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3:23: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舒曼藝術歌曲音樂特征
摘要:舒曼是十九世紀歐洲偉大的作曲家,他的藝術歌曲浪漫帶有詩意。本文主要從舒曼藝術歌曲的文學性、主要題材、鋼琴伴奏以及舒曼的“正直”音樂思想幾個角度論述舒曼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征。
關鍵詞:舒曼;藝術歌曲;音樂特征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是十九世紀歐洲偉大的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之一,他將對文學的熱愛融入到他的音樂作品和音樂評論之中。他對自己的評價是“耽于幻想的音樂家”,他用音樂表述著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一、音樂融于詩歌,文學性強
舒曼出生于一個殷實的書商家庭,舒曼受他父親的影響,熱愛文學。極高的文學修養使他對于詩歌的選材眼界開闊而又嚴苛。艾亨多爾夫、摩生、海涅、歌德等作家的詩歌作品都受過他的青睞。舒曼的創作帶有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人置身于他想表達的情感環境中。他譜寫的歌曲帶有著詩意,旋律的進行仿佛是詩句的展開。在舒曼的筆下,詩歌與音樂似乎是不可分割的,兩者在他的手里靈動起來。舒曼通過旋律的曲折和音響的暗示,用音樂塑造歌曲環境,意境深邃。舒曼本身性格的細膩浪漫和深厚的文學修養使他在為詩歌譜曲時,更加側重歌曲的意境,音樂更準確地傳達出歌詞中想表達的內容,而不是表面理解詩歌的音調。為了更準確的表達詩句,他在歌曲旋律中加入朗誦,創造出一種朗誦的情緒。歌曲《兩個禁衛兵》中的對話部分、《詩人之戀》中的“我曾在夢中哭泣”等等。
二、傾向愛情主題
羌族薩朗音樂藝術研究
摘要:羌族薩朗音樂是羌族最為古老的傳統歌舞音樂,是羌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千百年羌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通過對羌族薩朗音樂的藝術形式、分類、藝術特點及薩朗音樂的藝術價值等方面的論述,探尋出了傳承和發展羌族薩朗音樂有效途徑。
關鍵詞:人類學;羌族;薩朗音樂
羌族薩朗是一種流傳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理縣、汶川、松潘、黑水及綿陽市北川縣部分地區的歌舞藝術,融歌、舞于一體,是一種多層次、多元化的綜合藝術形式。在歷史長河中,羌族薩朗音樂匯集了古羌人和現代羌族人民的智慧,他們以堅強的毅力戰勝自然災害,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為我們演繹和傳承著羌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歌舞音樂文化,其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值得廣大音樂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和發掘。羌族薩朗的起源,充滿著濃郁的神話色彩。據羌族民間故事《薩朗姐》中說,在很久以前,正當羊角花開得最為鮮艷的時候。一天,在茂縣曲谷西湖寨,人們突然聽見羊角花叢中響起銀鈴般清脆的歌聲。循著歌聲,大家看到一位身著素白麻布衣裳,頭頂黑色頭帕,腰上系著挑花圍腰的羌家姑娘。她身材苗條,相貌俊美,邊歌邊舞,如春燕翩翩,她說她叫“薩朗”。大家紛紛圍著薩朗,請她教唱歌跳舞。薩朗邊唱邊教,人們也邊唱邊學,歌聲優美,舞姿輕盈。后來,薩朗被惡土司所害,人們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山梁上,將其墳修成一座石塔。每年羊角花開時,婦女們便相約來到女神梁子的石塔周圍唱歌跳舞,熱鬧幾天,以示紀念薩朗女神,而羌族婦女們在紀念“薩朗”時所表演的歌舞音樂也就是羌族薩朗的雛形,由于羌族薩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現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羌族薩朗音樂的形式與分類
薩朗,在羌區又名鍋莊(羌文RrmeaSalengw),意為“唱起來、跳起來”,是伴隨著古羌人的出現而出現的一種傳統民間歌舞藝術,跟隨古羌族輾轉反側,最后定居在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河畔。羌民族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積淀下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羌族薩朗歌舞音樂文化。其種類主要有喜慶薩朗音樂、瓦爾俄足薩朗音樂、婚慶薩朗音樂、集會薩朗音樂、節慶薩朗音樂、禮儀薩朗音樂、憂事薩朗音樂以及祭祀薩朗音樂8種類型。每一個種類的薩朗音樂的表演都與羌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有著緊密關系。如喜慶薩朗音樂主要在羌族歷年、慶豐收、修房造屋等活動中表演;瓦爾俄足薩朗是專為祭拜羌族歌舞女神“薩朗姐”而表演的一種薩朗音樂;婚慶薩朗是一種在羌族青年結婚時表演的一種音樂形式,羌語稱之為“席步磋”;集會薩朗音樂是由古時羌族釋比為出征的羌族將士們念太平保護經時的祭祀舞蹈演變而來的一種歌舞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威嚴性和號召力,這種薩朗又成為誓師薩朗;禮儀薩朗是一種羌民族歡迎前來參加重大節慶活動的客人的薩朗音樂,表演者必須是羌寨60歲以上的長者;憂事薩朗音樂是羌寨一種古老的喪葬歌舞,主要為表達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或古時戰死沙場的英雄德沉痛哀悼,而表演的一種薩朗音樂形式;而祭祀薩朗音樂與憂事薩朗具有極其相似的特點,但祭祀薩朗音樂主要用于羌族同胞的還愿等宗教活動中,其代表就是羊皮鼓舞。通過以上對羌族薩朗類別的分析可以看出,羌族薩朗音樂與羌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羌族人民所崇尚的“自然崇拜,萬物有靈”這一傳統習俗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羌族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自然崇拜、祭祀活動及少數地區的圖騰崇拜是羌民族文化的直接體現,發展到今天,羌族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羌族聚居區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羌族薩朗音樂在種類和表現形式等方面也發生著一些微妙的變化,在發展的基礎上永保羌族薩朗的傳統特質是當下廣大音樂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二、羌族薩朗音樂的特點
視唱練耳音樂藝術研究
[摘要]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重要的教學內容與有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實現音樂知識的掌握、音樂技巧的理解、音樂藝術素養的完善,并借助視唱練耳教學的實施有效完善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與音樂基礎能力。同時,視唱練耳是每一位學生在音樂知識學習過程中必須攻克的聲樂訓練難點,也是每一位學生通往音樂藝術殿堂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視唱練耳;音樂;能力;提升
藝術家普羅科菲耶夫曾說:“音樂歌頌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币魳匪囆g所具備的力量不言而喻,音樂教育所產生的能量也不容小覷。因此,教師需要努力借助音樂知識的教授和音樂作品的欣賞幫助學生逐步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欣賞音樂藝術的美感、體會音樂藝術的博大,并在音樂藝術的品味過程中獲得高尚品德的建立,獲得美的體驗與感受。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若想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引領學生步入音樂藝術的殿堂,就需要借助視唱練耳的課堂教學來幫助學生實現音樂知識的掌握、視唱練耳能力的提升和音樂素養的完善。
一、音樂樂理知識的教授
在音樂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音樂樂理知識是教師必須認真進行教學安排的教育內容。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學生不具備完善的樂理基礎知識,也就無法有效理解教師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表述的專業術語和專有名詞,無法理解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專業指導和幫助。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需要掌握的聲樂樂理知識進行詳細講述,并逐步幫助學生為視唱練耳的學習打下堅實的樂理知識基礎。例如:我在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教學實踐之前,首先利用音樂樂理知識的整合和教授來逐步幫助學生實現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我針對視唱練耳過程中有可能會涉及的聲樂術語進行了詳細的講述和解釋,并希望借此有效幫助班級中的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這些專業術語,進而在后續的聲樂練習中妥善應用、高效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其次,我在課堂上以簡單的樂曲為例,針對其中的表情術語、速度術語、力度記號、譜號、調號、調式、節奏類型、裝飾音記號等知識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比對講解,并要求學生借助小組學習的形式,在小組中互相進行樂理基礎知識的理解練習和強化檢測。同時,為了強化學生對于音樂樂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還借助大家耳熟能詳的樂曲來邀請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描述,并在我的樂理問題中使用自主思考、合作分析、探究討論與問題解答等學習步驟來解決我提出的問題,在討論與分析中逐步實現樂理知識的掌握與正確應用。最終,學生經過聲樂樂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不僅實現了聲樂學習興趣的建立,還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了“理解音樂”的成就感,進而為后續的視唱練耳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心理準備。可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教學訓練時,需要通過樂理知識的教授來強化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并幫助學生在基礎樂理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掌握、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和視唱練耳訓練的充分準備。因此,教師需要在進行視唱練耳教學活動之前,針對學生的基礎樂理知識進行詳細教學,并幫助學生在后續的視唱練耳學習過程中做好充足的知識準備、建立充分的心理準備。
二、音樂感知能力的訓練
影視劇音樂藝術思索
電影自誕生日起就以它獨特的方式融會藝術和技術。每次技術的革命都極大地拓展了創作人員的思維空間,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相關理論的發展。我們知道,最初由愛迪生在1889年發明的電影放映機里放映出來的電影只是一種沒有對白、沒有生效、沒有音樂的行為表演的藝術形式。那時的電影被稱為“默片”或者“無聲電影”。但是人們欣賞電影卻聽不到聲音,就像面對一個啞巴一樣。那么人們怎么想起在電影中加入音樂,存在著諸多的說法。德國電影音樂學家漢斯艾斯對此解釋為:音樂足以當攝影的解藥,因為觀眾目睹盡乎真實世界的一切活動時,卻聽不到一點相對的真實聲響,必然引發感官上的不適應……因此音樂不僅用來填補影像所欠缺的真實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觀眾在看影片時所產生的不適應以及恐懼。讓啞巴發聲,人們首先想到了音樂。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當時已經形成獨立的體系,在抒發人物情感,表現環境氣氛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可以說,音樂是聲音中最具有特色,最具有藝術魅力,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所以,電影人首先想到了用音樂為當時的電影解圍。電視發明于1936年,比電影晚40多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科學技術的進程,電視的興起是二戰之后的事情。
在我國,第一個電視臺建立于1958年,但很快又被經濟困難和十年耽誤。七八十年代,電視音樂與電影音樂更多的是學習和繼承,又“同”有“異”,但“同”多“異”少。從片種內容上看,電影有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動畫片、戲曲片等。
由于電視節目種類繁多,電視音樂也隨種類的特點,呈現出多樣性。但總體上說,電視音樂不是獨立藝術的音樂,它是電視語言的一部分,它與畫面有時是相伴而行,更多的是主屬關系。在電視和電影中,語言,音樂,和音響師三大聲音要素。其中,音樂和音響在某些時候會難以區分。這時,音樂會被當做音響來處理,發揮音響所起到的作用;反之,音響也可以當成是音樂,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和律動性。它們兩者在形態和作用上的交融,產生了音樂音響和音響音樂。音樂音響是指以特殊的音響效果出現的音樂。這時,聲音元素盡管處于音樂的形態,但其發揮的作用更像是音響。比如,有一部反映“”題材的電視劇,其中的一個場面中,紅衛兵正在喊著激昂的革命口號,而背景則是高音喇叭播送的革命歌曲。這時,革命歌曲并不以音樂的意義發生作用,而是被當做一團嘈雜喧鬧的音響作為場景的聲音背景,也就是說,它是以音樂的形態發揮著音響的作用。
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當中一個非常特殊的音樂運用手法,即劇中多次插入的美國黑人在街頭敲“鼓”的場景。畫面中,一個美國黑人坐在繁華的街道旁邊,旁若無人地敲打著一只塑料桶,在他的身邊,有時還會出現另一個黑人,伴著鼓點手舞足蹈地演唱美國式的說唱音樂。而劇中的主人公王啟明有時是從他們身邊經過,有時駐足傾聽,有時坐在一旁若有所思,還有時根本沒有在畫面中出現。這里的音樂—鼓點和說唱已經完全失去了旋律性,變成一種音響化的符號,給人強烈的聽覺沖突。在中國近15年的電視劇發展中,這種手法相似而又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似乎只是在《北京人在紐約》中出現過??梢哉f,它超出了一般國內電視劇音樂使用的普遍方式,真正達到了與劇情的緊密連接和個性化設計。這使我們意識到,追求劇情發展中某些場景和音樂音響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是電視劇簡化枝葉、突出重點的有效方式之一。
音響音樂是指音響的運用方式具有音樂得表現效果和意義。也就是說,盡管出現的是音響,但實際上它卻具有音樂得某種形態,發揮了類似音樂的作用。動畫音響,如風聲、雨聲、雷聲、腳步聲、開門聲、汽車聲、流水聲等等,在電影電視劇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因為這是畫面獲得真實感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近幾年的武打片,恐怖片當中,利用動效音響來增加現場的真實感,制造緊張恐怖效果以及動作的節奏感和力量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甚至把這種現象稱為“現代音效”。
如張藝謀導演的著名電影《紅高粱》,這是一部具有獨特藝術特色的電影。音樂音響的運用經常被合二為一。作者勾勒故事情節的筆觸十分簡潔,敘述的故事也非常簡單。時代背景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影片采用了第一人稱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我奶奶”和“我爺爺”相識的結婚。為了給日本人活活剝皮的羅漢大叔還有無數死去的父老鄉親報仇,在轟炸日本鬼子汽車的時候“我奶奶”被殺,“我爺爺”因此而癡呆了。影片的藝術魅力在于對人物性格進行了有棱有角的刻畫,以充滿靈性的感悟的鏡頭,描繪了那一片近似荒蠻的硬朗、開闊、充滿生命活力的黃土地,并對質樸的民風進行了栩栩如生的表現。影片中九兒的父親為了一頭騾子把女兒嫁給了患有麻風病的十八里坡的老板里大頭?;楹蟾赣H接九兒回家的時候,風吹高粱的沙沙聲音把九兒傷心和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風聲本來就有一些憂傷,加上高粱桿兒相互之間的摩擦聲把人物的內心刻畫的更加到位。
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特征的對比
一、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創作的基礎
1.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的不同的物質媒介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而繪畫是視覺藝術、感官藝術。以聲音為材質的音樂藝術,在藝術體系中比較特殊。音樂藝術離不開聲音,聲音是音樂藝術的物質基礎,也是音樂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繪畫藝術是在二維空間,通過明暗關系以及形象結構來表現物體的空間感,在通過表現物體的大小、前后關系、透視的關系、虛實、色彩變化等手段來表現物體的空間感。所以從本質上說,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物質媒介是不同的。
2.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創作是藝術家思想感情的抒發
音樂藝術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能以最直接的的形式抒發人的思想感情。音樂藝術不能直接再現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它沒有在視覺空間中的造型能力,但音樂藝術通過利用音樂特有的語言進行描繪后,能使人能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藝術感覺。音樂家以音樂語言為手段來描繪社會客觀的生活現象,表達人的思想感情。
音樂藝術分析論文
一、音樂藝術所運用的物質材料是聲音,即音樂是聲音的藝術。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曲,它們所運用的材料都是聲音(歌曲則已是音樂和歌詞結合的產物)。音樂所運用的聲音,是從客觀世界里的各種聲音現象抽象、挑選出來的有組織的一群聲音序列。這些聲音又依它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性能構成旋律、節拍節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以及配器等音樂語言的要素。這里應該補充說明的是,音樂不只是運用樂音,而且還包括一些經過選擇、加工的噪音。例如某些打擊樂和一些不協和和弦的音響。
二、音樂是依靠聽覺感受的,即音樂是屬于聽覺的藝術。這里所說的“聽”,是包括聽覺理的全部過程的。所以,要了解音樂的特性,必須了解聲音、聽覺感受和聽覺表象的實質,也即從感性基礎進入到音樂審美意識的全部過程。聽覺和其他生理、心理現象密切相關,所以要感受音樂,就必須進行聽覺上的音樂訓練,否則“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所謂聽覺上的音樂訓練,是指音樂作品中的諸要素(如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長短、調式調性、和聲、音色等)主要靠聽覺來感知和感受。這里應該附帶說明的一點是,音樂不僅用聽覺,有時它還通過全身的感覺來感受音樂。比如,對于節拍、節奏和力度等,就不僅僅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但聽覺是基礎,是關鍵。由于長期的聽覺的訓練和積累,人們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所謂“內心聽覺”,即不用直接演唱、演奏和聆聽音樂作品,而通過想象或讀譜,內心即可產生對某個樂曲的聲音感受。
三、音樂最擅長于抒發情感,就是說音樂是一種表情的藝術。特別是在沒有歌詞語義結合的器樂曲中表現得更清楚。一首樂曲,可能是一種情感的起伏發展,以及幾種情緒的對比和沖突。
由于音樂藝術所運用的物質材料——聲音,不像語言、文字那樣具有明確的語義性,因此,它難以表現具體的概念、思想,也難以描繪生活的具體現象和情節事件,而是把這一切“溶化”在感情之中。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視覺形象的造型藝術或文字藝術的規律來要求和理解音樂的內容。而她是以聲音為媒介,使聲音具有巨大的情感表現和感染力。她直接引起人們的情緒反應,對人們的情緒起激發作用。
音樂也有所謂的造型性、描繪性,但它不是像視覺藝術,而是透過聲音的比擬,在聯想中完成。表情始終應該是占主導的位置。貝多芬的《第六(田園)交響曲》每一樂章都有具體的標題說明,然而貝多芬樂曲的開始卻寫道:“表情多于音畫”就是這個道理。
音樂與歌詞、文學各種形式的結合(如歌曲、歌劇、交響詩等),把音樂的表現內容引向更為廣闊的境界。當然,這些不同形式的結合(如歌曲、歌劇等)已是綜合藝術形式了。
音樂欣賞的藝術探討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其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我從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體驗的深淺這一角度出發進行論證,得出"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這一結論。
關鍵詞:音樂欣賞感情體驗基本要求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quot;覘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或是快樂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這種伴隨著音樂感知而自然產生的感情體驗,就是我們所說的感性上的直接體驗。
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
例3快速地
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
音樂藝術中的新民樂思潮研究
內容摘要:從中外音樂發展的歷程來看,音樂文化始終貫穿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發展主線,當今方興未艾的中國新民樂思潮亦是如此。新民樂思潮促使我們要運用21世紀新的思維方式,從美學的高度、心理學的深度、社會學的廣度,對其進行客觀辯證的審視與扶持,運用科學態度加以完善。音樂藝術只有擁有廣闊的生活空間,才能真正植根于廣大民眾的沃土之中,才能生生不息地萌發出藝術新芽。
關鍵詞:新民樂思潮思維方式創新
在當今音樂舞臺上,新民樂思潮如急風暴雨來的如此迅猛,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客觀、全面、理性地對待新民樂思潮,筆者以為應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分析與評價??v觀人類文化史中的音樂藝術發展軌跡,從創作動機、表演形式和音樂美學內涵上看,都始終貫穿著一條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音樂發展主線。
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曾出現過三次重大的“新音樂”時期。第一次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新藝術”,諸如“蘭地諾終止式”和“裝飾的三和弦”等,這種音樂面貌完全有別于中世紀的“古藝術”,可謂是西方人文主義時期的人性復蘇和理性覺醒的成果;第二次“新音樂”是17世紀的意大利歌劇和巴洛克器樂形式,諸如奏鳴曲、協奏曲、組曲和序曲等,它們的風格又明顯有別于文藝復興時的新藝術潮流;第三次是20世紀打破傳統調性體系的“新音樂”,諸如序列主義音樂、微分音主義音樂、未來主義音樂,具體音樂和電子音樂等,這是真正獨立意義上的“新音樂”,是工業革命與科技進步伴隨藝術觀念轉型的產物。西方音樂史中這三次“新音樂”的變革與發展,均時隔300年左右,這似乎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歷史上某一時段點上的“新”在時代車輪的滾動中,在歷史長河的波濤中均會隨著時間的前移而成為“舊”或“古”,經過歲月浪花的嚴峻沖刷,當時優秀的新音樂內容轉變為“傳統音樂”積淀的一部分,這是歷史的自然邏輯規律。歷史進程中的時代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音樂家,然而,也正是由于優秀音樂家們的不甘心臣服于傳統常規思維模式并力圖銳意革新而激發出的新成果,才匯集成為一個新的音樂思潮,才有可能對當時的時代產生強大的藝術推動力。
在中國音樂的藝術發展歷程中,新的音樂形式與內容也同樣出現了豐富多彩、絢麗迷人的景象。盛唐時代的燕樂、大曲、法曲、坐部伎等音樂文化景觀,猶如她的經濟一樣繁榮,曾受到全世界關注。在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京劇,今天也已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國粹。20世紀初以宣傳科學精神、呼喚富國強兵的“學堂樂歌”,可謂中國的新式歌曲,曾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共鳴。20世紀30年代以“國立音?!睘橹行牡膶I音樂家借鑒西洋作曲技法,吸取民族音調創作的一批藝術歌曲,今天也已成為中國聲樂教學比賽曲目中的經典。在40年代年的延安“魯藝”文化運動中,綜合民間歌劇和西洋歌劇形式,創造出的民族新歌劇,是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進代表。琵琶傳統名曲《夕陽簫鼓》,在20世紀初,被上海大同樂會改編為民樂合奏,出現了古曲新編的再創造表演,啟迪了音樂人的創新意識,這一切可稱為現代“新民樂”的啟蒙運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樂曲的創作與表演實踐,是中國民族管弦樂步入交響性音樂的標志。作為當代中國音樂的創作實踐引發了民族管弦樂器法和配器法教材的新作問世,出現了大學音樂專業的民族管弦樂法作曲課教學,更可貴的是,由此又激發了人們對中國民樂發展方向和價值觀的再度審視與學術爭鳴。彭修文的現代民族管弦樂隊,“喚起了大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意義絕不僅限于音樂事業本身”。近年來,中華樂壇出現了一些中小型室內樂團,諸如女子十二樂坊、北京的“五朵金花”等,都展示了中華民樂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她們的藝術創造與表演,使傳統音樂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讓現代音樂聽眾“從熟悉的樂聲中聽出了陌生,從陌生中得到了審美感悟”?!懊褡逡魳凡皇且晃兜膫鹘y,更不是墨守成規,雖然不會割斷本國的歷史文化,但作為一個永久性的東西,也會隨著國家的發展而向前發展”。
印象樂派音樂藝術特征
一、印象樂派的藝術特征
受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19世紀末,法國作曲家德彪西②創立了音樂的印象主義樂派,它在美學思想上與自然主義、快樂主義、直覺主義和經驗主義等流派相通,在藝術觀念上象征派詩人追求辭藻聲韻的微妙效果。其在題材上專注于光和影的游戲以及一切美麗、愉悅和能給人以享受的東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間的交替和變幻,特別強調色彩輕淡與濃重之間的對比,強調音樂的明暗層次與濃淡色彩,制造出一種朦朧的與變幻莫測的氣氛,并用絕妙的和聲、音色將其表現出來。
德彪西認為,音樂比繪畫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義的理想付諸實踐,繪畫只能表現光的靜止狀態,而音樂卻能表達光的流動變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畫幅才能繪出同一場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樂卻能在同一首樂曲中創造不間斷的光的流動。在創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斷或短句加以發展;他喜用不協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階常用全音階,五聲音階和中古調式。和聲上盡量減弱功能性,增強其色彩性。通過頻繁離調、轉調的使用,大大擴充了調性的范圍。曲式結構則以三部曲式為主,體裁上也作了較多的創新,不是照搬傳統的曲式體裁,而是把體裁的運用更加自由化,如交響素描《大?!返谌龢氛隆帮L與海的對話”,結構就接近于回旋曲式。配器手法精致細膩,色調閃爍,變幻莫測。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動態,借視覺式形象來表現聽覺式幻想。所有這些手法的運用都是為了營造印象主義特有的朦朧、飄忽、空幻和幽靜的意境。
二、印象樂派的代表——德彪西的鋼琴音樂
德彪西的鋼琴音樂藝術總結了印象樂派的音樂特征。從1880年第一首鋼琴曲《波希米亞舞曲》問世到1915年用純音樂寫成的12首《鋼琴練習曲》,35年中德彪西共寫了包括以鋼琴獨奏形式發表的舞劇音樂《玩具盒子》在內的92首鋼琴曲。其鋼琴作品在藝術表現上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征:
1.繪景
音樂老師言語藝術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學的藝術包括的首先是打動人心的談話的藝術?!闭Z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教師準確形象、富有激情的語言,對課堂教學會有明顯促進作用,因此音樂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藝術作用,把音樂與學生溝通起來,使語言藝術成為知識、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織、互相促進的一種綜合交流,進而提高音樂課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有聲語言藝術
1.磨練基本的語言技能語言技能主要指發聲技能和修辭技能。發音用聲技能主要包括:氣息控制、語音辨別、音量把握、語調變化、節奏處理等。音樂教師無論是在教室上課,還是演唱廳指導訓練,不但要求聲音響亮,而且能熟練運用普通話。語調變化和節奏處理也是顯示語言魅力的重要手段,應在生活口語的實踐中注意觀察、體會,注意輕重、快慢、抑揚頓挫的技巧,使自己的語言流暢、嚴謹,生動、形象。
2.做到課堂語言的準確規范,流暢自然教師的課堂語言的正確性、流暢性也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在語言發音上,切忌夾帶家鄉方言。教師在講解和范唱時,要做到音色優美,我們可以借鑒聲樂中的正確發聲方法,通過訓練、調節,不斷美化自己的音質,使語言發音像旋律一樣流暢,像歌聲一樣動聽。標準的普通話和優質的音色會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的美感享受,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印象。這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規范的語言發音,為歌唱的字正腔圓打下扎實基礎,還可以烘托出音樂藝術的美,使學生終身受益。其次,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否精確無誤、流暢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正確與否。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理解、吃透教材,設計出既起伏跌宕、又有邏輯思維層次的語言,使教學語言明朗,句子結構流暢完整,文理通順,語言豐富多彩,具有新鮮感。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音樂語言的特點,把藝術語言以導語或解說等形式轉換為文學語言,讓學生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間。
3.語言要精練概括,組織有序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還應該是組織有序的。高質量的音樂課,教師的語言應該是組織有序、環環緊扣音樂邏輯、引人入勝的。以概括性的語言、精練的詞匯引導學生,以期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否則將會破壞課堂中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破壞藝術表現力。教學中切忌語言組織渙散、繁瑣冗長,無目的反復和平鋪直敘,內容東拼西湊、廢話連篇、語無倫次。因此,為了避免此狀況的發生,老師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備課時認真的組織課堂語言、認真的揣摩每一句話,刪繁就簡、言簡意濃、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啰啰嗦嗦、拖拖拉拉,使每一句話都達到精煉、概括的效果。教師的語言只有達到精而準,才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體現教學的重點,使學生對復雜的理論理解透徹,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其遨游于音樂的海洋。
4.利用語言的趣味性、生動形象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中的很多的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章,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逐漸削弱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講授時要發揮語言的無窮魅力,要善于從學生活動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動的例子來對他們進行啟發,或借助故事、游戲、影視、流行音樂等元素,或新奇變化的語言形式和手段,使音樂教育活動充滿樂趣,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唱《兩只小象》時,我們可以根據歌詞編了這樣一個簡短的故事:有一天,兩只小象吃過晚飯,不約而同的來到小河邊散步,他們走著走著相遇了,就揚起鼻子勾一勾相互問好,兩只小象一見面就成了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大家都夸它們是一對好朋友。同學們,讓我們也來學習小象,握手并成為好朋友吧!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了歌詞,還進行了德育教育。