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2:04: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美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音樂美學在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發
摘要:現代音樂美學是對音樂美的本質性追求,包含了不同音樂邏輯和音樂形態,對音樂表演藝術有著深刻的啟示。本文通過分析音樂美學和音樂表演的內涵和關系,分析了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對促進我國音樂藝術行業穩定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價值研究
在現代音樂美學中主要是對音樂本質美學規律進行深入性的探究,通過現代音樂美學的研究能夠使音樂表演者深刻地體會到音樂創作的主要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背景,深刻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思想內涵,并通過表演者熟練的技藝進行全面的彰顯音樂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歷史特征和思想內涵,讓觀賞者能夠獲得豐富的音樂感受,全面地提高音樂表演藝術當前的發展水平。
一、音樂美學和音樂表演的概述
(一)內涵
音樂美學是以音樂發展歷史最為主要的研究根基,研究音樂在不同歷史時期下所表現出的美學價值,對音樂本質內容進行有效的總結,并且探索音樂發展主要規律,以促進音樂的穩定發展?,F代音樂美學研究包含了社會心理學層面,注重對音樂創作活動的深入性分析,并且挖掘背后所蘊含的心理內涵,找出音樂創作背景下心理活動和一般藝術活動之間的關聯之處,并且從歷史發展角度入手進行音樂社會性問題的深入性探究,做出合理性的判斷,以此來使音樂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1]。音樂美學是通過聲樂表演的形式而體現的,音樂能夠增強人們的體驗度,并且還可以通過音樂來給人們帶來好的感官刺激,音樂作為主要的情感載體,使人們能夠在聆聽過程中感受到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獲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體驗,以此來促進意識形態的有效形成。音樂美學是以音樂本體為主要的研究重點,確定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基本的構成,并且還加強對各個組成部分關聯度的深入性分析,以此來提高音樂美學的發展水平。在音樂美學發展過程中,從音樂欣賞到音樂的認知屬于不同的實踐過程,掌握音樂的表演形式以及主要的風格,追溯到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以此來使音樂本質能夠貫穿于不同的音樂實踐環節中,提高音樂美學的發展水平。在音樂美學中能夠配合著音樂功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觀賞體驗,并且也可以達到心靈凈化的效果,這是音樂功能的重要體現形式。音樂美學將不同功能進行了相互的聯系以及延伸,以此來促進音樂行業的穩定進步。在音樂表演中屬于音樂美的展示和在創造過程,音樂表演通過各種樂器的綜合性利用配合著表演者的歌唱,能夠使音樂藝術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還可以發揮音樂本身的社會功能。音樂是音樂創作實踐社會性的重要環節,通過音樂美學的科學研究能夠了解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色彩,并且增強對音樂背后文化內涵的深刻共鳴,全面地提高整體的發展水平。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綜述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關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傳統美學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在與西方所謂專業音樂體系的對照與比較中,呈現出了鮮明而特有的審美特征??v觀整部美學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音樂發展其問出現過入、道、墨、法、佛、陰陽等諸多美學流派,但大體都被儒道兩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卻獨立存在的價值,儒道兩家美學思想從先秦產生至今,始終貫穿音樂發展中。
一、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鬃诱J為思想的審美樸素之美,簡樸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與人心的交融,主張在音樂審美中保持一種“和”的情感態度??鬃釉u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他認為,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態度及其表現是中正平和的,也應當是適度的,有節制的,這同他的“中庸”哲學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認為音樂在動蕩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樂記》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稑酚洝氛撌隽艘魳返谋驹矗骸胺查g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币魳肥怯砷g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樂記》提出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樂情篇》)。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鋼琴音樂美學思想探析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性、音樂性、藝術性,從美學視角挖掘中國鋼琴音樂蘊含的美學思想內容,能夠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指明路徑,實現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有效性。對此,本文著重分析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體現,論述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原則,提出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策略?!?/p>
〔關鍵詞〕美學思想;中國鋼琴音樂
在中國鋼琴音樂中,音樂的活態實踐是鋼琴音樂演奏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美學思想得以呈現的有效形式。從藝術層面分析,鋼琴音樂演奏是二次創作形式,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元素,以此通過演奏打動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度,彰顯別具一格的藝術演奏形式。新時代背景下,立足于中國鋼琴音樂,挖掘其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價值,以美學思想教育原則,促進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發展,實現中國鋼琴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體現
1.歷史性、時代性融合的美學思想。鋼琴藝術形式傳入到我國已有百年的歷史,它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藝術發展道路上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和價值體現。鋼琴自引入到我國,就在我國廣泛推廣,并且與我國的文化、思想、風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風格??梢哉f,中國鋼琴音樂中的美學思想,彰顯了時代性、歷史性。因中國鋼琴音樂在時展歷程中,與不同時代背景相融合,通過進一步的改進,形成符合這一時代的中國鋼琴音樂特點。2.理性與感性融合的美學思想。中國鋼琴音樂蘊含豐富的理性與感性美學思想內容。在中國鋼琴音樂演奏中,人們能夠從鋼琴演奏作品中體悟情感內涵,這一情感內涵是鋼琴演奏者自身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演奏者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情感,是立足于其審美特性的表達。我們能夠深層次地體味其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并且將這種情感通過鋼琴演奏技巧進行有效傳遞和傳播,以此實現中國鋼琴音樂二次創作的藝術價值。3.民族性的美學思想。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鋼琴藝術形式傳播到我國各個地區,其中包含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地區通過對鋼琴藝術形式的解讀,創造符合本土化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作品形式,演奏彰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形式??梢哉f,鋼琴在我國多民族地區的發展,都能夠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形式。而鋼琴民族性美學思想特點,也為我國鋼琴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彰顯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形式的包容性。
二、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原則
現代音樂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西方的現當代藝術種類繁多,錯綜復雜,晦澀難懂。凱奇則更是把非音樂因素介入音樂,以“無聲之樂”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來表達“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美學思想。然而,這種美學思想是值得商榷的,無聲音樂嚴重的影響了音樂的發展,甚至改變了藝術的發展軌跡,本文通過對音樂本質的研究,來重新詮釋無聲音樂。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4分33秒;無聲之樂
在20世紀這個新的音樂思潮競相涌現的年代里,音樂美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學界議論的焦點。音樂自律論也被稱之為形式主義音樂理論,它是18世紀和19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理論中的兩大流派之一。這一流派以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為代表,他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只是樂音的運動形式,情感的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音樂也不是必須以情感為對象,音樂不描寫任何情感。實際上,漢斯立克主張音樂的美來自于音樂本身,與其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無關。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它的本質是節奏。音樂他律論也可以稱作音樂的情感論,這一流派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它受某種外在規律——人的情感的制約。情感是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這兩種流派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情感論的音樂家數不勝數,比如浪漫時期的諸多音樂家,而到了二十世紀,自律論的影響迅速膨脹,他們的代表是表現主義音樂時期的音樂家及在其后出現的序列音樂、偶然音樂,拼貼音樂等。本文就偶然音樂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淺顯的討論。
在二十世紀末,偶然性音樂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它擺脫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創作原則,這些原則生動地體現在了對偶然音樂有著濃厚興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約翰•凱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鋒派作曲家。
1952年,約翰•凱奇上演了他的兩部驚世之作——在紐約上演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學舉行的集體行為藝術,開始聲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虛無的演奏時間,但設計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臺,在鋼琴前坐下,打開琴蓋,靜坐,過了33秒,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靜坐,再過2分40秒,再次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仍靜坐,再過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結束。雖然在當時已見怪不怪的紐約,人們的反應還是如預料中一樣異常激烈。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在之后的2分40秒開始禮貌得低聲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響起一波一波的憤怒喧嘩,然后鬧翻了天。大部分現場觀眾的反應是被耍弄,上當了,有一小部分則冷眼旁觀,還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領悟。從來沒有玩世椰偷的行為波及到莊重的音樂廳里,即使在約翰•凱奇之后也沒有發生過。演出的轟動效應令《4分33秒》成為二十品世紀一首眾所周知的音樂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顧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樂的存在方式
音樂美學及音樂情感多樣性分析
【摘要】音樂美學是對音樂哲學層面的詮釋,是音樂學科發展所需要遵循的科學規律。當代社會發展迅速,人民對音樂的需求大大提升,不同背景下的人會選擇不同的音樂。基于“樂與人和”,不同的審美選擇會孕育出多種多樣的音樂內容與形式,也就促成了音樂的多樣性發展,但究其根本,跳不出音樂之和的范疇。
【關鍵詞】音樂美學;審美選擇;情感多樣性
當代社會不同以往,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人們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更方便,并且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明層面的積累與消費。在繁多的信息之中,人們是怎么選擇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的呢?在音樂的范疇內就不得不提出音樂之“和”的概念,“和”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的審美范疇,從本質上說,“和”意味著不同關系間的諧和,不同聲音,事物間的平衡。音樂之和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音聲之和——音樂聲學層面的諧和;第二層面:樂與人和——社會人生、政治倫理層面的諧和;第三層面:天與人和——音樂哲學層面的諧和。本篇主要從第二層面:“樂與人和”的角度去論述音樂選擇的適配性以及在音樂審美的促進下對音樂多樣性的推動。
一、音樂選擇無高低,只需音樂與人適配
程繁曾與墨子爭辯過一個關于音樂的問題,也是《墨子·三辯》中的一段辯語,其言道:“昔諸侯倦于聽治,息于鐘鼓之樂;士大夫倦于聽治,息于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于瓴缶之樂?!敝T侯、士大夫、農夫在疲憊時所選擇用于休息的音樂是不一樣的,那如果讓農夫聽鐘鼓之樂,讓諸侯聽瓴缶之樂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呢?恐怕農夫會昏昏欲睡,諸侯會憤憤不平,感覺所聽音樂無法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蛇@并不代表音樂就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音樂,從而達到了一種“和”的關系,即審美主體人和審美客體音樂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音樂的選擇是沒有高低的。這與古典音樂之于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之于戲曲音樂的關系一樣,在我們平常的認知里,古典音樂就是高雅音樂,流行音樂就是通俗音樂,戲曲音樂雖被奉為國粹,但現階段年輕人聆聽的并不多,那我們難道說戲曲音樂就比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低級嗎?顯而易見,一定不是的。但可能很多觀點會認為流行音樂就是沒有古典音樂高級、復雜。首先并非復雜的就是高級的或好的,物理計算中總希望把復雜的數據簡單化而非復雜化;其次我們不能用流行音樂中的糟粕與古典音樂作比較,古典音樂又稱為經典音樂,其所流傳下來的曲目大多數是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經過歷史和時間考驗的,且這些曲目歷經的時間普遍在一百年到四百年之間。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剛剛百年余,發展速度很快且受眾面廣,作品創作的群體良莠不齊,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不值得傳唱的作品,這樣我們就不能用“田忌賽馬”的方式作對比,拿流行音樂中的“差馬”對比古典音樂里的“好馬”,這顯然是形而上學的對比方法。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記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彼晕覀儾槐刈屆總€人都接受古典音樂或戲曲音樂或其他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人們只需要選擇與自身背景相符合的音樂即可,達到樂與人和的狀態。用音樂去充實人的精神世界,使人達到放松的狀態,這才是音樂存在的真正意義。
二、音樂之魅力在于和而不同,刻意引導不可取
傳統音樂美學思想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昂汀笔侵袊鴤鹘y文化意識與精神在美學領域里的集中體現,貫穿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構成了傳統音樂特有的氣質和藝術魅力。“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涵義,不同的時代、社會對其有不同的解釋。
關鍵詞: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審美意識“和”
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中華先民的審美意識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從原始先民通過勞動擺脫了動物狀態開始懂得裝飾自己,便出現了最早的審美意識活動,其審美意識就已經產生了。在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后,中華美學思想獲得了蓬勃發展,形成了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傳統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習慣,決定了中國古代先哲奉行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思維方式,將矛盾雙方作為一種內在的和諧,即中華文化傳統“和”的精神。“和”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與精神在美學領域里的集中體現,貫穿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作為一種審美品格,“和”構成了傳統音樂特有的氣質和藝術魅力。“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涵義,不同的時代,社會對其有不同的解釋。筆者將古代不同時期對音樂思想“和”的闡釋作一梳理和簡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和同之辯”的論爭。《國語·鄭語》載:“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斷,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边@里說明了在聽覺感知上,只有不同的樂音組織相配才能生產美的音樂,相異的音樂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好聽的音樂。這是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對“和實生物”規律的體驗和理解。
春秋時期晏嬰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對音樂有精辟的見解,曾說:“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將音樂各種特征的“相成”“相濟”都歸屬到音樂審美的和諧統一之中。晏嬰在談音樂諸要素之間的諧和時,并沒有忽視音聲與人心的諧和關系。“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樂才能使君子聽了產生心平氣和的感情。
現代音樂美學特點論文
摘要:西方的現當代藝術種類繁多,錯綜復雜,晦澀難懂。凱奇則更是把非音樂因素介入音樂,以“無聲之樂”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來表達“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美學思想。然而,這種美學思想是值得商榷的,無聲音樂嚴重的影響了音樂的發展,甚至改變了藝術的發展軌跡,本文通過對音樂本質的研究,來重新詮釋無聲音樂。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4分33秒;無聲之樂
在20世紀這個新的音樂思潮競相涌現的年代里,音樂美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學界議論的焦點。音樂自律論也被稱之為形式主義音樂理論,它是18世紀和19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理論中的兩大流派之一。這一流派以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為代表,他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只是樂音的運動形式,情感的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音樂也不是必須以情感為對象,音樂不描寫任何情感。實際上,漢斯立克主張音樂的美來自于音樂本身,與其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無關。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它的本質是節奏。音樂他律論也可以稱作音樂的情感論,這一流派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它受某種外在規律——人的情感的制約。情感是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這兩種流派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情感論的音樂家數不勝數,比如浪漫時期的諸多音樂家,而到了二十世紀,自律論的影響迅速膨脹,他們的代表是表現主義音樂時期的音樂家及在其后出現的序列音樂、偶然音樂,拼貼音樂等。本文就偶然音樂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淺顯的討論。
在二十世紀末,偶然性音樂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它擺脫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創作原則,這些原則生動地體現在了對偶然音樂有著濃厚興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約翰•凱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鋒派作曲家。
1952年,約翰•凱奇上演了他的兩部驚世之作——在紐約上演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學舉行的集體行為藝術,開始聲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虛無的演奏時間,但設計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臺,在鋼琴前坐下,打開琴蓋,靜坐,過了33秒,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靜坐,再過2分40秒,再次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仍靜坐,再過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結束。雖然在當時已見怪不怪的紐約,人們的反應還是如預料中一樣異常激烈。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在之后的2分40秒開始禮貌得低聲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響起一波一波的憤怒喧嘩,然后鬧翻了天。大部分現場觀眾的反應是被耍弄,上當了,有一小部分則冷眼旁觀,還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領悟。從來沒有玩世椰偷的行為波及到莊重的音樂廳里,即使在約翰•凱奇之后也沒有發生過。演出的轟動效應令《4分33秒》成為二十品世紀一首眾所周知的音樂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顧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樂的存在方式
剖析體育音樂美學原理
內容摘要:音樂和體育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既互相獨立又緊密聯系。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一個是聽覺上的美好享受,一個是展現力量美的視覺盛宴,但它們都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演繹出來的精神產物,都是旨在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給人類帶來美的享受。早在原始社會,祖先們就將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怡情健身作用的“樂舞”。在體育中穿插音樂元素,兩者相互輝映,相輔相成,不僅充分發揮了音樂的美育功能,更增加了體育運動的表現力。在近現代體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音樂已經得到了普遍運用,例如體育舞蹈、體操、花樣滑冰等。很多體育項目通過合理地運用音樂伴奏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表現效果。
關鍵詞:體育音樂聯系美學原理審美趨向
目前,世界通用的“語言”不是英語,也不是中文,而是音樂和舞蹈,雖然它們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人類共有的情感。如果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增加體育強身健體的功能,而且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體育音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功能音樂,一種是輔助音樂。功能音樂主要是為體育活動服務的,例如運動會的開幕式、頒獎儀式等,這些音樂是為了增強現場的活動氣氛。輔助音樂主要是輔助運動員表達情感,使運動員的體育動作富有情感,更具生命力且能夠感染觀眾,是體育運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體育音樂的美學原理
首先,體育音樂能夠使人放松身心,讓人們在一種舒適優雅的環境中鍛煉身體。這種方法不僅強身健體,而且怡情修身。聽著悠揚淡雅的音樂,身體也不禁跟著運動起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享受。通過這種運動,人們的健康得到了保證,精神上也能獲得滿足,動作和情感上獲得共鳴,剛柔結合,達到了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對于運動員來說,音樂可以緩解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緊張和恐懼情緒,減輕壓力,使運動員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更加充分地表現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績。另外,聆聽一些節奏舒緩、宛轉悠揚的音樂,再加上一些放松整理活動,可以緩解人的疲勞。
其次,體育音樂能夠使人增強對體育動作的記憶力,使我們在做體育動作時注意力更加集中。音樂能刺激我們的中樞神經,對大腦的記憶有啟示和引導的積極作用。身體動作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更有助于提高我們掌握體育運動技術動作的能力。比如做廣播體操,廣播里的體操音樂就是我們的口令,我們都是根據音樂里的節拍做好每一個動作的。筆者認為,如果沒有廣播里的音樂,體操的美感就會減少很多。這也說明了音樂在體育鍛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這在集體的體育項目中表現得更加明顯。表演者只有跟著體育音樂的節拍,才會展現出體育項目的整體美感。
董仲舒音樂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在音樂的本源及社會功能等方面,董仲舒創造性地把先秦儒家的觀點融入自己的天人感應的哲學體系中,從而建立了一種適應中國古代大一統專制政治的音樂理論。探尋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于理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線索以及音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音樂;美學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公羊春秋學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廣泛吸收了陰陽五行以及其他學派的思想,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道術為天下裂”的思想局面,初步建立了適應大一統政治專制的思想體系。董仲舒是完成先秦儒家思想轉向的一個關鍵人物,徐復觀說:“在董仲舒以前,漢初思想,大概上是傳承先秦思想的格局,不易舉出它作為‘漢代思想’的特性。漢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碧綄ざ偈娴囊魳访缹W思想,不僅可以理清由先秦至漢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線索,而且能夠對音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于音樂的本源問題,先秦儒家的荀子有重要的論述。他認為音樂首先和人的情性有關,《荀子·樂論》篇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僅從此句來看,荀子似乎肯定了音樂發端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獲得外在的聲音、動靜等形式,內外結合就形成了音樂。但是在荀子的思想中,音樂這種自然人性上的起源恰恰成為音樂要被否定的一面。荀子是持“性惡論”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奔热蝗说谋拘詾閻海扇说谋拘远鴣淼亩恐蛻敵蔀槎Y儀防范的對象。這樣,荀子必定要為音樂尋找另外一個具有合法性的起源,這個起源就是“先王”,《荀子,樂論》篇說:“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氣無由得接焉。”荀子把音樂分為雅樂和淫聲,淫聲是發端于人的情性且無所節制的音樂,而先王所制定的雅樂則具有“以道制欲”的作用,可以使臣民的情感合理地發泄而又不至于讓社會產生動亂。由此可見,在荀子看來,具有合法性的音樂實際上是建立在其人文性根源之上的。
在音樂本源這個問題上,董仲舒吸收了不少荀子的看法,但他最終把荀子的觀點巧妙地融進了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中。董仲舒同樣有把音樂本源歸之于自然人性的看法,比如《春秋繁露·楚莊王》云:“樂者,盈于內而動發于外者也?!痹诨卮饾h武帝的策問中,董仲舒說:“故聲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筦弦之聲未衰也?!迸c荀子的性惡論不同的是,董仲舒主張性未善論,他認為人之本性有善和惡的可能,因而需要后天的教化使人性走向善的一面。他說:“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边@種主張雖然沒有像荀子那樣把人性完全推向了惡的一邊,卻仍然強調了王道教化在人性向善上的決定作用,因此,“發于和而本于情”的音樂在董仲舒看來雖并非就是惡本身,卻依然有走向惡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董仲舒和荀子一樣要為音樂尋找一個自然人性之外的根源,《春秋繁露·楚莊王》云:“緣天下之所新樂而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興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這種思想和荀子關于雅樂的看法如出一轍,都強調了王者作樂的重要性,其目的是通過王者對音樂的制約而導向社會政治的和諧與鞏固。
在音樂具有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這個問題上,董仲舒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荀子的衣缽,但董仲舒賦予了天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點和荀子的制天命的思想很不一樣。在董仲舒思想中,音樂的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其實最終都歸結為天。首先,音樂發端于人的情性,而人的情性發端于天。《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說:“人之受氣荀無惡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栣,與天道一也?!鄙碛星橛澣剩瑢嶋H都來自天的陰陽之氣,這樣,音樂以人的情性為本,實際是以天為本。這里的天是陰陽之氣所構成的天。荀子也有用氣解釋音樂的思想,《荀子·樂論》說:“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但荀子這里說的氣主要指人的血氣,董仲舒說的氣則是作為天地宇宙構成元素的陰陽之氣,人的情性是由這種陰陽之氣所構成,以人的情性為發端的音樂自然也是由陰陽之氣所構成的了。其次,雅樂由王者制作,但王者之所以為王者是順應天命而產生的。在王者作樂這個問題上,董仲舒提出王者作樂是為了“見天功”的觀點,《春秋繁露·楚莊王》云:“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樂于終,所以見天功也?!倍偈嬲J為王者受命于天,為了表示他是承受天命而不是因襲前王,就必須改變舊的制度,但是音樂卻不屬于改制的范圍,新王朝建立之初用的還是前代的音樂,因為音樂是為了表示天命的成功的,因此要等到王者用新制度成功治理社會之后,王者才能制作新王朝自己的音樂。用以表彰自己的功績。可見,王者作樂在董仲舒這里同樣追溯到了天上面。這表明,在董仲舒思想中,天是音樂最終的本源。
電影動畫音樂美學探討
【摘要】電影和音樂本是兩種不同的相對獨立的藝術,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和人類藝術審美的提高,使得電影和音樂配合得當,相輔相成。電影中人物的情感、形象和命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音樂藝術反映出來的。本文筆者簡要介紹分析了幾部悲喜劇和中外電影進而探究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以及作用和地位。
【關鍵詞】電影音樂;音樂美學;配樂;背景音樂
眾所周知,藝術總是相通的。聲音作為電影中的一大重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電影鏡頭畫面構成的作用。電影聲音中的背景音樂可以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電影配樂一般都是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者深化劇中角色情感而存在,進而升華電影的主題,增強影視的藝術魅力,使得銀幕前的觀眾擁有超強的代入感并且感同身受。
一、喜劇中音樂的戲劇性
《貓和老鼠》這部美國動畫堪稱史上經典之大作,伴隨著好幾代人的童年延傳至今,此影片以喜劇鬧劇為特色,故事情節圍繞老鼠杰瑞和貓咪湯姆之間的貓鼠之戰而展開。劇中湯姆無數次試圖想要捉住杰瑞,結果總是不盡人意屢戰屢敗,靈巧聰慧的小杰瑞總能讓識破湯姆的詭計并使他自食其果。作為一部以動物為主要角色的幾乎沒有語言對白的動畫,音樂在劇中則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觀眾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和影片同名的鋼琴曲《貓和老鼠》,這首曲子是由美國作曲家艾倫·科普蘭于1920年創作,曲中美國音樂元素突出,融合了美國音樂的多樣性,靈活生動的旋律特點使之成為動畫配樂中的經典。這首鋼琴曲中運用了左右手交替的快速演奏,通過加強力度、速度和音量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出現大量和弦和刮奏,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場激烈的貓鼠大戰。音樂的本質是移情。科普蘭巧妙靈活運用音樂旋律變化特點增強了影片中的畫面感,將貓和老鼠各自的形象刻畫得如此傳神,幽默詼諧的主題風格讓觀眾耳目一新并沉浸其中,十分享受這歡樂的氛圍。除此之外,另有大量經典配樂出現在影片中。著名鋼琴家郎朗曾說過;“我第一次聽到鋼琴,那是看動畫片《貓和老鼠》。那只貓在演奏李斯特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時,手一下子變得很長很長,神奇得就像餐館里的長把茶壺,在鋼琴上飛舞,突然一下子打到老鼠身上……”①李斯特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的民歌和民間舞蹈為基礎,前面部分旋律緩慢且莊嚴,后面部分急速且熱烈,最后在高潮聲中結束,突出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毅特點,對照了劇中角色性格特征。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也多次出現。此曲將爵士樂的元素和古典樂巧妙融合,富有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變奏中轉調的加入營造出緊張的氣氛,流暢平穩的音樂仿佛在敘述著貓和老鼠之間交戰的故事情節,雷鳴般的速度變化結束全曲交代了影片故事的結局,讓人身臨其境意猶未盡。還有劇中一個片段,湯姆貓演奏的《春之聲圓舞曲》,是奧地利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名作。此曲最早被創作成鋼琴曲,后來將它改編為管弦樂曲,節奏自由明快,旋律生動連貫,小杰瑞被這美麗的音樂所吸引并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地閉上眼睛邁出輕快的步伐,復三部曲式結構且速度較快,突強突弱的特征暗示了湯姆對杰瑞的心機預謀,富有諷刺和預示的含義。
二、悲劇中音樂的悲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