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5:05: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形態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形態安全屬性與創新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產品設計為形態學的外在表現,安全為形態學的基本屬性。深入剖析形態的安全屬性,構建面向安全的產品創新設計體系,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生成產品的創新設計解。方法從歷史的角度研究形態學的安全屬性的源流與表現,分析安全屬性的物質與精神層面,從結構和色彩兩個維度剖析設計形態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耦合統一,提出綜合考慮安全屬性的設計形態創新方法,以面向安全的創新設計,指導設計實踐的發展方向;并以視覺假體創新設計為研究案例,詮釋基于安全的設計形態創新設計。結論提出的方法與設計實踐,以安全為主導思想,通過形態的具體表現,滿足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關注以人為本的可持續性發展,有效指導了面向安全的創新設計。
關鍵詞:形態學;安全屬性;創新設計
在產品設計需求不斷被提高的今天,關于設計與安全的問題同樣受到關注。設計形態中“安全”屬性是設計核心要素,設計面對的不僅是日常應用,而且被提升到關系人類發展延續的生命體中。在當下的設計形態研究中,如何面向安全的創新設計發展是人們需要面對、探討、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近現代國際科學領域中,“形態”這一概念,被賦予更多的衍生意義,而“形”與“態”的界定,是基于人為形態的可視性方面與非可視性方面進行的對應性研究,由此厘清有關于人為形態創作的機理。設計師通過材料、色彩、結構等方式塑造設計作品可視性的“形”,同時通過“形”深入發掘“態”所呈現的內涵,這是設計界必然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的領域。形態的安全屬性是設計領域思考的先決性因素。
1安全屬性的物質與精神層面
1.1安全屬性的物質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物”有三種形態:從認識的角度,是指事物;從本體論出發,是指物質;從唯物使觀看,是指社會存在[1]。這里主要取本體論,物質之意,探究設計中由物質形態引發的安全思考。2015年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一家工廠中,機器人“出手”殺死了一名工作人員,有關設計的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熱議。這名不幸身亡的工作人員是大眾的承包商,事發時正與同事一起安裝機器人,但機器人卻突然抓住他的胸部,然后把他重重地壓向一塊金屬板,最終導致這名工作人員因傷重不治身亡。然而,由于事發時這名工作人員正在安裝機器人,所以他在安全籠中,而他的同事站在籠外,卻沒有受傷。這個機器人在整件事情中沒有出現技術故障,也沒有遭到損壞?!拔铩钡膭撛旌褪褂弥黧w均為“人”,人在面對造物時,要遵循的第一原則即為“安全”。產品創造從物質本身出發,通過各項條件的組合,保持產品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結合審美因素,構成物質本身所能提供給使用者的本體安全效應。例如,在生產過程中若某一基礎環節出現故障或協調性誤差,設計安全的穩定鏈接就會被打破,物質本體也將帶來安全隱患。1.2安全屬性的精神層面。布魯諾•賽維總結象征主義的移情作用論(Einfuehlung)關于形式的心理作用,認為建筑只是制造某種預定的人類反應的一個機器而已。例如他們認為水平線讓人體驗到一種內在感、合理性、理智;垂直線象征著崇高,代表著果斷有力;螺旋線表示升騰、超脫;立方體顯示肯定感;圓給人以平衡感、控制力,一種掌握全部生活的力量;球體代表完滿[2]。由此,不同形態的設計,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設計心理學》一書借鑒了W.H.梅奧爾所著的《設計原則》中關于“物質心理學”的概念和事例,指出“物質心理學”應該是研究物品預設用途的學問。預設用途是指物品被人們認為具有的性能及其實際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決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3],而設計師根據預設目標受眾的心理情感反應,設計出形態與之匹配的產品,從而引起良好的心理反應。石器時代“人面魚紋盆”,見圖1,器物口徑為339.8cm,繪畫表現為內壁彩繪,描繪對象為“人面”與“魚”,將“人面”取幾何造型并與“魚”圖形相結合。在多處發掘中均出現石器時代的帶有“魚”圖形的彩陶器皿,可以從中發現當時人類生活與魚之間的關系。在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時代,魚作為主要食物來源或繁衍的象征意義的對象,以圖案的形式出現于器物之上,所帶來的不僅是形式上的豐富,而且是心靈情感上的安全與滿足。
2設計形態的安全屬性
文藝意識形態性思考
【內容提要】意識形態的性質不僅是認識的,而且也是實踐的。但由于我們過去對意識形態做純認識論化和純理論化的理解,使得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實踐本性缺乏應有和足夠的理解。實踐只能是人的實踐,是在人的需要、意識、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所以意識形態也只有融入大眾、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會心理、融入個人意識和人格無意識,才能轉化為實踐的精神動力。文藝則集中而生動的體現了意識形態的這一特征。
【關鍵詞】意識形態、認識與實踐、社會心理與個人心理、社會主義文藝
一
文藝的意識形態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支點。這是因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中反映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觀念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是先在的,就像葛蘭西所指出的,“是由每個人從其進入這個意識的世界之時起,就自動陷入的許多社會集團所強加的”(P.233)。人們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進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識形態的過程。阿爾都塞也認為只要一個人進入社會,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識形態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動無不受一定意識形態的支配和規范,所以他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文化客體”,是人們必須接受的贈品。出于對意識性質以及它與人的思想、行為之間關系的自覺認識,馬克思主義才從根本上把文藝界定為一定社會意識形態,并要求無產階級文藝自覺地擔當起以無產階級世界觀來改造世界,以社會主義精神來教育和鼓舞人民大眾的歷史使命。因而意識形態性也就成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思想靈魂。
正是由于這樣,文藝的意識形態性這個命題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許多“純藝術論”的倡導者的反對,新時期以來,在我國文藝理論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質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藝部門的領導也回避文藝的意識形態性、不敢理直氣壯地堅持文藝的意識形態性問題,這實際上是在思想上放棄了對文藝的領導。這些年來,我們的文藝事業在走向繁榮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與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完全背道而馳的創作傾向,起著腐蝕人們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靈魂、敗壞社會風氣的作用,這顯然是與文藝界所出現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思潮是分不開的。
這股思潮在我國出現自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分析起來大概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想的影響。自上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否定意識形態與現實社會中個人存在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意識形態直接等同于國家意識形態,等同于一個純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而純粹是一種意識形態,斷言隨著蘇東劇變,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也宣告終結。這觀點很契合我國某些長期以來深受極“左”思潮壓制和飽受“”文化專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評家的思想和心理,他們也就趁我們不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之機,以批判文藝界的極“左”思潮之名,跟著在我國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思潮,試圖以文藝是一種“美”、一種“文化現象”來取而代之。這些觀點在理論上自然是經不起分析的,因為“美”不可能完全脫離“真”和“善”而獨立存在的,所以審美評價和審美選擇在根本意義上來說無疑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因此審美觀的差異說到底就是一種價值觀的差異,它是不可能與意識形態完全沒有聯系的。另一方面,也與以往我們對意識形態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確切性是分不開的,這種片面性和不確切性具體表現為:一是純科學的傾向,亦只是從意識論、認識論的觀點,從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反映被反映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意識形態的性質,對于意識形態的價值屬性和價值內涵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闡明。意識形態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意識,它作為反映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觀念,是屬于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信念體系和行為規范的范疇的,它的任務就是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為引導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參與到對社會的變革實踐。所以,它不僅有認識的屬性,同時還有價值的屬性,不僅有理論的功能,同時還有實踐的功能。這些方面,葛蘭西、阿爾都塞和晚年的盧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論述和發揮,并得到西方學界較為廣泛的認同。如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作為表象體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學,是因為在意識形態中實踐——社會的職能比理論的職能重要得多”。盧卡契認為意識形態的“目的是使人的社會實踐變得有意識有活力”,“所有意識形態所面臨的決定性問題是:Wastan(做什么)?”《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解釋意識形態時也認為它是“社會哲學或政治哲學的一種形式。其中實踐的因素與理論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觀念體系,旨在解釋世界并改造世界”。這些見解都是值得重視的。但是在我國過去,可能為了與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識形態所指代的“虛假的意識”,亦即指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合法的統治而制造出來的一種虛幻的價值觀念劃清界線,在闡述意識形態時都側重于從它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方面,亦即認識論的、科學性的觀點來進行發揮,而忽視從實踐性的、對社會變革的功能方面來進行理解,這就把意識形態實證化了、認識論化了、純科學化了。這理解顯然是不夠全面、準確的。二、是純理論的傾向,側重強調意識形態是自覺反映一定社會存在的思想(理論)體系,而無視它與社會心理、個人心理和日常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認識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自覺的思想觀念,不但是從對社會心理加工、提升而來,如同普列漢諾夫所說的是以社會心理為“共同根源”的,同時還表現為只有經由社會心理,意識形態才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樣,就把意識形態混同于意識形態理論和意識形態科學,視意識形態為遠離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數意識形態專家在研究的純思辨的、理論形態的東西。盡管我們在理論上都承認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之間是相互影響并積極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但由于對這種反作用的內在機制和內在環節沒有足夠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從而使得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說明上,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幾乎顯得無所作為。而我們之所以強調要真正闡明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須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內在機制和內在環節,就是由于馬克思所說的:“思想從來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圍”,因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現實關系實現對社會的變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边@表明意識形態總是以現實的人為物質載體的,它要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首先必須融入生活、融入大眾、融入社會心理、融入人們的人格無意識之中,唯其這樣,它才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實踐的精神動力。在這方面,葛蘭西、賴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許多有益的探討,如葛蘭西提出:必須革除“哲學是一種奇怪而艱難的東西,認為它是由特定領域內的專家或專業的和系統的哲學家所從事的專門理智活動”的觀念,“不應把所謂‘科學的’哲學的東西,同只是觀念的和意見的片斷匯集的、日常的和大眾的哲學分割開來”。他批評當時意大利流傳的以克羅齊和金蒂雷為代表的“內在論哲學”,認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們不能在上層建筑和底層之間、‘普遍人’和知識分子之間建立起一種意識形態上的一致性”。這些探討對于我們克服對意識形態理解的純科學、純理論的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識形態性質,實現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貢獻和積極意義的,它應該被吸收到我們的意識形態理論中來,并作為我們探討文藝意識形態性的重要理論依據來加以研究。
人性化的產品形態設計
[摘要]人性化的產品形態設計是通過人性化的形態要素向消費者傳達有關信息,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滿足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生理需求。人性化產品的功能形態和視覺形態構成了統一和諧的產品形態?,F代科學的發展為人性化產品的形態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產品形態設計;人性化;功能形態;視覺形態
人性化設計是藝術設計一直追求的目標。人性化的產品形態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也滿足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對效率、便利和樂趣的需求。
一、人性化產品形態向消費者的信息傳達
1.人性化的產品形態是產品向消費者傳達信息的載體
工業設計的對象是產品,但設計的目的卻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從本質上看,產品設計是“為人”的設計,其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
文藝意識形態性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意識形態的性質不僅是認識的,而且也是實踐的。但由于我們過去對意識形態做純認識論化和純理論化的理解,使得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實踐本性缺乏應有和足夠的理解。實踐只能是人的實踐,是在人的需要、意識、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所以意識形態也只有融入大眾、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會心理、融入個人意識和人格無意識,才能轉化為實踐的精神動力。文藝則集中而生動的體現了意識形態的這一特征。
【關鍵詞】意識形態、認識與實踐、社會心理與個人心理、社會主義文藝
一
文藝的意識形態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支點。這是因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中反映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觀念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是先在的,就像葛蘭西所指出的,“是由每個人從其進入這個意識的世界之時起,就自動陷入的許多社會集團所強加的”(P.233)。人們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進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識形態的過程。阿爾都塞也認為只要一個人進入社會,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識形態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動無不受一定意識形態的支配和規范,所以他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文化客體”,是人們必須接受的贈品。出于對意識性質以及它與人的思想、行為之間關系的自覺認識,馬克思主義才從根本上把文藝界定為一定社會意識形態,并要求無產階級文藝自覺地擔當起以無產階級世界觀來改造世界,以社會主義精神來教育和鼓舞人民大眾的歷史使命。因而意識形態性也就成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思想靈魂。
正是由于這樣,文藝的意識形態性這個命題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許多“純藝術論”的倡導者的反對,新時期以來,在我國文藝理論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質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藝部門的領導也回避文藝的意識形態性、不敢理直氣壯地堅持文藝的意識形態性問題,這實際上是在思想上放棄了對文藝的領導。這些年來,我們的文藝事業在走向繁榮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與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完全背道而馳的創作傾向,起著腐蝕人們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靈魂、敗壞社會風氣的作用,這顯然是與文藝界所出現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思潮是分不開的。
這股思潮在我國出現自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分析起來大概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想的影響。自上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否定意識形態與現實社會中個人存在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意識形態直接等同于國家意識形態,等同于一個純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而純粹是一種意識形態,斷言隨著蘇東劇變,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也宣告終結。這觀點很契合我國某些長期以來深受極“左”思潮壓制和飽受“”文化專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評家的思想和心理,他們也就趁我們不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之機,以批判文藝界的極“左”思潮之名,跟著在我國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思潮,試圖以文藝是一種“美”、一種“文化現象”來取而代之。這些觀點在理論上自然是經不起分析的,因為“美”不可能完全脫離“真”和“善”而獨立存在的,所以審美評價和審美選擇在根本意義上來說無疑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因此審美觀的差異說到底就是一種價值觀的差異,它是不可能與意識形態完全沒有聯系的。另一方面,也與以往我們對意識形態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確切性是分不開的,這種片面性和不確切性具體表現為:一是純科學的傾向,亦只是從意識論、認識論的觀點,從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反映被反映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意識形態的性質,對于意識形態的價值屬性和價值內涵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闡明。意識形態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意識,它作為反映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觀念,是屬于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信念體系和行為規范的范疇的,它的任務就是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為引導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參與到對社會的變革實踐。所以,它不僅有認識的屬性,同時還有價值的屬性,不僅有理論的功能,同時還有實踐的功能。這些方面,葛蘭西、阿爾都塞和晚年的盧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論述和發揮,并得到西方學界較為廣泛的認同。如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作為表象體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學,是因為在意識形態中實踐——社會的職能比理論的職能重要得多”。盧卡契認為意識形態的“目的是使人的社會實踐變得有意識有活力”,“所有意識形態所面臨的決定性問題是:Wastan(做什么)?”《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解釋意識形態時也認為它是“社會哲學或政治哲學的一種形式。其中實踐的因素與理論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觀念體系,旨在解釋世界并改造世界”。這些見解都是值得重視的。但是在我國過去,可能為了與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識形態所指代的“虛假的意識”,亦即指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合法的統治而制造出來的一種虛幻的價值觀念劃清界線,在闡述意識形態時都側重于從它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方面,亦即認識論的、科學性的觀點來進行發揮,而忽視從實踐性的、對社會變革的功能方面來進行理解,這就把意識形態實證化了、認識論化了、純科學化了。這理解顯然是不夠全面、準確的。二、是純理論的傾向,側重強調意識形態是自覺反映一定社會存在的思想(理論)體系,而無視它與社會心理、個人心理和日常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認識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自覺的思想觀念,不但是從對社會心理加工、提升而來,如同普列漢諾夫所說的是以社會心理為“共同根源”的,同時還表現為只有經由社會心理,意識形態才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樣,就把意識形態混同于意識形態理論和意識形態科學,視意識形態為遠離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數意識形態專家在研究的純思辨的、理論形態的東西。盡管我們在理論上都承認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之間是相互影響并積極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但由于對這種反作用的內在機制和內在環節沒有足夠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從而使得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說明上,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幾乎顯得無所作為。而我們之所以強調要真正闡明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須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內在機制和內在環節,就是由于馬克思所說的:“思想從來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圍”,因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現實關系實現對社會的變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边@表明意識形態總是以現實的人為物質載體的,它要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首先必須融入生活、融入大眾、融入社會心理、融入人們的人格無意識之中,唯其這樣,它才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實踐的精神動力。在這方面,葛蘭西、賴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許多有益的探討,如葛蘭西提出:必須革除“哲學是一種奇怪而艱難的東西,認為它是由特定領域內的專家或專業的和系統的哲學家所從事的專門理智活動”的觀念,“不應把所謂‘科學的’哲學的東西,同只是觀念的和意見的片斷匯集的、日常的和大眾的哲學分割開來”。他批評當時意大利流傳的以克羅齊和金蒂雷為代表的“內在論哲學”,認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們不能在上層建筑和底層之間、‘普遍人’和知識分子之間建立起一種意識形態上的一致性”。這些探討對于我們克服對意識形態理解的純科學、純理論的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識形態性質,實現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貢獻和積極意義的,它應該被吸收到我們的意識形態理論中來,并作為我們探討文藝意識形態性的重要理論依據來加以研究。
文藝意識形態性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意識形態的性質不僅是認識的,而且也是實踐的。但由于我們過去對意識形態做純認識論化和純理論化的理解,使得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實踐本性缺乏應有和足夠的理解。實踐只能是人的實踐,是在人的需要、意識、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所以意識形態也只有融入大眾、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會心理、融入個人意識和人格無意識,才能轉化為實踐的精神動力。文藝則集中而生動的體現了意識形態的這一特征。
一
文藝的意識形態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支點。這是因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中反映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觀念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是先在的,就像葛蘭西所指出的,“是由每個人從其進入這個意識的世界之時起,就自動陷入的許多社會集團所強加的”(P.233)。人們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進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識形態的過程。阿爾都塞也認為只要一個人進入社會,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識形態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動無不受一定意識形態的支配和規范,所以他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文化客體”,是人們必須接受的贈品。出于對意識性質以及它與人的思想、行為之間關系的自覺認識,馬克思主義才從根本上把文藝界定為一定社會意識形態,并要求無產階級文藝自覺地擔當起以無產階級世界觀來改造世界,以社會主義精神來教育和鼓舞人民大眾的歷史使命。因而意識形態性也就成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思想靈魂。
正是由于這樣,文藝的意識形態性這個命題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許多“純藝術論”的倡導者的反對,新時期以來,在我國文藝理論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質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藝部門的領導也回避文藝的意識形態性、不敢理直氣壯地堅持文藝的意識形態性問題,這實際上是在思想上放棄了對文藝的領導。這些年來,我們的文藝事業在走向繁榮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與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完全背道而馳的創作傾向,起著腐蝕人們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靈魂、敗壞社會風氣的作用,這顯然是與文藝界所出現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思潮是分不開的。
這股思潮在我國出現自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分析起來大概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想的影響。自上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否定意識形態與現實社會中個人存在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意識形態直接等同于國家意識形態,等同于一個純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而純粹是一種意識形態,斷言隨著蘇東劇變,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也宣告終結。這觀點很契合我國某些長期以來深受極“左”思潮壓制和飽受“”文化專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評家的思想和心理,他們也就趁我們不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之機,以批判文藝界的極“左”思潮之名,跟著在我國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思潮,試圖以文藝是一種“美”、一種“文化現象”來取而代之。這些觀點在理論上自然是經不起分析的,因為“美”不可能完全脫離“真”和“善”而獨立存在的,所以審美評價和審美選擇在根本意義上來說無疑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因此審美觀的差異說到底就是一種價值觀的差異,它是不可能與意識形態完全沒有聯系的。另一方面,也與以往我們對意識形態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確切性是分不開的,這種片面性和不確切性具體表現為:一是純科學的傾向,亦只是從意識論、認識論的觀點,從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反映被反映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意識形態的性質,對于意識形態的價值屬性和價值內涵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闡明。意識形態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意識,它作為反映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觀念,是屬于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信念體系和行為規范的范疇的,它的任務就是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為引導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參與到對社會的變革實踐。所以,它不僅有認識的屬性,同時還有價值的屬性,不僅有理論的功能,同時還有實踐的功能。這些方面,葛蘭西、阿爾都塞和晚年的盧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論述和發揮,并得到西方學界較為廣泛的認同。如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作為表象體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學,是因為在意識形態中實踐——社會的職能比理論的職能重要得多”。盧卡契認為意識形態的“目的是使人的社會實踐變得有意識有活力”,“所有意識形態所面臨的決定性問題是:Wastan(做什么)?”《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解釋意識形態時也認為它是“社會哲學或政治哲學的一種形式。其中實踐的因素與理論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觀念體系,旨在解釋世界并改造世界”。這些見解都是值得重視的。但是在我國過去,可能為了與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識形態所指代的“虛假的意識”,亦即指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合法的統治而制造出來的一種虛幻的價值觀念劃清界線,在闡述意識形態時都側重于從它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方面,亦即認識論的、科學性的觀點來進行發揮,而忽視從實踐性的、對社會變革的功能方面來進行理解,這就把意識形態實證化了、認識論化了、純科學化了。這理解顯然是不夠全面、準確的。二、是純理論的傾向,側重強調意識形態是自覺反映一定社會存在的思想(理論)體系,而無視它與社會心理、個人心理和日常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認識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自覺的思想觀念,不但是從對社會心理加工、提升而來,如同普列漢諾夫所說的是以社會心理為“共同根源”的,同時還表現為只有經由社會心理,意識形態才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樣,就把意識形態混同于意識形態理論和意識形態科學,視意識形態為遠離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數意識形態專家在研究的純思辨的、理論形態的東西。盡管我們在理論上都承認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之間是相互影響并積極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但由于對這種反作用的內在機制和內在環節沒有足夠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從而使得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說明上,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幾乎顯得無所作為。而我們之所以強調要真正闡明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須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內在機制和內在環節,就是由于馬克思所說的:“思想從來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圍”,因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現實關系實現對社會的變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边@表明意識形態總是以現實的人為物質載體的,它要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首先必須融入生活、融入大眾、融入社會心理、融入人們的人格無意識之中,唯其這樣,它才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實踐的精神動力。在這方面,葛蘭西、賴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許多有益的探討,如葛蘭西提出:必須革除“哲學是一種奇怪而艱難的東西,認為它是由特定領域內的專家或專業的和系統的哲學家所從事的專門理智活動”的觀念,“不應把所謂‘科學的’哲學的東西,同只是觀念的和意見的片斷匯集的、日常的和大眾的哲學分割開來”。他批評當時意大利流傳的以克羅齊和金蒂雷為代表的“內在論哲學”,認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們不能在上層建筑和底層之間、‘普遍人’和知識分子之間建立起一種意識形態上的一致性”。這些探討對于我們克服對意識形態理解的純科學、純理論的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識形態性質,實現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貢獻和積極意義的,它應該被吸收到我們的意識形態理論中來,并作為我們探討文藝意識形態性的重要理論依據來加以研究。
二
馬克思思想意識形態性論文
摘要: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源于其徹底的實踐精神和在實踐基礎上的徹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為指導,馬克思揭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偽性:顛倒性、神秘性和偽批判性,形成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科學批判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生長點,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精神靈魂、依據;從源頭上理清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一致性,揭示其當代價值,是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作用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馬克思思想;科學性;意識形態性;當代價值
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高度統一是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征,本文想從源頭上理清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統一性,以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作用。
一、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
科學性重在求真、求知。盡管人類對科學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認識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強調其客觀性、精確性,一是強調其價值中立性。可這兩點都不適用于馬克思主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了其價值取向,其科學理論中內涵著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強調了真理的價值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論,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說,規律具有重復性,但馬克思主義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重復性。那么,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呢?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源于其徹底的實踐精神??茖W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都要付諸實踐,指導實踐,變為群眾的行動,才能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幾層意思:(1)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2)一切歷史的沖突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即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活動的主體;(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馬克思主義既不是倫理主義,又不是集體主義,而是實踐唯物主義。正如馬克思所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解釋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觀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藝復興、啟蒙主義、青年黑格爾學派都是在解釋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觀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梢?,一切真正的哲學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馬克思在哪種意義上去闡述這一點的呢?馬克思認為,一是以往的哲學家都是沉浸在意識形態的幻想中,把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看成是歷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觀念的起源和發展歷史,而是從永恒的理念出發,因而不能真正理解歷史。二是以往的哲學家沒有把觀念看成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忽視了思想觀念的歷史選擇和實踐基礎,不能解釋觀念被傳播和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因而不能找到實踐思想觀念的社會力量和群體,不能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馬克思認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變,它只有掌握群眾,并在群眾的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學一方面要了解具體的歷史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具體的社會歷史特征和條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實踐自己思想的現實的人———歷史主體,才能科學揭示自己時代的本質和規律,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促進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的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
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
保持黨的先進性,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
一、黨在意識形態領域先進性的基礎地位
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理論上的先進性。這深刻揭示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與黨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深刻闡明了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對于黨的先進性建設所具有的先導作用和基礎地位。
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有利于加強黨的理論武裝,為黨的先進性建設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始終以先進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理論來武裝,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不會有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更談不上永葆黨的先進性問題。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不斷加強黨的理論武裝,為黨的先進性建設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這是黨在意識形態領域先進性建設的一項最根本、最重要任務。
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有利于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為黨的先進性建設奠定牢固的群眾基礎。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是黨的執政根基。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受到削弱,黨的執政地位就會發生動搖。只有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并將這種先進性在實踐中充分體現出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獲得人民群眾對黨的執政地位的擁護和支持。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增強黨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從而為黨的先進性建設奠定牢固的群眾基礎。
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有利于確保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黨的先進性建設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思想保障。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國內思想文化也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領導全國人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成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任務。永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就能在全黨全社會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就能充分掌握和動員精神文化資源,發揮先進文化強大的精神凝聚作用;就能正確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黨的先進性建設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馬克思思想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論文
摘要: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源于其徹底的實踐精神和在實踐基礎上的徹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為指導,馬克思揭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偽性:顛倒性、神秘性和偽批判性,形成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科學批判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生長點,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精神靈魂、依據;從源頭上理清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一致性,揭示其當代價值,是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作用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馬克思思想;科學性;意識形態性;當代價值
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高度統一是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征,本文想從源頭上理清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統一性,以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作用。
一、馬克思思想的科學性
科學性重在求真、求知。盡管人類對科學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認識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強調其客觀性、精確性,一是強調其價值中立性。可這兩點都不適用于馬克思主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了其價值取向,其科學理論中內涵著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強調了真理的價值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論,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說,規律具有重復性,但馬克思主義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重復性。那么,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呢?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源于其徹底的實踐精神??茖W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都要付諸實踐,指導實踐,變為群眾的行動,才能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幾層意思:(1)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2)一切歷史的沖突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即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活動的主體;(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馬克思主義既不是倫理主義,又不是集體主義,而是實踐唯物主義。正如馬克思所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解釋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觀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藝復興、啟蒙主義、青年黑格爾學派都是在解釋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觀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見,一切真正的哲學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馬克思在哪種意義上去闡述這一點的呢?馬克思認為,一是以往的哲學家都是沉浸在意識形態的幻想中,把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看成是歷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觀念的起源和發展歷史,而是從永恒的理念出發,因而不能真正理解歷史。二是以往的哲學家沒有把觀念看成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忽視了思想觀念的歷史選擇和實踐基礎,不能解釋觀念被傳播和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因而不能找到實踐思想觀念的社會力量和群體,不能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馬克思認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變,它只有掌握群眾,并在群眾的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學一方面要了解具體的歷史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具體的社會歷史特征和條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實踐自己思想的現實的人———歷史主體,才能科學揭示自己時代的本質和規律,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促進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的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
人性化產品形態設計論文
[摘要]人性化的產品形態設計是通過人性化的形態要素向消費者傳達有關信息,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滿足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生理需求。人性化產品的功能形態和視覺形態構成了統一和諧的產品形態。現代科學的發展為人性化產品的形態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產品形態設計;人性化;功能形態;視覺形態
人性化設計是藝術設計一直追求的目標。人性化的產品形態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也滿足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對效率、便利和樂趣的需求。
一、人性化產品形態向消費者的信息傳達
1.人性化的產品形態是產品向消費者傳達信息的載體
工業設計的對象是產品,但設計的目的卻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從本質上看,產品設計是“為人”的設計,其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
細胞形態學在急性白血病的診斷符合率
【摘要】目的探究細胞形態學對急性白血病診斷符合率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性白血病患者132例,分析細胞形態學分型、免疫學分型、細胞遺傳學分型、分子生物學分型及聯合分型診斷符合率。結果細胞形態學分型:M13例,M225例,M328例,M46例,M516例,急性髓細胞白血?。ˋML)未分型1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36例,急性白血?。ˋL)6例,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0.3%(106/132);免疫學分型:M01例,M13例,M233例,M328例,M44例,M55例,AML未分型14例,ALL37例,AL6例,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MAL)1例,診斷符合率82.6%(109/132);細胞遺傳學分型:M327例,M42例,AML未分型4例,AL7例,其他異常染色體核型17例,正常核型75例(56.8%),診斷符合率24.2%(32/132);分子生物學分型:M328例,M43例,AML未分型5例,AL9例,其他相關融合基因10例,融合基因陰性77例,診斷符合率25.8%(34/132);MICM(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綜合診斷符合率97.7%(129/132),高于各分型單純診斷(P<0.05);形態學分型診斷符合率高于細胞遺傳學分型、分子生物學分型(P<0.05);形態學、免疫學分型診斷符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細胞形態學是急性白血病診斷基礎,與免疫學分型診斷價值相當,應給予充分重視,而MICM綜合診斷可提高最終診斷率。
【關鍵詞】細胞形態學;細胞遺傳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診斷
急性白血?。╝cuteleukemia,AL)是最常見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發病迅速,且病程通常較短,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左右[1,2]。AL準確分型對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后預測具有重大意義。隨流式細胞術發展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白血病分型的提出,免疫分型臨床應用日益廣泛[3]?,F階段,細胞形態學(morphology)、免疫學(immunology)、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學(molecularbiology)分型即MICM分型已得到臨床高度認可,但很多基層醫院及部分三級醫院受儀器、試劑等的限制而應用受阻,尤其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分型[4,5]?;谛螒B學的法、美、英分型系統(French-American-Britishclassificationsystems,FAB分型法)是傳統分型方法,操作簡便,在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中仍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及不可替代作用[6]。近年來,關于形態學、免疫學分型的對比研究主要探討免疫學的診斷價值,對形態學診斷價值的研究較少?;诖耍狙芯窟x取我院AL患者132例,探究細胞形態學對AL診斷符合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AL患者132例,均符合白血病診斷標準[7],其中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M01例(0.8%),M14例(3.0%),M241例(31.1%),M328例(21.2%),M46例(4.6%),M511例(8.3%),未分型3例(2.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37例(28.0%),急性混合細胞白血?。∕AL)1例(0.8%)。男性73例,女性59例,年齡18~78歲,平均(47±10)歲。1.2方法:儀器與試劑: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瑞氏-姬姆薩染色液試劑盒;廣東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醋酸萘酚酯酶(NAE)、過碘酸-雪夫反應(PAS)、過氧化物酶(POX)染色試劑;美國BectonDickinson公司FACSCantoⅡ型流式細胞儀、溶血素、破膜劑及單克隆抗體;天津瑞愛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秋水仙胺、細胞染色體培養液;美國Life公司ABI7500型聚合酶鏈反應(PCR)儀;法國Lourmat公司Vilber凝膠分析系統;金砂廣播儀器廠DY-600型中壓電泳儀;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SSW-420-2S型電熱恒溫水浴箱;華美生物工程公司淋巴細胞分離液;上海源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白血病相關融合基因檢測試劑盒。①細胞形態學:取骨髓涂片進行瑞氏-姬姆薩染色(骨髓小粒多、涂片好),油鏡下分類計數200個有核細胞并行細胞化學染色,包括PAS、POX、NAE+氟化鈉抑制(NaF),計數陽性率并觀察酶型,按FAB標準分型。②免疫學分型:取肝素抗凝骨髓液1~2mL,用流式細胞儀測定,分出幼稚與成熟細胞群(CD45/SSC設門),進行免疫表型及抗原表達分析,陽性:膜抗原>20%,CD34和胞質內抗原>10%,類型判斷依據歐洲白血病免疫學分類協作組(EGIL)積分標準。③染色體核型:取肝素抗凝骨髓液2~5mL,接種于細胞染色體培養液(2×106/mL細胞),終止培養前1h加入秋水仙胺(0.05μL/mL),離心收獲細胞,固定液固定,滴片,行核型分析(R顯帶法)。④分子生物學:取2~3mL抗凝骨髓液,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等體積),分離單個核細胞并裂解,提取總RNA,逆轉錄得到cDNA,行多重巢式PCR反應,反應產物電泳(1.5%瓊脂糖凝膠),觀察分析結果。1.3觀察指標:①細胞形態學分型;②免疫學分型;③細胞遺傳學分型;④分子生物學分型;⑤4種分型與聯合分型診斷符合率。1.4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