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6:5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年糖尿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年糖尿病

優質護理在老年糖尿病疾病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全科及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診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硬幣兩面法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進行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后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心理狀況、血糖指標。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護理有效率、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明顯增高,P均<0.05;研究組心理焦慮評分、心理抑郁評分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均明顯降低,P均<0.05。結論: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不僅可降低心理焦慮評分、心理抑郁評分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而且可提高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及患者生活質量,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優質護理;老年糖尿?。粷M意度;心理狀況;血糖

糖尿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之一,不但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而且降低生活質量。糖尿病發病初期常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是通過神經及血管等器官并發癥就診時才發現血糖異常升高。當機體血糖長時間處于高峰時,機體代謝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引發其它一系列并發癥[1]。糖尿病的治療不能單純依賴降糖藥物,同時應嚴格控制飲食,提高運動量及自我管理能力。本文探討優質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入選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60歲;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它引發血糖波動的疾??;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精神疾病;語言功能障礙;依從性差。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來自作者單位的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共70例,并按照硬幣兩面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年齡63-80歲,平均年齡71.5±9.2歲。研究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9.6±9.3歲。兩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按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糖尿病基本知識,并及時疏解患者因疾病而產生的不良情緒。研究組按優質護理。(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在首次接觸患者時即開始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講解有關糖尿病的宣傳教育知識,以提高他們對糖尿病的認知度。鑒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記憶力相對差,在講解過程中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多次進行,并仔細、耐心的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2)心理護理:在評估患者心理狀況的前提下指訂個性化心理護理方案。首先選擇患者感興趣的舒緩音樂為背景,在音樂氛圍的烘托下以柔和的語言引導患者想象疾病及臨床癥狀得到控制的場景,并鼓勵患者通過想象緩解因病情產生的心理壓力;其次將患者朋友及其家屬納入管理范疇,并灌輸積極社會支持及良好家庭支持對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引導其朋友及家屬在與患者的日常交流中采用合理化溝通技巧對患者進行情緒疏導,緩解其負性情緒。(3)飲食護理:根據患者日常飲食習慣及喜好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選擇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適量食用蛋白質及脂肪,避免糖分較高及含鹽量較重的食物,幫助患者增強自身免疫力,禁煙酒;遵循少食多餐原則。(4)康復護理:制定個性化康復鍛煉措施,做到循序漸進、由簡至繁,并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如爬樓梯、散步,告知患者每日參與3次有特定運動量的項目,如跳廣場舞、騎自行車、打太極等,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20分鐘,但需避免出現不良反應1.3觀察指標(1)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程度量表進行評價,滿意:>95分;部分滿意:75-95分;不滿意:75分;以滿意和部分滿意計算總滿意度。(2)護理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以顯效和有效計算總有效。(3)生活質量:應用自制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包括心理素質、健康認知、生活功能。(4)心理狀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心理狀況,評分越低,心理狀況越好[2](5)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老年糖尿病規范化管理探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來自我院2009年1-10月門診及住院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及2007年中國糖尿病指南標準診斷為糖尿病的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500例(醫院組),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同樣診斷標準納入社區管理的60歲及以上糖尿病患者500例(社區組)。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狀況、工作單位、文化程度、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基本資料(身高、體重、血壓、脈搏、腰圍、臀圍、體重指數、腰/臀圍比值等);生活行為習慣(心理狀況、睡眠情況、情緒、飲食習慣、是否控制飲食、體育鍛煉情況、吸煙史、飲酒史、遵醫行為等);同住家庭其他成員生活習慣(是否吸煙、睡眠時間等);對糖尿病知曉情況(是否閱讀相關書籍、有否參加教育講座);有無合并癥;是否經常監測血糖等。入組后醫院組按照國際糖尿病管理“五駕馬車”規范標準治療,社區組按照衛生部“十八項”社區衛生服務中糖尿病管理指南規范治療2年。在入組時、期間和觀察結束時均檢測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紅蛋白(HbA1c)。

1.3統計學處理

查看全文

老年糖尿病患家庭整體護理策略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患糖尿病的現象相對增加,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識,提高患者對家庭護理重要性的認識是患者康復的關鍵。本文就糖尿病人的家庭護理進行了分析、討論,提出具體護理方法。

關鍵詞:糖尿病家庭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內分泌疾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癥(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是由于人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所至,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是一種終身疾病。糖尿病發生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糖大量從尿中排出,并出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頭暈、乏力等癥狀。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進一步發展則引起全身各種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可導致眼、腎、神經、皮膚、血管和心臟等組織、器官的慢性并發癥,以致最終發生失明、壞疽、尿毒癥、腦中風或心肌梗死,嚴重威脅身體健康。

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但這種遺傳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體力活動減少,飲食結構不合理,病毒感染等。由于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的發病率和致殘致死率已躍居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第四位。老年人群體中糖尿病患者的比率在逐年增加。然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實際在醫院病房中的時間卻是比較少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家中的護理和自我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往往人們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或缺乏對糖尿病主要癥狀的了解,因此就需對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護理進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包括飲食結構,體育鍛煉,精神神經因素,化學物質和藥物,血糖監測和控制,預防和定期檢查等內容。

一、合理的飲食結構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人們的飲食結構都以高熱量、高脂肪為主,而熱量攝人過多超過消耗量,則造成體內脂肪儲積引發肥胖。同時,高脂肪飲食可抑制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發Ⅱ型糖尿病。老年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易使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并易并發心血管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與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質熱量較高有關。所以飲食要多樣化,以保持營養平衡,避免營養過剩。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脂癥,高血脂促使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查看全文

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老年糖尿病

關鍵詞:老年糖尿?。坏脱?;護理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內分泌代謝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其中老年糖尿病絕大多數是II型,占90%~95%,與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腦并發癥多,常有低血糖發生,且往往病情隱匿,臨床上容易誤診。因此,早期診斷和處理對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我院自2000年至2003年共診治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46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6例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64~83歲,病程半年至16年,初診糖尿病5例,合并糖尿病腎病21例,其中慢性腎功能不全血肌酐>133mmol/L8例,合并高血壓10例,冠心病10例,肝功能不全6例,急性胃腸炎3例。

1.2臨床特點:14例有面色蒼白、出汗心悸、四肢顫抖及饑餓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8例有神經系統癥狀,其中昏睡5例,昏迷2例,神經模糊,反應遲鈍及四肢乏力8例,全部患者進行血糖測試,平均為1.5mmol/L之間,尿糖、尿酮陰性,所有病例均進行頭顱掃描,無腦部病變。

查看全文

社區規范化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社區對于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規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選取本社區2017年1月至12月60例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做回顧性分析,將這些病例隨機按照每30例一組,分成兩個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對于對照組只進行藥物治療,而觀察組除了治療之外,對其施以社區規范管理,跟蹤觀察兩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血壓和血糖的控制率。結果在血壓和血糖的控制率上,觀察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而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上,觀察組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社區規范化管理對于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比較好的防治效果,不但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也能對血壓血糖進行有效的控制。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糖尿病;社區規范化管理;效果

對于心血管疾病而言,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影響其發病的重要因素,而如果身患這兩種疾病,則會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為我國人口越來越趨于老齡化,這也使得老年人中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數量日增,不但影響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也使他們的生活質量日益下降。所以對于中老年高血壓和糖尿病合并患者加強健康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2]。為了對社區這類患者的健康管理現狀做深入研究,本文選擇了2017年1月至12月60例本社區內的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得出如下研究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資料取自本社區內2017年1月至12月60例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范圍在60-82歲間。按每組30人將他們分為兩個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只是給予藥物治療,而觀察組則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上社區規范管理。而兩組患者都是隨機分配的,在病程、性別、年齡上沒有較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臨床診斷標準。①用WHO所頒布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這些患者每個人都符合這些標準。FPG≥7.0mmol/L和(或)2hPBG≥11.1mmol/L;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②其它一些患者要排除在外,比如心肝腎功能異常,或者這些臟器有慢性疾病,或者患者有血液循環系統疾病。 1.3管理方法。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觀察組不但要進行藥物治療,還要進行社區規范化管理。1.3.1健康指導。①針對這些老年患者,定期舉辦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關的講座,使他們可以了解更多與這類疾病有關的知識;②向這些老年患者發放疾病預防手冊、相關的書籍,引導他們觀看一些與疾病相關的視頻資料,或者針對這些患者所關心的問題,開通熱線電話以供咨詢[3]。1.3.2藥物治療。按照每個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為他們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尤其是降壓和降糖類藥物,從而實現個性化用藥和合理用藥[4]。1.3.3行為干預。①向患者發放隨訪卡,逐月進行回訪,并測試其血糖和血壓等指標;②飲食干預:嚴格控制患者的食鹽食用量,使他們能合理地用鹽,并做好食量和熱量的控制[5];③運動指導:按照每一位患者的體質為他們制訂合理的運動計劃,從而保證他們的運動次數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運動時間不低于30min。1.4觀察項目。①血糖和血壓控制率;②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情況。1.5統計學方法。在數據統計時,以SPSS18.0軟件作為主要工具,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和t進行檢驗,且計數資料采用(%)表示,P<0.05表明差異具有較強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糖尿??;低血糖癥

【論文摘要】目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的臨床研究。方法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臨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并發低血糖癥25例,采取分析病歷記錄、實驗室血糖測得值、臨床用藥情況的方法等,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結果25例中在3d內血糖恢復穩定者23例(占92.0%),其中6h內血糖恢復穩定14例;6~24h血糖恢復穩定6例;24~72h血糖恢復穩定3例;1例搶救治療5d未清醒,且反復抽搐(2次腦CT未見異常)自動出院;1例合并陳舊性多發性腦梗死、腦出血及癡呆,住院15d,自動出院。結論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別是有伴存病的患者應盡量選用半衰期短,血藥濃度積蓄較小的降糖藥,并宜從小劑量開始,注意個體化,及時隨訪血糖,治療上應防止再次低血糖癥狀發生,減少病死率。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需盡量予以避免,其臨床表現多樣化,如不及時診治,神經細胞可能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和死亡,遺留癡呆等癥狀,甚至死亡。尤其是老年人缺乏自覺癥狀,以致產生重癥低血糖甚至昏迷。本院從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治療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反應25例?,F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臨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癥25例,均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64~86歲,平均73.4歲。合并腎病5例,高血壓病17例,冠心病8例,血脂異常15例,陳舊性腦卒中5例,感染2例,膽結石6例。胰島素治療9例,應用口服降糖藥治療16例(口服優降糖2例,消渴丸4例,美吡達2例,達美康3例,優降糖與二甲雙胍并用3例,消渴丸與二甲雙胍并用2例)。

1.2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參照1997美國糖尿病協會ADA/WHO糖尿病診斷標準。低血糖癥參照測得的血糖結果:①有低血糖的檢驗結果:血漿葡萄糖濃度<3.9mmol/L;②臨床上以自主神經癥狀和神經低糖癥狀為主要表現[1]。

查看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發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PAMI)的臨床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35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T2DM組),35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對照組(NT2DM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臨床表現及心電圖特點。結果老年2型糖尿病易并發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臨床表現為牙痛、惡心嘔吐、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電圖易出現室性心律失常、ST段不明顯抬高,其并發癥多、病死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提高對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認識,積極控制糖尿病,及時確診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2型糖尿病;老年;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病程長,病因復雜,冠狀動脈受損嚴重,波及范圍廣,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時胸痛的發生率較非2型糖尿病(NT2DM)人群低[1],往往沒有壓榨性胸悶、胸痛或伴有放射痛等典型癥狀,同時心電圖改變延遲,這種心肌梗死即為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PAMI)[2]。在臨床工作中PAMI易被醫生忽略而造成誤診、漏診,貽誤治療,影響預后?,F對我院35例老年T2DM并發AMI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4年—2007年在我院附屬醫院住院確診的60歲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其中2型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為觀察組(T2DM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60~78歲,中位年齡65歲,糖尿病病程7~15年,入院時空腹血糖為8.7~20.5mmol/L。同期住院的非2型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NT2DM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61~77歲,中位年齡68歲,住院前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圍內。兩組患者治療方案、心臟功能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T2DM的診斷參照1999年WHO分類標準[3]。AMI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4]。T2DM組的2型糖尿病均在發病前得以確診,而NT2DM組在AMI的恢復期復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除外糖尿病。

查看全文

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醫養結合的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科室常規實施的健康管理模式,觀察組采用醫養結合的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模式進行健康管理。統計兩組干預前后各臨床指標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糖尿病痛苦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評分。結果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血糖指標明顯穩定,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糖尿病疼痛有一定程度緩解,生存質量明顯改善(均P<0.01)。結論醫養結合的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模式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穩定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緩解糖尿病疼痛,改善生存質量。

〔關鍵詞〕醫養結合;中醫辨證;糖尿病;管理模式

糖尿病是由內分泌系統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異常綜合征,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主要特征。2017年,國際糖尿病聯盟發布的糖尿病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10.9%,患者數量為1.14億〔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一,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影響。中醫藥健康管理模式是在社區工作中結合中醫理念的健康管理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健康管理模式,在慢病預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已經較成熟地應用在糖尿病的健康管理上〔2〕。社區作為糖尿病防控的重要陣地,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極為重要。醫養結合的老年健康管理是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組成部分,可提高社區養老居民的整體健康水平〔3〕。既往對基于醫養結合的養老運營模式研究大多從醫學角度進行理論探討,而對關于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可行性、應用價值的實證研究較少〔4〕。本研究旨在探討醫養結合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海南省干部療養院內分泌科就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60~81歲,平均(70.32±5.93)歲;體重指數(BMI)17.56~30.73kg/m2,平均(24.41±3.02)kg/m2;合并高血壓48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60~83歲,平均(70.91±5.80)歲;BMI17.02~29.38kg/m2,平均(24.37±3.75)kg/m2;合并高血壓51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診斷為糖尿病;(2)溝通表達能力相對正常;(3)病情相對平穩;(4)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認知障礙,無法正常交流;(2)存在嚴重的心功能不全、惡性高血壓、終末期腎臟病、腦卒中等病變;(3)無法配合研究實施的干預措施;(4)正在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5)正在接受其他臨床研究。1.2干預方法兩組均干預3個月。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健康管理模式,包括飲食、用藥、血糖監測、運動、足部保健、心理干預等內容。觀察組采用醫養結合的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模式,(1)采集健康信息:在現代醫學檢查的基礎上,結合中醫經絡狀態系統測量儀、舌象儀、脈象儀及聞診裝置等現代中醫設備,推斷人體內部變化;以“未病先防”的預防理念和“辨體論證”的辨證理念為指導,辨證老年體質類型。(2)評估健康狀態:以“辨證施護”為指導,注重評價的個體化,把握評價的動態性和及時性,以達到有效健康咨詢和持續監測管理的目標。(3)健康教育:飲食、運動、情志、起居是中醫養生教育的四大基石,對處于不同生命階段和身體健康狀況的老年人進行日常生活和情感方面簡單有效的教育,針對不同體質給予關于體質臨床特征、形成原因、發病傾向、社會自然適應性等方面的分析及調理建議。(4)中醫調養技術:根據醫囑,予以中藥敷貼、中藥泡腳、耳穴貼壓、艾灸、腹部推拿、拔罐、中藥熏蒸等干預。(5)飲食與運動管理:以糖尿病飲食和有氧運動為基礎,根據體質識別指導飲食和運動方案。教育患者定期進行運動,如餐后散步30min,鼓勵太極、廣場舞等健身活動;合理飲食,以少食多餐為主要原則。1.3觀察指標(1)血糖相關生化指標:測量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2)自我管理行為: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5〕,該量表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足部保健、用藥行為5個方面內容。每個條目0~7分,總分0~77分,患者得分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62。(3)采用糖尿病痛苦量表(DDS)〔6〕評價患者干預前后痛苦程度。量表由情感負擔(EB)、與醫生相關的痛苦(PD)、與生活規律相關的痛苦(RD)和人際關系相關的痛苦(ID)4部分組成。采用Likert6點計分法,平均分≥3分認為患者具有中等以上痛苦,需引起關注;平均分<3分,但單項問題≥3分,認為應就此問題進行探究并干預。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42~0.951。(4)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7〕評價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情況。該量表共27個條目,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關系、治療狀況4個維度。每個條目按1~5分來計分,4個維度及整個量表總分依次為60分、40分、20分、15分、135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差。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0.95,分半信度0.91。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查看全文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老年;糖尿?。恍睦韱栴};護理干預

【文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提高生活質量。方法對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慮、恐懼、悲觀情緒,有利于病情恢復。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歲為糖尿病患病年齡高峰[1]。臨床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緊張、焦慮、發急、恐懼、孤獨、絕望、沮喪或激動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酮癥,目前已公認,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都有一定影響,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我們對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齡60~85歲,平均71歲,糖尿病病史1個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壓66例,合并心臟病33例,合并腦血管病22例,合并腎病36例,合并周圍神經炎病變20例,合并眼底病變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個月至30年。

1.2資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采用一對一的護患溝通方式收集資料。問卷涉及:①基本情況;②病情及健康情況,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療方式、遵醫行為、是否出現并發癥、對糖尿病的認識、了解疾病的知識程度、健康狀況;③社會家庭環境,包括職業、醫療費用、家庭經濟情況、住院陪護、家人關心程度、是否獨居、生活地區、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

查看全文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對策論文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歲為糖尿病患病年齡高峰[1]。目前已公認,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都有一定的影響,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的常規治療效果,對病人不同的心理問題實施不同的護理和干預,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3]。1年來,我們對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齡60~85歲,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壓35例,糖尿病性心臟病28例,糖尿病性腦血管病16例,糖尿病腎病1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變15例。糖尿病病史2個月~32年。

2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問題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的典型發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對應激的喚醒水平低,不善于延遲的需求,要馬上得到滿足,以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智力下降、疑慮、憂郁、自卑等表現,主要是情感、性格的異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見為以下幾種情形[5]:(1)憂思過度。有些患者對疾病不是積極地就醫治療,而是思慮重重,整日擔心治不好怎么辦?出現并發癥后怎么辦?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郁之中,對疾病的治療很不利。(2)心煩不安。有些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甚少,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希望一吃藥就能藥到病除,一旦病情沒有馬上控制或出現并發癥,就煩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療。(3)緊張恐懼。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為不治之癥,整天害怕,擔心并發心臟病和腎衰怎么辦?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辦?(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現實、積極主動地改變生活方式或習慣,以適應病情需要,而是對周圍事物和環境厭煩、急躁,遇人遇事易動肝火,總認為別人對自己照顧不周。(5)悲傷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種合并癥,家庭經濟狀況不良,醫療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關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對前途喪失信心,對治療感到無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對醫護人員的治療不能積極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對這種病人一定要耐心勸導,只有排除心理障礙,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2.2護理對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