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04:13: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消化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消化道

消化道潰瘍的藥物治療思索

1藥物治療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同屬上消化道潰瘍。其發病機制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所以在治療上有很多共同點。目前在治療上消化道潰瘍藥物方面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粘膜保護劑。這類藥物應用較多的有日本進口的麥滋林-S;德國進口的胃必治、胃必妥;國產的樂得胃、胃速樂、胃康寧、三九胃泰、迪樂、得樂等。在粘膜保護劑的應用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沒有什么不同,服藥方法、應用劑量大致一樣。副作用是有致腹瀉的作用,服用時應向患者講明。得樂和迪樂是通過所含膠體鉍而針對幽門螺旋菌起作用的,麥滋林-S主要含有從綠色植物中提煉的某種氨基酸,有促進上皮組織的再生和修復作用,且藥物的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氫氧化鋁,除了具有中和胃酸的能力外,還有增加胃粘液分泌的作用。從而可以保護胃粘膜使其免遭進一步的損害。2000年,第一個利用手性化合物氧化合成技術研制的純左旋體質子泵抑制劑埃索美拉唑問世。此藥物是一種具有單一定向結構的純手性藥物,具有顯著的生物代謝和臨床優勢。

2用藥誤區

2.1用藥單一:用一種抗生素治療,如口服慶大霉素、青霉素V鉀片劑、紅霉素等,若抗生素選用不當或單獨使用,容易造成抗藥菌株,為以后的治療造成困難。

2.2打輸液代替服藥:治療潰瘍病無須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口服藥物的效果很好,且經濟和方便。

2.3接力賽式用藥:在多種正確的用藥方案中,各種藥物均應在1日內同時服用。然而,有的病人單服一種藥1~2周,接著再服另一種藥1~2周。這種接力賽式的用藥方法效果差,且易造成抗藥性。

查看全文

消化道疾病普查實施細則

全鎮各上消化道普查工作相關部門:

現將《**鎮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望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落實鎮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實施方案

為準確掌握全鎮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病規律,有效防治上消化道疾病,保障全鎮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在全鎮開展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普查工作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為出發點,認真貫徹新時期衛生工作“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的方針,通過對重點人群開展消化道疾病普查,及時發現上消化道腫瘤,為早診斷、早治療和綜合預防腫瘤發生提供科學依據,最大限度地降低上消化道疾病發病率,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統籌發展。

二、普查對象和方法

查看全文

消化道黏膜腫瘤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治療;診斷;超聲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內鏡超聲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內鏡結合超聲內鏡進行臨床診斷,確診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結果內鏡超聲診斷符合率為100%,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有效率為96.8%,無任何并發癥發生。結論超聲胃鏡可判斷腫瘤起源層次,內鏡下治療對機體損傷小,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消化道黏膜下腫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類來自黏膜層以下(非黏膜組織)的消化道病變。隨著內窺鏡的普及和高頻電切術的應用,為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治開辟了新的途徑,消化道SMT的發現和診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內鏡治療的常用方法,常用來治療消化道早期腫瘤及扁平息肉。現將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收治的31例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窺鏡下診療資料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行胃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并進一步行內鏡超聲檢查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齡24~73歲,平均49歲。診斷依據:①腫瘤表面覆蓋黏膜光滑;②用活檢鉗夾住并牽拉覆蓋黏膜時,其可在腫瘤表面移動;③閉合的活檢鉗推頂腫瘤,可使其在黏膜下移動;④多數腫瘤呈丘形或半球形向腔內隆起,基底部寬大,境界不明確,直徑多在2cm以內;⑤腫瘤較大時可見橋形黏膜皺襞。術前常規內鏡下病理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相對照,部分病例接受超聲胃鏡檢查。

1.2超聲內鏡臨床診斷31例患者都進行內鏡超聲檢查,其中良性間質瘤18例(58.1%),直徑0.5~3cm,10例位于固有肌層,8例位于黏膜肌層;惡性間質瘤6例(19.4%),直徑2.5~5cm,均起源于固有肌層;脂肪瘤3例(9.7%),直徑1.2~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層;異位胰腺3例(9.7%),直徑0.8~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層;胃底靜脈曲張1例(3.2%)。

查看全文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02例患者中,男68例,女34例;年齡在22~71歲之間,平均40.3歲。消化性潰瘍61例,急性胃黏膜損害20例,食道靜脈曲張破裂18例,胃癌3例。常見的表現有嘔血黑便,失血性休克,不同程度的發熱、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精神軟弱,乏力等。

1.2相關標準上消化道出血定為以屈氏韌帶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本組102例患者均為該癥(注:未區別急性或慢性,大出血與中量或少量出血)。

2護理體會

2.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首先對患者做好心電監護,每30min測量1次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并詳細記錄,及時發現休克、肝昏迷等并發癥;仔細觀察嘔血、便血先兆,一旦先兆癥狀出現應及時處理;準確觀察并記錄嘔吐物及大便的色狀,用以判斷是否再出血,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臥床應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必要時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

查看全文

上消化道出血診斷與治療論文

失血量的估計對進一步處理極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變,但匿血試驗就可以為陽性,50~100ml以上出現黑糞。以嘔血、便血的數量作為估計失血量的資料,往往不太精確論文。因為嘔血與便血常分別混有胃內容與糞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貯留在胃腸道內,仍未排出體外。因此可以根據血容量減少導致周圍循環的改變,作出判斷。

一、一般狀況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輕度減少,可由組織液及脾貯血所補償,循環血量在1h內即得改善,故可無自覺癥狀。當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癥狀時,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時,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繼續,除暈厥外,尚有氣短、無尿,此時急性失血已達2000ml以上。

二、脈搏

脈搏的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最初的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痙攣,使肝、脾、皮膚血竇內的儲血進入循環,增加回心血量,調整體內有效循環量,以保證心、腎、腦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過大,機體代償功能不足以維持有效血容量時,就可能進入休克狀態。所以,當大量出血時,脈搏快而弱(或脈細弱),脈搏每分鐘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計為800~1600ml;脈搏細微,甚至捫不清時,失血已達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臥時脈搏、血壓都可接近正常,但讓病人坐或半臥位時,脈搏會馬上增快,出現頭暈、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經改變體位無上述變化,測中心靜脈壓又正常,則可以排除有過大出血。

查看全文

醫藥防治消化道管理論文

【摘要】消化道腫瘤(主要包括食管癌和胃癌)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通過查閱近30年來有關消化道腫瘤的文獻報道,發現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中醫藥防治消化道腫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從舌象、病機及治則方面對其基礎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回顧,綜述了近代各位醫家在臨床上應用中醫藥防治消化道腫瘤方面的研究進展,包括延長生存期、控制并發癥、減輕毒副作用和癌前病變的防治四方面,旨在對消化道腫瘤的中醫基礎理論及治療進展有進一步認識,為臨床醫生診治消化道腫瘤提供參考。

【關鍵詞】消化道腫瘤食管癌胃癌中醫藥治療

前言

消化道腫瘤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仍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中醫藥防治消化道腫瘤的基礎理論、臨床實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閱了30年來有關消化道腫瘤文獻報道共800余篇,經整理回顧如下。

基礎理論研究

(一)舌象研究

查看全文

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齡20-72歲。消化性潰瘍24例,急性胃黏膜損傷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4例,胃癌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癥狀。經治療護理治愈22例,好轉6例,轉入外科手術2例,死亡2例。

1.2相關標準

以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定為上消化道出血。

2護理體會

查看全文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齡20-72歲。消化性潰瘍24例,急性胃黏膜損傷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4例,胃癌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癥狀。經治療護理治愈22例,好轉6例,轉入外科手術2例,死亡2例。

1.2相關標準

以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定為上消化道出血。

2護理體會

查看全文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護理;宣教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膽道病變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圍循環衰竭,如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臨床護理在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類患者的護理,是促進疾病好轉、延長出血周期、減少出血次數的重要措施之一?,F將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與分析,從中取得了些經驗,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自2002年5月止2006年3月,筆者參與搶救護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齡16歲~84歲。肝硬化63例,急性胃黏膜病變8例,消化性潰瘍16例,消化系腫瘤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癥狀。經過治療護理,治愈69例,好轉18例,自動出院3例,轉外科手術2例,病情惡化及死亡4例。

2臨床觀察

2.1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對血壓的觀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導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現為血壓下降和脈壓差縮?。粚γ}搏的觀察:脈搏的改變是觀察休克的主要標志,休克早期脈搏加速,休克晚期脈搏細而慢;對體溫的觀察:失血者體溫多低于正?;虿簧?。一般休克糾正后可有低熱或中度熱,一般≤38.5℃,持續數日或數周,原因系出血后分解產物吸收,血容量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失調而引起發熱,若體溫≥38.5℃,應考慮出血后誘發感染,如體溫持續不退或退熱后又不升則應考慮再出血。

查看全文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和總結上消化道出血的搶救觀察和護理。方法:回顧性分析了10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搶救,觀察和護理體會。結果:明顯提高了搶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減少并發癥。結論:通過加強對上消化道出血的搶救、觀察和護理,可以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作出相應的處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時間縮短,康復快,治療效果好,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搶救護理

ObservationonRescueandNursingAbout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drawconclusionsaboutobservationandnursingfor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Method:Reviewandanalyzethetreatmentof106patientswithacute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Result:Successrateforthetreatmenthasbeenobviouslyenhanced.Thedeathratehasbeenhalved.Wesucceedinavoidingpatients’bleedingagainandcomplicatingdisease.Conclusion:Withthegoodworkofobservationandnursingonthecases,wecanfindoutimmediatelyanychangesinthepatients’conditionsowecanofferthemprompttreatment.Asaresult,timeofhospitalizationcanbeshorted.Patientscangetwellquicklybecauseofimprovementsintreatment.

Keywords: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rescue;Observation;Nursing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為中等動脈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現為嘔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圍循環衰竭等,如不積極搶救和及時處理可危及生命。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筆者參與搶救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