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23:31: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帕金森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帕金森病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帕金森病的防治已成為當前臨床的重點工作。長期以來,對于多系統多基因紊亂的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尚未弄清楚;對疾病的長期效果和不良作用也未完全弄清楚。半個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研究從基因和細胞水平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揭示異常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的差異,意識到大多數疾病是體細胞突變導致后天獲得的遺傳性全身疾病,由此而來,疾病治療觀念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綜合治療系統觀應運而生?,F代系統方法論認為,世界的復雜性在于系統的復雜性,它將研究和處理的對象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來分析其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掌握研究對象(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開放性、目的性及動態平衡性等基本特征。所以有學者認為:決定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僅僅在于器官、組織、細胞、基因等各種要素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要素和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考察疾病的本質,必須把注意和焦點放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上。上述說法也就是疾病研究要從系統水平進行考察,而不是局限于單個細胞或基因的功能行為。對于帕金森?。≒arkinsondisease,PD)的治療,當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中醫治療、康復治療和心理治療等構成了現代治療學的支柱,各種手段互有特點,互為補充。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作為生物醫學前沿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步入實質性階段,基因治療成為熱門。研究表明帕金(Parkin)基因是引起遺傳性帕金森病的罪魁禍首。這一發現為今后人類對付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治療目標。PD的基因治療手段,目前包括向腦內移植能提高紋狀體DA水平的各種酶類基因以及能促進黑質神經元存活的神經營養因子等基因的運載細胞,或將這些基因通過病毒性載體直接注入腦內(如紋狀體、丘腦底核等),均展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基因治療給人類帶來巨大的革命。從帕金森病的綜合治療可以看出,以系統觀的角度來探討患者存在的主要矛盾及發生發展和治療方案存在的問題,采取系統化方案,是今后帕金森病治療的理想方法。本文介紹了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其綜合治療的前景。

【關鍵詞】系統觀;帕金森??;綜合治療

帕金森?。≒arkinsondisease,PD),又名震顫麻痹(paralysisagitans),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每年以5萬例的速度遞增,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負面影響。隨著社會老齡化日益加重,PD患者及致殘率在世界范圍內顯著增加。美國約有50萬PD患者,而中國則有接近200萬PD患者,并且每年仍有20萬新人群發病。如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病情呈慢性進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活動受限,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帕金森病發生、發展的系統觀

所謂系統是指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相互聯系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這個整體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系統科學的觀點,就是要求把研究對象視為系統,把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看成一個整體過程,全面的把握和控制,綜合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的關系,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1]。任何系統都是開放的系統,每一個系統的存在的整體性、層次性及動態平衡性等基本特征。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也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個開放系統。這一系統本身就由各個子系統(循環、呼吸、消化等系統)組成,各系統之間并非獨立存在,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這一大系統和外界進行不斷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借以維持自身的穩態,達到功能的最優化,即生存質量最佳化。所以有學者認為:決定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僅僅在于器官、組織、細胞、基因等各種要素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要素和要素之間,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考察疾病的本質,必須把注意和焦點放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上[2]。上述說法就是從系統水平進行考察,而不同局限于單個細胞或基因的功能行為。西醫理論認為年齡、吸煙、環境因素、殺蟲劑、遺傳因素、免疫、自由基是帕金森病的六大致病要素。皮質-基底節-丘腦-皮質環路的改變是PD發生、發展的基礎。正常情況下,中腦黑質對大腦皮質-基底節-丘腦-皮質環路起重要的調節作用。這一環路包括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前者由皮質經紋狀體(殼核)直接到達GPi和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nigraparsre2ticulata,SNr),然后經丘腦回到皮質;后者皮質的興奮依次通過殼核、蒼白球外側部(parsexternaoftheglobuspallidus,GPe)和STN到達GPi和SNr,然后經丘腦返回皮質,而來自黑質致密部(substantianigraparscompacta,SNc)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興奮對這兩條通路起興奮或抑制作用,對間接通路通過D2受體起抑制作用,對直接通路通過D1受體起興奮作用?;坠潈确嵌喟桶愤f質通路中除STN到GPi、SNr為谷氨酸能興奮性投射外,其余均為氨基丁酸能抑制性投射[3]。而PD狀態下,SNr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使GPi、SNr傳出沖動增加,尤其是STN至GPi、SNr興奮性通路活動的增強可能是GPi、SNr傳出沖動增加的主要原因,而GPi、SNr至丘腦的沖動為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通路,最終導致丘腦皮層通路被過度抑制,從而出現一系列PD癥狀表現[3]。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帕金森病主要病變在腎、脾、肝三臟。因“腎主骨,生髓,上榮于腦”,腎虛則腦髓不足,反應遲鈍,動作徐緩;“脾主肌肉”,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虧乏,肌肉失養,加之脾失運化水濕停蓄,浸漬腠理,導致肌肉強勁拘攣而失其柔韌。脾胃虛弱,痰濕內盛,腎精不足,氣血虧虛,不能涵養肝木,致虛風內動,震顫由是而生。腎虧脾虛是發病關鍵,風痰、水濕、瘀血停蓄是使病情加重的因素。總之,大多數學者對于PD的研究都傾向于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PD的研究需要更多深入、廣泛的研究。

2系統方法論原則對治療的思路指導

查看全文

帕金森病神經影像學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在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1%患病,且呈逐年增長趨勢,該病主要表現為運動緩慢、肌肉強直和靜止性震顫。臨床工作中PD的診斷依賴于病史及體格檢查,而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都伴有類似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致使PD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相對困難,特別在疾病早期階段[1]。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神經影像學有明顯發展,包括利用MRI、經顱超聲(transcranialsonography,TCS)、SPECT/CT和PET/CT對大腦進行結構、功能和分子成像以達到早期診療從而改善預后的目的,本文擬對其在PD的相關進展作一綜述。

1MRI

MRI是無創的,相對快速且沒有輻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磁共振成像在近十余年間取得長足進步,不僅是結構性MRI中PD特征性征象的發現,功能性MRI也為PD的診斷提供可視化和定量化的檢查結果。1.1基于體素的形態學測量(voxel-basedmorphometry,VBM)PD以黑質神經元受損為主要病理特征,隨著疾病進展,病變逐漸向邊緣系統等各個腦區擴展致使灰質不同程度的萎縮,VBM借助SPM軟件平臺的全自動圖像后處理技術,通過量化灰質體積(greymattervolume,GMV)較為直觀敏感地比較受試者全腦灰質結構的差異以達到鑒別診斷及監測疾病進展的目的[2]。Duncan等[3]認為PD患者的特定神經網絡結構中的GMV均有所減少,這為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礎提供了形態學依據,但尚不能通過GMV的變化區分早期PD與健康對照組。VBM提示帕金森型多系統萎縮(Parkinsonvariantofmultiplesystematrophy,MSA-P)灰質萎縮主要集中在雙側殼核、屏狀核、島葉、中腦和丘腦,而PD的額葉、頂葉、枕葉和邊緣葉GMV降低更明顯,雖均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兩者的灰質萎縮模式各有不同,VBM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鑒別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4]。另一方面,Yang[5]等研究者通過VBM發現伴有快速眼球運動睡眠期行為障礙(rapideyemovementsleepbehaviordisorder,RBD)的PD患者右側顳上回的GMV較無RBD的患者明顯減少,這可能是VBM用于鑒別PD的另一著手點。1.2磁共振波譜(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MRS是當前唯一的研究人體器官組織代謝生化改變及化合物定量分析且對人體不造成損傷的影像學檢測方法,已廣泛運用于活體組織代謝與功能測定,其主要是通過N-乙酰天門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及肌酸(creatine,Cr)等主要代謝產物在頻譜上產生的共振峰的不同,分別計算各波峰下面積半定量檢測特定代謝物濃度來分析組織代謝的變化。NAA在腦組織內幾乎全部位于神經元內,是目前公認的反映神經元功能的標志物,其濃度的降低提示神經元的破壞,Cr在各種病理狀態下其濃度保持相對穩定,故一般作為MRS研究的內參物;與健康人比,PD患者的基底節NAA/Cr水平降低,在不同亞型之間也有明顯差異[6]。GABA可能與PD的運動癥狀有關,四肢僵硬型PD較混合型PD顯示出較高的GABA水平,而較高的GABA水平可能意味著相對緩慢的疾病進展和更好的預后,可利用MRS及時監測GABA水平的變化以估計PD的進展情況[7]。MRS作為PD鑒別診斷、評估預后的一種輔助檢查技術,在PD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但現今眾多研究結論尚存在一些爭議,這可能與代謝物信號分析方式及計算方法不同有關。1.3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DWI現被廣泛用于測量水分子在生物組織中的隨機運動,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是定量水擴散快慢的主要參數,可通過ADC的變化可檢測殼核等神經組織的微結構損傷與否。殼核ADC值在區分PD與MSA-P、健康對照組時有很大價值,靈敏度可達70%~100%,特異度可達85%~100%,但不同研究之間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研究對象的臨床特征存在差異,使得難以直接比較各研究結果[8]。DWI也得到Seppi等[9]的認可,其認為DWI可作為MSA-P神經變性的潛在替代標志,從而與PD鑒別開來。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則是在DWI的基礎上根據方向通過多個系數構建的三維成像,用于提供更精細的組織微結構并評估白質束的完整性,其主要通過測量平均彌散率(meandiffusivity,MD)和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anisotropy,FA)提示有關組織受損的信息,MD和FA分別反映水分子在組織內運動的程度及方向性[10]。有研究認為DTI可以由此量化特定灰質和白質區域的損害,這可能有助于在臨床上區分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supranuclearpalsy,PSP)、MSA-P和PD,并可以用來監測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展[11]。但Chan[12]等發現帕金森病患者和正常人的MD無差異,且PD和健康對照組之間FA值存在重疊,沒有單一的FA值同時具有較高的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評估黑質FA系列測量值是否可作為疾病進展和治療反應的客觀監測指標還需進一步的縱向研究。1.4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鐵可以游離或結合的方式存在于神經元或膠質細胞中,PD患者腦內鐵沉積異常,過量的鐵可通過產生自由基的方式對神經元造成損害,由此鐵被認為在PD的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鐵成像可作為神經元丟失的標志性影像之一。SWI上有兩個有可能區分PD和不典型帕金森綜合征(atypicalParkinsoniansyndromes,APS)的影像特征:“燕尾征”和殼核低信號,“燕尾征”是指健康人黑質(substantianigra,SN)腹外側部高信號周邊的兩條狀低信號影,PD“燕尾征”的缺失有利于進一步提高PD的診斷準確性?!把辔舱鳌迸c臨床金標準顯示較好的一致性(K=0.72),殼核低信號與臨床金標準符合率較低(K=0.26),同時聯合兩者對PD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7.4%和83.3%[13]。殼核低信號與Tinetti平衡與步態量表(評估失衡的嚴重程度和跌倒風險)總評分呈正相關,提示它可能對臨床進展的前瞻性評估有意義[14]。

2TCS

德國的Becker[15]第一次提出TCS并將其用于PD的診斷,黑質高回聲(substantianigrahyper-echogenicity,SN+)是TCS的半定量指標,代表了黑質回聲信號的增強。一篇納入了39篇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SN+在區分PD患者和健康人方面具有很好的敏感性(85%)和特異性(89%)[16]。有研究提出SN+出現在PD臨床階段之前,與疾病的進展無關,因此,即使在臨床癥狀不夠明顯的情況下,SN+也可成為PD非常早期診斷的一個穩定標志物[16~18]。值得注意的是,SN+不是PD的特異性標志,在健康人及特發性震顫(essentialtremor,ET)、路易體癡呆(dementiawithLewybodies,DLB)及皮質基底節綜合征(corticobasalsyndrome,CBS)患者中也可觀察到[17],因此TCS并不能作為鑒別以上疾病的有效工具。另外,部分受檢者受顳骨聲窗條件限制,圖像顯示不良,且TCS的實際運用中受操作者的經驗影響較大,這些都可能阻礙TCS的臨床應用[18]。盡管有以上諸多限制,TCS還是因其操作方便、無創、價格低廉等優勢被廣泛應用,這就為我們及時更新TCS相關新技術提出了挑戰。

3放射性核素顯像(radionuclideimaging,RI)

查看全文

帕金森病病人監護實踐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起病緩慢,逐漸進展,作為首選的藥物治療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治療手段。然而,在發病和治療過程中,某些藥物會引起或加重病情,因此需要高度關注藥物的規范合理使用、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等。臨床藥師作為醫療團隊成員,應發揮藥學人員的專業特長,對藥物治療方案進行全程監護和優化,協助醫生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經濟的藥物治療。本文就臨床藥師對1例帕金森病患者實施的藥學監護總結分析如下。

1病例資料

患者,女,68歲,主因行走緩慢伴四肢不自主抖動1年余于2011年12月21日以帕金森病收住院。入院查體:體溫(T)36.3℃,脈搏(P)70次•min-1,呼吸(R)19次•min-1,血壓(BP)110/70mmHg。神經系統查體:神清,精神差,言語不清,聲音嘶啞,查體欠合作,慌張步態,頸有抵抗,Kerning征(-),Brudzinski征(-),雙瞳孔等大正圓,左∶右=3.0∶3.0mm,雙眼球各方向運動自如到位,雙側對光反應靈敏,雙側面肌對稱,伸舌居中,咽反射遲鈍,四肢肌張力高,雙上肢肌力4級,雙下肢3+級,雙上肢腱反射活躍,雙下肢腱反射正常,雙側指鼻試驗、跟膝頸試驗不合作,全身深淺感覺、皮層復合感覺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雙側Babinski征(-)。既往史及用藥史:高血壓病1年余,血壓最高達210/110mmHg,2010年7月始長期服用利血平2片,bid或tid;2010年11月被診斷為帕金森病,開始服用多巴絲肼(美多巴)0.125g,bid,后期自行調整為0.25g,bid;長期服用腦心通、銀杏葉片、復方丹參片等;睡眠障礙時,睡前服用艾司唑侖1mg。不良反應史:服用美多巴時出現胃部不適和性欲亢進的不良反應。否認糖尿病、心臟病病史。入院診斷:帕金森病,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入院后給予多巴絲肼(美多巴)0.125g,bid,后減為0.0625g,tid,金剛烷胺0.1g,bid,氨氯地平5mg,qd以及其他輔助和對癥支持治療,治療10d后,癥狀明顯緩解,出院后繼續治療。

2臨床藥師開展藥學監護

2.1美多巴服藥時間及注意事項該患者在入院前診斷為帕金森病(雖然2010年7月開始服用利血平,同年11月診斷帕金森病,但家屬訴在服利血平前已有帕金森病癥狀,未就診),服用多巴絲肼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因癥狀控制不佳,自行加量,并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此次入院后,醫生調整劑量,臨床藥師同時做好用藥指導,美多巴的服藥時間為餐前1h或餐后1.5h,同時避免與高蛋白飲食同服,如與牛奶、雞蛋等錯開服用。

2.2金剛烷胺的選擇及服藥時間此患者帕金森病癥狀的表現為四肢抖動和活動困難,查體尤以下肢的肌張力高為著,且有利血平服藥史。依據金剛烷胺對肌強直和運動遲緩比抗膽堿藥更為有效[1]和其對藥物誘發的錐體外系疾患有效,與醫生溝通后建議聯合金剛烷胺0.1g,bid,最后一次于下午4時前服用。

查看全文

數據挖掘中醫治療帕金森病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古今醫案云平臺,探討中醫治療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用藥規律。方法:以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腦病科于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住院治療PD的醫案為數據來源,選取中醫藥治療PD中藥方劑。結果:選取180例PD患者臨床方劑進行數據分析,患者年齡集中在60歲以上,比例為88.9%;中藥方劑涉及中藥226味,方劑中藥物使用頻次≥60次的前3位藥物為白芍、當歸、丹參;藥物組合頻次位于前3位的為“白芍-當歸”“白芍-丹參”“枸杞子-白芍”。四氣以溫、平性藥物為主,五味則以甘最多,歸經以肝經頻次最高。關聯分析出現頻次最高為白芍配伍當歸;聚類配伍可將藥物聚為6類,藥物功效分析主要為平抑肝陽。結論:中醫治療PD多用溫性、平性的藥物,五味則以甘、辛最多,主歸肝經,常以白芍、當歸、丹參、枸杞子相互配伍,主要功效為平抑肝陽、養血柔肝,根據兼證不同,佐以滋補肝腎、潛鎮熄風、益氣健脾等。

關鍵詞:帕金森病;中醫藥療法;數據挖掘;用藥規律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疾病,由于神經系統發生病變,進而出現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姿勢及步態異常、感覺甚則精神障礙等運動及非運動性癥狀,對其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等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可導致其生活無法自理[1]。目前,西醫是多采用左旋多巴制劑、美多芭制劑為主的多巴胺替代治療,但只能緩解癥狀,無法阻斷病情進展[2],且長期服用存在不良反應多及耐藥等問題。中醫藥因其辨證施治和靈活用藥,在治療帕金森病具有一定優勢,且被越來越多患者接受。本研究基于古今醫案云平臺進行數據挖掘,對臨床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用藥規律進行分析,以期進一步指導臨床用藥。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以湖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腦病科于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住院治療PD的醫案為數據來源,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篩選,共收錄醫案180例,涉及方劑180首,中藥共計226味。1.2病案納入標準①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入院中醫診斷明確診斷為“顫證”;②所有病例均有相應輔助檢查結果確診為PD;③服用中藥治療,未服用西藥長期干預,療效評定為治愈或明顯好轉者;④診療信息全面詳細者。1.3病案排除標準①入院診斷不明確者;②治療療效不明確的中藥方劑;③符合納入標準但未服用中藥者或服用西藥長期干預者。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制的“古今醫案云平臺(V2.0)”軟件進行數據發掘。中藥規范化處理:如“制首烏”規范為“何首烏”,“桑葚子”規范為“桑椹”等;將所收集的處方進行篩選核對后依次錄入“數據管理”模塊中的“方劑管理”中,運用頻次統計、組方規律、聚類配伍、四氣五味及歸經等多種分析方法對其進行挖掘。

2結果

查看全文

帕金森病細胞損傷模型論文

【關鍵詞】肉蓯蓉;1甲基4苯基吡啶離子;帕金森病;生存率

帕金森?。≒arkinson’sdisease,PD)是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性變性疾病。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其黑質紋狀體系統多巴胺神經元已經減少了60%~80%。盡管神經科學家采取包括左旋多巴制劑在內的各種治療方法,但目前所有的研究都提示無法阻止其進展。生長抑制和DNA損傷誘導基因153(growtharrestandDNAdamageinducedgene153,GADD153)是調控細胞凋亡的一種重要蛋白,在細胞內質網應激等應激狀態下大量表達并轉位于細胞核[1]。本研究觀察了肉蓯蓉提取物對1甲基4苯基吡啶離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ion,MPP+)介導的SHSY5Y多巴胺能細胞系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對GADD153表達的影響,并探討了其對帕金森病的神經保護作用。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肉蓯蓉提取物,上海市東方科技公司產品,PBS稀釋成10mg/ml,22μm濾膜過濾滅菌;MPP+,Sigma公司產品,無菌蒸餾水稀釋成4mol/L;胎牛血清、達爾伯克改良伊格爾培養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m,DMEM)、胰蛋白酶,均為Gibco公司產品;GADD153小鼠抗人單克隆抗體,SantaCruz公司產品;小鼠抗人βactin單克隆抗體,Sigma公司產品;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荷蘭Duchefa公司產品;反轉錄試劑盒(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MBI公司產品;SHSY5Y細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黃芳老師惠贈。

1.2實驗方法

1.2.1細胞培養及分組SHSY5Y細胞每2~3d用10%DMEM培養液換液1次。待細胞增長至80%融合時,用0.25%胰酶消化細胞,按1×105分瓶傳代,置于5%CO2的細胞培養箱中。實驗用細胞分為對照組、MPP+組和肉蓯蓉提取物不同濃度組。用DMEM培養液將MPP+按1∶10梯度稀釋成400mmol/L,按1∶100體積比例加入96孔板或6孔板中,使MPP+終濃度分別為0.25、0.5、1、2和4mmol/L。肉蓯蓉提取物用DMEM培養液按1∶10梯度稀釋成1mg/ml與10μg/ml兩個工作濃度。按1∶100加入96孔板或6孔板中,使終濃度分別為1、10和100μg/ml。6孔板每孔總體積為2ml,96孔板每孔總體積為200μl。每項相同實驗均重復3次。

查看全文

透析滋補肝腎法與柔肝緩痙法治療帕金森病

摘要:帕金森病屬于中醫老年顫證的范圍。病機屬于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標實為風火內生,痰瘀阻絡,本虛標實,但以本虛為本;筋急風動為病理關鍵,只有導致筋脈失養,影響筋脈的正常舒展攣縮,失卻自如保持動靜的能力,才能導致顫振的發生。所以在帕金森病早期可以采取柔肝緩痙的治法,到疾病后期采取滋補肝腎的方法,以達到濡養筋脈、補益肝腎的結果,取得標本兼治的效果。

關鍵詞:帕金森??;滋補肝腎法;柔肝緩痙法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是一種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的疾病。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和體位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本病的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致殘性和智能減損,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帕金森病可歸為中醫顫證、震掉、振栗、顫振等范疇。《內經》對本病已有認識?!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薄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泵鳌ね蹩咸迷凇蹲C治準繩·顫振》中精辟地指出:“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未能住持,風之象也”,“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庇捎谥饕诶夏昶?、老年前期發病,故1991年,中醫腦病界統一命名為“老年顫證”[1]。對帕金森病歷代論述頗多,臨床證治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這里提出滋補肝腎法與柔肝緩痙法配合治療帕金森病。

1病因

1.1年老體虛中年以后,脾胃漸損,肝腎虧虛,精氣暗衰,筋脈失養;或罹患沉疴,久病體弱,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1.2情志過極情志失調,郁怒憂思太過,臟腑氣機失于調暢。郁怒傷肝,肝氣郁結不暢,氣滯而血瘀,筋脈失養;或肝郁化火生風,風陽暴張,竄經入絡,擾動筋脈;或因思慮太過,則損傷心脾,氣血化源不足,筋脈失養。

查看全文

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影響因素,為實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對策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帕金森病自我管理問卷、日常生活能力問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非運動癥狀量表調查207例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結果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得分56.52±16.66;患者自我管理與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呈正相關,與非運動癥狀呈負相關(均P<0.01)。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非運動癥狀、社會支持是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影響因素(均P<0.01)。結論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其影響因素較多。應建立系統化、個體化的自我管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帕金森??;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支持;非運動癥狀

帕金森?。≒arkinson′sDisease,PD)可影響患者身體、認知狀況、心理狀態及社交等各個方面,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其治療目標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癥狀、減少患者失能為主[1]。自我管理是個體每日所必須完成以控制、減少疾病對身體健康影響的任務。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減少慢性病患者住院次數,延緩疾病進展以及減少并發癥發生,同時可以節約醫療資源,在慢性疾病中已得到證實[2]。我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3]指出,在帕金森病早期,積極參與自我管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癥狀(包括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可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在疾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合并認知障礙和失能,患者多喪失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了解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影響因素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帕金森病的自我管理研究以調查服藥依從性為主[4-5],對患者運動、日常管理、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研究涉及不多。本研究對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進行調查,旨在為指導患者自我管理干預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的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原發性帕金森病,且服用帕金森病藥物時間≥3個月;②Hoehn-Yahr分級1~3級[6];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40分[7],能理解并獨立或在家屬配合下回答問題;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危重或合并精神疾患、聽視力障礙。樣本量計算:依據樣本例數為影響因素的5~10倍,本研究影響因素為20個,考慮到20%無效樣本,所需樣本量n=20×(5~10)/0.8=125~250例。本研究共納入207例患者,男111例,女96例;年齡32~87(59.32±9.45)歲。漢族190例,其他民族17例;已婚186例,未婚/離異/喪偶21例;居住地為城市158例,鄉鎮23例,農村26例;醫療付費為公費19例,醫療保險145例,新農合30例,完全自費13例;獨居18例,與配偶居住154例,與子女居住31例,其他4例;每月藥物費用<300元29例,300~元75例,800~1500元56例,>1500元47例。Hoehn-Yahr分級:1級70例,2級66例,3級71例。

查看全文

帕金森病的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帕金森病安全護理

帕金森病(Parkinsonps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變性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臨床上以肌強直、震顫為主要特征,對病人的主要危害在于運動障礙,姿勢和平衡破壞,在早年帕金森病的死亡多源于跌倒等意外的發生[1],此外病人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抑郁、自卑、悲觀等,容易產生自傷、自殺。以上這些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給PD病人造成痛苦,嚴重影響PD病人的生命質量。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對收治的28例帕金森病的臨床安全護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8例病人中男20例,女8例;年齡54~76歲,平均住院39d。均具有典型病癥。

1.2方法

查看全文

高頻電刺激丘腦底核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帕金森;丘腦底核;高頻電刺激

[論文摘要]帕金森?。≒arkinsonDisease,PD)是一種發生于中老年時期,以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姿勢異常為主要特征的進行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目前的外科治療手段主要有立體定向損毀術和丘腦底核高頻電刺激術。立體定向損毀術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傳統手術方式,它雖然可以改善PD運動癥狀但卻是以核團毀損為代價的。隨著人們對PD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的深入,丘腦底核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它與基底節的許多核團都有廣泛的神經纖維聯系,被稱為基底節活動的動力“源泉”。在PD動物試驗和PD患者臨床治療中,丘腦底核高頻電刺激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但是其作用機制至今仍然是醫學界的一個難題,本文就最近幾年的研究進展做簡要綜述。

丘腦底核是基底節神經環路的一個交結點,它在調整基底神經節傳出信息和控制運動行為上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其活動的改變在PD病理生理機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丘腦底核的作用有助于了解PD的發病機制,同時為研究新的治療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1丘腦底核在帕金森病發病中的作用

基底節-丘腦-皮質運動環路在運動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皮質纖維通過殼核進入基底節,基底傳出沖動再由GPi和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nigrareticularpart,SNr)投射到丘腦,再與皮質建立聯系將沖動傳到大腦皮層調節機體的運動。在這個環路中有兩條平行的通路:一是直接通路,即紋狀體-GPi(SNr);二是間接通路,即紋狀體-GPe-STN-GPi(SNr)。直接通路易化運動,間接通路抑制運動,兩條通路的平衡對于正常運動的順利實現是十分重要的。兩條通路都受紋狀體多巴胺調節,多巴胺可以興奮直接通路抑制間接通路,從而實現兩條通路的平衡。而在PD患者中紋狀體多巴胺神經元變性使STN異常興奮,GPi、SNr輸出增多導致丘腦皮層通路過度抑制,從而引起PD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在發病過程中,丘腦底核興奮性增高,在基底節輸出增多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PD的發病基礎也是臨床上丘腦底核毀損術和高頻電刺激術治療PD的病理生理基礎。

2丘腦底核高頻電刺激作用機制的研究

查看全文

社區健身與康復追蹤指導相結合效果分析

本文探析社區健身苑健身與康復追蹤指導相結合這種方式對社區部分患慢性病的居民健康狀況的影響效果,尋求一種實際、合理的干預方式,從而改善社區患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狀況。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1999~2002年長期在水霞健身苑堅持進行健身與康復追蹤指導相結合的患慢性病的患者共62例,男12例,女50例,年齡55~72歲,平均60.5歲。(不包括不堅持的患者和遷出等其他原因的患者)。并按患病情況分為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中風后遺癥、頸肩腰疾患、帕金森病共五大類。

1.2研究方法62例患者堅持每年進行定期隨訪,每季度1次。從他們的病史中摘錄其病程、治療、實驗室檢查、血壓、血糖、血脂等結果,進行分析。按《水霞社區衛生服務點健身與康復指導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更差。其中顯效和有效統稱為有效,無效和更差統稱為無效。

2結果與分析

2.1高血壓患者干預效果基本情況見表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