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18:11: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詩歌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詩歌教學

深究詩歌賞析教學

新課改中《唐詩宋詞》模塊的教學就是要學生得以徜徉詩海,讓他們對美有一雙"自己的"像水銀一樣發亮的眼睛,這就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這樣說,詩歌教學在進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輪《唐詩宋詞》模塊的教學基本結束,利用這個機會,簡單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意氛圍

教師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營造“多彩”的詩歌教學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詩意氛圍。唐詩宋詞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飄逸絢麗、杜甫沉郁頓挫、蘇軾豪放雄壯、李清照婉約含蓄。學生在模塊學習伊始,基本能保證熱情高漲。但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我發現學生會慢慢產生審美疲勞。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反”感多于“美”感,這個結果顯然與我們新課程設置的初衷相背離。所以,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進入詩歌的殿堂。首先,創設詩意的語文課堂。

教師可利用音樂,朗誦、視頻、畫作以及自己詩化的語言等多種方式營造詩意的空間,讓學生被詩歌所引領的藝術天地、被教師的詩才所折服;讓學生上講臺誦讀、講解自己課外學得的詩歌,形成良好的學詩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著名詩句來概括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在閱讀寫作中能很好運用詩句的大力表揚,鼓勵學以致用。其次,在課外,班級的或年級性的詩歌朗誦、背誦大賽,讓學生能得到極大的賞識,激勵學詩;鼓勵詩歌創作,可利用校園刊物將學生自創的詩歌、鑒賞詩歌的文章進行刊載;向學生推薦名家詩作鑒賞,拓寬學生視野??鬃釉疲骸爸?,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坏W生“樂知”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詩詞教學事半功倍;充滿詩意的環境則更利于激勵學生學詩,我們要努力創造一切可能給學生營造最好的詩歌教學環境。

二、探究教學方法,讓詩歌教學充滿流動美

詩歌的教學,要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形象,領會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這就勢必要注重優化教學結構的設計,滲透美學教育,從而優化教學藝術,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有始有終的充滿流動美的生命流程。

查看全文

詩歌教學引導的失位透析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的處境極其尷尬,完全成了雞肋,而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明確的,提出了“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的教育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為什么會出現現代詩歌教學的失位呢?

一、高考導向的失位

在高考中,詩歌鑒賞文本是古典詩歌,現代文閱讀文本是散文或小說;作文的比重是最重的,也是學生最為看重的,但是學生面臨的要求卻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好一個詩歌除外,這樣的指揮棒,可以說直接將現代詩歌踢出了高中語文課堂。有的人可能會說,教材選了現代詩歌呀,并沒有讓現代詩歌在課堂上銷聲匿跡呀,可是,這樣的想法在現實面前無疑太“烏托邦”了。陸九淵曾經說過“讀書切忌太匆忙”“未曉不妨權放過,涵泳功夫意味長”,但學生的課業負擔之重,想必很多人都有所感受,至少都有所耳聞。在惜時如金的高中教學過程中,既然高考不考,學生又怎么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學習呢?在以升學為重的高考體制下,教師又怎么能夠放下包袱進行詩歌的教學呢?

也有的人會說,學習現代詩歌不能僅僅為了高考呀,它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有著不可低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呀。此言不虛,可是,如果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研讀,沒有足夠的實踐這樣的影響又會存留多少呢?現代詩歌可以提高素養,其他高考涉及到的內容同樣也有這樣的功效呀,“兩利相權擇其重,兩弊相權擇其輕”,面對這樣的現實,學生與教師又會怎樣去選擇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教師引導的失位

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而在更多的時間內是學生接受教師引導的場所。教師引導的失位也致使現代詩歌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逐步削弱。具體來講,教師引導的失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綜述

摘要: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對詩歌興趣不高,不能很好地對詩歌進行賞析;教師忽視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出的要求;詩歌知識不成系統等問題。文章針對詩歌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誦讀詩歌還要引導他們了解詩歌的內容、藝術手法與詩歌中的文化的建議,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詩歌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細讀

1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1.對鑒賞詩歌作品有濃厚的興趣,樂于拓展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現代的觀念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3.學習鑒賞詩歌的有關知識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不同藝術特性,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4.嘗試進行詩歌創作,樂于展示教學成果、交流創作體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必修課本中涉及中國古代詩歌的有必修2課本里面的第二單元、必修3課本里面的第二單元,必修4課本里面的第二單元,總共有二十二篇古代詩歌、要求精讀的古代詩歌有十五篇,要求略讀的古代詩歌有七篇。教材按照詩歌的發展時間編排,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必修2的第二單元,唐代詩歌在必修3的第二單元,宋代詩歌在必修4的第二單元。

2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喻為連綿的群山,那么,詩歌就是群山之峰?!钡窃诟咧姓Z文詩歌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學生對詩歌興趣不高,沒有從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不能很好地對詩歌進行賞析;許多教師對所教詩歌作品的理解不夠到位,缺乏一種深入解讀、辨析和闡釋文本的能力;教師常為了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出的要求,在詩歌教學中一味地讓學生記憶答題模板,忽視詩歌的文學美;有的教師忽視教材和高考要求,不對詩歌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

查看全文

淺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

摘要:詩歌是文學世界中的瑰寶,是文化母體中的精魂。學習詩歌對培養高中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師本身對詩歌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對詩歌學習缺乏興趣等問題。文章通過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進行闡述,總結和歸納了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對策。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完善對策

一、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進行了調研,并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最終提出完善對策。調查對象:內蒙古自治區某高校的師生,被測學生共399人,被測教師共20人。調查方法:以不記名的問卷調查的方法。共發出學生問卷399份,得到有效問卷383份,有效率約為96%;發出教師問卷20份,得到有效問卷19份,有效率約為95%。調查內容:問卷涉及教師的內容主要有教師教學方法的使用情況、詩歌在教學中的范讀情況以及在教學中側重講解的內容等;涉及學生的內容主要有學生對詩歌的感興趣程度、學生對詩歌的喜歡程度、促使學生學習詩歌的原因以及學生學習詩歌的主要方法等。教師對詩歌的教學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單一教學方法的占65%,而采用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只占35%;在詩歌中也是偶爾范讀的比重較大,經常范讀的只有27.9%的比例,而在講解過程中多數側重于對字面意思的理解,所占比重為35%,而對于思想感情的講解只有18.2%。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并非是真正的喜歡,多數是為了考試成績才對詩歌進行學習,學習詩歌的方法也多是采用教師講解的方式,課前預習和課后背誦的學生人數很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在合適的情況下才進行總結和歸納,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歸納教授的只占到23.9%的比例;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只對考試相關的內容才進行總結和歸納,在學習過程中從未歸納的占到24.6%。

二、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查看全文

初探詩歌在教學中的美感

選人教材的詩歌大多文質兼美,獨具風格。眾所周知:常讀詩歌,想象詩歌畫面,感受詩歌中的美,理解詩歌中的內涵,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如果老師把一首首優美、空靈、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的堆積和剖析,而不會引導學生去吟詠、去思索、去感悟、去運用,那么詩歌對學生而言,是否會味同嚼蠟而逐漸失去興趣呢?答案我想都能猜到。

因此,我認為:正是由于詩歌的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時代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師應該運用特有的教學方式,在積極引導的過程中,盡最大能力與學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創造美。

一、感受音樂美

詩歌大多講究押韻,富有節奏,讀來瑯瑯上口、余味無窮,具有韻律和諧的音樂美。要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必須反復朗讀,在緩歌慢唱中把握詩的韻律、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婉轉。這樣,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給他們以音樂般地享受。其實,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唱”出來的嗎?如《關雌》:“關關雌雞,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詩四字一句,語句整齊,采用雙聲疊韻連綿詞,韻律音調和諧,瑯瑯上口,具有強烈的節奏美和音律美。

難怪古人會配上樂曲,在勞動中,在小河邊,在節日里,或淺吟,或低唱,或于動情處放聲高歌呢?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何不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順應詩歌本身的特點,來一次語文課堂的創新呢?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體驗了詩之韻味,又何嘗不可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或是在悠悠的音樂聲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親射虎,看孫郎”之豪邁;“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之雄壯;‘舊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之落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散淡;“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之凄涼·一感受到詩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讓學生自然愉悅地獲得與詩人情感上的共鳴,豈不快哉?

查看全文

詩歌教學試析論文

動物依賴本能自動地生存,餓了就覓食,困了就睡覺,它們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生的煩惱和死的恐懼,沒有關于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沒有憂慮、苦悶、悔恨、孤寂、失望……而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會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的動物,這種思考充滿了痛苦和不幸。個體生命是那樣的短暫而艱難,又是那么的虛幻和荒誕。我是誰?為什么要在一個偶然的時間里把我扔進這個世界,又在一個不可期的將來把我拋出這個世界?活著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會成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人才會賦予它意義;人的存在也是這樣。詩人的存在就是為這個世界提供價值,詩歌所捍衛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類為什么需要詩歌?說到底,就是為生命尋找一個理由。

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為鱸魚[魚會],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維的理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劉禹錫的理由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巴爾蒙特的理由是“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所以荷爾德林說:“人類詩意地棲居在這個星球上。”那么,從本質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朱光潛說:“詩人的本領就在于見出常人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蔽覀儽緛硎悄苡X出趣味來的,只是因為我們的詩心被蒙上了一層又一層陰翳;但在詩人的指點下,我們還是覺出了,可見我們的詩心未泯。

詩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著的理由。

查看全文

詩歌情景教學論文

一、由“情”入“景”

詩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詩歌中,總有一種或優雅或深邃的意境,但這種意境對知識面尚窄的小學生來說不易領會。所以就需要教師做出充分的鋪墊、積極的引導,如果能從“情”入手,對詩歌的整體基調做一定的渲染,相信會使學生更易體會它的意境美。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很明顯,即“思故鄉”,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遠離家鄉游子的思鄉之情:“許多人都會在除夕夜趕回家鄉,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心中懷有對家鄉很深的牽掛,迫切希望回到家鄉。一個人在外面漂泊流浪,當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這種思鄉之情就會變得愈加強烈?!边@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思鄉的曲子,努力創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讀詩,充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們再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鄉圖便在學生腦海里形成:夜靜難眠,皎潔的月光灑在床前,詩人聯想到家鄉的明月,舉頭長嘆,低頭沉思。詩歌所繪的深邃、幽遠的意境就在教師的渲染和鋪墊中自然而然地被學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執教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根據詩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描寫,在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上課時在多媒體上播放出來,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學生一邊吟誦,一邊欣賞優美的畫面,對詩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層的理解。由“情”入“景”,看似簡單,但需要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具有較強的引導學生和創設情景的能力。只有這樣,詩歌的意境才不會被學生分割得支離破碎,學生才會充分認識到詩歌的意境美。

二、即“景”生“情”

每首詩歌都蘊含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或濃或淡,或淺露直白,或深蘊于詩句的字里行間。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刻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送別孟浩然是在春光爛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詩人卻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天水之間,只剩下長江水滾滾東去”。這種意境幽遠纏綿,其中的景物雖在春季,但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體會送別友人時“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學生產生“贊美春光”的岐解,而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便會于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中“繁花似錦、蝴蝶飛舞、黃鶯歡唱”的飽含春之氣息的優美意境經教師的描繪和渲染之后,學生也自然會感受到春之美麗,能夠體會到詩人“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凹淳吧椤毙枰處煱言姼杷枥L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三、“情”“景”交融

從以上不難看出,詩歌中的“情”和“景”并不是孤立分開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或缺的。詩歌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情”的真摯和“景”的完美。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地講解,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如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在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聯想當時詩人所處的環境:“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夜半鐘聲”。這些景物所烘托出的意境氛圍易于學生想象,能夠達到“景”的完美再現。在這樣的意境中,學生對作者“愁”(即孤獨惆悵)的感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又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我提出了以下5個思考題: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④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⑤說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藝術特色?!队菝廊恕肥悄咸坪笾骼铎系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由淺入深地設置這5個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跟課文的順序相符,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學生沉浸在對問題的思索中,踴躍地參與問題的討論。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地發揮了出來,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擴大了思維的空間,自然就走進了詩詞的意境中去了。

查看全文

語文詩歌教學研討論文

動物依賴本能自動地生存,餓了就覓食,困了就睡覺,它們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生的煩惱和死的恐懼,沒有關于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沒有憂慮、苦悶、悔恨、孤寂、失望……而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會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的動物,這種思考充滿了痛苦和不幸。個體生命是那樣的短暫而艱難,又是那么的虛幻和荒誕。我是誰?為什么要在一個偶然的時間里把我扔進這個世界,又在一個不可期的將來把我拋出這個世界?活著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會成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人才會賦予它意義;人的存在也是這樣。詩人的存在就是為這個世界提供價值,詩歌所捍衛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類為什么需要詩歌?說到底,就是為生命尋找一個理由。

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為鱸魚[魚會],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維的理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劉禹錫的理由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巴爾蒙特的理由是“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所以荷爾德林說:“人類詩意地棲居在這個星球上。”那么,從本質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朱光潛說:“詩人的本領就在于見出常人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蔽覀儽緛硎悄苡X出趣味來的,只是因為我們的詩心被蒙上了一層又一層陰翳;但在詩人的指點下,我們還是覺出了,可見我們的詩心未泯。

詩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著的理由。

中華民族曾經是一個泱泱詩歌大國。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詩人們張目人間,寄情世外,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人情物理,體察入微,或醉或醒,或執著或灑脫,或沉郁或飄逸,或振拔或淡遠,風情萬種,千古流芳。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這個精神養料,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一直把她們置于青少年的視野之外。比如說,在剛剛試用的這套試驗修訂本之前的高中課本中,古典詩詞寥寥無幾;比如說,前幾年,高考試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據說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再比如說,相當多的教師對古典詩詞的講解以及幾乎全部訓練和測試包括高考試卷中的所謂詩歌鑒賞題差不多是在糟蹋詩歌和教唆學生厭惡詩歌。

查看全文

詩歌教學的價值

一、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新課標如此關注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這是由審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的有機生命個體,審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種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實現學生的完滿人性,審美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審美有助于學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課標的一個最偉大之處,便是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理念。特別是當前學生的審美意識被應試的功利意識所屏蔽,呈潛在狀態;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想象力的遲鈍和貧弱,審美能力還待提高,審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強詩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詩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審美活動有一個規律:即閱讀是作家——作品——讀者雙向交流的一個動態過程,文學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越高,就越能釋放更多的審美信息,對讀者形成的審美心理張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一種包括感知、想象、聯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內的、對作品進行完形、對意味進行充分體驗的能力。審美能力與審美心理張力成正比,審美心理引起的張力越大,審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經常得到一定強度的實踐鍛煉就會增強素質和有所發展,反之就會衰老,會遲鈍或萎縮一樣,學生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必須接受一定強度的審美實踐活動,詩歌閱讀便是這樣的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它為學生審美實踐的有效鍛煉提供了一個絕好機會。教師雖然也可以采用藝術方式請學生欣賞圖像文本提高審美能力,但是這些直觀性、淺白性、受控性很強的表現形式留給學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創造的空間明顯要小得多,主體審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當電視屏幕直觀而又固定化地呈現于人們的面前之時,一種規定性的現實存在替代了無數個心靈的創造,審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盡管表面看來,聲、光、色、樂樣樣都有,似乎具有很豐富的審美信息,但它給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狹小的。詩歌以其淺白性、直觀性、受控性特點成為一種最高的藝術,而詩歌教學這一以最高藝術為教學內容的詩歌教學,無疑是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路徑。

(二)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審美意識與一般意識有很大的差別,它是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需要。審美需要的客觀性,但是審美需要并不總是浮現于人的意識上層,很多時候人們關注的是實用、科學、倫理的領域,忽略了審美活動。詩歌幾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夠強烈地喚起學生的審美需要,它所展現的美恰恰是通過學生的審美實踐付出一定的審美勞動得來的,所以會讓學生刻骨銘心,甚至終身難忘,從而使學生“嗜美上癮”,其審美意識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強化。詩歌教學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詩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藝術,它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教精致。詩歌教學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愛上詩歌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審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級走向高級、由麻木遲鈍引向敏銳豐富、由悅耳悅目的低級層次走向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高級層次。所以,要養成和培養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詩歌教學是最好的途徑,詩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查看全文

幼兒詩歌仿編教學策略

摘要:幼兒詩歌仿編活動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恰當選擇詩歌內容,準確定位目標,靈活運用策略,多元優化細節,引導幼兒通過積累、感受、遷移等方式進行詩歌仿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幼兒;詩歌仿編;有效性;積累

詩歌仿編活動是幼兒教師引導幼兒學習詩歌的形式之一。它是幼兒在感知詩歌,理解其內容、結構及表現形式的基礎上,仿照原詩歌的框架(如句式、節奏與韻律等),結合個人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豐富的想象,嘗試編出自己的詩歌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摒棄傳統教學中“你教我學”的單向模式,為幼兒創設一系列活動環境,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理解詩歌,讓幼兒從詩歌的內在規律出發去感知、把握詩歌,進而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開展詩歌仿編活動呢?本文作者通過“幼兒園中大班詩歌的仿編活動”課題的研究,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選擇適合的詩歌進行仿編

在學前語言教育活動中,詩歌仿編是以學習、感知、把握詩歌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因此,要進行有效的詩歌仿編活動,首先就要選擇合適的詩歌作品。詩歌講究分行、分節,往往有明確的節奏和押韻要求。幼兒詩歌的語言往往是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的,抒情意味較濃,給人以美的享受。但需要注意,不是所有適合幼兒欣賞的詩歌都能進行仿編,適合幼兒仿編的詩歌要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其一,詩歌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具體形象,易于理解。如中班詩歌《小蠟筆》:“小蠟筆,兩寸長。畫蘋果,蘋果香。畫小鳥,小鳥唱。畫星星,星星亮?!边@首詩歌的題材來自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小蠟筆,內容淺顯易懂,格式單一,易于幼兒模仿。日常生活中他們喜歡用小蠟筆來描繪自己看到、聽到、感觸到的任何事物,容易進行再創作,題材豐富易遷移。其二,詩歌結構較為簡單,有明顯重復的結構,便于幼兒遷移模仿,進行再創作。如大班散文詩《落葉》:“樹葉落在地上,小蟲爬過來,躺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過來,坐在上面,把它當作小船……”,童話般的意境給落葉這一平常之物賦予了極強的生命力,生動、形象地向幼兒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象,童趣十足,并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語言的魅力充分體現出來,尤其是詩歌中重復的句式結構更有利于幼兒的仿編活動。

二、準確定位詩歌仿編的教學目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