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6:09: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禮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孔子禮樂美學思想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禮樂”二字。我們平時談孔子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美學思想,其實,在孔子那里,它們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說,集中體現在他的禮樂觀之中。
孔子的美學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禮樂美學。從美學角度研究禮樂,它的核心是美與善的關系??鬃釉谥袊缹W史上最早奠定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學原則。這一原則成為儒家美學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典美學。
一
孔子禮樂思想源遠流長。據《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史記》等史書記載,中國的禮樂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上古樂舞都為原始巫術活動。樂舞是在祭祀活動中舉行的,其目的是娛神,期求神靈賜福,以使五谷豐登,家畜成群。這里依約可見禮的因素,也依約見出審美的因素。
禮樂的形成應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為重要。禮樂的形成應以區別于巫術為標志。巫術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禮樂則以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功能。前者主要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為人文?!抖Y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笨梢娫谏檀?,神先于禮,重于禮。周代則有所不同?!爸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保ā抖Y記·表記》)禮顯然重于神。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性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等,《周禮》將其概括成“吉、兇、軍、賓、嘉”五禮。五禮將原始宗教擴大到社會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渡袝げ讨僦吩疲骸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侍鞜o私,惟德是依?!边@一思想成為周代意識形態的基礎。周禮與周樂都筑基于其上。
禮樂美學思想分析論文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禮樂”二字。我們平時談孔子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美學思想,其實,在孔子那里,它們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點??鬃拥恼嫔泼篮弦徽f,集中體現在他的禮樂觀之中。
孔子的美學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禮樂美學。從美學角度研究禮樂,它的核心是美與善的關系??鬃釉谥袊缹W史上最早奠定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學原則。這一原則成為儒家美學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典美學。
一
孔子禮樂思想源遠流長。據《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史記》等史書記載,中國的禮樂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上古樂舞都為原始巫術活動。樂舞是在祭祀活動中舉行的,其目的是娛神,期求神靈賜福,以使五谷豐登,家畜成群。這里依約可見禮的因素,也依約見出審美的因素。
禮樂的形成應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為重要。禮樂的形成應以區別于巫術為標志。巫術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禮樂則以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功能。前者主要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為人文?!抖Y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笨梢娫谏檀裣扔诙Y,重于禮。周代則有所不同?!爸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保ā抖Y記·表記》)禮顯然重于神。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性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等,《周禮》將其概括成“吉、兇、軍、賓、嘉”五禮。五禮將原始宗教擴大到社會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渡袝げ讨僦吩疲骸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侍鞜o私,惟德是依?!边@一思想成為周代意識形態的基礎。周禮與周樂都筑基于其上。
孔子禮樂美學思想論文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禮樂”二字。我們平時談孔子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美學思想,其實,在孔子那里,它們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點??鬃拥恼嫔泼篮弦徽f,集中體現在他的禮樂觀之中。
孔子的美學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禮樂美學。從美學角度研究禮樂,它的核心是美與善的關系??鬃釉谥袊缹W史上最早奠定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學原則。這一原則成為儒家美學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典美學。
一
孔子禮樂思想源遠流長。據《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史記》等史書記載,中國的禮樂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上古樂舞都為原始巫術活動。樂舞是在祭祀活動中舉行的,其目的是娛神,期求神靈賜福,以使五谷豐登,家畜成群。這里依約可見禮的因素,也依約見出審美的因素。
禮樂的形成應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為重要。禮樂的形成應以區別于巫術為標志。巫術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禮樂則以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功能。前者主要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為人文?!抖Y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笨梢娫谏檀?,神先于禮,重于禮。周代則有所不同?!爸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保ā抖Y記·表記》)禮顯然重于神。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性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等,《周禮》將其概括成“吉、兇、軍、賓、嘉”五禮。五禮將原始宗教擴大到社會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渡袝げ讨僦吩疲骸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侍鞜o私,惟德是依?!边@一思想成為周代意識形態的基礎。周禮與周樂都筑基于其上。
禮樂文明的確立教案
一、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講述的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淵源。教材先講周朝的分封制,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礎過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與宗法等級制度相銜接,層次清晰。
教材講述了在農耕文明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治理國家的方略,與前面所學的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古老文明相對應,對后面教學中學生理解2000多年王朝統治的基本體制作了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便于學生理解“制度”這類抽象概念,教材中用了一些具體實例、圖片、活動等內容,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來理解“制度”的產生與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社會和中華文明主要特征的起源,初步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根基和特色。
禮樂美學思想論文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禮樂”二字。我們平時談孔子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美學思想,其實,在孔子那里,它們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點??鬃拥恼嫔泼篮弦徽f,集中體現在他的禮樂觀之中。
孔子的美學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禮樂美學。從美學角度研究禮樂,它的核心是美與善的關系??鬃釉谥袊缹W史上最早奠定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學原則。這一原則成為儒家美學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典美學。
一
孔子禮樂思想源遠流長。據《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史記》等史書記載,中國的禮樂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上古樂舞都為原始巫術活動。樂舞是在祭祀活動中舉行的,其目的是娛神,期求神靈賜福,以使五谷豐登,家畜成群。這里依約可見禮的因素,也依約見出審美的因素。
禮樂的形成應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為重要。禮樂的形成應以區別于巫術為標志。巫術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禮樂則以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功能。前者主要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為人文?!抖Y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可見在商代,神先于禮,重于禮。周代則有所不同?!爸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保ā抖Y記·表記》)禮顯然重于神。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性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等,《周禮》將其概括成“吉、兇、軍、賓、嘉”五禮。五禮將原始宗教擴大到社會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渡袝げ讨僦吩疲骸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侍鞜o私,惟德是依?!边@一思想成為周代意識形態的基礎。周禮與周樂都筑基于其上。
孔子禮樂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禮樂”二字。我們平時談孔子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美學思想,其實,在孔子那里,它們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點??鬃拥恼嫔泼篮弦徽f,集中體現在他的禮樂觀之中。
孔子的美學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禮樂美學。從美學角度研究禮樂,它的核心是美與善的關系??鬃釉谥袊缹W史上最早奠定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學原則。這一原則成為儒家美學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典美學。
一
孔子禮樂思想源遠流長。據《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史記》等史書記載,中國的禮樂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上古樂舞都為原始巫術活動。樂舞是在祭祀活動中舉行的,其目的是娛神,期求神靈賜福,以使五谷豐登,家畜成群。這里依約可見禮的因素,也依約見出審美的因素。
禮樂的形成應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為重要。禮樂的形成應以區別于巫術為標志。巫術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禮樂則以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功能。前者主要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為人文。《禮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笨梢娫谏檀?,神先于禮,重于禮。周代則有所不同?!爸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保ā抖Y記·表記》)禮顯然重于神。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性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等,《周禮》將其概括成“吉、兇、軍、賓、嘉”五禮。五禮將原始宗教擴大到社會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渡袝げ讨僦吩疲骸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侍鞜o私,惟德是依?!边@一思想成為周代意識形態的基礎。周禮與周樂都筑基于其上。
古代禮樂文化與“中和”精神論文
蔡元培指出:“中國民族,富有中和性”,梁漱溟亦說:“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從“中”“和”兩字的字源生成到后來人們對于“中和”精神本質與價值的體認,仔細分析這一漫長的思想文化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中和”主要是源于禮樂傳統。這不僅因為禮樂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更因為“中和”也正是傳統禮樂的基本精神。
“中”字在甲骨文里常見的有四種寫法:、、、,學者們通常認為,這四種“中”字字形分別源于旗幟、鼓或太陽的意象。“中”的本意是指方位或時間的“正中”,它形成于人們在日常生產與生活中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爾后又通過象征類比等思維方式,以原始宗教文化與人文價值觀念系統為背景,將其與“公正”等倫理德性聯系起來,表達了先民們對于上天及統治者的良好德行的企盼,反映出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和”的字形字義的生成情況,我們大致可從《說文解字》等關于“和”的幾個同源異體字的不同解釋看出。許慎于《說文解字·口部》中說:“和,相應也。從口,禾聲?!薄昂汀痹诖颂幍谋玖x是指人所發之聲音的應和?!墩f文解字·皿部》則曰:“盉,調味也。從皿,禾聲。”此“盉”乃指五味的調和,是“和”的變體字?!都崱じ觏崱穭t有:“鉌,鑾鈴火。通作‘和’?!薄般F”指鑾鈴的叮當和悅,亦是“和”之變體。漢帛書本《易·兌》:“(亻禾)兌,吉?!睂ⅰ叭恕迸c“禾”聯系起來,強調人心的和悅順暢為吉利,關注的是人內心之“和”??梢?,“和”的各種字形與字義的起源幾乎涉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且都與“禾”搭配在一起,以“禾”為音,這說明“和”字起源于先民們在農耕文明初期對與稻禾相關的一切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抽象。
所以,我們從“中”、“和”的字形與意義的起源來看,二者均是上古先民在日常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生存智慧的結晶。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對于公正和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象征著先民們人文理性的萌芽。而“中”所源于“日中”、旗幟與建鼓的意象,“和”所源于聲音的應和、五味與五音的調和以及同叮當聲響和人心喜悅之情的聯系等,這些都屬于禮樂的基本范疇??梢姟爸小?、“和”的字形字義就正是在禮樂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滿充實起來,最終構成了禮樂的基本哲學內涵。
“中”,朱熹釋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作為一種倫理準則與思維智慧的“中”,要求的是一切恰到好處,合乎情理之宜,而非執著于時間或方位的絕對正中,或構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間的完全對等?!爸小弊衷凇叭Y”中頻頻出現,雖然多是指方位、時間、層次或程度之“中”,或是作動詞,表示“符合(禮節規范等)”之義,但也充分說明了傳統禮樂對于“中”的異常重視。而在具體的禮樂實踐里,哲學與倫理學意義上的“中”更是其基本原則。如《禮記·喪服四制》道:“……禿者不髽。傴者不袒。跛者不踴。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權制者也?!卑凑諉史?,服喪者必須以麻束發髻(“髽”)、肉袒、哭踴,并在服喪期間不得飲酒食肉,等等,但對于身有殘疾和老病體弱者不做硬性要求,這便是權變原則,它于“精微曲折處,曲盡其宜以濟經之所不及耳”,正是要求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以合于情理的“中”道在禮樂實踐里的體現。故而朱熹明確主張“禮貴得中”,強調“中”是禮樂實踐的根本哲學依據與倫理原則。同時“禮”也是“中”的現實尺度,如荀子說:“曷謂中?曰:禮義是也?!薄爸小弊鳛橐环N關乎人類有效生存與發展的思辨智慧與倫理準則,雖著重于人心內在的把握,但在實踐中它又必須得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禮”顯然是其最佳選擇。如此一來,二者即互為標準和依據。但這種關系又非絕對,其間有著足夠的張力與彈性,這便是“中”所內蘊的權變法則的運用。
那么,“和”的本質為何?西周末年的史伯曾指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痹谑凡磥?,“和”是“以他平他”,是不同事物的協調與中和,而非簡單地同化或同一。所以,不同事物間的這種中和就有了生成性,乃萬物化生的動力因。大約二百年后的晏嬰在史伯論“和”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事物的“和”既有不同事物的相輔相成,合成一物;又有事物之對立面的辯證統一,如“剛柔”、“遲速”、“高下”等不同音律相組合的“和聲”;還有對立事物的互補共濟,如“君臣之和”?!昂汀钡哪康谋阍谟凇皾洳患?,以泄其過”,達致事物的完滿與和諧;于人而言,則“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使人情緒和寧,德性美好。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睆娬{了“和”在人際交往中既保持個體獨立人格,又維護多元并存的和諧局面的重要意義。而上述關于“和”的種種哲學闡釋恰是基于傳統禮樂的基本內涵與功能而作的,為禮樂的本有之義,它們在后人輯成的禮學經籍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再現與發展。
婚禮樂隊小貼示
婚禮上主人家忙于招呼人客,這時最好有專業弦樂隊即場演奏,搞搞氣氛。樂隊徐徐奏起悅耳悠揚的樂韻,相信不止一對新人深深被感動,就連婚宴上的賓客也被這種和諧的弦樂所感染。
現場演奏的妙處
現場演奏的優點是除了可根據新人喜好選擇樂曲外,更可要求樂師配合婚宴的程序來演奏及編排樂曲,令婚宴平添不少個人特色。您可以請樂師演奏你們的喜歡樂曲,像古典樂、中英文樂曲、爵士樂、甚至是民族樂曲,在眾賓客前讓音樂譜出你和另一半的愛戀故事,如果你們對音樂一竅不通,也可請樂師提供專業意見。
選擇樂器組合
較小的場地如接待處,宜用鋼琴或豎琴獨奏,這樣不但視覺效果一流,而且此類樂器還特別適合演奏英文舊歌和日劇主題曲,每每給賓客溫馨的感覺。較大的地方如宴會廳內,宜用弦樂,因它的音響效果比其它組合優勝,可演奏曲式則以輕古典樂為主(即古時皇室貴族設宴時所奏的音樂),流行曲為副,亦是喜歡跳waltz和tango的新人的最佳選擇。流行樂隊則適合喜歡婚宴有歌星獻唱和跳discodance的新人,但價錢普遍較為昂貴。
民俗音樂中的倫理理念體現
[論文摘要]對我國傳統音樂倫理思想進行探析,旨在揭示其產生、存在與發展的規律,為新時期正確地認識音樂倫理之現代意義提供有益啟示,并引發學界對于音樂倫理問題的思考與關注。
[論文關鍵詞]傳統音樂;倫理思想;啟示
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們,在思考社會文化、探討音樂作用時對音樂倫理問題多有論及,只是論述的角度和程度不同而已。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禮樂思想特別強調音樂的倫理功效,強調音樂在移風易俗、陶情冶性、教化百姓、安邦治國等方面的獨特意義。在此后的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時代,也有不少思想家、哲學家闡釋他們的某些思想。但是對于傳統音樂倫理思想的系統性總結與梳理,卻鮮有學者給予專門性研究。
在目前散見的有關音樂倫理思想記載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論語》、《茍子-樂論》、《呂氏春秋》、《樂記》;后來直至宋明理學的有關音樂倫理思想之闡述,如《文心雕龍》中的《樂府》,《通書》中的《禮樂》、《樂上》、《樂中》、《樂下》等,大都是承襲《樂記》而來。系統梳理和剖析我國傳統音樂倫理思想,將會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音樂倫理在現代意義上的價值。
一、樂通倫理,樂與政通
以倫理政治為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傳統文化中的“樂”不止是單純的歌唱鐘鼓之類,它的意義也決不僅僅限于音樂本身,而是關系到政治的隆替,國家的興衰,以至個人的禍福等。先秦諸子尤為強調音樂與政治、倫理的關系,曾就“樂”的社會作用和意義展開過激烈的論爭。
墨子的文學觀念分析論文
摘要:墨子受孔子思想影響,其文學觀念中有與孔子文學觀念相近的內涵。然而,由于其所處階級立場不同,核心價值觀念有別,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認識以及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憧憬很不一樣,因而對文學的本質和功能的認識也就有頗大的差異。墨子在形式上保留了孔子所揭橥的文學概念,卻抽掉了這一概念的核心內容——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將文學變成“出言談”的手段或工具,大大壓縮了孔子文學觀念的內涵,但同時增加個人言論創造作為文學的新內容,又使文學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墨子的文學觀念不強調情感和審美,也與孔子的文學觀念區別開來。
關鍵詞:墨子;孔子;文學觀念
Abstract:UndertheinfluenceofConfucius''''sliteraryview,MoZitookasimilarviewofliteraturetotheformer.Nevertheless,thetwomastersdifferedgreatlyintheirunderstandingofnatureandfunctionofliteraturebecausetheirdifferencesinstandpoint,keyideology,understandingofsocialrealityandexpectationofanidealsocialorder.AlthoughMoZireservedtheconceptofliteratureintroducedbyConfucius,heremovedthesystemandcultureofceremonyandmusic,thekeycontentoftheconcept.BygreatlyreducingtheconnotationofConfucius''''sviewofliterature,heturnedliteratureintoameansandinstrumentto“expressingthemind”andaddedproductionofpersonalspeechaspartofliterature,greatlyextendingthedomainofdevelopmentofliterature.
KeyWords:MoZi;Confucius;viewofliterature
墨子是繼孔子而起的又一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的魯國[注:墨子籍貫尚有宋人說、魯陽說等,這里用孫詒讓說。],比孔子生活年代略晚。據《淮南子·要略》云:“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保?]他主張兼愛、非攻、節葬、節用、非樂、非命、尚賢、尚同、天志、明鬼,創立了墨家學說。和孔子一樣,墨子招生授徒,游說諸侯,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有眾多追隨者。所謂“孔墨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2]《呂氏春秋·尊師》。而他的學說的影響,貫串了整個戰國時期?!翱啄髮W,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2]《呂氏春秋·當染》。以致戰國中期的孟子憤憤而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保?]《孟子·滕文公下》直到戰國末年,墨學與儒學仍然是世之顯學。作為顯學的儒學和墨學,對“軸心時代”中國傳統思想體系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到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自然也受到儒學和墨學的濡染。
韓非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保?]《韓非子·顯學》孔丘和墨翟也被現代學者視為“在中國思想史起點上的思想家”[5]131。因此,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觀念,不能不首先探討孔子和墨子的文學觀念,即探討他們對于“文學是什么”和“文學做什么”的基本認識。關于孔子的文學觀念,筆者已進行過初步探討[注:見拙作《論孔子的文學觀念》(《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游夏文學發微》(《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孔子、子夏詩論之比較——兼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之命名》(《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及《從〈民之父母〉看孔子詩教》。以上文章收入拙著《中國文學觀念論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而關于墨子的文學觀念,尚無人深入研究。本文嘗試做一清理,以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