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醫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6:59: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為醫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為醫學

眼科患者焦慮情緒護理干預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眼科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研究護理干預對其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眼科手術患者120例,其中青、中、老年患者各40例,按年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護理干預組各60例,每組中又分為青年組、中年組、老年組各20例。對照組按照護理程序常規進行術前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通過焦慮白評量表測定2組患者人院時、術前1d、出院時焦慮標準分。結果患者入院時焦慮標準分大于焦慮評定的臨界標準分(50分)。術前ld明顯大于入院時,出院時小于臨界標準分,且明顯小于人院時評分。護理干預組入院時焦慮標準分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術前ld以及出院時明顯小于對照組。手術前1d對照組中的老年組焦慮標準分高于青年組,中年組明顯高于青年組;出院時,中、老年組均高于青年組。護理干預組老年組焦慮標準分術前ld明顯高于青年組,中年組高于青年組;出院時,青年組與中年組之間無差異;老年組高于青年組。術前Id及m院時青、中年組分別明顯低于對照組,老年組低于對照組。結論眼科手術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情緒,在手術前1d焦慮程度最高;中年患者的焦慮程度高于青、老年,而護理干預對眼科手術患者的焦慮情緒均有明顯積極影響。對青、中年患者的影響較老年患者更為顯著。因此,在眼科手術前后有針對性地開展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關鍵詞:眼科手術;焦慮;焦慮自評量表;護理干預

眼科手術治療雖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和視力障礙(如白內障手術),但也可能因破壞性手術使患者增加負擔(如因外傷行眼球摘除術)?;颊咚枷雺毫Υ螅箲]恐懼、悲觀失望,甚至拒絕治療乃至輕生,從而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其中焦慮是最常見的應激反應之一。護理干預是指在護理過程中,根據醫護心理學的理論,通過人際交往,影響或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疾病的康復或向健康方向發展。其目的是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消除不良情緒反應,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因此護理干預對眼科手術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幾年來,我們運用護理學及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與原理,對120例眼科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觀察對眼科手術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本院眼科2004—2007年收治的120例眼科手術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齡14~80歲,平均年齡47歲。青年(<30歲)、中年(30一50歲)、老年(>50歲)患者各4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護理干預組各60例。每組中又分青年組、中年組、老年組各2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干預方法。對照組按照護理程序常規進行術前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下干預:①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收集資料,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心理狀況及對疾病和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找出問題形成的原因。②做好術前心理疏導,讓患者說出內心感受,鼓勵并提供合適的場所允許患者宣泄不良情緒,進行認知抗辯法心理治療。③術后恢復較好的患者做現身說法,尤其是術后配合治療的體會。④利用圖片、錄像、小冊子、講課等方式進行手術方法、恢復進度等相關知識的教育,增加與家屬的溝通交流,取得積極配合。

查看全文

超聲科護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探討論文

在市場經濟下,醫院也在面臨著競爭,誰擁有優質的服務、精湛的技術、良好的人才素質,誰就擁有信譽、擁有患者。隨著現代護理的迅速發展,護理模式已由以往單一的“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逐步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對護士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超聲檢查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前來超聲檢查的人越來越多,這給超聲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也對分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診護士的舉止言談、儀表、行為規范、人格素質能給患者留下第一印象。這一印象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情緒、心態變化等。因此,作為超聲科的分診護士,應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和真摯的同情心、敏銳的觀察力、美好的語言、積極而又穩定的情緒,使分診丁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1、道德素質要求

道德素質是素質培養的核心,沒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其他素質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高尚的醫德要求醫護人員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這一高尚的醫德并不是抽象的。它要求護士首先要理解患者、尊重患者。

2、心理素質要求

護士的心理素質是指從事護理工作的心理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護士的認知能力、思維反應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應變力以及情態、意志、氣質、性格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長期工作實踐中通過學習、鍛煉才能培養出的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消除患者的煩躁與苦惱,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把家庭的不悅消失在上班的路上,以一種文雅、恬靜的表情,落落大方的姿態對待患者,患者才能認可護士,才能和護士交流真情實感。

3、業務素質要求

查看全文

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分析

[提要]“醫者”是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范,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中人文缺失現象嚴重。在社會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醫學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該文對國外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理念、課程設置等進行了歸納概括,結合已經實施的各種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對醫學人文教育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醫學;人文;教育

唐朝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中說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醫者仁心,仁愛是“醫者”的必備條件,“醫者”是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范。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中人文缺失現象嚴重,醫生重疾病,輕患者;重技術處理,輕溝通技巧。醫學與人文的分裂使得醫學日趨技術化,而人文關懷則被邊緣化,由此也引發了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在社會文明快速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經確立的今天,醫學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據統計,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占比較低,平均約為7.45%,而國外醫學院校的人文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以美國、德國為多,達20%~25%[1-2],值得深思。

1國外醫學人文教育的經驗

國際醫學教育對人文素質培養依然十分重視。自20世紀5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醫學院校就已相繼推行醫學人文教育的改革。面對醫學模式的改變,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定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對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倫理、溝通技能等提出要求。美國醫學院協會發表了《為21世紀培養醫生》的報告,指出“對包括整個醫學文化內涵在內的醫學教育都要進行改革”。英國總醫學委員會(GMC)于1993年發表報告《明天的醫生》,提出改革醫學教育,把醫學倫理和醫學法學變為醫學教育的必修課程,鼓勵醫學生發展臨床思維和批判能力[3]。在課程設置方面,美國醫學院協會要求擴大人文選修課程,形成了涵蓋哲學、文學、藝術、法律、倫理、宗教等方面的學科群。哈佛大學于1985年實施“新途徑”綜合課程計劃,在醫學生的臨床實踐階段設置了110門選修課程,強調人文社會科學、行為醫學和醫學學科的結合[4]。西方發達國家醫學院則普遍開設了了解患者、全人了解、臨終關懷等課程,注重人文、自然、醫學、社會的交叉融合,運用醫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對現實問題綜合分析和探討,保證醫學和人文的有機結合[5]。

2本院醫學人文教育的實踐

查看全文

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實證研究

1醫學人文課程改革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河北醫科大學2007級122名醫學生為調查對象,均為本科一批次學生,女生64人,男生58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參考和借鑒了1997年華中理工大學理工科的大學生文化素質問卷的部分內容,結合了河北醫科大學自身的特點進行設計,咨詢相關專家并進行了修訂。調查方法:對調查人員進行為期6個月的培訓,問卷調查時在教學教師的主持下,學生閉卷完成。在填寫問卷之前由課題組成員對問卷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解釋說明,問卷當場收回。統計學方法:用EpiData數據庫收集整理,用SPSS15.0版本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1.3研究內容

查看全文

焦慮抑郁共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焦慮抑郁

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共病(簡稱焦慮、抑郁共病),據WHO和美國Michingan大學流行病學調查,共病率達50%[1],C.LindsayDevane報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慮癥狀,58%的患者一生有焦慮癥的診斷。廣泛性焦慮(GAD)在社區的患病率可高達60%~90%[2]。國內報道抑郁癥出現焦慮癥狀67.5%,符合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的患者50%[3]。由于焦慮、抑郁共病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癥狀易反復、多變,醫師之間診斷一致性低,診斷和醫療處理的難度增加。因此,焦慮抑郁共病已成為當前全球精神病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也引起了國內許多同道的重視[4、5],現將進展情況作一介紹。

1概述

共病(comorbidity)是指一個患者符合>1種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有多個診斷。并涉及到患者的全部癥狀、體征和病程。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comorbidanxietyanddepression,CAD)是指患者同時存在焦慮和抑郁障礙,且兩組癥狀分別考慮時均符合相應的診斷標準。

當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下文均簡稱:焦慮抑郁障礙)同時發生,他們分別能否當作原發性診斷,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目前,關于焦慮和抑郁障礙的關系有3種觀點:(1)一元論:即連續譜論,認為焦慮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形式;(2)二分論:認為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是二種不同性質的疾??;(3)共病論:認為焦慮和抑郁共存時,是一種不同于焦慮障礙或抑郁障礙的獨特的疾病實體。

2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的流行病學研究[6~7]

查看全文

醫師培訓對醫學教育的啟示

1煙酒行為現狀

表3表明,培訓學員吸煙率為37.3%,其中男性為58.8%,女性為2.6%;飲酒率為28.4%,其中男性為41.1%,女性為8.2%。吸煙和飲酒者主要為男學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2睡眠狀況

表4表明,入睡時間在晚上11點以前、睡眠時間在7小時以上的學員僅占40.8%,不足一半,顯示多數培訓學員睡眠時間不夠,易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學員整體睡眠狀況不如女學員(χ2=18.27,P<0.01)。

3體育活動

表5顯示培訓學員常參加的體育項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類運動,其他項目有游泳、騎車、武術、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動次數在3次以上的學員僅占1/3(33.6%),每次活動時間也較短。在活動項目和每周活動次數上存在著性別差異(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查看全文

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關鍵詞】黛力新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許多學者認為FD與胃腸動力學障礙、胃電活動異常和神經精神因素導致的內臟神經敏感性增高有關,因而FD與精神、心理因素關系密切。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經胃腸促動力藥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無效的FD患者,改新型的三環類抗焦慮抑郁合劑黛力新治療,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1例患者中,男7例,女14例;年齡31~48歲,病程12個月~6年。就診具有以下條件:⑴餐后飽脹不適、早飽、反復上腹疼痛,上腹燒灼感等癥狀>6個月,近期3個月持續有以上癥狀,經胃鏡及腸鏡檢查排除食管、胃及結腸的器質性病變;B超及肝功能檢查排除肝、膽、胰器質性病變[1];⑵無腹部手術史。⑶入院前使用H2受體抑制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劑>6周效果不佳者。同時治療前后均接受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24項)和焦慮量表(HAMA,14項)測評。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現代醫學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模式。過去實行的功能制護理,以任務為中心,把護理工作簡單地劃分為系列各不相關的任務。護士只是被動、機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務,很少考慮患者的個體需要,失去了系統地照顧患者、相互交流的機會。這種模式已不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F代臨床護理應以病人為中心,解決患者的實際需要,滿足其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的需要,成為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整體護理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對患者的認識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偏重于軀體因素同時轉向患者的心理創傷和反應,由著眼于生物學因素分析轉向重視社會因素的作用[1]。疾病譜和死亡譜的研究表明,現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ㄈ缧哪X血管疾病、癌癥等)都是多因素致病,無數研究已充分證實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的轉歸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護理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無疑起著重要作用[2]。

1現代醫學模式對心理護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現代疾病是綜合多因素致病,要對上述三軸系統進行全方位診斷治療,注意情緒、個性、不良行為、心理應激這四大因素。要求護理工作者:(1)計劃護理,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護理,調節患者的社會角色(重視患者同醫護人員的關系,不應存在求和被求的關系),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心理應激反應,調節其情緒變化,幫助患者增強適應能力[3]。

2心理護理的原則

心理護理內容較多,在進行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遵循一定原則[2]。(1)心理護理與軀體護理的整體性。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以減輕新的情緒反應,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身體的作用,阻斷情緒惡化加重軀體反應的惡性循環,建立心身良性循環能達到心身協調。(2)心理護理目標的個性化。同一類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但是,作為某個患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經濟狀況等各異及遺傳素質不同,其個性特點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應激反應就發生了特殊性變化,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有計劃的心理護理。(3)實施中解決主要矛盾?!白プ≈饕埽我芫陀卸饬恕?。心理護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視其為患者最主要的問題。由于在現代疾病中(多為慢性?。鄶的壳斑€未尋找出特異的治療方法,部分患者就產生悲觀消極、甚至厭世的心理活動,從而形成心理-病癥加重-心理的惡性循環。醫護人員應就此給以心理疏導,講述心理因素對疾病影響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重視醫院環境(醫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關系、精神環境)。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親切感,促進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環境,積極配合醫療護理。

查看全文

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互動達標理論在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70例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5)、觀察組(n=35)。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互動達標理論指導下護理,比較2組心理狀況。結果觀察組精神癥狀、社會功能缺損程度及病恥感改善程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互動達標理論應用在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可顯著減輕其負性心理,作用確切。

【關鍵詞】精神科;強制醫療;心理護理;互動達標理論;應用效果

據唐忠民等[1]調查,我國重度精神障礙患者在1600萬以上,但僅有20.0%的患者接受住院治療,另有80.0%患者分布在社會中,給社會安定留下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為了確保精神障礙患者自身及社會安全,應對拒絕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強制治療。強制醫療是對經司法鑒定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障礙患者進行強制性醫療,確保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利益,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2]。但強制醫療患者普遍存在拒絕合作、依從性差、煩躁、焦慮等心理行為,故臨床應重視強制醫療患者的人文關懷,使患者獲得足夠的尊重、理解與關愛。本研究對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中采取互動達標理論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70例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將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齡22歲~52歲,平均年齡(33.74±2.18)歲;病程1年~8年,平均(3.05±0.46)年;文化程度:小學13例,初中10例,高中8例,大學及以上4例。觀察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22歲~55歲,平均年齡(35.01±2.34)歲;病程1年~7年,平均(3.10±0.45)年;文化程度:小學15例,初中10例,高中7例,大學及以上3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3]中精神分裂癥相關標準;②均存在社會功能缺陷;③患者對研究標準及制度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④本研究符合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排除標準:①伴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嚴重軀體障礙疾病者;③酗酒、藥物濫用者;④精神發育遲緩者。1.3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由專門護理人員時刻注意患者行為、語言變化,協助、監督患者服藥,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準確飲食;做好患者常規心理護理,耐心解釋疾病發生情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糾正不良行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互動達標理論指導下的護理。①評估與目標制定。優化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內環境的整潔、干凈、有序,放置綠色植物,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護理人員應與患者有效溝通、交流,根據其健康狀態、年齡、入院態度、心理狀態等基線資料,了解患者疾病、用藥及社會關系等,并評估患者病恥感、治療依從性。根據綜合評估情況以及專業護理知識,制定規范、合理的護理計劃。在制定護理計劃時,應與患者進行討論,確定護理需求及潛在內容,并能共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期達到最佳護理目標。②有效溝通。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時,態度和藹,尊重隱私,建立一種相互信任、融洽相處的護患關系。及時發現患者心理問題,并有效疏導,解答其疑問,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監督患者用藥,講述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療信心。③應對病恥感,穩定情緒。精神分裂癥患者內心敏感,病恥感明顯,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通過健康宣教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方法,使患者能準確認識疾病,減輕病恥感。注意調整患者情緒及正性認知行為,通過對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給予患者全面、優質的護理。定期開展經驗交流及自我療效判定,有利于發現患者存在病恥、自卑、絕望等共性問題,促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④情境訓練。定期召開經驗分享大會、娛樂活動,鼓勵患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護理人員應耐心聽取患者主訴,分享自己遇到最開心的事情、做過最成功的事情,完成積極情感體驗。注意挖掘患者內心感受,訓練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溝通,耐心引導患者傾聽,根據傾聽結果,說明自己的理解情況、潛在感覺,積極糾正患者錯誤思維,并能學會問題應對。1.4觀察指標。①采取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4]評價患者精神癥狀康復情況,該量表共計18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在18~126分,評分越高表示精神癥狀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952,重測信度0.830,可信度高。②采用社會功能缺損篩選表(SDSS)[5]評價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該量表共計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2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社會功能缺損越嚴重。③病恥感:采取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量表(SSMI)[6]對患者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進行評價,該量表共28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分評價,共112分,評分越高,病恥感體驗越強烈。1.5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醫學研發經費去向及經濟活動研究

研究與發展(R&D)經費占GDP比重是一組國際通用的、用于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在醫學領域,研究醫學研發經費總量與流向,對衡量醫學研發活動的投入強度及指導合理投入具有重要意義。醫學研發活動經費投入是否合理,要看是否有助于解決醫學問題,通過成本效益分析了解投入是否具有較高的配置效率。醫學研發活動經費流向研究可以作為對醫學研發活動資源配置進行調控的手段,找到以往醫學研究中被忽視的領域,制定合理的醫學政策,將資金投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醫學問題。

1997年6月,WHO第一屆醫學研究全球論壇提出需要在中低收入國家開展醫學資源流向情況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并發現這些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醫學問題。1998年,醫學研究全球論壇組織的“資源流向計劃”啟動,旨在通過建立、收集全球醫學研究經費流向情況的資料來改善醫學研發活動重點的設置。

我國從1981年開始較為系統地收集科技統計數據,直到2000年才開始通過研究機構的《科技統計年報表》統計研發活動經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研究與發展活動采用以下定義:“為了增加知識的總量所進行的、包含創造性工作的、系統性的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這些知識包括人類、文化和社會方面,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設計新的應用”。主要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對醫學研發活動進行分類。按活動類型分類。根據研發活動的類型,OECD將研發活動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A研究是指為了獲得有關各種現象的和能夠觀察到的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不以任何專門或具體的應用和使用為目的,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的工作;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應用目的或目標;試驗發展指利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際經驗所獲得的現有知識,為產生新的產品、材料和裝置,建立新的工藝、系統和服務,以及對已產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項作本質性的改進而進行的系統性工作。按學科分類。醫學研發活動所包含的學科領域在過去10年已經逐步擴展到衛生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按照OECD的分類,醫學科學是科技領域所包含的六個主要領域(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醫學科學、農業科學、社會科學、人類學)之一。醫學科學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衛生科學。

EUROSTAT將人類健康保護與促進的研究分為10類,即一般研究,醫學研究、醫院醫療、外科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和內科學,職業醫學,營養和食品衛生,藥物濫用和成癮性,社會醫學,醫院組織結構和醫療保健組織,以及其他醫學研究。

WHO衛生研發委員會的表述是:“醫學研究跨越許多學科,包括醫學、生物學、社會和管理科學。”依據相似的框架,WHO衛生研究特別委員會將衛生研發活動分為“生物醫學、人口學、醫學政策科學”三類。生物醫學包括所有戰略性的、生物學的、醫學的、臨床方面的研究,以及生物醫學產品的開發;人口學包括流行病學、統計學和行為醫學;醫學政策學包括衛生政策研究、醫學體制研究和醫學服務研究。

按研究實施者和受益者分類。OECD把研究實施者分成國家和經濟部門兩類,經濟部門再分為公有、私有、國外三部分;醫學研發委員會提出基本的國家醫學研究的概念是從實施者、受益者兩方面考慮研究情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