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1:01: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牙周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牙周炎患者的手術護理研討

目前,牙周炎已成為我國成年人牙齒缺失的首要原因,據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顯示,牙周炎患病率高達80%~97%。牙周炎引起的牙齒松動、牙槽骨吸收為傳統修復帶來了挑戰。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及外科技術的改進,種植牙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相對較差,牙周致病菌易導致種植體周圍炎等,因此完善的護理措施對種植體的存留有重要作用。我院對73例牙周炎患者行種植手術并進行合理有效的護理配合,取得了滿意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7-2009年在我科進行牙種植術的牙周炎患者73例,男51例,女22例;年齡28~76歲。

1.2方法

共植入種植體200枚,其中上頜112枚,下頜88枚。

查看全文

奧硝唑治療牙周炎分析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為我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按照隨機原則,設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154顆牙;男33例,女17例;年齡30~65歲,平均41.9歲。對照組50例151顆牙,男34例,女16例;年齡29~64歲,平均40.7歲。所有患者主訴為牙痛、口臭、刷牙出血。臨床表現為牙齦紅腫、充血、糜爛,大部分有牙石,牙周袋深2~5mm,觸之易出血,探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Ⅰ°~Ⅱ°,X線片顯示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均無其它系統性疾病,3個月未服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物及免疫制劑服用史,對硝基咪唑類藥物無過敏史。半年內未做牙周治療,婦女未處于哺乳期及妊娠期。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檢查正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經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及方法

對照組口服替硝唑500mg/次,2次/d,連服7天;觀察組口服奧硝唑500mg/次,2次/d,連服7天。服藥期間注意口腔衛生。服藥前、后1個月復診再檢查各臨床指標,進行實驗前后對比分析。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查看全文

單純性牙周炎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單純性牙周炎診斷預防治療

單純性牙周炎是指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與單純性齦炎相類似,但病損的范圍和程度較少,發病年齡以35歲以后較為多見,故又名成人牙周炎。常由齦炎進一步發展而來,如齦炎未能及時治療,炎癥可由牙齦向深層擴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而為牙周炎。由于早期多無明顯自覺癥狀而易被忽視,待有癥狀就診時往往已較嚴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齒。因而必須加強宣教,使患者做到早預防,早就診和及時治療。

1一般資料

本病診斷不難,常有齦炎病史,30-40歲后發病率增高,并逐漸加重。牙齦色澤、形態與齦炎相似,附著齦水腫,點彩消失。探查時可見牙周附著喪失,形成牙周袋,牙齒有不同程度的松動,嚴重時形成牙周膿腫。局部可有菌斑、牙石、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復體等因素存在??捎醚乐苤笖?pi)、牙周病指數(pdi)等確定牙周組織的破壞程度。X線片可見牙槽骨呈不同程度的吸收。嚴重時出現牙齒松動和咬合關系紊亂。同時存在咬合創傷因素時稱復合性牙周炎檢查可見早接觸、錯合、前伸或側合運動的合干擾、過度磨損等現象。

2治療與預防

2.1局部治療包括:控制菌斑,徹底清除牙石,平整根面;牙周袋及根面的藥物處理;牙周手術;固定松動牙;拔除不能保留的患牙,以利于鄰牙的治療和組織恢復。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原刺激物,刷牙是清除菌斑的主要手段,但患者必須選用設計科學的牙刷,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才能有效地去除菌斑。牙石是礦化了的菌斑,清除齦上牙石稱為潔治術,齦下牙石的清除稱為齦下刮治術,潔治和刮治術是牙周病的基礎治療,任何其他治療手段只應作為基礎治療的補充手段。對一些炎癥嚴重、有肉芽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術后需用藥物處理袋壁。可在牙周袋內放置抗菌藥物,如甲硝唑、洗必泰等,采用緩釋劑型,療效更好。經過上述治療后,若仍有深牙周袋存在,或根面牙石不易清除徹底,可進行牙周手術。松動牙固定術是用金屬絲將患牙與鄰近的穩固牙齒結扎在一起,并以自凝塑膠加固(制成牙周夾板),使牙合力分散于一組牙上,減少個別牙的負擔或使其免受側向扭轉力的損害,以利于牙周組織的修復??煽诜紫踹蚧蚵菪顾氐?,使急性炎癥得到控制。

查看全文

口腔健康教育護理效果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院隨機挑選從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牙周炎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并很據護理方案,把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n=44)和實驗組(n=44),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給予實驗組心理護理聯合口腔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在對照組中,有25例男性,19例女性,平均年齡在(60.22±3.87)歲;在實驗組中,有24例男性,20例女性,平均年齡在(61.39±2.68)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1.2方法。針對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其中包括術前準備、病情觀察、疾病知識宣教等等。針對實驗組,給予心理護理聯合口腔健康教育護理。第一,心理護理。結合患者的病情和性格特點,實施針對性護理。多和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解,利用鼓勵和安慰的形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壓力[2]。鼓勵患者把心中的感受與想法表達出來。利用音樂療法,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通過深呼吸、閱讀等手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且,需要把治療的手段和注意事項講解給護理患者,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對患者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提升患者的依從性。第二,口腔健康教育護理。把口腔清潔不到位的危害性講解給患者,利用視頻、真人示范的形式,對患者的不良行為進行及時糾正,使患者可以形成良好的清潔口腔習慣。此外,指引學生正確進行刷牙,使患者的口腔可以保持清潔狀態,提升預防疾病的效果。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齦溝出血指數、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情況進行觀察。1.4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齦溝出血指數、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情況比對護理前,對照組患者和實驗組患者的齦溝出血指數、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齦溝出血指數、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情況要遠遠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3討論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保持口腔清潔,可以有效控制牙菌斑,并且需要定期復查,有助于修復牙周組織,降低牙周炎發病率。但是,因為大部分牙周炎患者在患病以后,懷疑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這對治療效果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因此,對牙周炎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與口腔健康知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指引患者深入了解牙周病知識,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利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把牙周病的形成原因、預防手段、鱗狀癥狀詳細講述給患者,提升患者的知曉率,指引患者正確進行刷牙,以防形成牙菌斑,對牙周炎進行預防;多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排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升患者治療自信心。本研究顯示,護理前,對照組患者和實驗組患者的齦溝出血指數、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情況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齦溝出血指數、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情況要遠遠低于對照組。

查看全文

小議牙病與糖尿病的相關性及其相互作用機制

【摘要】糖尿病是與遺傳、自身免疫和環境因素有關的全身性慢性代謝性疾病。牙周病是發生在牙齦支持組織(牙齦、牙周膜、牙槽骨)的一種破壞性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與牙周病之間呈雙向關系,糖尿病增加牙周炎的發病風險及嚴重程度,牙周炎亦是糖尿病的易感和促進因素。糖尿病患者不但牙周病發病率高,而且具有病變發展速度快,損害程度重,治療效果差的特點。目前,牙周炎與糖尿病之間的關系雖已基本確立,但兩者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本文主要就牙周病與糖尿病的相關性及其相互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關鍵詞】糖尿病;牙周病

Abstract:Diabetesisasystemicchronicmetabolicdiseaserelatedwithgeneticandenvironmentalfactorsandautoimmune.Periodontaldiseaseisadestructivediseaseingumsupportorganizations(gum,periodontalmembrane,alveolarbone).Alotofresearchshowsthediabetesandperiodontaldiseaseistwo-wayrelationshipconcerningperiodontaldiseaseanddiabetes.Diabetesincreasestheriskofperiodontitis,andseverityofdiabetesissusceptibleandpromotingfactors.Diabetespatientsnotonlyhaveahighincidencerate,butalsoarecharacteristicoffastdiseasedevelopmentspeed,severedamage,andpoortreatmenteffect.Atpresent,therelationshipbetweenperiodontaldiseaseanddiabeteshasbasicallyestablished,buttheinternalmechanismoftheinteractionbetweenthemhasnotbeenentirelyclear.Inthispaper,thecorrelationandtheinteractivemechanismbetweenperiodontaldiseaseanddiabeteswillbereviewed.

Keywords:diabetes;periodontiti

1引言

糖尿病是與遺傳、自身免疫和環境因素有關的全身性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及并發癥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發病率的90%以上。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島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改變了內源性胰島素對靶細胞的利用而引起的。牙周病是危害人類口腔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高達60%~70%。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與牙周病之間呈雙向關系,糖尿病可以增加牙周病的發病風險,血糖增高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險因素。而血糖的良好控制能促進牙周的康復。目前,牙周炎與糖尿病之間的關系雖已基本確立,但兩者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本文主要就牙周炎與糖尿病的相關性及其相互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查看全文

口腔遺傳疾病研究論文

口腔遺傳病常為單基因疾病、多基因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牙齒、牙齦及牙周組織、牙齒和皮膚或骨組織、黏膜及其他組織的遺傳病。

1牙齒的遺傳性疾病

1.1釉質結構異常(Enamelstructuralabnormality)常染色體顯性牙釉質發育不全是常見型,與定位于4q21的相關enamelin基因突變有關[1];常染色體隱性釉質發育不全,其與位點于19q13.4的Kallikrein4基因突變有關[2];此基因產物可在牙發育成熟期降解釉蛋白酶,導致釉質礦化異常;x-連鎖性釉質發育不全,其相關基因位于Xp22.3的amelogenin基因突變[3]。臨床表現:釉質發育不全表現為釉質發育早期釉質厚度減少,牙冠黃色或褐色光滑,錐形牙冠;釉質成熟不全表現為釉質呈毛玻璃樣白堊狀,硬度低于正常釉質,主要發生于第三磨牙或第一磨牙,X線影像可見牙呈長方體和短根,髓室在根-頜方向長,頸部收縮,因此種牙根像有蹄動物,故稱牛牙樣牙(taurodontism)[4]。遺傳性釉質鈣化不全,表現為釉質軟,易碎,探針探之可劃成溝,牙呈暗褐色。釉質發育不全晚期,此期具有鈣化不全,表現為釉基質形成的量正常,但質軟透明,釉質較快成片脫落,易著色,上頜切牙發展成臺階狀形狀。有時釉質發育不全和成熟、鈣化不全同時存在。

1.2遺傳性牙本質發育不全(dentinogenesisimperfectatypeⅡ,DGIⅡ)又稱乳光牙本質Ⅱ型,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基因定位于人類染色體4q21,目前認為與牙本質唾液酸焦磷酸蛋白基因(Dentinsialophosphoprotein,DSPP)突變有關,但存在遺傳異質性[5]。臨床表現:在一家族中連續幾代出現,可累及乳牙、恒牙,牙呈乳光色或蘭灰色,釉質正常,但由于釉牙本質連合處結合薄弱,故易磨損和分離而破裂,暴露黃色牙本質,冠呈球形;因之較正常牙短小。X線影像可見根短而呈圓錐形,早期髓室寬大而成殼狀牙(Shellteeth),到晚期則髓室變窄或完全阻塞,常伴有釉質發育和鈣化不全,牙冠可見透明區,牙呈影樣牙(ghostteeth)[4]。

1.3先天性缺牙(Congenitalabsence)

1.3.1非綜合征型先天牙缺失多數牙缺失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與定位在14q12-13上Pax9(pairedbox9)基因突變有關;少數牙缺失[6]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定位于4p16.4上的homeobox基因(Msx1)的突變[7];中國學者命名了一種“何-趙缺陷癥”是先天恒牙缺失病,其基因定位于10q11.2,是一種家族遺傳性遺傳?。?]。臨床表現:缺牙是以上頜第二雙尖牙缺占多數,再次是上頜側切牙。

查看全文

修復材料對前牙美學修復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修復材料對前牙美學修復患者牙槽嵴生理吸收及齦邊緣暴露的影響。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226例前牙美學修復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修復材料不同分為常規組(n=112)和復合樹脂修復組(n=114),分別采取銀汞合金充填、光固化復合樹脂修復。統計2組不良事件(齦邊緣暴露、食物嵌塞、繼發齲、牙周炎)發生情況,對比修復前后牙槽嵴生理吸收(牙槽骨吸收量)、咀嚼效率、咬合力、牙齦溝液細胞因子[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F1α)、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結果:修復后6個月,復合樹脂修復組修復優良率高于常規組(P<0.05);修復后6個月2組咀嚼效率、咬合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復合樹脂修復組牙槽骨吸收量小于常規組(P<0.05);修復后6個月復合樹脂修復組牙齦溝液TXB2、6-K-PGF1α、MMP-2水平低于常規組(P<0.05);復合樹脂修復組齦邊緣暴露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光固化復合樹脂修復與銀汞合金充填相比,有助于促進前牙缺損患者牙槽嵴生理吸收,減少齦邊緣暴露,提高修復效果。

關鍵詞:前牙美學修復;光固化復合樹脂修復;銀汞合金充填;6-酮前列腺素;血栓素

B牙齒缺損特別是前牙缺損,不僅影響頜面部美觀,還干擾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近年隨人們生活條件及審美水平提高,對修復效果及美學效果要求逐漸提升,特別是前牙缺損美學修復過程中要求改善唇齒齦咬合關系、微笑曲線等[1]。既往前牙缺損修復治療以銀汞合金充填為主,但臨床實踐證實,其顏色為黑灰色,美觀性差,且邊緣封閉性差,極易引起齦邊緣暴露,造成修復失?。?]。光固化復合樹脂修復是當前口腔美容修復常用材料,具有操作簡單、美觀持久、成本低等諸多優點,適用于牙齒缺損、牙色異常、牙齒發育異常、牙齒畸形治療。目前兩者在前牙美學修復中應用已有相關研究[3],但研究內容傾向于修復效果、修復滿意度。基于此,本文從牙槽嵴生理吸收、齦溝液細胞因子等方面分析不同修復材料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226例前牙美學修復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均為前牙缺損;(2)單牙修復;(3)年齡≥18歲,性別不限;(4)牙髓電活力測試顯示牙髓正常。排除標準:(1)嚴重不良口腔習慣;(2)牙根角度不理想;(3)患牙周圍軟組織存在炎癥;(4)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5)近1個月內接受激素、抗生素治療;(6)處于月經期女性;(7)凝血功能異常。根據修復材料不同分為常規組(n=112)和復合樹脂修復組(n=114)。常規組男56例,女56例;年齡(42.98±7.72)歲;缺損原因:疾病72例,外傷34例,其他6例;患牙位置:中切牙34例,側切牙40例,尖牙38例。復合樹脂修復組男50例,女64例;年齡(44.05±6.53)歲;缺損原因:疾病66例,外傷44例,其他4例;患牙位置:中切牙40例,側切牙46例,尖牙28例。2組性別、年齡、缺損原因、患牙位置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2組入院后均接受去凈腐質、制備洞形、清洗窩洞、窩洞隔濕處理。常規組采取銀汞合金充填(弗安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銀汞合金材料),乙醇消毒,氫氧化鈣墊在洞底,光照30s,將調好的銀汞合金材料充填至窩洞,逐層加壓,使其與洞壁密合,待其硬化后調整咬合,填充期間修飾外形。復合樹脂修復組采取光固化復合樹脂修復(賀利氏古莎齒科有限公司生產的光固化復合樹脂),乙醇消毒后,氫氧化鈣及聚羧酸水門汀墊底,磷酸凝膠涂布于修復牙面,時間1min,若為氟斑牙,適當延長酸蝕時間(1.5~2.0min),水槍沖洗,除去酸蝕液及脫礦層,氣槍輕吹修復面,5s后,棉棒蘸取黏結劑,均勻涂抹于牙面(厚度約0.2mm),氣槍吹勻,光照20s,斜向分層填入樹脂,分層固化每層不少于2mm,每次光照40~60s,光照距離以3~5mm為準,待樹脂完全固化后,先修整樹脂,后用石尖修整外形,調磨消除早接觸點,并用黃、白色金剛砂精修車針及細砂片打磨,橡皮杯蘸打磨膏,紗條磨光鄰面。1.3觀察指標2組均于修復后6個月進行效果評估。(1)對比2組修復效果[4]。差:修復體局部脫落,洞緣有明顯臺階,邊緣變色,伴繼發齲、牙髓病變;良:修復體形態較完整,表現輕度粗糙,洞緣無臺階,邊緣輕度變色,牙髓活力正常;優:修復體形態完整,表面光滑,邊緣密合,無臺階,邊緣無變色,牙髓活動正常。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2)對比2組咀嚼效率、咬合力及牙槽骨吸收量。其中咀嚼效率:天平秤取5g無皮干花生米,囑患者咀嚼30s,收取咀嚼物,加入蒸餾水,混勻后過濾,稱重未濾過部分,計算重量變化;咬合力:采用上海分析儀器三廠MCF-8701型咬合力檢測儀連續測量10次,計算平均值;牙槽骨吸收量:拍攝全口根尖片,采用William探針和放大鏡,測量每顆牙近、遠、中鄰面牙槽骨吸收情況。(3)對比2組牙齦溝液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F1α)、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4)對比2組不良事件。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移動醫療管理在口腔科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移動醫療管理模式在口腔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9月~2020年1月口腔科收治的2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觀察組患者離院后接受移動醫療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兩組患者離院后隨著觀察時間的進展,各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均呈逐漸下降趨勢(P<0.05),對照組患者下降的程度較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離院后3個月時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移動醫療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移動醫療;醫院管理;口腔科;應用

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將移動醫療,定義為通過移動通信技術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的醫療模式。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移動醫療通信技術為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了一種有效和高效的管理方法[1-2]。目前,移動醫療正成為整個移動通信產業和醫療管理服務部門關注的熱點。分析了移動醫療管理模式在臨床疾病管理中的應用方法和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9月~2020年1月口腔科收治的2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25例,女75例;年齡為25~55歲。入組患者符合1999年牙周病分類國際研討會[3]制定的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無口腔或局部炎癥;無免疫性疾病、傳染病或者其他慢性病的;隨訪資料完整。將20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結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入院后對癥治療,離院前進行健康指導。觀察組患者離院后接受移動醫療管理模式。移動醫療管理模式中包括在線咨詢模塊、復診模塊、知識庫、互動模塊、資訊模塊等。在線咨詢模塊中,患者可與醫生進行在線交流與互動。在復診模塊中,患者可以實時咨詢到復診時間、醫生坐診時間、復診計劃等。在知識庫模塊中,患者可以咨詢到相關疾病的知識,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飲食、休息、活動指導等?;幽K中,醫生在線時可以通過與患者交流互動的方式回答問題,病友間可以看到發表的帖子和醫生的回復情況。在資訊模塊中,可以定期推送口腔科疾病的相關資訊,公布大型義診活動的安全內容等。1.3觀察指標。(1)遵醫行為評價。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患者遵醫行為調查表,調查表中對患者關于口腔疾病的認知、態度、用藥等健康行為進行定期的評價,滿分8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遵醫程度越高。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離院后1周、離院后1個月、離院后3個月時的遵醫行為評分。(2)生活質量評價。自行設計口腔科患者生活質量評價方法,滿分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離院后3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的觀察指標比較采用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后牙殘冠修復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齦下殘冠樁核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牙體缺損達齦下的后牙修復治療方法及療效。方法:對患牙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治療期間用牙周塞治劑或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填塞,封閉齦下缺損腔。采用鑄造樁核修復缺損牙,用金屬烤瓷全冠恢復牙冠形態、功能。通過定期復診時患者的主訴、醫師進行的臨床和X線牙片檢查,綜合評價修復效果。結果:通過對修復后患者1~3年的觀察,發現87顆修復牙中有75顆患牙修復效果優良,占86.21%,12顆患牙修復失敗,占13.79%。結論:對于后牙缺損達齦下的殘根,只要正確地診斷,合理地選擇適應證,正確的設計治療方案和實施治療,絕大多數患牙能夠保留,并發揮良好的功能。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后牙劈裂及后牙殘冠的患者前來就診,尤其多見于接受過牙髓治療的中老年患者和從未接受過治療的后牙殘冠。而缺損位于齦下的患牙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缺損達牙齦下2mm的,過去都認為應該拔除。本文結合臨床病例,探討缺損達齦下的后牙修復治療方法和效果。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我們從2002年6月開始為77位患者治療斷面達齦下的后牙缺損共87顆。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9歲。

適應證的選擇:齦下缺損的位置,齦下缺損的具體位置可以劃分為以下4種:①缺損位于齦嵴頂以下、齦溝內;②缺損位于齦溝底以下、牙槽骨嵴頂以上;③缺損位于牙槽骨嵴頂以下2mm內,殘余的牙根能夠保證人造冠的支持和固位;④缺損位于牙槽骨嵴頂以下2mm以上,或者殘余的牙根不能夠保證人造冠的支持和固位,對第四種情況,我們主張拔除。本文報告的87顆患牙,屬于前3種。

查看全文

口腔醫學生審美教育論文

一、審美教育對口腔醫學生的重要性

(一)提高口腔醫學生的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口腔醫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色彩學、美學等相關知識,并能夠將其運用到口腔治療中??谇会t學生需要利用審美能力對口腔進行美的創造,從而治療疾病,同時重塑患者容貌??谇会t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專業技術決定了患者形象是否美觀。通過對口腔醫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其具備美術造型能力,進而創造美。

(二)提高口腔醫學生對容貌、空間的把握能力

對口腔醫學生進行美術造型訓練,提高學生對空間感和物體結構、質感的把握能力,通過大量訓練,將手與眼統一并提升至一定高度。為提升口腔醫學生對器官的空間把握能力,可對人物面部進行寫生或是解剖,進而提高口腔醫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

(三)提高口腔醫學生的審美實踐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