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3:42: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保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分析論文

目前,國際貿易理論與各國的貿易實踐已較一致地表明,在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方面,貿易的自由化體系要優越于受控的貿易保護體系。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仍存在著明顯的貿易保護政策。雖然貿易保護的直接動機和理由大多只同一些特定的產業有關,但是原因還在宏觀經濟的發展。貿易保護和宏觀經濟中可變因素的關系,特別是同匯率的關系,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在對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匯率高估與低估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貿易政策和匯率政策的選擇原則與設計框架。

一、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

貿易自由化或貿易保護和宏觀經濟有密切的關系。許多降低關稅和配額的鼓吹者必定會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受保護的產業失去一些就業機會后,如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呢?部分均衡理論表明,減少貿易保護不僅在某些特定的產業中會減少就業機會,也會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減少就業機會,并且還會使經常帳戶出現赤字。事實上,如果匯率是固定的,而且名義工資的一般水平也是確定的,則上述分析往往是正確的。大幅度地擴大社會總需求,可以消除失業;大幅度地減少赤字,也能消除失業。但是在匯率和名義工資水平固定時,大規模的貿易自由化會使宏觀經濟失去均衡。

這里缺少一可變因素,即匯率。無論是減少名義工資,還是通過名義上的貶值,實際匯率一定會下降。匯率下降能使以前受到保護的產業部分地恢復其盈利能力,并且更重要的是,以前未受保護或保護程度較低的出口產業和同進口商品競爭的產業也將增加利潤,擴大就業機會。新增的就業機會大多是由后一類產業提供的。

在回答“新的就業機會從哪里來?”時,還要考慮更復雜的綜合平衡和動態影響。當出口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時,就業擴張是毫無疑問的。出口產業也可能是相對資本密集型的,開始時它新增的就業機會,可能還不如在同進口商品競爭中衰退的產業所失去的多。利潤將發生轉移,一部分利潤用來納稅。如果政府耗用了這項收入,對非貿易型商品(因而對就業)和貿易型商品的需求都將上升。其影響是,匯率將進一步下降,就業擴張。如果貿易自由化的凈效用是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提高實際國民收入,對非貿易型商品的需求也必定提高,最終該產業將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作為一個極端的例子,當出口產業是高度資本密集型的,并為外國所有時,匯出較大數量的股息將有助于降低匯率,而且會重新保護同進口商品競爭的產業;較高的納稅額供政府用于額外的開支,可增加就業機會;公司擴大積累會導致更多的直接與間接投資,從而可以在很多場合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因此,關鍵的因素還在于匯率的調整。

該分析有雙重含義:第一,在正常情況下,擬議的貿易自由化政策應當是為調整匯率而提出的。第二,反對減少貿易保護的一般論點是,減少保護會增加失業。這實質上是以部分均衡分析為基礎的,它忽視了一般均衡分析。即假若匯率是浮動的,并執行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則更應進行一般均衡分析。假如貿易保護突然撤銷,當然會產生一些過渡性的影響,在這一產業的失業不會立即從另一產業得到補償,因此會出現局部的短期失業。但這也是經濟活動中發生任何變化都可能產生的正常影響。

查看全文

對貿易保護策略的研究

一、前言

國際貿易中的經濟全球化就要求了各個國家之間取消自身的進出口限制和其他特權或者優惠政策,以實現各國商品的自由進入和輸出,從而在市場上形成自由競爭的局面。而貿易保護實質就是各個國家政府通過政治壓力等很多強制性的措施對進出口領域的限制,以保護本國產品和服務免收國外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同時給本國的產品或服務提供優惠政策或補貼。

二、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

關稅作為貿易保護中的最常用的手段,一直被很多國家使用。尤其在最近幾年,關稅的作用更被放大,甚至出現了濫用的現象。比如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很多國家都大幅提高了大宗產品的關稅,還有部分國家還制訂了特殊的附加費用,烏克蘭對除了緊急物資之外的商品都額外加證了百分之十三的臨時性關稅。但是一些比較落后的國家因為舊有的國際經濟體制的限制原因,無法執行實際的關稅稅率,這就無法起到保護本國產品的作用。很多的非WTO成員更是無視這項規定,在貿易規則方面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很多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都會通過優惠政策來給國內的各行業創造比較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有效控制的手段雙反經常會是很多發達國家使用的貿易保護措施。隨著全球各類行業危機的加深和更多的行業逐漸陷入危機,很多國家會在鋼鐵、汽車、家居等重點行業進行設限。很多國家都會憑借自己在某方面的優勢方面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進行限制。就在美國之前不就實施的食品安全促進法就規定了所有的進口商品都必須要符合美國制定的標準和規定。歐盟年初也發出通告,當中沒有在歐盟藥監局登記的藥品不能進入歐盟。除此之外,還在制定關于彎矩進出口的安全新規章以進一步進行貿易限制。

三、新形勢下貿易保護的特點

在過去的貿易保護中,保護的動機通常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幼稚工業或者新生的朝陽產業。但是這些國家在保護了自己國家產業的同時也干預了全球化的經濟發展,很多國家都通過強制手段破壞了自由貿易,使得整個市場秩序自己規定的制度下進行分配,雖然這種分配效率會十分低下,但是這種代價相對于外來經濟對本國的沖擊來講是比較小的。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尤為顯著,不僅通過舊有的保護措施進行保護,甚至還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和法律對各種經濟行為進行干預如使用保障條款或者反補貼稅等方式以削減進口商品對本國產品的影響。雖然很多國家都高調反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但是在很多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集團都采取了很多貿易保護的措施來保護本國的企業,據世行統計,自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以來,各個國家推出了貿易保護政策主要用于保護本國的金融類行業和限制國外的勞工雇傭等。自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發達國家不僅沒有拋棄傳統的關稅限制和貿易配額等保護方式,反而通過這些條款將貿易保護措施制度化和條款化,同時還將雙反和保障措施進行立法以取得在國內和國外的合法性基礎。很多國家在國內和國際上出臺了各種保護措施,這些貿易保護措施一方面通過濫用救濟措施進行保護,主要包括了雙反和其他的保障類措施,另一方面利用了關稅和非關稅的傳統型壁壘,還有很多國家利用自身優勢打著商品質量的幌子設計了很多新型技術壁壘,同時對一些產品和技術都做了壁壘化處理以實現技術和產品的壟斷。當中很多的發達國家不僅使用傳統的雙反政策,還啟用了其他優惠政策,而發展中國家一般采用提高關稅和使用貿易禁令的方法來進行貿易保護。百分之九的國家采用了進口禁令的方式進行保護,有差不多一半的國家只是單純通過提高關稅來進行貿易保護。與此同時在2008年我國的反傾銷案件數量也有顯著增加,反傾銷訴訟有近百分之四十三的訴訟案件是針對我國的,這些案件大多涉及了大宗產品,發達國家除了舊的貿易保護方式進行貿易保護之外還通過新型的技術壁壘、實現技術來或者其他方面的壟斷來維護本國的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過程當中,隨著國家間貿易競爭的家居,部分國家之間都締結了經濟貿易條款,這些條款體現了經濟區域性合作趨勢的加強,這些貿易保護也趨向于壁壘化發展。舉例來說,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的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除了各個國家之間可以享有豁免權和其他規定的權利之外還能夠通過各個國家經濟體制定相關或者聯系性非常緊密的措施來構筑經濟貿易一體的貿易比例額,很多國家在一對多的貿易當中就會因為這種特殊的貿易保護而受到損失。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在區域上的表現趨勢取得了很明顯的表現,從2008年12月歐盟決定到2013年一直要對中國的螺栓和螺釘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這是我國反傾銷案件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再如美國在生物燃料的出口從雙反上更是將價格一提再提;我國光伏能源輸出遭遇歐洲雙反都體現了區域一體化成為了貿易保護的新的保護傘。

查看全文

論農產品貿易保護

一、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發展及引起的問題

農產品貿易保護是世界各國為保護農業而使用的手段,其側重點是通過國境與國內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進行保護。它包括邊境保護和國內支持兩個方面。邊境保護是利用各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對農產品貿易進行保護;國內支持是指為保證穩定的貨源、優質的農產品、舒暢的流通體系、高效的經銷網絡、多元化的市場結構和合理的價格體系而對農產品實施的生產、開發、價格和市場方面的保護,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1]。農產品貿易保護是農業保護政策最為突出的代表,而其實施的效果也是整個農業保護政策實施效果的最終體現。

雖然貿易保護在工業化時代就已經非常普遍,但為了保障工業的發展,對于農業卻一直是采取剝奪的歧視態度。直至20世紀,隨著部分國家工業化的完成,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后,政策才逐步轉向有利于農業的方面,對農業的保護才真正開始,所以對農業的保護通常都是發生在發達國家的。這些國家通過各種保護措施,扶持農業,提高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表現在貿易上最明顯的就是“獎出限入”。雖然這種保護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但由于在發達的經濟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勞動力在農業中就業,并且工資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受食品價格的影響大大減少,因此,對于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政策,幾乎不存在有組織的反對力量。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業的保護政策開始,到60年代歐共體的共同農業保護政策,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的農業保護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國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本國農產品的供給。在國際貿易上則表現為歐美農產品大量剩余,補貼出口;日、韓農產品生產成本極高,而進口關稅壁壘難以逾越。這種情況在80年代達到了一個頂峰,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貿易保護愈演愈烈,其特性顯露無遺。

但是,原有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對國際貿易和各國的農業生產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緩慢,秩序混亂。在國際貿易領域內,農產品貿易處于一個極其特殊的地位。由于農業所具有的基礎性地位,關聯著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國內政治等諸多因素,所以在GATT(關貿總協定)時代,雖然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不斷深入,但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一直游離于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體系之外。盡管經歷了長期談判,可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進展非常有限。這在一方面導致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相對緩慢,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工業制成品的平均關稅已經從40%降到了4%左右,而農產品的關稅卻仍然停留在40%~50%之間。同一時期,工業制成品貿易總額放大了近17倍,而農產品貿易總額則還不到6倍;另一方面,多邊談判的停滯不前,也使得國際農產品貿易缺乏必要的約束,各國各自為政,國際農產品市場處于無序狀態。

2.各國間貿易摩擦加劇,市場動蕩??梢哉f,在GATT時代,各國出臺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基本上屬于各國內部的事務。但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交疊在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市場上時,會彼此關聯、制約、影響,乃至發生沖突。由于各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保護高成本的生產和替代進口,并支持不太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出口,這常會破壞出口市場的秩序,使進口市場縮小,競爭加劇,造成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摩擦。在烏拉圭協議達成之前的幾十年中,大量的歐美和日美貿易政策的爭端都涉及到農產品。而且,一旦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就會對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秩序產生劇烈的沖擊,危及到一些國家農產品的供給安全。同時,實施農產品貿易保護的國家,其保護政策會使農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隔離,導致國際市場價格嚴重扭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脫節,使得經濟資源浪費巨大。專家測算,如果解除世界農產品價格的扭曲,將可能給世界帶來560億美元的福利。

查看全文

新貿易保護主義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

新老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都是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但兩相對比,新貿易保護主義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隱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術上的歧視性等特點。具體來說,其主要的壁壘形式有:

1.綠色壁壘。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觀得到進一步弘揚的背景下,西方學者進而提出了所謂“綠色保護主義”的新概念。即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名,主張對那些凡是可能對環境與健康帶來危害的商品和服務加以限制和制裁,從而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為其貿易保護行為尋求名義上的合理性。

2.技術壁壘??茖W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國產品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日益科學與成熟。但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依其經濟和技術優勢而制定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認證標準、評審程序和認證、認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對有關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構成了技術障礙,使其難有作為。

3.其他壁壘。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簡稱SA8000)是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標準體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購集團非常青睞有SA8000認證企業的產品,這迫使很多企業去申請與維護這一認證體系,從而削弱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

貿易管理適用于發達國家對其戰略性產業發展的保護,通過政府對貿易活動的干預,達到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其政策主張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補貼、國家貿易壟斷等。特別是反傾銷措施,具有很強的壁壘效應。

查看全文

貿易保護分析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擴大化是一對矛盾。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但貿易保護主義使發展中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探討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收益,同時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貿易保護的特點與成因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貿易保護貿易自由

中圖分類號F741.2文獻標識碼A

1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和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通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加強。而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產要素超越國界流動,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的廣泛傳播,跨國公司作用顯赫,從而導致各國經濟活動高度相關,世界經濟整體化和一體化空前突出的經濟現象與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查看全文

貿易保護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擴大化是一對矛盾。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但貿易保護主義使發展中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探討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收益,同時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貿易保護的特點與成因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貿易保護貿易自由

中圖分類號F741.2文獻標識碼A

1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和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通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加強。而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產要素超越國界流動,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的廣泛傳播,跨國公司作用顯赫,從而導致各國經濟活動高度相關,世界經濟整體化和一體化空前突出的經濟現象與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查看全文

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調研報告

商務部于10月30日公布了《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9年秋季)》,綜合分析了我國當前對外貿易發展的總體情況與發展趨勢。報告指出:今年以來,貿易保護不斷加劇,摩擦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明顯增多。那么,在世界貿易自由化的主流趨勢下,為何又掀起這一輪貿易保護浪潮呢?筆者認為,這是國際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相互博弈的必然表現,有其復雜深刻的政治、經濟、法理根源。

一、貿易自由化依然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趨勢

世界經濟的深入發展,全球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區域經貿協定或雙邊經貿安排日趨活躍,客觀上要求國際貿易向開放化和自由化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共同市場、區域性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等全球性和地區性經濟合作運動,對促進國際商品、技術與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總體上國際貿易關稅持續下降。例如,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按照承諾不斷降低關稅;歐洲聯盟組建共同市場,對內取消關稅,對外通過談判,達成關稅減讓的協議,以增加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程度。二是非關稅壁壘總體上逐步消減。多數國家不同程度上放松了進口數量限制,增加了自由進口的商品范圍。三是外匯管制逐步放松或解除。一些發達國家致力于促進貨幣自由兌換,推進外匯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如近日象征歐洲一體化新里程碑的《里斯本條約》終于獲得歐盟27個成員國全體通過,標志著歐盟正式進入新時代;東盟+3(中日韓)框架內的自由貿易區建設正在加速發展,非洲聯盟的經濟發展也邁出新步伐;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堡壘將進一步消除,投資更加活躍,這一切必將極大地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

二、貿易保護主義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仍將比較盛行

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依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被保護商品范圍有所增加,從傳統產品、農產品等轉向高級工業品和知識信息產品;貿易保護措施多樣化,如按照保護稅率設置階梯關稅,強行征收“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非關稅壁壘也有所增加;貿易保護制度趨于系統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對外貿易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貿易保護主義有其深厚的經濟和政治根源。一方面旨在解決對外貿易發展失衡問題。迫于國內各種利益集團的壓力,一些發達國家時常使用保護主義政策和措施,以反傾銷、反補貼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等為武器保護國內市場,迫使別國就范或限制其他國家的商品進口。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貿易逆差一直居于高位,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活動日益頻繁;既依靠實力迫使他國開放市場,又為本國利益而肆無忌憚地濫用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措施。最近美國濫用所謂法律權利,對中國汽車輪胎實施特保措施、對中國無縫鋼管采取“雙反”措施等,即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為緩解金融危機造成的高失業率等社會經濟矛盾。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主要經濟體自顧性增強,貿易保護主義加?。辉趪鴥葔毫ο?,主要經濟體傾向于優先解決國內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繼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將日益加劇。近期,歐盟延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措施,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中國輸美金屬絲網托盤實施懲罰性關稅,巴西對從中國進口鞋類及小汽車用輪胎征反傾銷稅,阿根廷對中國不銹鋼餐具和管道附件采取反傾銷措施,都是典型例證。

三、國際貿易必將在自由與保護的相互博弈中發展

查看全文

新貿易保護的特點

1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和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通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加強。而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產要素超越國界流動,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的廣泛傳播,跨國公司作用顯赫,從而導致各國經濟活動高度相關,世界經濟整體化和一體化空前突出的經濟現象與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2經濟全球化的效應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從經濟角度看,全球化被視為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特別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場,資本超越了國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但同時我們在考察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效應時,應該注意到其兩面性。

一方面,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從而增加總產出和消費者福利。對于單個國家來說,可以更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較利益的要素,獲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此外,經濟全球化利益所產生的經濟驅動力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這種調整必將促使不同產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轉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局面,加強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協調。

查看全文

小議貿易保護的演進和前景

一、西方工業國貿易保護理論與政策的歷史演進

1.亞當·斯密之前的貿易保護理論與政策

在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體系創立之前就存在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之爭。重商主義最早提出貿易保護的觀點,盡管不夠系統,但其理論的基本點:“鼓勵輸出、限制輸入,發展經濟,實現國家財富積累”已經被當時各國政府所采納。一些貿易保護的手段諸如行政管制、高額關稅、退還稅款、發放獎金和補助金、特許證等被政府廣泛使用。

16世紀后期的英國,重商主義的發展達到高潮。從17世紀開始,一些商人、政府官員、學者先后提出自由貿易的觀點,并且在18世紀上半葉的英國發生了兩場著名論戰:一是關于放寬與法國貿易的限制是否對英國有利。主張自由貿易的和主張貿易保護的兩大派別分別創辦了各自的雜志來宣揚自己的觀點。盡管兩派在理論上各不相讓,但政府還是執行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而主張放寬英法貿易的條款未能得到批準。二是英、法、德等國的學者圍繞國際經濟是否存在內在平衡機制所進行的論戰。以休謨為代表的學者從貨幣數量論出發,認為國際經濟中存在自動平衡和調節機制,不需要政府的干預國際經濟會自然的保持平衡,因此,他們主張貿易自由;以斯圖亞特為代表的學者則反對休謨的貨幣數量論,否定國際經濟中存在自動平衡機制,主張政府干預和貿易保護。這場爭論在理論上也是難分勝負,但在現實中各國政府(包括當時比較先進的英國)仍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

2.亞當·斯密之后的貿易保護理論與政策

理論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國富論》的出版視為自由主義理論體系創立的標志。作為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奠基者,斯密對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觀點進行了批判,并鼎力主張對內實現自由放任、對外實行自由貿易,主張降低關稅和取消出口補貼和獎勵金,并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絕對成本說”。大衛·李嘉圖對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作了進一步補充和發展,提出了更為現實的“比較成本說”。絕對成本說和比較成本說構成了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

查看全文

貿易保護主義研究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及貿易保護主義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從經濟角度看,全球化被視為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特別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場,資本超越了國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貿易顯得愈發重要,也越來越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為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利益,但是對外貿易這把雙刃劍在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在沖擊著國內的產業,這點對于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因此,盡管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導自由貿易,但是國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實行著貿易保護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發達國家。

貿易保護最初源于重商主義,以本國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使各國競相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后來的凱恩斯的貿易保護學說、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理論,都為貿易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

從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演變的幾個階段不難看出,國家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