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07:45: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濕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急慢性濕疹、頑固性皮膚病的臨床體會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F代醫學認為其病因與發病機理較復雜。概括起來與下列因素有關。
內因:1、素質遺傳2、代謝障礙3、營養異常(以哺乳兒童多見)4、神經官能癥之患者。
外因:1、植物性或化學性的刺激。2、由瘙癢病而誘發。3、下肢靜脈曲張或瘢痕。
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急性濕疹:斑疹迅速出現,皮膚發紅,嚴重浮腫和強度濕潤。在皮膚的表皮上,由于干涸的液體而開成了痂皮。
亞急性濕疹:和急性濕疹大致時同,但表現較為輕微,瘙癢觸摸時皮膚呈緊張感。皮膚的皮層被小鱗片遮蓋并落屑。
循證藥學依據的濕疹治療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探究循證藥學基礎上不同藥物治療濕疹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濕疹患者106例,通過計算機隨機將106例患者分成兩組,每組53人。其中對照組患者在循證藥學基礎上使用復方酮康唑軟膏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循證藥學基礎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軟膏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23%(5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25%(42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循證藥學基礎上加用硝酸咪康唑軟膏,能夠有效對濕疹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緩解,具有更高的療效。
〔關鍵詞〕循證藥學;藥物治療;濕疹濕疹
作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濕疹所帶來的局部瘙癢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1]?,F階段臨床上主要通過循證藥學對濕疹患者進行治療,因此本院開展臨床治療試驗,筆者探究循證藥學基礎上不同藥物治療濕疹藥物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選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本院確診為濕疹的患者106例,通過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106例患者分成兩組,每組53人。對照組患者在循證藥學的基礎上通過復方酮康唑軟膏進行治療。對照組中有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34.58±2.44)歲。觀察組患者則在循證藥學的基礎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軟膏進行治療。觀察組中有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34.36±2.72)歲?;颊叩男詣e以及平均年齡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循證藥學濕疹治療效果分析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臨床治療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采取何種藥物治療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循證藥學的不同治療藥物用于濕疹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為此,針對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濕疹患者進行研究比較,分別給予復方酮康唑軟膏、復方硝酸咪康唑軟膏治療,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將我院收治的100例濕疹患者納入,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確診為濕疹;近1個月內未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藥物過敏、心肺功能不全、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采取計算機隨機數字分組法分為A組、B組各50例,A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5.13±18.42)歲;B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4.58±17.59)歲。兩組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查閱關于“濕疹”“藥物治療”的文獻,統計治療藥物,基于循證藥學證據,給予A組復方酮康唑軟膏治療,每天早、中、晚各涂抹1次藥膏于患處;給予B組復方硝酸咪康唑軟膏治療,每天早、晚各涂抹1次藥膏于患處。連續治療1周。1.3觀察指標:治療1周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皮膚瘙癢評分、皮損評分、皮膚病生活質量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臨床療效可劃分為治愈(皮損、皮膚瘙癢癥狀完全消失)、好轉(皮損面積縮小,皮膚瘙癢癥狀減輕)、無效(皮損面積未縮小,皮膚瘙癢癥狀未見減輕)[1],治愈率+好轉率=總有效率;皮膚瘙癢評分采取4級評分法評估,根據皮膚瘙癢程度對應0~3分,得分越高,皮膚瘙癢越嚴重[2];皮損評分采取5級評分法評估,即對應0~4分,得分越高,皮損越嚴重[3];皮膚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量表(DQOLS)評估,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周圍環境等4項,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1.4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軟件選擇SPSS19.0,X2檢驗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例、百分比,t檢驗用于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均數±標準差,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A組總有效率為80%,B組總有效率為96%,經比較,B組顯著高于A組(P<0.05),見表1:2.2兩組皮膚瘙癢評分、皮損評分、皮膚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皮膚瘙癢評分、皮損評分、皮膚病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而在治療后,B組的皮膚瘙癢評分皮損評分、皮膚病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A組(P<0.05),見表2: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共出現2例灼熱感、1例皮疹;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共出現1例灼熱感、1例皮疹。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濕疹中西醫結合治療論文
【關鍵詞】濕疹;中西醫結合;治療
濕疹是由風濕熱邪所致的常見皮膚病,相當于祖國醫學的“風濕病”“浸淫瘡”“黃水瘡”。西醫認為濕疹為多種因素所致的一種皮膚炎癥反應,多與變態反應有關。濕疹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有獨特優勢,綜述如下。
1內服外用
1.1中藥加西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洪淑珍[1]對急性濕疹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疏風止癢為主,藥用龍膽瀉肝湯、萆解滲濕湯合二妙丸加減,亞急性濕疹以健脾除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為主,方用胃苓湯加減,慢性濕疹以養血疏風止癢、除濕潤燥為主,方用消風散加四物湯加減內服。外洗方:苦參30g,黃柏20g,地榆20g,蒼術20g,金銀花20,連翹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溫外洗,日1次;西藥口服撲而敏、開瑞坦或賽庚啶,嚴重者口服小量強的松或地塞米松。亞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軟膏。治療100例,治愈66例,好轉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劉明江等[2]采用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湯,并口服開瑞坦10mg/d,外用爐甘石洗劑,1%氫化可的松治療急性濕疹,療效滿意。何澤民等[3]把濕疹分為濕熱毒瘀型和陰血虧虛型,分別給予祛濕清熱解毒湯和滋陰養血止癢湯。西藥口服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息斯敏、強的松,中藥外洗(山豆根、苦參、金銀花、連翹、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處涂三九皮炎平軟膏。治療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療濕疹60例。中醫辨證分型,風熱型:荊防湯加減,濕熱型:龍膽瀉肝湯或涼血消風湯加減,脾濕型:胃苓湯加減,陰虛夾濕型:滋陰除濕湯,風盛血燥:養血消風湯,配合口服西藥敏迪、賽庚啶。外用爐甘石洗劑、皮炎平、膚疾寧。痊愈53例,占88.33%,總有效率100%。
1.2中藥加西藥內服與西藥外用李俊鋒[5]治療濕疹100例,中藥內服予自擬濕疹湯;西藥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軟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撲而敏(4mg)10片、四環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針劑1ml、聚肌胞2ml,調勻外搽。痊愈96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療急性濕疹68例,口服賽庚啶2mg,維生素C200mg,日3次,中藥以清熱止癢湯(地膚子、白蘚皮、綠豆衣等)口服,外搽維膚霜。治愈40例,好轉14例,有效6例,無效2例。吳國根等[7]用內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潤膚湯(茯苓、蒼術、白術、當歸、丹參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軟膏治療慢性濕疹40例,總有效率92.5%。
1.3中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郭晴[8]以疏風養血,清熱除濕(當歸、防風、苦參、蟬蛻、生地、石膏、荊芥等)為法內服,外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方(黃連、黃柏、全蝎、大黃、苦參研末)混合尿素軟膏。輕者2~4d,重者4~7d治愈,隨訪1年未復發。
清熱除濕湯治療嬰兒濕疹分析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所選85例均系我院門診病例,患兒均為1歲內的嬰兒。其中男50例,女35例,年齡<2個月5例,2~3個月28例,3~6個月19例,>6個月33例。病程<1周62例,1周~1個月11例,2~3個月8例,>6個月4例。病變部位發于頭面部58例,肢體屈側12例,泛發全身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和療效標準》。
1.2治療方法用清熱除濕湯為主治療(本方來源于北京中醫院皮膚科)?;痉剑糊埬懖荨酌└?、生地、大青葉、車前草、生石膏、黃芩、六一散。隨癥加減,便干者加重生地用量,同時也可加熟軍;便溏者加茯苓、蒼術、白術、生薏米;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雞內金;滲液多者加茯苓、苦參;癢甚者加白鮮皮、刺蒺藜;皮疹以頭面為主者加蟬衣、野菊花,下肢重者加黃柏;血虛者可加當歸、雞血藤。頭兩煎分2次服,第三煎外洗,每日1劑。同時注意,用牛奶喂養的患兒,自己服用,藥量較輕,用母乳喂養的患兒,母親服藥,藥量同時也要加大,而且也可以隨母親的體質辨證施治,隨證加減。
1.3結果
1.3.1療程以服藥2周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個療程。
1.3.2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經2個療程治療后,皮損及癥狀消失,無反復;顯效:經2個療程治療后,皮損及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經2個療程治療后,皮損及癥狀無好轉。
下肢潰瘍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下肢潰瘍臁瘡中藥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下肢潰瘍中藥外治療效果。方法通過對25例下肢潰瘍運用中藥黃芪、當歸、丹參、紫草、白芷為主,加減外貼于潰爛處。結果總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潰瘍屬祖國醫學“臁瘡”范疇,是發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潰瘍。其特點是經久不愈或愈合后雖然收口,但因損傷而常復發,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多年來,筆者長期從事中醫藥工作,現將在工作中采用中醫外治方法治療“臁瘡”25例,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皮質類固醇制劑的變態反應透析
摘要:近年來不斷有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后發生過敏的報道,本文就皮質類固醇激素過敏的診斷實驗和臨床上容易引起的過敏類型等進行簡單介紹。
關鍵詞:皮質類固醇制劑;變態反應
近年來,各醫院皮膚科對皮質類固醇激素應用后發生過敏現象的報道不斷增多,人群中患病率為0.3%~4.8%,各報道間差異較大?,F針對皮質類固醇激素過敏的診斷實驗,臨床上引起的過敏類型等介紹如下:
1診斷方法
針對皮質類固醇制劑(CS)過敏的診斷方法,大致有三種。
1.1斑貼試驗
干細胞移植病患皮膚藥物護理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碘伏溶液及洗必泰溶液對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皮膚護理效果。方法將患者25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予0.05%碘伏溶液而對照組予0.02%洗必泰溶液作移植前藥浴及移植期間的皮膚護理。結果觀察組皮膚不適及感染發生率為18.18%,對照組為85.71%,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結論碘伏對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皮膚護理效果優于洗必泰。
【關鍵詞】干細胞移植碘伏皮膚護理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惡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無論是自體移植還是異體移植,在移植前均需接受預處理,即超大劑量的放療和化療,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統明顯受到抑制,此時極易發生出血和感染等并發癥,而皮膚感染是移植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2002年8月~2006年12月我科對25例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分別采用0.05%碘伏溶液及0.02%洗必泰溶液作皮膚護理,并進行效果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2年8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作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25例,其中觀察組11例,男4例,女7例,年齡13~52歲,平均38.6歲;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發性骨髓瘤2例;行異體干細胞移植2例,自體干細胞移植9例。對照組14例,男6例,女8例,年齡21~56歲,平均41.2歲;急性白血病8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發性骨髓瘤2例,淋巴瘤1例。行異體干細胞移植2例,自體加異體干細胞移植1例,自體干細胞移植11例。兩組患者移植前均采用馬利蘭/環磷酰胺(BU/CY)或馬利蘭/阿糖胞苷(BU/Ara-C)作預處理,男女構成、年齡、病情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透視濕與皮膚病研究
濕本是自然界氣候之一,但濕邪則是人類的致病因素之一,濕以重濁粘滯為其特點,故濕邪之為病,證候復雜,纏綿難愈,濕證涉及臨床各科,現就濕與皮膚病的關系作如下論述。
1濕邪與發病
濕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體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關于濕邪致病的記載最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頸項強,皆屬于濕;……”明確指出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濕相關,后世醫家對濕邪致病的論述亦較多,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陰腫,陰戶忽然腫而疼痛,由肝脾傷損濕熱下注……,”此病證類似于現代的急性女陰潰瘍;又認為痹證是濕邪侵及肌肉經絡關節皮膚,經脈痹阻而發為“肌痹”、“皮痹”、“痹證”;認為經脈曲張性小腿潰瘍,深膿庖瘡是因濕氣郁久成毒,濕毒之氣下注小腿而發病。筆者認為:凡腹滿水腫,肌膚腫脹,糜爛、滲出、水皰、結節等皮損無不與濕相關,只是因人、因時、因部位或因挾熱、挾風之不同而皮損出現先后、輕重、多少之不等罷了。例如毛囊炎、癤、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濕疹、某些藥疹、膿皰瘡、濕性脂溢皮炎、多汗癥、酒皶鼻、痤瘡等病均因于濕熱內蘊,或上蒸于頭面,或迫津外泄、或蘊結于肌膚,或挾時邪、外感邪毒而誘發;帶狀皰疹由肝膽濕熱或脾虛濕盛引起;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因于風濕蘊阻、經絡阻隔、肌膚失養所致者為多;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大皰性疾病多由濕熱交蒸外越肌膚所致;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多由寒濕凝滯,血瘀阻絡所致;小腿潰瘍、足癬、女陰潰瘍、糜爛性龜頭炎多由濕熱下注所致;還有濕熱下注、外感邪毒而發的接觸過敏性皮炎等等。
2濕證與臨床
濕證有內濕、外濕之分,有上濕、下濕之別,辨證上各不相同,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型。
2.1濕熱內蘊證見發熱或有汗出而熱不解,面色潮紅,心煩,口干不多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皮疹色紅,水腫、水皰、糜爛、滲液或見丘疹、結節、膿皰,自覺癢或痛。臨床多見于膿皰瘡、單純皰疹、鵝口瘡、剝脫性皮炎、痤瘡、脂溢性皮炎、帶狀皰疹、癤、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觸性皮炎、足癬、藥疹、濕疹等。
臨床皮膚性病學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在進行臨床醫學皮膚性病教學的過程中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將臨床規培的110名學生分成信息組(55名)和常規組(55名),對兩組學生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皮膚性病學》中的銀屑病、濕疹、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內容的教學,常規組學生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信息組學生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教學,對比兩組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滿意度和測驗成績。結果:信息組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測驗成績均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將信息化教學設計應用于臨床醫學皮膚性病的教學中,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加強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水平,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有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臨床醫學;皮膚性病學
信息技術給全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各行各業均在不斷的提高信息化水平,教育行業也是如此,很多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涌現,如翻轉課堂、思維導圖、主題學習網站、電子書包、線上教學等[1],這些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改革和創新。本研究分析在進行臨床醫學皮膚性病教學的過程中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以本校2018年臨床規培的11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均以優異成績考入本校,將學生隨機分成信息組(55名)和常規組(55名),所有學生在學習期間已經系統的對內科學、外科學等專業課程進行了學習,并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兩組學生的個人資料和成績對比無差異(P>0.05)。1.2方法。選擇了《皮膚性病學》的四個教學內容,包括銀屑病、濕疹、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常規組學生在學習這四個章節的內容時,采取的教學方法為傳統的方法。首先進行相關內容的理論知識講解,其次,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門診見習和病歷討論[2]??倢W時為12學時,完成全部教學后對學生進行測驗。信息組學生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內容如下:①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撰寫信息化教學設計,其中包括了教學的重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②教師需要進行試講,由其他專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教師在對教學設計進行適當的修改。③根據教學設計對信息組的55名學生進行授課,包括了課前的預習、課堂教學以及課后的測驗,總學時為12學時。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滿意度和測驗成績。滿意度:自制滿意度量表,包括了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學活動的展開情況、學生的臨床技能掌握情況、教師的教學態度、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綜合素養、職業道德等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感受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滿分100分。測驗成績:兩組學生在教學結束后進行統一測驗,了解學生對銀屑病、濕疹、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等內容的掌握情況,四個教學內容的總分均為100分,對比學生的測驗成績。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軟件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