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意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1:25: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意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意識

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構筑“美麗中國”的必然邏輯,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根本要素。本文以信陽市為例,從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美麗中國;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問題;途徑

美麗中國,是新時期黨對中國社會發展目標做出的富有中國氣派、中國作風的詩意表達,同時也承載了我們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不可否認,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制度的保障、技術水平的創新、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從根本上說全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較高水平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才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的根本途徑和保證。

1、加強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促進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的需要。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體社會成員從認識到實踐的共同參與。誠然造成生態環境的問題引發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經濟增長方式、人口迅速增長等,但從深層意義來看,引發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則是由人們錯誤的價值觀造成的。因此,實現美麗中國美好愿景,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須轉變市民的價值觀念,必須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念———生態文明觀。通過培育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將人們對大自然的態度從傳統的利己主義價值觀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因此,加強市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是實現美麗中國美好愿景的內在需要。1.2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新時期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需要。對于一個城市來講,城市競爭力主要表現在人才、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和輻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備這種能力無疑是重要的,然而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聚集和輻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我國有些城市為了短期實現上述生產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犧牲環境來換取資源優勢,也確實收獲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這個城市的環境惡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備生態優勢時,就不可避免地面臨人才、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流失,城市競爭力也就急轉直下。因此,從長遠來看,加強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培育全體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促進城市環境、資本、人才、資源的良性循環,是保持城市長期繁榮發展和競爭力的基本條件。1.3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促進市民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水平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市民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就是人通過社會實踐,從自然、社會和自己的關系中獲得解放而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對市民生態意識的培育就是幫助市民樹立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樹立人與自然平等互利的關系,進而在實踐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目前市民生態文明意識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當前農民生態意識提升途徑

摘要:十八大以來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連同我們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一同納入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充分表明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總人口的大部分,為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良好的生態意識來指導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本文通過對當前農民生態意識提升問題的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便更好地為未來農民生態意識的改善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農民,生態意識,對策

一、生態意識的內涵及其研究價值

最早對生態意識這一個概念進行系統的闡述的是前蘇聯一名叫D.B.基魯索夫的學者。他認為:“生態意識是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的可能性,最優解決社會和自然關系方面,反映社會與和自然關系問題方面的諸觀點理論和情感的綜合。”[1]國內對生態意識這一概念論述最有代表意義的學者就是余謀昌。他認為:“從廣義上說,生態意識是人類意識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表現形式,是對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等關系的反映;從狹義上說,是自然生態環境問題發展到一定階段,即人類對工業文明時期所造成的自然資源、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的實際問題所產生的反映”。[2]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多次闡述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統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提到:“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光、空氣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屆,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3]明確表明要高度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二、當前我國農民的生態意識現狀

近年來,我們國家愈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整體上來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生態意識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首先是生態道德意識仍待提高。生態道德意識其實質上就是指我們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上的道德上的底線以及準則,并由此轉化為內在的約束的力量來間接的影響人們的行為。簡單理解為出于個人利益,不顧社會道德,而造成的生態問題。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存在于天地之間,必須去尊重我們的大自然,尊重每一個物種,甚至于每一個生命。其次是農民的生態價值意識有待提升。生態價值意識,是指把整個自然界以及整個社會看作一個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統一整體,主要是強調大自然這一有機體提供各項資源與物資,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想要在自然中生存以及繁衍,無時無刻都需要依賴著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這就需要我們要有節制之心,對待自然資源要合理的開采和利用,為人類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最后是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的法律意識還不夠強烈。主要因為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較低,對國家的法律知識也不是很了解。加上宣傳的不到位,有些行為已在法律禁止之內,甚至是當有關部門對他們進行處罰的時候,還一頭霧水。必須從根源上出發,提升農民的生態意識,對農民進行一些簡單的法律常識性的培訓,明確法律的紅線,才能更好的守法。如果抱著僥幸心理,以身試法,那么不僅會導致環境污染事件頻發,而且也會危及到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和生態家園。

查看全文

當代兒童文學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是一種在處理人與世界萬物關系時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觀念,它的核心內容包括生態系統觀、整體觀和聯系觀。具有生態意識的文學創作對揭示生態危機、呼吁生態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恢復生態平衡的關鍵無疑是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妥當處理。兒童是人類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也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兒童文學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健康的引導,幫助兒童樹立現代生態倫理觀念,對兒童自身甚至一個民族、整個世界的未來發展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兒童性格的天真無邪、思維的單純直接,既充滿靈氣生氣又飽含詩意,這種天性決定他們與大自然以及動物、植物有著本能的親近,因此,兒童文學也就更加關注自然,將動物、植物與人的世界納入統一創作。新時期以來,兒童文學中包含生態意識的文本開始出現,作家的知青生活經驗讓他們把大自然的豐富多姿與動物世界的神秘靈動呈現給小讀者,如沈石溪、牧鈴的動物系列小說。隨著作家生態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家隊伍不斷壯大,兒童文學所體現的生態內容表現日漸豐富,除了對人與自然互動之間真善美的描寫,還塑造了破壞環境、侵害動植物的“惡人”形象,展示了家園毀滅、生命消逝的殘酷現實,飽含憤怒、憂傷基調的生態童話、生態散文也開始增多。兒童生態文學越來越成為生態文學大家族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一、敬畏生命,守護生命

在古今中外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人們最熟悉的動物小說總是告訴孩子:忠誠的狗、溫順的羊、殘忍的狼、狡猾的狐貍……動物的形象因人類的實際利益被角色化,甚至妖魔化,對尚處于懵懂之中的孩童來說,會造成在人生之初就對大自然中眾生萬物產生三六九等劃分的錯誤世界觀。榮獲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阿爾貝特?施韋澤博士首先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生態思想?!熬次贰本褪菍ι衩囟鴱V大的世界心懷謙卑和尊重;“生命”則指世間一切的生靈,無論其進化程度,習性差別,因此,這一生態思想的具體內涵是善待一切生物。以“敬畏生命”的思想來對待身邊一草一木的人,“就會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1]321。當兒童文學作家具有“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小說中的自然世界就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從此,野生動物不再只是負面的符號,它們恢復了自在和多彩的生命。沈石溪的《紅豺》(又名《豺狼情仇》)還原了豺和狼的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作者的筆下,豺狼不再是讓人類一提起就恨得牙癢的野獸,紅豺“就像天邊的火燒云,因而芳名就叫火燒云”[2]314,而黃毛小狼“身上的絨毛金黃發亮,就像一朵蒲公英”[2]314,它們有大自然天賜的美麗。作者的描寫不僅如實甚至帶有贊美,實際上是對大自然由衷的敬佩和熱愛。文中豺、狼、熊、烏雕、花狗等動物都是平等的生命,為了生存奔走,為了親人拼命,它們的生命價值不低于人!而火燒云的母愛更是讓人為之動容,它的舐犢之情和獻身精神,體現出動物生命的靈性與高貴。如果人類仍然一意孤行,不敬畏大自然及萬物的自身價值,僅視自己為世界的主人,人類的形象非但不能提高反而顯得更為可疑和霸道。“大自然創造出動物和植物的目的,很可能首先是為了這些動植物本身的幸福,而不可能是為了一個存在物的幸福而創造出所有其他動植物”。[3]332。兒童文學不應角色化、矮化動物,更不應該把動物僅看作一種工具,因其食用、藥用價值和滿足人類其他貪欲,動物的生存權和生命權就可以被無情地肆意踐踏。是告訴兒童世界為我所用,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顧他者幸福和存在,還是告訴他們每種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大自然讓彼此保持平衡保持尊重,答案是明顯的。這對地球和未來的影響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湘女的《懶猴悠悠》通過一只猴子的視角表現了人類的殘忍和自大,同時顯現了猴子的智慧和生命的頑強?!坝朴朴X得人類也太沒道理了,怎么可以為了自己的需要就隨便殺害別的動物呢!當然,悠悠知道,人類一般是不會去想別的動物的恐懼和痛苦的?!保?]272人類有能力也有責任改變目前大自然中動植物所遭受的苦難,人類也有感受動植物痛苦和訴求的知覺,通過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傳達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的生態思想,無論是生態保護的實際還是對兒童思想和心靈的影響、生態人格的塑造,都會產生有利作用。敬畏生命,守護生命在成人世界或許并不容易實現,但對于兒童來說卻是本能。他們互相關愛,互相依靠,甚至不需要語言,兒童和動物通過心靈和眼神就能讀懂彼此的心思。為了對方甚至愿犧牲自己的性命,冷凝《射雕少年》、沈石溪《獵狐》中的少年因為自己對“敵人”的不忍心,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獵人”而懊惱。但恰恰是他們對動物們的愛與關懷使他們比冷血的獵手更勇敢,成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兒童與動物親密無間的關系令人感動落淚,心生暖意。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書中的少年般心靈純凈,為了動物朋友的生存盡一份努力,我們的生命達到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境界就會不再遙遠。

二、自然之美,自然之殤

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成為生態文學中的排頭兵和急先鋒,對當代文學的“自然維度”建構作出了積極回應。文學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兒童與自然的親近本性,使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必然對大自然的描寫和歌頌產生熱情。在兒童文學中,大自然的性格是被崇拜和贊美的,其粗獷、博大、剛勁的雄性的力量,讓人類像對待父親般景仰尊敬大自然;而她的質樸、包容、柔美,又像母親般值得人類親近保護。在生態文學家看來,感受自然之美就是人世間最幸福的狀態,“陳陣終于看清了這片邊境草原美麗的處女地,這可能是中國最后一片處女草原了,美得讓他幾乎窒息。眼前是方圓幾十里的碧綠大盆地,盆地的東方是重重疊疊,一層一波的山浪,一直向大興安嶺的余脈涌去。綠山青山、褐山鍺山、藍山紫山,推著青綠褐鍺藍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遠山泛去,與粉紅色的天際云海相匯”?!皸羁松钌畹匚艘豢诓菹阏f道:我也有同感,這真是個世外草原,天鵝草原。在天鵝飛翔的藍天下牧羊,多浪漫啊,連伊甸園里可能都沒有白天鵝”。[5]345在姜戎的《小狼小狼》里,各種生靈自得其樂,沒有無奈和憂傷,草原的樣子就是天堂的倒影。無論是姜戎筆下一望無際的茫茫大草原,還是沈石溪筆下西雙版納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抑或是金曾豪描寫的水鄉江南,都有大自然獨到的、人力難為的美麗。自然生態的存在現狀與生態作家的美好愿望卻總是背道而馳?,F實充斥著自然被征服、掠奪,喪失尊嚴和生命的悲劇,這些作品對于性格和心智接近自然原始的兒童不能不說是理種震撼和傷感,但這對于他們的健康生態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卻能夠產生一生的影響。在黑鶴《最后的藏羚群》中,可里盡管不知道等待它的是什么,但已經從媽媽和同伴們那種不顧一切的舍命奔逃中感受到,那是比饑餓的狼群更可怕的東西。欲望的膨脹導致人類對自然瘋狂地掠奪,藏羚羊的未來也許就是最后一群、最后一只直到滅絕。陸梅的《一只貓的獨白》,通過一只貓的視角聲討控訴人類無限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造成的生態紊亂,人類越來越多地占有地球公民共有的資源,享受著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就受到越來越嚴重地剝奪。作者們向人類明日的希望———少年兒童揭示一個可怕的后果,如果人類仍然沿著這條看似平坦的道路一意孤行,不加節制地繼續征服和統治自然,等待他們的絕不是康莊大道,而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三、回歸荒野,復歸和諧

查看全文

生態女性主義的生態意識研究

摘要:朱淑真才情卓著,詩詞創作獨樹一幟。以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觀照,朱淑真的詩詞是女性“他者”人生境遇的真實寫照,是女性與自然的融和之歌。其愛情與自然一樣,在父權制重壓下受到壓迫;女性與自然本原性的親密關系,令她親近寄情自然,并融于自然;對自然精神的認同,促使其自我意識覺醒,追求女性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展現女性獨立的人格精神,強烈地反抗封建父權制的壓制。由此可見,朱淑真的詩詞充滿了生態女性主義的意蘊。

關鍵詞:朱淑真;女性;自然;詩詞;生態女性主義

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弗朗西絲娃·德·奧波妮在《女權和死亡》中初次提出“生態女性主義”(EcologicalFeminism)這一概念,試圖號召女性掀起一場生態運動,以期在人與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間重新建構起一種全新的關系。當時掀起的婦女環境運動正是以此為理論支撐。受環境運動和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生態女性主義者把生態意識和女性主義思想聯系起來,并指出,在人類思想范疇和社會結構中,壓迫婦女與壓迫自然之間的方式是相同的,揭示父權制是統治女性與自然的本質和根源,因此,生態女性主義者強烈批判父權制的文化?!吧鷳B女性主義既是一種女性主義理論,又是一種生態倫理學,同時也是一種多元的文化視角?!保?]生態女性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理論觀點。一是認為女性對大自然有著積極的認同感。在生態女性主義者看來,女性與自然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密關系。女性在面對現實世界時有著自己特殊的認知方式。相比男性而言,她們更親近自然,并且積極地認同自然。母親生養哺育子女,而大自然孕育并滋養天地萬物,女性生殖繁衍與大自然滋養萬物的生物性特性和角色相同。所以,自然與女性之間的親密關系是本原性的。二是批判父權制文化。這一觀點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第一,生態女性主義強調,人類社會是一個父權統治下的社會,婦女與自然有著相同的命運,即同被父權制壓迫的命運。父權制社會中,男性掌握話語權,享有絕對的權威,處于支配者的地位,女性被驅逐到被支配的邊緣地位?!霸谖鞣轿幕?,統治婦女與統治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歷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上的聯系?!保?]由此可見,男性統治和壓迫自然與女性之間在根源上是一致的,自然和女性,一同被囊括在父權制的統治框架中。在父權制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不能獨立,政治上沒有參與權,在經濟地位和社會生活方面屬于邊緣人,屬于“他者”。而人類中心主義同時也認為,自然是客體化,自然也是處于被壓迫的“他者”地位。所以,在父權制社會中,自然和女性都屬于被壓迫的“他者”,自然和女性命運相同。第二,生態女性主義反抗父權制,推崇女性原則,張揚女性意識。瓦倫曾指出,統治婦女與統治自然都是在父權這一思維框架下運行的,推翻父權制是婦女運動與環境保護運動的基本工作。因而生態女性主義的宗旨在于,既要揭示統治婦女與統治自然之間存在著的特殊關系,又要批判“父權制”的文化,反對對女性與自然的歧視和壓迫,解放婦女,解放自然,將兩者結合起來一并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生態女性主義推崇女性價值體系,倡導女性原則,提倡女性文化,努力消除父權制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和諧關系,同時重新建立起女性與自然的聯系。隨著生態女性主義的發展,這種理論逐漸深入政治、經濟、倫理、哲學等多個領域,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方面來說,生態女性主義為文學作品評提供了一個新的解讀方式。人們努力從這一新視角去解讀文學作品中的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統治與被統治、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同時也探究作品中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生存之道。在傳統文學批評中,古代女性文學家寄情于自然草木的詩歌文學作品,常常被譏諷為缺乏時代氣魄的閨閣之作,但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來批評和觀照,這些女性文學則呈現出關懷、愛、友好、誠實和互惠等生態女性主義的意蘊。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才情卓著,擅書畫,曉音律,工詩詞,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學才能,是唐宋時期留存詩詞較為豐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出生于仕宦之家,處閨閣時生活較為安逸快樂,及笄年華,遵循父母的意愿嫁給了文法小吏,因才學不相稱,志趣不相投,婚姻生活孤寂凄涼。朱淑真也曾抗爭過,但在封建父權制的重壓下,最終在幽怨感傷之中抑郁早逝。朱淑真去世后,生前所作的被評為“淫詞艷曲”的詩詞,都被她父母付之一炬。但后人魏仲恭將其流傳在外的詩詞,輯成《斷腸集》二卷,《斷腸詞》一卷,流傳于世。朱淑真的詩詞獨樹一幟,充滿了對道德束縛的反抗,對封建父權制禮規的蔑視,展示了女性獨立的人格精神。晚清著名詞家陳廷焯評曰:“朱淑真詞,風致之佳,詞情之妙,真不亞于易安(李清照)。宋婦人能文者不少,易安為冠,次則朱淑真。”[3]朱淑真與李清照處于同一時代,才情與李清照齊名,但不同于李清照的冠絕當時,朱淑真卻成為封建父權制社會下被打壓的犧牲品,因為她與之抗爭和決裂的是具有權威地位的父權制文化,是不可僭越的父權制統治威嚴。以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觀照,朱淑真的詩詞是女性“他者”人生境遇的真實寫照,也是女性與自然的融合之歌。其愛情和婚姻的悲劇,是女性在父權制重壓下的體現。女性與自然本原性的親密關系,令她親近并融于自然,寄情于自然。對自然精神的體認,催發了她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她展示出女性獨立的人格精神,從而追求女性自我人生價值,強烈地反抗封建父權制的壓制。由此可見,朱淑真的詩詞充滿了生態女性主義的意蘊。

一、女性與自然同命運:受父權制壓迫

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中,只有人類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自然是滿足人的一切需要的工具。在傳統社會中,柔弱感性的女性生活在強壯理性的男性統治下,男性文化為主導的父權制長期統治并壓迫女性。所以,自然與女性有著相同的命運,她們同是男性文化為主導的父權制文化壓制的對象,這也導致了人類文明和自然之間、兩性之間的根本對立。自然與女性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父權制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所以,女性與自然需要共同反抗的就是父權制的價值觀和社會觀。在朱淑真生活的南宋社會,封建父權制禮教束縛著女性的身心,處閨閣時要“以父為綱”,出嫁后要“以夫為綱”,女性始終是男性的附庸。朱淑真與其他傳統女性一樣,擺脫不了婚姻的不幸,擺脫不了被壓迫的悲劇命運。但卻因其公然地抗拒不幸的婚姻,大膽地追求理想之愛,真情地訴說斷腸愁怨,她的人生充滿了反抗父權制的耀眼奪目的光彩。朱淑真生活在四時風光俱美的杭州,大自然的美令她沉醉,也激發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在女子最美好的韶光里,情竇初開的朱淑真內心萌動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但朱淑真所生活的封建社會,女性不可以隨便外出和接觸男性。因此,朱淑真只能將對愛情的憧憬融入詩詞之中。如:“平波浮動洛妃鈾,翠色嬌圓小更鮮。蕩漾湖光三十頃,未知葉底是誰蓮?!保ā缎潞伞罚?]①眼前嬌翠的新荷恰如嬌羞的少女情懷,未知蓮葉底下是誰“憐”?一語雙關地發出疑問,自己將會被誰愛憐?青春年華又會結出怎樣的愛情果實?詩人與荷蓮的命運何其相同!“初合雙鬢學畫眉,未知心事屬他誰。待將滿抱中秋月,分付蕭郎萬首詩?!保ā肚锶张汲伞罚扒按核逃谔煸?,座上詩人逸似仙。采鳳一雙云外落,吹簫歸去又無緣?!保ā逗闲〖罚┧胂髴z愛自己的就是風流倜儻“逸似仙”的“蕭郎”。詩人大膽袒露心中的理想之愛,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強烈憧憬。最能展現朱淑真對愛情的熾熱追求的莫過于《清平樂·夏日游湖》:“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與戀人攜手漫步游湖,水面煙霧繚繞,荷花嬌艷欲滴,婆娑灑落的黃梅細雨,更添朦朧情致,深受感染的女子嬌憨地倒入情人懷里?!澳信谑懿挥H”是封建禮教嚴謹遵循的教條,而朱淑真絲毫不顧封建父權制對婦女道德的訓誡,亦不屑男性文化熏陶下的世俗眼光,嬌癡地“和衣睡倒人懷”,這種大膽反抗封建禮教的行為,反映了詩人對美好愛情真率而大膽的渴望和追求。然而,女性和自然都是父權統治下的人類社會中的“他者”,朱淑真也像其他女子一樣,被封建父權制牢牢掌控,毫無自主追求愛情的權利,最終在父母的逼迫下,聽從了父母的意愿,與情投意合的“蕭郎”分離,造成了“天易見,見伊難”(《江城子·賞春》)的愛情悲劇。朱淑真的丈夫是官場俗吏,理想志向和生活情趣與其相去甚遠。因此,婚后的朱淑真非常痛苦,日日愁眉不展,憂愁感傷,經常孤燈作伴,淚染羅衣。情感精神的孤獨失依,使得朱淑真的詩詞充滿了斷腸愁怨。如“梨花細雨黃昏后,不是愁人也斷腸?!保ā逗薮何迨住菲湮澹皵嗄c芳草連天碧,春不歸來夢不通。”(《晚春有感》),詩人以美好已逝的晚春之景暗示婚后生活的不幸。孤寂的婚姻情感體驗,與晚春的黃昏細雨、凄清的芳草之景相互襯托,的確令人哀痛斷腸。丈夫追求的是功名利祿,朱淑真喜歡的是詩詞歌賦,沒有精神上的相通,更沒有思想上的交流,婚姻生活沒有絲毫幸福之感,朱淑真滿懷孤寂和哀怨。看其《減字木蘭花·春怨》:“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痹~中連用五個“獨”字,形象地展現了詞人無人相伴的孤獨之情。此時,眼前的春景都失去了生機,只有春寒、殘妝、愁病相伴。這蕭瑟感傷之象,正是朱淑真悲慘婚姻生活的寫照。在封建父權制社會中,男性作為家庭的統治者,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權,但在封建父權制壓迫下的女性,卻必須遵循封建婦德而從一而終,所以,執著于真情的朱淑真,只能過著悲哀斷腸的生活直至抑郁而終。生態女性主義學者瑪麗·雷蒙德·艾伯特在追溯男性中心主義的歷史時指出:“自男權社會建立以來,男性征服自然,也將征服自然的隱喻引入了征服女性的話語體系。”[5]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封建父權制文化中的“三從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夫為綱”等道德教條和倫理綱常,束縛和壓迫婦女的精神,使無數女子陷入無愛的婚姻,最終造成她們悲劇命運。

二、女性與自然相融和:父權制壓制下的心靈棲息地

查看全文

研究公共管理中的生態意識

一、生態意識的框架內容

關于生態意識的具體內容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將生態意識解釋為包括生態自然觀、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的生態主義思想體系,這固然可以全面地介紹生態主義的思想理論,但這不是從一種大眾社會意識的角度來理解生態意識;也有學者將生態意識具體分解為生態道德意識、生態憂患意識、生態科學意識、生態價值意識和生態責任意識等幾個方面,這種分解有利于人們的理解,但這還不是生態意識內容的具體解釋。關于生態意識內部的組成成分,可以用其“框架內容”來揭示。近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廣泛推崇“環境素養”這一概念,國內學者認為美國學者Roth首先提出的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literacy)的概念,其含義與生態意識的含義極為接近。實際上,環境素養可以認為是生態意識的近義詞,Roth提出如何辨認有環境素養的公民,由此提出環境素養的概念,我們發現:在環境素養或生態意識中認知、態度、能力往往是交織在一起而難以分割的,特別是知識和能力。多數學者認可生態意識中必然包含有關于環境及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知識,但有人不太愿意接受生態意識還包括技能因素,對此,筆者認為,完整的生態意識應該還含有能力因素,這種能力是指處理環境相關問題的能力,當一個人對環境問題有所認知,并具備應該怎么處理的知識,具備如何去行為、如何去應付、處理的知識,這已經是一種能力,應該包含在生態意識之中。當然,通常人們習慣于將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包括知識),態度(行為動機)理解為生態意識的主要內容,這種理解也不算錯,這也正是生態意識和環境素養這兩個概念所要表述的側重點不同。但完整的生態意識應該同時包含對環境及其與人的關系的了解、領悟,也包含態度、動機等行為指向;還有如何去行為的知識和能力。這種對環境素養或生態意識的描述,雖不是全面的涵蓋,但提供了一種描述生態意識的方法,我們可以將之稱之為生態意識的框架內容,它使較為抽象的生態意識更可理解。

二、生態意識的特點

1.整體性的“人天關系”生態意識最大的特點,來源于其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生態意識不是一種”人間關系”的反映,而是反映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或者說人與“天地”關系的“人天意識”,這與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政治、法律、道德等社會意識有所不同,這些社會意識更似一種“人間意識”的橫向的分類,而生態意識是一種表征著人與自然整體關系的整體性意識,類似于宗教意識、科學意識,這都是表征主體(人類)與客體(自然或“神”)之間的總體關系。生態意識因此更具有覆蓋性、跨時空性,更具有國家、民族、階級、文化的跨越性,對其它社會意識也更具有整體的影響性。其實,“人天意識”自古就曾經是人們社會意識的總的表征,古人所謂“天人感應”其實就是講天地自然與人間活動的相互影響和制約,講天時、地利、人和,也是在表述環境、社會、人的互相影響。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人天意識”本來就制約著人間所有政治、法律、道德等等社會意識,然而,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的力量的急劇擴大,大自然被淡忘、被對象化,生態意識長期被淹沒在“人間意識”之中。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由于我們長期生活在“人間社會”,由于社會面貌的改變、階級的榮衰、甚至民族國家的興亡似乎全在于政治、軍事、經濟力量的變化,我們完全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抑或我們只是將大自然視為人類活動的場所、原料庫、廢料場,以致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意識被淹蓋在種種政治、經濟的思想理念漩渦之中,而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意識。2.獨立性和超越性現代以來,由于人的力量的爆發式增長,在社會意識的研究探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研究散落于道德、政治、法律、等社會意識形式的研究中;學科分工、分析方法(而不是綜合方法)的盛行肢解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一體性的領悟,以致很長時間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意識已經不再是一種獨立的社會意識。特別在我國,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意識形式的分類只有政治、法律、道德、藝術、等意識形式,所有的關注點都在人類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而忘卻了人與自然的的關系才是制約人類社會的根本。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意識沒有被當做一個具有至關重要意義的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式來認識研究,相反,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常常受制于現實政治理念的左右,例如,在“改天換地”的年代,我們相信“人有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征服自然”欲念過度膨脹的時代,“天地”被囚禁在人們的政治視域中,幾乎完全成為被動的、可以任意處置對象物,比之于古人的“天人感應”及關于人與自然互動的悟性,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生態意識的退化,而這種退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態意識的對政治理念的依附。的確,生態意識具有民族的、文化的甚至階級的差異,生態意識在空間上展現為多樣性,由于具體的生態地理環境的差異、不同環境因素對地域人群的生活、生產影響上的差異,又加之人們文化傳統的差異,最終匯聚成人們對環境有差異的感知、認知和態度,形成獨特的生態意識;然而,另一方面,畢竟自然環境客觀上是沒有國家、民族邊界的,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是跨民族、跨國界、跨文化的。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種地域的環境變化直接或潛在地會帶來全球的影響,所以環境問題從本質上來說是全球化的,自然環境變化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影響也是全球化的,從根本上來說,同一時代的人之環境意識、生態意識從趨勢上應該是趨同的,這種趨同應該是超民族、超國家的、超階級的,這就是生態意識的超越性。3.社會意識具有時間上的開放性、未來性社會意識不僅在空間上具有超越性,這種超越也表現在時間上,我們稱之為時間上的開放性。一方面,一種生態意識不僅是當代的社會存在、社會風尚的反照,它也是過去一個社會內部歷史的、文化傳統的繼承,這在中國表現為“人天觀”或“天人觀”,而在西方社會和伊斯蘭國家則表現為人與“神“的關系和互動;例如,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敬天畏地的民族,與西方生命源于神的“神創論“不同,生命直接源于“天地”自然是眾多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理念。即使在民間,種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風俗習慣、“風水”觀、敬畏自然的社會禁忌等也是樸素的生態意識的體現,而古人相對與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存在”并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進”性,但從生態主義角度,這種對自然的態度與理念是先進的,而這種文化傳統正是我們重建現代生態意識的一個重要文化優勢。另一方面,生態意識在當代的回歸,主要緣于人類對未來的擔憂,起始于“生態憂患意識”的產生。生態意識在時間上的指向性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擔憂未來、關心未來、預防未來的壞的可能性的出現。這種鮮明的未來性取向是生態意識不同于政治、法律、道德等“人間意識”的一個重要特征。綜上所述,比之于其它“人間化”的社會政治、法律、道德意識,生態意識更具視角的寬廣性、整體性,時間、空間上的超越性?,F代生態意識的覺醒和成長是人類認識能力的一次飛躍,是人類悟性和智慧的升華?,F代生態意識的建立與成熟,必將帶來人類自然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革命,從總體上影響人類政治、法律、道德等社會意識的變化。

作者:王野林單位:西安市委黨校

查看全文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對策

摘要:黨的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其生態文明意識水平尤為重要。文章通過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現狀的分析,提出應從生態文明知識教育、校園建設、課程設置、實踐活動四個方面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報告把“美麗中國”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黨中央的這一舉措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性。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事業的繼承人,應該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態觀,擁有較強的生態責任意識,才能在“美麗中國”建設事業中添磚加瓦。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意義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文化、經濟等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與可持續發展相背離的問題,如新舊傳染病肆虐、物種滅絕加速、能源資源減少、森林覆蓋面積萎縮、水資源污染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對民眾生活造成了不便和困擾,對和諧社會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威脅,因此,增強全體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迫在眉睫。青年大學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主力軍,其生態意識水平關系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二)提升自身素養的需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大學生要想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全面發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但長期以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大學生人文素養薄弱乃至缺失已是不爭事實,而生態文明意識,是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大學生來說,提升自身生態文明素養,培養健康生態人格,是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訴求。(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2014年4月24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強調,要把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通過思政課程學習生態文明理論知識,并在生活中踐行,真正做到讓學生將所學的生態文明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

摘要: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需要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的努力支持與協作。教育部門應牽頭開發符合當前學生學習興趣的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的App;教師應在所授專業課或基礎課中穿插生態文明知識的教育;學工方面應充分發揮社團和班干部的帶頭引領作用,做好宣傳工作并組織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頭到腳”都帶有生態文明的色彩。

關鍵詞: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建設

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1]。黨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鄙鷳B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更復雜、更進步、更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的內涵主要反映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的基礎上。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達到的頂極穩定形態[2]。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涵蓋了生態政治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文化觀和生態社會觀。這一理論體系不僅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為推動構建生態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3]。中國的職業教育也應緊跟黨中央的政治導向,不僅培養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而且是具有良好生態文明意識的時代青年。

一、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一)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順應時代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路走來成為GDP總量居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國,隨著脫貧攻堅戰的進一步落實,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望即將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離不開生態宜居環境的支撐,而這種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又需要我們每個人從我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了解生態常識,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麗家園。(二)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環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4]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人的勞動活動、勞動能力、社會關系、自由個性和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即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技能的訓練,在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方面也應多下功夫。(三)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的競爭力一個掌握了較多生態文明知識,養成了良好生態文明行為習慣,講究綠色低碳生活的人在大眾的眼中一定不會是個低素質的人。而一個較高素質的人不僅會受到老師的褒獎、同學的敬佩更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更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的競爭力,使其終身受益。

二、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途徑

查看全文

大學生生態意識培育研究

【摘要】在現代社會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生態文明逐漸成為人類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與此同時,我國也在黨的報告中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具體的部署。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發展的重大幫助,對此,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應順應這樣的發展趨勢,如此方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意識,進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意識;培育路徑

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生態學、生物、園林、農學、環境學等專業便已開設了生態學課程,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如今的生態學課程已被許多高校納入了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的范疇,選擇生態學課程的人數也逐步增多。對此,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該如何在生態學課程中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并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已成為了當代高校生態學課程教師應首要思考的問題[1]。

一、優化組合教學內容,加強生態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意識

生態學不僅是一門有著極強基礎性的科學,且其所涉及的研究范圍亦極其寬廣。如今的生態學,已然橫跨并覆蓋到了微觀至宏觀的各個層面。首先是微觀方面,生態學雖研究時間相對較短,但卻由最初的分子逐步發展到了個體、種群、群落乃至整個生態系統、景觀以及全球等不同層次。至于宏觀方面則涉及到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多方面要素,由此形成的學科體系亦極為龐大。故作為高校生態學教師,其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清晰反映出生態學的各個研究層面,便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有針對性的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與此同時,鑒于生態學的基本內容主要由個體生態、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四部分組成[2],故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大量的研究資料,從整體上對生態學課程予以系統的優化,方能在提升教學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確保教學的全面性與科學性,進而將生態學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以確保學生今后在生態學領域的良好發展。開設高校生態學專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生態學專業人才,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為學生傳播生態學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生態世界觀,進而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對此,教師在開展生態教學過程中,還應積極鼓勵學生從事與生態事業相關的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樹立生態意識的重要性,繼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推進教學方法多元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析生態危機的背后機理

查看全文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基本理念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切合中國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堅持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方向,借鑒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培養政治方向正、專業素養精、環保意識強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1.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武裝頭腦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人和自然的物質統一性角度闡述了其生態思想,以“自然的客觀優先性”的自然觀為基礎,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首先依賴于自然”。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是因為人類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所以人類就應該善待自然,而不是無限地向自然索取。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無節制破壞和掠奪,認為解決資本主義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資本主義制度,把被資本主義異化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徹底扭轉過來。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武裝頭腦并不是要死記硬背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而是把生態思想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承發展中理解其生態思想的發展,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要“潤物細無聲”,又要“抓鐵有痕”。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主要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融入學生的人格形成、習慣養成的全過程中,從歷史的、現實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當然,“建設生態文明也不是要求人一味地屈從自然,而是要反對唯客體主義”,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也不是要大學生回到野蠻時代,而是使其實踐活動實現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

2.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其生活實踐相結合。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生活化就是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以人為本、注重價值引導和內生動力的形成,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知識、化理論為行動。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精神具體化為現實的人文關懷,通過從點滴小事去感染人,從具體工作細節去感化人,引導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綠色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以人為本,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就是以被教育者為本,從愛護自然、關愛生命、尊重客觀規律的觀念出發,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以優秀文化培育人、以正確理論說服人、以真情實感打動人、以優美環境熏陶人。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生活化是生態文明教育“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回歸,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世界的主體參與”,強調“生活”對學生成長的基礎性地位,讓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回歸生活,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自覺自愿的生態意識,是一種“養成教育”的過程。從產生的動力基礎來區分,生態文明意識可分為外源性生態文明意識和內源性生態文明意識。外源性生態文明意識是基于輿論宣傳、社會環境等外部壓力而形成生態文明意識,一旦外部壓力消失,這種生態文明意識就可能消失。內源性生態文明意識則是基于其自身信仰、價值觀、知識、生活經驗等內生的意識,比外源性生態文明意識更持久、更有效。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回歸生活培育大學生的內源性生態文明意識。

查看全文

透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非生態化影響

摘要:傳統經濟發展觀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和實踐價值取向上走入了非生態化的誤區,這是導致生態危機加劇的首要思想根源。其誤區不僅有著來自世界觀、認識論等方面錯誤觀念的影響,而且有著來自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素的嚴重非生態化影響,這包括在價值取向上經濟利益最大化、消費享樂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等觀念的影響,以及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事實認識與價值認識上的錯誤影響。厘清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素對傳統經濟發展觀的非生態化影響,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濟發展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生態文明

當代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首先當歸之于傳統經濟模式下種種非生態化的經濟決策和行為,而思想根源則要歸結為傳統經濟發展觀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決策取向上走入了非生態化的誤區。其誤區不僅有著來自世界觀、認識論等方面的錯誤觀念及其影響,而且有著來自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素的嚴重影響。從價值哲學上看,這種影響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在價值取向上的非生態化影響,二是妨礙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正確的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厘清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素對傳統經濟發展觀的非生態化影響,對于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素在價值取向上的非生態化影響

按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主義社會屬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形態[1],其中的“物”就是指金錢、資本、財富、土地、機器設備等物質利益因素。實際上,對物質利益的高度追求正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最為突出的特點。經濟利益最大化、無情競爭、消費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等觀念,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因素,也都鮮明體現著這一特點,它們作為傳統經濟發展觀的核心范疇直接在決策的價值取向上發揮作用,引導經濟發展走向非生態化的誤區。這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主義經濟原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