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5:51: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諾貝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漫談諾貝爾獎之思索

蘇格拉底為什么寧可接受死刑而不愿接受朋友的安排逃離雅典?這始終是個問題。當這一問題因年代久遠而漸漸獨立于蘇格拉底本人的動機時,當它作為“本文”獲得獨立生命時,我們每個人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便成了這問題的語境的一部分。昨天夜里我想到了對這一問題的另一解答:蘇格拉底的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我相信我們人類心靈的可以被稱為“自由精神”的那種氣質,來自于“彼岸”。如果我所信正確,那么一個被“自由精神”支配了的肉身,是不愿為了屈從他形體的欲求而限制了他心靈的自由的。更進一步,一個真心信仰著源自“彼岸”的自由精神的人,絕不相信世俗的任何力量可以傷害到這“自由精神”。再進一步,我推斷,這一信仰也正是康德的“純粹理性”(先于經驗世界的理性)基礎上的道德哲學的出發點。蘇格拉底的行為恰恰表明他持守“形為心役”的自由意志的勇氣,并以此表明了“人”終歸是可以不同于“禽”的(梁漱溟先生說過:人禽之辨,前者形為心役,后者心為形役而已)。

我對“蘇格拉底之死”的這一解答,不僅有闡釋學含義,還幫助我說明這樣一個重要的康德立場上的看法:自由高于民主。極而言之,前者是植根于彼岸世界的東西,而后者不論何等崇高,畢竟是此岸世界的東西。就經驗言之,“民主”之運作,非有具備自由精神的個人而不能成功?!懊裰鳌笔强赡懿淮嬖谟谖覀儺斨械摹?,故其可以“爭取”之;“自由”則從未不在我們當中,故其只可“發揚”之?!白杂伞闭娴氖且环N精神,一種不受到現象界(phenomena)約束的

“超越現象界(nomena)”的精神;“民主”其實是一種運作,但真正的民主是在一種精神支配下的運作,那種精神就是“自由”。當下我的一些鼓吹“民主”甚至鼓吹“自由”的朋友,他們真正在做的,其實是有感于所見所聞勞苦大眾的“不自由”,并且他們堅信導致了這大眾的不自由的正是被我們認作“可以帶給我們自由”的那個“市場經濟”。所以對“不自由”的批判,被他們轉換為對“市場經濟”的批判。不過,我以為這類批判畢竟是知識分子份內之事。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必須有它自己的“牛虻”;一個偉大的雅典不能沒有蘇格拉底。

在我向我的這些朋友們解釋我的立場和我對此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森的評論之前,我必須指出他們很可能已經染上了我稱之為“語言”病的病菌。所謂“語言”病(不是“語病”,也不是“語言病”),是由“語言”的本性――以概念的“一般性”來指稱“概念”所涵蓋著的無窮豐富的“具體性”――加到語言使用者的思考過程上的,時刻妨礙思考者面向真實經驗的,將“思”套牢在話語枷鎖中的病。克服我們的“語言”病,惟一的途徑便是走出書房,走到大眾生活當中,去感受那個被壓抑在“概念”下的無窮豐富的現實世界。在這一點上,僅在這一點上,我真心呼吁這些人文學者們向經濟學家們學習,因為后者畢競終日浸泡在現實世界里,畢竟不至于忽視了生活中發生著的最基本的事實?!袄硐搿笔敲篮玫?,“追夢”是美好的,個體為了“理想”而放棄現世生活甚至犧牲生命是崇高的。但為自我理想而要求社會放棄現世生活,則不能說是美好和崇高的。

讓我再來討論“語言”病。例如當我們有感于大眾的“不自由”(設此項感受為事件“b”),并且聽到和讀到人們將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指稱為“市場經濟”時(設此項感受為事件“a”),我們的“因果性聯想”能力總是傾向于讓我們認為a是b的原因。為了尊重和回答休謨對我們理性能力的質疑(這也就是尊重我們自己的理性能力),我們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對“a導致b”這一命題作―番認真的研究,這便是所謂“實證研究”。不論你多么反對實證研究,你不能不跟著叔本華承認,實證研究是人類將夢幻與現實相區分的惟一途徑。但是這類研究立即導致第二項任務――從其他人的言說中找到支持或反對“a導致b,,命題的論據而不混淆了在一般概念a(“不自由”)與b(“市場經濟”)之下掩蓋著的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與其他人所處的生活世界之間的區別。對于認識主體而言,這兩類生活世界中的前者是“基本事實”,而后者是“派生事實”。

查看全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探究論文

當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時,諾貝爾經濟學獎走過了它34年的風雨歷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同于其他諾貝爾獎,是在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時,由當時的行長艾斯伯林克倡議,經瑞典皇家科學院批準而設立的,全稱應該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人們習慣上稱它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說明在人們心目中,它已具有和其他諾貝爾獎一樣的權威地位。每年金秋十月,人們都會猜測誰會獲獎,并翹首等待評獎結果,獲獎者也會在一夜之間成為社會名人。這些說明,它已成為舉世公認的全世界經濟學最高獎。

1968年在決定設立這項獎時,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社會各界,都存在疑慮,對這項獎的客觀公正性表示了極大的懷疑。今天,當諾貝爾經濟學獎走過34年的歷程時,爭論仍然存在,但這項獎的權威性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承認。

1969年頒發了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到今年為34屆,共有51位經濟學家獲獎,其中美國經濟學家37人,英國經濟學家6人,挪威、瑞典經濟學家各2人,荷蘭、蘇聯、法國、德國經濟學家各1人?,F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獲獎者的重大突破代表了20世紀、尤其二戰后經濟學的重大突破與進展。這些經濟學家的獲獎是當之無愧的。

宏觀經濟學的進展

誰都無法否認,20世紀經濟學的最重要突破是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獲獎的經濟學家中有多位是在這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

查看全文

諾貝爾化學獎管理論文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發表了使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氣體體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此外,他對史塔斯佛特鹽礦所發現的鹽類三氯化鉀和氯化鎂的水化物進行了研免利用該鹽礦形成的沉積物來探索海洋沉積物的起源。

1902

埃米爾·費雷(Emil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埃米爾·費雷,德國化學家,是一九O二年諾貝爾化學獎金獲得者。他的研究為有機化學廣泛應用于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后曾被人們譽為"實驗室砷明。"

1903

阿列紐斯(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

查看全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分析論文

筆者不是“諾獎”的專家,無意于對此進行深入嚴謹的學術研究,只是在這項“盛事”年復一年的沖擊下,有了一些完全屬于個人的想法,寫在這里與有興趣的讀者進行交流,故稱“斷想”。

一、什么人能得諾貝爾獎?

任何一個學科,包括經濟學在內,本質上都是一個以現實為藍圖,以其創立者所賦予的方式而存在的符號體系,它構成一個建立于理念世界的王國。這個理念王朝的產生與發展與世俗世界的發展幾乎完全相似,“混沌”初開——形成社會——諸侯林立——三足鼎立——實現一統。在這個王朝中,以其理論核心為主體,發展出不同的學科門類,它們都構成這個王朝的某個特殊領域,這些領域則被一個或一群在世或已故的權威所占據。一個學者要想在這個王朝中擁有一席之地,無非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對前人的學習而精通大部分甚至全部學說,使自己的“功夫”鶴立雞群,使原有理論具有更加成熟的形式,從而超越所有現代人,使自己成為學術權威,代表一方神圣。另一個途徑則是獨辟溪徑,超越前人,或者開拓新的地盤,或者使自己所在的領域攀上新的高度,這也正是通常所謂“創新”的內涵。前一種人很可能成為世俗經濟學屆的領袖人物,引導甚至左右著經濟學的現實活動。然而經濟學的歷史卻總是由后一種人寫成的,兩者的本質不同是:前者僅僅超越現代人,而后者則超越前人;前者修飾“家園”,而后者則開辟“新地”。諾貝爾獎屬于后者——那些書寫歷史的人。

所以,很可能某個經濟學家,在學術領域擁有極高的聲望和各類頭銜并代表著當代國際某一領域最高水平卻與諾獎無緣;而一個看上去似乎理論功夫并非無可挑剔的人,只因一篇小文,一個方程卻得了獎,對此我們不必感到驚訝。

諾獎青睞那些開拓“疆土”的勇士,而不是學富五車的智者或執掌朝政的“國王”。

二、什么樣的成果能得諾貝爾獎?

查看全文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費曼評析論文

父親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親對母親說:“要是個男孩,那他就要成為科學家。”當我還坐在嬰兒椅上的時候,父親有一天帶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種裝修浴室用的各種顏色的玩藝兒。我父親把它們疊壘起來,弄成像多米諾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動一邊,它們就全倒了。

過了一會兒,我又幫著把小瓷片重新堆起來。這次父親讓我變出些復雜點兒的花樣:兩白一藍,兩白一藍……我母親忍不住說:“唉,你讓小家伙隨便玩不就是了?他愛在哪兒加個藍,就讓他加好了?!?/p>

可我父親回答道:“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訴他這是多么有趣呢!這是數學的第一步。”我父親就是這樣,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認識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讀里邊的章節。有一次讀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寬?!彪S后父親對我說:“呀,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夠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就是這樣,他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我想象居然有這么這么大的動物,而且居然由于無人知曉的原因而滅絕了,覺得興奮極了,新奇極了,一點也不害怕會有恐龍從窗外扎進頭來。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么,實際意義是什么。

查看全文

化學家獲諾貝爾獎社會背景分析論文

摘要:概述了2000—2002年間三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化學家的經歷及其研究態度以及他們各自獲獎的研究內容和意義,考察了產生這些劃時代研究成果的社會背景——尤其是教育與研究環境。為了做出劃時代的發現和發明,雖然需要研究者個人的“意外發現”能力,但是,要培養具有這種能力的人才,則需要發展重視個性的教育;要充分發揮這種能力,還需要在精神、時間和經濟等方面具備充裕的條件?,F在,日本幾乎失去了在二戰后的某一時期曾經具備的這種教育與研究環境,考察了失去這些環境條件的社會因素。

關鍵詞:日本;化學;諾貝爾獎;社會背景;理科教育;意外發現能力

諾貝爾獎開始于1901年。在1999年以前的大約100年間,全世界共有460名學者獲得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日本學者僅有5位。但是,在自2000年以后的3年間,在全世界27位獲獎者中,日本學者就占了4位。其中,有3位學者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本文在介紹3位獲獎者——白川英樹、野依良治和田中耕一的從學經歷及其成長環境、獲獎內容及其意義的同時,試圖就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間,日本取得如此出色研究成果的社會原因①進行考察。

一、白川英樹

白川英樹于1936年出生在東京。他的父親是醫師,由于他父親工作的關系,白川在中國的臺灣和東北(遼陽、鞍山等)地區度過了幼年時代。1944年,白川在上小學3年級的時候,就回國并在其故鄉高山市繼續讀書。直到高中畢業為止,他在那里度過了10年的學習生活。高山是一個被群山環抱的小城市,白川因此獲得了許多親近自然的機會。受此影響,白川打算將來從事改良植物品種的工作。另外,由于白川對組裝和制作收音機感興趣,因此,他也打算在電子學專業方面發展自己;還由于白川對開始上市的塑料這種新材料也很感興趣,因此,他也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梢?,少年時代的白川圍繞自己的發展道路抱有各種希望。最后,他考入東京工業大學,開始研究塑料問題[1]56-57。

1961年,白川在東京工業大學畢業后直接考入研究生院深造,并于1966年學完了博士課程。當時,民營企業幾乎不招聘博士肄業者,因此他們畢業后很難就業(注:日本企業非常重視職員的歸屬意識和忠誠心。當時,企業錄用應屆大學畢業生或者應屆碩士畢業生,并對他們進行教育而不錄用應屆博士畢業生。這是因為應屆博士畢業生的研究能力雖然很強,但他們很自負,很難培養他們的歸屬意識和忠誠心。不過,在1980年以后,民間企業也開始重視基礎研究,開始錄用應屆博士畢業生了。)。這樣,工學系的研究生一般在修完碩士課程以后,不直接進修博士課程就到民營企業去工作了。但是,白川為了能夠持續地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修完碩士課程以后,就直接進修博士課程了(他幾乎不考慮這樣做會對自己將來就業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白川把自己的這種不達到目的不罷休的性格稱為“完美主義”。

查看全文

與諾貝爾大師對話讓高中師生感悟到什么

4月24日下午,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戴森霍弗博士來到大連八中的美麗校園,全校師生在會議大廳里目睹了大師的風采,幸運地與大師進行了交流,這使師生們為之激勵。昨天,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讓師生有機會接觸世界頂級大師

鞠振偉(大連八中校長):讓師生與世界頂級科學大師進行面對面交流,這不僅會讓學生們領略到大師的人格和風采,更加奮發學習,也將鼓舞教師培養出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振興中華民族。我深知,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首先要讓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讓學生學會創造,首先得教師不斷地創新。

學校通過自編具有創新性內容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學校還廣泛地與國際教育對接。讓理論與實踐并重、科學與人文融通,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得聰明、智慧、快樂、成才。

生物科學的未來在你們手中

約翰·戴森霍弗博士:生物科學的未來在你們手中!你們提的問題很專業,你們的英語很棒!保持你們的好奇心,堅持自己的觀點和主見,選擇一個讓自己從內心深處熱愛的領域來發展。我從事研究工作已有30多年了,但我對此仍非常感興趣,我一直享受著工作的快樂。從事某一項研究并非是一定要得獎,而是要從中找到快樂,同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在快樂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在快樂中感受到成功。與同學們對話交流,我感覺同學們的英語講的很好,問題提得很難,有些令我不能回答??茖W就是這樣,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很佩服同學們的提問,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努力,你們都會成為成功的科學家的。

查看全文

威廉·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說

英語演講稿

威廉·??思{(WilliamFaulkner,1897-1962)美國作家,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新奧爾巴尼的一個莊園主家,南北戰爭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思{在空軍服過役。戰后入大學,其后從事過各種職業并開始寫作。《士兵的報酬》(1926)發表后,??思{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與他們分道揚鏢?!端_拉里斯》(1929)問世之后,福克納的創作進入高峰斯。他發現"家鄉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寫,只怕一輩子也寫不完"。懷著這樣的信念,他把19篇長篇和70多篇短篇小說紡織在"約克納帕塌法世系"里,通過南方貴族世家的興衰,反映了美國獨立戰爭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社會現實,創傷了20世紀的"人間喜劇"。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和《我彌留之際》(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等現代文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學的經典之作。

??思{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闖入者》(1948)、《寓言》(1954)、《小鎮》(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還有短篇小說、劇本和詩歌。

??思{雖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當時并不受重視,直到1946年美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馬爾科姆·考萊編選了《袖珍本??思{文集》,又寫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納才在文壇上引起重視。特別是薩特、馬爾洛等人的賞識,使??思{名聲大噪。

在藝術上,??思{受弗洛伊德影響,大膽地大膽地進行實驗,采用意識流手法、對位結構以及象征隱喻等手段表現暴力、兇殺、性變態心理等,他的作品風格千姿百態、撲朔迷離,讀者須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審美情趣。

查看全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下微觀經濟學的發展

摘要:對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進行梳理,能對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取得的進展大致領略,并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對深入理解理論和現實的關系可以獲得更多幫助與啟示,對促進經濟學研究與經濟管理改善具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代微觀經濟學;發展

通常微觀經濟學上的創始人被認為是亞當•斯密。自其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十足的進展,至19世紀30年代,已經建立起微觀眾經濟學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觀經濟學如馬歇爾預言般達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更大突破,其中顯著代表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諸多成就。從微觀眾經濟學理論出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在管理經濟學上挑戰完全理性假設,公共經濟學上進行理論突破,管制經濟學上開辟實證研究,勞動經濟學上進行理論修正與補充,福利經濟學上深化不斷。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已有47年歷史。通過分析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成果上看有微觀經濟學理論的進步、研究領域的變化和研究方法的應用,發展趨勢更加綜合、多元、交叉。

一、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微觀經濟學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應用創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論應用。作為數理經濟學的一種重要創新,其從公理化角度研究經濟系統整體均衡的穩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當作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基本方法在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中都應用廣泛。一般均衡體系由薩繆爾森提出,使其成為統一處理各種經濟問題的一般方法,??怂乖诖嘶A上進行了完善,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建立,并將規模報酬因素引入,結合起資本與投資理論。二是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應用。約翰•福布斯•納什通過不動點定理,使均衡點的存在得到證明,奠定了博弈論一般化的基礎,海薩尼對不完全信息博弈領域進行了新的開辟,讓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得到發展,維克里與莫里斯開創了不對性信息條件經濟激勵理論研究,并成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基石。三是資源最優分配理論應用。通常資源配置的完成依靠價格體系的調整,康托羅維奇首次提出解乘數法,在資源最優配置問題中引入線性規劃方法,將定性研究發展到現實計量階段,赫克曼與麥克法登則建立了微觀計量經濟學理論,使統計方法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在個人、家庭、企業統計分析應用中廣泛,使經濟信息在反映社會本質上更深刻。四是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應用。該經濟學研究領域新的開創依賴于卡納曼與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經濟分析方法關于基本方法論困難的解決出路,提出期望價值理論遵循條件,使實證經濟學方法的缺陷得到彌補,推動了經濟理論現展。

二、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查看全文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有感

放假后,我利用了兩周的時間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榮膺諾貝爾獎的名人故事》。諾貝爾獎許多人都聽說過,諾貝爾獎是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創立的。諾貝爾畢生致力于炸藥研究,取得了成千上萬的科學成果,諾貝爾一生獲得了129項專利,積聚了巨大的財富。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簽署了他死后遺留下來所有遺產的遺囑:將全部財產作為諾貝爾獎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獎給物理、化學、經濟、文學、和平、生理(醫)學六方面對人類文化科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激勵著許多人,許多人把它定為自己的終身目標。

在這本書中,記錄著許多榮膺諾貝爾獎的名人。盡管他們中有些人有著超出常人的天賦,但是他們當中一些人也資質平平,有些還被老師認為天生愚鈍,成不了才。但是他們卻成功了,他們推進了人類的進步,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這是因為他們有著常人所沒有的精神和品質。在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人,同時他也是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在長達60年的生理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循環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級神經活動生理這三個方面。在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巴甫洛夫對動物生理、心理、神經系統的研究,為人類醫療健康事業,為人類思維訓練的培養,為人類智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904年,巴甫洛夫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細細品味巴甫洛夫的成功之路,不難發現,巴甫洛夫從小養成的勤思好問、一絲不茍、有始有終的習慣及精神是他成功的關鍵。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的,通過巴甫洛夫的故事,我知道了只要小的時候養成勤思好問、一絲不茍、有始有終的習慣,就算沒有天賦,也照樣可以成功,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