以往胃腸疾病急診患者常見風險進行總結,制定相應管理措施。(3)措施落實。第一,合理排班。胃腸疾病急診患者護理工作繁重,需合理排班,高峰期需合理增加護理人員,以緩解護士工作壓力,減少護理差錯發生;第二,交接班規范性。對交接班內容進行規范,確保書面、口頭、床旁全面交接到位,落實責任。第三,對高危跌倒墜床患者,在床頭掛警示標識;輸液、用藥嚴格執行三叉七對原則;室內地面和洗手間地面保持干燥,設置防滑墊;保持病房照明系統和報警系統良好。第四,規范文書書寫。胃腸疾病急診科護理中,需規范文書書寫,以作為醫療證據,減少糾紛的發生;第五,加強護士法律知識培訓。定期組織護士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并通過相關護理案例的學習增強自身維權意識[3-4]。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護理管理滿意度;胃腸疾病急診風險評估質量、風險預見性護理質量、風險處理能力水平(0~100分,分值越高則說明護理風險管理質量越高);護理風險和護患糾紛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管理滿意度相比較。風險管理組護理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非常滿意21例,比較滿意有11例,不滿意10例,滿意度76.19%;風險管理組非常滿意32例,比較滿意有7例,不滿意3例,滿意度92.86%。2.2兩組胃腸疾病急診風險評估質量、風險預見性護理質量、風險處理能力水平相比較。風險管理組胃腸疾病急診風險評估質量、風險預見性護理質量、風險處理能力水平(94.56±2.15)、(97.45±3.53)、(96.13±6.92)高于對照組(85.01±1.91)、(86.24±2.72)、(84.13±3.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兩組護理風險和護患糾紛發生率相比較。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和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有2例出現墜床,有2例藥物注射錯誤,有2例溝通不良,有1例靜脈炎,發生率為16.67%;風險管理組僅有1例溝通不良,發生率2.38%。風險管理組無出現護患糾紛,對照組6例護患糾紛,發生率14.29%。

3討論

查看全文

急性胰腺炎治療成效思索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內科常見急腹癥之一,由于多種病因造成的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引起的胰腺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急性炎性反應。臨床程度輕重不等,輕者以胰腺水腫為主,數日后自行恢復。重者可并發有胰腺壞死出血、感染休克、多臟器衰竭和腹膜炎等,病死率高達50%。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飲食結構發生改變,使得胰腺炎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因此對內科治療急性胰腺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2009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行內科治療,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均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內科治療急性胰腺炎,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發病年齡范圍26-68歲。50例患者的診斷全部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胰腺疾病學組2004年制定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其中輕型急性胰腺炎21例,重癥急性胰腺炎2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上腹痛、腹脹等癥狀。50例患者均行CT或B超檢查,可見整個胰腺彌漫增大,邊緣模糊,胰周滲液或腹腔滲液24例,腹穿液淀粉酶增高者26例。

1.2治療方法

①入院后立即給予吸氧、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②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生長抑素類抑制胰酶分泌,PPI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粘膜;③抗生素預防感染;④起病初給予全腸外營養,并逐步過渡至腸內營養。

查看全文

漸進式教學在急診醫學教學中的實施

1現階段急診醫學教學

急診醫學作為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不是以獨立的器官系統來界定自己的專業范圍,而是以疾病的急緩和危重程度來界定。在現階段,急診醫學存在著許多突出的弱項,特別是急診醫學教育的薄弱更加成為阻礙急診醫學全面發展的主要因素。醫院急診科作為急診醫學的主體,肩負著急診臨床教學和研究的重要任務。而臨床工作是急救醫學的重點,在具體工作中,急診醫師需要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各類急危重癥患者,因此對于急診醫師個人的綜合素質有著嚴格的要求。傳統的急診醫學教學方法以教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教學形式單一,互動性差,實踐性不強,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拓展能力明顯不足,不利于培養急診醫師的創造能力和現代醫學思維。另外,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中,實習醫生、進修醫生在進行急診醫學臨床實踐學習時,因現實環境所限,缺少實踐的機會?;颊呓浖痹\搶救后很快轉至??浦委?,傳統教學方法在這里受到限制。

2“癥狀-疾病-急救技能”漸進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急診醫學的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思考如何去面對臨床急診問題,應將敏銳的觀察能力、快速決策能力與綜合搶救能力作為一名急診醫生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來著重培養。因此,急診教學課程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在“急診”這一特殊環境下快速判斷病情、建立診療思路、完善相關檢查、做出相應處理、綜合急癥救治的能力。

2.1以癥狀為綱

新的課程建設中,打破以病種為綱的內容編排,教學內容以癥狀為綱。設置急診常見的臨床癥狀,如:呼吸困難、胸痛、腹痛、昏迷等。盡管學生已在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課程中學習了以急性腹痛為發病癥狀的相關疾病,但學生并不清楚在面對一位以腹痛為主訴的患者時,如何厘清臨床診療思路,并運用所學的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學科知識做出初步診斷,進而實施檢查并進行有效治療。因此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就以腹痛為教學內容,模擬醫生在急診室的實際工作場景,對上述癥狀進行引導性教學,以教師豐富的臨床經驗作為指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讓學生在回顧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如何做出正確的臨床判斷、如何進行快速診斷與鑒別診斷,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斷能力。通過設置這樣的學習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如問題導入式教學、PBL教學等,使學生在學習腹痛這一內容后,能夠在臨床、在急診遇到腹痛患者時不至于感覺無從下手,并隨著其臨床經驗的積累,對腹痛這一常見急診病癥有清晰的臨床診療思路、準確的臨床判斷和正確的診治處理。

查看全文

急診觀察室病房管理化論文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急診室在1999年初開通了生命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服務的目的:暢通、高效、規范。落實在急診護理中,應突出一個“急”字;在護理管理中應突出一個“暢”字;在護理服務中就突出一個“效”字。

我院急診室曾發生這樣一件事:一位病人來院急診,要求看牙痛,接待他的是當班急診主管護士,告訴病人醫院沒設口腔科急診,可以去第九人民醫院就診,病人不愿意,說“牙痛、面部神經痛”。急診主管護士領他到神內科,神內科醫生拒絕診治,認為不是本科疾病。病人又氣又痛,投訴到院總值班。

對這一件事,我們在急診室開展了一次大討論。開始大家和當班護士都認為這樣做沒有錯。但我們對當班護士說,那天是大雨傾盆晚上11點種,如果這位病人是你的家屬或你的朋友,你會怎樣接待他呢?當班護士想通了,她在討論中說:關鍵是我沒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這件事并沒有這樣了結,我們以此為契機把“病人是賓客”的概念引進了連續兩星期的學習討論中。

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概念。以病人為賓客,就是處處把病人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任何情況下,護理都要服從病人的需要。我們提出:

·服務信條:讓病人得到滿意、健康。

·服務藝術:運用文明用語,微笑服務,在每一項護理服務中,以自己溝通技巧取得病人家屬理解、信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