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22:23: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連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詩銜接與連貫論文
摘要:語言是多層次的,因此語篇的銜接和連貫也在不同層次有所反映。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體,語言精練,表現形式多樣。英語詩歌的銜接與連貫可從詞匯、句法、節奏、音韻、邏輯鏈接、文化語境、意象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英詩;銜接;連貫
引言
銜接與連貫是語篇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以形成語篇的意義關系,而語篇連貫則通過語言形式上的銜接得以實現。在《英語的銜接》(1976)[1]一書中提出了五種銜接手段:指示、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但這些銜接模式較偏重于語言內部的,尤其是詞匯句法層的體現過程。胡壯麟在Halliday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語言是多層次的,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也必然在不同層面上有所反映。他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1994)[2]中分別從語義層、詞匯層、句法層、音系層和社會符號層探討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其中語義層、詞匯層、句法層和音系層的連貫通過明顯的銜接手段得以實現,而社會符號層的連貫則有賴于語境和語用知識的推導,屬于隱含性連貫[3]。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語言精練,內涵豐富,典型地體現了語言的音樂美和視覺美。詩歌的銜接與連貫方式較其他文體更為多樣,除了詞匯、句法、格律、音韻和邏輯連接等明顯的銜接手段外,還包括語境、意象等隱含性的連貫方式。另外,視覺詩也是常見的銜接手段。
一、英詩的銜接
體裁分析對科技英語語篇連貫詮釋
語篇分析最早發端于古典修辭學,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得以發展。對語篇的研究逐漸從描寫走向解釋,從表層語言平面的研究逐漸轉向深層語篇意義的功能闡釋。[1]交際目的和語言策略在語篇分析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于是著重研究交際目的和語言策略的體裁分析受到語篇分析學家的重視。
1體裁分析與科技語篇
JohnM.Swales認為:體裁是交際事件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其獨特的交際功能。交際事件涉及許多因素,如交際目的、語篇本身、參與語言交際的主體、語篇功能和交際情景。而交際目的是確定體裁的重要因素,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同屬一種體裁。[2]同一體裁的語篇具有大致相同的圖示結構,而這種圖示結構影響著語篇的內容和語言風格。體裁分析可采用不同方法在語篇的各個層面上進行。通過對語篇的展開方式、構建框架的探討,來解讀不同交際目的的語篇。通過對詞匯、語法的分析,對語篇的語體特征有所領悟,并透過這些因素分析語篇的建構過程及其語用價值。對不同體裁的語篇分析主要從三個層面著手:詞匯─語法層面、語篇格式及語篇化特征層面和語篇結構釋義層面。[3]通過體裁分析可深入了解語篇的遣詞特征及謀篇布局,探討語篇建構的原則,可揭示實現交際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理據。對高度結構化、信息化的科技英語語篇進行體裁分析,可明確其交際目的、交際對象以及特定的話題等。請看以下片段:Robotsarethemostrecentinalongsuccessionoftoolswehavedeveloped.Forthemostpart,westillcon-troltheiractionsdirectly———eitherbyprogrammingase-riesoftasks———orbydirectmanipulationoftheircon-trols.WhenweuserobotsonEarth,inhazardousenvion-ments,forinstance,thewaitor"latency"betweencom-mandandresponsedoesn’tposeaproblem.Withtheaidofvirtualrealityand"hapticfeedback"(usingthesenseoftouchaswellassight),wecaneven"closetheloop"andextendourreachthroughtheeyes,earsandhandsofourrobots.該文體現科技英語語篇的典型特征:用詞準確簡煉,大量使用正式詞匯,諸如:manipulation,hazard-ous,command,pose,withtheaidof,haptic,extend,且抽象名詞出現頻率高,如:action,task,manipula-tion,command,response,feedback,realith等,詞匯密度接近0.7,該語篇講述科學原理,讓讀者領會其交際目的,知曉機器人的特殊功能,同時文中最后一句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縮短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對語篇的理解。
2體裁分析與科技英語語篇連貫
體裁分析對科技英語語篇的連貫性可以從心理認知、交際意圖和修辭目的等維度進行闡釋,并且各有其獨特的體現形式。
2.1科技語篇的交際意圖對連貫的解釋
小學美術教材色彩教學連貫性分析
摘要:教育體制不斷改革,這對小學美術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解基礎的美術理論知識,而且要強化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且使各個目標之間具有較強連貫性,這樣能幫助學生對色彩形成系統化的記憶,激發學生對色彩的學習興趣,以此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材;色彩教學;連貫性;建議
色彩作為一種藝術語言,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美術教學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認知力和感受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色彩的美和藝術的美。但是,在現階段部分小學的美術教學中,色彩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確保充分發揮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優勢,以此有效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文章針對小學美術教材中色彩教學連貫性的實施提出一定設想和建議。
一、小學美術色彩教學內容連貫性的主要特征
1.科學性。色彩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色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對于色彩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應從生活出發,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相應的色彩教學內容,從而確保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2.自主性。色彩教學的連貫性要求教師將各個階段的知識有效地串聯起來,這樣就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各個階段的色彩教學內容。此外,色彩教學內容的連貫性,還體現了對學生多元思維的尊重,讓學生的學習個性能夠得到有效滿足,確保其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3.綜合性。色彩教學的內容不僅包括色彩理論知識,而且包括色彩表現技巧以及色彩情感體驗。教師應通過色彩教學,讓學生不僅掌握扎實的色彩理論知識,而且掌握色彩搭配技能,提高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以此有效地提升藝術素養。
二、小學美術課程中色彩教學內容的連貫性
整合連貫型小學教育論文
一、“整體性”與“階段性”相互映照
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沒有很好地理解小學教育的“基礎性”特點,或者只是片面地強調了這種“基礎性”。問題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是面向什么呢?是為誰而打基礎呢?小學階段是個體成長的基礎,尤其是為中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小學教師如果不知道中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規律,不知道中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實現為中學階段打基礎呢?“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十分注重教師教育的“整體性”,即把基礎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打破傳統分段分層式的中、小學師資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全程考慮基礎教育階段師資培養的基本問題,將中小學教師教育統一起來,觀照基礎教育的全程性和貫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內在一致性和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性也可以表述為“基礎性”,就是要改變小學教師只懂小學和小學生、中學教師只懂中學和中學生的教師觀,強調無論是培養小學教師、還是中學教師,都應該了解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和原理。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學教師只了解小學和小學生的片面性,讓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了解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樹立基礎教育的“整體觀”,能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相互連貫的維度中全面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小學教育專業不關注小學,不關注小學生,其關心的重點還是小學和小學生。在強調“整體性”的同時,也必須突出“階段性”、“重點性”??傮w上來講,小學教育專業還是以培養小學教師為主,有關小學、小學生和小學教育的知識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重點,但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關注中學階段的相關理論與方法。而且,學生對某一“階段性”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對基礎教育“整體性”把握之基礎上的,“階段性”需要“整體性”的關照,而“整體性”亦需要“階段性”的充實,它們是彼此映照的關系。
二、“綜合性”與“專業性”相互滲透
有一句話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狀況,叫做“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無論是綜合培養模式還是分科培養模式,實際上都在強調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但是,“學有專長”中的專長一般不是指學科上或教育上的專長,而是指藝術或其他方面的專長?!靶W教師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門學科的高深知識,也不要成為某一門學科的專家,但要擁有人文、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并在音、體、美方面有一定特長,成為綜合性、全能性的人才?!边€有學者認為,“將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定位為綜合性是從專業要求的需要出發的。”“綜合性是專業建設的需要,在綜合性和專長性兩者不能兩全時,我們應該忍痛割愛,毫不猶豫地放棄專業方向知識的專長性,有所為有所不為。”究竟該如何處理“綜合性”和“專業性”的關系呢?對于“綜合性”是沒有疑義的,但對于“專業性”,我們該如何去正確理解呢?在強調“綜合性”的時候,“專業性”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那樣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嗎?小學教師的專業性首先表現在對學科知識內在邏輯的把握以及學科文化的領悟上,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科專長”。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數學知識,這也是小學教育專業淡化學科知識的緣由。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不需要像中文、數學等專業那樣學習那么多、那么深的學科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夠的。需要詢問的是,小學教師如果不能用淺近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語文、數學的優美,能稱得上是合格的小學教師嗎?如果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喜歡上語文、喜歡上數學,那會是合格的小學教育嗎?很難說讓人人喜歡語文、讓人人喜歡數學,但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標,如果沒有一批具有這樣理想的小學教師,為學生未來更為艱深的語文、數學學習奠定基礎的目標能實現嗎?小學教師不只是教語文、教數學,關鍵是培養學生在這些領域的興趣,語文課要能讓學生產生“語感”,數學課要能讓學生產生“數感”,音樂課要能讓學生產生“樂感”,美術課要讓學生產生“美感”等等,要喚起他們對于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的熱愛,這才是小學教師的真正本領。
而沒有對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學科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和學科背后所隱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對教育藝術的掌握(這是另一種專業性能力),教師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試問,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學、文藝批評、寫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選擇相關的學術信息,對語文學科的專業感受和專業拓展能力均比較薄弱,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欣賞水平呢?其他學科的教師亦如是。雖然小學教師要求能夠教不同的學科課程,但從人的精力和專業范圍來講,一個同時教授語文、數學甚至更多學科的小學教師恐怕很難同時讓學生喜歡語文、數學,甚至更多學科。這就需要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在“學科專長”上的這種特殊本領,學生要具有綜合的各科教學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學科上教得優秀的能力,因而,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可以淡化學科專業知識,但要強化在某一學科上的專業性能力,這也是小學教育為中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奠定基礎的重要體現?!皩I性”還體現在教育研究上。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呢?那主要是因為小學具有更為豐富的教育研究資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為世界級的教育家,其“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與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學任教時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個名叫“芝加哥實驗學?!泵芮邢嚓P。李吉林作為為國內當代知名兒童教育家和語文教育專家,不也是從事小學教育工作至今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66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一次各國政府間關于教師地位的特別會議,并通過了《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該文件“教師的責任義務”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師都應認識到自己的專門職業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賴于教師自身,應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小學教師要使自身所承擔的工作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學教育工作中的問題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徑,這也是提高小學教師專業地位的重要途徑。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看重“綜合性”,但也不輕言放棄“專業性”,它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性”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并認為“綜合性”和“專業性”是相互滲透的,相互促進的,就像知識的“淵博”一樣,沒有一定程度的“淵”,“博”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一定范圍的“博”,“淵”是很難持久的。
三、“選擇性”與“定向性”相互包容
英漢翻譯差異研究論文
在系統功能語法中,銜接是語篇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銜接分為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銜接在本質上是語篇語義的有形網絡,它是語篇內句子間的線性關系的表達和物質映現,為語篇的連貫提供了基礎。照應銜接作為語法銜接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語篇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英、漢人稱照應銜接在語篇建構中的體現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研究人稱照應在英漢語篇中的不同體現,以及英漢語篇翻譯中人稱照應銜接的轉換對于英漢語篇翻譯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語篇翻譯觀
語篇是超句子層面的語言單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組合和簡單堆砌,它是一個完整的語義整體。語篇內各句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表現出深層次的邏輯語義關系,即連貫性。銜接是語篇的重要特征,語義連貫是構成話語的重要標志。語篇翻譯過程,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語篇連貫的識別與重構過程。
英國語言學家卡特福德認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種語言中與其對等的篇章材料來替代?!惫P者認為,語篇翻譯的對等,不僅是原語與目的語在語篇意義層面上的對等,從一定意義上講,還是原語與目的語在語篇連貫上的一致性和語篇結構的完整性,盡管影響和制約英漢語篇連貫的內、外部因素不盡相同。
在語篇翻譯中,譯者既是原語語篇的解讀者,又是目的語語篇的生成者。譯者,作為原語語篇向目的語語篇轉換的的實施者,首要的任務是解讀原語語篇的銜接機制和連貫,然后在語篇翻譯轉換過程中,按照目的語語篇的銜接機制來重構目的語語篇,使之流暢、連貫、統一。
二、英漢語篇照應銜接比較與差異
宮頸炎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在宮頸炎疾病患者中的作用及其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宮頸炎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采取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生活質量評估和疾病認知度和患者滿意度。結果:對照組經過常規護理方法后總有效率76%;實驗組經過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后總有效率94%,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疾病認知度80%,實驗組疾病認知度98%,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滿意度62%,實驗組患者滿意度90%,兩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增強宮頸炎治療的療效,有利于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對宮頸炎的認知程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常規護理方法;宮頸炎
宮頸炎是由于宮頸長期受到慢性機械性損傷和刺激,導致病原體侵入而引起相應的炎癥,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宮頸炎治療不當,容易引起上行感染,引起盆腔黏連,甚至誘發敗血癥,嚴重危害生命?;颊邔τ趯m頸炎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容易忽視疾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從而影響疾病的護理以及治療效果。本研究分析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在宮頸炎疾病患者中的作用及其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宮頸炎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采取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年齡23-45歲,平均(33.6±4.6)歲,平均病程(3.2±1.2)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5例,高中22例,大專及本科以上1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4.2±3.8)歲,平均病程(2.9±1.6)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3例,高中23例,大專及本科以上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1.1.1患者選入標準:①在觀察期間被我院收治的慢性宮頸炎患者,且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②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病史資料完整且患者可配合長期的隨訪和服從醫囑。1.1.2患者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基礎疾病的患者。②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及妊娠期婦女。1.1.3患者剔除標準:治療期間患者中途退出或不能有效進行隨訪。1.2方法。選擇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宮頸炎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采取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為:①組建健康教育小組,成員包括一名醫生,一名護士長和兩名護士組成。定期對健康教育小組進行護理技能培訓,開展對患者的正確的健康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如文字、圖片等讓患者了解慢性宮頸炎疾病的前因后果。②認真執行連貫性護理健康教育計劃,患者入院時,有健康教育小組進行接待,制定相關的慢性宮頸炎疾病資料,對患者及其家屬進宣教,增強患者的信心。③健康小組成員要與患者和諧相處,護理人員及時跟蹤患者的疾病情況,出現不良癥狀時要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患者出現心理情緒等問題,健康小組成員要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進行疏導,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并對其家屬進行相關的培訓。④健康小組成員要定期定時的與患者進行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并提供相應的護理指導,囑咐患者要定期復查。1.3觀察指標。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生活質量評估和疾病認知度和患者滿意度。臨床療效判斷標準:宮頸糜爛完全消失且1年內無復發為顯效,隨訪1年癥狀減輕為有效,宮頸糜爛無改善或進展為無效。生活質量評估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別是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每一個功能的評分都是100分。疾病認識度和患者滿意度采用問卷的形成進行統計。1.4統計方法。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結果用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則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文化缺省與字幕翻譯論文
摘要:處于相同的文化語境下的觀眾可利用其所知的文化背景激活圖示而起到連貫上下文的作用,但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觀眾認知文化背景的缺省,電影字幕的翻譯就起到了對影片內容的連貫性進行重構的重要作用,從而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欣賞影片。從分析Newmark與王東風的翻譯重構理論出發,試圖探討以文化缺省下的連貫重構為目的的電影字幕翻譯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缺省;字幕;翻譯;連貫
1文化缺省的連貫重購
最早的關于連貫的研究是從Halliday開始的,一般認為Halliday和Harson合著的《CohesioninEnglish》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建立。Halliday(1994)認為連貫有五種銜接方式,分別是:照應、省略、連詞以及詞匯銜接,他還列出了替代。但此后眾多學者對此理論的缺陷進行了批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壯麟在其《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中認為除了語篇內部環境“上下文”(co-context)外,語篇產生時的周圍情況和因素即“情景語境”(situationalcontext),以及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人情的“文化語境”(culturalcontext)都有助于理解語篇的意義和交際意圖,從而使語篇保持連貫性。
由于人們在交際中又遵循省力原則,即在不降低話語準確度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話語的量(胡壯麟《普通語言學教程》)。說話者在交際過程中會省略一些此類默認共通信息,以提高交際的效率。王東風(1997)認為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做“語境缺省”(contextualdefault),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default),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是情境缺省的副類。
《沁園春·長沙》隱性銜接初探
摘要:語言學家韓禮德和哈桑提出了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之概念,并對銜接手段進行了系統研究,標志著銜接理論得以正式確立。的《沁園春•長沙》一詞雖然從表面上看缺乏韓禮德和哈桑所提及的形式銜接手段,但詩人在詩詞創作時通過使用視角轉換、時空切換和情景再現等隱性的銜接方式,在語篇的組篇模式和敘事技巧上進行巧妙設置,能使讀者閱讀時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銜接紐帶,使詩詞語篇的組篇結構緊密相扣,因而有效地促進了詩詞語篇連貫性的建立。
關鍵詞:語篇;《沁園春•長沙》;隱性銜接
一、研究背景
在語篇分析領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是最為基本和重要的概念。系統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M.A.K.(韓禮德)和HasanR.(哈桑)在《英語的銜接》(CohesioninEnglish)一書中提出了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之概念,標志著銜接理論的正式創立。Halliday和Hasan認為,語篇是語言的應用單位,語篇分析就是要揭示運用句子組成語篇的機理(texture),即銜接(cohesion)[1]。語篇的銜接是有形網絡,是通過語法手段(照應、替代、省略、連接)與詞匯手段(詞匯復現、詞匯同現或搭配)來實現結構上的粘著性。連貫是語篇的無形網絡,它存在于語篇的底層,通過邏輯推理來實現語義的連續[2]。語篇的銜接和連貫雖彼此有別,但又互為表里、共同服務于文本意義與蘊涵的傳達。Halliday和Hasan從研究銜接手段入手,來探討語篇的連貫性,他們一再強調銜接手段的重要性,并認為銜接是連貫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因此,Halliday和Hasan的看法是:連貫的語篇必須銜接,銜接能促進語篇的連貫。不可否認,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銜接手段為銜接理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語篇結構的研究開辟了新的前景,然而從整體上看,他們提出的銜接手段更多的是基于語篇表層的靜態描寫,只是停留在詞匯語法層面。朱永生談到:“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銜接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有銜接紐帶和銜接鏈等形式標記的語言現象,而對另外一些語義上連貫但沒有形式標記的語言現象卻難以解釋?!保?]由此,有學者認為,除了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顯明和表層的形式銜接手段(即照應、替代、省略、連接、詞匯復現、詞匯同現或搭配)外,還有一種隱涵的和深層的銜接方式,即隱性銜接[4]。所謂隱性銜接,是指語篇抑或缺少形式上一目了然的銜接手段,抑或讓人初看后不知所云,但通過人的認知努力或推理之后,能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銜接紐帶,把握語篇的含意,其語篇連貫性能夠得以實現[5]。與其他文學式樣相比,漢語詩詞語篇的篇幅通常相對短小,往往有字數、行數的規定,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內表現無限豐富而深廣的生活內容,詩詞往往摒棄日常的理性邏輯,遵循想象的邏輯與情感的邏輯。因此,為了使詩詞語篇寓意深厚濃縮,內涵增大,作者一般會選用簡潔凝練、含義深遠的語言來創作,這也是漢語詩詞語篇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時,采用高信息密度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從而引發讀者的審美情趣,實現詩詞語篇連貫性的建立。正因為漢語詩詞語篇凝練精辟的語言特色和對仗工整的格律要求,我們不難發現漢語詩詞語篇常常缺乏必要的形式銜接手段。因而,也有人會懷疑這樣的詩詞語篇是否會造成不連貫、不能被讀者理解和接受等問題。事實卻并非如此,雖然缺乏表層銜接方式,但語言精練、言簡意賅的詩詞語篇的確又是連貫的。這是為何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作者在詩詞創作時,使用了隱性的銜接方式,在語篇的組織方式和敘事技巧上進行巧妙設置,從而使讀者在閱讀詩詞時,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銜接紐帶,使詩詞語篇的組篇結構緊密相扣,進而實現詩詞語篇的連貫性。本文擬結合《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文體特點,圍繞視角轉換、時空切換和情景再現三種隱性的銜接方式,對該詞的銜接方式和謀篇布局模式進行分析,以期為該詞的賞析和教學提供一個新的切入點。
二、《沁園春•長沙》中的隱性銜接
沁園春•長沙一九二五年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自1911年至1923年,曾在長沙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長達13年。長沙,既是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的起始舞臺,更是他青春時代的象征,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于1923年4月離開長沙,去當時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工作。1925年9月,回到長沙,在即將離開長沙赴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之際,他重游了橘子洲,觸景生情,喚起了他對曾在長沙那段異彩紛呈、應接不暇的“崢嶸歲月”的回憶,詩興涌起,激情澎湃,寫下了這首詞。詞的大致意思如下。時值深秋,我獨自一人站立在這橘子洲頭,湘江從眼前滾滾向北流去。遙望那遠處的群山,通紅似火,層層楓林,有如染就;近看那湘江,澄清碧綠,千百只大船,競發爭流。仰望長空,雄鷹正展翅搏擊,俯觀江水,魚兒正輕快游動,一切生物在爛漫的秋天里都競相自由自在地生存活動著。悵然想望這廣闊的宇宙蒼穹,我不禁要向蒼茫大地發問:究竟是誰在主宰著這一切事物的升沉變化呢?昔日里我曾與朋友結伴來這里游覽,回想起從前許多不平凡的歲月。那時正值同學們青春年少,風采才華正豐茂旺盛;讀書人的意態氣概,瀟灑豪邁,強勁奔放。評點國事,寫出激濁揚清的革命文章,把那些反動軍閥一概視如糞土。親愛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不?那時我們到湘江中游泳,激起的浪濤幾乎把飛快行駛的船只都阻擋住了?詞中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色彩斑斕的湘江秋色圖,在洋溢著理想和青春的憶舊中,抒發了作者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動革命高潮到來的凌云壯志。全詞景物優美、形象生動、色彩絢麗、描寫細膩、境界開闊,極富哲理性,給人以崇高的美感。該詞雖缺乏韓禮德和哈桑所提及的表層形式銜接手段(如照應、替代、省略、連接、詞匯銜接等),但筆者認為,詩人在詩詞創作時通過使用視角轉換、時空切換和情景再現等隱性的銜接方式,在語篇的組織方式和敘事技巧上進行巧妙設置,使讀者在閱讀時,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銜接鏈,使詩詞語篇的組篇結構緊密相扣,有效促進了詩詞語篇連貫性的建立。(一)視角轉換。角度原本是電影制作的術語,指攝影機的位置與攝影對象之間的角度,也就是觀眾的視角,它決定觀眾從哪個方向去觀看攝影對象。通過對角度進行選擇,可攝取最富感染力和表現力的方面,從而突出表現對象的外部特征;同時,根據特定內容的表達需求來選取攝影角度,能把人們業已司空見慣的事物表現得異乎尋常、出人意料,從而獲得特殊的效果,這是一種視角的轉換。在詩詞語篇中使用視角轉換的表現手法,就像一幅幅圖片的轉換播放,能在讀者大腦的“熒幕”上產生蒙太奇般的視象效果,不僅給人以鮮明的空間感,而且能增強感染力,促進語篇連貫性的建立。因此,視角轉換是一種有效的隱性銜接手段。詞的上闋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即是視角轉換使用的典型范例。詩人佇立在寒秋中的橘子洲頭,帶領讀者從遠景至近景,再從仰視到俯瞰來領略湘江一代如畫的圖景。首先是將視角定位為遠望:遙望湘江以西的岳麓山群巒,一層層的楓林像染紅了一樣。接著將視角轉換為近景:近觀湘江水面的漫江秋水,碧綠澄清,千百船只競相疾駛。隨后將視角轉為向上:仰視天空,雄鷹正展翅搏擊。最后將視角轉為向下:俯觀江水之中,魚兒正輕盈游動。總之,世界上的生物無不都在這霜天里競相自由自在地生活著。以上幾句由“看”字領頭,打開了視角轉換的窗口,通過遠望、近觀、仰視和俯瞰四層轉換,完整勾勒出了一幅壯麗、琳瑯滿目的湘江秋景圖。在這一幅圖畫中,有遠景,有近景;有天上的,有水下的;有靜的,有動的;有火紅,有碧綠,層次井然,色彩鮮明,詩情畫意,令人心馳神往。從這幅畫卷中,我們隱約看到了火紅的岳麓山,望見了湘江千帆競發,雄鷹展翅高飛,魚兒輕快遨游,霜天萬類競爭自由,真是“不似春光,勝似春光”。視角轉換這一隱性銜接手段的使用,將讀者置身于一幅動態變換的圖景當中,既讓讀者領略到了如畫的湘江秋色圖,也有效促進了語篇的連貫。(二)時空切換。在詩詞語篇中,詩人可通過夸張或突出、修改或切割、放大或縮小等手法,將客觀世界物象的時空關系打亂,再排列組合,形成某種別出心裁的時空順序,繼而在讀者的頭腦中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象審美效果[6]。讀者閱讀時,跟隨作品的敘事情節進行時空的切換,在切換過程中便會形成無形的隱性銜接鏈條,把作者創設的在不同時空中的敘事情節串聯起來,在詩詞的宏觀時序上保障了語篇的連貫性。該詞上闋記今游,以“獨立”開篇;下闋記往事,以“攜游”相應。在上闋里,詩人借景寓情,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明麗絢爛的湘江秋景圖。通過描寫以岳麓山為主體的群山秋日里被霜葉紅色包裹的美景和晶瑩碧透、風帆競渡的湘江風光,以及鷹飛魚翔的生命安詳,表達了對革命搖籃長沙及祖國的深邃熱愛。上闋主要是作者對詩詞創作的“當下”所見所想的具體描繪,描繪的情節是作者寫作該詞時的“當下”時空,是“今日之游”,由今日之游自然而然又勾起了詩人對往日同游的回憶。下闋便寫昔日之游,將“當下”時空自然地切換至往昔時空,帶領讀者順暢地過渡到憶想的時空:當時正值同學們青春年少,風采才華正豐茂旺盛;革命的意志與氣概已是發揮到了極度;他們常常評論國家大事,揮寫抨擊反動勢力、宣揚革命的戰斗文章,而把當時那些看似赫赫不可一世的封建軍閥視作糞土,嚴厲地鄙視和痛斥他們的所作所為。這里詩人將往昔在長沙經歷的不平凡歲月比作崢嶸歲月,將其化為一座座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崇高的視覺享受。通過時空切換這一隱性銜接方式,作者把上闋的“當下”時空順利切換過渡至往昔時空,使讀者的思維緊緊跟隨作者的步調由“當下”轉入過往,使整首詩詞的上闋和下闋在宏觀的整體時序上緊密相扣,有效實現了詩詞語篇的連貫性。(三)情景再現。情景再現,顧名思義,即在敘事情節的展開過程中生動再現某一歷史情景。詩人通過在詩詞情節的發展中再現某一歷史情景,而這一歷史情景勢必又與詩詞的敘述主題緊密相關,可以恰到好處地對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和詩詞的主題進行論證和輔佐,因而可看作是一種有力的隱性銜接手段,可增強詩詞語篇的整體連貫性。詞的下闋一開始便寫道:“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今日重游此地,怎能不觸景生情?怎能不引起對那不平凡的歲月及曾并肩戰斗過的同志們的追憶?“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就是對“往昔崢嶸歲月”的詳細描述,生動再現了當時的不平凡歲月和并肩戰斗的生動情景。和他的那些同學們個個胸懷大志,憂國憂民,奮發圖強,對當時豺狼當道的黑暗社會進行了最深刻、最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他們評點國家大事,寫出許多的“激揚文字”,把那些封建勢力的封建軍閥一律視為糞土一般。當然,情景再現這一寫作技巧的使用,并非毫無依據地“信筆涂鴉”,它的選擇勢必與詩詞的主題或敘事的情節有所關聯。長沙既然是多年活動過的地方,而橘子洲又是昔日多次游覽的地方,今日重游橘子洲,自然免不了要引起眾多往事的回憶。因此,在該詞中,情景再現這一寫作手法的使用,不僅恰到好處地與詩詞的主題緊密契合,而且充當了隱性的銜接方式,有力促進了詩詞語篇整體連貫性的建立。
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研究
一、情境興趣對學習的促進作用
興趣是個體在活動中形成的力求探求某種事物或對象的積極心理狀態。興趣會影響個體的注意加工、目標選擇、認知投入和情緒情感,從而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許多研究發現閱讀者對文本的興趣越高,能夠回憶的信息就越多。海蒂認為興趣對加工信息的方式會產生影響,興趣可能激發讀者超越文本的表面結構,而集中在主題思想和基本意義的理解上,興趣會導致對文本更精細化和更深層的加工。一些研究表明興趣能夠收斂人們的推斷范圍、集中注意力,使得新的信息與以前的知識得到整合,從而提高學習水平。研究發現,與興趣相關聯的注意是自動化的注意,而不是選擇性的、有意識的注意,自動化的注意在加工中釋放了認知資源,從而使信息加工速度更快。研究也發現主題興趣影響了個體的認知策略和文本加工深度,從而影響了閱讀水平等。近年來,研究者提出興趣有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的不同類型。個人興趣是具有特質性的興趣,即個體在學習與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的興趣;而情境興趣是指受特定的情境刺激、活動任務的特性所引起的個體的暫時興趣。情境興趣是一種喚醒狀態的興趣,具有情境關聯性與內容具體性。研究提出在缺乏個人興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情境興趣的激發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境興趣與個人興趣一樣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在文本閱讀與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占有與維持學習者的注意力,調動深層認知加工,從而提高文本閱讀與學習的效果。另外,情境興趣可以發展成為完善的個人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中情境興趣的激發,是促進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水平與文本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
二、影響情境興趣的因素
研究發現影響情境興趣的因素主要有來自文本的因素、任務的因素和先前的知識經驗,因此研究者也把情境興趣劃分為基于文本的興趣、基于任務的興趣和基于知識的興趣。
1.基于文本的興趣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文本的興趣是指對要學習的文本的某些方面引起了興趣。基于文本的興趣取決于文本的特征,如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文本的結構如連貫性與完美性、文本的具體性、生動性、懸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都是構成基于文本興趣的重要特征。影響文本興趣的主要因素為:(1)誘人性。誘人性是指那些能引起讀者濃厚興趣但并不一定是對主題最重要的文本部分。這些文本通常包含故事主題外圍的信息但容易記住,因為它們是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或敏感性的話題,例如死亡或浪漫情節。最初的研究發現,文本的誘人性細節會影響對文本主題的記憶與回憶水平,但后來的研究也發現,文本的誘人性細節對于文本主題理解的影響會因為文本的不同、個體運用認知策略的不同而不同。(2)生動性。生動性是指具有突出特征的文本,這些文本是能夠引起讀者的懸念、使人感到驚奇或具有吸引力的文本。研究發現人物的身份影響懸念,懸念影響對故事的喜歡性,懸念與奇異性是一個方面,而興趣與喜歡是另一個方面。文本的生動性是多層面的,包括了富有想象性、具體性、未知性以及懸念等。這些方面都有助于提高讀者對文本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并且個體對具有這些特征的文本進行回憶時,成績會更好。(3)連貫性。連貫性主要是指文本信息及其組織結構的完善性。如果文本的各部分組織得較好,不需要讀者去進行大量的內容推斷,那么這個文本的連貫性就高。連貫的文本比不連貫的文本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因為連貫的文本容易建構與主題相關的命題表征,連貫文本的信息也容易編碼和提取,與相關的信息容易整合。連貫性與容易理解性能夠解釋興趣對閱讀理解水平影響的大多數變異。
語文復習得體管理論文
在語言的實際運用過程必須講究“得體”。
而“語言的實際運用”這一內容的復習教學,也必須講究“得體”。
交際語言的“得體”,是指注意語境,注意對象,在什么場合下該講什么話,在什么對象面前該講什么話等。
“語言的實際運用”復習教學的“得體”,是指體現復習課的特點,在了解該內容在初中六冊教材中的分布情況的基礎上理清主次,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做到提綱挈領,有的放矢。
“語言的實際運用——簡明、連貫、得體”這一教學內容,雖到初五冊和初六冊課本才明確地提出來,但這個知識點卻貫穿于初中語文課本的始終。例如第一冊“要說得清楚簡潔”;第二冊“說話要有中心,有條理”、“說話要連貫、嚴密”;第三冊“說話要看對象”、“說話要講究方式”;第四冊“說話要注意語調和語態”、“說話要注意語言美”,等等,都屬于“語言的實際運用”范疇。
過去,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囿于陳舊的教學觀念,重讀寫,輕聽說,對“語言的實際運用”這一內容重視得不夠,或置之不理,不安排教學,或放任自流,不認真組織教學,這就不僅為復習教學造成困難,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