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高效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6:58: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高效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高效農業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實踐與探尋

山東省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成立于2010年12月,其前身為有著61年的發展歷史國營廣北農場。2011年,該示范區搶抓“黃藍”兩大國家戰略融合和兩個省部共建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實踐探索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牽引,按照“科學規劃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搭建支撐平臺、項目帶動突破”的工作思路,著力開展“規劃年、項目年、突破年”活動,扎實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發展。去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與國家科技部共同簽署了《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協議》和《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將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列為部省會商會議固定議題。共建協議明確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突出東營濱州核心區建設”。為貫徹落實省部協議,省科技廳組織編制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總體規劃》,并通過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等相關專家評審論證?!犊傮w規劃》確定了“一區雙核多園”的總體布局及組織架構?!耙粎^雙核”是指以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和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雙核心,建設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

一、基于對廣北區情的深刻把握爭取示范區省部共建核心區地位

1.基于對廣北歷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觀研判。從廣北的基礎條件、土地性質和區位看,這一區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經濟特征,適宜于全面開發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功能,創建具有現代農業高端形態的特色園區;適宜于打造“綠?;ㄖ蕖笔降闹行某墙辑h境和壯大市屬經濟的功能板塊;適宜于建設一個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搞好這一區域的開發建設,對于完善東營高效生態經濟布局,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對廣北區域環境與資源稟賦的區情把握。東營市委市政府將國營廣北農場進行改制,成立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按市政府直屬正縣級單位管理,參照市屬省級經濟開發區的職責界定,賦予縣區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投資計劃、建設項目實行計劃單列。園區具有自主配置資源、快速構建新機制、整合利用資源的組織優勢,為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提供了體制和機制的活力保障。園區土地成方連片,土地權屬明確,國有土地面積占78%,一方面有利于進行統一規劃,根據實際需求引進各類投資主體,選擇多種投資經營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有助于按產業鏈條集中連片,發揮規模優勢和效應。另外,介于園區各片區之間的土地可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輻射地區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備資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二、核心區落戶廣北得益于一個好的發展規劃

在研究示范區區情、廣泛征求專家及領導意見的基礎上,東營市按照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農、林、牧業循環,一、二、三產融合,集農業高端產品生產與貿易、農業高新技術創新與推廣、城鄉一體化發展于一體的總體思路;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內在要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按照技術鏈集成、產業鏈融合、服務鏈配套、利益鏈持續的原則,著眼長遠科學謀劃,立足高點定位、錯位發展,提出了“一城、六園”的規劃布局和“一個平臺、六個特色產業、三個支撐體系”的主導產業體系,探索建立國內領先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耙怀恰奔瓷鷳B科技城;“六園”即:現代林業示范園、都市農業示范園、循環乳業產業園、農產品精深加工園、農產品綜合物流園和生態產業園?!耙粋€平臺、六個特色產業、三個支撐體系”是指農業高端服務業平臺,現代苗木花卉產業、有機蔬菜產業、循環乳業產業、高端農產品加工產業、農產品物流業、生態旅游業六個特色產業以及投融資服務體系、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體系。

查看全文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思考

四川省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農業發展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投入品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等嚴峻挑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與改善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必須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通過對浙江發展現代農業模式、路徑的調研、思考,本人認為:發展四川現代農業應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挖掘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走出一條特色效益與生態環境相融合的現代農業之路。

1四川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現實意義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關口。四川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全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有利于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一方面,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賴性最大,自然資源和生態條件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決定著農產品的品質和規模。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土壤結構、水利設施改造、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廢棄物處理等,也直接影響農業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就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實現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是我省農業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在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時要轉變傳統的方式,既要選用生態的產業鏈模式,也要注重采用生態的支撐技術。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生態作為特色,讓效益持續提高,就能率先實現農業的低碳和循環發展,搶占綠色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對于推動四川農業轉型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和實現全面小康意義重大。

2浙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我們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浙江經濟高速發展,但以制造業和印染業為主的產業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巨大的。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在全面分析自身資源稟賦和農業發展形勢的基礎上,作出了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戰略決策,制定了《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把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浙江現代農業的目標模式,打造生態浙江、美麗浙江,并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突破口。浙江從“寧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強省建設和形成社會共識的歷程。四川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農業發展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投入品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等嚴峻挑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和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農業有更高的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比較效益,使農業成為能讓農民增收致富的現代產業。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為社會提供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又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并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業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所謂高效生態農業就是以綠色產品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特性,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業。高效生態農業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石油農業,也不同于偏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目標的自然生態農業:既體現了現代農業的一般特性,又符合了我省人多地少,農業資源豐富的特殊性。

3四川具備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

查看全文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建議

1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特點與面臨的問題

黃河三角洲海岸線長900km,占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28%.灘涂面積24.6萬hm2.沿海未利用的鹽堿荒地93.3萬hm2,土地后備資源頗豐.海岸帶生物資源豐富,濱海濕地維管束植物有197種,濕地植被類型主要有灌叢、鹽生草甸、鹽生植被、沼澤和水生植被4類;擁有海洋生物800多種,游泳動物漁業資源85種,較重要的魚、蝦、蟹、貝類等近40種,其中,灘涂貝類29種,可增養殖的15種[2].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海珍品的重要產區.海岸帶鹽鹵、油氣、貝殼砂等礦產資源豐富,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m3,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約50億t、560億m3;擁有3條長56km,總地質儲量達3.6億t的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萬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貝殼堤.海岸帶風能、地熱資源豐富,潮汐能、波浪能、鹽差能等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海岸帶有多條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對海岸塑造、陸架沉積作用及生態環境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擁有馬頰河、徒駭河、小清河、濰河等河口,港灣資源條件良好.擁有大小海島89個,島岸線長219km,占全省海島岸線長的29.7%,海島面積33.8km2,占全省海島面積的24.9%[3].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區位優勢日益顯現,海洋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海岸防護設施不完備,防潮堤建設標準低,防潮能力弱,受風暴潮威脅較大,制約了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二是近海漁業資源捕撈強度大,岸線和灘涂資源開發利用缺乏規劃和科學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納上游地區大量污染物,致使濱海濕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態受損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圍墾、鹽田、養殖等的生產活動影響,自然植被退化,景觀破碎化,濕地面積減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災害頻發,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日益凸顯.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

2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可選模式

所謂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就是依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組織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和組裝配套技術,構成一個結構穩定、高效、生態與有序轉化的現代農業系統格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概括地說,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當地資源條件、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乃至生產、生活習慣條件,具體決定采取怎樣的模式,勾畫什么樣的藍圖.在充分認識、分析該區域條件的基礎上,提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9類模式,以供選擇[4-10].

2.1暗管改堿模式

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多為荒堿地,土壤含鹽量高,開發利用難度大.采用暗管改堿工程技術,可實現土壤快速脫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較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民生工程,還可通過新增土地用于占補平衡,緩解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中建設用地增加過快同嚴格保護耕地的矛盾,拉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一些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該模式的工程技術要點是利用專業大型成套機械設備,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濾水、排鹽功能的PVC管道,實現開溝、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過程一次完成,并通過灌溉淋洗,使含鹽水滲入暗管排走,從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脫鹽的作用.它與明溝排水的技術原理相同,都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將淋洗土壤而滲入地下的含鹽水排走,用以大規模改良鹽堿地和鹽漬型中低產田.由于排堿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設計為寬深布設或淺密布設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網,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堿效果突出、均勻,優于明溝排堿.有條件的可將灌水渠系也改為管道模式,再植入節水灌溉系統,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轉換,從而實現高效生態農業的目標.暗管排堿模式改堿見效快,效果好,經濟效益高.通過暗管布設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鹽,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黃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內使鹽漬土迅速脫鹽,土壤含鹽量可由10‰~30‰降為3‰~4‰.暗管排堿的另一項重大收益來源于節地.因為暗管布設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來的“農級”排水溝所占面積則成為新增耕地面積.如按農溝間距40m、深度1.5m,邊坡1∶2計算,排水明溝占地大約是耕地面積的15%,在農溝布設間距較大的地塊,溝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堿,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邊角地和插花荒堿地,可新增土地面積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優越性,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如荷蘭、美國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農田明溝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轉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推廣暗管排水系統.該模式非常適合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大面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也適用于大面積改造中低產田.

查看全文

市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現狀分析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當前,我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推動“三農”發展跟上全市跨越發展的節奏,以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

生態、高效、外向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集中體現。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農業有很高的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務農也能致富的要求,使農業成為能讓農民增收致富的現代產業。

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為社會提供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又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所謂外向,就是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都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標準進行,把農業生產納入到國際經濟軌道之中。

發展高效、生態、外向農業,必然會引發農業思想觀念、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經營管理體制的一系列大變革,能夠更加充分地把工業化、城市化成果應用到現代農業建設中來。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態外向農業,才能有效帶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潛力。

一、我市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發展取得突破

查看全文

村鎮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意見

為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支撐。經研究決定,在全鎮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結合我鎮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統領,緊緊抓住“黃三角開發升為國家戰略”歷史機遇,強力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努力實現產業富村、科技興村、特色強村,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

年,我鎮將大力實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產基地1千畝,有機糧食種植1千畝,生態養殖基地1千畝,淺水藕和淡水養殖基地1千畝,新建蔬菜批發市場1處;新增“一村一品”專業村5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4個;新成立農民專業生產合作社3個;發展市級農業專業生產合作社2個。

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

(一)主攻高效,力求“三個提升”

查看全文

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分析

1生態農業概述

我國的生態學家馬世駿等人經過近30a的探索,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國外關于生態農業的研究理論,于1981年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定義為:運用農業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精華結合起來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農業體系。農業部頒布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技術規范》中將中國生態農業定義為: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并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2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2.1農村人口文化水平低。農業發展的關鍵是農業主體——農業勞動者。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是否能夠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而我國總體農業勞動者文化水平都比較低,《自耕農村統計年鑒》的關于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情況數據顯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達到5.47%,小學程度達到26%,而大專及以上程度達到2.65%。雖然我國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農村經濟水平的落后,農村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大多向二、三線城市流動,從事農業的高素質人才較少。我國傳統農業經濟是以粗放型經濟為主,從事農業活動都是體力活,通過體力不斷地重復生產,對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的升級,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對農業勞動者的文化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發展這種生態農業,傳統的落后的觀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態農業的相關內容。2.2農業可耕地面積少。我國雖然幅員遼闊,土地面積廣闊,但是可用于耕種的土地面積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鹽堿地,根本不利于種植。加上近年來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城市向農村擴張,占用了大量的農田土地,使得我國可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加上我國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劣,森林砍伐嚴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來越嚴重。我國曾經出現過圍湖造田、大面積的開荒,希望能夠擴大耕地面積,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加嚴重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劇,于是人們又開始退耕還林。事實證明,只有通過生態農業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3生態農業模式的類型

3.1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豬,就是豬圈;沼,就是沼氣池;果,就是果園。這種模式是國內南方目前應用比較多的一種循環經濟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養豬場產生的廢物排到沼氣池,通過沼氣池轉化成沼氣,用于照明或做飯,然后沼氣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來做果園的生態肥料,種植果樹。這一圈循環下來,把凝聚了復雜的生化反應的沼氣池作為中心,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能夠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提高。這種豬-沼-果的生態農業模式以養殖業為主,以沼氣池為核心,同時還能進行相關的果業和漁業,是對現有資源的一種充分利用。3.2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種養模式。這種模式是把水田作為基礎,通過沼氣和水田的有機結合來種養。通過把豬牛欄和廁所都與沼氣池連接起來,把產生的廢棄物全都排放到沼氣池,通過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可照明、做飯,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種植著農作物,還放養著鴨子。因為沼肥的有機肥含量比較高,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資料顯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夠降低紋枯病和稻曲病的發病率。相對于傳統農業的施肥方式,不僅生態環保,而且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的總體效益。這一系列的循環對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保護意義。

查看全文

垂直農業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根據DicksonDespommier2009年發表在Scien-tificAmerican(科學美國人:垂直農業的興起)中的論述,垂直農業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1]第一,Farmingisruiningtheenvironment,andnotenougharablelandremainstofeedaprojected9.5billionpeopleby2050.2050年有95億人,土地不夠用。第二,Growingfoodinglasshigh-risescoulddrasticallyreducefossil-fuelemissionsandrecyclecitywastewaterthatnowpolluteswaterways.減少排放和循環利用城市廢水。第三,Aone-square-blockfarm30storieshighcouldyieldasmuchfoodas2,400outdooracres,withlesssubsequentspoilage.面積相當于一個街區30層樓高的農場,其產量與2400英畝戶外農田相當,而耗費更少。第四,Existinghydroponicgreenhousesprovideabasisforprototypeverticalfarmsnowbeingconsideredbyurbanplannersincitiesworldwide.現有溫室水培法為立體農場原型提供了現實基礎,正為全世界的城市規劃師所認可。在中國,土地問題日益嚴重,所以有必要探索一下垂直農業在中國發展,特別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發展可能性。

中國的垂直農業研究

首先,2003年,華南師范大學引進的中科院院士孫儒泳就曾向廣東省政府打報告要求在廣州市蓋樓建立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的科研項目。當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越來越少、人們的食物供應問題,盡管沒有提出垂直農業這個概念,但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說中國在垂直農業方面的研究還要早于美國人(他們是2009年提出這個概念)。

第二,近10年來,廣東農墾在甘蔗大面積種植園中已經成功引進了以色列滴灌技術[3],通過在大田中的探頭感應,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對需要水分的地方實施滴灌。從理論方面分析,所謂垂直農業的概念,其實就是應用植物營養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的“精準農業”,就像美國亞桑納大學環境控制農業中心的主任吉恩賈克梅里認為的那樣:通過在室內種植植物,其環境可被前所未有地進行精確控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廣東農墾在垂直農業中的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的應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農業科學前列的。

第三,前幾年,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區鐘落潭建立了廣州金穎園農科旅游度假區,采用溫室大棚技術,將營養液直接輸送到各式農作物的根系,這種做法也是垂直農業應用的一種。這方面的應用還有很多[4],比如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投資3億多建設的熱帶雨林、濕地等模擬環境,它們大多作為少年兒童課外實習基地,但由于電費、營養液等花費巨大,現在很多都支撐不下來,不再對外展示。最近,根據中國園林資料網2011年7月8日消息:山東首家實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體垂直農業示范園日前開工建設。智能化立體垂直農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空間進行農業生產,還可以對栽培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全程監控。雖然垂直農業節省了傳統農場使用機械、農藥、除草劑、化肥、運輸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還包括作物減產的成本。但這些不能證明垂直農場在能源和金錢上具有競爭力。其實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復雜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礎設施和安全密閉負壓通風設備的探測和維護等方面會耗費更大的能源和金錢。所以,目前“垂直農業”仍處于概念階段,還沒有成型的應用模式,具體實施起來會遇到一些障礙。最大的障礙是水和能源這兩個必要條件的來源問題。“垂直農業”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環利用和能源供應系統作為配套。

熱帶亞熱帶地區發展垂直農業的思考

查看全文

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現狀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對策;浙江臺州;椒江區

論文摘要闡述了當前椒江“萬元田”的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提出了椒江“萬元田”建設對策,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會力量;培育典型事例,激活運營機制;搞好結構調整,促進由點及面;突破兩大瓶頸,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萬元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萬元田”建設中的保護傘作用。

所謂生態高效農業即“萬元田”指一茬或多茬進行種植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灘涂、圍墾地及其他農用地,其年產值達15萬元/hm2以上、純收益達60%以上的田塊?!叭f元田”的實質是效益、生態實現雙贏的可持續農業。即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以國際、國內2個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以設施和特色農業為輔助,以可持續高效為目標?!叭f元田”建設與傳統農業有明顯不同,主要的不同點有:①對科技的需求;②對資金投入的依賴;③對市場信息的需求;④對交通物流的依賴;⑤對資源整合的要求。椒江發展“萬元田”的優勢條件很多:椒江雖然土地面積有限,但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多數喜溫果木和各種農作物生長;作為臺州市主城區和行政中心,椒江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運輸便捷;椒江經濟發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地方財政實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當前椒江“萬元田”發展現狀

最近我們對全區“萬元田”進行了1次摸底調查,我區的“萬元田”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樹類,包括楊梅、柑桔,品種有東魁楊梅、少核本地早、滿頭紅等,經過多年改造或擁有核心技術,品質優,產量高,市場銷路一般不成問題,除非遭遇嚴重自然災害,一般年份均能穩定達到萬元田的標準。其余的是設施蔬菜、瓜果類,主要特征是設施+優質品種+套種+外銷,設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難度高,對銷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與不好的收入差異很大,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年度間差異也很大,如茭白、紅茄雖然也能達到“萬元田”標準,但不穩定。椒江“萬元田”的成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1依靠技術和管理建成“萬元田”

查看全文

農業生態高效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對策;浙江臺州;椒江區

論文摘要闡述了當前椒江“萬元田”的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提出了椒江“萬元田”建設對策,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會力量;培育典型事例,激活運營機制;搞好結構調整,促進由點及面;突破兩大瓶頸,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萬元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萬元田”建設中的保護傘作用。

所謂生態高效農業即“萬元田”指一茬或多茬進行種植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灘涂、圍墾地及其他農用地,其年產值達15萬元/hm2以上、純收益達60%以上的田塊?!叭f元田”的實質是效益、生態實現雙贏的可持續農業。即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以國際、國內2個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以設施和特色農業為輔助,以可持續高效為目標?!叭f元田”建設與傳統農業有明顯不同,主要的不同點有:①對科技的需求;②對資金投入的依賴;③對市場信息的需求;④對交通物流的依賴;⑤對資源整合的要求。椒江發展“萬元田”的優勢條件很多:椒江雖然土地面積有限,但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多數喜溫果木和各種農作物生長;作為臺州市主城區和行政中心,椒江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運輸便捷;椒江經濟發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地方財政實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當前椒江“萬元田”發展現狀

最近我們對全區“萬元田”進行了1次摸底調查,我區的“萬元田”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樹類,包括楊梅、柑桔,品種有東魁楊梅、少核本地早、滿頭紅等,經過多年改造或擁有核心技術,品質優,產量高,市場銷路一般不成問題,除非遭遇嚴重自然災害,一般年份均能穩定達到萬元田的標準。其余的是設施蔬菜、瓜果類,主要特征是設施+優質品種+套種+外銷,設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難度高,對銷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與不好的收入差異很大,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年度間差異也很大,如茭白、紅茄雖然也能達到“萬元田”標準,但不穩定。椒江“萬元田”的成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1依靠技術和管理建成“萬元田”

查看全文

探析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摘要:高效生態農業是順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趨勢的理性選擇,也是推動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筑基之舉。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將為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增續動力,是在新時代中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需充分認識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對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綜合研究與分析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構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技術體系及生產系統,從而有力推動我國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提出的關于推進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部署,習在報告中充分描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與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目前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有限、生態污染、農產品品牌建設不足等多種突出問題,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這是新時代對我國農業提出的重要實踐命題。這就要求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深入探索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轉化升級,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著力推進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目前,“資源、生態、環境、質量、安全”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指導標準,“高效”和“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是目前我國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需求,也是農業戰略性調整的主要方向。著力發展中國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成為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問題,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已具備多種優勢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制約因素,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準確定位制約要素的關鍵點,是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第一要務。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是集科技資源、人力資源、政策資源及自然資源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其遵循農業生態學理論和市場經濟規律,以全面合理開發區域內各種農業資源為手段,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線,能夠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關鍵意義。高效生態農業重點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農業功能多樣性發展、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主要目標是加快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培育農村新型生態文化,從而推進農業、農村的科學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就是指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要求,促進鄉村經濟、杜會、文化、生態等各個系統的綜合發展和全面提升,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

(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