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3:3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民主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論文
內容摘要:在民主革命時期和建國初期,如何認識和對待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下私人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本文分析了這一思想從提出到嬗變復雜的歷史命運,闡述了其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認為該思想對于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
“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的提出與歷史嬗變
“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是1945年5月31日在中共七大的結論中提出的一個概念。綜觀的一系列論述,所謂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不是泛指中國的一切資本主義經濟,它不包括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是特指由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不是泛指任何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特指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或政權下的資本主義經濟。
認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一個長時期內,應當允許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和發展,不能急于消滅資本主義。早在1939年12月,就指出,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肅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資本主義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這是經濟落后的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結果。”1940年1月,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的演說,指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在七大《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除了國家自己的經濟、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之外,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范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向前發展”。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批評了“應當對私人資本限制得太大太死”,“簡直可以很快地消滅私人資本”的“左”傾機會主義觀點,再次強調在革命勝利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于國民經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成分,都應當容許其存在和發展。1950年6月還批評了那些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主張,說“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是不適合我們國家的情況的”。
認為,新民主主義政權下的資本主義并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資本主義,它的發展必須受到限制,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又不能破壞國計民生。1940年1月,指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決不能是‘少數人所得而私’,決不能讓少數資本家少數地主‘操縱國民生計’,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認為需要發展的是“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的資本主義,“至于操縱國民生計的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那是不包括在里面的”。還科學地預見到“對于私人資本主義采取限制政策,是必然要受到資產階級在各種程度和各種方式上的反抗的,特別是私人企業中的大企業主,即大資本家。限制和反限制,將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內部階級斗爭的主要形式”。1950年4月,在全國統戰會議工商組討論會的一份發言稿上批語,強調應當限制和排擠“那些不利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即投機商業,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業,而不是正當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關于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對于中國由一個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不經過資本主義獨立發展階段而過渡到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述略
【正文】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如何認識和對待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是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十分重要的課題。在民主革命時期和建國初期,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下私人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思想。對此進行研究和探討,既有助于全面理解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和建國初期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也有利于我們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私營經濟的方針。
對“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論斷
“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是1945年5月31日在中共七大的結論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呢?綜觀的一系列論述,所謂新民主義的資本主義,不是泛指中國的一切資本主義經濟,不包括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是特指由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不是泛指任何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特指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或政權下的資本主義經濟。
首先,認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一個長時期內,應當允許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和發展,不能急于消滅資本主義。
早在1939年12月,就指出,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肅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資本主義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這是經濟落后的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結果。”(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678,678~679,678頁。)1940年1月,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的演說,指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678,678~679,678頁。)在七大《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除了國家自己的經濟、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之外,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范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向前發展?!保ㄗⅲ骸哆x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1061,1060,1060頁。)此外,還解釋了為什么共產黨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他說:“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簡單: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他認為,現在的中國“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保ㄗⅲ骸哆x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60~1061,1060,1060頁。)
論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
創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是從理論上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和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以及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大問題,從而架起了從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橋梁。在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實踐中,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又發生嬗變,并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形成
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是對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前途、性質、地位、任務及長期性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理論認識。這個理論經過了孕育、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中,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馬列經典著作中所沒有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概念,論證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歷史地位,較全面、系統、深刻地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從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他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國有為目的的革命。因此,這種革命又恰是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掃清更廣大的道路”(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29頁。)。在黨的“七大”上,進一步闡明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政治、經濟、文化前提,特別強調在新民主主義政治條件獲得以后,大力發展經濟事業、充分解放生產力的重要性。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和經濟結構作了深入分析,比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義階段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意義,進一步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國家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任務、意義和條件,更深刻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歷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時,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已經形成。
1947年至建國前夕,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又進行了補充和發展。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從新的角度概括了新中國的經濟結構,提出了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發展并不危險的重要觀點,并制定了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著重分析了當時中國各種經濟成分的狀況和黨所必須采取的正確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理論命題。七屆二中全會前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嬗變
緣何放棄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論
【正文】
六十年前,構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并經過十多年的豐富發展,初步形成體系。根據這個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經過一段時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為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的基礎,等到條件成熟時,再一舉進入社會主義。可是,新中國成立才三年多,便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也就是說,新民主主義社會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尚未充分展開就倉促收場,是什么原因促使等中共領導人改變了十多年的設想,決定放棄新民主主義建設實踐?目前,學術界各抒己見,見仁見智。筆者認為,作如此巨大的社會變動,一定有深刻的內因外因。不過,無論什么原因,它一定與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本身有密切的聯系。
(一)根本原因: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本身的缺陷,尤其是在幾個重大理論問題上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主要由提煉、歸納和系統闡述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獨創,它開創了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獨特道路,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然而,由于種歷史的現實的原因和認識水平的限制,新民主主義社會論也存在著一些不嚴密不完善不周到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存在著模糊性、籠統性和不確定性,致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有些無所適從,這是它被放棄的關鍵因素。
1、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問題
新民主主義社會論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這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論開始形成時就已明確了的。但是,這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性質是什么,屬何種體系?對于這個問題,在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形成發展的十多年間一直沒能很好地明確,也就是說,新民主主義社會一直沒能得到合理定位。大多數時間是把它看作資本主義的,但又有所搖擺。
新民主主義理論探究論文
一、理論思維結構的整體性
什么是整體性思維呢?傳統的整體性思維是中國古代辯證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從不同方面對整體問題給予深入的思考并賦予高于事物本身的整體性。在構建革命理論時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克服了其內在的局限性,走實踐經驗與辯證邏輯相統一之路,有理有據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為中國社會定性
正確認識國情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中心環節,是創建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理論的前提。然而,國情是一個范圍很廣的概念,包括社會歷史、文化、地理、人口、階級結構、社會性質、社會矛盾等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哪一個是最核心最本質的因素呢?哪一個是制定理論最基本的依據呢?對此有著明確的看法:“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以及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正是憑借“一進門就抓住事情的實質,這一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牢牢地抓住了國情中的本質屬性,從剖析社會性質人手,科學地揭示出中國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矛盾、革命任務,為進一步分析革命的任務和性質作了理論準備。
(二)為中國革命定性
“既然中國社會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既然中國革命的敵人主要的還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既然中國革命的任務是為了推翻這兩個主要敵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這兩個敵人的革命,有時還有資產階級參加,即使大資產階級背叛革命而成了革命的敵人,革命的鋒芒也不是向著一般的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而是向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既然如此,所以,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睆闹袊鐣男再|談起,得出中國革命的性質,在思維邏輯結構上則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又接著指出:“這種革命不再是舊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睆亩赋觯旅裰髦髁x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來領導。
提前放棄新民主主義再認識論文
摘要: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是在受階級斗爭對比論歷史觀的影響,根據當時政治斗爭的需要,所做出的一項政治策略。當這個策略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時,自然也就該終結了。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根本原因
學術界對于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根本原因有過激烈的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高見紛呈。有的學者把根本原因歸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自身缺陷,有的學者則從“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共領導人對蘇聯模式的認同上找答案,還有學者認為工業化戰略選擇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提前終結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這些因素都是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任何一個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紛雜的各種聯系中,必然有一種聯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那把打開歷史真相之門的鑰匙。在這個問題上,那把鑰匙是什么呢?我認為必須搞清楚最初提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動機。換句話來說,要分析出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歷史觀支配下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文字層面來看,這一理論符合生產力決定論歷史觀,也創造性解決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如何跨越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但是,當我們將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態度進行梳理時,發現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而每一次的變動都與當時階級斗爭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作出這么一個判斷,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是在階級力量對比論歷史觀下,為適應當時階級斗爭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種政治策略而已。后來,這種階級斗爭的環境和力量對比關系發生巨大變化后,這一理論自然就終結了。這也就是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根本原因。
一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調整了對內政策,由聯共抗日轉變為積極反共。以1939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為標志,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一股反共高潮。在軍事上,國民黨軍隊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制造事端。在思想上,《三民主義半月刊》、《中央周刊》、《抗戰與文化》、《民意》、《前衛》、《血路》等到國民黨刊物連續登載反共文章。反共的小冊子紛紛拋出,“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宣傳甚器塵上。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共產黨進行了“有禮、有利、有節”的斗爭。在軍事上,堅決反擊敵人的進攻。在思想上,從1939年6月到年底,一批批駁國民黨頑固派反動理論的重要文章相繼發表,其中有的《擁護真三民主義反對假三民主義》、王稼祥的《關于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艾思奇的《關于三民主義的認識》、吳黎平的《葉青的假三民主義就是取消主義》、陳伯達的《論共產主義者對三民主義關系的幾個問題》等。
論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級合作
[內容提要]認為,階級利益的一致性,是階級合作的基礎。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各民主階級的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他們的不同利益則是第二位的。他們應當為了這種共同利益而實行階級合作。他們的不同利益應當服從于他們的共同利益。他們的不同要求和他們之間的階級矛盾,不會也不應該使之發展到超過共同要求之上。為了他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任務,應當和可以實行一種調節各階級相互關系的恰當的政策。在這種調節之下,他們可以共同完成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各項建設任務。因此,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調節階級關系,實行階級合作,是第一位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則是第二位的。在這種階級關系中,即使是勞資兩大階級的關系,也應當是通過實行“勞資兩利”的政策,建立“勞資合作”的新型階級關系,以使勞資雙方共同為發展工業生產而努力。的這一重要思想,至今仍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社會階級合作勞資合作勞資兩利
1.階級斗爭思想,是人們所熟知的。但的階級合作思想,卻至今仍然未能獲得充分的研究和重視。的根本思想,無疑是要以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對于階級合作在歷史中的作用,給予了相當的重視。所主張的階級合作,既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等勞動階級之間的階級合作,也包括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階級合作。認為,在不同的社會階級之間,不僅有其階級利益上的差異、矛盾、以至對立,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也還會有其共同的利益;這種共同利益,就是階級合作的現實基礎。所主張的階級合作,基本上有三種類型,這就是民族革命中的階級合作,階級革命中的階級合作和國家建設中的階級合作。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級合作的思想所主張的,就是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的階級合作。的這一思想既是其關于新民主主義民主政治的全部學說賴以建立的首要基礎,也是這一社會政治學說的首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思想中所提出的最大膽、最新穎、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其關于“勞資合作”的思想。的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而且在我們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今天,也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因而理應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和認真研究。
2.在這一理論中,首先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他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新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社會,因而這個社會仍然是一個階級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一方面,仍然存在著舊的封建買辦階級勢力的殘余,這是行將歸于滅亡的東西。另一方面,又存在著4個民主階級,這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自由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4個階級在經濟上都是必要的,在政治上也都是進步的、要求民主的,它們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階級。在這4個階級當中,工人階級是主要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而自由資產階級也將擁有一定的領導權。這些,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賴以建立的階級基礎。
進一步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既是如此,那么,這些民主階級之間的關系,又應當是怎樣的、進而應當如何處理呢?對此,的回答,也是相當明確的;而其核心之點,就在于:第一,調節階級矛盾;第二,實行階級合作。這兩點,就是在其主張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期間始終堅持的一個基本思想,也是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的重大貢獻。
3.應當指出:的這一重要思想,最早是在其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中開始萌發的。我們考察他在1935一1938年間的有關著述,即可看出,正是在這個理論和政策中,當時已經提出:
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在看來,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是有著客觀物質基礎的,這一物質基礎就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社會經濟狀況。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距離“工業先進國家”的水平還很遙遠,經濟發展水平還很落后,堅持在當時條件下不能立即把社會主義付諸實踐,并堅決反對在社會轉化問題上存在于黨內的民粹主義觀點。在中共七大所做的口頭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內有民粹主義思想存在,就是想直接從封建經濟到社會主義,不經過資本主義”。特別強調:“中國革命不能不做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就意味著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之前,必然要經歷一個對資本主義制度中一切肯定的東西加以吸收、消化的階段,從而為社會主義奠定必要的政治、經濟基礎。這就規定了中國在社會轉化問題上的基本走向。這一基本走向表現為:
第一、在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新民主主義在經濟上的特點就是除了節制有害于國計民生的官僚壟斷資本之外,允許和保護一切有益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的發展。中國的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消滅的對象,只是封建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只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不是消滅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反復申明:“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明確提出私人資本主義是人民共和國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并且把“保護民族工商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之一,以法律的形式把“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規定下來。(參見《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10月頒布。)在回答黨內外人士對“資本主義”的疑慮時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產黨人為什么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簡單: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F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
還著重論述了吸引外國資金與技術對中國工業化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必須工業化。在中國,這只有通過自由企業和外資援助才能做到”([美]埃謝里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60頁。)。“蘇維埃政府歡迎外國資本的投資。中國過去未能利用外國資本使中國人真正得到好處。只有在中國取得真正的獨立和民主之后,才有可能把大量外資用于大規模地發展生產事業。也只有自由的中國,由于生產性經濟的廣泛發展,才能夠償還這種外國投資的本金和利息?!保ā兑痪湃晖怪Z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頁。)但是,“我們并不愚蠢地只想吸取西方的機械技術,我們也不會對壟斷、官僚化的資本主義感興趣。它窒息國家的經濟發展,只使當官的發財。我們關心的是在建設和生產性的方針指導下,使國家得到最快的發展。首先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美]埃謝里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第260頁。)。因此,只有在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礎上,中國的經濟才得以迅速發展,并最終為走向社會主義奠定基礎。
第二、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
為了盡快奠定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號召共產黨員和革命者應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技術知識,并倡導注重經濟工作。他指出:我們共產黨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的工業。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發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強調: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這一切東西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不關心經濟,也不懂別的什么有益工作,對這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革命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各種技術知識。(:《為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和職工代表會議的代表舉行招待會上的講話》,1944年5月22日。)
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分析論文
創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是從理論上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和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以及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大問題,從而架起了從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橋梁。在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實踐中,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又發生嬗變,并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形成
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是對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前途、性質、地位、任務及長期性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理論認識。這個理論經過了孕育、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中,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馬列經典著作中所沒有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概念,論證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歷史地位,較全面、系統、深刻地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從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他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國有為目的的革命。因此,這種革命又恰是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掃清更廣大的道路”(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29頁。)。在黨的“七大”上,進一步闡明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政治、經濟、文化前提,特別強調在新民主主義政治條件獲得以后,大力發展經濟事業、充分解放生產力的重要性。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和經濟結構作了深入分析,比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義階段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意義,進一步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國家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任務、意義和條件,更深刻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歷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時,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已經形成。
1947年至建國前夕,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又進行了補充和發展。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從新的角度概括了新中國的經濟結構,提出了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發展并不危險的重要觀點,并制定了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著重分析了當時中國各種經濟成分的狀況和黨所必須采取的正確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理論命題。七屆二中全會前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嬗變
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一體的完整的建國大綱,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綱領。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一系列理論建樹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文化教育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的產物。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重要原則,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指針,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不僅為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做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準備,而且對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持久的影響。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意義及影響
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他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同時,始終重視和關心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并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從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可分為新民主主義教育論和社會主義教育論兩大組成部分,而且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理論鋪墊。本文主要闡述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理論建樹及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重要指導意義和影響。
一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提出及理論建樹
出生于農民家庭,又長期領導農民運動,同時他熟讀經史、酷愛古典文學藝術。這樣的經歷使他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后,又接受了國外現代啟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這就在思想上與實踐上為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成功地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器科學地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創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奠定了基礎。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革命中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以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革命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實行新民主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在建設、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同時,十分重視革命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建設,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不斷探索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發表《新民主主義論》(1940)、《論聯合政府》(1945)等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一體的完整的建國大綱,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綱領,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于文化教育的根本主張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