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4:17: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理論生活管理論文
文章內容過多,并涉及不容易顯示內容過多。單擊此處打開或右鍵另存為下載
以下為部分內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如何把化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真正為學生授業、解惑的師者,正是化學教師同共探索的方向。下面是本人教學中累積的化學理論在生活中應用:
一、日日相伴的化學品——食鹽、碘化合物
我們知道食鹽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鈉,這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調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體組織的一種基本成分,對保證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動和功能,起著重要作用。Na+和Cl-在體內的作用是與K+等元素相互聯系在一起的,錯綜復雜。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細胞、組織液和血液內的電解質平衡,以保持體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體內的酸堿平衡。Na+與K+、Ca2+、Mg2+還有助于保持神經和肌肉的適當應激水平;NaCl和KCl對調節血液的適當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開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膽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鈉鹽和鉀鹽形成的。此外,適當濃度的Na+、K+和Cl-對于視網膜對光反應的生理過程也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鹽水漱口,不僅對咽喉疼痛、牙齦腫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還具有預防感冒的作用。(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一化學的《堿金屬》)
碘化鉀、碘化鈉、碘酸鹽等含碘化合物,在實驗室中是重要試劑;在食品和醫療上,它們又是重要的養分和藥劑,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碘是人體內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正常人體內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濃集在甲狀腺內。人體內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過形成甲狀腺激素而發生。因此,甲狀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機能,均與碘有直接關系。人體缺乏碘可導致一系列生化紊亂及生理功能異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停滯、智力低下等。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碘的地區,全國約有四億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含碘(碘的化合物)食鹽和其他食品(如高碘蛋),井水加碘,食用含碘豐富的海產品等,其中以含碘食鹽最為方便有效。1991年3月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莊嚴承諾:2000年在中國大陸消除碘缺乏病。(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一化學的《鹵族元素》)
化學理論生活管理論文
文章內容過多,并涉及不容易顯示內容過多。單擊此處打開或右鍵另存為下載
以下為部分內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如何把化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真正為學生授業、解惑的師者,正是化學教師同共探索的方向。下面是本人教學中累積的化學理論在生活中應用:
一、日日相伴的化學品——食鹽、碘化合物
我們知道食鹽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鈉,這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調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體組織的一種基本成分,對保證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動和功能,起著重要作用。Na+和Cl-在體內的作用是與K+等元素相互聯系在一起的,錯綜復雜。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細胞、組織液和血液內的電解質平衡,以保持體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體內的酸堿平衡。Na+與K+、Ca2+、Mg2+還有助于保持神經和肌肉的適當應激水平;NaCl和KCl對調節血液的適當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開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膽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鈉鹽和鉀鹽形成的。此外,適當濃度的Na+、K+和Cl-對于視網膜對光反應的生理過程也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鹽水漱口,不僅對咽喉疼痛、牙齦腫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還具有預防感冒的作用。(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一化學的《堿金屬》)
碘化鉀、碘化鈉、碘酸鹽等含碘化合物,在實驗室中是重要試劑;在食品和醫療上,它們又是重要的養分和藥劑,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碘是人體內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正常人體內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濃集在甲狀腺內。人體內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過形成甲狀腺激素而發生。因此,甲狀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機能,均與碘有直接關系。人體缺乏碘可導致一系列生化紊亂及生理功能異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停滯、智力低下等。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碘的地區,全國約有四億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含碘(碘的化合物)食鹽和其他食品(如高碘蛋),井水加碘,食用含碘豐富的海產品等,其中以含碘食鹽最為方便有效。1991年3月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莊嚴承諾:2000年在中國大陸消除碘缺乏病。(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一化學的《鹵族元素》)
心理學理論若干研究論述
心理學理論是一項具有悠久的歷史的項目,是關系到人們行為和心理的關鍵因素。以教育事業為例,科學地對心理理論進行應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科學的對學生進行組織,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專注度得到提升,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需要科學的對心理學理論進行研究和分析,發揮心理學理論的功能性。
一、心理學理論的相關概述
心理學理論是一種針對心理學和精神疾病領域的重要理論,可以根據人們的行為情況,對對象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進行預測,甚至可以通過心理學理論將對象的行為進行誘導。心理學理論可以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可以應用到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醫生治療的過程中,緝查辦案中,其功能的全面發揮可以使得的各類問題得到良好的處理,促使社會的和諧安定。心理學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有對象的心理活動情況,對象的行為等,心理學理論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心理活動揣摩和分析,將對象的下一步活動進行猜測,從而有效的提高行為問題、意識問題和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學理論的應用,可以提高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對象的潛能。
二、心理學理論的意義
隨著心理學理論的進步和完善,心理學理論的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對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心理學理論的理論意義
護理學理論的教學創新
在開展“信息技術與護理學基礎教學的整合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借助于信息技術確實能夠有效地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人才。為了找出適合高校《護理學基礎》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們以“護理學理論”的教學內容作為改革試驗的內容,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
1試驗依據
1.1理論依據以研究性學習理論為指導,借助于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目的是使所有學生都能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獲得科學研究的親身體驗,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探究和發現的內在興趣。對于成人來說一般使用“基于資源的學習”方式[1]。
1.2選擇依據選擇“護理學理論”作為教學改革的試點,一方面這一節內容是高?!蹲o理學基礎》課程中非?;A而又非常重要的內容,它既是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又對學生進入實習和工作后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護理學理論”一節的教學難度相對來說較小,學生學習和掌握起來相對比較容易,改變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比較明顯。
2“護理學理論”的教學實踐
2.1知識背景“護理學理論”是在學習完解剖知識、生理知識、藥理學知識以及護理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之后,在進入臨床護理課程學習之前的基礎內容,是護生從理論走向臨床實際的橋梁。
麻醉生理學理論教學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學是基礎的生理學與臨床的麻醉學之間的橋梁課程,關于如何提高麻醉生理學教學質量,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嘗試將傳統講授法與案例式教學及角色互換等方法相結合使用,這樣改革教學方法后,確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并且培養了臨床思維,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麻醉生理學;案例式教學;教學效果
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本科學生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開展的課程,屬于麻醉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它是聯系生理學和麻醉學的橋梁課程。這門課程主要介紹生理學在臨床麻醉、疼痛治療及急救復蘇等方面的應用,并詳細講述麻醉和手術影響機體生理活動的規律,理解出現的相關現象和處理原則,為麻醉學專業后續課程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生理學是二年級第一學期所學課程,它與麻醉生理學息息相關。在麻醉生理學教學中,我們既要帶領學生回顧生理學中相關理論知識,又要引導學生去吸收臨床麻醉學中的新鮮知識,讓他們學會用臨床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學會從整體去尋找關鍵所在。因此在麻醉生理學的理論教學中我們嘗試用多種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盡量培養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1傳統講授法
目前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的授課方式仍然是以講授法為主,這是一種老師通過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1]。講授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它傳承至今仍然作為主體授課方式被使用,其優點不可忽視。因為講授法是以老師多年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基礎的,所以老師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將大量系統專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并且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近年來,老師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靈活多變的方式融入傳統講授過程中,一方面從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聽課熱情,另一方面節約了板書的時間,能夠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增加。并且在章節講述前和章節結束后,老師可以用一些圖表進行大體展示和概括總結,有利于學生從總體把握重點知識框架。但是,傳統講授法也有著其不可回避的缺點,就是這種教學方法,老師作為傳道者以輸出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整堂課師生互動較為有限,學生參與感差,思考過程少,容易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為使課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尤其麻醉生理學課時較少,28學時,可是書本要求掌握的內容較多,難免講授速度較快,這些都是造成學生感覺麻醉生理學難學的原因。
2老師與學生角色互換
產品符號學理論管理論文
“從某些方面來看,我想設計師們應用更多的時間去創設符號,余下的才是制造實物?!薄敶钬撌⒚▏O計師,簡約主義的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克語。
作為人類文化產物的符號在現代設計中具有的實踐性意義十分重要。符號如同產品一樣,產生于人類的社會勞動,是人類專有的財富,是一種以物質為載體,體現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社會文明的人為事物。產品是人類文化的物質形式,是人——自然——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的物質媒介,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物質媒介,而設計的本質正是在于為人類創造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產品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物質媒介,其符號特征是顯而易見的。
一、符號與符號系統
一切有意義的物質形式都是符號。符號是利用一定媒介來表現或指稱某一事物,可以被大眾所理解的事物。根據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任一符號都是由三種要素構成,即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和解釋關聯物,每個符號都具有三位的關聯要素,任何事物若沒有表現出這三種關聯要素,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符號。例如一塊石塊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它最多只能作為符號的媒介聯系物而不能作為符號;但是當打磨成石斧而作為工具使用時,石塊就能指示出一定的意義——石斧,當這種意義被人們所理解時,石斧就構成了符號。從“石斧”的符號特征可以看出,符號是意義與對象世界之間的結構關系,這種結構關系使對象和意義融合為統一的符號系統。就像人類通過產品改變生活方式,從而使人、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融為一體一樣,符號使人與世界溝通,使世界作為意義被主體理解和掌握。符號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質的,既非主體亦非客體,而是介于心物、主客之間的關系結構,這種關系結構是在解釋活動中形成的。
符號是由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和解釋關聯物共同作用而構成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符號都是在與其它符號的差別中確定自身意義的,這種意義具有約定性,符號正是通過差別產生聯系,通過約定使聯系能夠合理解釋。符號的約定性和差異性,證明符號是表現為三個關聯物的系統,三個關聯物只有在全部聯系中才能構成符號,同時符號作為意義對象,只有在一定的環境中才能發揮解釋的作用,這樣符號只有作為系統才能體現出其意義性。
二、產品系統的符號分析
淺析財政學科學理論
財政學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確立科學的理論基礎,因為科學的理論基礎是規范正確的研究方向、確定正確的研究對象和任務、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學的研究結論、建立合理的理論體系的基本前提。
我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歷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但近年來,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作為財政學理論基礎的地位受到很大沖擊: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從思維方式、分析方法上對傳統經濟學形成沖擊;另一方面,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似乎又拉大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我國財政理論中應用理論的研究較為滯后,多限于對財政分配過程的描述及對現行制度政策的詮釋上,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應用理論體系。因此一些應用經濟學理論紛紛與西方市場經濟理論掛鉤而與傳統經濟學脫鉤。甚至有的學者認為,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如同自然科學知識一樣,“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學意義,是無國界、無階級性的”?!斑@些基礎理論的內容,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財富?!薄翱梢猿蔀槲覀冏约旱睦碚摶A?!彼麄冋J為中國經濟學只要照搬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就行了,不需要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這種觀點未免失之偏頗。首先,西方經濟學應用的前提、條件在我國并不具備,照搬顯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持上述觀點的人恐怕并沒有深入開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寶庫,就斷言它已經不適合當代中國的需要了,實在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誤解。為了在科學的基礎上建立當代中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理論基礎的完整性
任何一門科學理論都有自己區別于其它科學的獨特研究對象,而要正確、有效地探索和掌握研究對象的性質、特征和運動規律,必須要堅持理論覆蓋面的完整性,首先就要求理論基礎的完整性,在此基礎上構建內容完整、層次清晰、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例,其三個組成部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必須把它們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加以理解。哲學是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任何財政經濟理論及與其有密切關系的國家政府等觀念,都是一定的哲學思想運用于這些領域得出的結論,它是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界定財政的概念、性質、運行體系、職能范圍等基本理論問題,明確財政作為國家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與國家的本質聯系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有利于國家職能實現等問題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剩余價值學說以及經濟周期理論等,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調控理論和相應的財政政策理論的理論基礎。三個組成部分有機聯系,不可分割,如果只以其中的經濟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很難全面地認識這種經濟學說的哲學淵源、社會實質,也就很難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指導實踐了。
二、理論基礎的政治性
關于財政同政治、國家、社會之間的辯證依存關系,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們根據對歷史實踐經驗的科學分析,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論斷,如:從社會制度產生和建立的角度,作出:“任何社會制度,只有在一定階級的財政支持下才會產生”的理論;從國家和政府的存在與職能實現的角度,作出“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和“廢除捐稅的背后就是廢除國家”以及“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的結論;從國家改革策略任務實現的角度,作出:“如果我們在財政政策上沒有成就,我們的一切根本改革就會遭到失敗”的結論;從財政與政治關系的角度,作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結論,并把財政工作看作是“最大的政治工作之一”,把政治觀點確定為財政工作的首要觀點,認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梢姡涡允秦斦谋举|屬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古往今來一切國家,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都是利用國家、法律、民主等形式,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政治上的統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的立法機關(議會)通過民主程序實現對政府的立法監督,體現出相當的權威性和實效性,是實現財政管理法制化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而當前我國財政管理制度存在著相當隨意的現象,制度多變,缺乏可行性和權威性,財政管理中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相當普遍,民主法制制度不夠健全,財經紀律松馳,方針政策貫徹不力,職能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因此,以民主法制為依據的現代財政監督機制亟待建立,確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也決不應把國家、法律(特別是憲法)、方針政策等因素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有意無意將其排除在財政范圍之外。
當代文學理論教學困難與策略
文學理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在傳統課程體系中一直很受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一直面臨困境,即使是在文學理論曾經短暫繁榮的20世紀80年代也是如此。只不過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這種活躍和繁榮的氣氛遮蔽和掩蓋了這一學科所固有的問題,也使當時的人們無暇對它進行必要的學科反思”[1]。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新傳媒手段的興起,文學理論這一學科的問題剎那間被放大了。一時間,“文學之死”、“文學理論”之死的論調此起彼伏,文學理論教學的合法性也備受質疑。在這樣的語境下,傳統的文學理論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如教材問題、教學內容問題,以及教法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如何擺脫困境和尋找出路就成了每一個文學理論教學工作者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新傳媒時代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新傳媒制度為文學理論教學帶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新傳媒制度對文學活動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對文學觀念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使文學理論教材顯得嚴重滯后。新傳媒制度對文學活動造成的影響,正如美國學者希利斯•米勒指出的那樣:“新的電傳制度就通過改變作為其先決條件或伴隨狀況的所有那些因素而終結了文學?!保?]米勒當然不是說文學會因新傳媒的出現而死亡,其本意在于強調依存于傳統的印刷制度等因素的傳統文學觀念的終結。米勒說:“文學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溝溝坎坎、因特網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雖然從來生不逢時,雖然永遠不會獨領風騷。”[3]新傳媒時代終結了傳統的文學觀念,文學卻依然會存在于網絡之間,只不過文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獨領風騷的時代將不會再來。舊的文學觀念的終結使希利斯•米勒憂心忡忡,但卻導致了我國網民的文學狂歡。在網絡世界,先是“下半身”詩人震撼著人們的神經,然后是“口水詩”,接著是“梨花派”?!昂鋈缫灰勾猴L來,文學之花網絡開”,文學活動陷入了空前狂歡時代。網絡文學的興起對文學理論教學的打擊是致命的,文學理論對網絡文學現象完全失去了闡釋力。面對新的文學現象,文學理論教材顯得陳腐不堪,文學理論的權威形象也轟然倒塌。其次,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嚴重分離。就當前文學理論教學內容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大而空;第二,脫離學生文學經驗;第三,忽略了學生的現實需要。大而空是就教材體系而言。當前的文論教材大多熱衷于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希望能夠把古今中外的理論成果一書打進,而且不懼難度。因此“理解起來,不要說是低年級學生,恐怕就是一般的非專業課教師也會十分吃力的”[4]。而這樣龐大的體系往往建立在所謂“經典文本”的閱讀經驗之上,這些“經典”則又是教育機構遴選出來的文本,通常是遴選者都不大樂意去讀的東西。而今天的學生大多是伴隨著電視、網絡長大的,他們閱讀的是當下的作品,喜歡的是網絡文學、玄幻小說,迷戀的是文學的“小時代”,他們已經不再像以前的學生那樣對經典文本一往情深。文學理論教學與學生閱讀經驗的隔膜勢必造成對學生內在理論需要的漠視,其結果便是教師覺著難教,學生覺著難學,教、學雙方都對文學理論失去了興趣。第三,教學方式簡單化,導致“教”與“學”的倦怠。新傳媒手段雖然使傳統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為文學理論教學帶來了便利,但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一,便利的教學手段逐漸滋生了懶惰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不必再為板書所累,他們只需帶著筆記本,或者U盤,打開PPT課件,就可以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有的教師干脆把要講的內容全部制成PPT課件,到時候照著念就行了。學生也懶得再去認真聽講,費力地記筆記,只需拷貝教師的課件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手段自然導致了第二個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了無趣味。從教師的“教”來看,教師雖然不再為板書所累,但也喪失了傳統教學的激情。課堂教學原本是一種藝術,是教師展現個人魅力的舞臺,但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卻對這個人魅力的展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戕害。教師被束縛在操作臺前,不再是充滿激情的說話人,成了了無生氣的機器操作員。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教師的授課過程喪失了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師所講的東西又都可以拷貝下來,所以上課不再是一種需要,而僅僅是為了拿到平時成績,或者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而已。
二、文學理論教學的出路
文學理論教學遭遇到了極大的危機,這從近幾年它在培養方案中占的課時量也可以看出。在上世紀末,文學理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占144課時,后來變成108課時,而今在很多院校變成了72課時。文學理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中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堅持認為它在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堅持認為文學理論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我們堅信人類不能沒有文學,當然也就不能沒有文學理論。正如伊格爾頓所說,“如果沒有某種文學理論———不論多么奧秘和含蓄———我們首先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學作品’,也不知道怎樣去讀它。對理論的敵視態度一般意味著對他人理論的反對,同時也意味著忘記了自己的理論”[5]。而且新傳媒制度盡管為文學理論教學帶來了嚴重危機,但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只要我們能夠正確面對問題,就能夠為文學理論教學探索出新的出路,尋找光明的未來。如何突破當下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重構文學觀念,恢復文學理論的闡釋力。幫助人們認識文學現象是文學理論的基本職能,但當前文學理論教材,包括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所提供的文學觀念,卻都不免有僵化之嫌,他們的理論也因之被稱為“本質主義”的,并受到“非本質主義”者的攻擊。我們在此無意理清二者的是非,但傳統教材的文學觀,如童先生的“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6](P72)顯然是精英主義的、小眾的,對當前的網絡文學現象明顯缺乏闡釋力。面對紛繁錯雜的文學現象,我們需要文學觀念的重構?!氨举|主義”文學觀念不可取,“反本質主義”的策略也有問題,因為“反本質主義”的歸宿必然是“取消主義”。正如法國學者馬利坦所指出的那樣,對關于事物本質任何思考的摧毀與取消的做法,都只是“顯示了智慧的徹底失敗”[7](P20)。對事物本質的探求是人類的屬性,我們應該不是去取消“本質”,而是不要陷入“主義”。亞里斯多德說過:“詩的起源仿佛有兩個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8](P11)這就是說文學不是個別人的專利,人人都有文學藝術的天賦。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當網絡打破傳統文學觀念的束縛時,為何人人都成了詩人。傳統的、審美的、本質主義的文學觀抑制了人們文學的天性,同時也戕害了人們的思想,所以當詩人趙麗華的“口水詩”出現時,就出現了人們一邊謾罵、一邊與詩歌偷情的奇觀。文學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類為獲得良好的感覺而使語言變得特殊的藝術。在我們祖先喊著“杭育杭育”號子抬木頭的年代,在他們“坎坎伐檀”的時候,他們都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藝術家。而今,文學已經被神圣化、精英化得太久,所以我們今天對文學的理解必須回到亞里斯多德那里去。文學觀念的重構,就是讓文學去精英化,回到大眾,恢復大眾與文學的天然聯系。這樣一來,理論便不再令人畏懼,而會成為學生樂于親近的對象。其二,更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文學理論課堂教學與學生閱讀經驗脫離的狀況,教師應該從三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讓文學理論回到文學。我們要明確該學科的教學目的應該是賴大仁先生所說的“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文學理論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文學觀,為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判斷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努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理論學習不是終極目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最好少談些大而空的理論,多談些文學作品。通過引導學生領略文學之美,激發學生對理論的興趣。文學理論教學只要能夠把中外文學共同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與重要概念闡釋清楚,幫助學生形成最基礎的觀念和知識結構就可以了。反之,“將文學的生命變成概念,將創作的過程理性化、邏輯化,文學成了蝴蝶的標本”[10],這必然會扼殺文學之美,也必然會扼殺文學理論的生命力。第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使教學建立在學生的閱讀經驗之上。在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經典文本中遴選一些可讀性強,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生有了相關的閱讀經驗,教學互動才能夠進行,學生方有學習興趣。第三,教師應該多閱讀當下的網絡作品,把它們充實到文學理論教學內容中去。網絡文學是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而教師往往缺乏這方面的閱讀經驗,所以教師應該補上這一課。擁有了共同的話題,學生就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一來,文學理論教學將不再是一個填鴨式的枯燥無味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師生雙方共同研究文學現象,富有情趣地討論人生、真理的探索之旅。其三,改進教學方式,實行多元化教學??萍际前央p刃劍,如果能夠很好地加以利用,就會為文學理論教學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對于文學理論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可以作如下改進:第一,要進一步發揮高科技優勢,使教師從操作臺前解放出來,使講臺重新成為展現教師個人魅力的舞臺??萍嫉哪康氖峭卣谷说淖杂?,而不是加重人的異化。教學部門應該加快科技更新步伐,進一步利用科技優勢實現多媒體操作自動化,把教師從技術操作中解放出來,使科技更多地展現出其人文的一面。第二,利用網絡資源,把名師、名家以至國外名校的教學資源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網絡中有許多國外大學的文論、美學等課程的教學視頻,也有許多國內精品課程的教學視頻,這些資源都可以被運用到文學理論教學中來。學生不但可以通過視頻進行學習,也可以對視頻中所講的內容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第三,利用網絡平臺,實行開放式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郵箱、博客、微博、QQ群以及網絡論壇等平臺與學生展開教學互動,把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而學生則可借助網絡和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更具吸引力。
談論胡適與當代文學理論轉型
胡適,字適之,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袖之一。作為“五四”時期自由主義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新文化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曾大膽明確地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的文學觀念??梢哉f胡適的白話文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形態之間的一個分界點。
一、形式之解放
1917年1月1日發表在《新青年》2卷5號上的《文學改良芻議》是“五四”文學革命的發難之作,并且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文獻,曾被陳獨秀稱為“首舉義旗的急先鋒”?!段膶W改良芻議》從改革舊文學的“八事”入手去實現文學的變革,他所說的“八事”指的是,文章表達要有真感情,不要無病呻吟,不用陳詞濫調,不要辭藻堆砌,不要太過追求形式的鋪排與對仗等等。我們從八事的主張可以看出,胡適主張采用白話文這一新的語言形式,摒棄舊的文學形式。他認為,在新時期,寫文章首先要進行創作筆法的創新,用正確的形式寫文章。言為心聲,胡適認為,在創作中作者應該要用古人的典故,但要自己創作新詞,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進行文學創作,因為“白話文是中國文學的正宗”,勢必將取代舊事物,是文學的新血液。同時,他指出,文學要為情感立言,用情感充實文章的內容,此外,文學還要與時展相一致,因國家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胡適的語言較《文學改良芻議》更為通俗,寫出了曉暢易懂的作品。在語言上,對古代小說進行現代白話創作。胡適的這兩篇文章直接從形式上對語言進行徹底的改革,由語言到內容,寫當下人的當下生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這些主張都為中國新文學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意義十分重大,它反映和標志著中國現代的民族覺醒。
二、思想之解放
1.建立哲學史學科的新體系哲學是時代的精華,哲學史是民族的靈魂。盡管胡適舊學根底、西學知識、思想深度、理論突破等各方面都屬中等水平,甚至遠遜于其同輩、先輩、后輩中的好些哲學大師。但是他卻是第一個在思想上有所突破之人,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首次沖破了中國數千年來傳統歷史和思想史的固有觀念、標準和通則,形成一次范式性變革。這一范式性變革不僅具備學術性,更具備思想性,在思想變革上,它與白話文運動在文學形式上的沖擊一樣,確起到了典范的意義和前驅的作用。胡適自己后來總結此書,其中兩條:一是從老、孔講起;二是將孔子和諸子平列。他可以說是現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開山者?!吨袊軐W史大綱》作為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哲學史著作,建立了哲學史學科的新體系。首先,它在科學方法和可信史料的基礎上開創了全新古典哲學史體系、構想以及規范,從此,哲學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步入了中國古代哲學研究近代化時期。
2.方法論的革新“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一治學理念在胡適的研究中時刻體現著。他說的“假設”是研究中的科學預見性,不是主觀預測,是以實驗證明作為關鍵的一環;“假設”的提出與實驗證明是一個推理的過程,是由已知事物推到未知事物,其中離不開歸納法和演繹法的交互運用,應當說是有科學性的。他正是運用了這一觀點,先假設它成立,然后運用大量古今中外的事實加以證明,這就自然得出了“中國若想有文學,必然用白話”的結論。胡適根據實用主義的理念,認為白話正是具有實用性,利于“表情達意”,所以必定適合做新文學的語言工具。胡適通過疑古與實證的實踐,創立和發展了新學科,由“形”轉變到“質”,開拓了新穎的治學之路,成為學術研究的示范。
管理學理論分析與再思考
摘要:盡管在人類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蘊含了大量的管理思想,但是管理作為一門科學是在19世紀才產生的,其中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管理成為一門科學的重要動力。隨著人類發展歷程的不斷推進,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也被賦予新時代的特點和內涵。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技術時代,管理同樣面臨著創新和改革的挑戰?;诖?,本文對管理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回顧,然后結合當前時展的特點對管理學遇到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管理學理論進行再思考探究。
關鍵詞:管理學;理論;分析;再思考
管理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體現。隨著人類管理和組織能力的不斷提升,管理學理論也開始逐漸形成。到19世紀20年代,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力提升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管理作為一門科學開始形成。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管理學理論在新的發展時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管理學理論創新成為必然,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也是管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
一、對管理學理論的分析和回顧
管理學理論建立至今,大體經歷了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管理叢林理論和現代管理理論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一)科學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