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22:19: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民家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民家庭

農村農民家庭健康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網上監控農民的健康狀況,并了解他們健康方面的費用支出情況。方法:逐戶對農民進行健康體檢,收集健康資料輸入計算機,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綜合管理軟件平臺進行網絡和農戶資料的連接。結果:建立起村鄉兩級農民的健康服務網絡體系,利用軟件平臺,通過查詢農民的身份證號、新農合醫??ㄌ枴㈦娫捥柎a,可動態監測農民的健康狀況、費用支出、用藥情況,并可實時聯系服務流動人口。結論:建立村鄉兩級家庭式健康服務網絡,網上監控農民的健康狀況是可行的,是探索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民家庭健康檔案管理

資料與方法

構建硬件網絡:按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服務站的標準要求,江夏區作為遠城區試點單位,合理規劃布局、統一標志標識、保證房屋面積、添置醫療設備、購置網絡設施等。網絡系統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在區衛生局建立中心服務器,區財政局、各服務中心、各服務站等終端都通過VPN方式連接到區衛生局,實現日常業務動態管理。

更新服務內涵:首先通過宣傳教育,廣泛發動,調動醫務人員和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制定新型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動員村鄉兩級醫務人員,責任到人,分片包戶,逐步入戶體檢調查,建立全覆蓋的農民家庭健康檔案(包括農民身份證號碼、醫保號碼、電話聯系方式,健康體檢資料、就診記錄等);將農民的健康資料輸入計算機,按村、組、戶建立起樹形結構的農民健康檔案,作出農民健康診斷,評估農民的健康情況,預測農民的健康支出,預約提供健康服務。

優化分析方法:利用同步遠方社區軟件,將農民的健康資料自動化匯總分析,采用縱向到底〔省、市、區(縣)、服務中心、服務站、村、組、戶〕;橫向到邊(衛生、財政、醫保、農合、疾控、婦幼、政府等部門)的原則,實現網上實時監控、動態管理、網上評估等功能,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管理透明度。

查看全文

我國農民家庭發展論文

一、研究綜述

1、有關概念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的人們組成長期共同生活的群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群體形式。

本文作者著重從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家庭關系三個基本方面來探索家庭的發展變化。

家庭結構:指家庭成員的組合狀況。它是家庭中的代際結構和人口結構的統一組合形式。家庭結構主要從家庭規模、家庭類型這兩個方面來體現。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從生產功能來闡述。

查看全文

探索農民家庭經營和產業結構的關聯性

摘要:總結**省**縣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調整措施,以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家庭經營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家庭經營;產業結構;現狀;存在問題;調整措施;**

農民家庭經營是指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獨立地或相對獨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家庭經營能夠充分利用勞力、資金、勞動時間等生產要素,調動成員主動性與積極性,靈活安排農業生產,可以與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物質技術條件、不同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頑強的生命力,適合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家庭經營的特點與優越性決定了其會長期存在。產業結構是指家庭經營各業的構成及各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合理的產業結構可以促進家庭經營的健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傳統家庭經營模式逐步表現出生產規模小、農村資源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組織化程度和市場地位低、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導致生產弱化,制約農村經濟發展[1-2]。現以**省**縣為例,對農民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進行探討。

一、農民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現狀

**縣位于**省北部偏西,毛烏素沙漠南緣,按照地形地貌可分為南部丘陵溝壑區、中部梁峁灘澗區、北部風沙灘水區。全縣總土地面積5088km2,耕地面積8.67萬hm2,轄22個鄉鎮,214個村,6萬農戶,農業人口26萬人,16萬農村勞動力,戶均人口4.3人,戶均勞動力2.7人,戶均耕地1.45hm2,人均耕地0.33hm2,其中南部丘陵溝壑區人均耕地約0.4hm2,中部灘澗區人均耕地約0.33hm2,北部灘水區人均耕地約0.27hm2。

**縣主要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80%以上,主要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戶占5%左右,主要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戶占15%左右,在第一產業內部,主要從事種植業的農戶占70%左右,從事種養結合的農戶占30%左右。

查看全文

農業進步對農民增收影響

一、文獻綜述

農民增收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從文字上講,農民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獲得務農收入的人。但是,由于中國特殊的戶籍制度的緣故,中國語境中“農民”的含義要豐富得多,不僅要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必須要具有農業戶口,兩者缺一不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當代部分農民也可以不必從事農業生產,但是要成為農民仍然必須具有農業戶口。也就是說,農民在中國不是一個職業稱謂,而是一個身份的標識。基于農民的身份,每一個農民有一塊可以永久無償使用的宅基地,有一份土地使用權,可以比較自由地擇業而獲得多項收入。因此,國家統計局對農民收入設計了一個特別的指標:農民人均純收入?!稗r民人均純收入”是指被調查農民純收入之和除以被調查人數?!稗r民純收入”是指農村居民每年從各種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包括四個部分: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人。不過,既然被稱為農民,務農是其家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關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數據產生,各級統計部門是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一規定,根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推算而得?!稗r民人均純收入”中的農民,是指農村常住戶。農村常住戶指長期(一年以上)居住在鄉鎮(不包括城關鎮)行政管理區域內的住戶,以及長期居住在城關鎮所轄行政村范圍內的農村住戶。戶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戶也包括在本地農村常住戶范圍內;有本地戶口,但舉家外出謀生一年以上的住戶,無論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農村住戶范圍內。

農民收入計算中包括沒有變現的部分。在農民收獲產品之后,統計上就算做了收入;農民自己生產的產品自己消費,糧食、蔬菜等,統計口徑是既算收入也算支出,都要按照市場價格計算收入和支出;對農民的收入,統計口徑不僅要算現金收入,算實物收入,還包括副產品。例如:小麥收割完,小麥要算收入,麥秸也要算收入;養雞養豬養鴨,雞豬鴨要算收入,糞便也要算收入,可做田地有機肥。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做生活消費的,因為每一個農民家庭都是一個經營主體,必須自己為自己墊付生產費用。

目前,對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對根據現行測算方法得到的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表示懷疑和批評,探討農業生產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的文獻很少,目前主要有曹子堅、王敏分析了國家財政支農投入與農民純收入之間的數量關系;黃永興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技術就農民純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定量分析;何秀榮發現了發展農業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在遞減,但沒有實證的支持;王細芳選取中國糧食生產區之一的湖北省為案例,圍繞農民增收分析了“種糧熱”給農民增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其他農業活動則沒有進行研究。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農業和農民問題,筆者試圖從農業生產角度探討農業生產的發展對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影響,為進一步從制度層面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供經驗證據和智力支持。

查看全文

全縣農民現金收支調查報告

今年上半年,我縣認真貫徹落實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規劃目標文件精神,全力實施“四大工程”,農民收入增長勢頭不減。據抽樣調查,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34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0元,增長20.0%。

一、現金收入特點

(一)實施就業提升工程帶動工資性收入大幅增長。上半年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1683元,增加338元,增長25.1%。對現金收入的增長貢獻率為58.3%,是拉動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主要原因:一是全縣工業企業用工人數、薪資較上年相比大幅提高,從而推動農民工資水平大幅上漲。上半年農民從本地域內得到的勞動收入399元,增長15.7%。二是本地就業人數的增加。隨著縣城、鄉鎮工業集中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縣域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本地就業吸納能力迅速加強,農民不需外出奔波,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充分就業,經濟的快速增長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力條件,帶動本地域內勞動收入增加。三是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年紀輕、素質高,在外地就業比例高,同時對工資要求高,促使企業開出高薪,也成為拉動全縣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的又一因素。上半年農民外出從業所得收入1110元,增長31.0%。

(二)實施創業富民工程帶動家庭經營收入較快增長。上半年農民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人均1448元,增加173元,增長13.7%。對現金收入的貢獻率為30.2%,仍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

1、第一產業增長平穩。農民家庭第一產業生產經營性現金收入人均703元,同比增長11.2%。對現金收入的貢獻率為12.2%,占農民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的48.5%,農業仍然是我縣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其中,出售農產品得到的現金收入人均547元,同比增長53.2%;林業現金收入人均21元,同比下降76.7%;牧業現金收入人均94元,同比下降42.9%。

2、二、三產業增長明顯。農民家庭從事二三產業生產經營得到的現金收入人均745元,同比增長16.2%,但由于比重小,拉動作用有限。其中,家庭第二產業現金收入人均236元,同比增長37.5%,第三產業現金收入人均509元,同比增長8.5%。分行業來看,工業現金收入人均177元,增長69.2%;建筑業現金收入人均59元,下降11.7%;交通運輸郵電業現金收入人均168元,增長20.%;批零貿易餐飲業現金收入人均92元,增長27.8%;家庭社會服務業現金收入人均40元,增長117.4%;其他行業現金收入人均65元,增長29.0%。

查看全文

檔案局建立農村三惠檔案指導意見

為了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惠農政策的信息資源,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按照《自治縣2012年檔案史志工作要點》,進一步深化村級規范建檔工作,從2012年起,在全縣農村建立方便實用的“三惠”(惠農政策、惠農臺賬、惠農信息)檔案?,F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三惠”檔案是指以村為單位建立的、全面反映本村村民個人和村民家庭享受惠農政策信息的一種專門檔案。主要包括惠農政策匯編;惠農臺賬;農民家庭信息及其享受優惠政策情況信息卡(簡稱惠農信息)三種不同形式。

一、惠農政策匯編范圍:1、糧食直補;2、農資綜合補貼;3、良種補貼;4、農機具購置補貼;5、退耕還林補貼;6、家電下鄉補貼;7、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8、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9、農村沼氣補助;1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1、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等。省、市、縣相關部門的政策解釋,實施辦法也應列入匯編范圍。

二、惠農臺賬:是記錄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一項登記簿,便于管理和查找。明細記錄近年來的農民享受優惠政策情況。可根據各村享受惠農政策情況不同建立相應不同的惠農臺賬。建立惠農臺賬的范圍應與惠農政策匯編范圍一致。

三、農民家庭信息及其享受優惠政策情況信息卡內容:1、家庭基本情況登記表;2、該戶享受惠農政策、社會保障等情況。

四、2012年前出臺至今還在執行惠農政策可多年匯編成一冊,可從檔案中復印或者從其他渠道進行收集,從2012年起,原則上要分年度進行匯編,匯編資料須有目錄,張頁號,建議用棉線進行裝訂,也可用不銹鋼釘或不銹鋼卡進行裝訂?;蒉r臺賬以村為單位建立,可建立綜合性惠農統計臺賬,也可根據本村惠農政策情況分門別類建立單項惠農統計臺賬。要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盡可能詳細,全面反映本村惠農方面的信息,應整理成冊成本,可供一年或者幾年連續登記使用。農民家庭信息和享受優惠政策情況信息以每個農戶為單位建立信息卡,要能全面反映每個農戶的基本情況和該戶享受優惠政策情況。每年需及時對各種信息進行更新,各村農民家庭信息及其享受優惠政策情況信息卡根據需要進行裝訂或不裝訂,信息卡需編制目錄,排列方法應分組按當地自然習慣進行排列。

查看全文

農民生活的七大改善

200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攬子計劃和各項政策措施,保增長、惠民生、促就業取得明顯成效。惠民政策的落實,保障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使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繼續改善。

據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依據國家現行統計調查制度規定開展的調查結果表明:2009年我省農村居民生活改善呈現七大特點。

一、恩格爾系數下降

國際上常用恩格爾系數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恩格爾系數低于30%為最富裕,30-39%為富裕,40-50%為小康。2009年我省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農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8.2%,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下降表明我省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9年我省農民在外飲食消費支出比上年增長9.0%,人均達到139.2元。從結構上看,農民在外飲食支出占食品消費支出的9.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二、衣著消費支出增長

2009年,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消費信心穩步增強,農民從重視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轉變,從追求以吃為主的物質消費向追求美觀漂亮的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轉變,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轉變。我省農民家庭人均衣著消費支出達到137.2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服裝消費支出為92.2元,增長15.6%;鞋類消費支出38.9元,增長10.2%。

查看全文

績效分析下的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一、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農業技術推廣評價中使用的指標體系,是指衡量農業推廣項目實施或者完成的優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實施方案和決策目標是否合適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很關鍵的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由于農業技術具有活動的多樣性和目標的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不容易,為了使指標的選取符合評價的要求,在選取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實效性原則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體現績效評價的目的,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總體戰略緊密聯系,體現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和基本規律,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2.科學性原則

查看全文

政策下鄉受歡迎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新政,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對拉動內需、穩定和擴大就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客觀真實地反映本市農村居民家庭對“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的評價情況,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開展了政策跟蹤專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本市有85.8%的農戶表示知曉“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逾一成家庭享受過政策補貼,超過半數的農戶對兩項政策表示歡迎,并希望將手機、脫排等家電納入政策補貼范圍。本文還就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以促進本市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等提出思路和建議。

為客觀真實地反映本市農村居民家庭對“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的評價情況,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于10月份在閔行區、嘉定區、松江區、浦東新區(包括原南匯區)、奉賢區、崇明縣6個區縣的600戶農村居民家庭中開展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跟蹤調查。調查顯示:有85.8%的農戶表示知曉“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的政策;12.2%享受過政策補貼;51.2%對兩項政策表示歡迎。

一、政策知曉情況

國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分別于2008年12月1日、2009年6月1日頒布,本市相關實施細則分別于4月底、8月15日正式出臺。

1、逾八成農村居民家庭知曉“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

對600戶農村居民家庭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農村居民家庭知曉“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政策知曉度較高。其中,有32.3%“知道這兩項政策,也了解具體做法和流程”;53.5%“知道這兩項政策,但不了解具體做法和流程”;14.2%不知道這兩項政策。

查看全文

市改革開放30年城鄉居民生活回眸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偉大的歷史轉折正式開始,中國又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的軌道上來。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邁進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到*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年以來,*市改革、開放、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大,城鄉居民物質消費由“量”的滿足開始向“質”的轉變,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全方位得到提高。

一、歷史的轉折

1.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273元提高到*年的13254元,增長了47.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年的102元提高到*年的4828元,增長了46.3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年末的0.38億元增加到*年末的318.24億元,增長了836.5倍。收入水平的增長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水平。

2.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年,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的38.9%,比*年的58%左右下降了19.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3.7%,比*年的68%左右下降了24.3個百分點。*年城市居民用于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13.9%,比*年提高6.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用于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13.3%,比*年提高8.3個百分點。

3.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逐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年末的7.35平方米擴大到*年末的31.25平方米。*年,3.5%的城市居民家庭居住單棟住宅,43%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年的14.13平方米擴大到*年的29.6平方米,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占33.8%,磚木結構住房占66.2%;有54.4%的農戶人均居住面積大于25平方米。

二、巨大的變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