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1:56: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立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從音樂立場看「敬拜贊美」

一、「敬拜贊美」的特殊意義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但是今日很多人把敬拜與贊美之兩詞合一而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敬拜贊美」,即指禮拜前長時間唱「短歌」暖身,然后進入禮拜的意思。依筆者所了解與接觸到「敬拜贊美」的歌都是較短,很多是采用圣經節為歌詞,而其音樂大多數是屬于流行的或是十九世紀以后的福音詩歌之類的曲調,且99%以上來自西洋或是東方人模仿西方風格所寫的歌,偶而也可聽到一兩首屬于以色列的民歌。唱「敬拜贊美」的歌還常帶有動作,有拍手、跳舞、鈴鼓,還有大的音響器材伴奏,如電子合成器、電子吉他、爵士鼓等,且臺上主要歌手每人都有一支麥克風,這些都是「敬拜贊美」特殊的現象。聽到這種音樂,有時會令人懷疑身在什么地方。許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主日,一位老太太要去教會禮拜,當走到教會門口時忽然聽到里面傳出大聲的音樂,好像去到歌廳,她心想是否走錯了,再仔細一看,沒錯,這確是她的教會,但怎會臺上有一群年青人在大聲唱歌、跳舞并以重金屬樂器伴奏,這位老太太想「我來錯教會了,我的教會不是這個樣子!」不錯,這個教會正在「敬拜贊美」。年青人要用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禮拜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可不考慮到教會中還有其他不同的人及不同的需要,這是今日許多做「敬拜贊美」的教會應當考慮的。以剛才示范「敬拜贊美」的四個團為例,他們不管唱幾首不同的歌,風格雖不一樣,但伴奏法卻是一成不變,他們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許多都與歌詞毫無關系,有點讓人感到是在作有氧舞蹈(aerobicdance)或娛樂而已,很難想像是在敬拜上帝。像今天這個研習會最需要聽這種演講的正是這些年青人,可惜他們「表演」完了就離開。他們雖有心贊美、敬拜神,但他們是否看表演重于領受上帝的話語,以致于忽略受造就及信仰的培養。教會的領導人當負起輔導這些青年及領唱人之責任,讓他們了解敬拜贊美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敬拜上帝、在培養、見證我們的信仰。

今日的題目本來限制我只能從音樂的立場來看「敬拜贊美」,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只從音樂的立場來探討。因為唱詩不只包含音樂的部份,它還牽涉到許多層面:音樂與禮拜無法分開,音樂與歌詞、神學無法分開,音樂與藝術無法分開,教會內外以及我們的文化也無法分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地方教會與全世界的教會也無法分開。因此我們在做「敬拜贊美」時,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已,里面所包含的意義非常重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試站在禮拜學的立場、神學的眼光、藝術的價值與臺灣教會及全世界基督徒的關系來分析「敬拜贊美」這件事。

二、教會流行音樂風格的由來及其對教會的影響

「敬拜贊美」所唱的歌很多是屬于流行音樂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福音詩歌型。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以后一些西洋的教會開始俗化,人們不喜歡來教會,覺得禮拜無意義,教會為了要吸引外面的人,就開始寫一般與歌廳類似的歌,即以當時所流行的歌風創作圣詩,也就是現今我們所唱的福音詩歌(如圣詩452至491首),這類英、美教會流行歌風的圣詩較容易唱,旋律較活潑、和聲也很簡單,任何人都很快學會。所以這些圣詩跟著宣教運動變成世界教會音樂很強的主力。其實也不是全教會音樂的主流,因這只是新教中很多教會在唱,天主教、圣公會、信義會多少仍保留歐美較早的傳統。我們接受了這些西洋流行樂風的圣詩,有些人且因喜愛這些音樂而成了基督徒。但我們不可忽略有許多福音詩歌翻成臺語后,遇到很大語意不清的問題。如唱圣詩468首「我有聽福音鐘聲,煮會kiu,煮會kiu…(主會救)」,463首「羊狗雜交…(羊九十九)」,465首「是龜枵龜永信,死舅?!?是舊iau-ku永新是舊)」令人聽了啼笑皆非…。

到二十世紀下半另一種流行音樂產生了,現在教會所唱很多歌都被稱為「現代音樂」,其實是誤用了名詞。何謂現代音樂(contemporarymusic)?現代音樂是指二十世紀德布西脫離西洋傳統(古典及浪漫時期)之和聲與調性觀念而創作的新音樂。也就是要能跳出西洋傳統和聲與審美觀,真正進入二十世紀后所表現的藝術才可稱為現代,所以臺灣教會一般所說的「現代音樂」其實屬于十八~十九世紀共曉時期(commonpracticeperiod)的音樂風格,如JohnPeterson極度商業化、百老匯(Broadway)娛樂型的教會音樂便屬此類,其他如WilliamandGloriaGaither的許多歌也都屬此風格,只是偶而多加了一些節奏與樂器或和聲的變化,而產生「現代」的錯覺。我們可說這些歌都是現代世界流行的音樂而已,不是真正的現代音樂。真正的現代音樂是指DanielPinkham及JohnRutter等的作品,如今年6月19日南北神學院詩班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唱Rutter的Gloria?,F在年青人所喜愛唱富有節奏及輕快旋律的歌并不是現代音樂,而是十九世紀流行樂風的延伸,在此希望大家能知道這個差別。

查看全文

立場主義道德主義論文

二十多年前律師制度剛剛恢復的時候,為政治犯、殺人犯辯護是件困難的事情。尤其在反革命案件中,帶著大檐帽的檢察官和審判員對雄辯的律師感到不爽的時候,往往拍著桌子,指著律師的鼻子怒斥:你站到什么立場上去了!那意思是,這個犯罪分子站在反人民的立場上,你還替反動分子說話,顯然你也站到了人民的反面。那架勢,似乎要把律師也一塊兒斃了。

現在不太興這套階級斗爭話語了。但這套思維方式還在。去年,罪大惡極的黑社會頭子劉涌的辯護律師、主張“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應予排除”的法學家們,也挨了一陣好罵。前不久的“郎顧公案”中,我一直比較欽佩的雜文家鄢烈山,卻寫出一篇不爽的文字質問張維迎:你“站”在哪里說話?一些知識人士指責那些“為中國企業家代言”、為“特權利益階層”說話的經濟學家站在了民眾的對立面。

學術的分歧、思想的爭論是很正常的,這甚至是知識進步的必經之路。但是在討論時,不分析對手觀點的漏洞、不提出新的論據、不反駁對方論證方法或邏輯上的謬誤,而是質疑和指責對方的立場,這就有問題了。似乎立場對了,一個人的觀點、方法和行為就一定是對的。似乎立場錯了,不需要仔細研究就可以判定他的一切論證都是扯淡。似乎一個觀點之所以是對的,乃是站對了立場的緣故;而錯誤的觀點必源于錯誤的立場(或主義)。這是一種思想學術上的“出身論”。這種思想方法,我管它叫“立場主義”,或者叫“主義主義”。“立場主義”曾經被我們走了極端:“凡是敵人贊成的,我們都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都贊成?!倍爸髁x主義”是個很怪的說法,但是下面的說法我們一點兒也不陌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其邏輯是,以某種“主義”為判斷和取舍一切事物的唯一標準。

“郎顧公案”之后還有“朱甘事件”:在眾多的評論文字中,對蘇力道德的質疑乃至謾罵占了很大比例;而為蘇力辯護的人也是從品格上為蘇力擔保。我無意對此事件作任何具體的分析,只是對這種爭論的方式有點困惑:難道這個事件中最有價值的是某個人的道德問題?難道一個人的道德沒有問題,就可以不遵守規則和程序?難道一個高尚的人,就一定不會違反規則?難道制度是完善的,而僅僅是道德的瑕疵導致了不好的結果?一個人遵守規則僅僅因為良好的私人品質?我們總是期待一些道德上的完人、圣人,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去考慮制度約束。把社會、制度、歷史或知識的問題歸結為好人-壞人,這種思想方法,不妨叫做“道德主義”。我無意否認道德評價的社會作用,但是對這么一個能夠深入討論教育制度具體問題的公共事件,卻基本上流于道德指責或道德辯護,不能不說是“被敗壞的公共討論”。

不從理論上、事實上和論證方法上去和對手交鋒或探討,不把討論的重點放在知識或制度上,而在道德良心上做文章,這遮蔽了問題的實質。若道德敗壞是關鍵所在,那么解決問題和預防問題的辦法當然是提高道德水平: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品德教育,道德宣傳、搞“三講”、“三個代表”?!嗡枷胝n程之多,世界領先;而腐敗官員有增無減,前赴后繼。民間流行一個說法,處級以上干部,挨個槍斃會有冤枉的,隔一個槍斃會有落網的??梢姷赖禄旧喜还苁聝?,官員的行為選擇基于約束機制。沒有分權制衡、沒有司法獨立、沒有新聞自由、執法不力、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尋租空間等等,這才是腐敗的原因。同一個農民,在公家地里偷懶,在自留地里流汗;同一個售貨員,在國有的供銷社里對顧客冷若冰霜,在自己開的小店鋪里對買主笑臉相迎,何也?產權安排異也,與道德何干?不調查具體的約束機制、不了解相關的知識背景,很容易在道德義憤的層面上說事兒。所以我們一見到“牛奶倒進大?!边@種事情,就大叫“壟斷資產階級的腐朽本質”了。所以我們在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同性戀現象的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原因的時候,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將其貼上“反道德”標簽。我覺得這是一種思維上的偷懶。(或許這也會被當作一種道德指責,如果不想理解思維偷懶的激勵機制的話。)

關于立場或道德,有一個經濟學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1990年美國國會針對游艇、珠寶等通過一項新的奢侈品稅。不用說,這是那些“立場正確”的學者或政客的主意:消費奢侈品的,都是有錢人,多向他們征稅用于公共設施或補貼窮人,豈不使社會更公平?動機很好,但是效果如何呢?由于奢侈品不像面包,它的需求彈性很高,本來準備購買珠寶的有錢人可以轉而去別墅,這樣,奢侈品稅的負擔落在珠寶等企業和工人身上的比落在富人身上的更多。聲稱“為了窮人的主義”未必就等于實際上對窮人有好處。反對土私有化,主張最低工資的理論家,都有著很“正確”的立場、公德或私德,但這些政策對于他們所同情的弱者卻很可能是有害無益。李贄在《焚書》中講:“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末之何矣。何也?彼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故其膽益壯而志決,孰能止之?!”

查看全文

浮動的司法立場及其成因綜述

摘要:轉型時期的中國,還不存在確定的司法立場,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下,無法一勞永逸地套用西方語境下的司法能動或者司法克制的理論。在當下中國,司法的立場是浮動的,司法能動或者司法克制,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簡單的耦合。法官們,甚至同一個法官,選擇司法能動抑或司法克制,僅僅是概率和程度問題,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司法意識形態。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驗證法官司法立場的變遷以及策略的運用。

關鍵詞:轉型中國;能動主義;克制主義;司法立場

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于不能談論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轉型時期司法立場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關于司法能動與克制的問題也爭論不休。在無法說服對方的情況下,主張極端能動或者克制的已經淡出學界,妥協的意見似乎成為學界的主流,只是各有偏向而已。司法克制下的能動主義、溫和的司法能動主義、能動主義與克制主義的平衡等主張浮出水面。然而,什么樣的司法狀態才能夠克制、溫和、平衡呢?我想論者自己也無法掌握這個“火候”。這種學術主張也僅僅是“看上去很好”罷了。我認為轉型時期的中國,還不存在確定的司法立場,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下,無法一勞永逸地套用西方語境下的司法能動或者司法克制的理論。在當下中國,司法的立場是浮動的,司法能動或者司法克制,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簡單的耦合。法官們,甚至同一個法官,選擇司法能動抑或司法克制,僅僅是概率和程度問題,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司法意識形態。中國語境之下,法官深受體制內外的制約,形成了自己的司法立場與策略。

一、法官也是“官”

查看全文

黨支部堅定立場筑就堅強堡壘

沖賽康是拉薩古老的街道,是小商品批發市場,是拉薩最熱鬧的旅游景點之一,來藏的旅游者大都要來這里逛逛。

沖賽康,與圍繞大昭寺的八廓街相距僅百米。八廓街及周邊地區是拉薩“3•14”事件中受損最嚴重的地帶。在這場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中,原本祥和安全、熱鬧非凡的沖賽康,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被暴徒們糟蹋得滿目瘡痍,一片狼藉……

就在這場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中,有一個團隊像一座堡壘,面對濁浪堅強挺立,成為了群眾的庇護所,這就是沖賽康社區黨支部所領導的居委會。

保衛大商場

這個社區黨支部的領頭人是支部書記剛組,一個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他在沖賽康黨支部當書記已經有20多個年頭。

剛組向記者敘述:3月10日,大昭寺周邊地區就有點不對勁兒了,我們就擔著心,生怕出事兒,就加強了社區辦公值班,對轄區的保安巡邏更是不敢掉以輕心。我們還派人到沖賽康的各個出口巡查,關注事態的發展,要求巡邏人員,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就立刻回來報告。剛組自己還親自帶領居委會班子成員和保安,立即來到沖賽康商場,請出里面的數百名商戶,關好商場的所有大門,對接好消防栓,將水龍頭架在商場的頂樓,以防不測。

查看全文

無立場理論研究論文

對于無立場理論來說,最為自然的理解就是將無立場理論的“立場”視為某種觀點,我們具有什么樣的立場差不多就等于是在說我們具有某種特定的觀點。重要的是,這些觀點是我們私人所持有的,因此,我們的立場也就成了我們個人的觀點。此般形形色色的觀點構成明顯的主觀堡壘,某一個人的立場是一種從個人自身看的觀點和視角,這樣的觀點與嚴格的客觀性概念有著相當的差距。就像《一個或所有問題》書中“無立場的操作”這一集中論證無立場方式章節的開場白所說的那樣,“為什么哲學操作不能有立場?先來看看立場怎么了。一個立場就是一種主觀觀點,一個主觀觀點不僅是關于各種事情的一種描述和解釋,而且同時充當著關于描述和解釋的標準。問題就出在這里,當我們堅持某種立場或觀點時,我們就以這種觀點本身作為思想標準,于是,按照這種標準,其它觀點處處都被‘解釋為’錯誤的”(趙汀陽,1998年,92頁)。值得指出的是,趙汀陽最早提出無立場分析方法的客觀性卻并非在最早明確提出該理論的《論可能生活》,而是在《一個或所有問題》中??陀^性確實是理解無立場理論的一個極佳入口,而且在無立場理論中也占據含義的重要部分。以上的引文給了無立場理論一個預備性的解釋,其最基本的含義正在于,持有著一定的主觀觀點進行觀看有著巨大的局限性,當我們以更多自我而更少他人的觀點進行認識活動時,效果常常是糟糕的。理想的觀看方式應當更多客觀性而更少主觀性,為此,我們所需要做的乃是盡可能地超越自身的主觀觀點并走向更大程度的客觀。

因此,無立場的最基本含義也就是立場之外,它要求的是對主觀立場的超脫。此時將無立場說成立場之外或許更加形象,并且不那么容易引起誤解,因為當人們思考無立場的含義時,總是很容易將它錯誤地理解為這是在要求我們放棄所有的立場,直覺告訴我們,沒有立場怎么可能?盡管這種直覺源自一種粗糙的、錯誤地估價了絕對性與相對性的世界觀,然而,一旦我們對無立場理論采取這樣的理解,則馬上就將得出一個糟糕的評價,那就是無立場理論以其對立場消失的論證是虛假的而導致消極認定。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確實總是需要一定的立場作為我們的依憑,這并不是難題,趙汀陽根本沒有想要否定我們的特定的立場,而是指出了一種客觀性更多而主觀性更少的立場觀,這是無立場理論的關鍵性開始。

內格爾以《無憑借的觀點》和其它的一些論文集對客觀性問題做出過卓越的探討,就內格爾來說,對客觀性的處理是一種尋求哲學真理的關鍵方式。我們都感興趣地希望看到,在內格爾對客觀性的論證以及趙汀陽對客觀性的論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因為經過比較,人們很容易將兩種見解看成是等同的,而這樣的看法會遺漏掉兩種見解間的一個重要內容區別。我們應當會同意內格爾的這個觀點,那就是,我們需要走向更多的客觀性而不是更多的主觀性,如果希望更大程度地收獲真理,則我們就應當避免不恰當的主觀性觀念。趙汀陽在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上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特別是當內格爾說“追求真理需要的不僅僅是想像力:它需要考慮各種可能性,然后把大多數可能性排除出去,直到只有一種可能性留下來”(內格爾,2003年,88頁)之時。

但是,兩人處理客觀性問題有著某些相當不同的哲學風格差異與方法論目的。從方法論的角度,我將此稱之為對世界觀的不同角度取向,內格爾顯然在追求著相對于原有哲學理論而言新的真理性世界觀,這種世界觀通過我們對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界限與限度的深入把握而企圖朝真理更加靠近,因此,這樣的世界觀角度取向是一種世界觀的分析。而趙汀陽的世界觀角度取向與此不同,對趙汀陽來說,僅僅局限在世界觀之內的改變是不夠的,對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分析也不是最重要的,趙汀陽曾經明確說過,主觀性不需要論證,而客觀性也和主觀性一樣不需要論證。由此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客觀性和主觀性不是論證對象,那么,無立場理論在涉及客觀性這個問題之余,到底還有什么樣的內容?實際上,從客觀性角度對世界觀的分析并不是趙汀陽的理論目的,趙汀陽想要做的乃是通過這種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世界觀分析,而達到一種超出單純的真理探尋的行動效果,用較為形象的話說,趙汀陽的無立場理論實際上在客觀性問題上訴諸于一種以世界觀為中介的世界觀策略?;蛟S還可以將其稱之為實用傾向的世界觀策略,盡管我認為這是更為準確的表述,然而,類似實用傾向這樣的稱呼只會引起更多的爭論和質疑而不是相反。世界觀是在客觀性之余無立場方法的一個重要變化后果,不過,它將在本文第三節之中得到更為詳盡的討論,對于本節來說,無立場方法規定之初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仍然是占據中心位置的議題。

趙汀陽的世界觀策略所需要的是不偏執于任何一種立場,不管那是一種不恰當的立場或是一種主觀的立場。由于主觀性使我們的認識變得狹隘,所以容易引起哲學家們的厭惡,然而,反對主觀性并不是無立場理論的終點,對于完整意義的無立場理論來說,對主觀性的抵制只是一個必要步驟而不是充分的步驟。更好的無立場客觀性應該是,我們反對主觀性的同時也反對任何一種不恰當的客觀立場。不恰當的客觀立場有著比單純的主觀性更大的危害,當關注于范圍更大的各種不恰當客觀性立場時,我們也就超越了內格爾式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區分。一種不恰當的客觀性立場之所以不恰當,主要并非由于這種客觀性立場誤置了其與主觀性之間的關系,而在于這種客觀性立場不具有足夠的實質內容??陀^性立場應該具有的內容是“把各種觀點中的各種道理提取出來,用它們創造出某種思想造型”(趙汀陽,1998年,94頁)。

查看全文

音樂立場看敬拜贊美論文

一、「敬拜贊美」的特殊意義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但是今日很多人把敬拜與贊美之兩詞合一而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敬拜贊美」,即指禮拜前長時間唱「短歌」暖身,然后進入禮拜的意思。依筆者所了解與接觸到「敬拜贊美」的歌都是較短,很多是采用圣經節為歌詞,而其音樂大多數是屬于流行的或是十九世紀以后的福音詩歌之類的曲調,且99%以上來自西洋或是東方人模仿西方風格所寫的歌,偶而也可聽到一兩首屬于以色列的民歌。唱「敬拜贊美」的歌還常帶有動作,有拍手、跳舞、鈴鼓,還有大的音響器材伴奏,如電子合成器、電子吉他、爵士鼓等,且臺上主要歌手每人都有一支麥克風,這些都是「敬拜贊美」特殊的現象。聽到這種音樂,有時會令人懷疑身在什么地方。許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主日,一位老太太要去教會禮拜,當走到教會門口時忽然聽到里面傳出大聲的音樂,好像去到歌廳,她心想是否走錯了,再仔細一看,沒錯,這確是她的教會,但怎會臺上有一群年青人在大聲唱歌、跳舞并以重金屬樂器伴奏,這位老太太想「我來錯教會了,我的教會不是這個樣子!」不錯,這個教會正在「敬拜贊美」。年青人要用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禮拜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可不考慮到教會中還有其他不同的人及不同的需要,這是今日許多做「敬拜贊美」的教會應當考慮的。以剛才示范「敬拜贊美」的四個團為例,他們不管唱幾首不同的歌,風格雖不一樣,但伴奏法卻是一成不變,他們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許多都與歌詞毫無關系,有點讓人感到是在作有氧舞蹈(aerobicdance)或娛樂而已,很難想像是在敬拜上帝。像今天這個研習會最需要聽這種演講的正是這些年青人,可惜他們「表演」完了就離開。他們雖有心贊美、敬拜神,但他們是否看表演重于領受上帝的話語,以致于忽略受造就及信仰的培養。教會的領導人當負起輔導這些青年及領唱人之責任,讓他們了解敬拜贊美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敬拜上帝、在培養、見證我們的信仰。

今日的題目本來限制我只能從音樂的立場來看「敬拜贊美」,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只從音樂的立場來探討。因為唱詩不只包含音樂的部份,它還牽涉到許多層面:音樂與禮拜無法分開,音樂與歌詞、神學無法分開,音樂與藝術無法分開,教會內外以及我們的文化也無法分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地方教會與全世界的教會也無法分開。因此我們在做「敬拜贊美」時,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已,里面所包含的意義非常重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試站在禮拜學的立場、神學的眼光、藝術的價值與臺灣教會及全世界基督徒的關系來分析「敬拜贊美」這件事。

二、教會流行音樂風格的由來及其對教會的影響

「敬拜贊美」所唱的歌很多是屬于流行音樂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福音詩歌型。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以后一些西洋的教會開始俗化,人們不喜歡來教會,覺得禮拜無意義,教會為了要吸引外面的人,就開始寫一般與歌廳類似的歌,即以當時所流行的歌風創作圣詩,也就是現今我們所唱的福音詩歌(如圣詩452至491首),這類英、美教會流行歌風的圣詩較容易唱,旋律較活潑、和聲也很簡單,任何人都很快學會。所以這些圣詩跟著宣教運動變成世界教會音樂很強的主力。其實也不是全教會音樂的主流,因這只是新教中很多教會在唱,天主教、圣公會、信義會多少仍保留歐美較早的傳統。我們接受了這些西洋流行樂風的圣詩,有些人且因喜愛這些音樂而成了基督徒。但我們不可忽略有許多福音詩歌翻成臺語后,遇到很大語意不清的問題。如唱圣詩468首「我有聽福音鐘聲,煮會kiu,煮會kiu…(主會救)」,463首「羊狗雜交…(羊九十九)」,465首「是龜枵龜永信,死舅?!?是舊iau-ku永新是舊)」令人聽了啼笑皆非…。

到二十世紀下半另一種流行音樂產生了,現在教會所唱很多歌都被稱為「現代音樂」,其實是誤用了名詞。何謂現代音樂(contemporarymusic)?現代音樂是指二十世紀德布西脫離西洋傳統(古典及浪漫時期)之和聲與調性觀念而創作的新音樂。也就是要能跳出西洋傳統和聲與審美觀,真正進入二十世紀后所表現的藝術才可稱為現代,所以臺灣教會一般所說的「現代音樂」其實屬于十八~十九世紀共曉時期(commonpracticeperiod)的音樂風格,如JohnPeterson極度商業化、百老匯(Broadway)娛樂型的教會音樂便屬此類,其他如WilliamandGloriaGaither的許多歌也都屬此風格,只是偶而多加了一些節奏與樂器或和聲的變化,而產生「現代」的錯覺。我們可說這些歌都是現代世界流行的音樂而已,不是真正的現代音樂。真正的現代音樂是指DanielPinkham及JohnRutter等的作品,如今年6月19日南北神學院詩班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唱Rutter的Gloria?,F在年青人所喜愛唱富有節奏及輕快旋律的歌并不是現代音樂,而是十九世紀流行樂風的延伸,在此希望大家能知道這個差別。

查看全文

深究國學研究態度立場以及舉措

一、根據梁濤先生的看法(見2009年12月7日本報《國學版》之《論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方法——評劉澤華先生王權主義的“國學觀”》),傳統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既成之物,是現實生活之當然的依據和標準。他的論據有兩個:1、軸心時代的智者奠定了民族自我理解的基本框架;2、文化的連續性和超越性決定了傳統對現實、對未來具有永久性的價值。

我的觀點是,即便存在一個軸心時代,它也不能一勞永逸地窮盡真理。固然,一些偉大的思想家能夠超越時代的局限而把目光投向永恒,那不過是他們從自己寄身的洞穴里對萬物的真相和人類的本質提出的愿望與設想。我們所知道的唯一真理是,人沒有本質而只有歷史,人的本質只能歷史地呈現并向未來敞開,所以不會有哪個既往的時代會成為不可超越的頂峰——那樣的看法違背了我們的生活實踐的經驗和常識,也不符合我們作為自由主體的自我期許。

文化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卻并不具備超越性。文化不是帶有魔力的歷史的遺留物,而是人類生存的形式與方式。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進行文化建構和解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留下種種制度和觀念遺存,為歷史賦予一種可見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便是傳統。傳統不是超越性的既在,因為人就生活在傳統之中,時刻為傳統所生成并生成著傳統。

人們認為傳統值得弘揚是因為它耦合了現實的需要,觸發了社會大眾的欲求——我們所弘揚的內容其實是生成于我們生活實踐中的東西,只不過借用了傳統的形式而已。然而,傳統一旦被“弘揚”,它便被固化、被切割了,就像被供奉在廟里的神靈,剩下的只是一堆木石泥胎。這樣,“弘揚”的結果很容易走向反面:對現實的誤導和遮蔽——使我們的注意力離開現實的真問題而迷失在故紙陳堆里。一個自信的、開放的民族是不需要乞靈于傳統的,因為對任何傳統的思想文化資源他都能兼收并蓄。

梁濤先生“國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將傳統從歷史中抽取出來并分解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不同成分,然后“從正面去積極地加以弘揚”。

撇開歷史的、現實的內容,將傳統的“積極方面”抽取出來,只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事實上,人們所能從傳統中抽取出來的“積極的”東西,只是一些有待發揮的價值信條和有待填充的概念形式而已。固然,它們曾經內涵著鮮活的現實內容,但這些“精華”的文化種子只有扎根于人們生產和生存斗爭的社會實踐并接受了現代價值的灌注,才會重新獲得生機。人們可以拿這些傳統的東西去“轉化”,去“返本開新”,只是不要忘了那是“舊瓶裝新酒”,因而沒有必要對瓶子頂禮膜拜。

查看全文

小議從音樂立場看敬拜贊美

一、「敬拜贊美」的特殊意義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但是今日很多人把敬拜與贊美之兩詞合一而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敬拜贊美」,即指禮拜前長時間唱「短歌」暖身,然后進入禮拜的意思。依筆者所了解與接觸到「敬拜贊美」的歌都是較短,很多是采用圣經節為歌詞,而其音樂大多數是屬于流行的或是十九世紀以后的福音詩歌之類的曲調,且99%以上來自西洋或是東方人模仿西方風格所寫的歌,偶而也可聽到一兩首屬于以色列的民歌。唱「敬拜贊美」的歌還常帶有動作,有拍手、跳舞、鈴鼓,還有大的音響器材伴奏,如電子合成器、電子吉他、爵士鼓等,且臺上主要歌手每人都有一支麥克風,這些都是「敬拜贊美」特殊的現象。聽到這種音樂,有時會令人懷疑身在什么地方。許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主日,一位老太太要去教會禮拜,當走到教會門口時忽然聽到里面傳出大聲的音樂,好像去到歌廳,她心想是否走錯了,再仔細一看,沒錯,這確是她的教會,但怎會臺上有一群年青人在大聲唱歌、跳舞并以重金屬樂器伴奏,這位老太太想「我來錯教會了,我的教會不是這個樣子!」不錯,這個教會正在「敬拜贊美」。年青人要用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禮拜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可不考慮到教會中還有其他不同的人及不同的需要,這是今日許多做「敬拜贊美」的教會應當考慮的。以剛才示范「敬拜贊美」的四個團為例,他們不管唱幾首不同的歌,風格雖不一樣,但伴奏法卻是一成不變,他們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許多都與歌詞毫無關系,有點讓人感到是在作有氧舞蹈(aerobicdance)或娛樂而已,很難想像是在敬拜上帝。像今天這個研習會最需要聽這種演講的正是這些年青人,可惜他們「表演」完了就離開。他們雖有心贊美、敬拜神,但他們是否看表演重于領受上帝的話語,以致于忽略受造就及信仰的培養。教會的領導人當負起輔導這些青年及領唱人之責任,讓他們了解敬拜贊美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敬拜上帝、在培養、見證我們的信仰。

今日的題目本來限制我只能從音樂的立場來看「敬拜贊美」,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只從音樂的立場來探討。因為唱詩不只包含音樂的部份,它還牽涉到許多層面:音樂與禮拜無法分開,音樂與歌詞、神學無法分開,音樂與藝術無法分開,教會內外以及我們的文化也無法分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地方教會與全世界的教會也無法分開。因此我們在做「敬拜贊美」時,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已,里面所包含的意義非常重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試站在禮拜學的立場、神學的眼光、藝術的價值與臺灣教會及全世界基督徒的關系來分析「敬拜贊美」這件事。

二、教會流行音樂風格的由來及其對教會的影響

「敬拜贊美」所唱的歌很多是屬于流行音樂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福音詩歌型。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以后一些西洋的教會開始俗化,人們不喜歡來教會,覺得禮拜無意義,教會為了要吸引外面的人,就開始寫一般與歌廳類似的歌,即以當時所流行的歌風創作圣詩,也就是現今我們所唱的福音詩歌(如圣詩452至491首),這類英、美教會流行歌風的圣詩較容易唱,旋律較活潑、和聲也很簡單,任何人都很快學會。所以這些圣詩跟著宣教運動變成世界教會音樂很強的主力。其實也不是全教會音樂的主流,因這只是新教中很多教會在唱,天主教、圣公會、信義會多少仍保留歐美較早的傳統。我們接受了這些西洋流行樂風的圣詩,有些人且因喜愛這些音樂而成了基督徒。但我們不可忽略有許多福音詩歌翻成臺語后,遇到很大語意不清的問題。如唱圣詩468首「我有聽福音鐘聲,煮會kiu,煮會kiu…(主會救)」,463首「羊狗雜交…(羊九十九)」,465首「是龜枵龜永信,死舅?!?是舊iau-ku永新是舊)」令人聽了啼笑皆非…。

到二十世紀下半另一種流行音樂產生了,現在教會所唱很多歌都被稱為「現代音樂」,其實是誤用了名詞。何謂現代音樂(contemporarymusic)?現代音樂是指二十世紀德布西脫離西洋傳統(古典及浪漫時期)之和聲與調性觀念而創作的新音樂。也就是要能跳出西洋傳統和聲與審美觀,真正進入二十世紀后所表現的藝術才可稱為現代,所以臺灣教會一般所說的「現代音樂」其實屬于十八~十九世紀共曉時期(commonpracticeperiod)的音樂風格,如JohnPeterson極度商業化、百老匯(Broadway)娛樂型的教會音樂便屬此類,其他如WilliamandGloriaGaither的許多歌也都屬此風格,只是偶而多加了一些節奏與樂器或和聲的變化,而產生「現代」的錯覺。我們可說這些歌都是現代世界流行的音樂而已,不是真正的現代音樂。真正的現代音樂是指DanielPinkham及JohnRutter等的作品,如今年6月19日南北神學院詩班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唱Rutter的Gloria?,F在年青人所喜愛唱富有節奏及輕快旋律的歌并不是現代音樂,而是十九世紀流行樂風的延伸,在此希望大家能知道這個差別。

查看全文

哲學立場方法后果論文

在《一個或所有》、《論可能生活》、《沒有世界觀的世界》等一系列著作中,趙汀陽了一套標準的。無立場在此理論中占據了相當關鍵與核心的位置,不僅如此,該方法也由于其鮮明性而受到了眾多關注。然而,評論者對之的討論至今仍停留在一些初步的批評上,與之相反,本文試圖提供一個對無立場方法稍微深入的論證。通過這種論證,無立場方法在趙汀陽哲學理論中的定位及其概念上的重要界定關系將得到初步揭示。同時還將發現,無立場分析方法關系到哲學中諸如客觀性、本質主義、與形式、世界觀形態、行動性等最為艱難的問題。在本文的具體論證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解是將無立場方法定位為一種元哲學的方法論。它的某些部分是清晰的,但另一些部分由于關聯著創造性存在而顯得有些模糊。除此以外,不管是在這種哲學方法自身還是在其它方面,無立場方法都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任何希望探索元哲學方法論的人都將面臨這些問題并對之投以關注。

對于無立場理論來說,最為的理解就是將無立場理論的“立場”視為某種觀點,我們具有什么樣的立場差不多就等于是在說我們具有某種特定的觀點。重要的是,這些觀點是我們私人所持有的,因此,我們的立場也就成了我們個人的觀點。此般形形色色的觀點構成明顯的主觀堡壘,某一個人的立場是一種從個人自身看的觀點和視角,這樣的觀點與嚴格的客觀性概念有著相當的差距。就像《一個或所有問題》書中“無立場的操作”這一集中論證無立場方式章節的開場白所說的那樣,“為什么哲學操作不能有立場?先來看看立場怎么了。一個立場就是一種主觀觀點,一個主觀觀點不僅是關于各種事情的一種描述和解釋,而且同時充當著關于描述和解釋的標準。問題就出在這里,當我們堅持某種立場或觀點時,我們就以這種觀點本身作為思想標準,于是,按照這種標準,其它觀點處處都被‘解釋為’錯誤的”(趙汀陽,1998年,92頁)。值得指出的是,趙汀陽最早提出無立場分析方法的客觀性卻并非在最早明確提出該理論的《論可能生活》,而是在《一個或所有問題》中??陀^性確實是理解無立場理論的一個極佳入口,而且在無立場理論中也占據含義的重要部分。以上的引文給了無立場理論一個預備性的解釋,其最基本的含義正在于,持有著一定的主觀觀點進行觀看有著巨大的局限性,當我們以更多自我而更少他人的觀點進行認識活動時,效果常常是糟糕的。理想的觀看方式應當更多客觀性而更少主觀性,為此,我們所需要做的乃是盡可能地超越自身的主觀觀點并走向更大程度的客觀。

因此,無立場的最基本含義也就是立場之外,它要求的是對主觀立場的超脫。此時將無立場說成立場之外或許更加形象,并且不那么容易引起誤解,因為當人們思考無立場的含義時,總是很容易將它錯誤地理解為這是在要求我們放棄所有的立場,直覺告訴我們,沒有立場怎么可能?盡管這種直覺源自一種粗糙的、錯誤地估價了絕對性與相對性的世界觀,然而,一旦我們對無立場理論采取這樣的理解,則馬上就將得出一個糟糕的評價,那就是無立場理論以其對立場消失的論證是虛假的而導致消極認定。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確實總是需要一定的立場作為我們的依憑,這并不是難題,趙汀陽根本沒有想要否定我們的特定的立場,而是指出了一種客觀性更多而主觀性更少的立場觀,這是無立場理論的關鍵性開始。

內格爾以《無憑借的觀點》和其它的一些論文集對客觀性問題做出過卓越的探討,就內格爾來說,對客觀性的處理是一種尋求哲學真理的關鍵方式。我們都感興趣地希望看到,在內格爾對客觀性的論證以及趙汀陽對客觀性的論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因為經過比較,人們很容易將兩種見解看成是等同的,而這樣的看法會遺漏掉兩種見解間的一個重要內容區別。我們應當會同意內格爾的這個觀點,那就是,我們需要走向更多的客觀性而不是更多的主觀性,如果希望更大程度地收獲真理,則我們就應當避免不恰當的主觀性觀念。趙汀陽在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上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特別是當內格爾說“追求真理需要的不僅僅是想像力:它需要考慮各種可能性,然后把大多數可能性排除出去,直到只有一種可能性留下來”(內格爾,2003年,88頁)之時。

但是,兩人處理客觀性問題有著某些相當不同的哲學風格差異與方法論目的。從方法論的角度,我將此稱之為對世界觀的不同角度取向,內格爾顯然在追求著相對于原有哲學理論而言新的真理性世界觀,這種世界觀通過我們對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界限與限度的深入把握而企圖朝真理更加靠近,因此,這樣的世界觀角度取向是一種世界觀的分析。而趙汀陽的世界觀角度取向與此不同,對趙汀陽來說,僅僅局限在世界觀之內的改變是不夠的,對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分析也不是最重要的,趙汀陽曾經明確說過,主觀性不需要論證,而客觀性也和主觀性一樣不需要論證。由此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客觀性和主觀性不是論證對象,那么,無立場理論在涉及客觀性這個問題之余,到底還有什么樣的內容?實際上,從客觀性角度對世界觀的分析并不是趙汀陽的理論目的,趙汀陽想要做的乃是通過這種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世界觀分析,而達到一種超出單純的真理探尋的行動效果,用較為形象的話說,趙汀陽的無立場理論實際上在客觀性問題上訴諸于一種以世界觀為中介的世界觀策略?;蛟S還可以將其稱之為實用傾向的世界觀策略,盡管我認為這是更為準確的表述,然而,類似實用傾向這樣的稱呼只會引起更多的爭論和質疑而不是相反。世界觀是在客觀性之余無立場方法的一個重要變化后果,不過,它將在本文第三節之中得到更為詳盡的討論,對于本節來說,無立場方法規定之初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仍然是占據中心位置的議題。

查看全文

會計職業立場管理論文

當人們在各種場合下提及“會計”一詞時,往往會涉及三種不同的涵義:(1)會計學(Accounting);(2)會計實踐活動(Accountancy);(3)會計職業(Accountant)。大量的文獻已從理論和實踐等多方面對會計這一門科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對于會計職業本身的內容卻鮮有涉及,雖然從相當程度上說,會計職業的繁榮是促進會計理論研究的一大動力。會計職業從行業行為上看和其他職業行為存在著差異,其他職業在不違反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其立場完全站在維護客戶利益的角度。如醫生全心為患者著想,律師完全站在委托人的角度進行工作。而會計職業所要維護的利益則是廣泛的,客戶(管理當局)、股東、債權人、有關利益集團都力圖對會計職業施加影響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樣,會計職業立場就成為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會計職業需要回答,在有關各方面的利益均衡過程中,將站在哪個角度?從職業立場出發可把會計職業劃分為:(1)注冊會計師(PublicAccountant)和(2)企業會計師(IndustrialAccountant)。這兩類劃分面臨的是不同的職業行為立場選擇。

一、企業內部會計人員與管理當局的雇傭契約關系將決定企業會計師的立場選擇

對于謀求價值最大化的企業來說,管理當局是企業目標的實施者。這就決定了管理當局希望與獲得會計職業的企業會計師建立有利于管理當局的契約關系。這一方面是會計具有某些管理職能所決定的,只有寄希望于會計人員和管理當局立場一致,才會產生出有利于企業經營的管理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因為現代社會的經濟交易趨向于越來越復雜,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會計記錄、計量、報告都會對管理效率和最終的經濟利益分配,帶來明顯的經濟影響。管理當局希望在任何情況下,會計的活動都能服從于企業的整體目標。

雖然《會計法》和職業道德規范都提及企業會計師的監督和審核職能。但是由于雇傭契約的主導權不在企業會計師一方,而雇傭關系的存在,就喪失了作為監督職能實現的可靠保證——獨立性。企業會計師不能不考慮雇主的利益。因為只有盡力取得雇主的信任,才能獲得雇傭關系的發生和維持。從實踐上看,企業會計人員根本無法阻止管理當局的違規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會成為參與者。會計委派制可能就是一種轉變會計職業立場的制度安排。企業會計職業的立場選擇似乎遇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如果職業立場不在雇主這一邊,則會喪失雇傭契約;如果立場選擇相反,會計職業公允、真實可信的信念和理想就會受到損害。更復雜的情形在于,現代企業制度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更使企業會計行為涉及到與以下各方面更廣泛的關系:管理當局和股東、控股股東和少數股東、債權人和潛在投資者、國家的稅收部門和工會組織。

股東和管理當局之間的契約關系是現代企業制度中的關鍵,而二者的價值取向和利益目的不盡相同。股東因為不直接接觸企業的經營管理,只能通過企業的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的資產狀況及其盈利能力,因而力圖通過種種方式來影響企業會計師的立場,以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其可能采取的行動有:

第一,限制管理當局對雇傭企業會計師的定約權力,通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參與選擇企業高級財務會計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會計師在進行職業活動時會充分考慮到股東的利益。但是這種模式有可能帶來經營管理的低效率。而現代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企業管理全方位的高效率。作為企業管理體制中的核心——財務會計系統,需要服從處于企業運作活動中心地位的管理當局。一方面其管理決策需要的信息來自財務會計活動;另一方面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管理當局還要通過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來靈活傳導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以維護企業的利益。如果企業會計師的職業立場受到其他利益的牽制,無疑會對管理當局的經營效率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導致經營失敗的風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