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3:1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情報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信息鏈與情報學研究途徑

1信息鏈及相關概念

梁戰平先生指出:“英語的Information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由事實(Fact),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五個要素構成‘信息鏈’(Information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屬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認知屬性。”[1]我們認為,信息鏈中的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情報,構成了信息科學群的研究基礎,因此,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數據:是載荷或記錄信息的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的物理符號。它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也可以是聲音或計算機代碼[2]。數據本身不具有語義內涵,只有通過對數據背景和規則的解讀才能獲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個層次的定義,從信息哲學的角度,有本體論層次的信息定義和認識論層次的信息定義。某事物的本體論層次信息,就是該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自我顯示[3]。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是指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關于該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形式、含義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法信息”,含義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義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用信息”,把同時包含語法、語義、語用信息的認識論信息稱為“全信息”[4]。在信息鏈中,信息=數據+背景[5],即信息是數據被賦予現實意義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識:從認知哲學的層面看,知識是事物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的規律[6]。從信息鏈角度看,知識是對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評價的結果[7]。信息轉換成知識的條件是信息和實踐結合,并經過人類大腦的思維、整理、評價和實踐檢驗,可用“信息+經驗=知識”[8]來表達。由于知識是與實踐經驗相聯系的信息,因此,知識有顯性和隱性知識之分。

智能:信息鏈中的智能和情報被視為同一概念,我們認為情報和智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在此我們首先解釋智能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針對特定的問題和目的而有效地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形成知識和策略、利用策略來解決問題,從而成功地達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識,是知識在一定條件下的運動方式。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的情報學論文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情報學的發展觀,就是關于情報學發展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它不僅涉及情報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問題,而且還關系到情報學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命運問題。近幾年來,情報學的學科發展問題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筆者利用維普全文數據庫,對1989年到2003年有關情報學學科發展方面的文章進行了檢索和統計,共檢出文獻172篇,情報學學科發展論文隨年代變化。

自1989年至2000年,我國有關情報學發展的論文數量不多,但從2001年開始,數量有了較大增長,2002年達到最高峰。筆者在全面參考國內外關于情報學的學科發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概念,擬對我國情報學的科學發展觀進行初步探討。

1、情報學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導致了科技文獻數量的飛速增長,內容交叉綜合,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文獻載體和出版形式呈現多樣化,新陳代謝加快,出現所謂的“信息爆炸”的現象。另一方面,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收集、加工、組織和利用信息提供了強大的武器。在這種背景下,情報學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科正式誕生。1945年,美國學者萬尼瓦爾·布什(V.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著名論文“AsWeMayThink”,被認為是情報學出現的標志。情報學作為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的科學,已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學科貢獻。梁戰平先生系統地總結了我國情報學及情報工作的“七項貢獻”。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化進程明顯加快,社會經濟形態逐漸由物質經濟向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轉型。社會環境的變化,使情報學的學科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一方面,人們對信息需求的增強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使情報學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自身基礎理論研究長期無重大突破的局面,也使情報學的發展面臨著空前壓力。20世紀80年代,在圖書情報學最為發達的美國,至少有15所被美國圖書館協會(ALA)認證的圖書情報學院被迫關閉。在我國,經歷了“情報”改“信息”的風波后,學科專業名稱也經歷了圖書情報學→情報學→信息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多次轉變。學科名稱的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情報學研究思想的混亂。由于沒有闡明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情報學的基本研究領域和學科地位問題沒有獲得解決。相關學科的擴展和蠶食,研究資源的相對缺乏,科學研究市場化導向的日趨強烈,都使情報學的學科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引起了“信息科學將取代情報學”、“情報學是否存在”等激烈爭論,甚至出現了“不知自己學科是干什么的”的情報學“迷失”現象。

針對情報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情報學的發展途徑、發展策略和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創造性觀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觀。不同發展觀在促進情報學研究深化的同時,也存在如下缺點:大多是針對情報學的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而提出的發展觀,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忽略用戶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發展的可持續性;理論提出后缺乏后續深入系統的研究,無實際指導價值等。面向21世紀的情報學,迫切需要一種具有全局意義、能夠統領整個情報學的發展觀來推動整個學科的第二次革命。

查看全文

情報學問題辨析研究論文

情報學是一門發展中的新學科,國內外不同時期從不同側面對它的定義和內涵有各種表述。綜合其共同點,情報學是研究有效地運用信息、知識和情報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情報學發源于圖書館學和文獻學,已發展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1信息與情報

1.1“信息鏈”

信息與情報是情報學的核心問題。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識?什么是情報?對這些基本概念如果沒有明確的認識,就不可能獲得對情報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科學理解?!靶畔ⅰ焙汀扒閳蟆?,英語都是“Information”。英語的Information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信息鏈”由事實(Facts)→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五個鏈環構成。簡單地說,“事實”是人類思想和社會活動的客觀映射?!皵祿笔鞘聦嵉臄底只?、編碼化、序列化、結構化?!靶畔ⅰ笔菙祿谛畔⒚浇樯系挠成??!爸R”是對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評價的結果。“情報”、“智能”則是運用知識的能力。換句話說,“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情報”五個鏈環組成“信息鏈”(InformationChain)。在“信息鏈”中,“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屬性的,上游是面向認知屬性的。作為中心鏈環的“信息”既有物理屬性也有認知屬性,因此成為“信息鏈”的代表稱謂。

1.2“三個世界”模型

英國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Popper)提出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從哲學高度闡述了信息的屬性。波普爾認為,信息有“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是物理領域,第二世界是主觀現實領域,第三世界是客觀知識領域。根據這個理論,信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有關客觀物理世界的信息,即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它反映事物運動的狀態及其變化的方式;第二類是有關人類主觀精神世界的信息,即主體論或認識論意義上的隱性信息,它反映人類能感受的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處于意識、思維狀態;第三類是有關客觀意義上概念世界的信息,即主體論或認識論意義上的顯性信息,它反映人類所表述的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用語言、文字、圖像、影視、數據等各種載體來表示,匯成一個實在的自主的“信息世界”。以“三個世界”的理論來研究信息、知識、情報,它們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查看全文

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研究

摘要: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它融合信息技術、知識經濟理論、企業管理思想,是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知識管理的出現對圖書情報學的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將知識經濟與情報理論相融合是研究界人士的重點關注內容。因此本文主要基于這一背景,首先闡述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關系,然后分析知識管理背景下圖書情報學的創新。

關鍵詞:知識管理;圖書情報學;創新;關系

圖書情報學就是圖書館業務學科與情報信息學科的集合,這兩個學科現在都屬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要是分析、組織、存儲、檢索文獻信息以及服務讀者等內容相關的知識學科。近幾年實現圖書情報學知識化是情報學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而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的創造過程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研究和規劃的活動,由此可見,圖書情報學與知識管理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在知識管理的背景下研究圖書情報學的創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關系

雖然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作用,但實際上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知識管理的研究對象無疑是知識,圖書情報學研究的對象是信息,而知識管理就是將信息轉化為知識的過程,由此可見,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是息息相關的。但是兩者又有一定的區別,知識管理中知識的傳播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中,它強調人在傳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圖書情報學主要是以網絡為載體通過各種文獻來傳播信息的,它強調的是傳播的結果,知識管理強調的是傳播的過程。

二、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創新

查看全文

信息鏈與我國情報學研究論文

1信息鏈及相關概念

梁戰平先生指出:“英語的Information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由事實(Fact),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五個要素構成‘信息鏈’(Information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屬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認知屬性。”[1]我們認為,信息鏈中的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情報,構成了信息科學群的研究基礎,因此,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數據:是載荷或記錄信息的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的物理符號。它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也可以是聲音或計算機代碼[2]。數據本身不具有語義內涵,只有通過對數據背景和規則的解讀才能獲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個層次的定義,從信息哲學的角度,有本體論層次的信息定義和認識論層次的信息定義。某事物的本體論層次信息,就是該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自我顯示[3]。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是指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關于該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形式、含義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法信息”,含義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義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用信息”,把同時包含語法、語義、語用信息的認識論信息稱為“全信息”[4]。在信息鏈中,信息=數據+背景[5],即信息是數據被賦予現實意義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識:從認知哲學的層面看,知識是事物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的規律[6]。從信息鏈角度看,知識是對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評價的結果[7]。信息轉換成知識的條件是信息和實踐結合,并經過人類大腦的思維、整理、評價和實踐檢驗,可用“信息+經驗=知識”[8]來表達。由于知識是與實踐經驗相聯系的信息,因此,知識有顯性和隱性知識之分。

智能:信息鏈中的智能和情報被視為同一概念,我們認為情報和智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在此我們首先解釋智能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針對特定的問題和目的而有效地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形成知識和策略、利用策略來解決問題,從而成功地達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識,是知識在一定條件下的運動方式。

查看全文

情報學研究新方法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鏈接分析法是網絡信息計量學的重要研究方法,是情報學研究的新領域。它完善了情報學方法論體系,豐富了情報學理論,是情報學逐漸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文章簡單介紹了網絡信息計量學,并對鏈接分析法進行了分析。

【摘要題】理論縱橫

【正文】

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綜合而成的現代信息技術,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類業已邁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社會環境使包括情報學在內的學科研究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新的理論和方法來加以研究和利用,情報學的傳統方法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就要進行自身的轉化。如面對浩瀚的網絡信息資源,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相應地網絡信息計量學(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應運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鏈接分析法來描述和組織網絡信息世界。

1網絡信息計量學

網絡信息計量學是在網絡信息環境下迅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作為信息計量學的一個新的發展和重要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使傳統的基于文獻和信息的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面臨著新的變革。關于其定義主要有:網絡計量學是一門計算機科學,是一門研究互聯網上數據相互引用的科學,是一門對網絡文獻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的科學,基于Web和軟件計量分析工具,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計量學方法、統計學方法于一體,其應用范圍覆蓋了所有基于網絡通信技術的信息測度。網絡計量學是綜合采用文獻計量、信息計量、統計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網絡文獻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的一門科學。網絡信息計量學是采用數學、統計學的各種定量方法,對網絡信息的組織、存儲、分布、傳遞、相互引證和開發利用進行定量描述和統計分析,借以揭示網絡信息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主要是由網絡技術、網絡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計量學等相互結合、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性邊緣學科。

查看全文

情報學問題分析管理論文

情報學是一門發展中的新學科,國內外不同時期從不同側面對它的定義和內涵有各種表述。綜合其共同點,情報學是研究有效地運用信息、知識和情報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情報學發源于圖書館學和文獻學,已發展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1信息與情報

1.1“信息鏈”

信息與情報是情報學的核心問題。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識?什么是情報?對

這些基本概念如果沒有明確的認識,就不可能獲得對情報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科學理解?!靶畔ⅰ焙汀扒閳蟆保⒄Z都是“Information”。英語的Information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信息鏈”由事實(Facts)→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五個鏈環構成。簡單地說,“事實”是人類思想和社會活動的客觀映射?!皵祿笔鞘聦嵉臄底只?、編碼化、序列化、結構化?!靶畔ⅰ笔菙祿谛畔⒚浇樯系挠成洹!爸R”是對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評價的結果?!扒閳蟆?、“智能”則是運用知識的能力。換句話說,“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情報”五個鏈環組成“信息鏈”(InformationChain)。在“信息鏈”中,“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屬性的,上游是面向認知屬性的。作為中心鏈環的“信息”既有物理屬性也有認知屬性,因此成為“信息鏈”的代表稱謂。

1.2“三個世界”模型

查看全文

剖析圖書情報學持續研究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情報學;圖書館學;可持續發展;發展途徑

論文摘要:圖書館學是一門努力提高客觀知識社會記憶能力的實用性科學,它的宗旨是為人們主動獲取知識提供最佳工具與方法。圖書情報學又是為了人類求知而建立起來的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圖書館情報學理論方面的深層研究,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圖書館情報學的見解,不斷把圖書館情報學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圖書情報學得到可持續發展。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對人們具有重要意義。圖書館學是一門努力提高客觀知識社會記憶能力的實用性科學,它的宗旨是為人們主動獲取知識提供最佳工具與方法。圖書情報學是為了人類的求知而建立起來的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當前情報學理論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新的發展動向和新的發展路徑。國內外許多情報學家都致力于圖書館情報學理論方面的深層研究,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圖書館情報學的見解,不斷把圖書館情報學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本文就從圖書館情報學的形成,可持續發展和發展途徑等基本理論問題做些研究和探討。

一、圖書館情報學的形成

縱觀我國圖書館情報學系統的發展歷史,風風雨雨己走過了幾百年。如果單從圖書館以保存文獻為主要功能這一對象來說,從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現了最早的圖書情報學系統,只是由于戰亂被毀掉了,但從前人留下的史書記載可以得出這一事實確實存在過。到今天圖書情報學隨著當今圖書館事業的不斷完善和迅猛發展,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成為人類社會離不開的一種文化職能機構。簡言之,圖書情報學就是在以圖書館為主,包括各種資料室、信息中心、情報中心、信息咨詢機構、情報研究所以及培養各種圖書情報人才的各大學的圖書情報院系、各種類型的出版社、科研機構等當今社會主要的信息機構持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中圖書館是他們的核心和發展源。

二、圖書情報學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情報學新發展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情報學的歷史演進與回顧;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情報的搜集分析與加工;情報的推銷策略與推銷等4個方面的論述。明確了情報學的課題研究對象以及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從而給出情報學就是研究文獻信息交流規律的科學論斷。

關鍵詞:情報學;研究;新探

一情報學的歷史演進與回顧

情報學的發展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20世紀40年末前的萌芽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產生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中。情報學處于一種萌芽狀態.它沒有被正式作為一門學科提出來,其活動的表現形式是圖書館學,文獻學。第二階段是情報學的產生階段,情報學的產生有3個前提條件:文獻學,信息論和計算機。文獻學的研究對象是文獻及其規律以及如何組織利用文獻的方法。文獻學產生于20世紀初的30年代,當時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情報學產生之前,情報學的功能是通過文獻學來發揮的。第三階段是情報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情報學作為一門學科被正式提出來,其內容得到迅速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對情報學的研究課題以及現象的認識上.這一認識基于20世紀3O年代的文獻學,并發展了文獻學、文獻計量學等理論。其次是情報檢索理論向定向定量階段發展.各種情報檢索理論在數學理論的支持下發展起來.從而導致各種情報檢索系統的發展。再次是情報現象的經濟研究,即把情報當作一種資源、一個經濟要素、來確定社會中情報產業的比重和商品中情報量的比重,從而反過來確立情報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最后是情報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在這個階段.情報學的理論方面發展起來.擴充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從情報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情報學是存在的,它是對情報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同時它研究情報的產生、組織,篩選、管理和利用的規律。

二情報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

查看全文

信息鏈與我國情報學研究論文

1信息鏈及相關概念

梁先生指出:“英語的Information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由事實(Fact),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五個要素構成‘信息鏈’(Information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屬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認知屬性。”[1]我們認為,信息鏈中的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情報,構成了信息科學群的研究基礎,因此,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數據:是載荷或記錄信息的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的物理符號。它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也可以是聲音或計算機代碼[2]。數據本身不具有語義內涵,只有通過對數據背景和規則的解讀才能獲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個層次的定義,從信息哲學的角度,有本體論層次的信息定義和認識論層次的信息定義。某事物的本體論層次信息,就是該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自我顯示[3]。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是指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關于該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形式、含義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法信息”,含義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義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稱為“語用信息”,把同時包含語法、語義、語用信息的認識論信息稱為“全信息”[4]。在信息鏈中,信息=數據+背景[5],即信息是數據被賦予現實意義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識:從認知哲學的層面看,知識是事物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的規律[6]。從信息鏈角度看,知識是對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評價的結果[7]。信息轉換成知識的條件是信息和實踐結合,并經過人類大腦的思維、整理、評價和實踐檢驗,可用“信息+經驗=知識”[8]來表達。由于知識是與實踐經驗相聯系的信息,因此,知識有顯性和隱性知識之分。

智能:信息鏈中的智能和情報被視為同一概念,我們認為情報和智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在此我們首先解釋智能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針對特定的問題和目的而有效地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形成知識和策略、利用策略來解決問題,從而成功地達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識,是知識在一定條件下的運動方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