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22:29: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價值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理論

一、關于創造價值的勞動問題

現代社會的人們,并不是生活在馬克思的那個時代,自然看到的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與馬克思所能看到和預想的不同,而且有些人從這些表象觀察人手來理解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勞動?!敢环N觀點是認為社會勞動創造價值。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否定了物化勞動創造價值,科技是生產力就不能成立,相對剩余價值包括超額剩余價值就無從得來,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就不能存在,所以創造價值的勞動應該是社會活勞動。我們知道,生產力不是創造價值的力量,僅僅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力量。因此,把科學技術作為創造價值的力量是不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另外,如果承認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則必然得出價值等于使用價值的荒謬結論,從而必然導致否定商品的二因素。顯然一結論是錯誤的。第二種觀點是認為生產要素創造財富(或價值)。這種觀點從現代資本、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出發,認為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在現代有許多局限,應該轉向生產要素價值論或財富論。第三種觀點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是聯合勞動。認為物化勞動創造價值是不正確的,同時片面強調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不全面的。必須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實物生產勞動和服務生產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辨證統一,才能創造和實現使用價值和價值,才能正確處理商品內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經濟利益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即認為只有聯合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真正源泉。顯然,這些觀點都是片面地從現象出發,或靜態地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沒有采取與時俱進的態度。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而且堅持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和實體,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科學真理。它一方面為徹底批判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乃至一切剝削制度,論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石;另一方面為人們從深層次上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促進其健康高效地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武器。但是我們對活勞動的概論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理解,從當代社會來看,凡是直接生產物質商品和文化商品、以及直接為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服務的勞動,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內部管理勞動和科勞動都屬于創造價值的活勞動。

二、關于知識、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

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認為知識、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的。并認為把物化勞動等同于資本加以批判,把剩余價值和剩余產品完全歸功于活勞動,是勞動價值論研究上的兩個不同而具有內在聯系的理論扭曲。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主要來源于物化勞動,科學技術通過物化勞動創造剩余價值,從而發揮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另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雖然并不完全認為知識、科學技術創造價值,但認為科學技術對價值形成有一定影響或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價值。他們認為除了勞動以外,生產過程的其他因素雖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也作為一個決定因素參與價值的形成。先進技術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價值,因為新技術設備用于生產時,在能夠促使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的前提下,它就不僅轉移了價值,而且還有條件地創造了價值,為企業帶來了超額利潤。第三種觀點認為對知識、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不能一概而論,要從生產過程來具體分析。因為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生產過程中,大量內化在活勞動中的知識技術,以活勞動的抽象支出形式,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過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大量內化在生產資料中的知識技術不能創造價值,只能在有效轉移價值的過程中吸收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激發并擴張、放大活勞動創造價值的效能。我們認為知識和科學技術并不創造價值,而是科技工作者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因為從價值創造的條件來看,先進技術是不創造價值的,原因就在于:先進技術以及作為先進技術體現的先進設備是人類活勞動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化勞動而不是人類活勞動本身。勞動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物化勞動—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存在都不能創造價值。在商品生產中,新知識、新科技進人勞動過程,但不進人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不是新知識、新科技本身在創造價值,而是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科技的勞動者的勞動在創造價值。.

三、關于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的關系問題

目前,在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的關系問題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勞動價值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沒有關系。因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主要回答了分配什么、分配多少的問題,而沒有進一步回答如何分配的問題,這不是價值理論的任務,而是分配理論的任務。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制度與勞動價值論無關。而且認為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理論依據也不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是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第二種觀點是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原則雖然不是完全的因果關系,但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勞動價值論揭示了人類抽象勞動(體力和腦力的支出)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唯一現實源泉,復雜勞動形成的價值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形成的價值,因此,社會收入的分配理應向勞動者特別是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勞動者傾斜。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仍然是我國分配理論的基石,但是必須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來看待按勞分配問題。馬克思在描繪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時指出,在全社會范圍內,社會在對社會總產品作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質和量)為唯一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但是不創造價值的勞動,有的是社會所必須的,因而也必然要參與價值的分配,應該取得勞動收人。而且在過去的理論分析中,常常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價值創造意味著價值歸屬要求。工人創造的價值似乎應該完全屬于工人。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價值創造、價值歸屬是不等同的,價值創造是整體性的,離開了社會協作勞動整體,就難有價值創造;而價值歸屬是主體性的,價值歸屬于誰,則是收人分配的問題,并非參加了價值創造就有歸屬價值的要求,價值只能歸屬于勞動主體,勞動主體是不參加價值歸屬的。

查看全文

小議改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知

內容提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指出,“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迸c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論的時代相比,現代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不可能完全預見到現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勞動價值論,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解決新問題,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本文擬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如何參與收入分配等問題略陳筆者管見。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價值體力勞動腦力勞動

一、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論根源

由于我國現在尚處于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并存,收入分配采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采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并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谖覈鐣洕l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于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采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1]而“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盵2]

2、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勞動是財富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馬克思也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并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F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并不意味著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盵3]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信息和管理才能等過去不被重視的要素在現代的生產和經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也要求參與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彼詰撛试S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樣有利于生產要素向更有效的領域流動,有利于技術進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查看全文

有效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新解釋

一、兩種本質不同的勞動價值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配第,從一開始就用需要等量勞動來生產的貴金屬和谷物具有同一價值的例子來說明價值量。這是僅僅從生產領域中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出發來說明商品價值的。它計較的是勞動者在生產中的純主觀的具體活勞動耗費的數量(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在當時還沒有形成勞動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沒有抽象勞動的概念),并不考慮這種主觀的具體活勞動耗費的質量及其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用的勞動的含量。這就是耗費勞動即價值的理論的始祖。

馬克思則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商品中的價值。馬克思是從分析1夸特小麥=a@①鐵出發,指出在1夸特小麥和a@①鐵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馬克思稱之為商品的價值。這種共同的東西的實體是什么呢?馬克思經過詳盡的分析后認為它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量的大小來決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并不是現成的出發點,而是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轉化變成的結果。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表現了主觀具體活勞動耗費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用的勞動的含量。這一點馬克思在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得很明白。馬克思說:“商品要成為價值,首先必須是效用。同樣,勞動要被看作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力量,人類勞動耗費,首先必須是有用勞動?!保ㄗⅲ悍ㄎ陌妗顿Y本論》第一卷中譯本,第23頁。)因此,價值是社會對個體活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種評價。從勞動到價值有一個質和量都要進行轉化的客觀的社會過程。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有關商品價值這一術語的內涵是很明確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換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那個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種等質的東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它已經轉化成社會勞動(對社會有效用的勞動),而不再是私人勞動(即個別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它和配第所說的商品生產中勞動者所實際付出的具體活勞動耗費(或者如傳統經濟學所說的各個具體活勞動耗費的加權平均值)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是有區別的,即“耗費”的活勞動與“凝結”的抽象勞動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是有區別的。價值僅僅是指“凝結”在某種使用價值中的抽象勞動,馬克思在多處不斷地闡明“凝結”這一思想。例如,馬克思說了:“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同種勞動的凝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頁。)“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頁。)“這個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頁。)“當我們把商品看作價值時,我們是只把它們看作體現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謂結晶了的社會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頁。)顯而易見,在談到商品價值時,馬克思總是強調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結)的抽象勞動,而不涉及生產商品時的具體活勞動耗費。但是,這種細微的卻是極其重要的區別,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并沒有引起注意。

二、具體活勞動耗費不是價值

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本身是指勞動者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它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此外,勞動資料還能夠克服勞動者生理器官的局限性,極大地增強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提高勞動的有效性。一般可以把勞動資料看作是人的勞動的傳導體,它將人所耗費的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用傳導體來比喻勞動資料傳導勞動的作用,也就意味著不使用勞動資料,人類是無法進行勞動的,即勞動過程處于“斷路”狀態;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認為,勞動對象就是勞動的吸收器,它吸收了由勞動資料傳導來的勞動者新追加的勞動,變成了具有新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新商品。

勞動過程的不同要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上起著不同的作用。勞動者把一定量的勞動通過勞動資料加到勞動對象上,也就把新創造的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勞動者的勞動是新創造的價值的源泉。但是,形成商品新價值的勞動,既不是指勞動者耗費的勞動,也不是指勞動資料傳導的勞動,而是指勞動對象吸收的勞動,或稱為凝結、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這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處于流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狀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為價值?!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頁。)當然,另一方面,被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也成了新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在本文的考察中,暫且不考慮生產資料對新產品價值的貢獻問題,這并不會影響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理論挑戰和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市場經濟維護策略

論文摘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經濟理論研究應該以什么樣的價值理論為基礎,我們的經濟實踐活動應該以什么樣的價值理論作指導,是一個關系社會和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原則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展的要求。在具體實踐中,勞動價值理論必然要遇到新的挑戰和考驗。勞動價值論是在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勞動價值論的發展也必須放到市場經濟中去考察。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勞動價值理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選擇。

價值理論是經濟學說的理論基礎,因而也就成為政治經濟學史上一個長期探究和爭辯不已的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一即1859年問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實現了價值理論史上的重大革命。作者“在這部著作中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理論在內”。現在,我們要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有機地結合一起,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史上最新的偉大創舉。

因此,我們必須在認識、了解新的挑戰和考驗的主要特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積極應對,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才能使勞動價值理論實現與時俱進并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中去,才能使勞動價值理論成為創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成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活動的思想基礎。

一、勞動價值論面對理論和實踐雙重挑戰的優勢和不足

在我們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的探索中,勞動價值理論面臨著其他價值理論在理論學術方面、思想觀念方面的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消極作用對勞動價值理論雙重挑戰。

查看全文

剖析勞動價值理論革新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勞動;理論創新

論文摘要: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奠定了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要求我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在堅持和繼暈的同時.不斷進行發展和創新。目此,必須結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深化對“勞動”概念的認識,正確分析新的社會階層.樹立新的財產觀,確立新的分配觀:通過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創立的科學勞動價值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F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當時面對的情況又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結臺新的實際,深人認識和準確把握一系列相關問題。通過堅持繼承與發展剖新,深化和發展勞動價值論。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必須深化對社會主義杜會勞動的認識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可以簡單概括為三點:一是價值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物不創造價值;二是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三是在相同的時間內,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是簡單勞動的倍數。馬克思用“勞動價值一元論”來代替當時風行的“價值多元論”,這是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場深刻的革命。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圍繞勞動創造價值這一中心.組成了一個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深刻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經濟領域的應用與延伸.也是人類智慧和認知能力的科學體現。歷經一百多年的實踐驗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和基本觀點至今仍然閌爍著真理的光輝,是我們必須堅持和繼承的偉大思想成果。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理論分析論文

一、為什么要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一)勞動價值理論本身是一個發展的理論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德文版第一版序言中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业挠^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痹谶@本書中,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作了科學的、系統的論述,他從資本主義經濟社會所表現出的矛盾和對立出發,深入研究了這些矛盾和對立的根源,發現了他所研究對象變化的規律,使得這些規律足以說明為什么一種經濟制度可以過渡到另一種經濟制度,也就是說明了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產生、存在和滅亡的必然性。在之后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和法文版以及《資本論》第二卷的一些手稿和第三卷的部分手稿(這一卷的大部分手稿是在1867年之前完成的)中,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作了進一步的展開論述。1883年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在整理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過程中,根據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的新情況和經濟科學發展的新特點,對勞動價值論作出新的發展。20世紀初,列寧根據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對勞動價值論作了新的闡述。列寧沒有拘泥于馬克思已有的結論,而是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對壟斷價格和價值規律的新作用作了創新性的研究,拓展了對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視野。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探索,盡管存在著各種失誤,但他對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的作用還是作了一些開拓性的研究,特別是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價值、價值規律作用問題的論述,在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需要豐富和發展勞動價值理論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本蛣趧觾r值論研究而言,我們所處時代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的新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新變化、作為勞動價值論研究對象的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和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整體格局。結合時代的新變化,在深化勞動價值論的研究中,有必要對以下一些問題作出新的探索:1•隨著生產力的廣泛提高,社會產品中活勞動的含量日益減少。由于科技的發展,生產中的機械化與自動化應用程度大幅度提高,社會產品中凝結的活勞動比重大大降低,表現在同樣多的勞動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產品,這種趨勢還在加速發展。2•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多種因素構成增添了新的內容。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得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要素更加細化,除了傳統的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外,對于經濟發展貢獻率很大的知識、信息、技術、經營管理能力等要素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傳統三要素的貢獻。以發達國家為例,知識對于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在20世紀初為5%-20%,在20世紀中葉為50%左右,在20世紀80年代上升為60%-80%。3•經濟增長除來源于傳統的物質生產部門外,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貢獻日益增多,以知識為載體的新興產業和為生產與生活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如科技產業、信息咨詢業、金融保險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知識經濟也正不斷將原先不屬于產業部門的教育、科研等事業單位推向產業化,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推動了物質生產部門的現代化。4•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實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政策,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曾經被認為是剝削的私營業主的經營管理活動對經濟的貢獻率有所增大。

二、怎樣深化社會主義社會下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盧卡奇在其所著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8頁)中有一段偏激但不失正確的話:“正統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解。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其創始人奠定的方向發展、擴大和深化。”恩格斯是這樣評價馬克思主義精神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紀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實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42頁)。我們在當代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是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理論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而不是把這種理論否定掉,是要在正確的把握和全面理解馬克思關于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論述的前提下,結合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一)深化對勞動和生產勞動的認識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雹龠@就是說,沒有人的勞動,自然界中再豐裕的資源也不可能進入人類生活。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解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對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做了如下定義:“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②、“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雹圻@就說明了使用價值是生產資料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沒有人的勞動,生產資料不會自發的結合出使用價值。其次,馬克思根據協作勞動過程的特點,對“生產勞動”的涵義給予了補充:“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或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職就夠了?!雹苓@就是說,不僅生產資料與人的勞動直接結合的方式是生產勞動,而且間接結合的協作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在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的生產狀態下,出現了機器控制機器的生產新局面,雖然人的直接勞動減少了,但是應用于研制機器控制機器的勞動卻大大增加了,這種勞動就是間接生產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因為它也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一種凝結,不過不表現為體力勞動,而是表現為腦力勞動。這種勞動

雖然使凝結在商品中的活勞動的比重降低了,但它并不意味著價值量的減少。因為“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它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它所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雹菘茖W技術的進步,使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如果個別生產廠家率先采用先進技術,在相等的勞動時間里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刺激著生產廠家普遍重視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技術以此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只輪子,但不能說,科學技術知識創造價值,因為如果沒有人腦力勞動的付出,科學技術知識不會自發的出現、積累、創新,沒有人的勞動,科學技術知識不會轉變為現實的推動力凝結到商品中去。歸根到底,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科技進步的情況下,并不只意味著相等的勞動時間可生產更多的同質產品,而且還意味著可以生產出數量甚至低于原產品,但產品功能更強大的異質商品。新產品搶占市場,由于缺少競爭,也可以獲得高額利潤,這是現代科技進步對生產產生的最現實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復雜勞動進入生產過程,掌握這些復雜勞動的勞動者(不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需要更多的知識積累,作為人類認識和經驗總結的知識形態,只是為人們學習和掌握知識,把簡單勞動變為復雜勞動,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量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知識不是價值的源泉。與科學技術一樣,知識沒有得到應用時,不會對現實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知識的應用過程,就是人們勞動的過程(不論這種勞動的形式是什么),因此,價值的源泉仍然是勞動。(二)深化對經營管理活動特別是私營業主經營管理活動的認識科技的進步,勞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專業化分工的深入,使得生產過程越來越龐雜,從生產過程中分離出一部分勞動者利用相關的知識對生產管理中的大規模的各類勞動進行有序合理的組織,進而使生產過程成為一個系統工程以獲得最大效率的生產越來越成為生產的必需。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時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別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雹藿洜I管理勞動是總體勞動的一部分。在資本主義初期,生產規模不大,經營管理活動是由資本家個人或資本家家族完成的,其經營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價值,雖然其進行的經營管理活動作為勞動的一種付出形式,應該得到補償,正如馬克思所說:“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于工資的東西(在不存在領取這種工資的經理的地方)。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作用?!@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然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雹叩?資本家仍然是勞動者和剝削者的復合。這容易產生一種假象,即經營管理活動就是剝削活動。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當代,資本家和資本家家族已經不可能獨立進行大規模的經營管理活動,經營管理活動由一部分勞動者來進行。雖然這部分勞動者的工作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并沒有改變經營管理活動仍然是人類復雜勞動支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許多勞動者共同生產一個商品,……這些或那些勞動者的勞動同生產對象之間直接存在的關系,自然是各種各樣的。例如,前面提到過的那些工廠小工,同原料的加工毫無關系,監督直接進行原料加工的工人的那些監工,就更遠一步,工程師又有另一種關系,他們主要只是從事腦力勞動,如此等等?!羞@些勞動者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生產集體,是生產這種產品的活機器?!雹嘣诳傮w勞動中,“有的多用手工作,有的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于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雹峤洜I管理勞動也是生產勞動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管理者的勞動也是受到資本家剝削的。雖然經營管理者的勞動報酬相對較高,那只是因為從事經營管理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復雜,需要更大的補償罷了,而不能一概而論將經營管理活動視為剝削活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如何認識我國私營業主的生產經營活動都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生產過程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在生產中,私營業主的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作為協作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他們的生產活動還面臨著種種風險,因此,他們的收入中應該有一部分是屬于自己勞動的收入。此外,他們憑借資本的所有權還能獲得一部分收入,這一部分收入中既不排除他們通過各種方法從勞動者身上剝削出的剩余價值,又要看到資本也是他們過去辛勤勞動的積累。因此,對于私營業主的勞動,既要肯定它作為生產勞動的一部分給予鼓勵和支持,保護他們的合法收入,又要對勞動中的剝削成分加以引導和限制,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的生產同樣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投入企業家才能這種綜合要素合理安排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量。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夸大經營管理的作用忽視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由于經營管理活動的勞動成果多為知識產品和服務性產品,其內在品質不易觀察,而且其工作的努力程度不易監督,在收入分配上,應該既給予他們為創造更多價值量的生產勞動的工作以適度的補償,又應探索多種形式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削除他們的不努力行為。三、深化對勞動價值論認識的意義

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上說,勞動價值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不斷地與實踐結合,與時俱進,才可能充滿生機和活力。從現實意義上講,深化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一是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突破傳統理論限制,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二是有利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企業家才能等要素的積極作用,通過他們創造性的勞動與直接生產勞動的結合,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查看全文

生態補償的勞動價值理論淺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補償理論基礎勞動價值論

論文摘要:從勞動價值論的視角來看,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首先是勞動價值和價格理論。自然資源的價值由其內在的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和外在的數量有限性與稀缺性決定。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一是體現在直接勞動耗費;二是體現在對自然資源的重置勞動耗費。正是經過人類勞動—對資源的培植、修復、保護、再生等在資源及其產品中凝結了價值,在這個價值決定的價格基礎上,加入由資源所有權壟斷而決定的那部分價格,構成了資源價格的全部內容。

累積效應不僅使區位內(邊緣地或中心地)的經濟與生態矛盾增強,也使區位之間,特別是邊緣地與中心地之間的經濟與生態矛盾擴大、加劇。萊斯特·布朗指出,大自然也是依賴于平衡的,“經濟赤字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借貸,生態赤字卻是我們取自子孫后代”。因此,我們的經濟“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如果違背這個原理,就一定會由盛轉衰,江河日下,終致崩潰。我國政府多次強調“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可以提高生態補償接受者—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生態保護積極性,把生態保護內化為各個人的持續行為;同時也使支付者承擔了成本,養成資源有價、使用付費的觀念和習慣,形成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這是邊緣地分享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利益和效應的有效機制或途徑。從勞動價值論的視角來看,資源價值與價格理論是生態補償及其價格決定的理論基礎之一。

一、價值及其源泉新探

“價值”既是哲學領域的重要范疇,又是經濟學領域的基本范疇,更是日常用語中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個詞匯,其詞義可以從三個方面考察:1.日常含義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2.哲學含義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當客體對主體有積極意義時就有正價值,反之則為負價值。3.專指商品價值,即“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它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其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可以說“價值就是勞動”,就是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耗費,即支付的勞動成本。勞動成本越低即價值量越小,說明勞動生產率越高,人類的生產能力越強。由于“人與自然是共存、共生、共榮的關系?!币蚨匀槐旧砑扔袧M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又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善待、保護自然就是關愛、保護人類自己,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傷害自然必定傷害人類,破壞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被魻柲匪埂ち_爾斯頓把自然的這種價值分為:經濟價值,生命支撐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生命價值,多樣性和統一性價值,穩定性和自發性價值,辯證的(矛盾斗爭的)價值,以及宗教象征價值等并強調,“人們不可能對生命大加贊嘆而對生命的創造母體卻不屑一顧,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這整個源泉—而非只有誕生于其中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大自然是萬物的真正創造者。這個價值的源泉是什么呢?有人認為,自然資源的這種價值除了來自于其本身屬性能夠滿足人類需求之外,還受其數量有限性和稀缺性的制約。因此,自然資源的價值由其內在的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和外在的數量有限性與稀缺性決定。

的確,作為存在物,大自然及其相應的自然資源必然對人有用,從而形成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也就是說,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價值是屬人的,“就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我們說某一事物具有價值,就是也只是因為它能滿足主體的需要、符合人的利益。離開人類的利益和需要,我們并不否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如占據特定生態位的生物)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絕不能說它們具有什么與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毫不相干的‘內在價值夕!這些自然事物能夠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因而被人們認為是有價值的,恰恰是因為生態平衡符合人類的利益和需要。倘若地球上根本不曾有人類,那么,即使生態系統再完整、穩定、平衡,又有什么意義呢?或者即使整個生態系統都徹底崩潰了,又有什么關系呢?但是,這種滿足關系是果而不是因,大自然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其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方式、方法、程度等等,都要依賴于人的發掘、賦予和實踐,也就是說,沒有人的勞動,自然的效應是盲目的、間接的,甚至無效的。自然資源的價值還是要回到勞動價值論中來認識。

查看全文

探索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創新改革

摘要: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奠定了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要求我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在堅持和繼暈的同時。不斷進行發展和創新。目此,必須結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深化對“勞動”概念的認識,正確分析新的社會階層。樹立新的財產觀,確立新的分配觀:通過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勞動;理論創新

馬克思創立的科學勞動價值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F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當時面對的情況又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結臺新的實際,深人認識和準確把握一系列相關問題。通過堅持繼承與發展剖新,深化和發展勞動價值論。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必須深化對社會主義杜會勞動的認識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梢院唵胃爬槿c:一是價值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物不創造價值;二是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三是在相同的時間內,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是簡單勞動的倍數。馬克思用“勞動價值一元論”來代替當時風行的“價值多元論”,這是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場深刻的革命。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圍繞勞動創造價值這一中心。組成了一個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深刻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經濟領域的應用與延伸。也是人類智慧和認知能力的科學體現。歷經一百多年的實踐驗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和基本觀點至今仍然閌爍著真理的光輝,是我們必須堅持和繼承的偉大思想成果。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再認識

摘要: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視角,有別于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在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條件下,需要我們不斷深化和發展對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包括價值概念、價值的勞動凝結、價值量的規定性、價值量的變化的制約因素以及價值分配等。

關鍵詞: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變化

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認識,不能完全拘泥于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個別推斷或結論。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理論的目的、時代背景,與我們今天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應該在傳統認識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本文就其中的幾個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視角

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理論具有特定的視角,主要是立足于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揭露資本家對工人階級剝削的實質,揭示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必然性提供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主要是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提供理論指導,因而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需要有新的視角。

1.出發點: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理論的發展總離不開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以什么樣的理論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其中有兩種觀點比較引人注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種觀點認為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用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無法適用,主張在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認識方面,不應該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甚至有的學者主張直接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和價格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是勞動價值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包含著科學合理的內核。顯然,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采取全盤否定、推倒重來的態度是很不科學的。深化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研究,必須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馬克思的時代與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相比,在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已經不可能完全解答我們今天現實中存在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深化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認識的過程中,堅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出發點,應該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完全固守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個別推斷或結論,并且在某些今天已經需要重新認識的結論和推論上“兜圈子”。正確的態度是,運用唯物辨證的思想方法,在全面和準確地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思想,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合理內核的基礎上,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理論。

查看全文

深化和發展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淺論論文

論文關鍵詞:深化發展勞動勞動價值理論

論文摘要: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創立到現在,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世界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及地的變化。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的任務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馬克思勞動和勞動價值論需要發展,更需要創新。改革開放的新實踐要求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要發展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同時,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1.改革開放的新實踐要求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同時,席卷全球的技術創新和知識經濟浪潮正在蓬勃展開。中國面臨著改革與振興本國經濟,追趕并超越世界發達國家的多重任務。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許多與上個世紀中葉不同的新情況與新特點,并向傳統的勞動、勞動價值理論與收人分配理論提出挑戰。

1.1社會產品中的活勞動含量日益減少由于生產中的機械化與自動化的應用與發展,單位產品,無論是物質產品還是非物質產品,其中所包含的活勞動已經大大減少。一方面,同樣多的活勞動,在今天可以創造出比過去多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產品;另一方面,生產同樣多的產品,現在所消耗的活勞動在日益減少而生產的財富及其價值卻越來越大。隨著新的科學技術的超常規發展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趨勢必將會進一步強化。

1.2社會生產要素的內容大大增加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使得不同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重要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傳統的“三要素”已經被“多要素”所替代,過去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素,現在卻逐步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并開始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過去人們將勞動、資本、土地看作是生產中的三要素。而現在,知識、技術、企業家才能、信息等要素在生產與經營中的重要性卻與日俱增,并且變得愈來愈稀缺和昂貴,其作用也已經大大超過了工人的直接勞動??梢姡敶纳唐飞a和經濟發展已經大大超越了三要素的范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